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观后感
如果电影《驴得水》真有题图里的这一幕,而不是在最终版里剪掉了,那么甚至可以说它是《让子弹飞2》,荒诞有余,魔幻不足;如果题图里穿西装打领结的这个角色有一个确定的结局,而不是现在这样没有交代,那么它就是另外一部《鬼子来了》,有斯土,乃有斯民。
因为是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又因为之前有《夏洛特烦恼》,很多人大概会误以为《驴得水》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合家欢喜剧电影。这话对前半场来说成立,但是看到后半场大概笑着笑着就会哭出声来,这时候才意识到《驴得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看到生活在恶作剧的时候,人人都会大笑。当恶作剧变成恶意的时候,每一耳光都像打在自己脸上,就再没有人能笑得出来了。
《驴得水》话密,一句赶着一句,一句顶着另一句,基本没镜头什么事。话剧改电影就是这样,忍不住的话痨,忍不住地大叫,忍不住地手脚抽搐,那都是演话剧落下的病根---舞台上没那么多麦克风,声音不大的话,观众听不见对白;动作不夸张的话,后排的观众根本看不见演员在干什么。“这是电影么?这就是摄像机拍的话剧!”,有一种声音说道。我倒觉得像不像电影不重要。故事讲不好,再像电影也没有人会讨论这一点;故事讲得好,再不像电影也算是一种另类风格。
要我说,《驴得水》就是一部拍给知识分子看的电影。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话剧这些年从来就不是大众文艺。一部话剧要能活下来,要么撩拨知识分子,要么撩拨文艺青年。《蒋公的面子》不就是从撩拨知识分子开始的么?《恋爱的犀牛》到今天不还在撩拨文艺青年么?在撩拨知识分子这件事情上,《驴得水》干得可谓是恶毒已极:
一帮立志于改变,改造农民的知识分子,从头到尾都在为了吃空饷而绞尽脑汁。电影里没有一个学生出现,无论是一开始的6个学生,还是最后号称的147个学生,从来没有一个。只有四头知识分子,从头撕咬到最后,这是从理想主义层面对知识分子的打击。
四头知识分子为了利益,时而彼此苟合,时而彼此撕咬。遇见弱势人群的时候,威胁、哄骗、睡服、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用知识和智慧去玩弄对方,把对方耍得团团乱转;等到遇见真正的强权的时候,理想主义者开始讲顾全大局,认清现实了;一士之谔谔不如一枪之威,强项令瞬间变成磕头虫。牺牲一切可以牺牲的人,成全一切可以成全的自己,这是从性格层面对知识分子的打击。
最精彩的莫过于教育本身了。四头知识分子如同给混沌开七窍,把一个璞玉一般的农民打造成了一个知识分子。而知识所带来的结果,是揭开了内心恶魔上的重重封条,释放出全片最为混蛋、最为xx的一个人物。这是从根上打击知识分子,没见过比这个更恶毒的事情了。好好的一个人,摆知识分子所赐,活活给教育成了一个恶魔。原本他即便为恶也还有限,但是有了知识之后,连他的教授者都被他控制乃至消灭了。
讲个笑话 你可别哭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是根据话剧改编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师,为了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争得更多的教育局拨款,把他们用来拉水的驴,也就是“驴得水老师”给报上去了。结果特派员来考察,校长便让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为了不使吕得水老师败露,接着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荒诞故事,为了圆谎这群处在崩溃边缘的小人物从反抗到屈从,到最后跌落到万劫不复的悲剧深渊。
原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就像之前的夏洛特烦恼,看着笑笑就过去了,没想到越到后面越难受,一群男人的自私自利,一个女人的屈辱奉献,打着梦想的幌子,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在权利、利益、欲望的驱动下,善良被利用,本真被践踏,人性的丑陋昭然若揭。荒蛮的乡村喜剧、荤段子、野路子、污而不淫。黑色幽默,讽刺加隐喻,倒觉得沉重悲凉,是一个让人流泪的笑话。
虽然电影感欠缺,话剧痕迹较重,但演员的表演让人赞叹,尤其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一言不合就“睡服”男人。喜欢她穿着旗袍坐在空旷的草地上一边唱歌一边剥蒜的美丽画面,又对她放荡不羁的性格表示不齿。我一直以为这样一个放得开的女人是不会被世俗所牵绊的,然而即便她内心再强大,在别人公开羞辱甚至剪秃了她一头秀美的长发以后,她内心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打破。这种羞辱最终使得她无法面对,一枪解忧愁。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震撼的是特派员身边的警卫员对周铁男放得那一记空枪,这一枪彻底击垮了这个疾恶如仇的男孩子的一身正气。经历过生死的一刹那,他选择了苟活,为了生存可以抛弃一切。他说:“即使我去阻止,我死了,还是改变不了什么。”这一句话着实让我心酸了好一阵子。一个铮铮铁汉,有种有料真性情,敢顶撞权威,为朋友仗义出手,结果一声枪响,子弹飞过,跪倒在权威下,再也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成为权力的附属物。从善到恶,一念之间。
相比其他人的趋炎附势,性格翻转,校长女儿孙佳的轴劲、愣劲、死里较真,在别人看来幼稚的行为,却显得难能可贵,她知道“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但又无能为力,心灰意冷黯然离开。
片尾散落的彩球,就像他们曾经纯真浪漫的梦,幻灭消散,笑着笑着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