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2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3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如下:
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
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
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4
我今天介绍这本书,是因为觉得家庭教育尤其重要,以及将本书中实用的方法推广出来,希望普及更多的人,去关爱孩子的成长。《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人类总是在自卑中不断超越自我,而产生自卑的原因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其实我们在某一领域都可以称之为“天才的新手”,但也不承认我们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只要我们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去弥补去啊,就能够处于人生的高处。或许大家现在年龄具有差异,看此书确实是有点早,但我依旧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作为未来的老师,或者孩子的父母,我们都值得去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好,从而将爱推广至下一代;其次,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着永久的乐趣,让生命活出价值和意义,是我们永远都逃离不了的永恒的话题;最后,大量的积累知识可以让我们,若作为老师处于学术的前沿,将知识普及更广,让未来的孩子充满希望之光。而作为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甚至作为未来的家长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人生良性循环,获得的是认同、尊重和幸福。
生活本不具备意义,是人赋予生活更加高级的意义,也就是说,把生活过成什么样子,决定权在我们手中。这就像我们习惯于美化生活一样,我们所说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对事件第二次加工,不管这件事儿最后带来的是什么,而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一边为自己错误寻找合理的借口,另一方面在悄悄地原谅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是一场“不认真”的较量,谁“认真”了就真的输了。这又何尝不是生活中最为经典的人性的心理呢?我们都是人,那就会受到判断事情的局限性,尤其表现为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这时就会从“旁观者”视角中走出来,陷入自我困局,说出令他人感到糟糕的话,失去理智的伤人于无形之中,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自身并未觉得自己是错的,反而会产生一丝“快感”,这种结果不由让人感到悲哀。
那么回归到生活本质,我们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之前一直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现在也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无法去预知未来,也不知道意外和惊喜到底哪一个先来。唯有尝遍这世间的心酸与苦辣、痛苦与艰难、快乐与幸福,将人生的必要情感体验完后的淡然和坦然,才会获得最为沉浸的感慨。一遍又一遍地将自己的想法弱化又加强,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陌生,却又是这样的亲切,或许就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现在依然记得《浮士德》里面说的,主人公“以一己之力体验全部人类情感”的伟大之处,恰好在最困惑的时候遇到这本书,及时纠正了我只想读书而不想去过多实践的想法。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力量,通过关心他人和社会去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增加人生的良性循环。渴望得到外界认可和尊重,是人人都向往的方向,而有些个体也会因为方向的错误,导致截然不同的处境。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处于哪一个阶层,都希望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穷其一生所要追随的永恒实质上就是“意义”二字,这可以让我们坚持到最后依然能够发现“人生美好,世间值得,我很幸福”。而过度的去吹捧经济至上,终有一天会陷入人生的困境,金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安全感,却也带来了一群没有精神富足的追随者,终究就像昙花一现般度过。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最好的温暖,就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让我们可以去追随更加美好的未来。每谈及次,我都会想到钟南山说的:“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这句话,每时每刻都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在这个特殊,这句话又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呢。
回归到书籍,本书还有一大探索,就是有大量关于儿童的心理学研究,其一,提出了“最初记忆”的重要性,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主要时期是童年,大概是12岁以前,这也是形成儿童价值观和性格定型的阶段,这一时期显得尤其重要;其二,在孩子多的家庭中,最受影响的孩子是最小孩子和最大孩子,孩子之间最佳年龄差应该在3岁左右最好。“最小孩子”受年龄优势面临被宠坏,以及因学习竞争而且想要得到父母关怀的问题,还有后来者居上的状况。“最大孩子”受传统观念要“照顾小孩子”“大的应该让小的”,以及父母爱的转移问题,更愿意将爱转移到父亲身上,而且,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接受弟弟妹妹,是因为没有准备好去“迎接”她们,也害怕父母爱的转移,可若父母沟通恰当,孩子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其三,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尿床”“离家出走”“生病”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父母可以关心一下他,更严重着甚至是逃学,都只是为了让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得到关心,也出于此目的会持续下去某种行为;其四,父母在孩子之间的差异,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用传统文化来说应该是“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允执其中。尽最大程度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之后进入幸福的生活;其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究孩子的问题,儿童的心理学中指出“目标比障碍更重要”,也就是说,孩子会因为一个好的目标和引导,而去自觉进行修正。作者指出“老师是人类未来的守护者”,将老师这一主体作用提高;其六,孩子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人格,进行早期观察,会让孩子的认知、合作以及三观变得更好;其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研究表明,儿童的性侵主要是熟人作案,身为家长应该尤其重要此处。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性教育,是有利于孩子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受伤害。令人感到痛惜的是,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不应过早,甚至产生逃避的状态,而在事情发生后又追悔莫及。这点我希望家长在日后教育孩子时会引起重视;其八,孩子在于交流的时候,尽量和他们保持平等的地位,学会尊重孩子,以及与孩子正确的对话,亦师亦友亦父母;其九,家庭至关重要的同时,母亲这一本身就意味着强大,因为母亲有利于孩子将爱推广,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合作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自卑感促使着孩子进步,在孩子拿出成绩单的时候,父母应该不过于苛责,去寻找方法进步来代替无休止的责备。
真诚希望读者会在此文中引发共鸣,最好去阅读本书,得到的感悟也会更加充实。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5
我看过许许多多心理学名著,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了。说道这本心理学著作,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因为本书的出现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但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到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人居然自小便是一个驼背的残疾人。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大家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6
作为心理学通俗读物,此书系统地介绍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阐释生活的意义、肉体与心灵的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力、梦,并具体地展现个体心理学如何看待家庭的影响力、学校教育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犯罪与预防、职业与工作、同伴、爱情与婚姻等问题。
以下谈谈受到的启发:
一、合作的重要性
整本书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合作。作者非常强调合作与奉献,他认为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检验人合作能力的高低。书中写到:“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点。” “假如一个人不合作,对别人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对团体有所贡献,他们的整个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芜,他们身后也留不下一丝踪迹。”
受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寿命和能力的限制,我们作为一个个体,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我们如果选择合作,就能像滴水聚成河流一般,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人类的语言、文明都是在人类的合作中诞生和发展下去的,我们也要将这种合作的精神传承下去。
二、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但是假如一个人不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自我麻痹,则会造成“自卑情结”,即自卑。
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会产生无能为力的自卑感,我们在社会中也会因人与人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假如我们不去介意心中的自卑,自卑感反而能不时提醒我们自身的差距,鞭策自己不断向前,超越自卑,成就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7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8
文:阿愚;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我曾不止一次从他人口中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总感觉逻辑上不太顺,似乎是作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题。在书中我的确看到了阿德勒对于【自卑】成因的各种解读,但【超越】我并没有get到。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强,只能说这本书与我的预期相差太多。
整本书下来,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他人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可我却觉得他对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健康也曾内心自卑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算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并不曾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会因为他人过分的言语和行为而奋发图强的,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自卑的人会无底线的全盘接受并且还深以为然。
自卑的人是无法和人合作的吗?是不愿意对他人奉献的吗?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尽办法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所处的团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为10,读后感.因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发挥出来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这就是无能的体现,他无法得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别人对于他的不客观的评价,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成了死循环。
不能否认的是,凡是与神经官能症扯上关系的人都与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对结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而对于急于摆脱过去伤痛的人来说,渴望的并不是我为什么得病,而是我应该如何自我治疗。毕竟神经官能症与身体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种医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如果想解决自卑问题的朋友,我建议暂时不要读这本书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9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闻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假如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殊棒、特殊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独创创建,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妙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酷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假如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损害,自卑过,那他就特殊想出人头地。所以,当长大后,他会舍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损害与四周人关系。因此,社会中有许多不开心的富人,或生活很苦痛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压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胆怯他,他会去欺压别人,严峻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全部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洁易行的超越方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惊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躲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华蜜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白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溢华蜜感。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恒久感觉空虚、孤独。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0
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
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2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3
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人生的三大基本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婚姻。
我们始终要与社会产生联结,而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正是我们与社会产生联结的一条纽带。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也是围绕着这三条主线来奋斗的,当我们完全解决好这些事情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充分的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将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讲: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学会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当某个人面对某个事情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时候,这便是自卑情结。可以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奋斗都是在寻求优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从而超越了自卑。
我们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追求优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类人把犯罪当成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他们想凸显出自己的勇敢和强大,但是又不想与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盗、抢,或者以暴力使别人屈服方式,来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导致每个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也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自卑是一件好事儿,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缩,单打独斗和自私自利。
毫无疑问我就是逃避和退缩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对一些使我自卑的问题时,我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就采取了逃避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这恰恰证明了我没有学会合作,所以我恐惧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逃避问题。
所以向各位强烈推荐这本旷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与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4
读《自卑与超越》时,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内容是说如果我们会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必将会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令我感触最深的内容是“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如果家庭是美好、幸福的,那么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定是开朗,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不幸福,父母天天吵架,家庭氛围僵持不下,那么那个家庭的孩子一定是自卑的,因为他们没怎么感受过家庭温暖的。比如我,我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很少,我爸我妈从我还没满月就开始吵架,有时候爸还会打我妈,每一次都是因为我爸喝酒,我曾劝过我爸但都是白费口舌。如今已过去十几年,我爸还是那样,只要有朋友叫他去吃饭,他每次都说:“不喝酒,不喝酒。”但每次他都喝得烂醉,每次喝酒就会闹出点事情,每次都闹到大半夜。所以从小,我就喜欢多愁善感,和“阳光”挨不上边。
读到:“如果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心定不会有真正的'合作。但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我感觉,就是因为家庭中的父母有权威才会使孩子的人生有方向,生活、学习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我在这本书中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家庭种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如果你还没有从自卑里走出来,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它会教你怎样正确走出困境,获取新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5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先驱阿徳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2
我第一次触及心理学类的书籍,很是新奇。我像是重新审视检察了自己,在作者深度剖析人的情感和性格时,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时而自卑,时而有优越感的我。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谈及到自卑与优越感的问题,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比较零碎,但每句话都富含哲理,只是需要细细品读,里面存在许多心理学科理论,对外行人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难度。但如果抱着对心理学的极大兴趣,认真品读这本书里面所阐述的理论和观点,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句话倒是一针见血,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些自卑感,而不是只有我,就是程度不同,自卑的方面不同。我当然有充满优越感的时候,但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卑,别人常夸赞我的成绩,我兴趣的.广泛,我优异的成就,但我总是忘掉这些,我只记得我不敢独自一人上大舞台,我没有别人自信大胆。每当看到别人在舞台上大胆自信地表演,那股耀眼的气质和光芒令人羡慕,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总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而更感自卑,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说实话,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就是因为它的书名,我想摆脱自卑感。
作者告诉我,“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是啊,自卑感只会局限一个人的潜力,浪费青春的大好时光。人生苦短,如果因为当前的自卑而失去了人生中难得的的机遇,让人生蒙上了灰暗的阴霾,就得不偿失了。人生是五彩斑斓、趣味横生的,自信是其中星星般耀眼的光芒,唯有活出自信,才能活出生命的风采。克服自卑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一步一步地去努力。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勇敢地超越自卑感吧,穿过自卑的迷雾和阴霾,将是明媚耀眼的阳光和蓝天!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3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家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书,或许每一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自卑与超越》,而它的英文译名是《Whatlifeshouldmeantoyou》,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或快乐,又或者辛苦,有幸福也有悲惨,也许对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不单调。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生,童年,每个人面对生活的困难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向不同未来但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光明的,启示的意义便是在我们还未做选择前,让我们看清前路,也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作者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表达他的观点。他在书中从出生到婴儿期到青春期,对我们会经历的生活问题进行自己的解读和看法。让我们也见识了生活中一些我们不曾见过的样子,或好或坏,或丑或美。作者以一个人的成长为一条线,表现了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对他的影响,比如刚出生时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后天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周边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塑造,有些性格从孩童时就会产生,可能会保持一辈子,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自卑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先天的残疾,因为别人的关爱不足,父母的偏爱,又或许是生活对我们的捶打,所以自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卑就是缺少勇气与自信,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有时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而感到自卑,不敢与那些优秀的人交流,其实这种落差感是非常正常的,“人生而平等”,但不平等处处可见,我们所经历的不平等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一直都存在,我也曾羡慕别的同学的富有,多才多艺,善于交流而感到一些失落,甚至自卑,但是这难道就是终点吗?不,如果我们一直陷入自卑,只会使自己一步步堕入黑暗,自卑不应该成为压在我们身上的山,让我们透不过气,而应该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去努力,去改变的勇气,“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者在书中表达:精神病人与自闭症患者其实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成长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在社会中也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自卑与超越”,我们要怎样去超越?合作是表达最好的'实践,人类是脆弱的,在幼年期我们需要被保护,但我们是这个星球唯一的高级动物,因为我们可以交流,合作与思考,群狼的合作可以战胜比它们大许多倍的大象,而成千上万的蚂蚁可以摧毁一切。合作,这是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的生存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是残酷的,人类本身并不是多么强大的生物,要想生活下去,只有合作,所以早期人类祖先通过群居生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但我也觉得作者过分看重了合作,他人的重要性,但却忘记了个人思考的独一无二,我们的独特便是因为我们思考的不可控性,人类天生脆弱,但人类能够不断发展进步靠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进步,突破实现超越。
在我们的成长中,家庭与学校一直都是早期最重要的塑造者,在本书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也讲述家庭与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对我们性格的塑造。家庭从我们出生便对我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人很容易对音乐产生兴趣,因为当他们在幼儿最具有好奇心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音乐,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如果在一个多运动员的家庭,可能出生的孩子体育天赋很好,或许有基因的影响,但也有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因为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使得我们既容易向好的发展,也非常走向错误的方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应该对他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兴趣,如果有多个孩子,那家长更应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以及几个子女的关系,使他们良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早熟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前教育变得异常重要,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对孩子的教育时间就会大大缩短,有些家长选择直接把孩子抛给自己的父母来带,但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当我们成长到一定程度学校便对我们产生影响,学习与兴趣开始发展,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与更大的世界,而一个学校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此,许多家长宁愿花很多钱也要将孩子送去一个好的学校,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好的学校一定对学生有益,这个想法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有益的。校园时光正是我们青春期阶段,是恋爱萌发的阶段。对于我们,产生对异性的而好奇是不可避免的,在学校中学习也是不可逃避的许多人会因为学习与感情上的问题,不敢与家人,学校的老师交流,陷入自己的世界,变得孤僻,失去自信,甚至走向极端。这时候家人与学校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觉得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发生过的事,也有许多作者自己童年的故事,作者也有个悲惨的童年,但他实现了“超越”。本书也带着较大的主观臆想,这或许片面,但也有好处,它给了我们思考,人之所以成长,便是思考的深入,人类的发展是思想的进化。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不要自卑,实现超越。感悟生活的意义。不要惧怕,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界里,用一生来与内心做斗争,不要停歇,在挑战的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4
读《自卑与超越》时,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内容是说如果我们会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必将会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令我感触最深的内容是“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如果家庭是美好、幸福的`,那么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定是开朗,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不幸福,父母天天吵架,家庭氛围僵持不下,那么那个家庭的孩子一定是自卑的,因为他们没怎么感受过家庭温暖的。比如我,我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很少,我爸我妈从我还没满月就开始吵架,有时候爸还会打我妈,每一次都是因为我爸喝酒,我曾劝过我爸但都是白费口舌。如今已过去十几年,我爸还是那样,只要有朋友叫他去吃饭,他每次都说:“不喝酒,不喝酒。”但每次他都喝得烂醉,每次喝酒就会闹出点事情,每次都闹到大半夜。所以从小,我就喜欢多愁善感,和“阳光”挨不上边。
读到:“如果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心定不会有真正的合作。但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我感觉,就是因为家庭中的父母有权威才会使孩子的人生有方向,生活、学习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我在这本书中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家庭种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如果你还没有从自卑里走出来,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它会教你怎样正确走出困境,获取新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5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6
今年暑假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收获颇丰,给了我不一样的体会。这本书是由十二个章节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所谓自卑,就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严重对自己不相信,这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失去了平衡的行为状态,经常会表现为嫉妒、紧张、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会使人变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多坏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说明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处理的好,就会超越自卑变成优越,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很多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有所不满,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他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在书中他提出了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该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就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应有的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去鼓励他,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假如一个孩子知道他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无缘。在教育过程中,应设法增加他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他对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的能力定下的各种限制。老师可以看到孩子的许多层面,孩子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像在教师手上。
我们的学校班级也是一个小的群体,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于自己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马云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他在今年七月份举办了乡村校长论坛,意在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自己以前的成绩也不怎么好,还比较淘,现在招聘入职人员也会想要成绩中等的而不是最好的学生。
对于我们在一线的教师,马云也提到要做的是教育,可现实是许多只做到了教而没做到育,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的不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我们说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想想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兴趣需要培养。
每个学生都想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舞台,这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在各个学科,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从自卑走向超越,才能走好他们以后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7
阿德勒认为,我们一直都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但我们所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或者说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我们个人对于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顾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无不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与生活有关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世界就是那样的'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是指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的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因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个重要的现实,这也是他必须随时牵挂于怀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这三个现实的制约,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这些现实造成的。由于这些现实无所不在地缠绕着人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第一个现实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之下,依靠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来繁衍生息。我们必须保障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过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但是这些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所限制。
第二个要考虑的现实是,个人自身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在我们的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单个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来应对一切问题,那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单个的人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的,人类的生命也因而无法延续下去。个体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因为个体的人是脆弱的、无能的、受到种种限制的。
我们无法避开的第三个现实是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现实。由于这一现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这是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类面对这一现实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对生活做出的某种解答。人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现实所带来的问题,他们的行为能够表现出他们认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个体心理学给我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对自卑问题的解答,更多的是对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给出了一个最为科学的思考。我看宇宙和早茶餐厅,看被雾霾遮掩的气层,看朋友写的短诗和墓志铭,看脑神经系统的种种谜团,看漆黑的夜里失眠憔悴的脸,看中年男女逐渐消失的活力,然而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义。我总是迷惑和恍惚,陷入某种悲伤然后用现实的芝麻绿豆事搪塞过去所有困惑,我承认他所说的现实,承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幸会阿德勒。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8
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人生的三大基本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婚姻。
我们始终要与社会产生联结,而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正是我们与社会产生联结的一条纽带。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也是围绕着这三条主线来奋斗的,当我们完全解决好这些事情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充分的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将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讲: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学会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当某个人面对某个事情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时候,这便是自卑情结。可以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奋斗都是在寻求优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从而超越了自卑。
我们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追求优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类人把犯罪当成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他们想凸显出自己的勇敢和强大,但是又不想与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盗、抢,或者以暴力使别人屈服方式,来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导致每个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也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自卑是一件好事儿,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缩,单打独斗和自私自利。
毫无疑问我就是逃避和退缩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对一些使我自卑的问题时,我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就采取了逃避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这恰恰证明了我没有学会合作,所以我恐惧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逃避问题。
所以向各位强烈推荐这本旷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与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9
自卑,这个词在我之前的概念里属于一个贬义词,但是,在阅读完阿德勒先生的这个章节之后有了新的体会。
每个人都会自卑,几乎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当一个人面临困难,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而这个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直面这个现象并理智的找到处理事情的方法并为之努力。有些人会选择回避这个情节,不承认自己自卑,盲目自信以掩盖自己的自卑,自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不是表面上成熟镇定就代表他真的不自卑,那么这样的话,长期积累下来会形成自卑心理,因为他不能直面自卑,所以没有办法击溃自卑。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有自卑感的时候,应当适当引导他直面自卑,自卑并不是坏事,不用否认也不用回避,自卑是很正常的心理,每个人都会害怕,都会担心自己会搞砸一件事,但是我们不用花时间去害怕这种害怕,应该花时间去积极处理它战胜它,自信起来。
超越,它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人天生就渴望超越,渴望优越感,但是真正的优越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很多实际的行动要面临和处理很多的问题,所以有些人就会下意识选择逃避这些麻烦,转而选择某些捷径去达到容易达到的目标。
通过实现这些错误但是简单的目标来获取暂时的优越感,如果这时候我们去否认他的行为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尝到了甜头,所以阻止他们的这件行为他们也会去想别的类似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优越感。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才能让他们认清真正的目的,改变方向。
就好比一个人在迷宫里走着,他看不到出口的方向,于是他胡乱的走,相信只要一直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走出去,这时候他当下的目标是沿着这条路走,你告诉他你走的这个行为错了,这对他来说没用,他或许会接受你的意见改为跳着走?你只有告诉他,你往这边走才能走出去,让他站到对的角度,看到他内心真正的目标,他才能真的明白并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真正的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0
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1
大家早上好!今天读《自卑与超越》的第一天。读后感受颇多,作者62岁写作的书《自卑与超越》,也叫《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或《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
这本书有12章,涉及童年期,青年时期,职场期间等。作者从小有佝偻病,身体残疾,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优秀的人。身体有缺陷的.人们要么奋发图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要么自甘堕落,活在尘埃里。富兰克林·罗斯福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却依旧成长为了美国总 体。尼采从小羸弱,不妨碍他成长为哲学家,创设了权力哲学。
我们活着有三个事实,第一个人都在地球上讨生活,第二个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发生联系,第三个是两种性别,延伸总结就是职业,社会和性。我们就是通过职业获取生存的能力和资源。通过不同的地位获取成功。通过爱情和婚姻获取个体和人类集体的繁衍。
学习别人的经验,长自己的智慧,做智欢迎大家加入早起读书的队伍。喜欢文章的话点赞加在看加转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2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说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响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开展自己的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开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奉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表达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开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典范,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这样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别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3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气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敬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用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诞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始终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相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验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知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相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起先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定经验无限苦痛与熬煎,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起先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需做出困难却重要的确定!历经一个非常苦痛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假如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宏大的人类应当更英勇!“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漂亮的波浪!”只有经验蜕变,才能呈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需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4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5
“Happy Teacher's Day
第36个教师节如期而至,这是老师们最幸福最有获得感的一天:当下的学生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从前的学生,五湖四海,通过各种媒介诉说着对老师的祝福与感恩。方塘读写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我们辛苦的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老师自己似乎从来不会自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会把自己的职业当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只会兢兢业业地备好每一节课,诚诚恳恳地关怀着每一个学生。他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是“我再讲两分钟就下课”,他们对于学生的概念是“这是我们家的孩子”……他们对教育的热忱是流淌于血液的,甚至连读的每一本书都有他们对教育的反思:
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
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下面让我们在杨洋老师的这篇读后感中,在书香的浸润中,一起度过教师节的愉快时光,倾听一个为人母为人师内心感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