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课堂的情境建构与教学设计研究
中学地理课堂的情境建构与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情境构建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按照教学目标通过外界以及景物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设计构建的,是一种较为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文字以及图像等形式的呈现,来实现地理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例的完美融合,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打破原本课堂的沉闷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之中,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构建 问题情境 古诗词 地理知识 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1-01
中学的地理教学已经随着新课改的推出,对教学观念与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而创建教学情境就是有效的改革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情境的使用并不受到教学进度的限制,可在课前使用,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也可在教学中利用问题来帮助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求知意愿。在地理教学中构建情境,可以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力量,同时还可以保持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动机,对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
一、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着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对其进行探寻。所以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这一特点进行问题设计,找准时机引入情境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提高中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地图》一课时,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提出“同学们都见过地图吗?”“你们都知道什么种类的地图呢?”“你们会看地图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利用这种问题情境的导入方式,使中学生分析和解决在认知方面存在的提问,以饱满的情绪对本课进行思考与探讨,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同时还对其情感与行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通过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
地理知识点的呈现较为直观,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却对这一特点有所忽略,采用的都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形式很容易产生反效果,学生不仅没有理解知识点,同时还降低了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利用计算机教学就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老师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影像等形式,将地理现象、事物以及变化等知识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同学面前。在创建情境教学时,老师可以使用计算机对地理情境进行再造和复现以及模拟运动等,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讲解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时,首先老师先播放图片,提出问题“这上面是鱼类的化石,但是却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同学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由此代入本课的内容讲解,利用计算机来演示、模拟地壳的变动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与下落的过程,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中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好奇心较强且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较高,在地理教学时老师要利用这一点,将课外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建立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一)利用学生喜好激发学生兴趣
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利用到教学之中,可以帮助老师找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有了足够的热情之后,才能帮助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创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日本动漫文化情境,很多学生都是看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数码宝贝”“百变小樱魔术卡”长大的,讲解时带入这些元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更容易使其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之中,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利用古诗词或者谜语等方式激发学生热情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关地理景观和规律以及原理现象的诗作词句数不胜数,老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将其加入到教学之中,帮助带动课堂气氛。比如在讲解我国“气候多样”的知识点时,可以引用岑参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及刘元载的“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为什么在同一山中,会出现四季变化呢?”“为什么古人会说一种春风会吹出两种感觉呢?”以此来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四、利用时事热点来进行情境创建
地理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学生的周边很容易就能找到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进行情境创建时,我们可以运用时事热点来设计问题情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欲望与热情。比如在“西双版纳”相关的地理知识时,老师就可以利用最近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时,上万人一起狂欢过节的这一新闻话题,和同学们聊一聊他们所知道有关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中,并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小记者,要介绍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你们要怎么介绍呢?”让学生写出文章。加入时事热点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帮助提高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有效提升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情境创建有效的纳入到中学地理的教育之中,能够帮助带动课堂的教学气氛,提升中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发学习、去发现,从而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点,锻炼学生地理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186-187.[2]刁佩芹.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23-124.[3]谭锡萍.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新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67.[4]张英俊.情境教学在中学地理课的尝试[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04:113-114.
第二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传统的、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实践互动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图画、多媒体、语言描绘、师生互动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为情感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用图画勾勒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画资源和课外一些适当的图片、图板、挂图等,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思维,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这种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好理解,易接受。图画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参与实践,创设情境
实践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统一。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要求,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并从中引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情境,使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可以用小品作为一堂新课的导入情景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其情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好。
教师可安排学生表演进行情境教学,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认真思考教师所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尊重和信任他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去。
五、用授课导语制造情境
一个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授课导语的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情景教学法,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形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新课导入,这样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情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新课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从而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教材、新教法、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责编 田彩霞)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1、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影响;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书籍:(1)《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的十年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丁俊新)一文中: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袁孝亭也认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必须包含这四个要素。
(2)陈澄教授主编的《地理教学论》一书中,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论中,他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
(3)在李老师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包括武大要素:即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而在李老师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中》关于地理教学设计要素,又将地理教学设计细化为八个方面,即背景分析细化为对课标的解读、学生学习需要分析和地理学习内容分析。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和地理教学评价设计”八个方面。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教学性,所以,对地理课程标准是解读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
地理教材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地理教师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对教材的透彻和详细分析后,才能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改造和加工,从而转化为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制约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评价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激励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反馈功能: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它关系到课堂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决定着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统率着地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也是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依据。
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能够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正确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适合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地理教学媒体的影响:
地理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高效率的促成学生认知的形成。
地理教学过程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节地理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关系到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好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它的设计合理与否影响着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地理教学评价的影响:
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把握地理教学现实状态,并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促使地理教学按正确方向有序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地位。
(1)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来看,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中,共有十四个领域,教学设计属于专业能力维度中的第一个领域。可见,教学设计在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地位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以下就从一些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地理教师和研究地理教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来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2)在王树声老师的《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到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十大能力中:
其中前四条: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分析); 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教法设计);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学情分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这四条都是教学设计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讲到。。(3)在李老师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十一章论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条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这表明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地理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地理教学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还有李老师在《“能力为重”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这篇文章中,讲到地理专业能力体现的六个领域中,地理教学设计是第一个,所以,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4)在袁孝亭老师的1997年发表在《中地参》中的一篇文章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中也讲到“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优选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等,这都是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础。(1)地理课程标准基础
(2)理论基础
A、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系统理论)B、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教学理论)C、应用学习理论,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习理论)D、应用传播理论,提高教学效率(传播理论)
(3)学科内容和学情基础
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教材的研究,了解地理学科内容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也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此外,学生的学习需要情况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四篇: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略的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2007.9-2010.4)执笔:贾秋萍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早在70年代开始,有李吉林老师对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研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改变课程开发与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国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并开始了初步的实验与研究。本课题正是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国际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式的一个尝试。情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它主要表现为建立三种情境: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但情境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流动生成的过程。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要注重设计,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作出调整。
二、课题界定
1.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科对象,在研究实践中主要基于本地区初中语 文的教学沿革和现状,对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也会作相应的探索。
(2)情境: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3)“设计与调整”: “设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只是事前的准备工作,且是创造性的活动。“调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重新调配或安排,使合于新的情况。
(4)“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我们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犹如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而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2.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
(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应创造一种有利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
(3)李吉林的教学情境法
情境教学来自于小学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李老师先是从外语的情景教学中得到启迪,创立了情境教法。其后,借鉴我国文论的“境界学说”,逐步建立了情境教学体系数。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地向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学习的成功范例。
“情境教学”特色在于生动有趣,使学习成为乐事,学生不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情境教学是使学生成功、自信,让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发现自己阅读表达上的进步,发现自己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
(4)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理论 该理论认为要把教学成效的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就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功能集合体,要能在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的结构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他认为智力是多维开放的,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所激活。
(6)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进行及时地反思,为达成教学目标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3.研究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三、实践价值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而课堂调整和控制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来保持课堂的秩序,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来消解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此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并通过激励、引导等方式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
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调整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课堂调整的具体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2)通过研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语文素养。2.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3.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联系教学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提炼。
(2)个案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中个案,抓住典型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与深入的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现场观察和细节分析,描述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映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成果,对研究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挖掘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努力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略。
(3)专题研究。运用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专题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感性入手,反复论证,理性提升,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5)通过主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改进三大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力图从实践的层面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有效方略。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008.2)
(1)参加总课题研讨会,明确总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要求、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
(2)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及分工。(3)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
(4)收集资料,起草“子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实施阶段(2008.3-2009.10)
(1)研究专题一: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 研究时间:2008.3-2008.12 研究目标:初步理解和把握“教学情境”的内涵、特点,通过研究,归纳新课 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情境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总结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呈现方式,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材料、心得体会和阶段性研究报告。
研究形式:⑴理论自学 ⑵专家讲座 ⑶课例研讨 ⑷心得交流 研究结果:学习材料、心得体会、案例等
(2)研究专题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研究时间:2008.12-2009.10 研究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情境,并能依据文本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调整教学情境,从而摸索出教学情境调整的一般规律,创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形式:⑴理论自学 ⑵专家指津 ⑶案例分析 ⑷课堂教学 ⑸教学沙龙 研究结果:学习材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9.10-2009.12)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2)课题组材料整理。(3)课题鉴定结题。
六、实施策略
根据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本子课题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方式 1.情境设计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们总结了如下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
(1)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 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2)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4)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很容易或很难解决,都会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失去教学的首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为此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 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5)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2.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是情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情境设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使学习主体对知识做到“深刻理解”。因此,情境设计的依据就应该是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只有真正做到从这两方面出发的教学设计,才会获得真正有效的成果。例如,文言文和诗歌体裁不同,那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应该有所区别。诗歌相对于知识点很多的文言文来说,就应该更加“务虚”,更多的在意境的营造与体悟上下功夫。初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认识水平都比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很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前,对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有一定的把握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2)“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情境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要将“情境”设计好,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能够投入真情实感,能够做到思想深刻,将文本吃深吃透吃活,而不是流于形式。因此,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情境设计的两大思维培养目标
情境设计中,图像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境化就简单地等于形象化。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情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与此同时,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的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没有收签性思维,特别是没有概括能力,对学生解 决开放性问题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概括可以使人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思维的活动。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做到“由博返约”。3.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采取了分解与综合,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即在某一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一种情境,辅之于其它情境。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图再现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生活展现惰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协调好,教学将失去作用。如何处理好这教与学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调谐”技 艺,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效应。因为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洞察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结合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实际中的研究,谈一下我们对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的思考。1.不屑一顾时,制造悬念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导火线,能驱策学生去接近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但教学中,往往由于问题常见,使许多学生感到没有刺激,产生不屑一顾的现象,缺乏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懈怠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的动力。(1)平淡出“奇”
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是朴实无华,缺少悬念的。但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挖掘,却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出奇制胜”。教师善于挖掘,巧设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2)生活引“趣”
课本上的内容尽管多数文质兼美,但不非篇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时可结合教材本身的知识特点,从生活中引入新的、在学生周围的话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眉头紧锁时,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是不可能一路通畅的。当教师输出的信息频率过高或过快时,学生就不能及时“接收”,而造成教学冷场,思维冷却。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而出现眉头紧锁,目光愣怔的神态。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放下“架子”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有可能是教学节奏过快造成的,这时可以延时、暂停、重复、追问,让学生通过把“快节奏”变为“慢镜头”,帮助学生渐渐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思维的过程。(2)铺路架桥
学生的思维障碍也可能是问题过于深奥,难度过高形成的。这时教师不能“端现成饭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减缓坡度,搭设台阶,帮助学生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解决地跟上教学的节奏。3.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
心理研究表明,在心境良好,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学习,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多。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表现出满足、欢欣、激动的神情,就说明学生的感知、理解比较顺畅,正在“兴头”上。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锦上添花,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1)发散
即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利用学生的“兴头”不断启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深化
即增加难度,向更高层次发展。抓住“兴头”,锦上添花,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精神疲劳时,活动引趣
在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果教学老是这样进行,会使学生生厌,造成精神上的疲劳。这时可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引到活动中去。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学习要求背诵的诗歌、课文时,我的设计一般都是:读——讲——背——写。其中背诵环节为小组或男女生口头背诵比赛。
办法刚一开始实施,学生兴致极高,生怕自己给集体丢分,效果非常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有少数人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开始变得不在乎起来。
在学习《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讲——背,气氛调动不起来。赶快变,男生女生比比看,五分钟准备,全员参加,背写第一首,看哪个组满分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写写易错字,别出错!”时间到,开始比赛,同学们奋笔疾书,效果非常好。
结果出来后,第一首得到满分的同学非常兴奋,没得到满分的学生,第二首背写时更加卖力了,一堂课下来,两首诗背写满分率达93%。
5.充分感悟时,戛然而止
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状态,如果学生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的,已经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时,教师要大胆地终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课虽终但意未尽,把对文本的感受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如果此时教师依然按照 预定继续教学,反而会起到负作用,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中的收放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对课堂的判断和把握,这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之一。
曾听一位教师上《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船长皮埃尔为了挽救别人,舍弃自己与妻子的生命。文章写到妻子克勒松已经去世了,海啸马上要发生了,皮埃尔准备与妻子一起去了。课文中这样描写到: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的说……在教学时,教师配上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读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这位教师又问到:“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皮埃尔对亡妻说的话,此情此景,他会说什么呢?”问题一出,异常热烈,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如何舍不得妻子,如何爱自己的妻子,这些话一旦出自学生之口,便引来一片笑声,把那种凄凉的意境都破坏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不解风情”,而是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皮埃尔心情的最好诠释,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可见,教师的眼中要装着课堂,装着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完成教学,有时候教师的不放心,换来的反而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6.想象激发时,有意荡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限定于一定的层次或范围没有突破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从固有的路径荡开,在新的层次或从新的角度开始去学习和思考。这一荡往往能荡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眼前一亮。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在课前找了大量白鹭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着老师动情的朗读,一边看着优美的图片,走进白鹭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审美意识得到了提炼。有了这样的感悟去学习白鹭的精巧和韵味无穷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课文学习完了,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作者仅仅写的是白鹭吗?他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问题一出,全班沉默,设计教案时,我以为几个聪明的小孩子肯定会明白我的用意的。这时,我把方向一转:“同学们,看来这个问题很难,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作者的心。这篇课文是郭沫若在五十岁的时候写的,他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坎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鹭暗喻自己;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与世无争、淡薄名利的感慨„„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而这一缓一荡却激开了这扇想象之门。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这当中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监控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凭借 自己一双慧眼,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随时调整课前的教学设计,优化原本的教案。实践证明,通过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它使师生之间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七、研究成效
参加课题组以来,我不断学习教学理论著作,提高自己的教学理水平,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专家们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特点。所写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景创设》在2008年江苏省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增效”的几点思考》在全国核心期刊《现代语文》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在2007学年被学校考核为常州市优秀等级。
贾秋萍的论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动态调整的有效性的思考》获得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周丽辅导学生胡汇川、米江辉、周心宜等同学在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本组三位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获颇丰,课堂教学把握能力明显增强,在常州市骨干教师课堂考核中,在三个小组中均名列第一。同时,三人均成功晋升了高级教师。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学习。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情境的设计是注重由语言、图像、对话等情境引出的形象思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它是以教材的知识点为抓手,从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使之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个人教学素养的欠缺,有的情境设计多了趣味,少了目标,或者“情境”其表,“灌输”其里,有时,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的审时度势把握不准,甚至时当局者迷,不能及时把握调整的时机,或者时调整策略使用不恰当,使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花架子”,它没有实现情境设计的目的性、实效性。
因此,对于追求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追求能走进真实生活、拓宽学习新天地的情境,追求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操作情境,追求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情境,追求强化交流的合作情境都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如何让情境设计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 调发展,一个追求“求真”、“求简”、“求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侧重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以情境教学作为多种教学方法中的首要之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创设多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情境,可以收获不错的地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渗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方案。
一、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合作性原则。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合作”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并且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地理情景体验教学中更不能离开合作性原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参与地理情境教学时是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遵守合作性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共赢,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和答题技巧。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规划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课下沟通以及课上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通过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战胜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故事和图像巧设情境。地理学科中有很丰富的地理景观以及充满趣味的地理故事。在地理课本上有很多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知识的地理图片。同时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到动态的图片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把搜集到的图片通过PPT和Movie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例如,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形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地理教师也可以把地理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相结合。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穿插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中揉入新鲜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那么学生是不能准确地掌握的,教师只有通过具体地理故事或者运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把科技运用到课堂和室外的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性。
2.促使地理情境式教学环境向开放性转化。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是“教师传授,学生领会”的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高了整体的效率,节省了一对一的时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模式的单一与被动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改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模式,要以开放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构建这一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挥一些模范学生的带头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切勿以偏概全。
以“认识地球”教学为例,在这节地理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图片以及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以及具体的地理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把课堂搬到室外,以具体的模型向学生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并且调动学生对学习上不懂内容进行询问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勇敢地进行训练不怕失败。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和老师建立好关系,尊重老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们需要和提倡的,除了自主我们还需要做到其余的一点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3.在活动中和表演中巧设地理教学情境。以地理活动带动地理情境的设立是初中地理教师的又一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在增加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加深对地理的印象,从而加深自己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侧重的是学生对地理书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取得的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标准。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能暂时的提升学生的成绩。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学把课本知识和课下活动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在地理活动中成长。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比赛拼图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中国具体的行政划分,用拼图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辩论的形式说出自己喜爱北方地区或者南方地区的原因。
在众多的地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锻炼了学习意志,让学生通过活动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