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九年级下册教案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 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巴西
咖啡之国
文明古国
足球王国
狂欢之国
第二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一、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全名为亚细亚洲,一般人认为其名称来自于亚述语的亚苏(或亚速)(asu)意为太阳升起、东方。古代威尼斯人的商船航行于地中海上,把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国家称作asu而把欧洲大陆相对地称作ereb(意为日落、西方),后将asu读作asia(亚细亚),其地域原指爱琴海东海岸,公元一世纪为罗马的一个省,后逐渐扩大到整个亚洲。
伊里布(日落)---爱琴海---亚速(日出)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西连欧洲,洲界为:
西部 :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西南:亚洲与非洲的洲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部:与大洋洲相望。
北面是北冰洋、东为太平洋、南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亚洲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兼临四大洋的一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对亚洲气候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都有重要影响。
2.纬度位置
大陆四至点 最东:迭日涅夫角(16940w 6605n)最西:巴巴角(2603e 3927n)最北:切柳斯金角(10418e 7743n)最南:皮艾角(10330e 117n)
大洲四至点 最北:北地群岛(81n)最南:罗地岛(1103s)
南北约92个纬度,东西约164个经度,11个时区,8000多km,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0到北极的所有气候。
3.面积与轮廓
面积 约4400万km 占世界陆地面积29.4%,是世界上第一大洲,这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紧密邻接,海陆热力差异大,所以亚洲季风气候典型。
4.轮廓特征
(1)轮廓完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与海湾
亚洲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也是半岛面积最大(800万km)的一洲,岛屿面22 000,0,0,0,0,0,0,0,0,积(270万km)居世界第二(北美第一),但总的来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的浸漫(600km才有1km的海岸线)。
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显而易见,亚洲大陆之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烙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
(2)海岸肢节分割作用不强
主要半岛有: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 300万km)、小亚细亚半岛
主要的岛屿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255万km)等。
在大陆的东部沿海,众多的岛屿自北向南呈弧形断断续续环绕在大陆周围,形成亚洲大陆东岸的双重海岸,并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形成许多边缘海。
主要的海与海湾:
二、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
(一)地形的基本特征
1、地势高峻
(1)平均绝对高程为960m(南极大陆2000m,但冰层厚达1000多m),而欧洲高度只有300多m.。
(2)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
它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最高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脉,长2500km,南北宽200~350km,平均海拔6000m、最高的高峰—珠峰,8848m,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
(3)地势起伏极端
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有世界最高珠峰、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低于海平面400m(湖底在海平面以下792m)。
从地貌单元来看,有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00多万km,其中有大部分在100m以下,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起伏较大。
2、地形结构中高周低 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分布在外围。
22222
3、山地成列分布
(1)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
向西: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高加索山脉、克罗卢山脉
向南:苏来曼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
这两列山脉之间夹着一些高原,主要有: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向东:昆仑山脉、秦岭
向东南: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中南半岛上的一些山脉。
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杭爱山脉、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
这些山脉之间夹有一些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亚洲东部边缘有一些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围成许多边缘海
(a)岛弧山脉:千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围成许多边缘海。
(b)科里亚克山脉、锡霍特山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山脉。(c)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亚洲山地的外围是平原、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形组合区
1、北部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组合区
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土兰平原
(1)西西伯利亚平原 位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赛河之间
a、地势极为低平的广阔平原,面积200多万km,90%的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成因是广阔平原的基础是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晚古生代),在其基底上覆盖了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的平展盖层,所以形成低平的广阔的平原。
b、平原上沼泽广布。形成沼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平原上有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由于产生浚汛现象,河水泛滥,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良,蒸发也不强烈,因此在平原上产生大量的沼泽,这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平原北部(60n以北)有冰碛地貌。在第四纪冰期时,亚洲的大陆冰川大约分布在60n以北的地区,所以在60n以北的地区有冰碛地貌,而在欧洲则要分布较南一些,主要
0002
是亚洲大陆性气候较强,水汽来源较少的原因。
(2)土兰平原 位于伊朗高原以北,哈萨克丘陵以南,介于里海与帕米尔高原之间 a、地势低洼,绝大多数地区低于100m,有的还在海平面以下。
b、平原上多大型的海迹湖,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等。
c、风沙地貌广泛分布,有克齐尔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占了平原的大部分,这是中亚两大沙漠。
成因:土兰平原原属于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第三纪以前尚是古地中海海水淹没的地区(即曾是古海盆),到第三纪中新世的时候,海水西退形成低洼的陆地,在平原的最低处遗留下了过去海侵的痕迹,即海迹湖。由于周围都是高山,而且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所以沙漠面积比重大。
(3)哈萨克丘陵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土兰平原之间
a、丘陵北部是以古老的低山为主的地形,南部是单调的台地,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300~500m。
b、有许多沙丘和盐沼。
成因:哈萨克丘陵属于海西褶皱带,久经外力侵蚀而形成的低矮丘陵,由于地处内陆(中亚),气候干燥,就形成一些盐沼、干旱的沙漠。
(4)中西伯利亚高原 位于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在萨彦岭与雅布洛诺夫山脉以北
a、是一个不高的台地,(地面起伏小,周围较陡,与高原没有明显区别,而高原周围不一定较陡),海拔在600~700m以下。它的构造基础是中西伯利亚古陆区,在寒武纪就形成了,后期呈缓慢的升降运动。
b、地表切割得较破碎,河流、阶地广布
主要是因外力侵蚀,地表被削低,从中生代以来,受阿尔卑斯运动影响被抬升,河流下切运动增强,所以地表较破碎,阶地也较多(多到9~14级)。
2、南部以高原为主地形区
包括: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掸邦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大平原。
(1)阿拉伯高原 位于阿拉伯半岛上
a、是一个单调的台地,高原面上没有山脉,周围较陡,(周围边缘是断层海岸)。它是属于阿拉伯地块,从古生代以来都较稳定,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地表沉积物能保持平整,它实际上是一个上升的准平原。
b、高原西部陡峻多陡峭的断层岩,熔岩台地面积广大。这主要是红海裂谷形成造成的这些现象,在第四纪初,在东非、红海、死海形成大断裂地沟的同时,本区西部沿断层线有大量的基性岩浆冲破花岗石和沙岩等岩层,喷出地面,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由于地台西侧有大规模断裂和熔岩活动,致使地势发生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但台地整体平整。
c、在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沙漠较多,这主要是气候干旱。
(2)德干高原 位于印度半岛,介于印度河与恒河之间
(a)多侵蚀切割残丘的古老低高原,平均海拔600m。它属于古老的印度地块,由于它长期受外力侵蚀,又处于高温、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侵蚀作用较强,在结晶岩分布的地区,由于抗侵蚀能力较强而形成残丘。
(b)西部是厚层熔岩所覆盖的台地。在白垩纪末,西北部因断裂,喷出广大面积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的1/3,熔岩厚度平均约500m,最厚可达1800m,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高原,玄武岩风化后形成肥沃的黑棉土。
(c)地势西高东低,西有西高止山,约1000~1500m,东有东高止山,海拔约500~600m。
(3)掸邦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位于中南半岛的中部,介于红河与伊洛瓦底江之间
(a)总的来看成掌状,深谷、河流、山脉、高原相间分布,纵向排列
介于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清迈高原,并南延为他念他翁山,山势南北走向,至克拉地峡仅56km;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缅东高原;红河与湄公河之间的高原叫老挝高原。
(b)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高原主要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构成,又处在高温多雨的季风区,化学岩溶作用较强,故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4)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介于伊朗高原和叙利亚台地之间,南北介于阿拉伯半岛与业美尼亚高原火山高原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在当地是两河之间的地区的意思。
(a)地势平坦,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100m 此区域在形成平原以前属于波斯湾的一部分,即扎格罗斯的山前拗陷地带,在第三---第四纪,由于北部山脉的隆起,两河就携带附近山脉上的物质填充到这里,至今不断向波斯湾延伸,速度为2.8~4.8km/世纪。
(b)沿河多湖泊和沼泽 这是区别其它平原的特征,虽然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烈,但水源主要是北面的高山冰雪融水。
(5)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大平原)
它是一个低平的冲积平原,第三纪以前它在构造上属于喜山新褶皱山脉的山前拗陷地带,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平原东西长3000km宽250~300km,是印度河与恒河冲积而成,第四印度半岛隆起上升,侵蚀加强,加上气候转暧,降水很多,这样就使河流的冲积作用就特别发达,终于形成了300m厚的冲积层。
3、中部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区 本区位于亚洲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间,东达太平洋,西至小亚细亚,面积约占全洲1/2以上。
帕米尔山汇为各山系的汇合区,兴都库什山系与苏来曼山系等由此而西围成伊朗高原,向西复合成亚美尼亚山汇,更西分为克罗卢山脉和扎罗斯山脉,并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向东帕米尔山汇东延的山脉分为四支:一支为喜马拉雅山系,向东南延伸到马来群岛;二是 昆仑山脉,又分阴山、秦岭、南岭三支;三是 天山山系;四是 阿尔泰山山系,分布于蒙古西部和与之相邻的西伯利亚境内,由萨彦岭向东北延伸,遥接雅布洛诺夫山脉,乃至科累马山脉。
亚洲中部高大山系之间有许多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高原,沉降者为盆地。主要的高原有: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主要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各高原和盆地构造上多为比较稳定和坚硬的陆块,它们之间的山脉则为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带。
(1)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伊朗高原介于帕米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小亚细亚半岛。a、它们都是闭塞的山间高原,周围被一些新的褶皱山脉所环绕,周围地势高,2500~3500m,内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的山脉形成主要是第三纪喜山运动形成的,内部最早成陆是在寒武纪以前,后来被海水淹没,到第三纪中生代出陆,内部基底比较稳定,以升降运动为主,所以内部起伏和缓。
在伊朗高原所不同的是,除封闭性外,还具有许多小型盆地,比较大的一个叫赫尔曼德盆地,主要是在第三纪造山运动过程中伴随地势的抬升,多断层,在断裂的地方形成河谷和盆地。
苏来曼山脉为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印度河支流喀布尔河在穿过山地时形成横谷---开伯尔山口,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通孔道。
b、高原内部气候干燥,形成一些大盐滩和广大的半荒漠。其主要原因是其地形的闭塞性,水汽不易进入。
(2)亚美尼亚高原 位于伊朗、土尔其、伊拉克的高加索山脉之间,也叫亚美尼亚山结。a、它是一个多火山的熔岩高原 此处是几列山脉汇合而成的山群地带,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形成,岩浆活动剧烈,新期火山活动剧烈。
b、多温泉、间歇泉和地震现象 南部的凡湖是由熔岩堵塞而成。
高原西部向风多雨,雪水下注,形成河源,流于纵谷,侵蚀强烈。
(3)帕米尔高原 位于亚洲中部,在干塔里木盆地以西、土兰平原以东、兴都库什山脉以北、阿拉依山脉以南。
a、地势高峻,山岭交错分布,海拔在4000m以上。其形成是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形成的高大山结。
b、高原东西部有明显差异。西面面临西风,降水较多,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较强,地势相对高差较大,形成一系列陡峭的尖峰和深谷地形。东部降水较少,长期被冰川覆盖,由于冰川覆盖减少了风休作用对地面的强烈侵蚀,相对高差相对小一些,在1000~1500m但绝对高差大。由于长期被冰川覆盖,所以冰川地貌典型。
(4)蒙古高原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阴山山脉以北、萨彦岭、肯特山和雅布洛诺夫山脉以南。
a、地表以结构单调的台地为主,起伏不大,地面上是一些垄岗和浅平洼地交错分布。主要是海西褶皱构造带经长期外力侵蚀而在后期地壳运动中,第三纪上升为古老的准平原,主要有三级夷平面,最高一级杭爱山脉准平面3000m第二级蒙古准平面1800m第三级戈壁准平面1500m。由于准平面的岩性不同抗蚀力也就不同,在坚硬基岩出露的地区反映在地貌上是一些垄岗,相对高差50~100m,在白垩纪、第四纪的岩层分布区,抗蚀力弱,为一些浅平洼地。
b、高原南部气候十分干燥荒漠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烈,地面既有垄岗岩丘,也有卵石、碎石和花岗岩屑组成的石质戈壁。由于处在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气候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1)年较差大 与同纬度的美洲、欧洲同海陆位置比,年较差大,季节分布极端。较差最大的在亚洲东北部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101.8c),最冷一般在-50c,绝对气温
00
达-71c,为北半球的寒极,7月气温达10c以上,年较差高达60c以上。
(2)降水少而集中在夏季 夏季降水一般都占一半以上,其中7 月降水比1月降水多数十倍至数百倍。降水少、干旱面积大,干旱、半干旱面积1600多万km,占全洲面积36%,在六大洲中仅次于非洲。
(3)气候要素变化极端 亚洲有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方之一。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阿拉伯沙漠内绝对最高气温达50~55c印度的乞拉朋齐为湿角,年降水量达11500mm以上,最大1901年达20440mm阿拉伯也是世界上最干的地区之一,这里沙漠广布,有广大的无流区。
(4)大陆性气候区面积广 总面积超过2000万km占亚洲总面积1/2,相对比重居世界第一。包括了我国的西北和部分华北、东北地区,蒙古,中亚和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以及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5)多数地区大陆度一般都 大于50%。
2、型的季风气候
(1)受季风控制的地区最广 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是世界季风最发达的地区。
(2)季风的强度最大 冬夏风向有明显转变,1月、7月主要的风向频率超过40%。我国华北: 1月 nw风 70% 7月 se风 orsw风 57%
江南 1月 ne风 88% 7月 se风orsw风 56%
(3)特征典型 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降水发生明显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冬季普遍干燥少雨,而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富,干季与雨降对比非常强烈。
(4)季风气候的类型最多 有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还有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也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从气候带来看,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带齐全。从干湿状况看: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从气候类型来看,只缺少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典型的极地冰原气候,其它的气候都有。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的影响
(1)纬度位置的影响
(a)亚洲纬度介于11s~81n所跨纬度最多,具有各种热量带,这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8 00202000
的 一大因素。
(b)亚洲大陆的主体位于30~60n之间,以温带为主,所以其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面积最广。
(2)海陆位置的影响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最大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大,在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季风盛行,这种海陆位置分布是亚洲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2、面积与轮廓的影响
从面积上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加之西连欧洲,东面又是太平洋,使海陆热力差异很大,季风气候典型,加之亚洲大陆轮廓较完整,所以亚洲有广大的内陆区,中心距海2500km,这样亚洲的干旱区面积也广大,所以其秘风性和大陆性都较突出。
3、大气环流的影响
(1)冬季气压分布和风
冬季亚洲大陆由于大陆的辐射冷却,在低空大量的冷空气冷而重,密度大,所以冬季就成为冷源和高压区,西伯利亚和蒙古西北部上空,冷空气大量堆积,形成冷高压中心,整个大陆都在蒙古高压控制之下,高压中心等压线略成三角形,分别指向西、东北和东南方,东北延伸可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以东,向西可达第聂伯河下游,形成著名的冬季亚欧大陆高压轴。在西伯利亚高压区对流层高空(500mb以上)相应存在一个干冷低槽区,即东亚大槽,位于140e附近。
从水平方向看,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副高西部连成一片,高压势力较强,控制整个亚洲。
在海洋上冬季相对是个热源、低压区,此时阿留申低压强盛。
由此可见,气压梯度是由大陆指向海洋,其中东海岸梯度最陡,等压线最密,冬季风最强盛。
由于温压场不对称,低层是冷高,中高空是冷低槽,位于槽后是干冷的西北下沉气流,由此可见,从垂直结构看,中上层的气流对下层起引导作用,在500mb西风带上,常有短波槽发生,当其发展成长波槽就可引导极地冷空气爆发南下,发生寒潮,气温迅速下降。
东亚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具体说在秦岭淮河以北为西北风,带动的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所以形成晴朗干冷的天气;在长江以南,风向为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是西北风经暧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阴暧或小雨天气。日本列岛内侧,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冷海)的冷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气流抬升形成大风雪天气。
00
东南亚和南亚:东南亚和南亚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冬季为东北风盛行,它实际上是大陆上来的东北风和副热高压带和赤道吹的东北信风合二为一的风,因此笼统地称东北风,它的势力不如东亚的风力强,这主要是由于它远离大陆高压区,气压梯度没有东亚陡,加之南亚有喜山阻挡,不易越过喜山进入南亚,它所带动的气团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为干、暧天气,但在东岸的迎风地带,所带的是热带海洋性气团,形成热带季风的海洋型,降水丰沛,气候暖和。
中亚地区:位于西伯利高压西侧,为偏东风,带动的气团是源于西伯利亚高压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出现晴寒天气。
西亚:位于地中海的东侧,地中海式气候受西风控制,季水主要是气旋带来,因此在小亚细亚和伊朗的一部分地区,冬季西风从西向东经过本区,附西风而来的是过境气旋影响,影响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西洋气团,因而天气温和、降水较多。而阿拉伯半岛为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带动的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干燥暖和。
北亚:位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北侧,在北冰洋岸多为西南风带来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多晴朗干冷的天气。
(2)夏季气压和风
夏季亚洲大陆相对大洋是热源的低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消失,低压中心在印度西部、伊朗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从中心向东北方向扩展,可到整个亚洲地区,在海上相对于大陆是一个冷源和高压区,阿留申低压较弱不明显,而东边的大洋上北太平洋副高到达最强盛阶段,分为两个单体,对亚洲影响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高。在夏季鄂霍次克海的冰块融化,加强了亲潮寒流的势力,于是就形成了暂时的鄂霍次克海高压,在印度洋上,南印度洋副高较强。总的来说,海上为高压,大陆为低压,同时热带辐合带移到120~150n,此时气压梯度是由海指向陆地,海洋气流就顺势由海进入大陆,形成夏季风,其中,南亚的气压梯度最陡,所以它的夏季风势力最强。
东亚地区:
东南亚、南亚:
北亚地区:
西亚地区:
中亚地区:
4、地形的影响
青藏高原面积广大,本身就形成了特有的天气与气候,还与亚洲的季风气候鄂密切联系 10
青藏高原加强了季风环流,扩大了季风区的范围,在青藏高原低层(600mb)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它与同高度的大气相比具有明显的热力差异,形成高原的季风环流,冬季高原面上为冷高压,气流为辐散的反气旋,这时在东侧的东亚地区的冬季盛行偏北气流,与高原的冷气流汇合在一起,并且高原本身阻挡了北面的冷空气,堆积起来,结果加强了在东亚的季风势力,如果没有高原则为西风(3000m)
夏季高原为气旋环流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为热低压,有对东侧气流吸引,特别特别是使西太平洋西侧的气流西伸,另一方面,又破坏了副高的连续性,因而在南亚不是副高在控制而是热低压在控制,吸引西南季风北上,使南面的热低压能稳定存在。
亚洲东西向的山地对南北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南北冬季气温相差较大,南北向或东北—西南向的山地对气流主要是阻挡了西北气流南下和太平洋气流向西北运行,从而降水不均,由于山地较多,使气温与降水发生再分配,从而使亚洲的气候更加复杂。
小结:
亚洲季风性气候较典型。
海陆面积配合海陆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大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高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是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影响,如果没有它,东亚3000m高空为西风。
亚洲大陆性气候强烈。
①、亚洲面积大,内陆距海较远,干旱区大,气温冷热极端,大陆性气候强烈。②、亚洲冬季风势力强盛,使冬季气温低,夏季较高,年较差大。
③、亚洲季风区的面积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其它非季风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夏季。亚洲的大陆轮廓完整,海洋气流也易进入内陆。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
(三)、气温和降水
a、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月为例)
冬季亚洲大陆为北半球最大的冷源,大陆东北部成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0c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1月0c等温线大致经过黑海南部,通过北高加索,里海中部,一直向东,沿着秦岭淮河再折向东北通过朝鲜南部、日本中部,进入太平洋,在1月整个西伯利亚平均气温都在-20c以下,特别是在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1 月平均气温在-56c,为北半球的寒极。
0000
20c等温线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25c等温线在10n附近,由此可以看出在冬季,亚洲等温线密集,气温梯度陡,南北温差大,从新加坡(25.5c)到奥伊米亚康(-56c)南北相差81c。
从等温线形状来看等温线向南突出。
成因:整个北半球受热减少,亚洲难于亚欧大陆东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加上大陆幅员广大,高纬地区较广,北部地势向北冰洋敞开,直接受到北冰洋气团侵袭,而南部则有高山屏障阻挡暖湿气流北上。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七月为例)
七月等温线较稀疏夏季大陆南北温度梯度小,大陆普遍增温。
20c等温线经北纬55~60n的地区,亚洲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c以上(1/3以上)30c等温线经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土兰平原南部,气温最高在阿拉伯内部,在35c以上,最低在北冰洋沿岸,在10c以下。
成因:太阳直射北移,受热增多,亚洲面积大,内陆区、干旱区广,热能主要用于增温,用于蒸发的少。
3、气温年较差
年较差一般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增大,寒极绝对最大年较差达101.8c。
b、降水
地区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东北递减,湿润的东南部、干旱的西北部、最干旱的是中亚和西亚。
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较干旱,季水较少,因冬季受陆上干冷的气团控制,只在局部的地方有季水。如:日本群岛西岸、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岸等,夏季风向由海到陆,降水较多。
赤道多雨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夏季多雨区:
北亚少雨区:
西南亚、中亚少雨区:
降水的变率大
特别是在西南亚、中亚和南亚等地雨量变率很大,降水变率大的原因与副高强弱和夏季赤道气团的盛衰有密切关系,雨量变率大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四)气候类型区及动、植物概况
00000000000000
1、极地长寒气候
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3、温带季风气候
4、亚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季风气候
6、赤道多 雨气候
7、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8、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带荒漠半荒漠气候)
9、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0、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1、地中海式气候
12、高山气候
四、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的主要特征
1、由于亚洲地形中高周低,所以水系结构呈不对称的辐射状分布
2、内河流域广大,占亚洲总面积40%
(二)、外流水系水文特征
1、北冰洋流域
2、太平洋流域
3、印度洋流域
(三)、内陆河流水系
(四)、湖泊
1、湖泊成因类型
2、湖泊的地理分布
a、北亚湖群
b、中亚湖群
c、青藏高原湖群
d、长江中下游湖群
e、西亚湖群
富。
a
b
c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亚洲是一个富饶的大陆,矿物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等都很丰
(一)矿物资源、石油:亚洲石油矿藏与地质构造联系起来可分为三大储油带、中部山地高原两侧储油带、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
2、煤
a、石炭纪和二迭纪的煤
b、以侏罗纪为主的中生代煤田
c、第三纪的褐煤
3、锡矿
4、铁矿
5、铬
6、锰
7、钨、锑
8、铜、铅、锌
(二)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2、丰富的水力资源
国家。
六、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宗教
七、发展中的经济 第二节 东亚 东亚的范围:东亚是指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四个
一、蒙古
1、世界上的著名内陆国
2、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a、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b、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以内陆流域为主的水系,多内陆湖泊
d、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为主的高原景观
3、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
二、朝鲜半岛
1、位置和范围
2、自然地理特征
a、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过渡性的季风气候
c、自然景观也具鄂过渡性
d、河流
3、自然资源
4、人口
5、悠久的历史
6、南韩
7、朝鲜
三、日本
1、位置与范围
2、位置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3、领土
4、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b、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c、自然景观以夏绿林和照叶林为主
5、自然资源
6、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外掠夺的基础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资本主义萌芽要比西方晚得多,产业革命要比英国
晚100年、比德国晚30多年,它是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后一个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1)、战前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崩溃
a、明治维新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是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的,以前日本是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封建国家,当时日本人不甘受这种统治,就掀起了攘夷倒幕运动,各地展开后,被一批下级武士利用,在一批新兴地主、商人的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统治,虽然这次运动不彻底,属于改良性质,但比封建制度大地进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溶合在一起的国家。当时是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废藩设县,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加速了日本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废除了封建武士等级制,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第三、提倡学习欧美文化,引进先进技术,兴办官营工厂,发展近代工业,1870年,日本就成立了工部省,农业也创办了农业试验场。同时日本也非常重视教育,提出教育、纳税、兵役是国民三大义务,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以国民教育为基础,无疑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b、日本对外扩展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19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改革基本完成,政局稳定,兴办工厂进入高潮,促进了产业革命,但日本国内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进入了垄断阶段,争夺殖民地十分激烈,但是日本也采取了争夺殖民地的方式,因此日本在国内大力扶持军事工业,对外掠夺。1894年8月1日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扩大了日本的商品市场的原料来源,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朝鲜,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我国的赔款是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源泉。1894~1904,日本的工业、交通、贸易发展很快,日本产业革命已结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868~1904年总共只有3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产业革命。1904年底工,又爆发了日俄战争,其目的是要重新瓜分东方的殖民地,结果日本获胜,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并且,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实际控制权和承认从长春到旅顺以东的中国东北控制权转让给日本,并租借了旅顺港,又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垄断组织控制了工商业的75%,左右的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高速发展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国内条件
(3)、当前日本的经济特征
a、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加强了
b、资源市场对外依赖严重
c、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d、生产力分布高度集中,地域经济差异明显
e、日本工业布局变化的新趋势
(4)、主要经济部门
a、工业
机械工业:
钢铁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
纺织工业:
能源工业:
b、农业
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的特点
主要作物
农业地域差异
c、交通运输业
7、三种经济类型区
第三节 东南亚
一、东南亚的范围和组成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和文莱11个国家和地区,面积448万km,人口 5亿多。
东南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南半岛,也称中印半岛,占东南亚面积44%,二是马亚群岛,也叫南洋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南北长3500km,东西宽4500km,陆地面积255万km2,无论从岛屿数量或是从面积上讲,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三、多山的地形
2
1、中南半岛上深谷、河流、山脉、高原相间分布,纵向排列。
2、马来群岛山岭很多,并且多火山地震。
四、两种类型的热带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
2、热带雨林气候
五、河流
六、自然资源和经济概述
1、自然资源
2、热带林木
3、热带作物
4、稻米
5、丰富的矿产资源
七、经济特点
1、除新加坡外,农业是东南亚各国的基本经济部门
2、工业中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地位
3、东南亚不少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八、越南
1、位置、面积、人口
2、地形
3、气候
4、发展缓慢的经济和地区差异
九、老挝---万象之邦
1、位置
2、地形与气候
3、落后的经济
十、缅甸---万塔之国
十一、泰国---最大的佛教国家(黄袍佛国)
十二、马来西亚
十三、新加坡
1、东方十字路口
2、新兴的工业国家
3、花园城市
十四、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穆斯林国家
1、位置与领土
2、经济
十五、菲律宾
第四节
一、南亚的位置与范围二、三种地形
1、北部山地
2、中部平原
3、南部德干高原
三、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四、三大河流
五、南亚的经济特点
1、发展迅速慢,经济水平低
2、经济以农业为主,工矿业薄弱
3、资源丰富多样,但一区分布极不平衡
六、印度
1、亚洲第二大国
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够稳定 c、部分矿产储量很大,但缺门也不少
3、经济概况
4、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a、农业生产现状
b、农业生产所出现的问题
c、农业地域类型
5、工矿业及主要工业区域
南亚
a、发展现状 b、主要工业部门 c、主要工业区
6、主要城市
七、巴基斯坦
1、位置与面积
2、自然条件
3、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八、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