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时间:2019-05-14 21:4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篇: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录 风险投资概述...................................................................3 2 风险投资的回顾.................................................................6 2.1 国外对风险投资的研究..........................................................6 2.2 国内对风险投资的研究..........................................................6 3 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方面的回顾...................................................7 3.1 国外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7 3.2 国内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7 4 实证研究分析....................................................................7 4.1 样本与数据...................................................................8 4.2 模型设定.....................................................................9 4.3 模型结果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 结论与建议....................................................................10 5.1 结论........................................................................10 5.2 合理建议....................................................................10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题目改成。。。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均可起到抑制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作用,但只有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或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才能够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综合本文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企业上市后仍然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来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参与公司风险投资短期内并未获得显著收益。关键词:风险投资;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

II

Abstract:Effect,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isk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i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ehavior of the listing Corporation found: join venture capital can not only suppress the excessive 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but also can increase the company's short-term interest-bearing debt and external equity financ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has also found that risk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features as to curb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eff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caused by a shortage of cash flow in a certain extent, but only the high proportion of reputation for joint investment or non state-owned background risk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xternal financing environment,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company cash shortage.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till can use risk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supervision reputation resources and financing network to solve the agency problem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oblem after the listing of the enterprise,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ehavior,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isting Corpor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any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short term has not been significant gains.Keywords: Risk investment;listing Corporation;financing;behavioral effects

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风险投资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研究随之兴起。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风险投资机构在公司未上市阶段的作用,对其在公司上市后的作用却研究甚少,探讨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风险资本对所投资公司的影响,从而拓展和完善风险投资理论。

现有对财务重述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从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入手,进行每一层次的分析和检测,采用实证分析和研究设计来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影响因素;其次,从各位学者对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和对外融资行为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回顾,根据公司特征提出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影响;再次,为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利用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风险投资背景对其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是得出影响因素和研究结果。论文以通过学者评价分析研究,基于企业家能力角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在通过上市公司的影响之下,利用样本数据和模型构建的变量分析。经过各种变量因素的影响分析之后对结果进行充分,可靠的评价,得出相应的具体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与结论。

风险投资概述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or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指风险投资人或风险投资公司寻找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在其初创阶段投资拥有它的股份,并在将来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变现投资实现收益的、长期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特征是:投资对象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高科技企业。高成长性是风险投资获利的基础要件。通常高成长性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所以风险投资比较青睐软件开发、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等高科技领域或行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传统产业也正在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的重点领域(如:农业。一般,传统产业技术相对成熟,市场比较稳定,成长性不高)。《MoneyTree》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技术类行业依然是风险投资的重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约占25%,)、软件业(约占22%)、通信业(约占9.4%)、网络设备(约占8%)等,约占风险投资总量的65%左右。由于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风险投资属于前瞻性战略投资。

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征是由其投资对象和投资阶段决定的,即:投资于中小企业的初创阶段。投资对象本身的风险:在种子投资和起始投资中的主要风险。“与研究本身的成功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如河南海奥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公交车蓄电池动力系统(600公里行程,130公里时速)。

创始人的专业知识比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者丰富得多,同时大多数新兴企业都没有或很少有过往记录,均大大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投资前的不对称还与逆向选择有关,即那些素质不高、技术上有缺陷、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可能从“包装”上下功夫,将各项数据和材料“做”漂亮;而真正优秀的企业、未来收益高的创业家们反而没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风险投资家有超人的眼光来识别、甄选企业和项目。与道德风险有关。被投资公司的创业者往往既是大股东又是经营管理者,可能侵损风险投资家的利益,例如股权稀释、关联交易、滥用资金、给自己订立过高的报酬等。要降低这种风险,必须加强合同的约束力。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景气状况对IPO的可行性和创业资本的回报率明显的正相关。积极为风险资本上市交易创造条件的市场环境也是风险投资退出变现时获得高额资本增值的重要保障。因此,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从一般资本市场中退出)是其战略步骤中的核心之一。2 风险投资的回顾

2.1 国外对风险投资的研究

对于对风险投资对上市公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对风险投资对上市公投融资行为影响在很多文献中被探讨。

在研究中有对于公司的投资决策深受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这两种情况。J ensen(1986)指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导致管理者为谋取私利,而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造成过度投资;Myers & Majluf(1984)则认为,公司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公司对外融资成本昂贵,因此当内部现金流不足时,管理者不愿意对外融资来满足投资需求,导致投资不足[1]。

然而在企业维护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Campello(2003)突然变化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财政进取的公司,它具有更高的保守公司的财务杠杆比,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Florackis和厄兹坎(2008)(以下称AFO)调查公司的行为之前和期间的超过1000家企业使用的数据来自东亚金融危机在东亚地区的5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他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公司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和高现金平衡金融危机前有更大的能力来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的增长机会[2]。

2.2 国内对风险投资的研究

国内有很多学者对风行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金永红(2003)受声誉影响的阶段的努力程度严格大于不受声誉影响的阶段的努力程度;受影响的时期越长 ,声誉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作用就越大 ,风险投资家的努力程度也就越高.最后还给出了一个例子具体地说明风险投资家两阶段动态融资模型的应用与分析。王彦超(2009)通过构建融资约束的分析框架发现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因素,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资金来源系统地依靠。内部现金流,而融资无约束的企业关系不显著,当持有现金超额时,,融资无约束的企业容易发生过度投资,而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这种过度投资倾向不明显,对现金持有、预算软约束、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等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3]。

除了现金流量和股权结构分析外,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风险投资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钱苹和张帷(2007)对我国创业投资退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国有创业投资机构退出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显著低于非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的资本规模与回报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土创业投资机构的从业时间、投资规模、投资周期、退出方式均与回报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4]。范宏博(2012)通过1995到2005年的投资样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业绩主要由被投企业的质量来决定,风险投资的经验和网络联系并没有提高其投资业绩;风险投资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投资于成熟企业,将这些企业推向IPO市场上获得的。我国风险投资并没有体现出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特征[5]。

张学勇和廖理(2011)发现相对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外资和混合型背景风险投资

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率较低,股票市场累计异常回报率较高,民营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与政府背景支持的无显著差异;如果仅划分为有、无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两类,那么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支持的公司相对于那些非外资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率更低,股票回报率更高[6]。

吴超鹏和吴世农(2012)风险投资的加入一定程度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的投资不足问题。加深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作用,但只有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或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才能够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7]。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方面的回顾

3.1 国外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

在对外融资的行为研究上,Nahata(2008)经常评估和监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这不仅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利的信号,而且还可以减少公司因资金短缺而陷入财务违约的风险,使得外部债权人更愿意提供债务资本[8]。

对于融资企业债务偿还能力上的研究,格雷厄姆(2000)公司保持债务的扩展能力和收购在未来。Byoun(2008)提供的证据表明,公司保持借贷能力的提高资金有助于未来的投资和增长的机会[9]。(2001)观察明顿和Wruck的5613公司,总1974-1998年期间1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公司通常建立财务灵活性或债务能力,以支持潜在收购,投资和在未来的股票回购[10]。

3.2 国内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

陈汶彦; 刘亚丽(2008)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差异作为切入点,在对我国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实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理性因素对公司管理者投融资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为如何发展健康的资本市场,促进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提出了建议[11]。

唐蓓(2010)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愈演愈烈。在我国,受到加入WTO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并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并购在为企业迅速扩张提供捷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现实的并购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常资本配置现象以及非理性并购决策行为。传统的金融理论在对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时忽视了管理者、投资者在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影响,同时又过于注重使用数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12]。

肖珉(2010)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上,现金股利有利于抑制内部现金流富余的公司进行过度投资,支持股利的代理模型和强制股利的治理作用。但内部现金流紧缺的公司难以从以往年度连续派现或较多派现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好处,缓解其投资不足问题,股利的信号模型和信息甄别功能不能得到支持[13]。杨照君(2011)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已成为各企业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进行理财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与投资既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它们各自的独立面。而在目前的企业理财中,融资与投资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必考虑的重要方面[14]。

伍利娜; 陆正飞(2011)以实验数据说明一定融资结构下的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投资不足及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盈利状况越差,越会加剧这种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为避免或减少股东—债权人利益的冲突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债权人利益,保持企业—债权人之间的健康财务关系[15]。

李胜楠; 牛建波(2011)在国有股比例低的公司中,高负债抑制了高增长性企业的投资支出;国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高负债既没有约束低增长性公司的过度投资,也没有抑制高增长性公司的正常投资。这些结论对我国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16]。

施嘉尧(2011)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样本为沪深A股1275只股票。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本文对其形成原因及优劣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给出优化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公司价值的三点建议[17]。倪轶文; 周咏梅(2011)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治理在10%的置信度下显著发挥作用,管理层持股在1%的水平上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银行负债融资率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软约束特征有所改善,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初见成效[18]。

这些都放进文献综述 实证研究分析

4.1 样本与数据 时间选取10、11、12年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2009--2012年间所有A股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 本,并 按 如 下标准进行筛选:(1)由于模型中多数变量的计算均需用到前一年的年报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故剔除当年刚上市样本;(2)剔除ST公司金融行业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样本涉及1587家上市公司,9569个观测值。研究所需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来自于Wind和CSMAR数据库的影响因素。

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按如下标准进行界定: 若上市公司十大股东的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创业资本投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此外,对于十大股东名称中包含“高科技投资”、“高新投资”、“创新投资”、“科技投资”、“技术改造投资”、“信息产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高科技股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术投资”、“投资公司”、“投资有限公司”字样的公司,则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一步确认: 第一,通过查阅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编制的2009——2012年度《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中收录的风险投资公司名录,若该股东被收录,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归为有风险投资背景;第二,通过网络搜索查询该股东的主营业务,若其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则 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也属于有风险投资背景。按照上述界定标准,2009——2012年间上市 公司十大股东中共有312家风险投资机构,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观测数占总样本观测数比 例为14.56%。此外对风险投资背景公司和非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行业分布进行分析可知: 具有风 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在信息技术、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高科技行业中的比重大于非风险投资 背景公司,这表明风险投资公司更加侧重于投资高科技行业(因篇幅所限未列表)。

4.2 模型设定

本文借鉴Richardson(2006)、辛清泉、林斌和王彦超(2007)和肖珉(2010)的方法来检验风险投资机构是否可以抑制自由现金流富余公司的过度投资和缓解内部现金流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

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程度。公司正常的投资额估计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公司i第t年的新增投资支出,等于第t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是公司第t年年初的托宾值,等于

表示公司第t年年初的资产负 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净值增加额除以年初总资产;公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和净债务之和除以年初总资产,债率;表示公司第t年年初的货币资金持有量,等于现金与短期投资之和除以年初

总资产;表示公司截至第t-1年年末的上市年限;

表示公司第t-1年股票收益率。

代表公司规模,等于

和 第t年年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表示年份和行业哑变量。

模型设定后要有数据,而且是要自己的数据,不能照搬文参考献中的!把模型设定及数据的参考文献发给我,老师下次要看!

4.3 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风险投资机构对自由现金流富余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 本文 以自由现金流为正且过度投资的1725个观测值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回归估计,结果显示风险投资背景哑变量与自由现金流的交乘项系数均为负,且在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有风投背景的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现象较不严重列通过加入公司固定效应来控制其他所有未观察到的公司特征的影响,结果仍然稳健 这一发现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对于无风投背景的公司,自由现金流每增加,其过度投资额增加,而对于有风投背景的公司,自由现金流每增加1%,其过度投资额仅增加因此0.01%,结果与假设的预测一致,即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可见风险投资机构发挥监督职能减少自由现金流的代理问题。

模型设计和分析要与题目相关,要符合题目要求,这是最重要的!前面的1、2、3放入文献综述后文章内容太少,要多加点内容!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学者对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都不一样,但是从大体上都有一个方向感,比如在内部现金控制,风险控制,投资回报率,对外融资行为和企业维护等等方面上。风险投资的加入一定程度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的投资不足问题。他从多个方面深刻地实证研究了变量影响要素,企业上市后仍然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来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其次,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过度投资行为的减少,而且使得企业对外融资渠道得。然而对国外学者来说,学术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债务偿还能力,企业维护能力上面,在投融资方面上,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愈演愈烈。

5.2 合理建议

在我国,受到加入WTO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并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并购在为企业迅速扩张提供由此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对上市公投融资的影响面是非常广的,这也给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方向。捷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建议公司管理层在引入长期战略投 资者时,应优先选择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融资关系网络的风险投资机构。

参考文献:

[1] J.R.Graham and C.R.Harve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0): 187-243.[2] B.A.Minton and K.H.Wruck, “Financial Conservatism: Evidenceon Capital Structure from Low Leverage Firms,” [J].SSRN eLibrary,2001:216-254.[3] 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07):21-36.[4] 钱苹,张帏.我国创业投资的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7(05):08-18.[5] 范宏博.中国风险投资业绩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03):09-35.[6] 张学勇,廖理.风险投资背景与公司IPO:市场表现与内在机理[J].经济研究.2011(06):10-18.[7] 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王璐.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01):12-19.[8] Byoun.“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Backing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Australi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62):63-136.[9] D.Brounen, et al., “Corporate finance in Europe: Confronting theorywith practice,” [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4(33): 71-101.[10] L.Zingales,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r the Fattest? Exit and Financingin the Trucking Industry,” [J].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 905-938.[11] 陈汶彦, 刘亚丽.从行为金融学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融资决策 [J].经济研究.2011(05):68-96.[12] 唐蓓.国有股权、公司业绩与投资行为[J].金融研究.2010(12):83-141.[13] 肖珉.现金股利、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效率[J].金融研究.2010(10):18-26.[14] 杨照君.基于代理理论的上市公司投融资关系研究 [J].经济研究.2011(02):76-99.[15] 伍利娜,陆正飞.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基于一项实验研究的发现[J].管理世界.2011(04):34-58.[16] 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1(03):85-134.[17] 施嘉尧.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02-27.[18] 倪轶文,周咏梅.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2011(02):11-36.致谢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四年大学生活就要划上句号了!临近毕业,心中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感激,感激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短短的四年大学生涯中成长了许多。XXX大学,留下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曾经的酸甜苦辣如今都已成过往,唯一不变的是它会是我一生的记忆。

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学业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其次,在我大学期间,感谢农林经管学科各位老师的教育、关心、支持和帮助。

感谢XXX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他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工作精神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匪浅。毕业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调研、框架的构建以及论文的撰写,都凝聚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同时也要感谢XXX单位大力帮助,为论文调研提供详实的数据!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尤其是室友对我的关爱,是你们使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虽然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但文可能还存在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外,谨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第二篇: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

I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用“利诱”的办法来激励管理层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同时防止其为了个人利益或管理层集团的利益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私募股权投资家往往通过股权和期权的办法来构筑针对被投资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对管理层的股权和期权安排是最普遍的一种激励方法,在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中,私募股权投资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持有具备增长潜力的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到一段时期后出售获利,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家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份百分比一般在10%~40%之间,而安排相当一部分股权份额由企业管理层持有。对管理层的这种股权安排一方面是满足管理层对控制自己创建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使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兴衰相一致,实现了和私募股权投资家利益的一致性。对管理层的期权安排的目的是要将管理层的利益和被投资企业价值的增长联系起来,从而使管理层努力增加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因为只有当被投资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时,私募股权投资家才能顺利出清手中的股份,并实现超额利润。这时管理层、被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家各自的利益通过期权安排也达成了一致。期权安排的做法是允许管理层在实现未来经营目标时按照事先约定的较低的价格或无偿的增持企业的股份。

II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通过对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控制来迫使管理层尽力去增进企业和股东价值,从而使私募股权投资家的期望收益得以实现。在治理结构安排中,私募股权投资家通常运用董事会席位、表决权分配、控制追加投资和管理层雇佣条款等办法来构筑针对被投资企业管理层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中股权和期权安排最大的缺陷是拥有较大比例的股权和期权的管理层很有可能偏好从事收益很高但风险也很大的项目或业务。在私募股权投资家看来,这种风险不符合其投资战略,因此需要制定管理层雇佣条款来惩罚那些经营业绩差的管理者,以限制管理层偏好风险的倾向。管理层雇佣条款通常包括解雇、撤换管理层并回购其股份的种种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私募股权投资家虽然不谋求对被投资企业的控股权,但同样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席位。在很多情况下,投资人作为外部董事,具备丰富的经验、拥有在培育公司成长和鉴别管理层素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以及有着极为广泛的外部联系,私募股权投资家凭着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和投资后向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而在董事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董事会要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负责,并有权任命或解聘总经理,指导、监督企业的运营情况,私募股权投资家通常会利用其在董事会的有利位置对管理层实行监督。私募股权投资的契约设计加上私募股权投资家在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是产生对被投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模式

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模式是私募股权市场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指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治理公司)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及收益分享、风险分担方式的安排规则。目前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公司制、契约制和有限合伙制三种形式。基金可以采取契约型、信托型、公司制和合伙型等组织形式。

I契约型基金。是基于一定契约原理通过口头协议或书面合同等契约而组织起来的基金。契约型基金的缺点是契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虽有契约协议规定,但通常缺乏特定法律来调整,容易产生纠纷和导致契约关系的不稳定,司法实践中对保底分成条款认识不一,可能会被认为是扰乱金融秩序而被认定无效,不利于各方权益的保护。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多为封闭式基金.公司制投资基金是按照《公司法》组成的法人实体,投资者购买公司股份而成为公司股东,由股东会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再由董事会委任某一投资管理公司或由董事会自己直接来管理基金资产。

I公司制基金。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股东能够获得充分的法律保护(股东能够参与决策、股东退出比较容易)公司制投资基金在操作过程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公司法》规定在投资公司首次交付的出资不少于注册的20%,其余的必须在5年之内募足,这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来讲,在没有合适的项目时募集资金,就造成了资金闲置;公司制投资基金存在双重税赋问题(尽管在《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框架下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没有合伙制私募基金的税收优惠直接而有效);基金管理人承担有限责任,不利于建立激励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II信托制私募基金。2007年01月23日,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加以规范。办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投资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单个

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进行公开的营销宣传。根据这一《办法》成立的信托计划实际上就是信托制私募基金。信托型基金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型基金,需要引入信托人方,通常是专业的信托公司。引入信托方以后,投资人与管理人之间已经被信托公司隔离。信托计划及其投资产品被称为投资及基金,信托公司取代信托产品的购买人(真正的投资人)行使投资者权利。投资人、管理人和信托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信托法》调整。在这个模式中,增加了一层法律关系,因此,其稳定性有所提高;缺点是费用也相应的增加,而且信托产品一次性募集,会出现暂时的资金闲置。

III合伙制基金。2006年0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合伙企业法》,并自2007年06月01日起实行。其后,国务院修订了《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合伙制基金是由投资人和管理人共同出资组建的基金。管理人负责日常运作,投资人不参与日常运作,仅获取投资利益。合伙制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通过合伙协议约定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当事人称为合伙人。合伙制和公司制不同,合伙企业通常不是法人,各合伙人仍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既是合伙企业的共同所有者和经营者,又都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制度的设置,为成立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提供了法律保障。投资者能够以有限合伙人身份投入资金并承担有限责任,而基金管理人则以少量资金介入称为普通合伙人并承担无限责任,基金管理人具体负责投入资金的运作,并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收取管理费。客观上,基金管理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是对投资者利益的进一步保护。同时,对合伙企业不重复征税制度,使得私募基金中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合法享受证券投资收益的免税优惠,者符合私募基金投资者利益。有限合伙制 —— “能人”和“富人”共舞的舞台。在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有限合伙制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根据企业产权的组织形式,企业可分为单个业主制、合伙制、法人或公司制。合伙制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通过合伙协议约定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当事人成为合伙人。合伙制和公司制不同,合伙企业通常不是法人,各合伙人仍然是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既是合伙企业财产的共同所有者和经营者,又都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优势有:

a1避免了双重征税。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盈利并分配投资收益时,每个投资皱着制需按分配到的份额承担相应的所得税缴纳义务,能规避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双重课税问题。而且合伙企业享有的这种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待遇是不需要备案、不需要申请的,自合伙企业成立之日就自动享有。

a2 资金可以分次募集,灵活方便,避免了资金闲置。在私募基金中,还经常用到CALL CAPITAL机制。该机制相当于基金在决定投资企业后,给投资人一个拨付资金的期限,在此期限内,投资者向基金拨付资金,再由基金向企业进行投资。

a3有限合伙是人力与资本的完美结合。有限合伙人作为真正的投资者投入99%的资金,但不参与管理,而普通合伙人作为真正的管理者投入1%的资金,主要投入表现为投资管理团队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精力。基金管理团队的私募股权投资家通常具有丰富的产业、金融、财务、法律和管理经验,并且与商界、官方、各中介机构具有广泛的联系,能广泛的发现投资项目,并能以敏锐而精确的判断力筛选出有成功希望的项目,还能为所投资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使其早日发展壮大,直至成功上市。

a4有限合伙制的激励机制比较完善。合伙协议规定普通合伙人作为基金管理人除在投入1%资金的情况下可以分得20%的利润,还能够每年从已缴纳或已投资的基金中提取2.5%左右的管理费,用作工资、办公费用等日常开支。

a5有限合伙人的权利在有限合伙制下得到妥善的保护。有限合伙协议一般都规定,普通合伙人作为基金管理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披露私募股权投资运营和受资企业经营等有关信息,从而降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协议通常还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随时查阅会计账簿。这些都强化了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监督。

LP(limited partners,投资人通常投入99%的资金,是有限合伙人)

a1普通合伙人不得同本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a2普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有限合伙人可以,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a3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企业不得将全部利润分配给有限合伙人,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a4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 普通合伙中的出资人、隐名合伙中的出名合伙人和有限责

任合伙中的无限责任合伙人的统称。在普通合伙中,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分享合伙收益,每个普通合伙人都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或者连带责任。在隐名合伙和有限责任合伙中,只有其中的普通合伙人有权管理、决定合伙事务,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

第三篇: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

一、原则

1、物质激励: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生活品质,使其生活获得保障。

(1)工资:按员工技能、工作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同行

业薪资水准确定社区全员各职位薪资。

(2)奖金:包括浮动工资、年终奖和奖励基金,以激发员

工工作意愿为原则,达到员工努力工作。

(3)福利:包括保险、食堂、春节赠送物品、职工生日礼

品、补习班(培训)、文体活动、庆典等改善员工生活的问题。

2、精神激励:满足员工高层次的自尊、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需求,提高员工荣誉感与责任心。

(1)引导方式:让员工能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逐级

授权,提高员工责任感,挖掘激发员工潜力。

(2)奖赏惩罚:建立奖惩制,奖励有功员工,激发其向心

力、荣誉感,惩罚有过员工。

(3)工作环境: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情绪,提

高工作效率,办公场所注意其光线、温度、安静、清洁、办公自动化等必要的办公条件。

(4)公正态度:问题处理应公正,不失偏颇,晋升、考核、奖惩、加薪要公平处理。

(5)加强沟通参与:重视员工意见,加强员工参与,接受

员工合理建议,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沟通,接近员工,分享员工的喜悦和忧伤,了解并设法解决员工的困苦。

(6)晋升:员工的成就应予以赞赏、肯定,职位空缺,任

现职的绩优人员可获得晋升机会。

二、方法

(1)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予以赞扬。

(2)关注员工,关心其安全,使其有安全感。

(3)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并予以接纳。

(4)尽量授权,以培养员工工作能力。

(5)全力协助员工完成任务。

(6)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7)促使员工合作无间,和谐融洽。

(8)迅速有效地处理员工宿怨。

(9)有效的维持工作纪律。

(10)与员工洽商工作分配及指派,并接受其高见。

(11)立场应公正并为员工主持正义。

(12)勿对员工过分的要求。

(1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14)追踪考核工作进度,并解决困难。

(15)拟定每日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订出优先顺序。

(16)了解每位员工,但少干预其私事。

(17)接近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

(18)注意仪容仪表,树立良好形象。

(19)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20)工作指派或下达命令,应使员工充分了解。

(21)节庆赠送礼品,向员工表达祝贺之意。

同时,告诫社区所有管理人员牢记,员工高昂士气的由来,是依下列次序排列:

(1)公平处理员工的宿怨。

(2)工作安定有保障。

(3)随时能获悉员工能力和进步情形。

(4)对员工所提的有价值的建议予以赞扬、赞赏。

(5)以友善和协助的态度来批评及纠正员工。

(6)根据工作绩效决定加薪的高低。

(7)提升优秀的员工而不依靠关系。

(8)赞扬优秀员工。

(9)合理的分配工作量。

(10)按物价水准调整待遇。

(11)员工有困难时可请求帮助。

(12)没有不公平的处罚。工作时间令人满意。

(13)公平的休假计划。

三、奖惩内容

1、奖励方面

A 属于工作者

(1)工作上有重大革新,具有成效者。

(2)领导有方,使业务进展卓有成效。

(3)节省资金、材料、物料卓有成效者。

(4)在恶劣环境下顺利完成任务,交办之重大工作,能提

前完成者。

(5)冒生命危险,完成任务。

(6)研究改善项目开发有成效者。

(7)预防灾害发生或减少损害者。

(8)对损害之处及时抢修,提早完成并有助于工作顺利开

展者。

(9)忠于职务,绩效特佳者。

(10)主动协助他人工作并有绩效者。

B 属于品德生活者

(1)品行端正,足为楷模者。

(2)拒收贿,不受诱惑者。

(3)拾金不昧者。

(4)劝人改过自新有成效者。

C 属于出勤情形者

(1)年内无请假、迟到、早退、旷工记录者。

(2)提早上班、迟晚下班足为楷模者。

D 属于其他方面者

(1)协助维护社区治安卓有绩效者。

(2)热心公益、济助贫困足为楷模者。

(3)调解纠纷,处理得当。

(4)对员工舞弊能防患或察觉者。

2、惩罚方面

属于工作者

(1)擅离工作岗位者。

(2)执行工作不力或懈怠疏忽者。

(3)执行工作畏难规避或推诿者。

(4)不服从管理人员之指挥监督者。

(5)故意浪费材料或毁损公司财产者。

(6)在工作场所赌博者。

(7)在工作时间酗酒者。

(8)在工作场所骂人或互骂者。

(9)在工作时间睡觉者。

(10)在工作时间嬉戏影响工作者。

(11)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者。

(12)在工作场所处理私人事情者。

(13)泄露职务机密者。

(14)在外兼营、兼职与公司同类业务者。

(15)煽动他人懈怠工作者。

(16)工作时未遵守安全规定者。

(17)疏于保养办公设备、设施者。

(18)对于资料作不实记载或报告者。

B 属于品德生活者

(1)制造事端,影响团结者。

(2)言行粗暴、扰乱社区秩序者。

(3)在外行为不检,影响本社区声誉者。

(4)窃盗财产者。

(5)辱骂同事或管理人员者。

(6)在工作场所,制造有伤风化行为者。

(7)收受贿赂者。

(8)侵占公款者。

C 属于出勤情形者

(1)托人签到或代人签到者。

连续旷工或一个月缺勤多次者。

(2)伪造出差事者。

(3)值班时擅离岗位者。

(4)伪造请假证明者。

(5)拒绝安排加班者。

D 其他方面

(1)同事不法行为隐瞒不报。

(2)违反国家法令规定者。

四、奖惩标准

(一)奖励形式:

1、经济奖励:给予被奖励人一定的奖金。

2、行政奖励:通报表扬、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等。

3、物质奖励:给予被奖励人一定的实物。

4、外出培训:公司支付培训费,安排被奖励人学习培训的机会。

5、其他形式。

6、以上奖励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属个人本职工作的不在此奖励范围内,但与个人浮动工资和年终奖挂钩,并记入人事考评。

(二)奖励范围及奖励实施

(三)分级奖励

1、对中层干部的奖励

通报表扬三次,记功两次,记大功一次,可分别考虑给予总经理特别奖、升级或升职。

2、对员工的奖励

(1)通报表扬三次,记功两次,记大功一次,可分别考虑

晋升一级。

(2)记大功两次,可以考虑升职。

(3)奖励的累计

奖励次数的累计按计算。

五、考勤方面

(1)托人签到人处以30元罚款,代人签到的处以60元罚款,并给予通报批评。

(2)连续旷工两天的,处以100—5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3)值班时擅离岗位的,处以50—100元罚款,并给予警告处分。

(4)伪造请假证明的,处以50—2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六、其他方面

1、对同事不法行为见到或知道而隐瞒不报的,处以50—200元罚款,给予警告处分。

2、违反国家法令规定的,按国家法律或法规规定执行。

(二)分级处罚(考勤通报除外)

1、对中层干部的处罚

(1)警告处分两次,通报两次,降一级使用。

(2)通报两次,记过一次,降两级使用。

(3)通报两次,记过两次,降职使用。

(4)记大过一次,公司予以辞退。

(5)凡记过一次,在季度和考核中不能满意以上级别。

(6)对处罚不服且无正当理由的,公司可予以辞退。

2、对员工的处罚)警告两次,通报一次,降一级使用。

(2)通报两次,记过一次,降两级使用。

(3)记大过一次,降为试用期职员,试用期内仍不合格,公司予以辞退。

(4)凡记过一次,在季度和考核中不能满意以上级别。

(5)对处罚不服的,公司可予以辞退。

3、处罚的累计

处罚次数的累计按计算。

第四篇:企业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约束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在公司的发展道路上产生了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的基本内容和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改善我国高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上市公司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公司治理

一、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的研究,可以将上市公司高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概括为: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

(一)报酬机制

一个完整的报酬激励体系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股权激励和福利计划等组成。它是目前国内外各上市公司运用最广泛,也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

(1)基本工资

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基本工资报酬只属于保健因素,不会引发被激励者内心积极性,只能算是一种“约束”因素,约束职业上市公司家工作中不出现可以导致结束其职业生涯的渎职行为和失误。

(2)绩效奖金主要根据当期的公司业绩来确定

这是一种短期激励措施,往往容易导致管理层过度关注当期业绩、操纵利润及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3)股权激励

股权主要是通过授予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或股票期权,将高管人员薪酬的一部分以股权收益的形式体现,将其收入的实现与公司经营业绩和市场价值挂钩,激发高管人员通过提升上市公司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财富,从而分享上市公司成长收益。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其实质是旨在建立上市公司的长期自我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股权激励的形式大致有:股票

期权、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强制持股、“期股+期权”的组合模式以及员工持股等。

(4)福利计划

高级管理者除了享有法定社会保险之外,还有高级培训机会、较长的带薪休假、免费的全家旅行、退休金计划等。

(二)控制权机制

控制权机制的激励有效性和激励约束强度,取决于管理者的贡献和所获得的控制权之间的对称性。“控制权回报”意味着以“继续工作权”和“更大的继续工作权”作为对管理者“努力工作”的回报。掌握控制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管理者施展才能、体现其“上市公司家精

神” 的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控制他人或感觉优越于他人,享受自己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要;而最为重要的是使得管理者具有“职位特权”,享受“在职消费”,给上市公司家带来正规报酬激励以外的物质利益满足。

(1)声誉机制

现代管理者,并非仅仅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还希望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追求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不仅可以保持其现有职位,而且可以增加其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是这种激励作用是动态变化的;有一种极大的可能是:管理者一旦获得良好的声誉之后,其努力程度可能反而低于其事业开始追求声誉的时候。

(2)市场竞争机制

对管理者行为的市场竞争约束包括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经理市场存在的激烈竞争,使经营者始终保持“生存”危机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资本市场的约束机理一方面表现为股票价值对上市公司家业绩的显示; 另一方面则直接表现为兼并、收购和恶意接管等资本市场运作对经营者控制权的威胁。产品市场的约束机理来自产品市场的盈利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上市公司家的经营业绩,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破产威胁会制约经营者的“偷懒行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一)、治理总体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即使后进者也逐渐呈乐观趋势。相比2009

年和2010年,2011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总体平均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呈现了一个可喜的趋势,即领先者、居中者和后进者地公司治理评估分值都有所提升。本评估中,公司治理得分的中位数仍然高于平均分,但是分差比上减少,反映出后进者拉低总体得分的程度减轻,这表明,在领先者上市公司进入了持续自我改进过程之后,一些后进上市公司也开始有所行动。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继续发生变化:金融上市公司处于领先的趋势,而国控行业仍旧落后。2009年到2010年,金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评估得分与总体平均分之间的差距是6.9,2011则扩大到10.4。2009年与2010,属于国家控股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31家和23家,本进一步下降到了20家。而20家内,属于国家控股行业的公司治理得分仍落后于80家其他行业中的上市公司。

(三)、高管薪酬稳定增长。2011的评估数据显示,继2009的超高增长和2010的大幅回落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总额增长了8.57%。高管报酬基本走出了前两年的大起大落,趋于稳定增长。下一步的问题已经不是高管薪酬的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这种增长是根据什么决定的,这种增长是否与他们为公司和股东所创造的价值同步。中国有股东决定高管薪酬的县城制度,问题在于中国公司高管和大股东之间存在人员和利益双重一枝花的问题,要使股东决定薪酬制度得到是小,也许需要对“派出”高管人员的控股股东在高管薪酬议案上的投票权进行限制,或者干脆实行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分开进行的股东大会分类投票制度。

(四)、内部控制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响应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规范和指引,加大了风控的力度,使得内部控制部分的平均得分由09年地39.6分上升到了11年地51.5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三个矛盾仍旧突出:上市公司文化、信息与沟通、人才缺失。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应当思索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抓住机遇,保持活力和创新动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意义。

三、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所有权人与经营者利益不再一致,各自为阵。双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越演越烈,出现了许多对上市公司发展不利的现

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股东开始尝试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共同分享上市公司利益,使经营者利益能与股东利益一致,保证上市公司能够持续经营下去。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方案,不同的上市公司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激励,“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公司经营者薪酬结构不合理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构成中期权等长期激励的比例过高,经营者的变动薪酬占总薪酬的一半以上,出现了经营者在考核期内采取“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手段,利用社会舆论,释放虚假内部消息,抬高上市公司股票市价,完成上市公司设置的目标,而忽视产品研发、核心竞争力培养等战略性问题,从中获取高额回报;还有以辞职方式来取得抛售“高管股份”等短期行为给上市公司带来严重损失。

(二)公司经营者报酬与相应的责任不对称

在中国,由于公司治理的缺陷,出现了经营者自己给自己定薪酬的“天价高薪”,经营者没有与自己的高薪相匹配的业绩,没有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种与责任对称的高薪体系尚没有形成。近两年,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发展很好,“水涨船高”,在表面上看,上市公司效益好了,似乎是经营者的功劳。

(三)激励结构较单一,激励方式缺乏多样化

以“经济人观”看待经营者,在这种观点支持下,我国上市公司往往简单地以经济利益作为驱动经营者的唯一手段,而忽略了他们的归属需要和成就追求,不重视上市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更不会想到利用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效率。

(四)激励过度与激励空缺同时存在目前有的上市公司激励过度,可是结果并不理想,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营者的积极性逐渐减弱,激励失效,但是如果减少激励程度,通常都会引起强烈反弹,甚至罢工跳槽,管理层动荡不止,造成资源浪费;而有的上市公司却激励不够,甚至没有采取激励措施,直接导致经营者消极怠工,跳槽频繁,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

(五)缺乏沟通,反馈不及时

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很多上市公司中存在多层委托——代理

关系,股东倾向于将上市公司与经营者的关系视为契约关系,重视工作,注重经营者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多少利益,他们能够从中分享到多少好处,却不重视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大多数时候考虑问题都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对于激励偏好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很可能形成上市公司“吃力不讨好”,经营者不仅得不到激励,反而衍生出许多新的矛盾,经营者对股东不满意是在情理之中的。

四、我国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改进建议

(一)引入基于EVA的企业薪酬激励模式。

即经济增加值,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考虑了股东投入的资本成本。这样使高管人员站在股东的角度进行决策,使得高管和股东的目标一致。学界推崇EVA红利银行和EVA虚拟股票期权激励两种模式。引入EVA对高管业绩进行评价能够客观,可防止使用报表数据的不真实性,且两种激励模式使得高管薪酬支付方式更有效。

(二)重视非薪酬激励的约束作用。

非薪酬激励包括公平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竞争机制、认可机制。如声誉机制不仅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也具有约束作用,可减少或避免高管违规现象,并且可促使其遵守职业道德。竞争机制亦有约束作用,高管人员的优胜劣汰能够使得其更加从上市公司的利益着想,以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策略。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监管力。

公司治理结构能对上市公司高管进行约束,应当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利。董事会代表多数大股东的利益对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监事会较广泛的代表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因此,对高管人员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此外,监事会的成员要严格控制,避免关联关系,且保证其有充分获得的信息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约束高管的行为。

高管之所以辞职套现是因为法律未对辞职人员进行相关约束,因此,有学者建议可尝试考虑限定辞职后高管出售股权的期限, 2008年“两会”的“一号提案”也有开征资本利得税的建议,另外,也有学者建议可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高管“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股票”,将半年期限延长至一年或以上。这些措施都需要经过反复的验证,考虑其局限性,在加强约束的同时不产生其他新的问题。

五、结论

由于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支撑整个企业的核心—高级管理 人员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上市公司的独特性质决定了经营目标当然就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企业的特点,高管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也必然需要不同的设计。上市公司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其高管上市公司激励约束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彰显,因此必须切实地 改善高管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奕岩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 辜位清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理论与实践》

[3] 王波基 于EVA的经理人薪酬激励模式财会月刊

[4] 李媛浅析我国企业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第五篇:不断强化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

不断强化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6-12-15 8:4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搞好经济工作、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特别是一些企业,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忽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障的责任,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合法的经济利益理所应当,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所在。但是,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滋养,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对企业自身而言,忽视外部影响和社会责任,也会降低企业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会有好的社会形象,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出现企业忽视外部影响和社会责任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激励和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付出的环境代价,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不够充分,资源产权、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诚信体系不完善,政府引导不到位,外部监管不落实。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推动企业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关键的是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使企业自觉地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要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加快形成有效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使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得到真实全面的反映。通过市场的力量,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改善劳动关系的好处,深刻认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自身发展有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进而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加强依法治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监管和治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产品能耗和环保标准及相关考核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严格重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惩处力度,使约束真正“硬”起来。

激励和约束是企业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石。激励使企业奋发努力、约束使企业规范有序。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化,机制的强化,我们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一定会健全和完善起来,真正成为合格的“企业公民”,进而促进经济有效运行,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又好又快。

《人民日报》(2006-12-15第01版)

下载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投资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完善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公司整体经营和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

    风险投资公司如何派财务总监

    风险投资公司如何派财务总监 风险投资公司如何派财务总监2007-02-02 21:55:46委派财务总监的必要性和制度依据 为保证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一般会通过指定财......

    投资公司风险管理办法(xiexiebang推荐)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担保业务操作行为,保证担保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防范并控制担保业务责任风险,确保公司担保业务稳健持续发展,根据《中投财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章程......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一般是指激发有机体努力追求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目标3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

    浅论中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浅论中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曙光论文关键字:中小企业 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论文摘要:近年来,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经济学家彼得认为。“在竞争性经济中,经理的素质和他的工作,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经理人员的工作和他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企业惟一起作......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激发农村干部整体活力 ——麻家坞镇关于农村村干部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发农村班子内在活力,巩固农村执政基础,几年来,麻家......

    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高管人员业绩考核与激励约束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推进公司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调动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