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备的是第二单元课本第27页例1连加的内容,属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部分的第一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通过本节的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部分着重教学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连加的笔算方法,教材通过摘南瓜的情境引出连加(例1),计算中先安排用两个竖式分别计算,再根据两个竖式的联系给出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并在第二种简便写法中提示如何使竖式计算更简便。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2、巩固100以内的加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规范书写格式,做到计算细致、书写整洁。
三、说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四、说教学难点
进位与不进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五、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口算天天练
①口算6+8+4= 7+6+5= 20+30+10= 9+7+20= 60+7+6=
本次口算都是三个数连加,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学生计算完以后说说运算顺序,达到复习连加的目的。
②列竖式计算57+32=(不进位)5+37=(进位,且为学生列竖式时易错的一位数加两位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是复习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南瓜熟了,同学们分成三组来到农场摘南瓜。请你认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你获得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这个问题。列式28+34+22=?引出本课课题:连加。
二、尝试探究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试着在草稿本上列竖式算一算。
2、合作交流,解惑答疑
(1)四人一小组交流算法,要求学生可以交流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经验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性的让学生演板。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
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并展示算法,教师加以点拨。
预设一:
2 8 6 2点拨:第一个竖式的和是62,+3 4 +2 2第二个竖式的第一个加数是62,6 2 8 4从两个竖式的联系中发现简便写法。
预设二:
预设三:
2 8 2 8 +3 4 3 4 6 2 +2 2 +2 2 8 4
8 4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写法?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简便写法与原来写法的不同。
三、学以致用
1、内化运用
①书本第28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46+25+17= 7+59+20=(本题完全可以口算)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题目,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再列竖式计算。
②数学小诊所。(诊断并改错)
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
24+18+13=42 24+18+13=37 24+18+13=55
2 4 2 4 2 4 2 4
+1 8+1 8+1 3+1 8
4 2 4 2 3 7 4 2
诊断:少算一步诊断:抄错数1 3 5 5
诊断:丢符号
(提醒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
③完成教材29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要求:先列出横式,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学生演板,教师巡视辅导。(3个数连加的练习,改变练习题的呈现方式,体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2、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总结:三个数连加的算式,我们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的,我们用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和第三个数相加就是最后的结果;连加竖式计算时,写成一个连写竖式更简便;能口算的(也就是不进位加的)先口算。
总结方法,积累知识,突出重点。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连加”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针对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以上,在实际情况中有时还可以分成三个数或三个以上数的连续加法,这为高年级的多位数的连加算理学习做了铺垫准备。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起了认知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具体形象阶段,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事物或亲身实践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为适应儿童年龄特点,便于理解和掌握连加的意义,教材编排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活动性等几个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目标: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技能目标:在理解连加意义的过程当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掌握连加顺序----从左到右,和计算方法:把前两个数先相加,再把计算结果加上第三个数。
5、教学难点:
两步进行连加口算时,前两个数相加所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容易发生困难。学生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因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第二步计算时发生困难。根据一年级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所以确立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明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尝试探索”愉快式的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诱导学生以疑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因此,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设疑引新--尝试探索--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展开过程如下:
(一)设疑引新,孕伏新知
课伊始,教师拿粉笔作演示,这样直观明了地暗示连加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先拿2支,再拿1支,再拿2支,猜猜谁能说出老师手里有几支粉笔,并问一问是怎样算的。引导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生疑,老师手里到底有几支粉笔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儿童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存疑导入,唤起学生的回忆,以旧学新,提供新知识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成功地类比迁移,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二)尝试探索,实践内化
1、借助形象,以趣激思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媒体演示十位小朋友坐船过河图,提出问题:一只船只能坐5人,另一只船只能坐4人,该怎样乘船呢?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自然地开动脑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办法很多,教师给予点拨、启发,适时板书,说明一个数不但可以分成两个数,根据需要还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由思考自然引申出本课的主题。通过多媒体演示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纯粹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为此,课堂教学中应使每一个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定向。]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凭借以上图形的感知,学生知道5和4合起来是9,9再和1合起来是10。教师适时讲解,5和4先加,再加上1,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回答后探索新知:有两个加号,要做两次加法吗?师及时引出连加意义,揭示课题,掌握连加读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随着感知的强烈,表象充分系统地建立,已能把形象的感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样安排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引疑激趣,突破难点
课件先出示三只小鸟,又出示两只,再出示一只。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师板书算式。用纸条写出算式,将3+2后面部分折叠,让学生默记3+2的得数,再打开折叠部分“+1”。再次出示十人过河图,让学生根据不同方法来看图列式,加深理解及时巩固,明确计算的步骤。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兴趣容易转移,针对这一特点,出示学生情有独钟的小动物,增加情趣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这种疑惑,正蕴含着不解、猜度以及思维的发动;这惊奇,则蕴含着求索、发现以及对思维的刺激。至于哪种积极的探究欲望,可使学生获得想象力和猜度的乐趣,维系发现和创造的信心。通过讲讲练练,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4、回忆总结,系统建构
请学生回答做连加时该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收取反馈信息,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基本题:
(1)集体练习,摆一摆再填数,通过操作学具,巩固连加知识。
(2)看图列连加算式计算。
2、发展题:
(1)听算连加题,利用口算卡片回忆计算方法,并出现5+0+3+2这样的四个数连加的题目,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填数,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相加都是8,填出问号中的数。
3、综合题:结束练习时,开展口算比赛,优胜者奖小红花。分组比赛时播放一段音乐,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高潮。临下课时,再分别请3个、4个、3个同学上来,请其余学生说出一道连加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连加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正如爱因斯坦告戒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在这些综合性、趣味性强的练习中,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和愉快教学,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萌发了创造欲望,主体参与意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