第一篇:赞美诗和圣咏
2011-1-25圣咏和圣歌(星期天——第一周)注:从原书19页开始。V: 诗句之意 圣歌达3,57-88.56 让一切受造物应赞美主
1.“天主的化工请赞美上主”(达3,57)。
这首充满戏剧性的赞美歌是取自达尼尔先知书。这首颂歌是为第一周和第三周的星期天的时辰祈祷用的。这种宏大的像连祷文赞美天主(Dies Domini)是非常适宜的。在安息日,让我们默想天主基督的复活——天主为宇宙和历史所制定计划的高峰。的确,基督就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参 默22,13)若望在他的福音的序言中说的,“所有的一切受造物都是由他所造”(若 1:3)这样整个受造物都充满了这个意义。基督的复活是整个救恩史的高峰。圣神作为礼物赐予了人类,我们也成为天主的义子、义女。等待他的神圣的配偶返回的时候,把世界交于天主父。(参 格前 15:24)2.在赞美歌中,是连祷文形式,好像在凝视当中来回忆。我们凝视的中心是太阳,月亮,星星;选定在广阔的水面上,有上升到高山,留恋于天气的各种变化的元素;从热到冷,光明和黑暗;联想到矿产和蔬菜,以及世界上各种动物。那么他们就成为一个整个宇宙他也指出天主的天使,以及所有的“人子”。但是,尤其是提出了天主的选民以色列,天主的司祭,和一些圣者。这是一个庞大大的乐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一起响起的交响乐赞美天主。赞美万物的创造者和上主的历史。在基督的启示中祈祷,也指向
了三位一体的天主。在礼仪中我们也邀请加入了三位一体祈祷的形式的赞美歌:“让我们一起赞美我们的父、子和圣神” 3.我们在赞美歌中,在一定的意识中去反省。这是整个宗教的灵魂,也会意识到这是天主在世界上的印记,是提升了整个受造物的思想。然而,在达尼尔先知书中一些内容,是表现了三个青年人(阿纳尼雅、阿匝黎雅和米沙耳)的对天主感恩的诗歌。这个三个年轻人因拒绝朝拜贝尔邪神的金偶像,因此德被宣判投入火炉中烧死,但是奇迹阻止了在火焰。以这个事情的背景事件 来说那是特殊的救恩历史,即天主拣选以色列作为天主的子民,并和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是一个同样地和以色列的三个信仰坚定的,甚至在不惜牺牲在火炉中青年人订立的盟约。他们的忠信遇到了忠信得天主,天主派天使把火焰驱散。(参 达3:49)
这首赞美歌的样式是旧约为避灾免祸赞美天主的圣歌的样板。在这些圣歌当中有著名的凯旋歌在出谷记15章有记载,古代的希伯来人未表达对的感激所写的歌:天主在那一夜战胜法老的军队,天主没有为他们打开通道;天主把水分开,把他们战马和骑士投入海中(出15:1)。
4.赞美歌的来源不是偶然的。在庄严的复活节日(VIGGLE),每一年的礼仪要求我们重唱以色列出谷的赞歌。那条路又为他们打开了,先知所宣布的新路就是:在这神圣之夜耶稣从死者中复活而举行的庆典。我们象征的浸入到领洗的水中能过让我们一点相
似从死人中复活的经验。耶稣战胜了死亡,我们赢得了胜利,我们都从中受益。我们要感谢耶稣。
在星期天的礼仪当中,我们重读以色列的三个青年所唱的赞美歌。在所有的一切的受造物,在基督的奥妙的死亡和复活,因这耶稣这伟大而有激动人心的救赎工程,作为耶稣的门徒想要打扫同样的、充满感激的水纹。
实际上,基督徒可以分辨再赞美诗中提及的被解救的三个青年和耶稣复活的关系。以后,在宗徒大事录中可以看到伟大的信徒的祈祷,就像圣咏的作者,坚定的唱到:“你不会让我的灵魂下降阴府,也不会让你的圣者 遭受腐朽。”(宗 2:27;咏 15,10)。把这首赞美歌和复活节联系 起来,是一个传统。一些古老的记载显示安息日——基督复活的星期天的祈祷中唱这首赞美歌。更多的是,在罗马的地下坟茔里发现了一张画,这张画描述了在火焰中间三个没有被烧伤的青年正在祈祷,因此可以证明祈祷的效力,天主必会干预此事。
5.“你在天空穹苍之上,是可赞美的,应受歌颂,应备受光荣,直到永远!”(达3:56)。在星期天唱赞美歌的时候,基督徒不仅非常感激天主造生我们的大恩,而且也接受了天主父亲办的照顾,在基督内天主提升我们成为天主的儿女。
天主父亲般的照顾,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受造物,惊奇美丽的受造
物给我们如此优雅的的一个提示,我们从中可一瞥他的爱。富有感情的亚西西的方济各默观受造物,极力赞美天主,这美好事物的根源。当他在San Damiano 的时候,方济各很自然的浸沉在圣经中的祈祷一定在他的心里回响,当他达到身体的极限和精神痛苦的巅峰,他创作了《太阳兄弟的赞美歌》(参Fonti Francescane,263).圣咏 149 1.“愿圣徒因所受的光荣而喜庆,在自己的床榻上欢呼而歌颂。你刚才听到这个命令是在圣咏149篇,它指出黎明破晓,发现犹太人准备举行他们的晨祷,这是一个建议的解释,他们赞美的歌,定义为“新歌”(咏,诗,1)一个庄严,完美的赞美诗,为一周最后的一天是最完美的。因为在更新的世界里天主将收集一切。圣咏完全弥漫在欢快的气氛。以阿肋路亚为开头,然后是吟唱,赞美,打鼓的声音和弹竖琴的声音。圣咏激励祈祷着从心里充满热诚的宗教情怀来感谢天主。
2.在希伯来原文的两端圣咏当中的内容是自旧约取的灵修中事件,从这里我们可知圣咏的主角。他们多次被认为是哈息待(vv,1,5,9)“虔诚者,圣洁的人” 他们用忠信和虔诚来回应天主父亲般的爱(hased)。
圣咏的第二部分激起我们的惊讶,因为它充满了战争的情绪,在这样的一小段,有这样的一段,使人感到纳闷,圣咏把我们带入“用我们的嘴唇赞美天主”和“双刃的宝剑掌握在他们的手中”(V,6)。以
上的反省我们能理解:圣咏是有为自由而卷入战争的犹太人创造的;他们为受压迫的子民而战,为能服务天主而战。在马加伯时代,公元前2世纪,这些人示威自由和信仰而战,他们正遭受到色娄苛强权的严厉的镇压。他们被称作哈息待,忠诚于天主的话和祖先的传统。3.在圣咏中我们去深思他们的祈祷,好战的记号,变成了虔诚的信仰者在早晨赞美天主的形象,而且深入了犹太的世界里,也在不公平和不正义当中。不幸的是,强大的军队正准备进攻天主的国 :圣咏的作者这样说:“人民,国家,领导,和贵族”。但他们有信心因为他知道他在天主旁边,天主是历史的主人(v ,2)他一定会战胜邪恶,因为将是爱的胜利。所有的哈息待都参加了战斗,他们具有忠信的和正义,神的能力将把他们实现他的工程,被称作天主的国。4.圣奥斯定开始引用圣咏的“乐队”以及“鼓和竖琴”,他为此注释:乐队是一群歌唱者他们在一起歌唱,如果是一个乐队在唱歌,我们必须唱的协调。乐队的唱一首歌,一个不协调的声音使听众难受,造成了这个乐队不协调。(Enarr.in Ps 149;CCl40,7,1-4)
提起在圣咏当中提到的乐器,他问:“为什么圣咏的作者手里拿着鼓和竖琴。”他回答:“因为我们赞美天主不仅用我们的声音,而其还要用我们的工具,当我们打鼓,弹琴的时候,手的动作和声音应是一致的。你也应是这样,当您唱 阿勒路亚是,你得给穷人食物,给裸体这衣服穿,给旅客住处。如果你这样做,那不仅是
用声音来唱,而且也是用你的手配合你的声音,因为你言行一致。(ibid,8-14)
5.圣咏的第二段我们一般定义为:圣咏祈祷:他们是anawim.”穷人和卑微的人“(v,4)他们经常在圣咏里这样表达。它暗示压迫的不正义,痛苦,为正义收到的迫害,但是也指那些忠诚于和天主结盟的伦理的教导,也特别是指那些因暴力,财富,强权使生活在困难的边缘的人。用这种知识可以理解穷人的种类,不仅是社会中的种类,而且也是一个精神的选择。这也是著名的真福八端第一段的意义:“精神贫穷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使他们的”。(玛 5:3)先知匝加利亚对anawim 作为一个特殊的人说的:“寻求上主,谦卑的国家。他做这样的解释;寻求正义,寻求谦虚;大概我们还可以在天主报复的那一天能藏起来”(匝2:3)6.圣咏的第二部分(段)描述了天主愤怒的日子,“穷人”们站在天主的旁边与邪恶战斗。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或臂膀或需要的策略去反抗突然猛攻的凶恶。然而圣咏的作者没有一点犹豫的承认:“因为上主喜爱自己的百姓,赏赐谦虚的人凯旋而得胜。”(v 4).圣保禄继续对格林多人说的完成了一个这样的画面:“甚而天主召选了世上卑贱的和受人轻视的,以及那些一无所有的,为消灭那些有的”。(格前1:28)。
7.“西雍的子民”有如此的信心(v 2),哈息待党 和这些谦卑的人,忠贞者 和穷人,在世界和历史中,用他们的生活做了见证。
在路加福音但中玛利亚的赞美诗,(这蒙受祝福的)是回应西雍子民的最好的心情表达:光荣赞颂她的救主 天主,感谢全能者为他做了伟大的事,和穷人一起反对者邪恶的势力,并且终于和天主建立的盟约。(参路 1:46-55)星期一(第一周)咏 5 求助的晨祷
1.“ 你一早便俯听了我的呼声;我清晨向你倾诉我的祷文,满怀希望地静候你的应允”(v 4)这些话是晨祷圣咏第五首,信徒们在一天祈祷的开始,非常适合歌唱这首歌。
信徒的祈祷的语调真实反应了当时的背景:祈祷者 紧张和兴奋地心情超越了危险和痛苦。但是对天真的信赖从来就没有减弱,因为他总是准备支持信仰坚定的人,以至于他不在生命的路上会跌倒。除了教会以外,没有一个人有如此坚定的信仰。(热罗尼莫,59)圣奥古斯丁,给圣咏的小的注释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拉丁的版本可以读到:因为她继承了这遗产,他这样讲:“这是指教会通过耶稣基督接受了永恒生命的遗产,就是她拥有天主本身,依附于天主,在基督内,教会找到幸福,和这个思想保持一致的这样写道:’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玛 5:5)
2.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圣咏着重天主从邪恶者的手里拯救出来。,在圣咏中,三个人进入了我们的图画。最后,是天主的显现。(vv.2-7)他是一个真实的“你”一个充满信赖的祈祷。这样的祈祷一定出现在一个而令人厌恶的困难,也许是很危险的一天。上主天主是不断的面对不公平,除掉任何和邪恶想妥协的人:“你不是喜欢 罪恶的天主”(v 5).一个长长地邪恶人名单:自夸的人,愚蠢的人,作恶者,撒谎者,流血者,骗子 都在天主的眼前。他是神圣、正义的天主。他站在追随真理和爱的人这一边儿,相反的,“选择了导致不能进入天国的路”。(cf.prv 2,18).当他们保卫这城市,积极的参与社会,关注 社会媒体,那忠贞的人将不会感到孤独和被遗弃。
3.在圣咏8-9节晨祷中,有第二个祈祷者。这个人所表现得祈祷:“我”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天主的人,专赖天主仁慈的人。他一定是站在了圣殿的门口,一个公共的地方,一个非常关系亲密的地方,一个正义的地方,这个门正向他敞开。他高新进入了给与他保护的圣殿。然而这时的圣殿外面,邪恶昌盛,表面兴盛,邪恶者暂时的胜利。
在圣殿中的晨祷,他获得了内在的力量去面对外面敌对的世界。天主上主将牵着她们的手通过诚实的街道。更甚的是,天主在他面前“为他们修直道路”。,圣咏的作者话语简单;但是表达的形象鲜明。在希伯来源文中像这样真诚的信赖是基于这个品质,(besed and
sedaqab)一方面是“仁慈和忠信”,另一方面“正义和救赎”。他们用典型的话来颂扬唯一的天主和他的人民,和每一位信徒订立的盟约。
4.最后,我们看到了在日常的戏剧当中第三个人物的黑暗形象的轮廓:他们是敌人,邪恶者,在前面的诗句当中已有了他们的背景。以后“你”的天主和“我”这个祈祷的人,这儿还有一个“他们”。“他们”暗示一群敌对的人,这个世界的邪恶的象征。(vv10-11).语言能刻画一个人形象,他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的元素。说话有四个元素:心,喉咙和舌头表达他们根本的、天生的内心深处所选择的仇恨。他们的嘴充满了流血。他们的心不断,阴谋暴动。他们的喉咙 是敞开的坟墓,希望别人很快死亡,他们诱惑的舌头是“充满致死的毒药”。(Jas3:8)5.以后,有一副坏人攻击义人的辛酸和现实画面。圣经的作者在这句诗 恳求天主审判他们。(v 11)自从教会要遵从新约启示的天主仁慈的爱,能够使邪恶的人回头改过,基督徒常常忽略这篇圣咏。当罪人黑暗的肖像的轮廓被消灭后,圣咏作者在这个天主审判恶人的观点下,结束时充满了希望和平安(vv 12-13)。
舒畅和高兴的高潮围绕在忠信于天主的人。这高兴地一天现在开始了,在基督他徒以前,就开始了。甚至,他们还有努力和渴望的标记,就是超越太阳的神圣的祝福。圣咏的作者,他懂得他们的心,深深知道天主的方式,从来就不怀疑:“上主,你原来只向义人祝福。你的
仁爱如盾牌把他掩护。”(v 13)编上29:10-13 圣歌
“天主,我们祖先以色列的天主因受赞美”(编上29:10)。这首圣歌具有强烈感情的赞美,在编年纪上记载这是出自大卫之口,他让我们重新经历内心迸发的喜悦,这是全体会第一次结盟为建筑天主的圣殿做准备所举行的敬礼。建筑圣殿也是国王努力的果实,并且很多的人赞美慷慨的捐献。他们实际上在慷慨上进行竞赛,因为这是建造一个居所,这个居所不是 “为人,而是为上主,天主;”(编上29:1)
甚至几个世纪后我们重读编年纪的作者有知觉知道达味的情感和整个名族的心态,他们的喜悦和他们赞赏这些做出贡献的人:“百姓都因这些人甘愿捐献而高兴,因为他们都甘心情愿向上主捐献;达味君王也非常高兴。”(编上 29:9)
2像这样内容赞美歌产生了,除了一些简短的以外,它们没有存留下来。人们心中满意后,他们的注意了立即光荣天主,:“主,你是伟大的......你得王国是王国。。”总是潜藏着很大的危险,当完成天主的工程后,我们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好像天主应该感激我们。达味,不是这样,把一切事鬼于天主,不是人凭着他的才智和力气,他不是这工程的设计者,而是天主。
这样说来,达味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一切都是天主的恩赐。严格来说,为了建造圣殿把所有的一切放在一边,这仅仅是一个偿还而已,这样做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以色列人接受了无价的礼物——天主和他们祖先订立的盟约。同样是这样,达味在每一件事上都信赖了天主,因而拥有了财富,创建了军队,巩固了政治和经济的领域。着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天主。
3.鉴于有些谎言 攻击这些诗。好像是赞美诗的作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确认这样伟大的事和强有力的天主,他认为他是“我们的父亲”首先,用父子关系显示给以色列。这也是在第一次引起我们的赞美:“从现在直到永远”。
在基督徒用着首歌曲祈祷的时,我们不能忘掉天主的父爱在降生为人天主子揭示的。就是他,只有他他能相称和有效地这样说:“阿爸”(mk 14:36).同时,通过圣神的恩赐,我们分享了他的友谊,成为了“在圣子内的儿子”。天主以父亲的名誉降福了古代的以色列,我们认为很很震惊的是:耶稣把父显示给我们,并交给我们称天主为“我们的父亲”。
4.圣经作者的观点伸展到整个救恩历史,整个宇宙,目的就是默想创造者的伟大。:“天上合地下的一切都是你的”然后又说,“你的国是永远的的王国;用所有的人听到对你的赞扬。”就向在咏8 说的,一个人祈祷时 唱起赞美歌,他仰起的头朝向那广阔无边的天空。,然后
他惊奇的看到广阔的大地。看到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创造者的统治之下。他怎么表达天主的荣耀呢?堆积一些语句,用一种奥妙的方式:伟大,强有力,光荣,神圣,荣耀;甚至是暴利和强权。一个人的经验到天主,人不得不美好和伟大归于他,他是一切事情的根源,并掌管它们。被造的人类知道他拥有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天主的恩赐。就像达味在赞美歌中进一步强调的:“我算什麽?我的百姓又算什麽?竟有能力如此甘愿捐献?其实一切是由你而来,我只是将由你手中得来的,再奉献给你”(编上29:14)。
5.现实的背景是天主的恩赐,能帮助我们收集这些具有灵修神粮赞美诗的赞扬的情感。在举行的圣体圣事中,基督徒的礼仪使我们获得生命,这远远超过它。在举行圣体圣事的礼仪中,出现了两个祈祷,神父用奉献的饼和酒注定变成了耶稣的身体和血:“ 都是你的恩惠我们接受了这面饼,人类劳苦的果实;我们把他奉献给你使成为我们的生命之粮()这个祈祷也是复制了奉献酒的祈祷。我们在拜占庭的神圣的礼仪中发现了有同样的情感。在古罗马的礼规当中,在圣体圣事礼仪的记忆当中,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识:我们从他那里获得的在奉献给他。
6.在赞美歌中,最终认识到用天主视角去看富人和权力,这是人类的一个经验。当达味准备好为天主的圣殿所需要的一切,这些经验出现了。普遍的一个诱惑,为达味也是 一个诱惑:一切好像都是它拥有的,他是绝对的统治者。,又骄傲和谩骂别人的资本。在在赞美 12
歌(圣咏)的祈祷着非常清楚的表达并指出他们就是“穷人”。从天主那里接受了一切。
地上的王国没有一个能和他的神圣的王权相比。“你的国是永远的王国,我的主。”富人不能忘掉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富贵和荣誉从你而来”强权应给知道如何认识天主,这“伟大和强有力的根源”基督徒在祈祷中用这样的感情祈祷,去默想赞扬复活的主,光荣天主超越一切的法律和权力以及所有的当权和统治。(厄 1:21)。基督是宇宙的君王。圣咏28 上主在威严当中宣布他的话
1.一些专家认为咏28是我们已经听过的最古老的诗集的一首。一个强调的统一的形象在诗中和祈祷中展现出来:实际上,我们面对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没有束缚的风暴,希伯来语qol,他的意思就是“声音”和“闪电”。重复在起初的主诗句创造了一种不断增加了圣咏的气势。因为这个原因注释家称这首圣咏 为“七闪电的圣咏”。这是因为出现了多次不断回响了主旋律的诗句。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圣咏的作者把闪电作为神圣的声音的一种象征,这声音里有难于想象的和难于达到的神秘,这声音破坏了受造物,是受造物感到烦恼和恐惧。但是它内在的意义是平安和幸福的话。想想第四部福音的12章 当时有声音来自天上向耶稣说话,在场听见的群众,便说:「这是打雷。」(参若:12:28-29).用圣咏28咏唱祈祷,每日礼赞邀请我们对着神圣的神秘要有崇敬 的态度。
2.圣经上的领唱者不能把我们带入两个时刻和两个地点。在诗的中心,记载着有风暴不断地在广阔的地中海水面上回响。在圣经人物的眼中,咆哮的海水冲击着美丽和壮观的受造物,毁灭和损害了这一切。因此,观察愤怒的暴风,人发现了强有力的天主。一个人在祈祷中看到了飓风向北冲击,并且重击内陆。闪电冲击着高大的黎巴嫩的松林和熙雍山(有时叫做荷尔蒙),它们像恐惧的动物在雷电中跳跃。轰轰隆隆的越来越近,完全穿过了圣地,向南移动到了卡德士沙漠的大草原。
3.在这个强烈的运动和视觉冲击的画面以后,另一方面,邀请我们去默想另一个风景的画面,在圣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所描写的画面(诗1-2,9b-11).因敬拜在熙雍圣殿光荣的天主,现在反击失败和恐惧。
这里把天上的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圣殿联系起来:两者都是圣地。在这里有和平,和给予神圣的光荣的赞美。震耳欲聋的雷电应该让位于充满和谐的礼仪的咏唱。恐惧应该让位于天主神圣的保护。天主现在显示出来“上主坐在洪水之上,上主永远高坐为王”(诗 10)那是天主作为上主和所有的受造物的最高的统治者出现的。
4.在两个相反的会面以前,祈祷的人邀请我们进入到双重经验当中。
首先我们要发现天主的神秘,已在暴风当中象征的表达了,人不能抓住和控制他。就像以撒依亚先知唱到,主,像闪电,又像风暴,突然侵入了在那些反复无常的人和欺压别人的人的历史当中。带着即将来的审判,对待它骄傲的对头就像树一样连根拔起,冲击他们,就像飓风或神圣的雷电了击碎苍松。(参依14,7-8)。
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认为:闪电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能形容天主是一个恐惧可怕天主:他的不能形容的卓越,并且就是依一个人类历史的判官出席。以后就是反对他的王权都是徒然无益。在万福玛利亚口中也是这样赞扬了天主的行动:“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驱散那些心高气傲的人。
他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
5.然而,圣咏却给了我天主的另一面,我们发现了天主与祈祷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临在礼仪中.根据前面以前提示的思想者,天主真的是很神秘的天主,他的神秘从他的恩宠之中散发出来,深奥的爱倾注在忠贞上,完全平安的祝福给与正义。甚至面对混乱的罪恶,历史的风暴,天主神圣的正义的愤怒,一个人在祈祷中仍感到平安,这些赞扬天主的人为天主提供了紧紧的被裹着,围护起来的牺牲,并且跟随了天主的路。同个祈祷,我们知道天主真正的愿望是给与我们平安。在圣殿中,我们焦急的渴望天主 的安慰,去除我们内在的恐惧;我们和“天主的儿女”、天使和圣人 参加天上的礼仪。跟随者风暴,人类的仇恨像被洪水毁灭的形象,现在天空拱起了神圣祝福的彩虹,回想起“就想起在天主与地上各种属血肉的生物之间所立的永远盟约。” 15
(创9:16)
天父 赞扬的声音在圣子洗礼祝福的水面上回响。
当基督徒重读这篇圣咏时更加明显突出这个信息。如果我们圣咏七个“闪电”是天主在宇宙的声音,这个声音最崇高的表达就是天父,在耶稣受洗的时候天主显现出来,揭示了他的最深的身份“天主的爱子”(谷1:11和整个段落)。圣巴西略写到:“大概是,更加神秘的,当耶稣手洗的时候,一个来自天主的声音在水面山回响并且说:这是我的爱子.天主的确应侵入了这些水面。因主的受洗而圣化。主光荣的闪电从高处并伴随着强有了作证的声音闪烁着······那么你会理解“闪电”的转变,在主受洗以后,通过这伟大的福音的声音发生了。(Homily。n the psalms:PG30,59)第一周(星期二)
圣咏23(思高版本24)(原书34页)
天主进入了他的圣殿
1.我们已经听到了古老的天主子民的赞美歌。它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回响。我们也能领会他们的主要的意思,我们得把这三个基本的原则保存我们的心中。第一个原则:创造的真理: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世界是属于他的。第二个原则:他审判一切屈服他的受造物:我们生活在他面前,他审问我们所做的一切。第三个原则:天主神秘的降临:他进入了宇宙,进入人类的历史当中,并且渴望自由的和人类建立起
亲密共融的关系。一个现代的评论家说:“有三个经验天主和他建立关系的基本要素;我们生活在天主的工程内,我们生活在天主面前,我们可以和他生活在一起。”(G.Ebeling, on the Psalms, [see in the Italian text
sui salmi,Bresscia,1973 ,p97)2.在圣咏23的第三部分符合我们现在检验过三个假设的原则,我们认为对祈祷着来说是三个连续的画面。第一个:创造者对他所创造的大地和居住上面的人的简短的欢呼。(诗1-2)这是一个在创造宇宙的天主面前和历史当中的一个信仰宣誓。古代的创造观点是:大地就像是一个被孕育的建筑工程:天主把大地的基础建立在海洋上。海洋被认为是混乱和被毁灭的水的象征,因为,人为表达所限制,海洋被认为是空虚和罪恶。受造物悬浮在潮湿的深渊当中,天主创造和大能的手,保存它并让它生活。
3.圣咏的作者从宇宙的的宏观来看缩小的微小的熙雍,“天主的山”。我们现在在圣咏的第二个画面(诗3-6)。我们站在耶路撒冷圣殿门限。一批游行的队伍问进口圣殿的警卫一个问题:“谁能攀登上主的圣山,谁能侍立在他的圣殿”。
有时,司祭在圣经的其他章节被称作是“ 圣殿进门礼仪”专家(参咏14;依33,14-16;米 6,6-8)他们宣布一些能进入团体朝拜天主的条件。他们不仅仅是礼仪式的或者是特别遵守的标准,而且在道德上和把传统的需要的生活出来。这是良心的省察,或者说在举行宗教仪式以前的忏悔行为。
4.司祭规定了三个条件:首先是,“手洁,心净”。“手”和“心”是指人的行为和思想,整个的人应转向天主和他的诫命。第二个条件是:让人“不要撒谎”,用圣经的话说人必须是诚实的,甚至更甚于反对崇拜偶像,因为偶像是假的神,那就是“撒谎”。这个坚定地观念来自天主十诫的第一诫,纯真的信仰和对天主的崇拜。第三个条件是:处理和邻居的关系:“不要发誓,以至于欺骗你的邻居。”在古代以色列这样一个口传的文化当中,语言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象征,它基于公平和正义和不要习惯于欺骗别人。
5.我们现在到了第三个画面,它间接的描述了信仰坚定的人高兴进入了天主的圣殿,朝拜天主。(诗7-10)一个激动人的思想交替显示出来,一问一答,天主积极揭示了他的三个伟大的名号:“光荣的君王”、“英勇大能的上主”,“强有力作战的天主”。熙雍圣殿的门限拟人化了,邀请门户抬起他们的门楣欢迎圣殿的主人。
在圣咏第三个诗画中描写了一个胜利的场面,现在一把应用在天主的东方的礼仪当中,在圣伯多禄前书说道(参伯前3,19):在西方的礼仪中胜利的基督下降圣祖所在的阴府。复活的主升天(参宗1,9-10)甚至今天的拜占庭的礼仪中,唱诗班在圣周六的夜晚,复活节的守夜礼仪中唱这篇圣咏,在罗马的礼仪中,常用苦难的第二主日的棕榈游行队伍之后唱这篇圣咏。
6.最后的名衔,“军之军的上主”它好像第一幅画中一样,不是一个军队的头衔。甚至我们可以排除以色列的军衔。反而,它很有意思:天主上主,现在他来到一个特定的地方—熙雍来与人类相遇,造物主
把天上的星星作为自己的军队,他的意思是所有的受造物都服从他。在先知巴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各在自己的岗位闪烁,喜形于色;他一召唤,随即答说:我们在此!向自己的创造者欣然闪烁”。无限,全能,永生的天主降低自己和人类在一起,临近人类为了是人类与他相遇,让他聆听我们,和他进入这个团体。这个礼仪就是表达了在信仰中我们和天主在一起,和天主对话,感知天主的爱。圣歌 多13:1-5b ,7-8 “我颂扬我的天主,我的灵魂欣悦于天上的君王。”(四高版本多13,9与原文13,7 有别).在圣歌当中唱这些诗句的人好像是背诵出来一样。这个人是老托比特,在《旧约》当中,有一个有关老托比特简短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本书的命名是以他的儿子命名的。(拉丁通行本翻译为多比亚,在修订本和新的美国圣经翻译为托比特)。为了更好的了解这篇圣歌的意义,我们首先用心来预先一下这个故事,z这个故事是讲述一个以色列人被掳到亚述国尼尼微城发生的事。这个故事的圣作者,在几世纪前的事,我们读的时候把他当做一个具有信仰以色列人分散到外邦中,他们面临放弃祖先传统的诱惑。托比特的肖像和他的家庭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模范。为了保持信仰和法律,他是一个放弃一切的人。尤其是他的施舍行为。不幸的是他受到了失去财产和眼瞎的打击。但是他从来就没有丧失信仰。
天主的回应并不是太慢,天主让拉法埃尔总领天使带领年轻的托比特经过一个冒险之旅,是他得到了美满的婚姻。最好也治好了老托比特 的眼睛。
这个信息很清楚:做善事的,首先向那些有需要的邻居,这些人做的善事会取悦于天主。甚至,他们因此而受审,最终,他们会经验的天主的仁慈。
2.在这个前提下,赞美歌的诗句有一个强烈的观点。他邀请我们向“永生的天主”,他的王国,“持续万代”的君王从抬头观望。这方面默想天,圣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神学历史的图画——他尽力回应天主的子民为什么被掳去这个问题。审判天主的子民这样高声唱到:天主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这个回答转向神圣的正义和天主的仁慈:“他惩罚你们,是为了你们的不义;但他要怜恤你们众人”。(诗 5)惩罚显示是一种神圣的教育,那最好的一句话给我们保留了仁慈:“因为他惩罚而又怜悯,把人抛在阴府的深处,而又把他从凄惨的祸患中救出”。(诗2)
如果我们安天主的旨意生活,痛苦,甚至十字架有他的积极意义。人应该完全的信赖天主,他从来不会抛弃受造物。更进一步,圣歌的歌词把我们领到另一个概念,把救苦救难的意义归因于痛苦的情况,把放逐的情况转向赞美天主的作为:“以色列子民!你们当在外邦人的面前颂扬他,因为他使你们流徙到他们之中,是为叫你们在那里显扬他的伟大”。(诗3-4)
3.这邀请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放逐,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符合天主旨意的情况,我们的默想能够更深入的思考痛苦奥秘的积极的意义。在《旧约》当中,有几章给我们讲述这个主题。想想创世纪当中若瑟的故事(参创37:2-36)。若瑟被他的弟兄卖掉,这注定了他将来成为他们的救主。我们怎能忘掉《约伯》这本书呢?他是一个受苦的义
人。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的故事,即使用任何方法,也不能解释。除了向天主的伟大和智慧投降。(参 约42,1-16)
对我们来讲读这些文章用从基督徒的观点来看,托比特的圣歌直接召唤我们要转变,打开奇妙的天主和人“相互转变”的远景:“若是你们全心全灵归向他,在他面前履行正道,他也必转向你们,不再掩面不顾。”(诗
6)对受造物用“转变”这个词,天主讲得更多,甚至这个词有不同的意义。如果圣歌的作者思考“重新转向”天主所得益处,他将会重新宠爱他的人民。在基督的神奇之光了,我们必须想到所有的恩赐都是来自于天主,人需要他胜过他给的恩赐。犯罪时一个悲剧,不仅是招致了天主的惩罚,而且是因为我们从心中赶走了他。
5.圣歌唤起我们的眼睛,去看像父亲般的天主面容;也邀请我们祝福赞美他:“他是上主,我们的天主,我们的父亲”。对特殊的孩子(以色列)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经验到了盟约的恩赐,这准备了神秘降生为人的天主子,那么,在耶稣内,天主的面容光彩夺目,天主的无限仁慈完全显露。
在这儿,我们想一想在路加福音当中仁慈父亲的比喻。不仅是父亲宽恕了悔改的荡子,而且给了他无限关爱的拥抱。伴随着是喜悦和宴会:“他离得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路15:20)
我们这篇圣歌所表达的和我们所触摸到的福音的形象是一致的。我们爆发我们对天主的赞美和感谢:“ 所以你们如今应默观他向你们所作的一切,然
后高声感谢他;该赞美公义的上主,该颂扬永世的君王。”(诗7)
咏32(原书40页)喜悦的歌唱,想天主的旨意欢呼
1.圣咏32(33),有22节,节数就是希伯来文的字母个数。这是一首向宇宙和历史的天主赞美的诗歌。颤抖的喜悦贯穿了这个诗篇,从一开篇我们就可以看到:“义人,你们应向上主踊跃欢呼,因为正直的人,理应赞美上主。你们该弹琴,称谢上主,弹奏十弦琴,赞颂上主。你们应向他高唱新歌,在欢呼声中奏琴吟咏。”(咏32:1-3)这种欢呼(tern'ab)伴随音乐,表达他们内心的信仰的欢呼和希望,这是喜悦和信任。这圣歌是“新的”。不仅仅是因为它重新让天主在受造物和人类事件出席,更是提前使用了在救恩来到那一天的完美赞美,那时天主的国将会的到光荣的实现。
圣巴西略热切的期待的在基督内最终实现了,他这样解释这段话:“总来说,“新 ”的意思是不经常有的事情,或进来刚存在的。如果你人认为有些事让你震撼,不可想象天主降生为人的方法,你将会唱一首心的歌,从来没有听过的歌。如果你会想这重建和恢复被罪恶俘虏的人性,并传扬这奥秘的复活,那么你也会唱一首心的,不寻常的圣歌。“(Homily on psalm 32,2;PG29,327)。简短的说,根据圣巴西略,圣咏编辑的邀请:“唱一首新歌”意思是为了在基督内的信徒:“荣耀天主不要通过古代使人死的“规条”,应该用新的“精神”。的确是这样,不懂得法律的规条,但是认识它的“精神”,我们在“它”
内要唱一首新歌。
2.在它的中心的部分,圣歌的中心部分可分为三部分,这就形成了赞美的三部曲。在第一部分(参诗6-9),庆祝天主创造这个世界那美妙的宇宙的杰作。它像有一个趣的圣殿,在众神之中不会产生争斗,就像近东的宇宙论者 这样认为一样,但是他的基础是天主创造性的神圣的圣言。就像创世纪第一页教导(参创1):“天主说......事就这样成了。”实际上圣咏编辑的复述是:“因为他一发言,万有造成,他一出命,各物生成。”(咏32,9)。
自从圣经上认为海是混乱和邪恶的标志,祈祷的人给我们一个控制海面的重要方法。海被限制,这个世界被创造者保护,就像在《约伯书》提到的,他审判了海,制止了海啸:“并下令说:「你到此为止,不得越过;你的狂潮到此为止。」
3.天主也是人类历史的统治者。就是圣咏32(33)第二部分所表述的。在10-15节,鲜明的正反对比,世界上的强权计划反对天主奇妙的设计,天主再世界上的痕迹。人类的计划、企图都是非主流的,介绍非正义,邪恶和暴力,一起反对天主神圣正义计划和救恩。尽管他们的反对是短暂的时间,并且取得短暂的成功,他们的阴谋一定会消失,他们注定毁灭和失败。在圣经的《箴言》上这样总结:“人在心中尽可策划多端,实现的却是上主的计划。”(箴19:21)与这相似,圣咏的作者提示我们,从天上,他下降人间居住,天主关注人类的计划,甚至是愚蠢的和荒唐的。天主能够完全知道人的内心的隐秘的事。
“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做什么,是否你在黑暗中,或是在白天的阳光中,天主的眼睛看着你,”圣巴西略说(Homily on the psalm32,8PG29,343)谁接受了神圣的启示,遵守了生命的诫命,跟随了他在我们中间的路(following its paths through history),真有福啊!在最后,只有一件事可以持续:“ 上主的计划却永恒不变,他心中的谋略万世常传。”(咏32,11)。
4.圣咏第三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圣咏(参本诗16-22)又继续发生这样的事,两个天使,唯一天主的谈论人类的事件。在另一方面,他邀请强权不要考务了和战马得胜。这时,他邀请敬畏他的人,经常受压的饥饿的人和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希望天主将救他们脱离毁灭的深渊。这样看来,圣咏的“教义”功能也显示出来。这是以色列人“教义”的转变,号召信赖天主,这不同于傲慢的强权和接近于软弱的人性。如果这“教义”是确信的,就应该提升它,坚固它。如果我们完全信赖他,如果教义能够提升我们的祈祷,我们赞美他。
圣巴西略进一步的解释说说:“谦卑的人服侍天主”。“我们的希望在于他的仁慈,的却如此,没有人不信赖他的伟大工程,或期待正义判断他的工作,看,我们的救援的希望来天主的怜悯。”(Homily on 咏32,10;PG29,347)。
5.圣咏在轮流互唱中结束,这也成就了Te Deum 的圣歌:“上主,求你向我们广施慈爱,有如我们对你所存的期待。”(诗 22)。神圣的恩宠和相遇和拥抱,的确是这样,天主爱忠信的人。(根据希伯来原文的意义应是哈息待)24
拥抱我们,温暖我们,保护我们像斗篷一样的罩住。真诚的奉献和献上我们的信仰和希望,这是一个完美的基础。
第一周星期三 咏
人的邪恶与天主的慈爱
1.每个人都有两个处事态度。在新的一天当中和人际关系的开始,我们时刻可以采纳其中一个:我们可以选择善,放弃邪恶。在咏 35(36)我们听见的,两个相反的观点鲜明对照。一方面,一个人躺在床山筹划作恶;另一方面,反而是,一个正义的人寻求天主的光,“生命的泉源”(见诗 10)天主的慈爱犹如深渊,一个生命的活水借我饥渴,一个光明照亮我们的心灵,相对的一面是在罪恶深渊中的罪人。在圣咏当中有两种人别刻画出来,就像圣咏唱到的一样,这是每日礼赞第一周星期三的圣咏咏唱。
2.圣咏的编辑者给我们呈现的第一幅画像是罪人的画像(参诗25)。希伯来的原话这样说,“罪人在他的内心的深处尽是邪恶”因为他们的心是“恶的神谕”(诗2)。这样的表达是可怕的,这也是让我们想起撒旦的话,当他反对天主的圣言,那邪恶的话在人的心中回响。邪恶对于恶人来说好像天生的,同时也指出在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上不断表现出来了(参诗3-4)。恶人清晨“躺在床上”(诗 5)一直到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他整天花费时间选择“邪恶的路”。罪人不变地选择恶导致影响他的整个生命和致死他的生命。
3.然而圣咏的作者完全倾向于其他他愿意和描绘的肖像:就是那寻求天主面的人(参诗6-13)。他向天主神圣的爱唱起了真实的、适宜的圣歌(参6-11)。在最后他随着是一个谦虚的祈祷,让他们脱离诱人的、黑暗的罪恶,让天主恩宠的光永远照亮他们。
祈祷者表达的是一个真正的、适合的连祷的祈祷,来表达天主之爱的图像:恩宠,忠信、正义、公平、救恩,暗处的保护、丰富的、甜蜜的、生命。尤其是描写了他的四个特征;他们用希伯来的方法来表达比用现在我们喜欢的语言来表达,更有巨大的价值。
4.这里首先的词汇是,“忠贞”,“恩宠”。他超越忠信,爱。忠诚和温柔的词汇。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来表达上主和他的人民之间的盟约。更重要我们因注意到在圣咏当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词汇有127词,比旧约中剩余部分的一半出现这样的词汇还多。那么在这儿还有一个词汇“emunab,”是来自amen的词根,faith 这个词,他的意义是稳定,安全,无条件的信任。Sedeqah的意义是“公平”它有一个救苦救难的意义:它是神圣的,对天主有先见之明的态度,通过他在历史中的干预,把以忠贞的色列子民从邪恶和不正义当中拯救出来,在最后,我们发现mishpat,“审判”这个词,天主管理他的受造物,关心穷人、受压迫的人,被骄傲和傲慢自大的人羞辱的人。
四个神学词汇在,在祈祷着信德表白时出现,当他踏出这世间的路时,他带着对天主不变的爱,忠信,正义,救恩的天主。
5.我们用各种名衔赞美天主,圣咏的编辑者补充了两个强有了的形象。在另一方面,大量充足的食物:使我们想起神圣的婚宴,我们用
神圣的牺牲者的鲜血来庆祝熙雍圣殿。这里有迸发水的泉源的形象,这水不仅冲击了焦干的喉咙,而且也是心里(参诗9-10;圣咏41,2-3;62,2-6)天主使这个祈祷的人充满生气勃勃和心里满足,使他分享他纯洁的丰富的生命。
光的象征提供了其他一个形象:“在你的光明中我们看到了光明”(诗10),他散发的光明几乎是“一个小瀑布”。它也是向忠贞的以色列人揭露了天主光荣的标记。这也是梅瑟在西奈山发生的一切(参出34,29—30)这事不同程度也发生在基督徒身上“我们众人以揭开的脸面反映主的光荣的,都变成了与主同样的肖像”(格后3:18)。
在圣咏的语言中,“在光中我们看到了天主的面”意味着清晰的在圣殿中相遇,无论如何礼仪的祈祷是庆祝,宣扬天主的圣言。基督徒在开始的一天他庆祝赞美天主时,同时也分享了同样的经验。我们走出每一天面临的生活的挑战以前,我们总不会向前。圣歌 友16,2-3 a,13-15 上主,世界的创造者,保护他的人民
1.这首赞美的圣歌就是我们能背诵的赞美友第德的贡献(友16-17),一个女英雄,她是所有以色列女人的骄傲。她的使命是显示强有力的天主把在黑暗生活中的天主子民解放出来。日课的赞美歌仅仅给我们很少可以背诵的几句诗,他们邀请我们庆祝,欢喜鼓舞的大声歌唱,击鼓奏乐,敲钹歌唱,赞扬粉“碎战争的天主”(诗句2)。
最后依据的表达是解释了和天主相遇的人,他爱好和平,并邀请我们进入圣咏所表达的世界的概念,这是有关以色列赢得胜利所用的惊人的方法,天主介入了他的工程,从迫在眉睫和总是失败的情况中
拯救出来。
2.圣作者从信仰上,收集了几个世纪的所发生的事情,并提供给他的兄弟姐妹。他们由于困难的形势,所受的丧失勇气的试探,这些发生的事作为鼓励他们的例子。
他指的是发生在以色列的事,当时,亚述王拿步高被激怒了。这是由于人民配合他扩张计划的失败,以及崇拜偶像的警告。他派大将军敖罗斐乃用具体的计划来压制和消灭以色列,没有一个人敢为天主的荣耀而战斗。这位将军从他那里知道,而且被获得警告不要攻击以色列,因为攻击以色列就等于攻击天主自己。
实际就是这样,这个圣作者想要强调这个原则。是坚定当时的以色列人要忠于天主的盟约:一方必须终于天主。以色列应该惧怕的敌人不是地上的强权,而是夺去天主的保护,使他们容易受伤。否则,当他们忠于盟约时以色列人民所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奥秘”的天主,他的强有力的权力是不能比较的(诗句13)
3.友第德光辉的故事照亮了这个原则。这一幕是:以色列的土地被他的敌人侵占。现在圣歌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亚述大军从山的北边下来;带来了无数的战士;军队被阻止在山谷当中,他们的骑兵覆盖了整座山”(诗 3)。赞美歌着重讽刺了逃跑的傲慢的敌人:“他夸口说要焚毁我村落,刀斩我青年,摔死我乳儿,俘掳我幼童,掠夺我的少女”(诗4)。
友弟德所形容的情况就像其他住在以色列人曾经住过一样,当天主的救援道德时候,好像这种情况就想不存在一样。出谷记得救援天主用
了很多的奇迹度过了红海,但是这里的救援为什么与出谷记不同啊?现在,他们同样是被强大的军队所包围,无数的敌人除去了日他们所有的希望。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全能强有了的天主所做的,他显示了他是以色列子民的不可战胜的保护者。
4.天主的工程显得更加光荣,因为他不依仗武器和军队。在这个事发生以前,在德波拉的时代,天主通过雅厄耳,一个女人,消灭了息色辣(民 4,17-21),现在,他利用一个没有武装的女人来帮助苦难的以色列。友地德,信仰坚强,她进入了敌人的营帐。用她的美色迷惑了指挥官,用耻辱的方法杀掉了他。圣歌浓重的揭示了这个事实:“全能的天主用女人的手消灭了他们,因为他们的武装的力量没有失败在年轻的人手里,也不是巨人的儿子重击他,也不是巨人们攻击他:但是默辣黎的女儿友弟德用她的美丽的面容杀害了他。”(友15,5-6)。
友地德是女人完成使命的一个例子,是玛利亚救恩合作的预像。友地德这个人将变成一个模范,不仅是在犹太人的传统,而且甚至在基督徒的传统里强调天主的优先选择是那些脆弱的,软弱的人,但是可以更准确的说,因为这个原因,被选择的人显示了天主的力量。她也是一个示范形象显示了女人的圣召和使命,被召和男人平等,在天主的计划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友地德的这本书当中表达了这一些,或多或少的构成了基督徒的传统,犹太人的女英雄是玛利亚的预像。当玛利亚唱谢主曲时:“他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路1:52)我们也不是听到了友地德回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能理解:天主教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愿意把赞美友地德归于玛利亚——耶稣 的母亲,:“:「你是耶路撒冷的荣耀,你是以色列的大喜乐,你是我们民族的大光荣。”(友15:9)
5.通过这个胜利的经验,友第德的赞美歌结束时邀请我们向天主高唱一首新歌,承认天主的“伟大和光荣”。同时,所有的受造物都收他统治,屈服于他,因他一句话形成万物,他的(神)气息更新一切。谁能抵抗天主的声音?友第德的回忆具有强烈的感情:在天主和天主的历史前,山的基础将会摇动,磐石像蜡一样融化。(友 16,15)他们的比喻很形象回想起(recall)一切在强有力的天主面前都是“虚无”。但是,这首胜利的赞美歌不是让我们恐惧,而是天主的照顾。实际上,天主用他无可抗衡的能力支持对他忠信的人;“但敬畏你的,你必仁慈怜悯 ”。(友16:15)。
咏46(原书51页)
第二篇:警察和赞美诗
介绍“小说”知识
警察和赞美诗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你知道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板书:课题、作者)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系列我们所熟知的形象,如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如猪狗的芦柴棒,被人愚弄、精神麻木的阿Q,沦为“木偶人”的闰土等,他们生活在最底层,都有悲惨命运,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那么在外国文学中欧·享利笔下的小人物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二、作者以及背景介绍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明确: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
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
15岁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后又去了一牧场放牧。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少了一小笔款子,他因涉嫌被传讯,他取道新奥尔良去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生病的妻子,因而被捕,判处五年徒刑。后在狱中为帮女儿买礼物以欧·亨利(原为狱中用过的一部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释放,来到纽约专事创作。正当他的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于1910年病逝。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代表作品:名篇有描写小市民朝不保夕、捉襟见肘的可怜处境《麦琪的礼物》,也表现他们互相关心、互助友爱的高贵品质,但是仍然逃不出厄运的魔掌的《最后一片叶子》;或表现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生活的《警察和赞美诗》、《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生动,笔调诙谐,语言幽默俏皮,与美国的马克·吐温共享幽默作家的美名。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构思巧妙,结局出人意 1 料,耐人寻味,故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之说。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背景提要
十九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垄断阶段,竞争残酷,经济危机日趋严重。1873、1884、1893,连续三次发生经济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一方面是一小撮亿万富翁,一方面是广大饥寒交迫的劳动者。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被送到监狱里。
2、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请同学分析本小说的结构: 明确:
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课文
(一)、开端
1、朗读课文的第1、2节,思考这两节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马上要进入冬季了,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明确:监狱。
(二)、发展
1、苏比为了进监狱做过哪些努力?每次的结果如何?
明确: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取消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 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 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 第六次:偷伞 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2、苏比的每次惹是生非,照理都应足以让他如愿以偿,况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有警察的旁观,为什么他进入监狱的计划会泡汤呢? 明确: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
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
3、这一连串可笑的失败是不是一种巧合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这些巧合能揭示某些社会问题吗?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可笑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故事带给人的只是一种苦涩的笑,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他的表面,沉淀在他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每一次都隐藏着对美国社会黑暗的揭露。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高潮
1、一心打算进入监狱度过冬日生活的苏比,彻底的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破计划。看来去监狱的打算恐怕很难实现了。是什么改变了苏比的初衷?他打算怎么做? 明确:苏比听了教堂的音乐之后,强烈的新生愿望激励着他,想要改变自己,“时间还不晚,他还年轻,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沼,他要重振当年的雄心壮志„„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当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咏叹调”还没唱完的时候,一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2、发生了什么?
明确:他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四)、结局
1、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明确:从现象上看是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
2、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苏比进了监狱!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擅长的欧·亨利手法。
欧·亨利就是这样,往往在我们看到津津有味的时候来一个急刹车,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在我们张大了嘴巴还没来得及闭上的时候就结束了,使我们不由得静下心来要回味一番,最后才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3、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五、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1.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明确: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2、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 4 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六、布置作业:
文章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听到宣判三个月后,苏比的心理会怎样呢?可怜的苏比他最后怎样了呢?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第三篇:警察和赞美诗
它写了一个流浪汉冬天来了无法再露宿街关,一心想进监狱换取三个月的食宿,几次三番为非作歹,警察却视而不见,不予理会。等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时,警察却无缘无故地逮捕了他。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而流浪汉也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是值得同情的人。
当人们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
不可否认,机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动的,不会等着你去分析这,分析那,考虑这,考虑那等一系列琐碎的事件后,再决定去做。或许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妥的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远古时代又有何分别?
当然机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机遇已经是很“困难”的,要充分地彻底地去利用,却是“难上加难”。怎样去更好地“完善”它,是个重点。
那位警察,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如果他会怪任何人,那么证明他的确活该;如果他只怪自己,那么他就能大声地对自己说:“三个月,也不算太久,我会珍惜并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阴。幸福,其实并没走远,只是我忽略了。等着吧„„”
幸福,其实并没走远。没错,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机遇是其中的一个。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烦了,毕竟他也有喜怒哀乐,给你个下马威,到那时,就好象太没“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们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太忙,没看见。机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机会,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将它的好处发挥至极,则是一件“美”事。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状况,每一个状况所具有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选择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将机遇“透明化”,完全看清,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结局就会如同索比: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
机遇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长长的吁了一口气。
“这个故事的结局简直离谱的出奇!”我说道。不由会心一笑,但却是带着涩涩的泪水的苦笑„„
在一盏夜灯下,今夜终于拜读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块小石子,辗转反侧,有太多的感想。
或许晚上人的思想总是特别的活跃。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结尾却常常出乎人的意料,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手法,即在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看来荒谬悖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读者在惊愕之余,仍然感到信服,进而赞叹作者构思之巧妙。
他的小说诉说着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记叙他们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调侃尔虞我诈的势力小人„„在这些作品中,他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失意的小人物们心灵所受的创伤。于轻松戏谑中蕴含着对生活深沉的感受,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现象发人深省的针砭,对丑恶现实辛辣的嘲讽。
风靡全世界的《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语调诉说了苏比——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痛苦挣扎的悲惨命运:为过冬,苏比绞尽脑汁惹事生非,想被警察大爷送去“免费旅馆”——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却不能如愿以偿;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锒铛入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
《警察和赞美诗》的妙处在于它的“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作者写主人公的几次遭遇都不重复,有繁有简,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人物的语言、行动,也都符合身份。故事写得很诙谐,但在可笑的情节下却潜藏着一条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那样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荒唐可笑。
欧·亨利的小说可谓是“在平凡中见神奇”,用它那无穷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个读者的眼球。
真正的幽默与诙谐——读《警察和赞美诗》有感
发表人:刘 博
点击数:1我要推荐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了这一风格。但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塑造人物性可靠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诙谐寄深意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走的时候偏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好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来“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这似乎不合理。可是细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龌龊的行经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每况愈下的世风。
另外,苏比本身行为的不合理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矛盾也是苏比屡屡“背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苏比砸了玻璃被抓,可警察认为一个做了坏事的人总不会坐等就擒,而把苏比给排除了,又如他想借助与“扰乱治安”这跟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闹,但警察却认为只有大学生在庆祝球赛胜利时才敢在大街上大肆喧哗。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决定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后苏比受宗教的“感召”想“从善”时,警察认为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苏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当然,文中运用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什么地方有幽默,什么地方就有作者的深意。如果说作者文章的笔法是诙谐的,那么他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痛苦时心情是沉重的。
托诙谐寄深意是欧·亨利的幽默。从这角度看,《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幽默诙谐的风格,而且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与诙谐。
苏比在纽约过着流浪生活,虽然身无分文,却不愿接受慈善机关提供的有失尊严的施舍。不过冬天快到了,苏比不能再露宿街头了,他计划去布莱克威尔监狱度过3个月,在那不愁食宿又有意气相投的人作伴。为实现理想苏比必须先做点违法的事情,于是他砸碎了橱窗的玻璃,可警察偏不认为是他干的。他又去吃了一顿饭并告知侍者他没有钱,不过他招来的是报复而不是警察。后又勾引一名少妇,希望警察会过来干涉,谁知这位少妇是一名妓女,苏比好不容易才摆脱她。接下来苏比大喊大叫,希望符合“扰乱治安”的标准,但警察不予理睬,他又对一个行人说对方的伞是他的,那人没有反抗,把伞给了他,这样苏比的希望又破灭了。但苏比在回家(某公园长凳)途中意外地在教堂窗外听见了风琴师奏的赞美诗,内心产生了奇妙的变化,琴声使他重新向往美好的一切,他看清了自己现在所过的是一种不光彩的日子。于是他下决心明天就去找份工作,要在世上活得像个样子,但就在这时警察没有任何理由就把苏比逮捕了,并把他关进他原来最想去的监狱。在苏比的故事里,无论哪一种处境心愿和命运都是相反的,命运捉弄他他却无可奈何,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一种普遍的悲哀,以及不分是非,黑白颠倒的世道,同时作者对于苏比这样的人物也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怜悯。
第四篇:《警察和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
课堂教学设计 Ⅰ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
分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苏比的反常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理解他的这种反常心理及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于是,为了如愿以偿,他一次次地故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但却一次次地被“宽恕”了,“警察的那双可爱的手”却“没有很快地落到他身上”,使“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岛”。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再次,他的反常心理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产物。苏比一次次地触犯法律,却一次次地被认为无罪,而当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向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时,竟然无端被捕了;一个拿石头砸商店橱窗的人却被视为无罪的人,而一个跑过去赶车的人竟被当做罪犯;耶鲁的小伙子为庆祝胜利,就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在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呢?难怪有见机缠住男人的女人,有拿了别人的雨伞就占为己有的买烟者。总之,他的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反常、畸形的社会心态,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对于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的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对小说作者作简要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二)学生阅读小说全文。
阅读小说前,应先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自读提示》,领会提示的要点(编者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语言、情节三个角度对小说作了介绍)。(三)学生分析小说结构。教师提示: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这个规律,这篇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为哪些内容?怎样用简要的话作出归纳? 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四)领会小说思想涵义。
1.小说从哪个角度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下层人民的代表人物——失业流浪汉苏比为了“抵御寒冬”,只能违心地触犯“法律”,将入狱过冬作为自己最迫切的生活目的。)2.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五)学习小说的叙述技巧。
1.小说写了几次苏比的故意惹是生非?结果如何?
(教材“提示”说是7次,实际上是6次:①进高级餐馆,②砸玻璃橱窗,③在低档饭馆吃白食,④调戏街头女子,⑤扮醉鬼扰乱治安,⑥强拿别人的伞。结果:或是被撵被打,或是不被理睬——总之不能被捕。)2.苏比6次惹是生非前后连贯,但写得有详有略,富有变化。请试加分析。(1)详写与略写的变化。
(事①②⑤写得较简略,因为肇事手段较简单,过程短;事情③④⑥写得较详细,因为肇事手段较复杂,过程较长。从人物塑造角度看,反映苏比为实现入狱目的,迫不及待寻机闹事,且越演越烈的心态;从阅读角度看,避免了叙述的单调重复。)(2)事情结果的变化。
(6次肇事总的结果一样,未能被捕入狱;但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粗分作两类。或受惩罚,或未受惩罚。受惩罚的两次,即事①和事③不同:前者被撵出餐馆,较轻。后者被“叉”出饭馆,“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较重。未受惩罚的4次也不同:事②,警察对苏比毫不理睬,却去追赶不相干的别人;事④,警察盯住了苏比,但苏比未想到会弄假成真,不敢再扮演流氓角色;事⑤,警察对苏比视若罔闻,听之任之;事⑥,苏比要伞“成功”,未能引起警察注意。相同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3)描写手法的变化。
(各次肇事因情节各异,描写手法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心理描写,如事①;有的侧重行为描写,如事③;有的侧重语言描写,如事⑥。各种描写手法各有侧重地综合运用,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3.欣赏小说末尾的艺术特色。
(1)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从现象上看是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2)小说中多次写到“巧合”。“意外”和“巧合”有什么关系?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小说写苏比闹事,有多次巧合。如事②中,苏比砸了玻璃橱窗后,正好“有个人跑着去搭车子”,警察按常理就去追赶那个人;事④中,苏比当着警察的面去轻薄街头女子,不料那女子倒真的是个想寻人搭腔的调情老手,吓得苏比“撒腿就走”;事⑤中,苏比在街头醉鬼般的吵闹,谁知道正碰上“耶鲁的小伙子”庆祝赛球胜利的时候,警察因此不以为然;事⑥就更巧了,苏比强要的伞,没想到“伞主人”也是捡来的,苏比的戏就没法演下去了。如果上面几例巧合不存在的话,苏比也许早有被捕的希望。作者为了渲染苏比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其实,穷人入狱是很常见的事,否则,监狱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了。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因此可以说,意外也就是巧合,而小说中的巧合只有在反映事物必然性时,才是成功的巧合。小说如果完全靠人为安排的,不能反映事物必然的偶然巧合来发展情节,就会有“硬编故事”之嫌。)(3)小说渲染了宗教的感化作用,对此你作如何评价?
(对宗教的感化作用,作者作了过分的夸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它既不可能让剥削阶级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改恶从善,也不可能使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坎坷的命运”。信仰宗教而反遭拘捕,本身也说明了宗教的虚假。作者渲染宗教能使人顿悟反省,心灵突然起“奇妙的变化”,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六)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1.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2.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课堂教学设计 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速读测试。
(1)作者______是美国世纪初期短篇小说作家。他和______是美国共享盛名的幽默作家。
(2)他擅长以______的笔调,______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他被誉为______。
(3)从小说通过流浪汉______的一段“奇特”遭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____________。
(4)小说从结构上,可分为几个部分______,写出段意。
(5)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______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6)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7)这篇小说在结尾的安排上,出人意料,新颖别致,有如奇峰突起,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外国短篇小说的结尾方式相似?
(8)苏比由堕落转向新生,重新做个好人的催化剂是______。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9)苏比为什么被捕,判了______月的刑,罪名是什么?
(10)分析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②“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③“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苏比为什么不请求慈善机关的布施,而愿意进监狱?
(2)小说在结局安排上的特色?
(3)题目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有什么含意?
(4)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主要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有人说苏比是个好人,有说苏比原来不是一个好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
(三)精读导引。
(1)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细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划出重点语句,进一步深入体会。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找出苏比的六次违法活动,深刻体会这六次活动各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
3.结局的安排是本文的绝妙之所在,可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讨论。
1.苏比宁愿住监狱,也不愿向慈善机关乞求布施,说明了监狱之外是一个悲惨世界,因为那儿没有北风,免于冻死,他才宁愿去住监狱。美国政府设立了慈善机关,正说明美国社会,确实有许多像苏比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慈善机关的一点点施舍,却要以穷人的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要折磨灵魂,践踏人格,可见美国慈善机关的伪善面目。作者尖锐的揭露了美国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美国的自由、民主的虚伪性,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
2.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从故事的结局和情节的发展,显然是相矛盾的,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入法网,而警察不理他;在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美国现实生活里就是这样的颠倒黑白。美国的法律极其虚伪,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
3.在语言运用上,欧·亨利以幽默著称。他善于用风趣而俏皮的语言。他熟练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
这种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刺讽作用,也使读者感到主人公遭遇的辛酸,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特色。4.“警察”和“赞美诗”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但读过全文后,就不难发现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在对待苏比时是多么和谐一致。它们在有效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的安宁。它们一个从肉体上摧残、镇压;一个从精神上毒害、麻醉。它们残害穷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5.对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的绝对概念来概括他。像苏比这样的人物,他有劳动力,也有就业的机会,但他游手好闲。为了免于挨冻、免费食宿,就不择手段丑化自己的人格。他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作者塑造这个人物,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社会心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欧·亨利,马克.吐温(4分)
2.诙谐,幽默俏皮。“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10分)
3.苏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10分)
4.三部分。
①冬天来临,苏比想进监狱,取得免费食宿。
②为了进监狱,他一再故意犯罪,但无法落入法网。
③苏比被感化,决心靠劳动生活,反而被捕。(13分)
5.6次恶行。苏比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4.扮演一个小流氓
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15分)6.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15分)7.《项链》(3分)
8.环境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极力宣扬宗教对人的感化力量,作者世界观的局限。(15分)
9.因为“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
三个月。“莫须有”的罪名。(6分)
10.①比喻 ②双关
③拟人。(9分)
〖小资料〗
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作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后又去了一牧场放牧。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少了一小笔款子,他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五年徒刑。在狱中以欧·亨利(原为狱中用过的一部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释放,来到纽约专事创作。他虽也与上层社会来往,但经常到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他认为自己是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由于他在纽约《星期天世界报》这类通俗报纸上发表作品,读者大都是小市民,这就影响了他创作的格调。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列,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他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从艺术手法上看,区·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的情节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和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五篇:警察和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胡伟 辛秀丽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主题。
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作家欧·亨利小说的“含泪的笑”的艺术讽刺效果。
3.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即从小说中体味到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事实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4.通过鉴赏分析,了解19世纪美国社会的状况,广大平民生活的无奈及美国自由繁华的表面下蕴藏的罪恶。
【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具体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含义。2.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和了解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
3.注意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4.立足全篇,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1.苏比的形象对揭示19世纪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意义。2.作品中体现的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3.创造性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即从作品中,我们都看出了哪些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故事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讲授、朗读和讨论。2.表演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得知,警察这种职业是维持治安的;外国人多数都信奉基督教,他们每个礼拜都要去教堂,也要聆听赞美诗,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但是警察与赞美诗又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
二、预习总结
通过课前预习,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并能认识其中的生字,解释生词。例:
生字
引亢(hánɡ)高鸣 冬狩(shòu)
游弋(yì)
肇(zhào)事 摇曳(yè)
啁啾(zhōujiū)
生词
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三、课文内容归纳
1.通过课堂上部分同学阅读部分段落,具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主人公苏比的经历分为七个阶段。
背景:冬天即将来临,衣食无着的苏比打算去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不愁食宿,多年如此。
计划结果: 苏比经历:去大饭店白吃──被拒之门外
﹙策划入狱﹚砸玻璃──警察并不认为苏比就是肇事者 去小饭店白吃──被侍者殴打 调戏妇女──差点被妓女缠上
大吵大嚷,扰乱治安──警察给予宽容 明目张胆地偷窃──失主将失物奉送苏比 意外结局:
聆听赞美诗,心灵受到感染,打算重新做人──意外入狱三个月。2.据此,我们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1)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混吃混住;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2)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了进监狱,想法设法干违法的勾当。随着“冬居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地”、“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像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策的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掉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诅咒,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3)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回麦迪生广场露宿。
他在一座古老的教堂旁边停了下来,那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柔和的灯光、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悠扬的乐声,使周围的一切显得古朴、肃穆、亲切。此情此景,使他受到感染。他幡然悔悟,决定重新做人。可是正在这个时候,警察却突然逮捕了他,并判他三个月监禁。小说到此也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3.请几名同学分别表演苏比的七次经历,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四、作家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他做过多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的钱被盗,被指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在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移居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他的《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近百年来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
欧·亨利以其卓越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看似矛盾的标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使我们在笑声中多少体会到了美国社会下层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此外,还有创造性阅读给我们的启示。
二、概述苏比的经历,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苏比的经历和警察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苏比的性格具有这样的特点: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苏比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有过“低俗的愿望”,以至于“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诸如骗吃骗喝、小偷小摸、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等等,又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为了实施他的“冬居计划”,在一种反常心理的驱使下,他想方设法去“作恶”,一心一意想让警察把他抓了去。然而,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课文开头部分着重表现了苏比性格的高傲,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与此相呼应,课文的结尾部分交代了他早年的品德和操行。原来苏比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只是后来他才沦落为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赞美诗乐音的感化下,唤起对于纯洁生活的回忆,唤起心灵深处从善的愿望,从而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他的性格发展的逻辑的。
三、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具体的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处(请同学们找出来,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小说开始就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这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与苏比那条广场上的长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原由。这段环境描写表面上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因而,它又是社会环境的描写。通过学生对苏比聆听赞美诗这一部分(第38~4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阅读,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可谓是匠心独运,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境,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四、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通过两节课我们对作品的研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之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了。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五、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获得了对美国社会哪些问题的认识(即创造性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看到了哪些作者没有直说的现象和没有直接表达的情感)?
1.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苏比一次次地想通过违法遭到逮捕而去监狱度过冬季,结果都没有引起警察的注意,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事实:在美国的警察和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任其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认为还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衣衫破旧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2.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使人感到无奈,可见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不明的社会。
3.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六、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体现了欧·亨利小说怎样的艺术特色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3.含泪的笑。
七、作业
课后阅读欧·亨利的作品,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谈谈你对欧·亨利笔法的看法,写一篇评论文章,不少于300字。
八、课堂总结 已知条件:
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
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一个国家在社会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堂”,而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