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日记8篇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里,大家身边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见闻吧,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小日记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小日记 篇1
我以前做过很多研究报告,但没有做过年龄的,所以我这次想做 一做。
我 哥 小表妹 大表妹 表第 表姐 小表哥 大表哥 妈 爸 外公 外婆 奶奶 爷爷
10 13 6 7 9 17 14 15 38 43 74 65 82 82
最大年龄是 82 岁,最小年龄是 6 岁,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的差距是 82-6=76 岁。平均年龄是年龄总和除以 14 人 (10+13+6+7+9+17+14+15+38+43+74+65+82+82)÷14 =475÷14 ≈34 结论:最大年龄是爷爷 82 岁,和奶奶一样,最小年龄是小表妹,6 岁。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相差 76 岁,平均年龄是 34 岁,我们家的人 还是挺年轻的。
数学小日记 篇2
X月X日 晴天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
数学小日记 篇3
课间休息时,我们班的“小博士”小文对同学们说:“今天,我给大家出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题目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在河边散步,她们至少有几个人?”小军说:“这还不简单!两个妈妈当然是两个人,两个女儿也是两个人,因此应该有2 + 2 = 4(人)。”
小文摇摇头说:“不对,谁还有不一样的答案?”我突然想起爸爸对我讲过一道类似的题目,是问两个爸爸两个爷爷,我就说:“我们先来看小林和她妈妈的关系,小林是妈妈的女儿,因此这里有1个女儿,1个妈妈。妈妈是外婆的女儿,因此这里也有1个女儿,1个妈妈。
反过来想,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在一起,至少有3个人。”大家听了都说:“你真会动脑筋。”
数学小日记 篇4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买菜啦!买文具啦!量布啦等等,都需要用到数学。
有一次,奶奶带着我去文具店买文具。我要了一枝黑笔,两枝红笔, 三枝蓝笔和三块橡皮分别要:1.5元;3元;4.5元和3元。一共要12元,可不知怎么,销售员居然说要25元,幸好我聪明盖世,不可一世。马上速算起来,才慌然大悟,要不然这13元钱就离我们而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奶奶在一个劲儿不停得在夸我聪明,我红着脸说:“有什么好的,我学了数学就该在生活中运用呀!”奶奶听了高兴地说:“对了,这样才是学以致用啊!”.....
数学小日记 篇5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零食。
来到零食店,刚进店门各种各样的零食就印入我的眼帘,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我和妈妈挑挑这个,拿拿那个,突然,我被眼前的两种包装好的蛋给吸引住了,其中一种是三个蛋包装在一起的,价格2.7元。另一种是一个蛋独立包装的,价格1元。我扯着妈妈的衣服想让妈妈买,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要买的时候,妈妈转过身来笑眯眯地对我说:“把这些已知道的信息整理起来就是一道数学题了!就是这样:有两种包装的'蛋,一种里面有三个,共2.7元;一种里面有一个,一共1元。问买哪种合算?”我听了信心满满地说:“妈妈,我都知道怎么算的啦!是这样的:第一种里面有三个共2.7元,那我就用2.7÷3=0.9﹙元﹚,就是说每个蛋0.9元;而第二种只有一个就是1元,0.9元<1元,所以买三个一包的合算!”妈妈听了点点头:“哟,没想到你还这么会算呀!那我们买三包,一共几元呀?”我不加思索地答道:“用2.7×3=8.1﹙元﹚。也可以这么算:3×3=9,9×0.9=8.1﹙元﹚。”妈妈一听一转身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哟,你们钱老师教得不错嘛,可以用两种方法算,不错不错,要知道上课听讲很重要,你们认真听进去了,学会了方法,才不会让老师的心血不至于白费嘛!你们自己学得轻松易懂,老师教你们也教得高兴呀!妈妈说的对不对呀?”我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说:“嗯,是的,妈妈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以后会这么做的,你放心吧!”
数学小日记 篇6
今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奇的计算方法单位的乘法。老师介绍说,在数学上,不仅数字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单位名称之间也是可以进行运算的。比如在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公式面积=边长×边长来计算。边长的单位都是厘米,所以列出来的单位的算式就是厘米×厘米,得到的结果就是厘米的平方,也就是我们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再比如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利用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高的单位都是米的话,那么这个式子对应的单位乘法就可以写成米×米×米,得到的结果就是米的立方也就是体积单位立方米。用字母来表示单位的话,就更好理解了。前面这个体积公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就是m×m×m=m3。单位的乘法就和我们字母的乘法计算非常相似。听了老师的这一番话,我恍然大悟。以前总觉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的关系,原来这种对应的关系是由这样的单位乘法计算而来的啊!数学世界简直太奇妙了。老师在最后还介绍到:单位之间不仅可以计算乘法,还可以计算除法,大家兴趣可以自己课后去研究。通过这节课,我对单位的计算来了兴趣。回到家,我立刻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老师课上介绍的单位乘法用体积公式来举例子,体积的计算除了长×宽×高以外,还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啊。要是这样来计算的话,对应的单位乘法应该就可以是平方米×米。这可该怎么计算呀?我不禁犯起了嘀咕。对了!单位的乘法就和字母的方法差不多,把它们都改成字母来试试!这样的话平方米×米就可以写成m2×m得到的结果应该是m3。哇!真的又变成了之前的体积单位立方米了!这种乘法简直太神奇了!
老师说过,单位之间还可以算除法呢,这会是怎么计算的呢?我赶紧从书中找来一道除法的应用题。甲乙两地之间距离300千米,一辆汽车用了5小时走完,这辆汽车的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根据题目,我列出了算式300÷5=60(千米)。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对应的单位除法就是千米÷小时=千米。很明显,千米÷小时不可能还是千米啊!哪里出了问题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最终,我不得不来寻求爸爸的帮助。听了我的疑惑,爸爸微微一笑,提醒道:这里路程÷时间=速度,一般我们把速度说成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其实速度的单位应该写成‘千米/小时’。还记得这个单位吗?看到这个单位,我眼前一亮!对,以前学过这样的复合单位!这样一来,原来的算式就有结果了。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和这个单位类似的还有元/千克、米/分钟它们都是由元÷千克或者米÷分钟计算得到的。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迫不及待的和数学老师分享起我研究的成果。老师看到我的成果,十分满意。不过,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又把我问愣住了。老师问,你知道千米/小时中这个/是什么意思吗?看着我一脸的疑惑,老师给了我提示:分数在生活中又可以被我们写成的形式,中间的/其实就是分数线的另一种写法。我明白了!千米÷小时如果写成分数就是,然后写成像那样的形式就变成了千米/小时了!原来这个/就是表示分数线!原来这个单位还是由分数演变而来的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数学的世界奥妙无穷,我觉得数学就是一条四通八达的路,有的知识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背后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要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小日记 篇7
与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吃饭,上课,简单而充实的一天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我决定让孩子们做份测试题,好好检验一下这段时间他们的学习成果。相信他们不会让我失望的。
由于今天的数学课是下午,所以上午的时间我就用来准备测试题目。说到出题,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我教的班是三四年级的,考虑到孩子们得基础都比较差,我决定给他们出三年级下册的题目,这样是比较合适的。
伴随着上课铃声,我的数学课到来了,跟以前一样教室里充满着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叫喊声。即使我去了,他们也并不会停下来,这着实令我很无奈。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一上课的时候让班长带领他们齐喊老师好,效果还是挺好的,喊完之后他们就立刻静下来并端正做好。接着我就把给他们出的试题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认真的在练习册上做了起来。
看他们认真做题的样子,我对他们就更有信心了。晚上我一定会认真的为他们批改。
数学小日记 篇8
寒假里,我和妈妈爸爸在小区的空地上比赛跳绳。
我1分钟跳了110下,妈妈1分钟跳了156下,爸爸1分钟跳了170下。我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大小排列法,110、156l、170,得出了我跳的最少,爸爸跳的最多。爸爸比我多跳170—110=60(下),我比妈妈少跳156—110=46(下)我们一家总共跳了110+156+170=436(下)。
跳绳跳累了,我问爸爸要了10元钱去商店买饮料去了。在商店里,我拿了1瓶1元2角的矿泉水,1瓶3元的可乐,1瓶3元5角的果粒橙。拿着这些饮料的时候,我已经在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了,12角+30角+35角=77角=7元7角然后我有10元钱,售货员阿姨还有找回我10元—7元7角=2元3角当我把10元钱给售货员阿姨时,就对她说:“阿姨,你还要找回我2元3角。”售货员阿姨电脑上一看,把2元3角给了我,并摸了摸我的头说:“小朋友,真聪明。”我听了阿姨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回到跳绳的地方,我把在商店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了一遍,妈妈笑着说:“是啊,我们的生活中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你要认真学习啊。”我听了,点了点头,然后开心的喝起了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