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构建和谐的社区的体制创新
浅议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谓和谐社区内涵是指能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因此,构建和谐社区要着力推进“三大体制创新”。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的要求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正在瓦解,“单位人”已转变为“社区人”。尤其是在大量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聚集于社区,大量新旧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的现状下,如何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下,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建立共治和自治体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利益,保证社区成员安居乐业,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和长期任务。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城市、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因此,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二)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快转变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职能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政社合一体
制,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迫切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此,必须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推动街道办事处由全能管理型机构向主导服务型机构转变,由主要履行政府管理城市的行政职能转向推动社区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社区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入了大量企业分离党员和流动人口党员,带来了社区党建新情况和新问题。另外,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加以落实。这是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和客观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一)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
1.社区公共治理体制创新
首先,将街道党工委改建为社区党工委,作为社区管理的决策机构。新成立的社区党工委在班子中适当增加居民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区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的代表,作为其所在社区的党员和党组织的代表,使社区党工委在成员构成上更具有代表性,在领导和决策上更具有统筹各方的能力,以组织手段增强社区党工委向驻区单位、行政组织的综合协调和工作渗透能力。
其次,构建社区共治机构——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议事、评议、监督机构。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四个委员会,对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发挥参与、合作、议事、评议、监督的作用。一般由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社区委员会主任,通过社区委员会里占多数的党员代表,在社区委员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吸收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加入,能确保社区委员会成为集中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的纽带和桥梁,形成社会协同和社区共治机制。
再次,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主要由街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其它政府条线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财政管理五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社区治理、建设和服务中的具体执行事务。与此同时,仍保留街道委员会和组织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对区职能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实行街道办事处协管体制和制度;对社区中涉及地域性、综合性、民生性的社会保障、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负责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配合;对社区中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经济性等各类社区专业管理事务,以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水务和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督和配合。
2.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创新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实行居民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职能。要建立以居委党支部为社区自治的领导
核心、居民代表大会为社区自治的决策机构、居民委员会为社区自治主体、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的工作机构、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自治的监督机构的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具体地说,社区党支部是社区自治的领导核心,对社区事务方向、决策、协调、监督起到把关和带头作用;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自治的民主决策机构,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体,履行居民代表大会的决策,负责社区的日常事务;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工作机构,分担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委托交办的事务性工作和其他社区公益性服务;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居委)自治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实施监督。
居委会不是政府派出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依照市有关部门规定,居委会办公用房及其他设施,居委会人员津贴、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等,要纳入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范管理。区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居委会协办工作,应经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同意,统一安排,并应做到“费随事转”。同时,居委会协助街道办事处或区政府等做好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民间纠纷调解、维护社会治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居委民主自治首先是民主选举。应当普遍推行居委会委员属地化、直选制。候选人可由居民小组等多种途径推选,并征询本人意见,候选人要有代表性,党员与非党员、老中青等相结合,采用预选、差额选举产生。要进一步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以及居委会工作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做到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交由居民讨论、决策,整合社区自治资源,利用好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组织资源,凝聚社区自治力量,广泛动员居民志愿参于社区事务。
(二)推进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
1.健全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实体化、市场化体制
要加快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政务类、服务类社区民间组织,分类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和基金法人。街道办事处通过奖励、委托、补贴或购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提供的事务性、公益性服务,将竞争机制引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过程中,积极维护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独立法人地位,促使其自主地依法开展事务性、公益性服务。
应明确街道办事处和区社团管理局分别作为对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构,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式管理制度。理顺社区(街道)中民间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视需要和条件,成立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协会或促进会,加强自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2.健全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体制
随着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各类群众团队蓬勃发展。这些团队贴近居民,服务社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对社区中具有相对固定活动内容、活动周期、活动人员的群众活动团队要实行登
记备案,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街道一级的群众团队由街道群文科负责调查、统计,各小区群众团队由居委会负责调查、统计。核准备案时由群众团队负责人填写“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报街道群文科汇总核实,并由群文科送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备案。团队主要负责人、活动地点有变动的,需及时更换“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原则上一年重新填写一次“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建立健全社区两级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机构。在街道社区层面,由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挂帅,分管书记和主任、相关科室科长等组成的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居委会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开展,掌握社区群众团队的分布及基本情况,负责召开有关方面的协调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为基层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小组和群众团队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加强对社区群众团队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建立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积极防范制止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异常情况。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要有分有合,民政科负责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总协调。
3.健全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
从提高社区事务性、公益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水平出发,建立健全推进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负责建立社工站和义工站,为社工和义工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管理社工认证、注册和义工登记管理等,完善专业社工的报酬标准和义工的激励措施,重点加强司法、就
业、救助和慈善等领域中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
(三)推进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
通过优化社区行政事务和生活服务体制,建立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等,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有难有人帮。
1.建立健全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为了更加方便街道社区居民办理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在街道的各类行政事务,促进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更加公开、规范和高效地在街道为民提供各类行政事务服务,街道办事处统合目前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在街道分头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如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外来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等机构和场所,设立和领导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建立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与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指导的体制。在办事窗口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和日常管理上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中心主任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负责中心各相关条线重要事项的总体协调,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作,设行政助理一名,具体负责受理大厅的综合管理,并做好前后台的衔接和沟通。在工作业务、人员培训及经费来源上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和指导。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要完善一门式综合受理工作机制。其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收件回执制。有条件可设置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引导群
众有序办事。配备便民服务设施,设立缓冲区。其二,实行前台、后台协同办理机制。前台“一口受理回复”,后台协同办理。前后台各环节在运行过程中,依托电子受理和审批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公开透明,互相监控、实时检查,提高办事效率。其三,实行信息化作业机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完成所有受理项目的咨询、受理、调查和审批。采用条形码受理状况全程跟踪技术,实时记录事项运转流程,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事务办理状况和结果。其四,实行政务物流和代理机制。建立物流送达系统,对受理后不再需要居民亲自来办理的事项,通过物流送达系统传递事项审批件,退还相关材料,并征询群众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70岁以上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尽可能实行政务代理,上门提供服务。其五,实行告知和咨询机制。一是书面告知。梳理各流程需告知的事项,编印办事告知书,并通过社区报等载体,明确告知受理事项的法定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内容。二是电话咨询。公开中心服务热线,简单咨询由总服务台负责解答;疑难咨询由总服务台转接到受理咨询窗口,由具体经办人员负责解答。三是电子查询。在中心设立电子触摸屏,配备自助查询打印功能,提供一条龙自助式服务。将政务公报、法律法规汇编等信息上传互联网,方便居民上网测览。其六,实行上岗人员配备培训和监督考核机制。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电子化技能的要求,配备上岗人员,并集中进行上岗前业务技能、文明礼仪、沟通疏导等方面的培训和定期或不定期上岗后继续培训。临近期限和未按期办结的事项,系统终端自动警示,进行催办。运用信息技术,对前后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按月统计,年终汇总。不定期组织行风监督员明察
暗访,对照质量绩效标杆,跟踪服务质量。评选优秀人员和模范窗口,鼓励先进,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对“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建议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登记为独立事业法人,明确必要的人员编制,实行聘用合同制。二是将有关条线如户籍管理、工商登记、税收管理等尽量整合进入中心,进一步做实做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口受理。三是建议统一推广试点单位较为成熟的信息处理软件。
2.建立健全“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
“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作为社区居民生活求助服务的“门户”和平台,以现有社区服务专门组织的力量为支撑,着力调动社区服务资源,培育指导社区公益性服务队伍,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就近及时为社区成员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等不同形式的生活服务。
要从方便社区居民记忆求助、解决生活急难事等出发,整合街道各类生活服务求助热线,如将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等热线电话多线合一,设立一个便于记忆的生活求助电话号码,24小时开通,上下联通市、区和居委,横向联通参与加盟单位,做到一口受理、内部协办。“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的组织设置、工作场所、人员配备、经费支出等由街道办事处安排、统筹和领导,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归并在其它服务机构中,由市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支持。
对“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可在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热线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所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咨询、广播、网络都整合到“社区生
活求助联动中心”去,以方便群众。二是建议“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应列出清单告知社区居民,集中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急难事和政策性问题。三是针对当前各街道社区名称不统一的现状,建议把“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在统一更名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这样能更体现出人性化和平民化的特征。
3.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网全面渗透到申城每个街道、乡镇。改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为主要工作对象,在许多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卫生服务网点,得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即使有急病,社区医生也能随传呼快速赶到。社区卫生服务已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同。,大大缓解了市民“看病难”、“就医不便”等问题。
为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中心建设,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为有效降低“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推进药品费用与医生个人收入分离的“医药分离”改革;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还应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在社区卫生中心医护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岗位特训,力求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一支业务精,受市民信任、欢迎的全科医生队伍,为市民的健康保护构建一个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网络络。
第二篇:坚持“五个创新”,构建和谐社区
坚持“五个创新”,构建和谐社区
20年来,南华西街坚持“热爱南华西,建设南华西,造福南华西”的工作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街道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省、市、区各项奖项2000多项次,特别是近年来,南华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模范集体、广东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示范点;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一、创新社区党建机制,建立和谐社区格局
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机制。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有辖内中央、省、市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11个社区协调议事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积极调动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共同担当和参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积极创新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体制,辖内12个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居民选举,全部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实现社区书记、主任一身兼,有效地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涵盖街道社区区域内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街道党工委健全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以街道社区党校为基础,坚持做到党员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时间经常化,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2004年12月,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教育活动站,面积1300平方米,设置有党员培训室、电教室、歌舞厅、电子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康体活动室、志愿者联络室等,开辟了党员学习园地,全天免费为社区党员开放,使社区党员学习娱乐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场所。
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凝聚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形象好”为主题,在广大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人民多奉献”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党员中倡导“三个一”活动,即号召社区内党员每年为社区发展提一条好建议、参加一次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做一件实事。社区广大党员带头捐资助养残疾人,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卫生保洁、治安巡逻、邻里互助等,成为了推进社区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创新绿色社区路子,营造安居乐业环境
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2002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按照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古巷的模式开展旧城区的改造。先后在聚龙社区、永兴港海小区、龙武里社区、兆龙里社区开展拆违建绿,美化环境活动,建设了一批自动喷淋艺术立体挂灯、康体设施、雕塑、园林小景等。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成为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地方,辖区内具有岭南特色的园
林小景遍布各社区,小池假山、曲径幽泉,令人赏心悦目;名人诗词墨迹、石刻碑廊,充满诗情画意;2万多平方的洲头咀公园更成为海珠区十景之一。龙武里社区被确定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社区标兵;永兴社区港海小区被命名为广东省首批绿色社区;聚龙社区被命名为广州市首批绿色社区。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在绿化上,发动驻辖区单位和群众修建沿街绿化带、楼群绿化块、阳台绿化点,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在美化上,各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一区一品”创特色活动,增设街灯、路灯,设置公益宣传牌,修建艺术雕塑、休闲亭和宣传画廊等特色景点的方式,使各社区形成各自的风格,逐步提高社区品位。
制订市民遵守环保要求的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中,制订了《南华西街文明家庭公约》、《绿色环保行为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一系列的规范公约、使广大家庭居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强化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三、创新治安管理模式,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坚持立足社区保稳定,制订了《南华西街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步骤,制订目标考核细则,具体分解,使社区创建工作更符合规范和管理。通过创建活动,全街12个社区全部被评为安全社区
在全市率行推行社区警务工作改革。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实行一区一警(一个社区设一个专职民警),社区警务按规范化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力度。建立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对全街出租屋全部经过审查登记,建立档案,核发《出租屋治安许可证》。近几年来,街道内出租屋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件。
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为了加强辖区的治安工作,街道注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五张网”(社会面治安防范网络,社区治安防范网络,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网络,特种行业、重点场所及要害部位防范网络,各种边缘地区治安防控网络)。重点抓好专兼职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一是建立以民警、保安为主体的专业治安巡逻队;二是建立治安联防队,通过招聘组建了26人的治安联防队,加强辖内治安巡逻;三是建立以机关干部、辖内单位职工组成的“千人义务治安巡逻队”;四是建立以治保会为主体的居民群众治安巡逻队。同时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针对老街窄巷的特点,首先推出民警和保安队员自行车24小时巡逻,收到较好效果。
四、创新社区服务领域,共建和谐互助氛围
建立健全为群众及时办事的社区服务中心。2001年建成了为社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行政事务受理“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大型电子屏幕和电子触摸荧屏,街道和社区实施电子社区服务工程,建立了光纤连接的电子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
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群众提供优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街道网站,在南华西街网站设立了党工委信箱,接收群众来信来访,街道党工委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欢迎,南华西街网站开通三年多来,浏览人数达到20万多人次。
开展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开展“排解千家困,情系百姓心”送温暖活动,街道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居民及时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制度,明确每位街道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至2个社区,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联系群众,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街道机关各科室和社区居委会建立定点联系困难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上门为街辖内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开展和谐互助活动。建立了街道慈善会,多方筹集资金73万元,为困难困难家庭群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今年,发动街道人大联组的人大代表向困难家庭子女捐款助学,共筹得73481元,定期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给予资助。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动党员为困难党员和群众捐款,共筹得9350元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给予生活补助。
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街道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积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培训课,提高再就业的技能;定期举办下岗职工“携手再就业”座谈会;举办就业招聘和劳动咨询活动,指导下岗职工重新创业。通过拓展社区服务业等渠道,积极为下岗党员提供多项再就业岗位。
五、创新社区文化载体,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抓基础,以高标准的要求,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建有“七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市民学校、老年人学校、婚育学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五栏”(社区宣传栏、阅报栏、社区科普栏、社区法制栏、学习园地栏)、“三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二广场”(大家乐文化广场、绿色文化广场)、“一网”(南华西街网站)。设有文化总站1个,分站2个,社区文化室12个;文艺活动队伍40支;建成室内活动场地6349平方米;在社区建造了五个体育健身径,为社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好场所。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南华西街文化艺术节”,组织花灯会、文艺表演、故事会、论坛、家庭插花比赛、书画挥毫等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公德大家谈、专场文艺表演、社会公德格言警句征集宣传等活动,坚持每年开展评选表彰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好家长”、“好儿女”和“十佳外来工”活动,形成了团结向上、文明和睦的社会风尚,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文明社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第三篇:创新五大载体构建和谐社区
创新五大载体构建和谐社区
——江安镇社区社区党建出新招
江安镇地处江安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辖7个社区党总支,下辖23个党支部,社区居住人口近8万人。今年,江安镇的社区党建做法是以“三风建设”为统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创新“五大”载体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党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是积极开展“创、争、拓”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社区开展了“创、争、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即:基层组织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广大干群拓产业)。以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作风有新的转变、执行能力有新的增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工作有新拓展为目标,积极开展了“产业致富带头人评选”、“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评选”、“七一颂歌献给党”、“党员干部读书日”、“星级党员评定”等活动。
二是深入推行“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切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2010年9月份以来,根据县委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行动“一中心两主线三互动”的总体部署,在镇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各社区党总支结合开展活动,围绕“组织推、单位派、自愿荐、公开招”的四条途径招募了4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各社区支部建立群众需求登记点,每个支部都明确了2-3名党员作为党员志愿服务联络员,全力开展好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活动开展以来,组织和配合其他党组织开展了“守护春苗”、“守护健康”、“守护环境”、“爱心捐款”等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开展帮扶活动986次,惠及群众3800余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了社区更加和谐。三是创新开设“公民道德讲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的思想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为社区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以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等为主要内容,创新开设了“公民道德讲堂”。讲堂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加强 “四德”建设为重点(四德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以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文明卫生等为内容,强化宣传教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在全社区营造了团结友爱、扶贫济困、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目前,各社区党总支的“公民道德讲堂”每月开展1-2次,每次都确定了不同的主题。
四是统筹共建“思想政治工作交流站”,顺气解怨构建和谐社区。从2010年9月起,镇党委与相关县级部门进行了衔接,在社区统筹资源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交流站”。有效整合县级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社区干部、党员骨干丰富的工作经验,为群众释疑解惑。思想交流站与社区服务站合二为一,每天开放,把解决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和部份党员骨干轮流值班接待群众,交流站成为群众来访接待站、居民谈心站、心理疏导站、法律咨询站、政策宣传站和社区求助中心。实现了居民群众难事有人帮,心事有地诉,疑惑有人解,矛盾有人调。实现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从面上宣传到点,点与点对接,深入人心。
五是以“开放式组织生活”为抓手,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今年,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开展了多次开放式党组织生活。组织生活的主题涉及到社区建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社区低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在形式上我们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有畅所欲言的座谈会,有互动问答的政策解答会,有走上街头的科普宣传,也有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党员和党外人员的思想建设,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意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第四篇:在创新中构建和谐社区
在创新中构建和谐社区
凤泉区星湖花园社区居委会(联管会)主任罗全高 党支部书记 张晓明
星湖花园社区是我市首家也是惟一一家全国绿色社区,该社区是河南新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型经济适用房惠民工程,占地326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入住5000多户、近20000人,现已交付住房33栋1700多户。
星湖花园社区2006年11月成立居委会,2007年4月成立党支部。几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打造成了我市社区开发和管理中思路超前、居住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镇居民社区,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开发管理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政府、开发商和业主“三位一体”勇于创新,是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转型的关键。这种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首肯。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联席管理,为星湖花园社区建设和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开辟了政府、开发企业、驻区单位、居民多方共赢的工作新格局。我们先后获全市平安建设示范社区、全市一类和谐社区、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文明社区、省级和谐社区等20多项省、市荣誉。我们认为:社区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到“四个创新”:
意识上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大局意识。社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却承担了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宣传、贯彻得好。身为社区工作者,要时刻想到党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实做好。其次,社区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树好自身形象,让群众真正受益。每逢雨雪天气,社区工作人员就在大门口的公交站牌前和门岗处,为下车未带伞的居民,送上一把“便民服务伞”。如果是老年人就把他们送回家,几年来,从未间断。再次,社区担负着党建、治安、文化、卫生、环境、就业等任务,是个小社会。社区工作者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才能赢得居民的认同和爱戴。
思路上要创新。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每年制定出可以操作、能够做到、内容丰富的工作计划,使社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还强化思想发动、政策启动、典型鼓动和服务驱动等举措,让社区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从解决居民闹心、领导操心的事情入手,及时解决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努力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宣传上创新。一是培养群众的参与意识。让群众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二是创新宣传手段。传统宣传手段投资少,见效快,经过“重新包装”,使之成为群众喜爱的宣传方式。在咨询活动中,我们使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升温造势效果很好。三是利用党报党刊,开辟社区阅报点,并定期更换内容。近年来,我们社区不仅制作了许多阅报栏,还试办社区刊物《星湖人》,刊登党的政策、社区新闻、好人好事和书画作品等,取得了较好效果。
知识上要创新。针对当前社区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的状况,社区工作者的政策水平、综合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提高。一是提高政策水平。二是提高专业技能。三是提高写作技能。四是提高开展活动的能力。当前,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把社区工作搞得更好。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9月24日下午,全市创新社会管理现场会在磨头镇高庄社区召开。市领导陈惠娟、石耀、李中林、张辉、司祝建、唐旭东、张秀良、杜永红、杜松华、黄文斌出席会议,各镇党委书记及市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高庄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丁正付的引领下,与会人员观看了宣传展示,参观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社区监控系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矛盾调处中心、世代服务中心、儿童乐园等便民服务设施,并现场操作试用了特色“智能取号系统”和“电子便民服务系统”。高庄社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高效化、低碳化运作。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着力在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社区服务新路子,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打牢在基层。陈书记对此表示满意,并希望将这一创新思路切实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作用。
陈书记要求,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先行军,高庄社区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确保各项职能良好运行,并不断开拓思路,让创新管理更上新台阶。
磨头镇高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