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水》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11:5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印度电影《水》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印度电影《水》观后感》。

第一篇:印度电影《水》观后感

“圣洁”背后隐藏的悲惨命运

——《水》之观后感 《水》是梅赫塔要素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影片,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寡妇的悲惨命运。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其讲述了一个刚刚成为寡妇的8岁女孩曲亚的故事。上天仿佛跟她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由她一开始糊里糊涂地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到她后来糊里糊涂地变成了令人憎恨的寡妇,一切都来得那么地突然。而她,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却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根据印度教的传统,寡妇都是不祥之人,是“克星”,是祸害,是让丈夫死去的罪人。因此,丈夫死去后,寡妇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殉葬,即和丈夫的遗体一起焚烧;二是嫁给丈夫的兄弟;三是进寡妇院,终生不得再嫁,一辈子过着清苦而无望的生活,总被旁人认为是不祥之人而被憎恶。影片《水》中的小女孩曲亚就是被父亲骗去了“寡妇之家”,被迫剔去了头发,这就是她不幸命运的开端。在“寡妇之家”,在那个只有寡妇的地方,年纪轻轻的曲亚必须对她过去犯下的罪过进行虔诚的忏悔,因为所有的寡妇都被认定为是克死丈夫的罪人,即便是毫不知情的孩子,也逃不过这无理、无情的罪名。“寡妇之家”住着许多年轻和年老的寡妇,她们中有的人早已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且认为这是应该的,毫无疑问的,“妻子是丈夫的一部分,当她的丈夫死了,妻子也就死了一半了”,思想顽固的寡妇坚信着,仿佛圣书即真理;还有一些寡妇并没有屈服于她们所面临的厄运,依然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美丽的寡妇卡利亚尼就是她们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影片《水》的开头就向观众呈现了8岁的小女孩曲亚成为寡妇。说真的,我当时感到异常惊讶。虽然我有听说过印度的女人很早结婚,可是这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经过认真仔细地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童婚”是印度的习俗。资料表明,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印度教徒认为女子婚前必须保持童贞,任何谣言、丑闻都可能使她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为了防止女孩在通晓人事后发生婚前性关系,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的婚俗,一个24岁的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虽然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但这些幼小的女孩结婚后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岁才去夫家,如果这段时间丈夫死了,她就是一个标准的寡妇,也许她还不曾见过自己的丈夫,但寡妇的命运却从此开始了。影片中的卡利亚尼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9岁就成了寡妇,甚至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妇。

影片《水》中的小女孩曲亚是一个不轻易对命运屈服的正面人物。自从她来到“寡妇之家”,便把“寡妇之家”弄得鸡犬不宁。她不像大部分寡妇那样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而是大胆地对所谓的传统发起挑战。在“寡妇之家”,她结识了善良美丽的卡利亚尼,生活多了不少乐趣。卡利亚尼也是一个对未来仍有憧憬的美丽女子,她不肯像其他寡妇那样把头发剃掉,勇于打破传统,这无疑是对封建传统束缚女性的一种挑战。然而,她个人的力量十分之微薄,即便她的内心有着数之不尽的不屈服,她依然被现实打倒了。美丽动人的她被寡妇院的迪迪强迫到有钱人家里卖淫以维持寡妇院的生计。看到这里,我不禁愤慨:所谓的“圣洁”,却是如此之龌龊!这种龌龊之事完全玷污了女子圣洁的灵魂。口口声声说寡妇必

须保守贞节,终生不可再嫁,私底下却逼迫稍有姿色的寡妇去做那样淫秽的事情,岂不是自打嘴巴?可是回过神一想,发生这样的事并不完全是寡妇院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机制体制的问题。“寡妇之家”平日的生活来源,除了寡妇沿街乞讨来的钱,就是做帮工赚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对于多数寡妇而言,找一份工作几乎比登天还难。传统上,她们被当成女巫,遭众人唾弃。但也有一些商人会趁机大肆剥削她们的劳动力,商人们在阴暗的巷子里开设一间间简陋的小工厂,付给寡妇们超低标准的薪水。因此,如此少的收入是不可能维持寡妇院的生计的。于是,在寡妇院里面稍有姿色的寡妇就会被迫送去有钱人家里,美其名曰服侍客人,实质上就跟卖淫毫无区别。美丽动人的卡利亚尼就是影片中典型的受害者。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年轻富有并且具有进步思想的小伙子那洛衍,并由此彼此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双方很快堕入了爱河。受到甘地思想影响的那洛衍,不顾家人反对决定与寡妇卡利亚尼结婚。卡利亚尼也决定冲破寡妇院迪迪的阻扰和小伙子那洛衍结婚。那洛衍兴高采烈地带卡利亚尼回去见他的家人,当船快到岸的时候,卡利亚尼突然意识到那洛衍的父亲就是她以前服侍过的客人。这是何等的晴天霹雳啊,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卡利亚尼只能选择放弃与那洛衍的爱情,于是命船掉头。由于无法再回寡妇院,加之无法与相爱的人走到生命之尽头的痛苦,卡利亚尼唯有选择一死。就在那圣洁的恒河边,美丽的女子投河自尽了,带着一丝无助,一丝绝望,一丝怨恨,一丝苦痛,她悄然离开了人间。或许,对她来说,那是一种解脱。她彻底地离开了那个让人绝望的国度,奔向了与神共存的圣洁领域。

卡利亚尼死后,“寡妇之家”断了财源。于是,恶毒的迪迪把魔爪伸向了年仅8岁的曲亚。她们以带曲亚回家为名欺骗了她,可怜的纯洁的孩子就这样被无情地糟蹋蹂躏了,重蹈卡利亚尼的覆辙。看到这里,我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很不是滋味。封建制度下的印度,对女人无情也罢,对寡妇无情也罢,为何连一个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天理何在?真理何在?所谓的圣书即真理,也似乎只是个娄子,只是一个虚假的外壳。而隐藏在这个虚假外壳背后的便是一些肮脏邪恶的、龌龊不堪的残忍现实。

莎肯塔拉是影片中另一个人物。她是一个具有思想觉悟,自身却无能为力的善良的寡妇。当她知道小小的曲亚被皮条客出卖,被糟蹋被蹂躏之后,她抱着昏迷不醒的曲亚,追上那洛衍乘坐的火车,让那洛衍把曲亚交给甘地。看着火车载着曲亚和那洛衍远去,莎肯塔拉思绪万千。或许,对莎肯塔拉来说,她早已接受成为寡妇所面临的悲惨命运。但她却不忍心看一个8岁的孩子,懵懵懂懂本应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去承受这样无情的苦痛。于是,她恳求甘地把曲亚带走,把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出噩梦,把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出绝境。曲亚被解救了,而莎肯塔拉却注定留在那个冰冷的“寡妇之家”,虽名为“家”,却没有一丁点家的温暖,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与排挤,备受众人的唾弃。何其悲惨,何其忧伤!

看完影片《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些被封建传统制度压制的女人们的悲惨命运。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核心的等级制社会,封建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决定了男女两性之间特殊道德关系的形成,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存在价值只有在服从并保障男权永远至高无上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在古代中国,男子三妻四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女人却不可以同时拥有两个或以上的丈夫。如果已婚的女子与别的男人有染,就会被视为不守妇道,受众人唾弃。男人即便风流成性,也不会被唾骂。一句“自古才子皆风流”,似乎也毫无贬义。男

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自古已埋下罪孽的种子。古时帝皇驾崩,多少妃嫔殉葬,惨不忍睹。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也是女子地位低下的一种体现。寡妇是一个现实问题,古代的中国寡妇也有很多禁忌,贞节坊就是一道美丽的光环,禁锢着人们自由的思想。生为女人难做人,生为寡妇更难做人,一旦过门,她就是夫家的一种财产,她必须当牛做马,伺候公爹公婆,夫死后还可以任凭夫家买卖。可是,在印度,受传统宗教的影响,寡妇的遭遇更加悲惨。那是怎样一种无法想象的境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绝望的境况?身为现代的一位女性,我深感自身幸运的同时,也为她们悲惨无道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此时此刻,我忍受不了心中的愤懑:为什么要让女人们受这种罪?同样是人,同样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样有能力创造财富。为何女性就要受到歧视、压迫与折磨?不是出生在封建制度下的我,无法切身感受她们所受的痛苦,但依然为她们打抱不平。从而,我也深刻体会到,这样腐朽、愚昧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灭亡是历史之必然!

腐朽、愚昧的封建制度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印度社会,由于宗教信仰、族权统治的原因,男女极不平等。身为人妻者,只是丈夫的财产而已,一旦丈夫死去成了寡妇,她们就被当成女巫,遭到众人的唾弃。因而悲苦祷告以求超生,便成了印度寡妇痛苦灵魂的惟一宣泄渠道。“神啊,请让我快快死去吧!”这是每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寡妇——悲惨的女性避免不了的悲惨的命运。对于我而言,我实在无法理解她们所受毒害之深。我不明白为何她们的信仰为她们带来厄运还苦苦坚信不思觉悟?

寡妇被视为祸害、不祥之人,不得身着华丽的衣衫,只能穿白色的衣服。她们清贫地度过一生,并每天祈祷自己快快死去,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这个在我们眼中看似荒谬的祷告,却真实地存在在封建制度下的印度,真实地发生在一群悲惨的寡妇身上。即使是在2001年,印度有3000万的寡妇仍然过着被人歧视的生活,寡妇再婚仍然有很大的阻力。这种悲惨,在旧中国,在封建王朝也是平常的事情。可是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就有那么多女人受着折磨,受着迫害!她们是女人,一群美丽的女人,却这样在印度这个封建残余严重的社会里苦苦煎熬着!所谓的“圣洁”,所谓的宗教教规,所谓宗教的理义,不过是贵族们为自己的私心所设定的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其中全不顾会有多少牺牲和苦痛。印度的陋习把寡妇赶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实只是为了省下一个人的衣食,全是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考虑。

影片《水》中除了反映封建制度下寡妇的悲惨命运,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甘地的思想在传播。“之前我以为神就是真理,现在我才明白,其实真理才是神。”寡妇们从卡利亚尼的死开始觉悟,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这其实也是受甘地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甘地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杰出的政治领袖,他“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不仅带领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甘地思想的核心就是宽容、仁慈、和平和非暴力。在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先进分子首先觉悟,打破宗教传统,认为女性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即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印度,女性一直受歧视、受折磨,无论多么美丽动人的女人,也被认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甘地一生为民族独立、世界和平而奋斗,他的和平非暴力、社会平等的思想在现在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在他的思想洪流中,男女平等极具进步意义。受着痛苦煎熬的印度女人,尤其是寡妇,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们渴望甘地解救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甘地思想的传播,不少人的思想有了觉悟。例如影片《水》

中的年轻富有的小伙子那洛衍就有着先进的思想觉悟,他不歧视女性,不歧视寡妇,并认可甘地思想中的男女处于社会的平等地位。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与寡妇卡利亚尼结婚。这在当时,着实是极为少见的。当那洛衍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要娶一个寡妇入家门,立马又哭又闹,这无疑具有讽刺意味。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就连普通女性都歧视寡妇,连女性都歧视女性,这是怎样一种悲哀?都是女人,只是寡妇失去了丈夫,就要受到这样无情的歧视、折磨,实在太不公平。

看到这里,我又不由得思索起来:印度的女人地位普通低下,为何那洛衍的母亲似乎并不悲惨?经了解,我发现,原来在印度男女极不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之中也有等级区别。一般来说,出身在富贵人家的女人地位会比平民中的女人高得多。不过,尽管那些富贵人家的女人相对幸运,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因为她们在男性眼中依然没有地位可言,她们也只是服侍男性的工具而已,出嫁后也是男性家族财产的一部分。在印度社会,女性的命运已经很悲惨。然而,在我看来,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她们自身没有觉悟,即便生活痛苦,也把它看成命运安排,神的施舍,更有甚者,无时无刻不怀着一颗赎罪的心向神灵祷告,祈祷自己快快死去。这样愚昧无知的女人们啊,是这么的可怜,是这么的无助、彷徨、苦痛,不知曾几何时,她们有没有在心中呐喊,在心底深处萌生反抗的意念?回想自身,我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女孩,没有压迫,没有歧视,没有教条禁锢,我有着她们到死都渴望不来的自由,与之相比,我在成长中遇到的那些小小的挫折又算什么呢?我生活在这个自由的国度,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却曾信誓旦旦地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或许,这些属于女人们的自由着实理所当然,但她们没有!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女人们没有啊!所以,我在怜悯她们悲惨遭遇的同时,更应该感谢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的我,作为一个女性,我可以拥有梦想,我可以创造奇迹,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不用受压迫,不用受歧视,不用被唾弃,不用被当成男性的附属品或财产的一部分!这一切一切看似简单平凡的愿望,在当时的女人们心中却是奢侈的、遥不可及的梦!曾经的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跟印度一样,女性们没有地位,受歧视压迫,男女的社会地位极不平等。然而,反封建的历史洪潮势不可挡,随着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抗,高举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当然,传统思想有其精华有其糟粕。在这里尚且不论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我们深刻反思一下封建传统思想中毒性甚强的糟粕。鲁迅更是把封建礼教制度视为“吃人”的文化。传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变得愚昧无知,女性更是受到无情的压迫。如今的中国,早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由、民主、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压迫、无歧视,追求自由、和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纵观现在的印度,已经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印度的封建残余势力依然根深蒂固,许多恶习陋习仍在普遍存在在印度社会中。我认为造成印度封建势力强大,社会总体水平落后有两大原因:一是印度落后的经济状况;二是印度教强大的宗教势力。

先说说印度落后的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印度社会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人群的分化严重。印度上层社会实现了民主,而处于人口绝大部分的中下层却无民主可言。在物质上,他们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印度的贫民窟,震撼之余让人心痛不已;在思想上,他们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毒害之深之重我们无法想象。例如,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虽然通过了禁止童

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童婚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中下层社会中。再有,印度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本应深入民心,但即使是在2001年,印度有3000万的寡妇仍然过着被人歧视的生活,寡妇再婚仍然面临很大的阻力。这样的状况,何来民主、平等可言?强大的封建势力仍然是女性独立解放的最大障碍。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因而,印度的贫困导致了封建残余势力冥顽不灵、根深蒂固。

再说说印度教派强大的宗教势力。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民族,在印度,印度教的宗教领袖,通常也是当地最德高望重的“圣僧”。传统的印度教派制定出一系列教条教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臣服于印度教派的统治之下。由于宗教信仰,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向神灵祷告,神灵就会降福于他们,避免灾害发生。这原本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却被狂热的宗教教徒利用。宗教教派打着圣洁的幌子,私底下却进行着肮脏的勾当,追求物欲生活,腐败无能,贪图享乐;而贫苦的人们即便天天祷告,也无法从水深火热之中逃离出来。宗教势力的强大也导致了封建残余势力无法根除。在印度,教派与政府的冲突时有发生,宗教**事件令人堪忧。印度的宗教竟敢与其政府公然作对,可想而知,宗教的势力有多强大?

说真的,这部印度电影《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诸如封建统治摧残人性,封建势力迫害人民等等我都有所了解,也不知为之愤懑了多少回。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这个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美好年代,还有那么多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还深深受着封建传统的迫害,要多深,有多深。这于我而言,实在有些接受不了。突然有种想解救那些在苦痛中挣扎的人们的冲动,可是我很清楚,这不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今的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也无能为力。只是不知道,她们的痛苦还要延续多久?到底要到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像我们这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寡妇更是毫无地位可言。人们视寡妇为不祥之人,是克死丈夫的罪人,是祸害,是该死之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另外,寡妇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现象在印度社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为何女性的地位如此低下?寡妇的命运更加悲惨?原来,在印度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女性是不能外出工作的,这样女性无疑成为家庭的累赘,一个“白吃白喝”赚不到钱的人。所以,当她的丈夫死去之后,她就立即被视为无用之人,被赶出家族,这实际上也是家族为了省下一个闲人的衣食而作的决定,只是以宗教教规为借口罢了。

有时候,我脑海中会突然萌生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个出生在难民堆里的孩子,那我的命运是否就永远定格在“悲惨”这两个残酷的大字上?每每这样的念头飘过脑海,我就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我知道,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那些苦难中的孩子们而言都是奢侈的,所以我不敢有半点浪费。在这个物质的时代,总有那么些人过分贪图享乐,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去谋求金钱与利益。可否停下来,用心想一想,认真看一看那些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贫民?他们的要求不高,只求过上安稳的生活。

《水》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寡妇尤为凄凉的悲惨命运。而我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女性在封建制度下备受摧残的残酷现实,更是封建制度下整个民族的悲哀。与印度相比,中国是幸运的。中国也曾经历过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加之近代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入侵频繁,中国可谓灾祸连连。如今,屈辱的历史已成过去,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思考,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再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硕果累累。在中国,所谓的封建势力残余基本上已经根除,除了极少部分的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传播等相对闭塞而导致了他们的思想依然比较落后。然而在印度,思想落后的人们至今仍大量存在。同样经历了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两个国家,如今却有着天壤之别,值得思考!

“圣洁”背后隐藏的悲惨命运,这是我对影片《水》的深刻认识。“妻子是丈夫的一部分,丈夫死了,妻子也就死了一半了”“神啊,请让我快快死去吧!”“之前我以为神就是真理,现在我才明白,其实真理才是神”,一句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语,荡漾在我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女性悲惨的命运从她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她们中有的人选择接受命运;有的人彷徨过、挣扎过最终选择妥协;有的人有所觉悟却因无法改变现状而选择死亡,宁死也不愿玷污自己圣洁的灵魂„„在封建制度、宗教势力下的印度,所谓的“圣洁”只是一个幌子,一系列教条教令只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之变得愚昧无知。为了维持寡妇院的生计,许多稍有姿色的寡妇被迫送到有钱人家里卖淫,这是何等讽刺!印度教传统规定,寡妇必须保守贞节,终生不得再嫁,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寡妇卖淫——这种龌龊之事,却无人阻扰、管制?这完全与保守贞节相悖,岂不是自打嘴巴?在这“圣洁”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印度寡妇的悲惨遭遇,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篇: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观后感

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观后感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眼中闪亮的星星

谭晶

内容摘要:学困生的转换,是一个艰难而普遍的话题,他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并且细致的去做,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更应该得到帮助和尊重。一个老师的爱心,耐心,非常的重要,他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关键词:老师、学生、教育

《天上的小星星》这是一部著名的印度电影,很值得每位教师一看,我也是在同行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的。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最深切感受就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心中闪亮的星星,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更应该得到帮助和尊重。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8岁的男孩子,伊夏。他是一个特别的孩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学困生”。伊夏在学校,似乎什么都做得不对,他总是对不上学校的节凑,成绩让老师和父母看见了就皱眉头,字写的歪歪扭扭,文化课上似乎总是听不懂,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他总看成是字母在黑板上打架,一团糟。一天到晚的几乎不说话,也不与别的孩子玩,他似乎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存在于他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是他的脑袋里总是有许多的奇思妙想。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彩色的,是可爱的,是会动的,他会观察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大人们似乎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整洁更感兴趣。

伊夏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总是开小差,不听老师讲课。当我看到伊夏美术课上开小差被刻板的美术老师狠狠打手的时候我的心有颤抖,我在回想我小的时候有没有上课开过小差,有没有得到老师这么严厉的责罚?我现在做老师了,我是否有这么古板的苛求过我的学生?如果有,那真是罪过耶。

作为一个老师,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想起了我去年暑假里看的一本书《周国平论教育》,其中有些观点我是持赞同态度的。他说,教育的真正灵魂是守护人性。扪心自问,曾几何时,我们有些老师在无情的竞争中也是失去了理智,使我们的心智蒙上了灰尘,往往丢失了一颗真诚的心,忽略了那些“差生”,使我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无助。在我们的眼里只

有激烈的竞争,名次,升学率,说穿了,就是自己的名誉,等等。

我原来只是认为只有中国的学生才深受强烈的应试教育之苦,没想到印度的孩子也一如中国的孩子,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被无穷无尽的学知识所压抑,失去了原本属于孩子的、童年的天真快乐。

伊夏的哥哥,什么都是优秀。符合老师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我想他是否在老师和家长画的这个好孩子的标准的圈圈中失去了什么,他是否在内心的深处也是在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心境呢?虽然他每天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

伊夏,使我想到了目前中国千千万万的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孩子,我们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每天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一样的对待。许多学校全封闭的管理,很多小学生每天被做作业,背书,等等搞得精疲力尽,高中简直是就是炼狱。我有一次问一个中学的学生:“你的网名叫什么”,他说叫“坐牢”,“每天呆在学校,无穷无尽的学习煎熬,像坐牢一样。”我无语。我跟很多人讲过这个故事,大家认同这种事实的存在,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却又很是无奈,我们也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却无法扭转乾坤。也许我们是无法扭转乾坤,但我们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颗平和的心,看淡职称和名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里和灵魂,在乎一下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的童年不应只是充斥着无尽的习题和分数,他们应该把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更多的去观察这个美好的自然世界,用童趣的心去感受这个美好的自然世界。作为一个母亲,当我看到伊夏妈妈心疼伊夏而又无能为力的揪心状态,我的心也跟着发紧。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居于观念的不同,或者说有的父母他不是教育专业人士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老师要转化一个“差生”不仅要改变孩子,有时还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做到了,也无愧于“教书育人”这四个字。

如果没有后来美术老师的用心关注,倾心引导,伊夏的人生将在一片黑暗中度过,他将不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他的人生将只能是一只哑巴似的甲虫,沉重而默然。美术老师引导伊夏去观察世界,去画出自己的感受,他从美术老师的眼睛里看到了理解,他幼小的心苏醒了,他开始慢慢融入到学校的生活当中,他的画,让人们意识到了伊夏他是一个美术天才,他得到了同学们认同的掌声,他得到了校长亲手颁发的绘画奖状,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我,终于破茧成蝶。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老师的爱心,耐心,是多么的重要。他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关怀,给他们鼓励和支持,让每个孩子像星星一样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芒。让每个孩子像闪亮的星星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第三篇:电影《水凤凰》观后感

电影《水凤凰》 学校:红安小学教师:余开国时间: 观后感2013.9.2

2电影《水凤凰》观后感

学校:红安小学

教师:余开国

时间:2013.9.22

电影《水凤凰》讲述的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羊福小学陆永康老师跪教36年的感人故事。“永康”的名字里大概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祝愿。但是,陆永康在9个月的时候,却由于一场小儿麻痹症而注定与“健康”二字无缘。他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从此只能跪着行走了。腿脚不便,家境贫寒,并没有磨灭陆永康的求知欲望。他抓住一切机会读完了小学———哪怕后来学校搬到了离家1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知道,知识,可以抚平他肉体上的苦难,身体上的残疾。后来,学校停课了,他失学了。但他一直没有扔下书本,自学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20岁那年,因为贫困,村上的孔荣小学流失了最后一个老师。陆永康接下了给孩子们教书的任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跪”在了讲台上———这一跪,就是36年。36年跪教,让陆永康老师铸就一个不朽的师魂,同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面镜子,经常用以反省,也许生活与工作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但是挫折与失败相对于陆老师的一生跪教,又算得了什么?让我们站立着,上好每一节课;站立着,做好每一件事;站立着,成就教书育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此片感人至深,摧人泪下。现结合本人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坚定信念 坚持不懈地向目标奋斗

人活着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帆,载你驶入幸福的彼岸。有梦才有远方。只有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斗,才能达到希望的终点。观看电影中最让我感动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陆永康老师。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向他的目标奋斗,他在双脚不能站立、完全依靠手臂力量和自制的“铁鞋”跪着行走的艰难条件下,把一所破烂不堪、只有几个学生的小学撑下来,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陆老师翻山越岭请学生,苦口婆心劝乡亲们送子女入学,为的是他那永不改变的初忠------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去。陆老师36年如一日,用残疾的双脚丈量着生命的轨道,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因为他,大山里始终回响着朗朗读书声,因为他,山里孩子们的生命之旅有了新的起点。他的名字镌刻在大山之上,也镌刻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之上。回顾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地域,中国的教育正处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之中,变革当然有艰难的震痛,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思索的前景是光明的!当前,全社会都在学习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陆永康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光

荣、怎样去赢得光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让我们向陆永康学习,每一个人都奋发努力、热心奉献,自觉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要好好学习,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友爱,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建设和发展的后后备力量。“山里的娃上学不容易呀!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不能辜负父母的一番心意。”陆老师一次又一次对他的学生说。他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知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用自己的热血点燃山村教育的希望。给学生们做最好的模范,他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看待,用父爱呵护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为学生做饭,整理床铺。他把饭菜留给学生,自己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野菜,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竞晕倒在讲台上。他的心里只有学生,在去相亲的路途中,他竟然不顾村长的好心劝告,匆忙地返回学校。“我还是放心不下他们。”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体现出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在人们匆匆的脚步里,陆永康的双膝留下了时代的最强音。在一些人忙忙碌碌、不知所终的迷茫中,陆永康显示了一位高尚者所具有的生活深度和精神高度。在他那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奉献者所具有的富足。面对陆永康,我们无法不心生感佩,无法不追随他所高擎的精神旗帜。

陆永康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关爱,感动着孩子也感动了那些一直反对上学的父母们,影片里水秀的父亲,很强烈的反应了当时代的思想落后,反应了人们文化的低俗,但是陆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去哀求父母们,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这一切我都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是山里出来的孩子,我父母没有像水母那样不懂文化,反对我上学,我又怎么辜负父母亲对我的期望?我现在的条件远远比他们的好得多,我凭什么不好好学习?观看完《水凤凰》后,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我不该堕落,不该轻易放弃这样的好机会,生活中遇到困难算什么,陆老师他那么艰苦的都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坚持就36年,这难道不值得我学习么?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的翅膀一旦缚上了金子,那么它就再也飞不动了。”优秀不是门面,不是口号,更不当成为资历,成为铁饭碗。而是像陆老师那样,36年如一日,不计得失,兢兢业业,能够静下心来做没一件事。

总之,师恩难忘,师德永存。影片《水凤凰》,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深刻,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观看时我留下了真心的泪水,我钦佩陆老师的为人,羡慕那山村里娃娃们,我深刻反思,不管是陆老师还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努力学习的学生们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特别是陆老师,在生活中我要学习他不怕艰难,以身作则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陆老师那样孜孜不倦、任劳任怨、艰苦朴素、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四篇:印度电影影评

《阿卡巴大帝》:浪漫爱情与宗教信仰的正面冲突

印度电影对于目前看电影的人来说,可能是涉及的相对较少的一个部分,从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诞生至今,历经80余年的发展,印度电影业已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约500亿卢比(12亿美元),拥有近200万工作人员,年产1200部影片的庞大产业。这1200部影片中,800部是故事片,400部是电视片、商业广告片和译制片,总量相当于好莱坞年产量的3倍。印度早期电影多是模仿好莱坞的影片,然后将其改编成印地语和其他语言。但慢慢的,印度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传统得到了全球不同肤色、不同语言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不过印度大多数影片都是按多年来卖座率较高的商业影片的戏路拍摄,即一部影片有1个明星、3个舞蹈加6首歌,片中不时可见小楼洋房,香车美女,不免让人感觉影片中的场景与亲眼目睹的印度相比,更像个“世外桃源”。电影的发展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脱节。

无论是在古代背景的《阿育王》,还是现代都市背景的《你好,伦敦》,影片都充斥着浪漫唯美的爱情与风格别致的印度建筑,电影完全与现实生活偏离,直到现在所出现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才第一次直面现实,揭露了印度人民的生活现状,走出了“华而不实”的电影发展怪圈。我今天看的就是印度影片的一部代表作——《阿卡巴大帝》。

阿卡巴大帝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莫卧儿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同它以前的统一北印度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相比,它的历史意义更大。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卡巴大帝,在印度第五排行榜中,排名仅次于阿育王。阿卡巴统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时期,正是英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格兰时期。他晚年所统治土地的范围,大得有如欧洲,势比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帝王都大。

影片的主线讲述了一个16世纪的爱情故事,伟大的莫卧儿皇帝阿卡巴与拉杰普特族的公主乔达哈联婚,从而衍生了一段真正的爱情。在政治上,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卡巴国王知道成功没有疆界,在征服了兴都库什山脉之后,继续向他的征途进发,直到他的帝国扩大到从阿富汗到孟加拉湾,从喜马拉雅山到哥达维利河。因为他那精明的宽容、慷慨及权力,阿卡巴赢得了为他效忠的拉杰普特族人――最好战的印度教教徒的信任。但阿卡巴没想到的是,当他与乔达哈――这位突如其来的拉杰普特族公主结婚后,却遭到了乔达哈极力的排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与拉杰普特族人的关系,他要开始进行新的征途,就是嬴得真爱。然而身为拉杰普特族的公主,乔达哈很反感自己只是政治上的棋子。在这婚姻的结盟里,阿卡巴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不只是打赢的本领,还有赢得深藏怨恨与极端偏见的乔达哈的心。

然而,当阿卡巴凭借自身努力一步步获得乔达哈的爱慕的时候,却遭到了众人的阻扰。犹如故事开始时一样,阿卡巴和乔达哈面对这场联婚都表现出的排斥,在这里也并没有得到众人的理解。一个穆斯林和一个印度教徒的联姻让两个人同时陷入了宗教信仰的斗争之中,当乔达哈听闻父亲将她嫁给阿卡巴所表现出的绝望与伤心让人不禁感叹宗教信仰在这个古老国度所代表的非同凡响的意义。

阿卡巴为了统一印度大陆,接受了安珀国王的联姻请求,而乔达哈为了安珀王国的和平也不得不接受这场政治联姻。在和乔达哈相处的日子里,阿卡巴表现出了一个国王的宽容与大度,他不仅接受了乔达哈苛刻的条件,还处处为她着想,渐渐获得了乔达哈的好感。阿卡巴由此对印度教有了好感,他在他统治的领域内,废除了印度教徒去圣地朝拜的香客税,接着又废除了印度教徒的人头税。这两项税收的免除使国库减少了大量的收入,却使他的政权真正扎根于印度。

然而,阿卡巴的这些举措却马上遭到了以其义母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并设计陷害乔达哈,让她失去了阿卡巴的信任,并被遣送回国。乔达哈因为失去信任而伤心欲绝,当她刚找到爱、信任和幸福的时候却又失去了这一切。阿卡巴对其义母的纵容,使她无法容忍印度教徒在莫卧儿宫廷的种种违反穆斯林教义的事情,致使全剧的戏剧冲突达到了最高潮。然而,在阿卡巴生母的澄清下,阿卡巴知道了其中的真相,后悔不已。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回了乔达哈的真爱。

在宗教信仰束缚下的这段婚姻虽然最终取得了完美的结局,但其过程是充满艰辛与挫折的。阿卡巴作为莫卧儿王国的皇帝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支持是史无前例的,阿克巴的政府中,也有着众多的非穆斯林,包括他的印度教妃子的侄子曼•辛格,也有出自中产阶级的印度教徒托达儿•马尔,后者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阿克巴的后宫同样是宗教宽容的典范,他娶了30个来自不同教派的女子为后妃。而他与乔达哈的浪漫爱情更是被人们千古传诵。这段唯美的爱情在宗教信仰的束缚下反而别具风味。

我们重新翻开印度的历史,你会发现宗教已经丝丝屡屡的渗入这个国度的一切,包括现在,你走入这个国度,依然可以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光芒。

另外值得一提的印度的舞蹈,它的美丽闪耀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影片中万人颂扬阿卡巴献舞的那一段,至美至艳,绕梁三日,回味不绝。书上说印度是出美女的地方,从这些影片中看来,那里的女人确实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无论是她们的容貌,亦或是情感。

看看印度吧,看看那里的电影,看看那里的宗教,看看那里的女人。

第五篇:地球上的星星 印度电影 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电影观后感

Every child is special.伊夏

我所需要的只是自由。

哥哥约翰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3*9=3他的想法。

老师认为伊夏是启智儿或是畸形儿。

他要被送去寄宿学校。

“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真的。那如果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就不是真的。但有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其实不是真的。而且,,我们看不到的。”

尼克老师,绘画老师,唱歌跳舞。但是学校的校训是秩序,规矩,劳动。

这些孩子是地球上的星星。

他画了一张画,爸爸妈妈哥哥和自己。却发现自己离他们是越来越远,直至有一天完全消失在他们的生活视线内。

伊夏有认字障碍,诵读困难。字母全都在跳迪斯科。

家长:强迫孩子去承受自己追求野心的负担。

看完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百感交集。从剧情直观这部影片,催人泪腺。一个患有先天认字障碍的8岁男孩,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怎样努力,愣是由此受到朋友乃至家人的排斥。在尼克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重塑自信,找回快乐。

下载印度电影《水》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印度电影《水》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水凤凰》观后感1

    电影《水凤凰》观后感-----杨应坤根据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我校于2010年5月上旬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电影《水凤凰》。这部电影讲述了我们贵州山区的水族青年卢荣康......

    经典印度电影盘点与推荐

    经典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大盘点 宝莱坞飓风强势登陆世界电影排行,印度电影成为流行新指标!自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打开了世界通向好莱坞的大门,《我的名字叫可汗》等......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摘 要] 由时年27岁的青年导演执导并主演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不仅在印度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轰动了其他很多国......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天生一对》 2......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400字作文(大全)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400字作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

    电影《真水无香》观后感

    电影《真水无香》观后感 影片《真水无香》,以法官宋鱼水为原型,通过生动感人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宣传和弘扬了新时期人民法官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的崇......

    水凤凰 电影 观后感(5篇范例)

    《水凤凰》观后感不 朽 的 师 魂----《水凤凰》观后感上周星期五上午,全校组织观看电影,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观看看了这充满师爱的《水凤凰》。 陆永康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电影真水无香观后感

    电影《真水无香》观后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正如宋鱼水法官在影片结束时所说的那样,《真水无香》所描写的,决不仅仅是作为全国优秀法官的她本人,这部电影只是借用了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