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2011-8-17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叫王广鹏,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97年9月从阜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枣庄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过少先大队辅导员,现为该校的德育副校长,十四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默默奉献家乡教育事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培育出了满园桃李,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收获了不少的荣誉。
2003年8月被授予“阜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2004年在颍东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中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阜阳市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2007年12月结题。2008年9月被评为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2009年接受阜阳市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组采访,收到了较好的反响。2010年参加了安徽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多次承担区教研室组织的授课任务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同事的热情帮助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更如何克服以前的“教师一身汗,学生没事干”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鸡兔同笼》一课时,通过鸡变兔和兔变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假设全是鸡或兔时的解决办法,再与列表法、画图法进行比较,从而优化了算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题的思维活动。其实,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2007年9月执教的《线的认识》获区级一等奖.。2006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观察与反思》获市数学论文二等奖。2006年6月体育教学设计《小青蛙找家》获区三等奖。2007年《线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在《颍东教研通讯》第6期发表。2008年《一课三练,越练越精彩》获区论文一等奖。2010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2009年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2010--2011年暑假,被阜阳师范学校继续教育中心聘为授课教师。
十多年的磨砺,十多年的成长,使我在汗水挥洒间得到了许多。回首昨天,我没有悔恨;展望明天,我信心百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与同志们一道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菜园小学 010030张翠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把课堂教学搞活的有效途径。它为小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我们在被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多年后,渐渐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恰在此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有效的语文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同辈团体的影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班集体中的每个个体,为合作的问题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语文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根据小学生差异特点,进行小组搭建。多数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散漫,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操作,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小组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五人为宜,有利于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期望为小组取名,如小鸟组、大象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形成小组特色。
三、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混合编排、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可进行短期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相互信赖的重要性。培训方式应适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宜以游戏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室内室外均可。传手绢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每组一块手绢,依次传递、接收,做到不掉手绢、不漏人。5分钟为一时间段,最后统计传手绢回合。游戏的目的是使组员之间能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形成团队意识。画画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画纸,人人参与画画,画面景物协调一致。要求组员之间要商讨、交流着进行绘画,一人在绘画时,其他人可帮助传递绘画工具。游戏的目的在于使成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小组意识一旦形成,便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1、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2、讨论时全员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采听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3、展示时全员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落下。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如在表演“小白兔运南瓜”时,有一4人小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一人扮演黑熊,一人扮演小白兔妈妈,还有一人扮演讲述人。他们分工精确,合作愉快。
4、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是,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5、新的评价方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结语:在小学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的生机与活力,使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的、交往的和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1.陆卫英.重视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
[J].2009.12
2.李红梅.浅析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语文教研[J].2005.3
第三篇: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摘 要: 本文围绕学大纲、转观念、养习惯、强意志等阐述了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相似的一面,而且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给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与实践的表现机会,它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活跃性、实践性、创造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中,着意寻找活路,激活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越抓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还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期备课时翻阅。
二、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每位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重视学生,从行动上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在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营造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感受、体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垒球掷远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试掷纸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把纸飞机飞得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教正确的方法,讲解投掷的相关原理,对于小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三、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拉大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米~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要求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狭小的体育场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打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美化教学环境,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学习训练。如利用校园的建筑地形,做各种耐久跑,也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优美、自由的空间。组织得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贴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积极锻炼,一改过去始终如一的教学环境,摆脱封闭课堂模式的束缚,体现开放式教学特有的魅力,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 要:在新形势下,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129
语文教学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上边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在下边无精打采,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另一种情况是,师生关系和谐,在教学中相互讨论,教学相长,教学效率非常高。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充满活力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模式陈旧老套,限制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改变单纯的依赖和记忆,而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交往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合理分组,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根据学生性格和能力不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散漫,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如何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呢?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科学划分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促进,这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所在。在构建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不同,优化小组组合,便于发挥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四至六人为宜,有利于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相互配合,交流互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自主为自己的小组取名,比如智慧星、翱翔组、创新队、冠亚队、奋进小组、雏鹰小组、希望小组。
三、培养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对于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认识到互帮互助、相互信任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培训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宜以游戏为主,可以选择容易操作的游戏进行培训。
比如传手绢游戏,让各个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圆圈,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手绢,依次传递手绢,不能落下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计哪个小组传递手绢的回合最多。选择此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使他们配合默契,互帮互助。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过在合作实践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保障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就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也不会深入。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才会尽情展示自我,畅所欲言,积极去补充、讨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讨论时全员参与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到小组中去,参与到他们中间,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三)展示时全员参与
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整体,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畅所欲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每个学生就会有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他们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他们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创新的火花便活力四射。他们分工合理,积极配合,合作愉快。
(四)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
良好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合作竞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他们分工精确,协调统一。加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在合作交流结束以后,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的时候,动作大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很具有团队作风,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五)新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制定良性的制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方式,把对个人评价向小组评价转移,以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确定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交流和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合理划分小组,使合作学习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学习小组就会成为一个整体,他们高效、愉快、兴趣盎然地进行交流探究,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10):120-121.[2] 张玲.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其突破路径――对“自主探究热”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4(86):24.
第五篇: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向阳乡初级中学赵培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大胆地尝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呢?
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活力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要上好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事业心,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角色应随教学内容的改变而变。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时而是节目主持人、时而是导播等。其次,教师要着力培养自己“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将面对语文素质不断提高,语文视野不断拓展的学生群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模范的“榜样”,给学生留下具体操作过程的直觉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景中,遇到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见机而作。有时可以机灵地把他转移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有时可以幽默轻巧地用来运转课堂。遇到这些事尽可能的不发火或少发火。第三,要注意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标准的普通话及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我们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 1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如:不随意缺课、迟到、早退,要守时守信,说到做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身心健全的健康的人。学生身心健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师生关系的内在的隐性课程,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全健康地发展。对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喜欢语文课,必须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位教师,要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感到你心里有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优缺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其优点,以鼓励为主。
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即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是激励、促进。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给学生问题,少给学生答案,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上多给学生质疑、交流、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等。要注意少给学生空谈理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信,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真正体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承担的是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服务者的角色,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教师对教育好学生充满了信心和乐观态度,将有效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即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可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太理想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一方面暂时落后而对学生冷落,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全、健康,教
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要教会学生尊重别人。
第四、要给学生个灿烂的微笑。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看学生,如果这样,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不进入学生心灵,学生又怎么与你零距离沟通?久而久之,你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酷似“阶级的对立”,即使你的课堂没人敢说话、睡觉,但你的课堂也只是“一潭死水”。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三、幽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很多教师,还受着长袍加身的影响,受着“老学究的熏陶”,因此肢体语言运用得很少或者说还运用得不够,自己心里还在阵阵有词:“我又不要当演员,为什么学表演?”其实,表演与教师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在讲到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儿子的一个画面,就是端着眼镜好像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寻找一条船,我就摘下眼镜模仿了一下,同学们就很快的想到母亲那焦急的样子,进而想到了母爱的那份伟大和无私。
也许有人认为教学中过多的肢体语言纯属多余。实际上,完全没有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肢体语言,因为你人就站在讲台上,也是在做一种信息表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四、设计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不能无视课堂效率。要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就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原则是“为学习而设计”,不能仅仅只考虑教师教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服,而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应当符合课时要求,语文课每周的课时相对多一些,课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布置学生去预习新课、去复习旧知识等,教师做好备课工作,精心设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1、目标要适度。目标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目标太大,让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没信心就会放弃,不参与教学活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目标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不屑一顾,不感兴趣。
2、导入要鲜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奥秘,主动获得知识的导师。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一个好的导入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要现场发挥,随机
应变。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文本中。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如用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
3、教学内容及教法设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贴近生活,有古诗文、有现代文、有活动课等,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注意把握内容的新异度和深难度,既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不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具体教学过程中,内容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演一演,做一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直观、生动提供了保证。例如当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播放一段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录像,既拉近了学生与中国石拱桥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中国石拱桥的表象,为学习课文设置了台阶。在教学古文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课的教学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去感受,学生从朗读、背诵中能体会诗情,受到熏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让学生在学语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一个好办法。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让学生唱一唱这首诗,诗的画面就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理解诗的意境有极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让学生演一演,对学生悟出深刻的道理和合作交流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做一做,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语文教学还有试一试、画一画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在使用这些教学模式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的来说,教
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系到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活力课堂的保证。
4、课堂小结要恰当、巧妙。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但要有别开生面的导入,循循善诱的讲析,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及课堂情况,采用千姿百态、灵活多样的形式,恰当、巧妙地做好结尾工作,让其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概括式、串联式、点题式等。
总之,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