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习,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习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平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习,或者布置成预习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习。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补记: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又听了我校赵启兰老师和雷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赵启兰老师设置的“故宫知识我抢答”环节,搜集了一系列故宫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习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雷娟老师课堂布置了让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室,学生们把金銮殿的写法活学活用,在选择观察点、运用方位词,教室各景点介绍详略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空间顺序说明方法。文本学习起来并不难,我觉得除学习说明文的知识外,更重要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自豪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去过故宫,但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了解并不充分、细致,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将这篇课文设计为网络课,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外,还学习利用网络信息查阅所需资料,扩大课文外延,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涉及到建筑、历史、美术、工艺等方面,所以学习前要求学生对想了解什么、重点了解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学习。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如: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等等。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从课堂交流和学生作业看,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入题角度新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美术的热爱,对网络课这种课型也非常喜欢。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3
《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课是略读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主要要求学生借助自读提示运用阅读策略。
因为是略读课文,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说明方法的学习环节。觉得这应该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主要任务还是要求学生按照自读提示完成阅读任务。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却让我上成了两个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观看《故宫》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二、介绍题材“科普说明文”。
三、整体把握四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绘制故宫游览路线图。
1、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绘制游览路线图。
2、小组分享交流,如何绘制游览路线图。
五、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介绍景点。
1、理清材料一层次。
2、抓住一个或两个景点进行介绍。
六、梳理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上,前三个环节相对顺畅,到第四个环节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时间问题。在小组内部,可以看到同学们都在边看边说边绘制路线,但是完整路线图却迟迟出不来。我又耐下心来,想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我还特意提醒同学们,不能只看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也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材料四,故宫布局非常清楚。眼看距离下课只有10分钟了,同学们还没有完成绘制。我一下子就着急了,开始越俎代庖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绘制。黑板上呈现完毕也已经下课了。第二个阅读任务还没有涉及呢!
到了第二课时,开始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学生倒是非常积极,但是都是按照课本读。我提示同学们不能简单照书上读,可以抓住重点语段讲解,讲解要简单明了。可是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说明方法的判断。草草地,我们结束了第二课时。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很不满意。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件没有整理好,没有完全理清课件顺序,导致教学思路不清晰。
二、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如在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时,如果给学生出示“学习小贴士”,关注方位词的变化,抓住关键句等,学生在绘制游览路线图时可能会事半功倍。如在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时,出示讲解景点的注意事项,学生讲解起来应该会有所侧重。如果在着手阅读任务前出示学习提示,在分享交流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地方。
三、板书没有设计好。平时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运用课件时,板书较少,甚至板书只有课题。不用课件时,板书较多,比较无序,没有美感。板书设计一直是我的薄弱项,一直不能把握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平衡。
四、学生预习。因为没有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对课堂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另外,第一环节《故宫》短片内容对本节课帮助也不大,可以删去。或者在课后播放相关介绍视频以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此我真切地体会到略读课重在运用,但是并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4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5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以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来写的说明文。针对八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于是我采用和视频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我由最近热播的后宫剧来引出本文的主角——故宫博物院,再播放本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单看视频,领略故宫的宏伟壮观。这一整体感知的环节的完成将近用了十分钟,接下来学生们就与我一起完成课后第一题,这一环节也完成得非常好。接着就引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再挖除太和殿的详细描写的三段让学生判断这些又穿插了什么逻辑顺序来写。现在想来,本身学生对于逻辑顺序就不大理解透彻,我应该在黑板上罗列出框架再详细地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一部分是用了什么逻辑顺序的,这是本课的一个预设失误。
在详细讲道太和殿的外观和内饰的时候,学生因为看到了我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兴奋不已,他们做到太和殿是尊贵的象征,却说不出文中为什么详写太和殿,这时,我在黑板的框架旁边注释了“权利、身份、威严”,并用箭头指向了太和殿,学生从这一角度能够说出太和殿对于封建帝王的意义,但我国封建建筑的代表就想不到,这样,我只能通过介绍“太和殿和其他宫殿的对比让学生知道皇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是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造诣”等话语来告诉学生太和殿在封建建筑中的代表性。这一环节,学生在后半部分有点被动了。或许我可以在预设中加入故宫博物院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来引导,会不会更好呢?
在最后,学生们兴趣最大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地图,因为它的大,因为它的气势宏伟,因为它的富丽堂皇。我在思考: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全部达成,课堂的高潮在何处,学生学懂了什么呢?
综上所思,我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文章说明顺序的穿插使用,并激发他们对我国历史文物的感情。前面两个目标达成了,后面的情感目标从学生最后的反应来看还有欠缺。课堂高潮不高是我的课堂最大的弱点,不过这堂课已经比之前的课有所进步了,(我自认为),还需更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学生懂了很多,他们不懂的还有更多。为人师者,当不懈为后生努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6
一、这堂课成功的地方:
1、《故宫博物院》一文,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因此在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后对文章的结构、顺序一目了然。
2、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情,讲说明文没有陷入枯燥的僵局,遵照“文史不分家”的经验之谈,把故宫博物院放置于中国封建王朝顶峰时期的文化背景之上,为相对积累匮乏的学生补充了大量有益的人文历史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他们是一种良性的熏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授课台风洒脱大气,课堂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在课堂上营造出“故宫”的一点氛围。
3、通过一组故宫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深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而生动的特点的教学。
4、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特点、布局等,详略分明得当。我在对学生的口头介绍中对叙述的详略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学生掌握较好。
5、在不枯燥、不平板的授课过程中能够兼顾对于说明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例如: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结构。温故而知新。
6、设置了适当的讨论环节和课后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个课堂环节间穿针引线的语言运用还算得体,导入和小结有一定的文采和思想性。
二、这堂课需改进的地方:
1、由于做公开课我担心一课时完成不了,在实际教学中,我的课堂设计完成前半部分显得紧凑,还需要更优化,更合理。
2、对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安排得还不够到位,读课文的遍数还不够,以致学生对文本的体味还不够深,课文里一些细节没有捕捉到,从而在课堂上思考、发言受到了一点点限制。
3、讲课要更好地做到详略得当、文理并茂和文情并茂。
4、课件要做得更加精美,运用链接来给学生带来更美的感受,做到课文、课件、讲课呼应起来。
5、要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给予鼓励性的点评,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地回答,要更加讲究点评的说话方式。
6、在学生回答问题前,应让学生更充分地思考,这样回答问题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环节可以转换成让学生当堂说出,对于临下课几分钟的处理可以更加随机应变,变成处理一下《目标检测》上的部分重点习题。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7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的宫殿也很多。好多学生空间感较差,真正去过故宫游览的学生几乎没有,要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故宫建筑的简单平面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可是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有几个同学根本就没画,还有一部分同学画的内容不完整,还有几个同学干脆从网上找来了故宫示意图,照搬上去,课文中没有介绍的也标出来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画的规范,完整。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带领大家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故宫示意图。这次画的示意图比第一次的规范、完整多了。
这节课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和陈列的珍贵文物,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这一课由于前面在把握课文内容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后面重点讲解部分就显得有点仓促了,以后在时间安排上会注意再合理一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8
上完公开课《故宫博物院》之后,我感觉在一节课内完成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有点仓促。我之所以敢这么上,主要是想换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案。
读过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的书《我即语文》,曾见书中谈到若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不应该把一篇课文上得支离破碎,而应该相应设置若干种课型,这些课型分别安排自己的主攻目标,比如,有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课,有教师主持引领的新课教学,有集中巩固旧课的复习课,还有作文专项值得的课型和学生修改的课型,等等。于是,我想尝试将必须花两教时解读的课文,分成两种课型来上。这种上法,肯定会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故宫博物院》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内容涉及生字词正音和解释,归纳课文段落意思和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结构顺序,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在运用说明方法的字里行间做批注。此外,课后练习也都必须完成。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情,对个别难点进行适当点拨,但不能给出答案,给学生留下悬念,以便第二节课吸引学生的关注。在第二节课(即公开课)里,多数问题跟第一节有关,意在让学生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一旦回答正确,学生心中就能获取莫大的成就感。
公开课上完,我在来个班进行了调查,好中差的层面都咨询过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那样一节课教一半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而《故宫博物院》那样前一节课预习后一节课教课,你说那一种教法你更喜欢、听得更清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像《故宫博物院》这样上比较好。”我再问:“可是,《故宫博物院》上的太匆忙,进度太快,你全听明白了?”“听得懂啊,不会太快!”这样,我也就放心了,因为我这堂课没有误人子弟。
语文教改的口号喊了这么些年,最基本的信念是“以人为本”,以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旨归,这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矛盾。了解学情、尊重学情,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并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厦门市中考说明,也是老师严格施教的主要根据。这里就不赘述了。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9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较长,我引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先检查预习效果,扫除字词障碍,交流查找的资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主要参看材料四的图示,弄清楚故宫的建筑特点,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以下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第四,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0
本周三,xx老师在八年级一班讲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者14课《故宫博物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参加。现在就这节课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教师在这节课中,正确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休地位,面教师则成了这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也说明我校自从课改以来教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态度认真。并能很好地展示在小黑板上。特别是字词注音的处理上,学生能说出每个词语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好。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组内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高展示交流效果好。
4、只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劢,建议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感。
5、在字词注音处理的环节上,可以向郭妮娜教师学习。让展示的小组当擂主,挑战其它小组,以便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1
回溯这节课,我感慨万千:
成功之处: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集中的大问题:“请以‘太和殿 ______,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______。’的句式来评说太和殿的特点。” 在这里,我注意了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说话训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了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中间插入了作比较的`特别训练,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出了关于一些说明方法的特点、作用及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学生会因此学会触类旁通。在这里我做到了立足于脚下,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即:让一切教学设计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不足与败笔: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有些环节急于求成,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得不太好, 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很多角度谈论太和殿,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没有针对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过渡,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从整节课来看在一定层面上对课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4、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最后当堂写导游词没能当堂完成。我最初的设计是先出示“写作提示”,然后看视频回顾校容校貌(边看边构思),接着给出数据做参考,随后马上写导游词,最后选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尽己所能,展示文采。本来这个环节应该将这节课推向又一个高潮,可惜的是选读的环节还没进行就下课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为前面有几个问题耽误了时间,有些重复或者说教师太过于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完全可以借同学们的精彩回答而灵活处理,马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结果只能将此留为作业结束本课,实在留有遗憾!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组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2
本文教学设计首先回顾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并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这样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又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
因为本篇课文只用一课时讲解全文,因此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
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3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少,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并且本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为四个部分:导语引入,文本解读,课外延伸,课后讨论,时间为一课时。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自己感觉不错的设计是课外延伸环节:我让同学们设计一篇导游词,并配以FLASH动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课上同学们都积极踊跃,令我比较高兴。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4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作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其次是农村中学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
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黄家湾九一贯学校 张敏
本文教学设计首先回顾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并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又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
因为本篇课文只用一课时讲解全文,因此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 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 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 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
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比较简洁,结 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