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研
近年来,崇川区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创新管理、促进和谐”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动力,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全力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全区社会组织建设呈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空间拓宽”的良好态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作用明显,成为崇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崇川社会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1250个,初步形成了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
泛、作用明显的组织体系,夯实了民生保障、基层组织、思想文化等三大基础。
1、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拓展公共服务新空间。
近年来,崇川区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发展的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社区福利、救助、教育、医疗保健、卫生、体育等领域。在社区行政负担较重导致公共服务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站、托养中心等,常年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保护和支持,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的不足;社区慈善超市,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协调救助行动、规范救助行为,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赠和慈善救助活动,使困难家庭就医难的问题得到缓解,较好地发挥了社区救助作用,成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爱心家教、妇女计生服务站、劳动社保服务站等全心为民服务,为有需求的百姓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调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利民惠民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2、夯实社区建设基础,打造社会稳定新载体。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基层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有效化解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和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社区的人民调解组织,积极进行居民纠纷调解,解决分歧和冲突,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稳定;帮教小组配合街道、社区关心帮助失足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一些社会边缘人群,促使他们转化;周末法庭、义务联防队等,帮助社区着力打造社区长安建设品牌;“一厅九站”式(公共服务大厅、百千万连心行动、综合民调、城管爱卫、新市民服务、劳动社保服务、民政残联服务、小区物业服务、妇女计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九个工作站)服务格局,打造了居民满意的社区环境,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搭建文明建设新平台。
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社会组织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他们贴近百姓、贴近民生,便于组织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增进了社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合,有力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露天剧场、社区文联作品展、“做做看”吧等活动载体,心视界盲人影院、关工园地编辑部等志愿服务品牌,为社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年举办的社区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社团风采节、社区建设论坛,传统节日开展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还有社区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社区升旗日等社区节假日,让众多的志愿者通过社会组织平台直接参与形式多样、富具特色的社会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慈善公益意识、互助意识等显著增强,推动了“诚信友爱、亲善和睦、尊重理解、包容互助”的社区人文精神的逐步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的全面落实。
二、崇川社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来,崇川区致力于探究社会组织建设新机制,立足国情、区情,加强统筹规划,以培育扶持为手段,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提升能力为主线,努力开创社会组织建设新局面,大力推进崇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多元投入,积极扶持与培育社会组织。坚持统筹规划。本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把社会组织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内社会组织的设置、布局,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党建引领。理顺各类社会组织的党建隶属关系,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特点,帮助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实行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培养成社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坚持多元投入。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对社会组织发展给予财政扶持引导。对正式登记备案、群众欢迎、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实行以奖代拨制度,建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机制。同时,积极争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支持和投入。
2、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三级网络,科学引导与规范社会组织。明确建设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崇川区社区群众性社会组织组织建设指导意见》、《社区群众性社会组织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对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进行规范性指导。推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对尚未达到登记条件,但是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的社会组织实行放宽准入、降低门槛的备案制度,对具备相应条件的社会组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登记管理。健全三级管理网络。区专门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总会,街道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相关专业协会,社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分会,通过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网络架构。把好阳光运行关。坚持政府监管、社会组织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将社会组织重大活动、财务状况、接受捐赠的使用情况等信息在公共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接受会员和公众的监督。
3、加强人员培训,推行评优机制,持续发展与优化社会组织。重视各类人才挖掘。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挖掘有益于社区建设的各类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社会组织工作,支持鼓励当好社会组织带头人。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协助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加强人员管理培训。定期对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试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社区社会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社会组织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和诚信建设,提高公信力,通过主动开展服务、参与管理、接受监督,不断发展完善,赢得广大居民群众和社会的认可。推行评估评优机制。建立监督评估管理制度,对正式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进行检查评估,了解掌握活动情况,给予分类指导,促进社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开展优秀社会组织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奖励,广泛宣传,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三、几点启示
崇川区在以经济建设为抓手,确保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平衡作用,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有力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实践顺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区域发展要求,有力地证明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启示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必须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平衡好服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为前提。
“十一五”期间,我们致力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实现政府使命的转移与政府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要走的路还很长。旧的行政管理模式过分强调了强制性与权力性,忽略了“人”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政府监管型的行政模式,而 “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必须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尤其要增强服务的理念。在社会组织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拾遗补缺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独特作用,合理放权,积极培育,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并且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服务中,都应该充分体现“社会本位、民众本位”精神,把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作为确定政府职责和功能的依据,使政府真正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实现更高形式的管理。
启示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期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在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扎根民间、贴近民生的特点,把它作为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为民众提供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更为立体、更为周到的公共服务,使民生所需、民生所盼、民生所求得到更为及时、更为响亮的回应,使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治理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启 示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方针。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否有效地凝聚成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需要我们在社会组织建设中长期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方针。既要保持社会组织的数量,更要保证社会组织的质量,着眼于提升整体素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一批服务好、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品牌组织,把那些真正符合市场取向、代表会员意愿、有能力为会员服务的社会组织成立起来,做到建好、管好、用好。一方面,给予社会组织较大的发展和活动空间,从而使其树立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使最广大民众的意志、利益、愿望等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引领,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评估机制、监管机制、劣汰机制,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批露、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等,使社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得到更积极、更充分的发挥。
第二篇: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市G20峰会的调查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班级: 学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市G20峰会的调查
2016年,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全世界的目光不仅被2016年在巴西里约举行的奥运会吸引,更被即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的G20峰会所吸引。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了解大家对G20峰会的认识以及对生活在杭州的市民以及新杭州人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我于2016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展开对杭州G20的调查。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选题目的和意义
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2016年,G20峰会首次落户杭城,对于杭州的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市民的生活,工作产生诸多影响。而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有利于我更深入的了解G20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收集大家对于G20的看法,同时也让人们去了解G20的背景和关注G20之后杭城发生的变化。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网络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即来到杭城的大街小巷收集关于G20的元素。
3、调查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1)准备过程:2016年7月15号,我从网络中查找了关于G20的资料,安排了一下接下来时间的具体行动地点。
(2)问卷设计,发放:2016年7月16号我通过问卷星设计了《关于杭州G20问卷调查》;2016年7月16号发放网上调查问卷,发动同学转发,一周后回收问卷;2016年7月23日回收问卷,处理数据。
(3)2016年7月24日—7月28日,收集G20元素。
(4)调研汇总:2016年7月29号,我将前几天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一下整理,并为下一步撰写报告做好了准备。
(5)撰写报告:2016年7月30号,根据前几天的实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学校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手册关于撰写报告的规范写完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1.调研背景资料
2016年7月15号我从网络上查找了关于第十一次G20杭州峰会的背景资料以及主题。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对话,为讨论协商有关实质问题奠定广泛基础,寻求合作,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并加强其框架的构建。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成员。总书记指出,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基于当前形势和各方期待,中方把2016年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方将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等4个重点领域进行峰会筹备工作。
2.问卷设计,发放,数据处理
2016年7月16日,我通过问卷星设计网络问卷《关于杭州G20问卷调查》,并于当晚在网络平台分享网络问卷,经过一周的传阅以及收集,于2016年7月23日回收问卷,并做了详细的整理。此次网络问卷调查,总共收获了109份有效问卷,现将调查结果以圆饼图的形式清晰的展示下来,并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网有的答题情况做详细分析: 1.G20峰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国际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2.G20峰会在哪里成立?
3.G20峰会第一次会议于什么时候召开?
4.你知道G20峰会的运作方式吗?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5.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是第几次会议?
6.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7.你觉得G20峰会的召开会对杭州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多选题】4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8.你觉得G20峰会的召开还会对杭州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多选题】
9.你觉得G20峰会召开后,杭州市民的生活可能会有什么改变?【多选题】
3.问卷分析
在问卷的设计以及网上发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与G20有关的知识,收集了大家对G20的看法,从自身以及对社会的未来影响入手。问卷的1-6为单项选择题,调查目的为对G20的公众认知程度,问卷的7-9题为多项选择题,旨在了解公众对G20峰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召开以后对衣食住行方面的影响,问卷的第10题为主观题,希望得到答题者关于G20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此次网上调查我总共收到了来自各地的121份答卷,其中109份为有效答卷。在完成有效问卷的整理工作以后,对答题情况作以下总结。
1-6为主观题,从大家的答题情况看来,大多数网友对G20峰会还是抱着一知半解的迷惑状态,例如在第二题的回答中,超过半数的的网友选择不知道,以及第三第四题,也有超过半数的网友选择不知道,说明了在G20如火如荼的举办中,许多市民对G20的一些背景和其他方面不是很了解。
7-9为多项选择题,从大家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G20的影响抱有多方面的期待,可见G20对于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会有积极作用,以及对于杭州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一个促进作用。
4.随机采访
问:你觉得杭州G20峰会对你的工作,生活有何影响?
1)就是安全检查变严格了,公交公司组织学起了外语,为迎接G20作为杭州的公交师傅也要承担起责任,助力G20。
2)安检太麻烦了,再过几天,餐馆都关门了,没地方吃饭了。3)要放假,好开心
4)作为G20志愿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5)空气变好了,交通不堵了
5.G20元素收集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1.针对G20对于杭州市民的生活娱乐带来的影响:
不论是G20峰会之前杭州的准备工作,还是G20峰会之后对于杭城的影响,杭州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交通,杭州很多地区正在修建地铁,新建高架桥,修整道路。虽然有不少市民在抱怨由于现在到处在修建道路,弄得灰尘满天飞。但是对于未来杭州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必然会解决我们的堵车难题,试想,在未来杭城的道路更加宽,交通选择更加多元化,势必会增加我们的便利,也为更高的品质生活提供前提。2)环境,除了看到杭州到处在修路外,你会发现绿化也随处可见。道路两旁、小区、景区等都在扩大绿化面积,比如远近闻名的西湖景点之一的苏堤两旁就在忙着绿化的事。杭州扩大绿化面积,就是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环境问题,大气问题在我们口中广受诟病,随着G20峰会的展开,我相信,环境的改变不是暂时的,G20蓝也不是暂时的,杭州会重新焕发生机。3)经济,G20峰会不仅可以带来的经济效应,而且对于杭州这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座城市软实力带来品牌效应。杭州成为世界媒体头条,在注意力经济日益重要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杭州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起点。
2.本次调研的反思:
通过本次调研,是我真正深入生活,切身感受到了G20峰会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看到G20峰会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所带来的效应,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大步跨前国家,一个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的杭州。同时,对于杭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市民我们也要努力做好自身,作为一张名片,好好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
3.本次调研给我的教益:
通过本次调研,我立志:努力学习,坚定不移的跟从党的一切号召,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更好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三篇:社会调研
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课题: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目的:“天之骄子的辉煌历程”,以沈阳铁西区为例,纵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调研地点:沈阳市铁西区
调研时间:2010年8月7日——2010年8月20日 调研背景:
今年6月初,中国美国商会组织了47家美国企业来中国考察,寻找投资机会。辽宁成为他们的首选。而由于报名太过踊跃,商会还被迫限制了参加考察的会员人数,这在商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9年开始以来,辽宁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点击访问者中,有20%来自美国,20%来自北京。引来国内外相关人士广泛关注的,是辽宁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但辽宁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上半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7亿元,增长48.9%。全省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998亿元,增幅达100%。“东北振兴”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无疑是激发辽宁变化的关键词。调研内容:
我生活的沈阳市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个火热的气氛,曾经丢失的活力与生机再一次洋溢在这片黑土地上。
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1/6的财力倾注在铁西区。这块全球工厂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的土地上除了不生产舰船、不总装飞机以外,装备制造业所涉品种几乎无所不包。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工业集成化的典范,铁西区是辽宁乃至东北工业的缩影。矿产资源、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区域位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奠定了早期辽宁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亿元,占全国的22.7%,这一数字,在其他省份中无出其右者。而当时钢铁等产量更是占据着全中国的半壁江山。
进入20世纪最后十个年头,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得开放者占主动、得转轨者弄潮头的阶段,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在转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挫折。因此,出现了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的现象。当时,这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出现的问题,被学界称为“东北现象 ”。
据统计,到2001年,铁西区4/5的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达300亿元。30多万国企职工中,有10多万人下岗。
工业是辽宁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命脉,2002年,辽宁的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位次均降至第7位。
仅以沈阳铁西区为例,有关调研报告这样写道: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年-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铁西曾希望靠引进外部资金来改变企业的困境,但从1986年到2002年,虽获得350亿元财政拨款和贷款,却仍因为污染、企业倒闭、停工等问题不能如愿。
只就生产线改造生产线,就生产车间改造生产车间,已不能从根本上改造老工业基地。必须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改造,不改革则没有出路。
“振兴东北”与机体“再造”
这已不是铁西区第一次这样告别过去了。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一年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下,加快推进“东搬西建”、“退二进三”。至今已有239家企业搬离铁西。这些工厂腾出来的土地,已经变成了熙攘热闹的居民住宅区和以物流、汽车、金融、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区。
腾笼换鸟,让老国企利用厂区土地变现的资金,解决企业多年来拖欠职工的各种内债以及部分银行债务,已成为东北地区的普遍做法。土地变现的资金量也着实不可小觑,仅铁西区通过搬迁区内的239户企业,就获得了近200亿元的土地极差收入。
振兴东北是一个深刻的改革过程,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彻底改革,国企改革重要的不在减员,而在于转换思维。搬迁也不是简单的位移,更是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机体“再造”。
沈鼓整合了沈阳水泵厂、沈阳气压机厂,组成沈鼓集团,实现了优势互补;沈阳机床走出辽宁,并购了德国希斯、重组了云南机床,控股了昆明机床,成为我国最大的、最完备的机床生产基地。
作为探索者和示范者,沈阳铁西区“新生”的故事在东北几乎所有的工业城市中不断上演,传统工业的气味正迅速从这些城市的中心区消失。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一个以高26米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为标志,以沈重集团原址改建而成的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日前建成开放。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去年11月开始建设,广场大型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雕塑总重量400吨。和其他雕塑的安静不同,持钎人的手臂会移动,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劳动中的工人,再现了劳动创造的场景。占地4000平方米的1905创意文化园,是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的。该车间始建于1937年,是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的机加车间。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在沈重铸钢车间,曾有“号称中国第一炉”的2号平炉,它于1949年10月31日,即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炼出了第一炉钢,当年钢产量达到了1889吨。同样在铸钢车间,一座适用于浇筑小工件的5吨钢炉,是1958年从苏联买来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炼出了300种型号共45万吨钢。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曾被誉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先后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车间,炼制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2号平炉原址挂上了“沈阳重型铸钢车间原址”的牌匾。这个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轨迹的铸钢车间将成为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符号。
沈重整体搬迁后,工业遗址被保留下来,包括对浇铸最后一炉钢水的钢炉、钢水包和锯齿形老厂房钢架结构予以保留;利用老机器设备及零部件设计工业雕塑;利用部分厂区规划建设“重型文化广场”,以展示沈重集团这些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纪念意义的重工业符号。创意文化园保留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不变,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分割,将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
铁西区从今年5月开始建设一条工业文化的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主要借助于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体,配以景观改造,留驻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随着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最后一炉钢水浇铸成“铁西
NHI北方重工”9个大字,这座具有72年历史的老厂在生产完它的最后一件产品,留下永久记忆后封炉。
工业文明在这里彰显、延续。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就是在这里诞生,曾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
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清文化已成历史,不能代表现代沈阳的文化特征,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
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见证火红的岁月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业合并建立了沈阳机器厂。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该厂,并定名为沈阳铸造厂。当时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在博物馆的广场上,重达30吨的钢锭模子、重达13吨的中注管、重达15吨的铁包子,烘干窑门搭成的大门,高31米,长24米的超大型建筑结构,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无声地讲述着铁西工业曾有的辉煌。
工人村:追寻时代的脚步
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是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修建的。1952年12月,第一期79栋红砖闷顶楼房竣工。1954年续建13栋,1957年续建51栋,共建成143栋起脊闷顶苏式风格建筑,形成了总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是共和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区。在这里,暖气、煤气、上水下水,一应俱全;商店、医院、储蓄所、幼儿园,一个不少;粮店24小时营业,邮局代订车票。包括当年的冶炼厂、机床一厂、重型厂等44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高级技术工人及劳动模范“齐聚这里”。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沈阳市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那时,提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工人村,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成为当时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鲜活物证。
进入新世纪,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建设政府低价房。很多“工人村”原住户分期分批地搬进了一路之隔的“工人新村”,“工人村”的保护问题也摆到了政府面前。2007年,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在铁西区赞工街十马路,建成由原7栋苏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工人村生活馆”,恢复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其中还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
蒸汽机车博物馆:再现工业发展百年沧桑
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铁西区重工街64号铁西森林公园内,是在原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的基础上,从沈阳植物园迁移新建的,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座蒸汽机车博物馆。
整个展厅建筑平面呈扇形,外观为两层,一层作为展示厅,二层设有观光走廊,游客可在此俯瞰机车全貌。
蒸汽机车博物馆主体建筑外观以银灰色为主色调,内部分三个主要功能区。一层半圆形展厅为老机车实物展厅;二楼环廊为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科普教育展厅(包括资料、实物分类展厅,多媒体演示厅等);三楼为办公区。博物馆在建设中增加了蒸汽机车酒吧、多媒体演示厅、詹天佑展厅等设施。同时开辟专门展区,展示与蒸汽机车及铁路有关的实物。介绍机车原理及演变过程,包括展示一些老式的驼峰控制台,道口信号灯、机车汽笛等。
在馆内,16台蒸汽机车呈弧形排开,停放在各自的铁轨上,分别产自1907年-1960年中国、美国、日本、捷克、波兰、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苏联等国。其中,1907年美国生产的PL1型、DB1型小型蒸汽机车,是整个蒸汽机车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我国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QJ型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生产的铁路机车,它为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增的3台复制文物机车,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火车“龙号”的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简易机车。SL7型机车是当年日本侵华时在中国使用的“亚细亚”号,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1934年生产制造的,设计时速为130公里/小时。据了解,“亚细亚”号日本当时仅生产了12台,全部在中国服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仅此一台。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
在铁西,劳动是最光荣的词汇。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铁西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从评选“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从修劳模公园,到塑劳模浮雕墙;从创工业雕塑,到建劳模新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同时也收获尊重与荣耀。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年近古稀,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今年“五一”,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制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填补国内空白,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无处不闪烁着工人阶级的智慧。
工业文化保护持续拓展
一个钢包、一口水井、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如今在铁西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件件展示沈阳经典“工业元素”的标本。
“工业遗产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铁西丰富的工业遗产最终也会消失”。伴随着铁西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同时正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此项工作。铁西区将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内寻找到当年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钢包保存下来,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厂时开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来,将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要整体保留下来,进行原址企业介绍„„
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上,铁西区从总体规划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人遗产。经区政府研究已与购买北方重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商定,将对第一口炼钢包加以装饰,融入房产开发中,成为一道亮点;将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与该地的绿地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包含该井在内的主题公园;此外,对沈阳机床一厂、沈阳鼓风机集团、低压开关厂、桥梁厂的遗址上设立遗址标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沈阳,了解工业文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日子。
第四篇:社会调研
关于假期大学生旅游景点选择的调查
1、调查题目:关于假期大学生旅游景点选择的调查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旅游景点选择以及出行方式、资金准备、时间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旅游市场,并为大学生的假期出游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理论架构:本调查的基本假设是:影响假期大学生旅游景点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假期时间长短;旅游经验;资金多少;外出旅游原因。
2、研究类型: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
调查方式: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合理论分析
3、调查范围: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10级全体学生
分析单位:个人
抽样单位:个人
4、抽样方案:研究总体是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10级全体学生,文法学院一共五个系,先在10级每个系各选出一个班,再在每个班各选出20名学生,共100名学生进行调查。
5、调查内容:学生的性别、年龄、过去一年出游次数、出游原因、喜欢的旅游景点类型、了解旅游信息的方式、出行方式、在选择旅游景点时最关注的问题等。
6、调查时间:2013年3月——2013年4月
调查场所:直接进入寝室访问,填写答卷
调查时间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做好调查问卷;
二、研究阶段:2013年5月
三、总结和应用阶段:2013月6月
7、调查经费和物质手段(略)
8、调查员组织、培训:课题组由4人组成,2名调查员,2名研究员
第五篇:社会调研
寒假社会实践
简述建平县矿产资源
班级:08微本
学号:08110511020
姓名:许力波
建平县之崛起---矿产
引言:
辽宁省建平县历史悠久。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国学者称之为“世界性发现”的“红山文化”就诞生在这里。在此出土的女神头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境内还存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金代古塔、辽代古城,使建平县充满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摘要:
建平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和发现55种,其中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28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金、锰、铌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玄武岩、珍珠岩、白云石、膨润土、集块岩、石灰石、煤炭等。特别是陶瓷用的瓷土、硅石、硅灰石、紫叶岩、高岭土等储量大、质量优、价格低,为建平的陶瓷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矿产资源金属矿非金属矿膨润土 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丰富的矿产资源
石英砂 铁矿石 膨润土
依仗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县支柱产业发展迅猛。陶瓷生产规模逐年扩张,陶瓷工业园区新建陶瓷生产线8条,可形成生产能力3000万平方米。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膨润土产业新增企业8户,总生产能力达65万吨;铁矿加工企业发展到89户,铁精粉总产量达120万吨。陶瓷、膨润土、铁精粉三大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73%。
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1户增加到30户,预计完成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21%。万利矿业公司等2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制糖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正新陶瓷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对外开放再创佳绩,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坚持“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县策不动摇,进一步改变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
采矿过程中不法现象屡见不鲜,部分矿山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问题突出,一些矿山企业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一些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以罚代管,加上有些矿山企业所在地的县乡(镇)政府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为招商引资和纳税大户的矿山企业在法律关口开“绿灯”,导致矿山企业在开采、生产和经营中存在不少违法违规问题。
矿山企业在开采、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违法采矿屡禁,非法开采破坏矿产资源、非法侵占林地开矿、毁林开矿、非法经营铁选矿厂、非法制售炸药、擅自扩大采矿许可证范围、越层越界开采、采矿不按开发利用方案开采、排渣场不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建设、尾矿库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建设,矿产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日趋加重等等。有的县每年新产生尾砂、废矿等固体废物近一千万吨,大部分没有得到安全处置,潜伏着环保影响隐患。
个体私自采矿
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不尽大量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被浪费,还有大片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矿产企业对地下水的无序开发和污水的排放,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河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违反施工建设要求,不按设计开采,私自制售炸药,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污染的空气与河流
可持续发展为大前提
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我县启动中心广场、党政办公大楼、站前小区改造等改善城市形象的重大工程。高标准完成世纪广场建设。做好县城“三水源”项目上报和审批工作。完善人民路、红旗街景观路建设。做好城区大树移栽和绿化工作。加强城市管理,改善供水、供热质量,完善城区服务功能。以防治矿产资源开发污染为重点,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为保护与合理开发我市矿产资源,我朝阳也市于2007年5月4日也颁布朝阳市矿产资源整合方案。其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逐步形成资源配置优化、矿山开发布局合理、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的新格局,促进全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整合工作应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和省对有关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与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依据资源赋存状况、现有矿山布局和开采实际,科学制定具体的整合实施方案,确保整合工作按计划、分步骤、有序地实施,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范围将煤、铁、金、钼、锰、膨润土、硅石等均纳入其中。
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小规模的违法开采矿业现象渐减,自然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却有很大改善,烟囱过滤后排放,谁也变得清澈许多。
治理后清澈的蓝天碧水
现目前我县已开采的矿产有金、铁、锰、锌、铜、铝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珍珠岩、白云石、膨润土、石灰石、陶土、硅灰石、水晶、沸石、大理石、滑石、原煤等。其矿产特点是储量大、质量好,埋层浅,易于开采。其中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铁、金、磷、锰等金属矿藏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铁矿石探明储量为6021万吨,现有铁精粉加工企业50多家,年生产铁精粉80万吨,在全国县级铁粉产量中名列第6位。膨润土探明储量为1.5亿吨,居世界首位,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全县有膨润土矿及加工企业50多家,年开采能力近100万立方米,其中,外资企业3家,国内域外投资企业15家,年加工优质钠级、钙级、膨润土150万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特别是建平的“红火山”牌膨润土在世界享有盛誉。
总而言之,矿产开发是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搞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以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促进全市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美丽的建平
我县以矿业发展拉动经济飞速发展,现有很多人已经脱离贫困,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建平大街上灯火绚丽,车水马龙。高速公路犹如盘龙,客运站,火车站,体育场均已重建。居民楼一座
座拔地而起,美丽的东环岛与西环岛喷泉涌起,广场上娱乐健身设备齐全,街上灯笼高挂,秧歌高跷满城,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
这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