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

时间:2019-05-12 19: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

第一篇: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

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雪忠

摘要:当前地理教学由于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真实世界的联系,导致“惰性知识”的产生。情境化教学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应该做到,以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以情境促进学生意义建构,以情境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

关键词:地理 情境化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学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1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地名”+“物产”的层面上,地理教学只是“传递关于世界遥远地区的‘百科知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经常会问老师:“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反差,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当前地理教学现状从本质上讲,依然以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得到有机联系,“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为主,其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学习间接经验看作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捷径。把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作为学生间接经验的手段和工具,为掌握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服务,显然是把直接经验放在了从属、次要的地位,把学生限制和束缚在书本世界之中,割裂了书本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致使课堂教学变得如同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2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但是,这些知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生长,反而有可能阻碍其生命的灵性与智慧的闪现;后者拥有的是“活的知识”,他是机智的、灵通的,并且善于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杜威认为,传统的课程是由前人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这种课程无视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超出了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学活动因此成为一个机械的、死板的过程,儿童也失去了积极的学习动力,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被迫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3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何将“惰性知识”激活,使其不再仅仅为考试服务,而成为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工具,情境教学应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情境化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意蕴

早在1929年,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就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作准备,而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历史上有关情境学习原理的研究可追溯到著名教育思想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学说,列昂节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以及杜威有关学习与探索、活动和经验改造的关系的设想。近年来,西方学者基于对传统学校学习的批判,越来越关注对情境学习的研究,并指出,在学校中,教师孤立、抽象地教授给学生知识也会导致“惰性知识”的产生,所以,知识的学习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2)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用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而且从某种 12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张天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3 转引自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第23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程度上讲,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品,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在情境中获得的。4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所下的定义: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学应创设一种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真实情境,其要求是既能体现知识产生与应用的真实境脉,又能激活学生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或经历。

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和迁移中的潜在影响因素。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促进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有利于学习的强化和迁移。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等因素。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等种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即学会学习的重要性。5

总之,情境教学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与学、指导与非指导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与整合,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教学认知的进程模式。6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知识的建构具有社会情境性。因此,知识学习必须与一定的情境脉络相结合,情境教学是实现科学世界、书本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结合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如果知识与情境相脱离,知识就如同一棵脱落枝叶的大树,缺乏生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与真实世界的情境相结合。以“长江”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特征。试想一下这样的学习结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长江是怎样的呢?或许他(她)们能在地图上找到长江,但是长江对于他(她)们仍然只是一条“符号化”的河流。而如果我们将长江各河段的景观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地图判别这些景观图片所示的长江所处的河段,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多元化。学生不仅要通过读地形图探究长江各河段流经的地形区,还要对景观图进行信息处理,最终两者结合做出判断。如下图中甲图两岸崇山峻岭、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则应属上游河段。而乙图两岸地势平坦,河道宽阔,航运繁忙,则应属下游。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将是一条更真实的长江。

甲图 乙图

再如,“青藏地区”一课,虽然学生可以从图表资料中分析归纳出青藏高原“高”“寒”的区域特征,但学生对此的认识依然是肤浅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了“穿长袍、吃糌粑、住帐篷、养牦牛、种青稞”等当地藏民生产生活的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衣、食、住、行及生产的特点,与高原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通过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探究与讨论,当地独特的区域特征也就显现出来了。45 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第40-4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高文:《教学模式》第90-9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载《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从学科角度分析,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质上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区域背景,让学生从区域的视角学习地理知识。上述两例中长江的景观图片和青藏地区的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为学生的学习介入创设了条件,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四、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1.以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系统与情意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认知系统包括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情意系统包括人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在这一过程中,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意起着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重知轻情的现象,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即特殊认识过程论”的影响,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较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为中心,将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应试教育更是彻头彻尾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学生虽拥有相当的知识,也能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普遍处在实践能力差、学习潜力小、学习动机弱、学习兴趣淡、学习热情低的被动学习状态。

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实现情境互动与情境交融。下面以课例分析实施策略。

课例一:巴西教学片断 片断1(引入新课):视频滚动播放巴西足球、狂欢节的画面,并配以欢快的桑巴舞曲,屏幕的左右上角分别为巴西国旗和国徽的图案。

教师:这画面大家熟悉吗?是哪个国家?(生答)教师:巴西可是个风情独特的国家,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独特的南美最大的国家。

片断2:巴西南北部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师:巴西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现在让我们跟随向导到巴西去游历一番,好吗?

视频播放一段以游客身份叙述的画面。

游客的叙述材料:我们到了第一个地方,这里既潮湿闷热又幽深黑暗,数以万计的林木为了抢夺阳光都拼命向上,长得高不可攀。藤蔓像大蟒一样死缠住大树干,挣扎向上,直冲云霄,力求一睹阳光。一些美丽的附生、寄生植物密密匝匝地聚生在高高的树巅,许多树木长着用来呼吸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匍匐在地面犹如长蛇一般。丛林深处传来阵阵低沉的声音,向导说这声音可能是吼猴或美洲豹发出的。

渐渐地靠近河边,向导告诉我们这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我们泛舟河面,河面上有一种大圆盘似的植物叫王莲,是世界上叶子最大的植物,直径有一米以上,浮力很大。突然,向导大叫“小心!”,原来,水里有大鳄鱼、水虎鱼、电鳗等动物。特别是水虎鱼,个头不大,仅50厘米,但牙齿锋利,且凶残成性,比海里的鲨鱼还可怕。向导曾目睹它猛咬船上的镰刀,钢刀像爆米花般地纷纷碎裂开来。最令人生畏的还是丛林里的蟒蛇、毒蜘蛛、蝎子和食肉蚂蚁,难怪有人称这里为“绿色地狱”,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接着我们到了第二个地方,这里是广阔的大草原,除了孤零零的一些树,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青草,草原上热浪袭人,又热又渴。真糟糕,忘记带饮料了,“别着急。”向导说着把我们带到几棵瓶树前。原来,这种瓶树又叫纺锤树,大肚子树干里能容纳许多水,据说最大的瓶树主干直径有2.1米,能储存两吨多水分。向导用小刀在树干上挖了个小洞,水就流出来了,乐滋滋地痛饮一杯,顿时浑身一阵清凉。

教师:刚才我们去了a、b两个地方(附图),谁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里?是什么景观吗?(生答)

片断3:结束部分

视频滚动播放整节课出现过的精彩图片画面,配以欢快的桑巴舞曲。教师(小结):多巧妙的构思,多精巧的建筑啊,这是巴西的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正如巴西人所乐意承认的那样,巴西是幸运的,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伴有可爱的蓝色海湾,在山陵中有黄金和蓝宝石,在江河中有大自然撒下的钻石。它拥有免受飓风和地震袭击的有利位置,以及能生长任何一种你能想象出来的果品的土壤。然而巴西人更乐意承认的是“巴西最有价值的财产是巴西人民”。正是勤劳而勇敢的巴西人民使巴西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急流险滩,创造了“巴西经济的奇迹”,使巴西成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让巴西人民尽情地狂欢吧,也让我们在这欢快的桑巴舞曲中结束今天这节课。课例二:黄河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读中国干湿地区图,黄河流经的宁夏平原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学生:宁夏平原属于干旱区

教师:请你们想象一下那里应该呈现怎样的景观特征? 学生:应该是比较荒凉的荒漠景观吧。教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宁夏平原的景观图,你能想象地处干旱区的宁夏平原呈现的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观吗?

学生:发出一片惊叹声…… 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1)利用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课例一中,教师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和音乐、呈现图像及言语方式,营造声画并茂的效果,使远在南美的巴西好像就在眼前,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了巴西高原与亚马孙平原迥然不同的景观。

相关研究表明:与抽象的、静止的信息相比,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动态的信息时,大脑皮层更容易兴奋,引起的表象更为丰富,思维更活跃而有想象力。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善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现象、原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一个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可以通过呈现当地的特殊植被、典型服饰、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学习材料,使学生不是直接面对抽象的符号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让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学生兴趣学习的策略之一是超出预期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课例二中宁夏平原呈现江南水乡的风景超出了学生预期的想象,学生必然由此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以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述、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在内容上要求能创设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

2.以情境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脱离特定情境而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 4 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弊病。由此获得的知识由于忽略了知识和世界的关系,忽略了知识和学生已有经验(包括知识)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因而造成了知识意义的缺失和意义建构上的困难。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可以作为“知识与真实生活世界”及“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中介,促进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的意义构建。下面的课例就能体现这样的作用。

课例三:日本南北温差大 在学习日本的气候特征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日本南北气温差别大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樱花图片,然后阅读“樱花前线”的材料,并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再通过阅读“日本1月气温分布图”,联系日本大陆轮廓呈南北延伸的特点,使学生理解由于纬度差异导致日本气温差异大。最后再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课件显示北九州、名古屋、东京、札幌几大城市的位置)小明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要去日本拍摄樱花的照片,他应该先去哪里,后去哪里?

课例四:黄河教学片断 师:(出示四幅位于黄河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图中四幅景观图片,根据其景观差异,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河段?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生:第一张图片位于上游地区,因为上游地区黄河清澈见底,流量小,河道狭窄。第二张图片位于中游地区,因为中游地区相对河道较宽,并且因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大,含沙量大。第三张图片位于下游地区,因为下游河道较宽,河水比上游混浊,而比中游清澈,水流平稳。第四张图片位于上游地区,因为这里河道也较窄。水量也较少。

生:第四张图片应该位于中游地区,因为这里黄河水也很混浊,含沙量大,说明流经的是黄土高原。

师:第四张图片到底位于上游还是中游地区呢?黄土高原是不是只在黄河中游流经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又查看地图册,发现不仅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上游地区也有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段,结合这里的河道特征,最终学生确定第四张图片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创设蕴含地理成因、原理的情境,以情境作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体验、感知、想象、探究、协商等活动。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创设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引发学生的多元化学习,促进地理知识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比如,课例三以某一生活现象(樱花前线)作为情境,将这一生活现象转变为一个地理问题,再将地理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学生欣赏樱花图片开始,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通过情境与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情境-问题-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的地理原理知识,但是最常见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直接提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这样的提问由于脱离实际生活情境,地理知识就显得枯燥而不鲜活,也不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蕴含地理原理的生活现象。可见,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意义构建及知识迁移。

再如,对于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的学习,传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教学手段较单一,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头脑中的黄河依然是一条抽样的黄河,一条符号化的黄河。而课例四中教师利用景观图片将一条真实的黄河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以此引导学生读图、想象、观察、比较,学生需要观察、比较景观图片中呈现出的不同黄河段的河 5 道形态、水流及颜色差异,对照地形图判断各河段流经的地形区。学生对第四张景观图片的判断虽然产生分歧,但正是由于这种分歧,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协商,通过这样的主动学习,学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条更丰满的、感性的黄河。

3.以情境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

当前许多国家将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目的是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中注重事实性知识传授而忽视客观知识与真实世界结合这一弊端,培养认知世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完成真实世界中的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事实性知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国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中同样也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镶嵌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而且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用于应付考试,而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遇到问题,其原因是,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即某一事实的学习往往孤立于该事实从中获得意义的情境,“高分低能”现象正是这样产生的。情境学习通过提供给学生应用知识的问题情境支持知识向真实的生活问题解决过程迁移。

课例五:“3S”的综合应用

曹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后,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境与任务:

情境:上海华联超市计划在长春市场开设5家连锁店。需要进行店面及仓库的合理选址,建成之后,运营采用统一物流配送商品。你们是上海华联超市长春市场部前期策划组成员,负责这一项目。

任务:请提出借助3S技术实施这一发展项目的简要步骤。(提示:超市合理选址需考虑:居民的购买力(人数)、交通状况等。)课例六:从资源大省到经济大省

彭老师选择了山西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省区,在学习前她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山西代表团参加“世界矿业城市发展经济论坛”从德国鲁尔区归来,感慨于和世界发达国家矿业城市从经济水平到环境保护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于是他们面向社会招标,希望通过征集帮助山西省从“资源大省”转化为“绿色经济大省”的优秀方案,使山西省大大地提高本省的经济效益,山西省省长承诺一经选中政府将大力投资支持,也愿意提供他们从德国鲁尔区带回来的资料数据以供竞标人员参考。

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蕴含着开放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校里的学习之所以不能有效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正式的学习场景重视的是知识,它们是脱离情境并用符号表达的”7,同时将学生“置身于精确的、定义完善的问题、正式定义和符号处理之中”8。78 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4期。

同上。在课例五和课例六中,教师为学生构建的情境学习环境中镶嵌着真实的任务,要完成这些真实任务,意味着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再现知识,这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化教学,可以将真实世界与书本知识相互融合、有机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知识不断地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智慧得以生成,这样的地理课堂必将极大地改善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况与生活质量。这也正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所追求的愿景。

参考文献:

[1]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2]张天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3]《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第23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高文、赵中建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第40-41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教学模式》第90-9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载《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7]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J],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4期。[8]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J],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4期。

第二篇: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堂

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学生在学习“千克和克”后,常会出现“一个鸡蛋52千克”等诸多的笑话。经过反思,我深深地体会到,质量单位不比长度单位直观、形象,它无从比划,生活经验又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又重新做了如下设计:

1、逛一逛,掂一掂,让学生到商店中通过掂量物体的质量,初步感受物体的轻重,知道哪些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

2、称一称1千克的梨、苹果、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进一步感觉1千克的质量;

3、背一背,先估计一下书包的质量,后感觉书包的质量;

4、抱一抱,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抱一抱,以感觉自己的质量,最后称一称来证实判断的准确性。

整个教学过程,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学得轻松。

二、重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材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范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已有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春游,妈妈给小华和小明买了4个苹果、2个梨、l块月饼,让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用数表示出来。(2个、1个、半个)“半个”怎样用数表示出来?很自然地引出分数。又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我拿来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实际操作,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操作一下,先把周长指给同桌同学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又如:学生得到的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3个小朋友在一起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他们。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3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借助童话故事、游戏、猜测、实验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特别是苏教版教材,其中很多情境的构思非常好。例如,三年级教材的小猫钓鱼、小猴分桃、套环环、生日快乐、奇妙的剪纸、买冷饮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也可以教师有感情地口述,有的可以出示挂图,有的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不管怎样,只要合适就行。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2011-8-17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叫王广鹏,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97年9月从阜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枣庄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过少先大队辅导员,现为该校的德育副校长,十四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默默奉献家乡教育事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培育出了满园桃李,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收获了不少的荣誉。

2003年8月被授予“阜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2004年在颍东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中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阜阳市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2007年12月结题。2008年9月被评为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2009年接受阜阳市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组采访,收到了较好的反响。2010年参加了安徽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多次承担区教研室组织的授课任务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同事的热情帮助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更如何克服以前的“教师一身汗,学生没事干”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鸡兔同笼》一课时,通过鸡变兔和兔变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假设全是鸡或兔时的解决办法,再与列表法、画图法进行比较,从而优化了算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题的思维活动。其实,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2007年9月执教的《线的认识》获区级一等奖.。2006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观察与反思》获市数学论文二等奖。2006年6月体育教学设计《小青蛙找家》获区三等奖。2007年《线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在《颍东教研通讯》第6期发表。2008年《一课三练,越练越精彩》获区论文一等奖。2010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2009年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2010--2011年暑假,被阜阳师范学校继续教育中心聘为授课教师。

十多年的磨砺,十多年的成长,使我在汗水挥洒间得到了许多。回首昨天,我没有悔恨;展望明天,我信心百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与同志们一道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创新教学设计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汪村中学

黄勇飞

[摘要]: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创新教学设计是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激活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进行了教学设计创新的探索与运用,主要有:设计有层次问题、展现“活”的历史、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孕育情感四种教学尝试。[关健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学设计

【正文】: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和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是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教学设计创新阐述和其中包含的理念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实例探讨。

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所谓“活”,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思想。“活”是形式,是过程,也是状态。那么,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浅谈四点做法和体会。

一、依据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有层次问题

在进行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教师必须有一种“用”教材、“用”史实的观念,即依据教材内容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问题。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

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课关于兴办民用工业有这样一段论述: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能源、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什么时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2、洋务派为什么要从“自强”转向“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3、这样兴办民用工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这样,可以加深教学内涵,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评价洋务运动提供一个方面的依据。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气氛,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精当问题,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问,方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

二、创新教学设计,运用联系方法,展现“活”的历史

赵亚夫教授认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认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死”的,不变的。教师 1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运用联系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展现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动态的发展;历史展现的是我们先辈的经历,体现人类的创造,与学生个人是有联系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求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进行历史反思,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生活中的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三、精选教学内容,以情取胜,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一节课的教学史料很多:文字资料、历史遗址、图画、照片、数字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 以情取胜”的观念,依据所教年级学情,选用效果较理想的史料类型,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探究程序,依据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谈历史启示 , 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例如:学习《

17、英国工业革命》(华师大版九年级)一课选择:

1、材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阅读材料后你能给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吗?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重大发明:

a该机器什么时 间谁发明的?

b、它用什么作动力? c、它有什么优点?

d、它的发明有什么影响? 3、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工业开始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的序幕 2 揭开了。

这些素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更加需要我们努力改变历史课令人厌烦的呈现和表达方式,用典型生动的材料模拟再现历史,让学习者手、眼、脑真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愉悦情感。这才是历史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

四、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创设情境,孕育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华师大版九年级

14、《美国独立战争》第三目),我先给出一幅奥巴马神情沮丧地抽烟的图片,问道:“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两百多年前奥巴马的前生,为何他如此寂寞沮丧唏嘘地抽烟?”学生大笑回答:“两百多年前的黑人与妇女、印第安人一样没有得到《1787年宪法》保证的政治权力,不能与白人有平等地位。”接着显示一幅奥巴马当总统后风流倜傥的照片,问道:“现在的奥巴马又会如此的风骚有型?难道他只是传说?”学生看到照片后狂笑说:“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运用时事热点知识回答历史问题,激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美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应该根据初中学生重形象思维、乐于表现的特点,整合素材,创设情境,孕育情感。依据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素材,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神入历史。注意整合的素材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讨论等活动,从而形成技能、能力、方法、认识的生成,素材可以挖掘出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认识。(字2717个)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聂幼犁主编

第五篇:让个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让个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程序教学法,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者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过大量实验。特别是进年来,我国学者对个别化教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正对当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一)个别化

“个别”是“单个、各个”的意思,意味着与其他的不一样。个别化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或具有某种特征的倾向,但在程度并不一定完全实现“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个别”是相对于“群体”而言,个别化是相对于“同一化”来讲的。因此,集体是个别化的前提和基础,个别化是在群体的互动中显现的。

(二)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学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的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要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三、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都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一个教师虽然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但是我们大都以中等或优等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实施教学活动。然后教师根据书本内容备好课,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全体学生。但是学生受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别。因此,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班级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又不得不放弃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我们针对班级授课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的现状提出个让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四、研究目标

五、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测验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所任教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试验。

2.访谈法。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3.内容分析法。

4.测验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9月)

(1)理论学习。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个别化教学模式。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下载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化教学: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周雪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境化教学在科学课堂的运用

    情境化教学在科学课堂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根本目标,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儿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多感官和多层次参与,能充分体验科学探......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侧重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以情境教学作为多种教学方法中的首要之选,在日常生活......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五篇)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为前提,提出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情境化识字教学......

    中学地理课堂的情境建构与教学设计研究

    中学地理课堂的情境建构与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情境构建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按照教学目标通过外界以及景物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设计构建的,是一种较为具体的教学......

    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设计例析(五篇范文)

    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设计例析 为了更好地贯彻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推动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师生共同的健康成长,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要能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

    项目化教学让车工课堂活起来(共五则)

    项目化教学让车工课堂活起来 【摘要】本文从车工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实践、考核评价与分析及教学中的难点与改进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化式教学方法在提高车工实训教学效果,......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周雪梅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海兴县第二中学 周雪梅 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让问题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开花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让问题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开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