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时间:2019-05-14 21:4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科学总结我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践,全面分析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强化意识、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以深化平安鄞州、法治鄞州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优化政策举措,着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打造建设“三城三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确保我区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二)管理格局和工作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有效途径,全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2012年,完成市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基本形成具有鄞州特色、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到2015年,努力使社会服务更加完备,社会关系更加协调,社会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大局更加稳定,让全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二、加强和创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体系

(一)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深化“幸福民生四十条”,保障民生事业财力投入,完善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全面构建教育、卫生、住房、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在就学、就医、居住、出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实施扩大就业、促进创业政策,建立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收入。完善新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做好人口计生和妇儿、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以及慈善、老区开发、红十字等工作。

(二)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等诉求表达方式,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重视初信初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和在线访谈等制度,建立信访问题解决和终结机制,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

(三)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联调、处置和责任、考核机制,着力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区和镇乡(街道)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以及村(社区)“老娘舅”工作室建设,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深入推进诉调联动、警调联动、政调联动、访调联动、检调联动等机制建设,切实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及其联动配合,构筑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机制。

(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论证、咨询、评估、公示、听证等制度。坚持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活动举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出抓好利益分配、征地拆迁、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劳动保障、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倒查和追究机制。

三、加强和创新公共安全体系

(一)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深化“平安鄞州”建设,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拓展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应用领域和范围,努力实现公共场所和城乡社区、农村重要路口等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推行社区民警专职化,强化群防群治,增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抑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

(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健全区、镇乡(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区和镇乡(街道)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部门和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深化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和质量追溯制度。大力整治食品药品安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决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构建食品药品群防群治监控机制。

(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人员、资金、物资、装备、技术准备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灾情研判、信息发布、快速反应、救援处置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应急疏散基地,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

(一)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认真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政策,推进“和美家园共建会”等基层新老鄞州人社会融合组织建设。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探索建立少数民族群众流动人口和境外在鄞人员动态服务管理体系。

(二)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艾滋病人等的社会关怀帮扶制度。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控,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完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

五、加强和创新网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方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部门责任明确、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健全互联网服务管理机构,加强网络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网络基础管理,加大技术手段和监管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监测和防控。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

(二)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健全宣传部门总体协调、职能部门主动应对、网络媒体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区级新闻网站建设,鼓励镇乡(街道)、社区开辟服务型网站,增强网上正面宣传吸引力和影响力。重视网络社情民意,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领导干部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六、加强和创新新型城市服务管理体系

(一)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综合执法体制。坚持属地管理、重心下移,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镇乡(街道)牵头组织”的原则,充分发挥镇乡(街道)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方式,坚持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加强城市科学管理。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要求,构筑区、街道(镇乡)、社区(村)相互衔接、分工合理、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网络。推进新城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管理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相互联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城管系统与电子防控系统的对接联动,建立网上协同平台和公共事务呼叫中心,构建覆盖中心城区、运转高效的智慧城管系统。

七、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基层群众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推动镇乡(街道)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矛盾复杂村整顿转化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体系和运转机制,强化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二)强化基层服务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要求,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深化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综治工作室全覆盖,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深化镇乡(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服务。

八、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建立党、工、团组织,普遍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二)推动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坚持一手抓引导发展、一手抓依法管理,形成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制定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政策,重点培育和规范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加强内部治理、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提高自我服务、管理、监督和发展能力。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渠道,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健全社会组织评估和退出机制。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环境建设体系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致力形成良好社会秩序。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群众性文明创建,以文明区创建为龙头,广泛开展文明企业、校园、机关、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强化诚信理念,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遵循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构建社会化的失信惩戒机制,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十、切实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与水平

(一)提高组织领导能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方向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亲自抓、负总责。成立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相应办事机构,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管理项目建设,排出一批重点基础项目,明确内容、目标、时效和责任,加强跟踪督查,力求实质性突破。

(二)提高队伍建设水平。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加强社会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学习,通过集中轮训、交流、挂职、下派锻炼等形式提高领导干部社会工作水平。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政策,拓宽社会管理人才来源渠道,建立一支专职志愿相结合的社工队伍和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工作机制。

(三)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深化“法治鄞州”建设,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阳光司法”,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四)提高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力。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开展群众工作。健全完善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制度,坚持和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结对联系、破难攻坚等制度,与时俱进地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全区上下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各项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鄞州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杭州市上城区委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1年3月18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现就推进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为深化“平安上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我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上城”、“和谐上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 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向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工作,初步形成可学、可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力争到2012年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着重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臵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臵社会冲突 与社会对抗,努力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着眼于解决社会管理“谁来管”的问题,坚持把社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按照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的原则,积极推行网格化的长效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从事后被动应急到事前主动防范、从运动式治标管理到常态化治本管理的转变。

1、建立网格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工作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把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不断扩大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覆盖面。

2、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公安、司法、劳动、民政、行政执法、民宗、统战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禁毒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 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

3、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管理服务上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基层服务管理的作用。着力抓好协警、综治协管员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努力使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力量。深入推进“平安上城”志愿者行动,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以相应的知识技能协助、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保安公司、中 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5、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企业改制、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因决策失误或实施不当引发不稳定问题。

6、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决策出台前或者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落实“四问四权”,通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扩大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正确处理群众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好有不同意见群众的工作,做到依法办事。

7、建立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指导,经常性地对社会稳定形势进行研判分析,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倒查机制,对于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或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决策、上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 大信访问题的,分别由维稳、信访部门牵头,会同政法、综治、纪检、组织部门,严格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8、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完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责任追究制度和案件终结制度。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决策民投试点、居务管理的民主监督等措施,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9、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信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对重 大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跟踪解决,坚决防止矛盾堆积、激化。区直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化解本行业、本系统矛盾和问题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分析并拿出处理意见。

10、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专业调解“五调导和”机制。积极推行政法、综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合调解形式,努力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工作合力。不断完善“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等制度机制,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和事佬”协会、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探索整合力量资源、吸收第三方参与调处、依靠行业自律等形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涉校纠纷等突出矛盾和纠纷。推进矛盾纠纷“以奖代补”、“以案定补”、“考核定补”等做法,运用教育、疏导、协商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和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区“E家人”网络实现全区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完成70%以上社区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通过加强“邻里值班室”、“党员会客厅”、“晴雨工作室”等居 民事务协调自治阵地和平台建设,健全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拓展群众参与公共管理、公共决策、公共服务的渠道,引导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体育事业,加强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12、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全区开展个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各类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和谐能力。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13、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企业安全监管方式和安全生产重点难点监管模式。

14、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探索食品药品安全源头追溯机制,加强食品准入和源头管理,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管理制度机制保障。

15、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围绕推进“生态上城”建设深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依托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区试点建设,深化环保“联街结社”机制,抓好饮用水保护、噪声综合整治、街道生态化改造、屋顶绿化、截污纳管等工作,着力打造精致空间。

(五)创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16、创新和完善对“两新组织”的服务。积极发挥已有的社会复合主体、社会自治组织等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重视培育新的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中的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综治进民非”工作,根据“两新组织”特点,探索引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和机制,促进“两新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

17、加强和改善对“两新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对“两新组织”实行分类管理的有效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督。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两新组织”纳入到统战工作的范围,利用统战工作优势,引导“两新组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要严格准入、加强监管,深化对非法组织的专项调查整治工作,消除非法组织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消极因素。

(六)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

18、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居民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二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社区“e家人”系统、社区网、数字电视“社区是我家”频道、96345 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建立覆盖所有社区的服务网络,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公共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视频、文字、图像、数据信息,为基层加强对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整合、报送、分析统计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

19、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按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其消极影响”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预警、引导、应急处理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强化网络监测、预警、侦查、控制、处臵工作。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确保其积极、有序、安全发展。

(七)建立健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

20、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深化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流动人口“互助服务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主管理新模式,推动杭籍人口与非杭籍人口的交流、融合。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就业、居住、就 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依法规范境外来杭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构建覆盖境外来杭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就学、出境全过程信息动态管控体系,及时清理、遣返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

21、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机制。由区综治办牵头,建立特殊群体管理工作机构,实行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社区联动,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服务和救助工作。对管辖区域内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建档立卡,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帮教机制,落实安臵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尽量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问题。不断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律援助和失足青少年教育挽救工作。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防止脱管、漏管。

22、加强高危人群管控。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特殊人群,由卫生、民政、公安部门牵头,社区、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由公安、司法行政、卫生部门牵头,加强治疗和教育改造,防止其危害社会。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管控责任。

(八)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3、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深入细致地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掌握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 问题和隐患,认真汇总梳理和登记造册,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建立健全社会治安常态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单位、人员和时限,实施有效整改。

24、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及时有效地处臵各类急、难、险、灾事件的110报警求助,建立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的110社会联动机制,打造出高水准的具有上城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品牌项目。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不断充实专职巡防队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5、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动态监控系统在居民小区的覆盖,鼓励基层单位落实物防、技防措施,进一步深化“数字巡防”工作模式,运用社区巡防、街面巡逻、卡点值守、单位安防、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建立以落实法人责任为核心的契约式行业场所管控机制,努力构建动态型、联动型、高效型治安防控模式。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应急处置体系

26、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不断细化完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臵措施,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臵机制,提高现场指挥、部门联动、灵机决断、依法处臵、协同作战的 能力和水平,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联络渠道畅通、调运力量及时、现场指挥有力,确保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7、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上城报》、“上城网”、“e学网”等各种媒体及社区教育渠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臵能力,提高全区防灾救灾和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五、工作步骤

(一)研究部署阶段(2011年1月1日至4月30日)。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各街道、各部门学习实施意见,并于2011年4月30日前将本单位实施方案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贯彻落实阶段(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

(三)总结检查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总结工作情况,撰写总结报告,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安排,并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全面推广阶段(2012年1月后)。全面总结推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树立一批工作典型和示范点,转化成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各重点工作项目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责任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各街道也要建立领导小组,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明确职责,合力推进。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牵头领导和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定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合力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三)加强创新,完善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项目管理责任、联合协调推进、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完善矛盾纠纷、疑难问题联动解决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上城网”、《上城报》等媒体和宣传阵地 的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先争优”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提高实效。

(四)强化督查,落实保障。完善考核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把区、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切实加强督查工作,定期通报项目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经常性组织召开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会,及时掌握全区面上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把工作经验转化成制度成果,促使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上城“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2: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

第三篇: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营管理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营管理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简称“鄞州填埋场”)位于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村野猫岙,占地面积560亩,总库容647万m3,总投资1.447亿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服务年限21年,服务范围主要为鄞州区21个镇乡、街道,采用“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置生活垃圾,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化+膜法”综合处理工艺,设计日处理渗沥液300吨,出水水质达到GB16889的一级排放标准。填埋库区防渗系统(含渗沥液收集系统)采用目前国内设计配置最高的“双层复合衬里结构”并设置有检漏功能。

鄞州填埋场于2005年5月10日开工建设,2006年5月28日投入运营,2007年1月9日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设计、施工,防渗系统采用双层复合防渗系统并设置检漏功能,渗沥液处理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化+膜法”综合处理工艺,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这些在国内同类项目中是标准最高的。同时,整个工程结合山谷型填埋场的特点,实现了雨水、地下水和污水的单独收集、单独处理和单独排放的环保功能;配套建设有场区道路、绿地、景观和体育设施等,集生产、生活、教育和娱乐等综合功能为一体。

一、先进的示范技术

该工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坚持技术的先进性、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相结合,达到了国内领先,并优先考虑采用国内外技术成熟、高效率低能耗、运行可靠的设备。同时,在工程的设计和实际建设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流程,不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为环卫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设备保障。

1、防渗技术

鄞州填埋场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双层复合防渗并设置检漏系统,能有效地实现“零渗漏”目标,具体结构为“GCL膨润土+1.0mmHDPE防渗膜+土工网格复合物+2.0mmHDPE防渗膜+土工布”。渗沥液防渗主要依靠主防渗层实现,次防渗层作为一个保安措施,最下面的膨润土垫能够对针状物的穿刺起到堵漏作业,即是次防渗层,又能对1.0mmHDPE膜起到保护作用,在山谷型填埋场尤为适用,安全性能极高。这种“双层复合衬里结构”组合目前在国内属最高的配置,不仅可以达到有效防渗的目的,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刺穿能力和抗老化能力,最大程度保证了防渗系统的安全性。

检漏系统的引入,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主防渗层的安全情况,同时也能将透过主防渗层的污水收集、排放至调节池,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2、雨污分流技术

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是填埋场营运管理的重中之重,减少污水产生量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降本途径,也是填埋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工程在建设之初就设计了非常科学合理的雨污分流方案:一是设置环库区终场山坡截洪沟导排山体渗流下来的雨水,实现填埋区的清污分流。二是将填埋库区等分成6个作业单元、雨污水管道分开收集导排,经过各作业单元、集液井和集水井雨水阀及污水阀的控制,从源头上实现了雨污分流。三是在营运过程中对已经投入使用的作业单元采用日覆盖、膜焊接中间覆盖工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除臭灭蝇效果,更是阻断了雨水下渗到垃圾堆体的通道,把大部分雨水导流至无渗沥液的作业单元,从而在根本上减少了污水产生量,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四是调节池通过封盖也实现了雨污分流,使雨水不进入调节池从而减少渗沥液处理成本。

雨污分流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为鄞州填埋场的运营节约了大量成本,整个库区汇水面积约16.7万m2,已投用的3个作业单元约5万m2,按照宁波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297mm计算,一年可减少8万吨污水产生量。另外,已填埋作业单元上的膜焊接中间覆盖面积约5万m2,一年可减少4万吨污水产生量,调节池封盖每年可减少近1万吨污水产生量。

3、调节池浮盖技术

污水调节池浮盖系统工程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得到推广和应用,鄞州填埋场工程采用干法工艺,成功地实施了污水调节池浮盖系统工程,而且在臭气收集、重力压载及沼气导排等的施工组织设计上有所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实现了雨污分流,使雨水不进入调节池从而减少渗沥液处理成本,每年可节约污水处理成本30万多元。第二,由于有封盖系统,调节池内部为厌氧环境,随着厌氧菌的发育,调节池起到了预处理的效果。第三,调节池封盖后,解决了渗沥液臭气无序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从而为废气综合处理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4、碎石摊铺技术

碎石摊铺的成败是填埋场防渗系统是否安全的关键,鄞州填埋场工程的碎石摊铺难度更大,设计厚度仅为30cm,怎样保护防渗膜安全,做到“零修补”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宁波能源公司通过在碎石回填的库底堆筑临时施工通道、采用行车式龙门架控制摊铺厚度、控制库底HDPE膜平整度、挖掘机铲齿改装、技术安全作业交底等多重措施并举,确保了“零渗漏”的目标,尤其在防渗膜上摊铺30mm碎石的施工中,该公司不但在全国率先编制出第一个科学的碎石摊铺方案,而且又首次实现了防渗膜上碎石施工“零修补”的目标。

5、渗沥液处理工艺

渗沥液水质随垃圾成分、垃圾数量、垃圾填埋作业方式、填埋场场龄以及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而异,具有有机物浓度(COD、BOD)高、金属含量高、水质变化大、氨氮含量高、总磷含量偏低、难降解有机物多等特点,根据宁波市鄞州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国内外常用的渗沥液处理工艺,鄞州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采用国际先进的“生化+膜法”综合处理工艺,前半段为生化处理,利用UASB、MBR比较彻底的降解污染物,后半段为膜法处理,利用纳滤膜深度过滤,提高出水水质,达到GB16889的一级排放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渗沥液对环境的污染(零污染),并通过优化的雨污分流方案使本工程渗沥液产生量大为减少,降低了运营成本。该工程采用的MBR组件和纳滤膜(NF)组件均为原装进口产品(工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6、精准的地磅计量系统

鄞州填埋场采用的地磅计量系统包括电子汽车衡、计算机系统、识别系统(远距离IC识别车辆号码、摄像保存车辆图片)、交通控制系统化(道闸、红绿灯)。电子汽车衡SCS-30是静动态两用汽车衡,称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下全天候24小时连续工作,运行稳定可靠。计算机系统采用了多个桥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确保电子汽车衡的计量精度,选用了进口的搞精度仪表关键器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功能齐全,性能可靠、稳定性强、操作简便、适用于精态、动态计量。IC卡自动称重管理系统是专门为垃圾处理等行业设计的,它集中了电子称重、自动控制及计算机信息等高科技技术。

鄞州填埋场是建设部无害化处理等级I级填埋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从原材料采购、工程施工、质量保证、设计营运均体现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是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同类项目中技术含量和建设规格最高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之一,工程的成功建成和创新的技术无疑对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对其他同类工程无疑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二、一流的项目营运管理

宁波能源公司坚持以垃圾末端处置专业化推动科技兴场,以“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认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建生态鄞州。为积极推进和发挥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的作用,该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要求营运鄞州填埋场,运营之初就制订了《鄞州填埋场运营手册》、《鄞州填埋场除臭方案》,在覆盖、雨污分流、除臭、生态恢复、节能减排、运营创新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填埋库区配备了先进的作业设备,其中一台法国进口万特压实机,底层垃圾填埋采用推土机摊铺压实,平均压实密度为1.26t/m3,垃圾填埋量累计已达90万吨,日均垃圾处理量已超过800吨的设计能力。填埋现场的作业道路及卸料平台全部采用钢板路基箱,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卫车辆进入填埋现场可能陷车、爆胎的问题,还能保持填埋库区的干净整洁,目前国内采用这种作业方式的填埋场为数尚不多。

1、臭气综合治理,营造清新和谐的人居环境。

宁波能源公司坚持以臭气综合治理为第一要务。通过分区分单元填埋作业、喷洒生物菌本质除臭、自动喷洒植物液净化空气、日覆盖、膜焊接中间覆盖、调整传统作业方式、调节池封盖、火炬燃烧调节池沼气、化学洗涤净化处理生化池废气等等表本兼治、堵疏治相结合的综合创新方式,将填埋场臭气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了二次污染,为当地居民营造了一个清新和谐的生活环境,也确保了填埋场干净有序、安全平稳。目前,鄞州填埋场正在开展填埋气体收集与综合利用的探气试验评估工作,为填埋气体CDM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浓缩液中试研究,实现节能减排。

膜过滤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液是一个行业性的难题。针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膜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液具有量大、COD较高、色度高、含盐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的特点,宁波能源公司积极开展与宁波大学的校企合作研究,通过氧化催化、混凝沉淀、机械澄清等工艺技术措施,以较低的成本、简洁的优化工艺使浓缩液经过处理后,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产水量,达标产水率在90%以上,水质达到GB16889的一级排放标准,并使生化功能可持续处理,提高整个工艺系统的使用年限。该项目已列入“建设部2008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中试研究课题完成后,将积极促进行业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并起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效益。

3、中水回用,循环利用水资源。

2006年10月污水处理厂开始调试,2007年11月初,顺利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稳定运行、一级排放出水,2008年5月通过提量的工艺改造,日处理能力达到300吨的设计要求,出水COD在50mg/L以下,水色清澈透明、无异味,水质指标符合CJ/T48《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这些水完全可以用来替代运营生产中使用的自来水,即“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已作为鄞州填埋场的日常生产用水,现用于环卫车出场冲洗、洒水车冲洗场区内外道路、填埋库区除臭用水、场区绿化用水等方面,年节约自来水2万吨以上,是实践渗沥液“零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宁波能源公司降本增效目的的有效途径。

4、参修编行业标准,为行业规范作贡献。

2007年9月,鄞州填埋场列入建设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编单位。2008年6月,鄞州填埋场列入建设部《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参编单位,参编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将替代CJJ93-2003版本,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与安全管理。2008年10月20日,该标准修编开题工作会在鄞州填埋场召开,12月份,宁波能源公司编写的《生活垃圾填埋膜覆盖作业技术要点》作为该标准的单列附录C,为行业规范作出了贡献。

5、全自动喷淋除泡,降耗增效。

生化系统在好氧处理阶段产生大量的污水泡沫,进而溢出生化反应池,造成作业及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影响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并给生产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是渗沥液生化处理的一个难点。使用消泡剂投加除泡,是常用的一种消泡方法,但成本高,而且容易使水质变差、产水量降低,同时除泡操作时间也不易掌握。

针对这种发展瓶颈现状,宁波能源公司利用与宁波大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增加科技力量及资金的投入,经过深入研究试验,实现了MBR生化反应池全自动喷淋除泡,彻底解决了渗沥液生化处理过程中的泡沫外溢难点。目前,宁波能源公司已将该工艺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发明和实用性专利。

采用这项全自动喷淋除泡工艺,几分钟内即可消除池内上溢的泡沫,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解决了使用消泡剂给水质、水量带来的不良影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看守、人工操作的原始作业方式;另一方面则节约了大量的污水处理成本。同时,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作业及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践行了科学发展观理论。

6、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协调。

根据特许经营协议和鄞州区环保局批准的环境监测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委托鄞州区环境监测站进行第三方检测。运营以来,鄞州区环境监测站的历次检测数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场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14554的一类标准(该工程设计为二类标准)。

2007年7月份鄞州区环境监测站废气监测结果

2008年8月鄞州区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结果

2008年10月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臭气浓度监测结果

2009年1月4日,建设部验收专家委员会在鄞州填埋场科技示范工程现场验收会上认为,鄞州填埋场防渗工程安全可靠,渗沥液产生、处理控制技术先进,臭气综合治理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防渗工程、渗沥液处理、臭气综合治理,以及雨污分流技术、调节池加盖技术、项目营运管理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卫生填埋场科技示范作用,同时建设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

下载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 让人民群......

    创新社会管理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平安南皮县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决策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是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检察机关深入......

    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篇,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

    社会管理创新材料(推荐)

    下山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举措近年来,镇党委提出了“以六个为民为抓手,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整合力量、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社会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全镇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