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2022-1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这个月用零碎时间读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首先详要介绍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为什么选择《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呢?

先前听了樊登讲书,这本书的意义在生活中很多情况都能运用到。每个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处。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逊色,也许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结,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积极改善它。要想克服这种让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来,直面它,剖析它,疗愈它,从而一步步实现自我进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说的:“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克服它,如何将其转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读完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还一定程度增强自信心。书中刚开篇讲人生活着的意义。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阐明人生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作者还提出的”个体心理学”倡导,将人类所有问题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书本运用大量案例证明我们的性格和行为都能从成长环境或过往经历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举“精神病患者”“罪犯”两类,他们都属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产生的问题都源于他们童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不能完全影响一个人,但他们对这种环境做出的主观意识可以长足影响一生。

书中给自卑情结下定义: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反而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的诱因有身体残缺、被溺爱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郁、恋母、偷盗等都是呈显出来的现象,这些人群都是缺乏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变这些问题人群,需要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寻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们现在做事或者看待问题的主观意识。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学校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叙述家庭影响的章节。作者提出父母亲的平等合作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婚姻是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在一个家庭中,可以没有统治者存在,但却不可没有合作精神。

就母亲而论,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静去面对,注意平衡不偏袒。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进与他人合作。对父亲而言亲的责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其必须将人生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不应该轻视妻子的家庭地位,而应与她合作。我觉得阿德勒先生说的太对了。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关系,成员间相互协作包容,共生互进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双方各司其职:修理家具、拼装器械材料、搬运重物等就主由男方处理,打扫卫生,烹饪饭菜,照顾宝宝主由女方负责,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男方也不能因为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当然视自己是家中主宰者,从而对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为谁都不想被指责。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温和商量式的语气对妻子表示尊重,两个人都和颜悦色,互相帮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这也是我一直强烈赞同和支持的观点。

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树,注重养育方式,对于日后育儿经验也有借鉴性意义。作者倡导老师与父母,应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从小培养孩子如何对别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行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慢慢成为孩子的一项特长,可以成为他养家糊口,融入社会并发挥价值的一项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真诚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赢;受到领导的提点,鼓励和赏识;感受到另一半的体贴关爱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都是高级合作关系的表现。

不仅要让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谐的环境里,我们个人还要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读过这本《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一切行为在童年经历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彻底改变,需要从源头去除思维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关系。超越自卑,将自卑转化成韧性与生命力;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角度,一切都会逆风翻盘。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绝不放弃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期待遇见更加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平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这个月用零碎时间读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首先详要介绍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为什么选择《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呢?

先前听了樊登讲书,这本书的意义在生活中很多情况都能运用到。每个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处。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逊色,也许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结,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积极改善它。要想克服这种让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来,直面它,剖析它,疗愈它,从而一步步实现自我进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说的:“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克服它,如何将其转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读完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还一定程度增强自信心。书中刚开篇讲人生活着的意义。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阐明人生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作者还提出的”个体心理学”倡导,将人类所有问题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书本运用大量案例证明我们的性格和行为都能从成长环境或过往经历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举“精神病患者”“罪犯”两类,他们都属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产生的问题都源于他们童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不能完全影响一个人,但他们对这种环境做出的主观意识可以长足影响一生。

书中给自卑情结下定义: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反而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的诱因有身体残缺、被溺爱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郁、恋母、偷盗等都是呈显出来的现象,这些人群都是缺乏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变这些问题人群,需要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寻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们现在做事或者看待问题的主观意识。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学校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叙述家庭影响的章节。作者提出父母亲的平等合作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婚姻是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在一个家庭中,可以没有统治者存在,但却不可没有合作精神。

就母亲而论,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静去面对,注意平衡不偏袒。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进与他人合作。对父亲而言亲的责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其必须将人生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不应该轻视妻子的家庭地位,而应与她合作。我觉得阿德勒先生说的太对了。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关系,成员间相互协作包容,共生互进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双方各司其职:修理家具、拼装器械材料、搬运重物等就主由男方处理,打扫卫生,烹饪饭菜,照顾宝宝主由女方负责,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男方也不能因为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当然视自己是家中主宰者,从而对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为谁都不想被指责。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温和商量式的语气对妻子表示尊重,两个人都和颜悦色,互相帮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这也是我一直强烈赞同和支持的观点。

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树,注重养育方式,对于日后育儿经验也有借鉴性意义。作者倡导老师与父母,应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从小培养孩子如何对别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行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慢慢成为孩子的一项特长,可以成为他养家糊口,融入社会并发挥价值的一项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真诚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赢;受到领导的提点,鼓励和赏识;感受到另一半的体贴关爱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都是高级合作关系的表现。

不仅要让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谐的环境里,我们个人还要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读过这本《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一切行为在童年经历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彻底改变,需要从源头去除思维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关系。超越自卑,将自卑转化成韧性与生命力;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角度,一切都会逆风翻盘。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绝不放弃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期待遇见更加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平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下载自卑与超越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卑与超越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忘了是哪儿听到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1927年心理学奠基之作。经典自有让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对于生活的脉络逻辑中,层层剥开了自我的真相。尽管书中一些观念对于现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合集1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的表现多种多样阿德勒观点——“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1.合作与竞争: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