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课堂突显“活力”
让数学课堂突显“活力”
张瑞杰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发一个闪烁、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1、“妙手”:乘机提取——“妙笔”:点石成金
在教学《时、分、秒》时,上课铃声响起。突然,我班刘凯说:“我要上厕所”,全班骚动。“你去吧”。说完后我就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该生回来后,学生们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这是我说:“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了新知。。。
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我当时并没有责怪,而是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贴到知识场,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2、“妙手”乘机迎娶——“妙笔”顺水推舟
在教学《角的认识》,我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突然,张赵健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他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这时我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排意见,展开了辩论。。。
本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呵护教学流程,我就乘机顺势而下,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我就应迎“风”而上。“乘风破浪会有时”,此“时”就是学生随机事件形成的教学资源。
3、“妙手”乘机转取——“妙笔”见风转舵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我正想按部就班地揭题板书课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我就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我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一个长方形。”我随手边拍手称赞同边提问:“你说的太棒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可以吗?”该生瑶瑶头,我略带兴奋地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让这一“插曲”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过程。
上述案例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我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是我没有回避,而选择了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没有陷入“尴尬”,而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暗,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这种教学中的“茅塞”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4、“妙手”乘机借取——“妙笔”移花接木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洒水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没想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咋办?我把粉笔横放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样的随机事件,是因学生学习受阻,我急中生智地借用粉笔以开“茅塞”,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发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大家经历过的,我只是把大家经历的说一说,其中也有许多的不足,水平有限,请大家谅解。
第二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要实现它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转变教师角色的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
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不仅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是学习的促进者,不能仅仅是教学的管理者,而要是学生的引导者。
我在授《角的初步认识》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找出角,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来说说角是怎样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在讲解 “角有几条边?” 这个问题时,没有急于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然后在通过自己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四、架设合理的探索桥梁,让学生创造数学
数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我在讲解“定义角的大小”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问题的挑战性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的再创造数学。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不断的“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知识会越来越深。
五、链接数学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应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教师则尽量放手,同时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为学生尽量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我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命,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活力是旺盛的生命力、是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也可理解为朝气蓬勃,刚劲有力。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上主要体现为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上的蓬勃朝气,思维、表达、学习中的主动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生命活力”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来自师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解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自身的生命活力。
一、设计弹性教案,是体现生命活力的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历来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从备课这个环节起,老师就尽力回避着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即使现在问题教学的出现,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但课堂教学的进程仍多是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被“巧妙”地搁置。我们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要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能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我们要落实三个转移: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转移。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的活动,而且也是情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三带”,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这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1、渲染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依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加以渲染。情境教学是渲染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如:教学“
6、7的加减法”一课时,先让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六颗石子,将其撒在桌子上画好的圆圈里,接着自己统计圈里几颗,圈外几颗,然后汇报。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没有平铺直叙的讲解例题,而是设计游戏情境。三只小猫开始钓鱼比赛,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当裁判积分,比一比看那组裁判的记分摆放,能让人一眼看出优胜者。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现新知
2、调控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愉快感的教学情境,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调温”有两种,一是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二是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形。因此,教师应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三、拓展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开发教材资源。
《数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学会主动的、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没有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3、强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提出较好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同时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四、重视偶然因素,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也许,偶然的因素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相反,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乐趣。
因此,我们要正视因偶然因素给课堂造成的“不顺”,要敢于打破课堂的“预设”,以教学的机智撑起荡漾在波涛中的课堂之舟,使师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抵达认知的彼岸。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而非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必然有一些“从未见过的,无法预见的情景,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在其中体验理性与感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所渗透着的欣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学生的生命活力,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与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第五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它是推进课改的起点,好比是开关与电灯,只要打开总开关,就能点亮一大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过程少。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应该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淡化自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定教,以需选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要表现出善意的唤醒与鼓励,传递出真情的关爱与温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启迪、激励和力量,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一、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1.如今的课改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时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实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篱笆而不能自拔,那么教学以生为本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以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数学标准实验教材有很多的事例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也许体会到敢这一点。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学完单数、双数后第20页有一个练习: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10号、13号电影票不知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让学生为他们选择。这题的编排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拿着票进电影院的生活体验,而且农村的电影院根本不分单号门、双号门,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我抛开教材,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两棵苹果树,让学生说说希望一棵树能结多少个果子,并把希望的这个数写在苹果卡片上,然后判断一下自己写的数,是双数的把它贴在左边苹果树上,是单数的把它贴在右边苹果树上。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两位数,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并正确地判断
出了是双数还是单数,不仅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超出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与学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改编教材,学习难点不攻自破。
2.把生活带入课堂,完善活力课堂的内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教师要尽量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生活中圆的实际应用价值,使他们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悟数学课堂的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向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都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时大家都“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有的说他也会讲了,有的说“重复了!循环了!”我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二、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上必须让他们来“主唱”。我们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就是调动资源简单易行的办法。
1.让学生“先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先学”,是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利用这些学生在先学中获得的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随机调整教学方案。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如一年级(上册)“认钟表”教学时,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对钟表并不陌生。我先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学认钟表,课堂上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多数学生对时针、分针分不清以及对12个数字的位置掌握不了。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改变了教材死板的说法,这样来介绍:针面上有兄弟两个人,哥哥最勤快,天天跑得快,长得又高又瘦,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分针”;弟弟最懒,天天跑得慢,长得又矮又胖,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记住了时针、分针。介绍12个数字的位置时,我也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记忆。如介绍12,师:“中午12时太阳在哪儿?(生说在头顶。)所以12在最上面。下午6时太阳怎么样?(生:快落山了。)所以6在最下面。”学生记住这些后,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在一天当中你最喜欢几时,说说理由。你能拨出这个时刻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定出许多时刻,并准确地读出了几时。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出了新知的生长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让“先知者”先行
由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每次学习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以他们为领头雁去叩响其他学生的智慧大门;甚至教师让出“讲台”、“板书”,让这些小老师说起来、写起来,自己则在一旁把握方向,课后再让这些“先知”者去教学困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走向生本》中说:我们采取了生本的激发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让学生“先评”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一条情感线,教师要真正地理解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才能,激励自己,从而获得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让优秀生发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成效进行互评、自评:“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好在哪儿?”„„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资源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如:有一次,几个学生板演后,我让其他学生当老师给这几个学生评“优秀”、“良好”,并说出理由。学生评得真、评得细:“他的3写歪了。”“他的等于号划得不一样长。”“他的8写得真漂亮!”„„被评价的学生也愿意听,下面的几个板演一个比一个写得认真,比老师的说教作用强多了。《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学生自己所认识到了的自身的行为与成就的美被周围世界所认同,更令他们感到欣慰的呢?
三、把探索带入课堂,充实活力课堂的形式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想象空间,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交流中分享收获,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对圆的特征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找回自己的“童心”,与学生溶于一体
数学本来就枯燥,如果教师再成人式地说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把数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花园中。可喜的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打开数学书,好像走进一个童话王国,教师要利用这些童话资源,创设童话般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童趣。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喜欢的卡通时,教师一定要找回童心和学生一块欣赏,一块笑个够,否则,学生也无心做题。有一次,在教一年级(下册)第35页第3题时,很多学生在笑。我一看,这个卡通是可爱,小兔轻快地跳了23下,还在跳,小猪挺着大肚子满头大汗只跳了2下就不跳了。于是我和学生一块笑,一块评论小兔的可爱、小猪的懒,想象着小兔可能对小猪说的话。说够了,笑够了,然后再做题,学生就专心思考了,而且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飞扬。
遇到没有卡通的题目,教师也设计游戏或应用儿童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找规律填数的题目:2、4、6、()、()、()。学习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果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先找规律再填,多数学生听不懂,我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师:我们一起来看2的后面谁藏起来啦?生:3藏起来了。师:4的后面谁藏起来了?6的后面呢?学生很快发现是写一个数、藏一个数。老师和学生做着动作,手向上抬起是写的数,手向下落是藏着的数,很快学生就把括号里的数找出来了。一个“藏”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火花调动起来了,以后遇到这种题,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很投入地小手时而抬、时而落,而且正确率特高。又如:在练习计算题时,我常把枯燥的计算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摘苹果、小兔拔萝卜、青蛙过河等等,或小组游戏,或全班游戏。总之,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形式,变着花样“哄”着学生学。
五、教师学会观察和倾听,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上,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和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学生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一面,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时你的学生才敢于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的接纳你。如果一名学生无精打采,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感觉到这位学生需要帮助,就立刻走到他的面前给与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大胆思维时,教师及时捕捉“火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获益。
2.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极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的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并让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教师在祝贺同学的同时,实际也是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方法。也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愉悦和快乐。
“以生为本”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形象地说,生本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想学生之所想,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这一理念扎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