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时间:2019-05-12 22:3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第一篇:“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结题报告

柳河县安口镇五人班中学课题组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针对课堂教学例题,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是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十三五”课业改革实验项目立项课题,此课题自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至今已有2年的时间。两年来,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已基本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随之发展。新课堂教学观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一些教师还遵循于固定的一些模式:有的想变又处于“蝉蜕” 中途的两难境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评价的片面性,评价范围狭窄,评价的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课程的改革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注重了课堂模式的转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例题及典型案例,设计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变课堂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典型例题和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根据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例题和问题,使课堂教学变得流畅,新教材上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构思,反复斟酌的。如何恰当运用、不断挖掘教材中例题的多种功能,深化例题教学,发挥其内在潜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从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探索学科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内在变化规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初中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流程。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研究,让学生根据老师预设问题,同时发现问题,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3.在实践上,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问题,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民主与创新型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办法或模式。5.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实践性强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三、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与教学例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关系的研究。

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通过对中学教材的例题,习题进行挖掘其多解性,拓展性,探索其引伸和推广,培养学生的广泛联想及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较高的“台阶”上提高处理问题提供新方法,开辟新途径。

(2)学科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例题、问题设计关系的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与案例、问题开展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个案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5—2016.6)

1.召开《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开题报告会 2.有关《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的理论学习3.制定《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6—2017.10)

1.在教学中边实施边学习边总结,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针对研究作好记录,逐步完善研究成果。

3.撰写《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的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10—2017.12)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设计研究》实验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提交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依靠学校深入课改有利大环境,依照学校的安排,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坐下来研”等多种渠道,课题组采用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了一些关于问题导学法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通过理论的阅读、讨论,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学习需要反思,反思更要改进,为教师的实验水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健康发展,我们加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加强课题组教师的自我反思,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力求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

(二)在实践中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1.加大课题组成员培训,提升实验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是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我们的研究工作水平不仅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态,还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态。为此,学校为我们提供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还加强了对我们的业务考核。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主要方式,各成员根据自身在课题组中承担的研究任务,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每个成员在研究时都结合本学科实际,力求在教学实践中见到实效。

3.进行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实践。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充满活力,我们立足课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研课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了解各学科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发现亮点及时推广,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各学科调整和改进工作。

(三)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实验研究的分析总结

1.研究过程规范。为了使课题研究务实,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总体研究要求,然后再根据总体研究计划,制定分段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既分工又有合作,把课题研究活动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连续性。2.资料积累规范。研究的过程是资料积累的过程。把资料积聚起来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作好准备。课题组的研究资料,有课题组成员的学习笔记、优秀导学案设计、优秀学习过程方案设计等。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我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的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为此我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管理的流程,细化了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标准。

(二)通过新型课堂研究,促使教师专业智慧提升 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结构化预习,传统的满堂灌显然行不通了,教师只有围绕着学情,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为课堂主线,智慧地重组课堂结构,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使得我校教师在新的模式面前必须转变角色,智慧地驾驭问题导学型课堂的能力。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学力得到了提升、人格得到了完善。2.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让学生自主学会的,就不要求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求老师的“导”。本着此原则,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形式深度走入文本,进行预习,并完成涵盖本课双基知识点和能力点上的预习导读内容。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依据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实际,通过搜集资料、查阅工具、理解分析、实践操作、与人交流等方式亲自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感知,去理解,去提升。在学校,学生只能学到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在以后走上社会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学习。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研究成果:

第二篇:课堂例题、练习与课后作业相关性研究

课堂例题、练习与课后作业的相关性研究

太白中学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面实施,高中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全面的落实。课后作业是各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在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同时,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和辅导,关注课后作业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应用等诸多能力的形成,学习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目前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处理等环节的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无效或低效行为,再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从中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模式,为教师提供一套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及处理方式。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将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与分析作为当前改进作业环节的两个重要抓手。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团队合作作业相结合。

学生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与处理的优化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益与学习负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中学生所面临的高考升学压力很大,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如果不能对学生的作业从设计布置,到批改辅导进行必要而恰当的优化,就有可能使师生都陷入“题海”之中,从而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使各个学科的教与学都变得花费时间多而效率低。

为此,我们提出《课堂例题、练习与课后作业的相关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期望对师生都倍感头疼而又必须每天面对的作业进行优化,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学论认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而课后作业都是由问题所构成的,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为了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培养了能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是困扰着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不少老师在实践中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尝试,如作业的精选,作业的批改处理等,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程环境下高中课后作业的优化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课题研究得到的成果对教师的作业处理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反馈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而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处理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教学技能。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高中课后作业有哪些新的特点,课后作业对完善学生学科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课题研究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

(2)对高中课后作业进行优化处理,是所有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试图从作业问题的设计与选择,作业的批改,作业的辅导与讲评等方面展开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策略,建构优化作业模式。

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课后作为检查与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理应受到关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后对学生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必须在课后作业的优化上做文章,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尝试,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研究方法与途径

(1)实验研究法:以新课程改革高中各科教材为基点,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精选。并对情境问题、应用问题、开放问题和研究性学习问题等创新问题加以较多的关注,通过对比实践,得到研究结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现行课后作业处理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了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为课题研究的调整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⑴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外关于作业改革的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⑵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现状、课后作业形式、内容和数量以及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感受及期盼。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⑶个案分析法:确定一定数量的跟踪研究对象,分析作课后业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的影响。

⑷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带着研究的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不断交实验心得,及时总结。在关键时候邀请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主要研究阶段

(1)起始准备阶段: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⑴学习教学理论,研究新课程标准

系统学习国内外与学生作业有关的教学理论,深入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另外,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在学生作业改革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学习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中学生学习训练的相关理论,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与课题有关的各类材料,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准备。

⑵做好调查,确定课题研究实验班级

课题确定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各选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编制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观察表和评价表。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测试调研。获取初步资料。

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等相关工作

课题组成员均为高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开展,明确了课题组小组长,落实分工:由王军政担任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和课题研讨活动,撰写报告。由徐平辉、杜家霖、刘聪儒、张永利等老师担任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以及阶段和结题成果的总结。

(2)实践研究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各个学科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积累课题研究的有关数据、资料和案例。研究中期(2017年1月)进行课题阶段小结,研究组成员交流研究情况和阶段成果,对研究实践进行小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课题研究手段。

⑴2016年9月、10月: 教师布置与处理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访谈与调查;

⑵2016年11月、12月:课后作业有效性设置研究;

⑶2017年1月、3月:课后作业反馈有效性研究;

⑷2016年4月、5月: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操作规范研究;

⑸2017年6月:课后作业与学生学习负担相关性研究.(3)总结成果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数据处理工作,对课题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4)预计课题完成时间:2017年10月。为期一年。(5)预计成果形式:结题报告、论文、案例。

第三篇: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学科指教育教学中的科目。它是根据一定教育任务及一定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按照教学理论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定科学门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系[1, 2]。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一方面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交叉学科的出现,促进了科学向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学科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入开展学科研究,总结学科发展规律,明晰学科发展方向,对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衍生新兴学科,继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速科技革命具有重要意义[3]。

近现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园林绿地作为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以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科研院校不断加强办学规模、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科研成果数量与日俱增[4]。

园林规划设计学科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内容。其理论的发展,手段的创新,以及项目的建设,推动着该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将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确定为“传统园林学、城市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1]。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园林规划设计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园林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园林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园林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以园林规划与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所属学科的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5]。本文对我国开设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1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定位与内涵

在《自然科学学科辞典》中,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定义为:研究、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并使之付诸实施的实用性学科[6]。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属于城市建设规划学科的分支,以园林艺术原理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园林植物、园林工程、测量学、园林制图学等课程有直接联系,与艺术、历史、文学有密切联系[7]。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既要求有科学设计的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象力,还要有精湛的技艺。园林规划设计以保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舒适优美的 生产、生活环境,美化市容,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 和进行文化活动场所为研究对象随

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作为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与范围也不断扩大。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观赏树木学、花卉栽培学、土壤学、测量学、建筑学、市政工程学、文学、绘画、美学、生态学、城市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多 学科的边缘性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当前主要研究内容:①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构成上的艺术效果,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由此而涉及到对园 林植物的品种选择、引种驯化、病虫害防治和运用遗传学培育新品种等;②园林绿化用地的地形地貌利用 和改造,包含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水文地质与相应的工 程技术和自然空间的组合艺术;③现代园林建筑的功 能性质与艺术形式,包含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的 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形式的创造;④园林 规划设计工作的新程序与新手段。

园林规划是指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分布、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7]。在工程建设初期,综合考虑工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和近远期发展、控制远景等原则性问题如某风景区总体规划、某公园总体规划等,主要解决功能分区、导游线组织、景点分级等大问题。园林设计指对组成园林的山形、水系、植物、建筑、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的综合设计[8]。

2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发展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园林规划设计及其教育在国内只有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学科专业体系与行业环境尚不完善。其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成熟。研究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对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际趋势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高级人才,创造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

国内外优秀园林规划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各有特点,同时对国内农林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地理学专业中的景观教育的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模式也有不同侧重点,提出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学科的途径和方法。

风景园林学在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学科领域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分支学科有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在国外:“大地景观规划”阶段,涵盖了景观评估与规划、基地规划、细部设计以及都市设计等内容,成为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极其综合的学科。学科体系涵盖了规划、设计、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在同一教育层次根据发展方向,又分为不同的学位。

就目前而言, 风景园林的学科基础依然不太明确, 相关的学科门类比较广泛。海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和我国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学科设置模式。一般来说, 国际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研究生课程分理论型和设计

型。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的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LAI和MLAⅡ)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以选择设计选修或者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2],这也是我国清华大学当前的景观建筑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硕士的培养模式。一些英语国家和地区也称为研究型课程计划和授课型课程计划, 比如香港大学建筑系的Research Programmes(MPhil/PhD)和Taught Master Programmes。当前, 我国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4个二级学科。此外,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还设置有设计学硕士和设计学博士的2个专业学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已经在我国学科目录中设置多年。而且, 它对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意义像建筑技术科学之于建筑学一级学科一样, 是风景园林领域非常重要的支撑系统。

3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3.1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

该学科主要包括中外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理论(theory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及风景园林评论。随着各种外文原始文献和翻译著作以及出国考察或留学的机会增多, 对西方丰富的传统园林史和现代园林史的系统性的介绍还会持续增多, 而中外园林比较史、现代园林设计思想演变史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成为热点。风景园林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理论, 即风景园林存在的意义、风景园林的学科、风景园林的价值观以及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这些都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 是融合历史实践经验和研究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想象的知识系统, 也是指导风景园林评论的基本理论。多年来, 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性、地方性和国际化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盲目自大或全盘西化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两者的衔接必须从基本理论的研究开始。风景园林评论已为学术界所呼唤[3, 10-12]。所谓的评论, 必须是在某一个理论框架或流派的思想下进行的, 评论不应是自我推介。随着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事业的进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设计项目建成或者设计竞赛发生, 如何建立一套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提高本学科和行业的设计水准尤为迫切。当风景园林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候, 过去贵族的艺术将成为平民设计, 如何在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互动的机制, 也是风景园林评论的一个重要使命。评论还能影响一个学科的思维方式[13], 当前各种设计类论文沦为项目介绍或方案文本, 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作者依然没有得到系统的风景园林评论的知识训练。历史、理论和评论是3个紧密联系的领域。

3.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主要实践研究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

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5]。

按空间位置和尺度划分, 至少包括3个领域: 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一般来说, 场地设计的范围和内涵比较明确, 是对一个特定场地的所有景物的布局与设计。现在, 园林设计所处理的对象往往是有特定边界但不一定有围墙围合, 所以成为一种对场地景物统筹的设计[14]。当前, 城市设计也是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师或风景园林师均可单独涉猎的领域。就风景园林师所掌握的知识而言, 其方案一般是“城市景观设计”, 这依然是一种在合理安排空间关系基础上的景象设计。就目前风景园林师的教育知识体系和从业范围而言, 一般是对散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和连续的建筑界面的具体设计, 而不是一种整体性的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控制和规划引导。就我国目前的用语习惯而言, 大地景观规划与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的历史渊源存在差异。尽管当前风景园林界滥用“景观规划”一词, 但是它更适合景观生态学家使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规划则分别是地理学界和国土资源部门以及环境科学界和环境保护部门所常用的。只有大地景观规划才基本上是风景园林学科所专用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是2个重要的规划领域。当前, 城市绿地系统从建成区扩展到规划区、甚至整个市域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拓展也因为所处理的对象的复杂性要求风景园林师和其他学科的工作者密切配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不仅仅是景点的再设计和游赏线路的规划与设计,景区容量也不能再简单按游人占有的面积简单核算, 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游客使用和生态恢复的关系、林相改造的问题同样突出。其他的领域, 比如旅游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也将成为空间规划的热点, 如何合理调整风景园林师的知识结构或者制订相应的教学培养计划去应对实践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5-17]。

参考文献

[1] 金昌海主编黄勇张景丽.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A卷 图文版 经济教育[M].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 350.[2] 谢新观主编.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346.[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 2009-2010[M].北京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43.[4] 陆支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中国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5] 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2006.[6] 姜振寰,孙光裕,王新荣等.自然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7] 宋会访.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54.[8] 娄娟,常俊丽.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93.[9] 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10): 50-52.[10] 夏建统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M].北京市: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 266.[11] 曲薇主编.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沈阳市:沈阳出版社, 2011: 291.[12]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15.[13] 陈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8(03).[14] 张绮曼编著.2009中国环境设计年鉴[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69-373.[15] 谢占宇主编郝鸥陈伯超.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303.[16] 北京吉典博图公司主编.2012中国建筑表现集成 1 规划设计、景观设计[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0.[17] 娄娟主编常俊丽.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93.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 海口四中数学组 陈青云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例题既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又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结点,能体现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

【关键词】例题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有效性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无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都要重视课堂例题的教学。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效益,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时而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总会抱怨能听得明白老师的讲解却无法独立完成解题,甚至有时毫无头绪,无从下笔。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多次尝试从课堂例题教学中究其原因,试图寻找例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探索实际,谈谈个人思考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课堂例题教学的误区

(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选题

对教材的理解不够,过低或过高估计学生,都会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盲目选择一些怪题、难题、偏题,收效甚微,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适得其反。

(二)教法单

一、刻板,缺乏变通、创新

例题教学有时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例题简单时,认为没什么好讲的,将解题过程直接板书,让学生自己看解题过程,或者逐字逐句念给学生。讲解例题有时会一股脑地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思考,只是单纯地接受,逐渐养成“你讲我听”的接受式学习,没有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勉强可以应付,但条件稍微有所变化,就难以独立解决问题。

(三)就题讲题,缺乏题后反思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然而,教师常常把例题解答完就了事,不对例题进一步挖掘,题后不引导学生对例题题型、思想方法、表述等进行反思,学生得不到解题反思的熏陶,没有题后反思的意识,无法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

二、课堂例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恰当选题,帮助学生减负增效

例题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不可盲目选择例题进行“满堂灌”。例题的选择不能过多、过杂、过难,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代表性,遵循从易到难。恰当选择例题,不能一味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要选择典型的,能体现现阶段教学目标,能蕴含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例题,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换课本例题或补充课外例题。另外,例题的精选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题海战”,使学生减负增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说,填空题重概念辨析,选择题重方法,解答题重思维,证明题重演绎,综合题重逻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题型,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并巩固知识。

(二)设置分层例题,满足不同层面学生

由于各种因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例题设计中,对学生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根据学生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例题,把原本统一的教学内容变得具有层次性,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避免一刀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要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尤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为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积极行动,这样就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向更高层次迈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讲解到位,全面呈现发现过程

例题教学中,教师在出示例题后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一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样的讲解看似很流畅,丝毫没有浪费时间,也不会节外生枝,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为避免这种情况,进行例题讲解

时,教师要分析清楚、透彻,讲解到位,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解,什么情况下适合这样解,如何规范表达解题的过程等等,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分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结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数学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学习解题最好的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倘若教师没有全面呈现解法的发现过程,学生通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时只能机械地模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题讲解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指导,要全面呈现发现过程,暴露如何想,揭示怎样做。例如解题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解法是如何想到的?思路是怎样打通的?如果出现解题困难,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条件和结论,该引发什么新的思考,思维上的差距何在,等等。某些特殊情况下,教师还应“稚化”自己的思维,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或者假装遭受挫折,一筹莫展,让学生独立分析原因再继续探索等等。

(四)注重题后反思,积累经验,总结规律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例题讲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例题的知识点、题型结构、类型、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等理解透彻并及时进行反思。进行题后反思,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巩固学习成果,真正达到解题的目的;进行题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优化解题方法,从而达到摆脱题海战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归纳通法,总结解题规律

有些数学例题的解法并不唯一,甚至有些方法是通法,基本而且实用,例题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众多的解法中选择通法并进行分析。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例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例题的本质,从解题过程中提炼通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通法。

(六)重视格式,书写规范化

规范的解题主要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等等,它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种正确意识的确立,都是在不断的熏陶和实践中得以形成、完善的。教师的例题教学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影响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解题教学

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示范一道题的完整的解题过程,这对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大有裨益。

三、课堂例题教学可采取的一些策略

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舍本丢纲,盲目重复训练,通过例题教学,采用合理的策略,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使有限的例题发挥极大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例题得到启发找到解题途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解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从而使例题教学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一)一题多问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例题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点的铺垫、分解、交汇、拓展、延伸,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无创造性的“模仿”,这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1)若x =-2是这个方程的一个根,求m的值和方程的另一个根;(2)求证:对于任意实数m,这个方程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只有以例导思,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寻求解题途径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使得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完善,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严谨性才能真正得到训练。

(二)一题多变

例题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设置一题多变,让学生在比较差异、辨析正误、逆向思考等活动中,深化理解、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由一题发散为若干题,层层推进,不仅增强了例题的使用价值,使学生对原例题的认识和理解呈螺旋式上升,还能帮助学生活化解题思路,灵活运用知识,增强思维的广阔性,达到由例及类、触类旁通、以一胜多的效果。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是6,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教师可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是4,周长为14,求底长。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变式3中“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要求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题多变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例题都要变条件、变问题,要因人因题灵活处理,否则会适得其反。选择例题进行变式要注意把握变化的“度”,不要“变”得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变得太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三)一题多解

一道数学题,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

例: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B、CD上的点,且AE=CF,求证:BF//DE。解法一: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入手,先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就可得BF//DE。

解法二: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获证BF//DE。

解法三: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得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获证BF//DE。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发现。通过以上三种解法的讨论,学生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达到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练,并对学生想出第三种证法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借此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创造性。需要注意的是,例题教学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思考不同解法适用的特点,鼓励学生举出相关的问题或类似的题型,总结规律。

(四)多题一解

对简捷常用的解题方法要让学生熟记于心,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如果教师能选择不同题型但能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解题,学生在应用中就会对这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采用“多题一解”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同时自觉发现、摸索、总结、应用解题规律,从而扭转部分学生在理论上有足够知识,但一遇到解题茫然无措不知从何着手的被动局面。

(五)改编例题

改编例题的方式很多,例如教材中有些例题的背景一般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将例题改编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或者将例题的条件、结论进行改编,由表及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通,引伸拓宽,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通过典型范例的思路剖析,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及解题规律。

(六)错题辨析、改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讲解题目的正确解法有时达不到教学目的,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无法对症下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课堂例题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疑难或者易发生认知偏差的问题,设置错题辨析、改正,让学生发现错解及产生错解的原

因,从错题中体会到知识的关键点和易错点,辨析出知识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找到正确的解法和结论,有效地知错、改错、防错。

例如 解方程组

教师有意错解,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但不急于把正确的解答告诉学生。“真理

辨中明”,引导学生分析,此解有没有错?错在哪里?组织学生讨论,参与辨析,经过探讨发现,上述解法是错误的。通过暴露错解过程,辨析错因,促进了正确思路的萌生,从而获得正确解法,使学生对加减消元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习题浩似烟海,无穷无尽,辅导资料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如果让学生见一题做一题,就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要害一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例题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并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要: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教学受到更多的关注。加强和改进数学例题的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认识数学例题的基本作用,思考数学例题的教学,对“上好一节数学课”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认识数学例题的作用与功能 1.知识与技能转化的载体 2.知识辨析、内化的手段 3.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

二、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2.重视解答中的“问”与“探” 3.重视“开放”与“拓展” 4.重视总结、概括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何谓例题?汉语词典对此作了如下的解释:说明某一定理或定律时用来做例子的问题,照此我们可以对数学例题简单地理解为:说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应用时用来做例子的问题。数学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中要用一定的时间对数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对例题进行学习,对例题恰当有效地处理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现行课改教材中,例题数量比原教材减少,保留的题目不足原教材的三分之一,现代生产、生活为背景、为素材的题目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适应教材的变化,探索数学例题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认识数学例题的作用与功能 数学例题的作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有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有课程改革赋予的新要求。

1.知识与技能转化的载体 数学例题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基本技能的载体,体现了教材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要求,也使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题目的解答中得以揭示.通过例题的学习, 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数学的基本技能。例如: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这道例题是在切线判定后选配的一道例题,其目的是在探索如何说明直线AB是⊙O切线的过程中,理解判定的应用,通过连接辅助线OC,体现了教材对证明切线问题的基本要求,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连结过直线与圆交点的半径,再说明此半径与直线垂直。题的难度不大,是学生理解和巩固切线的判定的重要例子,新旧教材都选了此例题,而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的其他有关切线的题目。2.知识辨析、内化的手段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自我观察与猜想的过程中获取的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获取的知识需要有一个梳理、辨析、内化的过程,解答相应的数学例题既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失将会影响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的构成。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节中,学生探索了由六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逐步减弱为三个条件,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的问题,得出了三边对应相等的全等判定,教材为对整个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加深对判定的理解,选配了一道例题: △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例题,证明前给出了对本题的分析:要证,△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并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为学生的解答思路、过程叙述提供了学习范例,为学生辨析定义(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与定理(三条边)提供了类比。3.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 现行教材中,删去了与内容不适应及一些繁难题目,但例题的作用并不因数量的减少而降低,仍具有巩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等功能,且在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程标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探索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例题恰是学生学习中经历、探索、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分式的乘除一节的例3:“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丰收2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收获了500千克.(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低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倍? 这是一道

带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学生先要经历的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相应的“分式模型”“丰收1号”:的单位面积产量=15002−a千克/米2,“丰收2号”的单位面积产量=2)1(500−a千克/米2,然后探索比较这两个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两个分式的大小,(2)问求的是倍数,实际是两分式的除法运算.再如二次函数一节的例3:画出函数1)1(212−+−=xy的图象,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抛物线221xy−=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抛物线1)1(212−+−=xy? 本题在画抛物线的过程中感知其特点,在经历两图象特点的观察、思考及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发现、生成、归纳了抛物线khxay+−=2)(与2axy=特点与联系,体现了为新知的生成搭建认知基础的作用。

二、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占用的时间较多,改革与创新例题教学方式,提高例题教学的质量,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例题教学已与课改理念不相适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改进数学例题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例题学习就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也应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一些环节应值得重视。

1.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转变例题由教师去“教”,习题由学生去“做”的旧有观念。例题需要教,但不一定是在教师一人的分析、讲解中完成,也不一定是先教后练,教应该生成于学生的尝试、交流之后,因学定教,因教促学。例如教材轴对称变换一节中的例1: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三角形。课前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轴对称,知道了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在讲授例题前可让学生尝试:①已知线段AB,你能作出这两点的对称轴吗?②已知点A和直线l,你能作出点A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吗?在学生尝试、交流(学生可能画或也可能折叠)后提出例1的问题,学生自己即可独立操作完成。此题老师可“教”的是:解答此题的过程(尝试问题)、操作过程用术语准确表述(做法)、△ABC与直线l不同位置(点在直线上、在直线两侧)(变换)。例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平台,是师与生互动的过程,没有交流与互

动,教师“教”的是教师的,学生“学”的是学生的,例题教学也就失去了的意义。“教”的过程中还要避免“熟能生巧”意识的影响,一道例题不变地反复讲,反复地做,结果是:“教”的辛苦,“学”的厌学。当学生对例题接受、理解有困难时,可以对其进行分解,搭建学生能上得去的台阶,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教”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2.重视解答中的“问”与“探”

“问”是例题教学的开端和主线,有“问”才有“探”的欲望和兴趣。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和问题,从中去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学生学好数学例题的关键。

例如,教材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一节的例1:解方程

①0182=+−xx; ②xx3122=+。若直接讲这两道题的解答,不设计引发思考的问题,学生可能会的只是这两道题,不去探究其蕴含的配方方法及降次思想,例题的作用就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若先提出问题:怎样做能使①题的左面变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理由是什么?方程两边都加42,4是如何得到的?加其他数行吗?为什么②题要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教材提示是便于配方),如何化?一定要化吗?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加深了对配方方法(二次项系数为1时,两边同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配方的目的是开方降次,二次项系数不化为1,配方添项中可能出现根号,二次项系数是平方数时可不化为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数学例题教学的重要功能,例题的解答过程也是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提出,学生接受的“题”,这样的例题教学与“背”例题是相似的。解答例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思维偏差,不应用对与错作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暴露出来,将问题、偏差及可能出现的错误,整合于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取得预期的例题教学效果。3.重视“开放”与“拓展” 教材中的例题大都是“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题型,若能在教学的同时对条件或结论加以“开放”与“拓展”,改编为探索,方案设计,阅读理解等类

题目

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强化学生对例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的例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以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改为1:连接AC、BC,延长AC到D,使CD=CB,延长BC到E,使CE=CA,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与A、B的距离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改为2:小明、小东两同学分别住在一池塘两端A、B处,他俩想知道两家之间的距离,但无测量工具,只知道每人自己每步的距离,请你帮助小明、小东设计一种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问题的深化和开放,诱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思维得以激活,在操作、思考、交流中,加深了对边角边全等判定的认识,渗透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若经常进行相应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开阔,每做完一道例题或习题,可能都会想一想可不可进行扩展变化,逐渐有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教材圆周角一课的例2: 如图,⊙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与D.求BC、AD、BD的长.这是新旧教材都选的用圆基本性质解答的典型例题,解答完后,提出两个问题: ①弦CD长确定吗?用现有知识能求吗?②题中CD是∠ACB的平分线,若改为:∠ACB的外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O交于点D,此时AD、BD的长为多少?CD长又为多少?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又回到例题上,从新分析已知,画图形,挖掘隐含条件(∠ACD=∠BCD=45°),寻找求解的思路(解法如图所示)。

4.重视总结、概括与反思 ABCDEABCDECABODECABODFCABODEF例题解答完成后,要结合例题及其扩展与变形,引导学生对例题涉及哪些知识,其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如何,关键何在等进行总结,进一步丰富解题经验,对同类例题进行适当的概括,仔细分析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同类例题,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对例题求解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将促进学生新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不断地建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例题教学时,要对例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并且辅以同类题型进行练习;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后,要对定理证明的过程进行总结:证明的关键是将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拼的过程也是平行线性质应用的过程。进而提出问题:你能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吗?学生有了例题的基础,也能够对该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解答如图所示)。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课改重点向课堂教学的转移,例题教学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数学例题的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篇:数学学科“135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总结

数学学科“135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总结

“135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中:“1”是老师讲课不超过10分钟,“3”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5”是五个模式:(1)激趣诱思(2)自学尝试(3)合作探究.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4)展示交流(5)总结反馈。

这个模式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其中,教师的科学指导是自主学习实践的前提,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学活动的目的。-、研究的目标

1、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研究,探寻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最佳途径和有效策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a、使教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注意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b、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质疑、调查、探究,能自信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通过研究进一步端正教师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造就一支精于教书,强于科研的师资队伍,努力体现我校特色,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

二、“135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及步骤:

1、激趣诱思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即在教师创设情境中寻找问题,在课题上寻找问题,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在课本结语处寻找问题,在新旧知识异同点上寻找问题,在知识应用上寻找问题,在解题策略多样性上寻找问题等。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2.自学尝试

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是线索,探究是中心。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展示、暴露数学思维活动及思维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问题自主探索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

(1)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2)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

3、合作探究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做到:(1)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3)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展示交流

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结果与根据他人学习的结果展开讨论,使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5、总结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同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以及易错点。

三、研究成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发现,规律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选择,结果由学生评价。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有探索新知的欲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数学的体验性教学中,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比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为重要,这样学生同样会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习个性化。“学生自主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此外,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生活化,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和探究手段的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体验性数学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韧、不屈不饶的学习意志。

(4)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积极探索课件的制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教师们写出了比较多的科研论文,其中有不少篇高质量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

四、研究后的一些思索: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困惑,这些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探索性学习中要关注弱势群体,怎样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在下阶段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下载“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探讨 海林朝中 全英实 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自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当今教学的真实写照。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

    用例题教学促成有效课堂

    用例题教学促成有效课堂 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中学黄炳君 【摘要】“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如何才能开展数学课有效教学,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范文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问题的来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并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本教研为主,根据研究的......

    高效课堂与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与教学设计 (参加昌乐二中孙如月老师“721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互助中学 尤文楷 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

    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作者: 王烈英 (小学语文青海海西小学语文四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182 发表日期: 2012-11-09 18:03:05 一、关于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论 1、什么......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研究大......

    学科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模 板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

    《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发挥自主、能动作用,提出班级主题之下的个人研究方向。2、通过活动,领悟小主题选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学会抉择,初步合作定下小组研究主题。3、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