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时间:2019-05-12 02: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研究大学生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影响;教育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为研究和探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根据观察部分大学生上课情况,并课后访问大学生的上课感受,本文列举出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影响及其针对这一些列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交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明显,在内隐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文科生专业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为7%和21%。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性。

2.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活力,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3.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公开抵触。

三、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上,我们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教师以及课程等因素。

(一)学生的因素 1.情绪问题 调查发现,情绪问题是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对个体其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其根本需要造成威胁或破坏时,就会遭受挫折,导致情绪冲突。情绪冲突会表现为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挫折后的情绪体验,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2.学习动力问题

调查发现,由于学习动力问题所造成的课堂问题行为占13%。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今成为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父母束缚,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许多人对“现在”不知所措,对“未来”很迷茫,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3.对待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调查发现,诸如思想政治这一类的公共课问题行为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只需强化记忆就足以应付考试。他们认为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对今后也没什么用处,上课就根本不需要认真听讲,考前突击即可安然过关,拿到学分。

(二)教师的因素 1.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家库宁(Kounin,1970)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教师讲授教材不当,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又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说明,教师缺乏这种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可能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讲课时在一段时间里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可能因为厌倦而产生问题行为。此外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组织能力,对学生要求不当,都有可能促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课堂管理能力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对待,处理问题主观、简单甚至滥用惩罚,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引起学生对老师继而对这门课程的反感。还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自流,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此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问题行为。

3.教学手段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就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特别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许多教师只是照读课本,缺乏变化,一味的灌输,使学生不仅听起来感觉累,而且易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不愉快的,是烦闷的,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 1.教材的选择问题

大学学习是一个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阶段,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脱钩。这种情况会让大学生觉得大学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没有联系,最新的知识无法获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用不到,所以上课自然也不会认真听,课堂纪律也就可想而知了。

2.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问题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学生尤其喜欢热情友好的教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反馈,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互相支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所有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3.课堂内部环境问题

课堂内部环境因素,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环境良好,气氛融洽,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相反,如果课堂环境恶劣,气氛紧张,学生可能就会感受到昏昏沉沉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课程是大班上课,一位老师面对上百个学生授课,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课堂管理方面都显得没有力度。

四、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育对策

(一)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人生观的确立方面变得困难而的复杂。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辅导,使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把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心地需要,进而变成他们学习的动机。

(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应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来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它主要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大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从而真正转变课堂问题行为。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即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高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重要之举。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大学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要求不当,教学内容缺乏组织、教学方法单调的等因素有关。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最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时,要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课堂中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影视民主、有好的,决不能专断,过于冷漠。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是“主导“角色而不是”主宰“角色,这样,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师生彼此真诚交流,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之上,教师无疑更易于接近学生,并对学生行为有意识的进行矫正,即以条件反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此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学,2004(4):29~31.[2]周月朗.大学生课堂行为浅析[J].娄店师专学报,1994,(1):42~45.[3]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108 Abstract: In the late of 1990s, people have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Students’ behavior in classroom is one of questions in classroom research field.Therefore, analysis on undergraduates’ behavior in classroom is helpful to know the real learning state, to understand students’ opinion about the college classroom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their behavior an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Status;Influence;Causes;Countermeasures

第二篇: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

摘要: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本文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课堂行为;剖析;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的、负而的、而且具有普遍性,在典型的大学课堂里,有问 题行为的大学生约占半数。并且这些问题的程度以轻度为主,教师若疏于管理,往往导致问题行为呈蔓延状态。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及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反应。所以对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剖析,有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牛剖生

首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2,和本人的课堂观察、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在大学课堂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在性别、年级、专业等方而没 有显著相关,即在任何年级、任何专业课堂和公共课堂上,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5殆一33'70,甚至更多,可见,问题行为在大学课堂里是经常发生的,涉及的学生比较广泛,具有普遍性。

其次,课堂问题行为的程度以轻度为主。大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但这些问题行为的程度以轻度为主,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 为的种类排序表明,在大学课堂里,睡觉比率占14'0,思想开小差的占13'70,看课外书的占loo ,做其它作业的占11070 ,擅自离位的占}o ,,也就是说,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以轻度的内向性问题 为主,这种问题行为不易被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而较严重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占的比例极少。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仲,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育失策导致。总之,大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

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综合起来讲,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育失策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失策有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

L教师的教学态度

有些大学老师的教学态度表现为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忙于私阿「或校外其它事务,视上课为应付差事,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不顾及学 生反应,精神状态差,缺乏活力,’懒懒散散,这些因素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课 堂问题行为。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学生越不易产生问题行为。相反,威信越低,就越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产生。

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

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在大学课堂里,老师管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 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课堂行为蔓延,导致教师学生各行其是的局而。另一方而,有些老师遇到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处理,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语言过激,一人犯错众人受罚,导致课堂上师生情绪冲突升级,学生在不良的课堂情绪氛围下易产生反感,或用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以示不满。

(二)学生因素

课堂中大量的问题行为同学生的身心状况 直接相关,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

} “G”理缺失

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等方而,据调查访谈发现,有些大学生在课堂上,尤其理科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知识过难,教师又缺乏与学生沟通,学生听不懂,进而陷入焦虑的情绪状态,挫败感应运而生,这种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影响到学生行为的转化,反正听不懂,还不如看其它书籍,或做其 它事情,以缓解这种焦虑感或挫折感。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

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多兀价值观的影响,学生

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强调“实用性”,而学生对“实用性”的理解只限于是否能帮他们考到各种资格证,看不到知识的内在价值,所以,尤其在公共课课堂上,学生认为这些知识缺乏”实用性“,对今 后没有多大用处,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缺乏应有的约束力,缺乏竞争意识,上课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书籍。一堂典型的公共课堂上的观察记录显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多种多样,看考研资料的,看英语四六级备考书的,还有看小说、听音乐的,写入党申请书的等等。若教师课堂管理失范,这种课堂问题行为呈蔓延趋势。

入目标缺失

大学教育强调学术性,学生学习强调自觉性,给予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学生在高中阶段超负荷的学习让他们习惯于在老师家长强大的压力下学习,一旦进入管束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学生身上出现“目标间歇性”现象,许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充足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加之师生关系淡漠,学生成了迷途的“羔羊”,在课堂上懒懒散散,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应运而生。

(三)环境因素

1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 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的、正向的,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尤其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或在网

络游戏中得到虚拟的自我肯定,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另外,媒体提供的误导信息也使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对大学教育的价值产生质疑,失去学习动力。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师生关系呈淡漠化、边缘化趋势,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上师生各行其 是,失去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热情友好的教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行为,而淡漠不负责任的只能带给学生对学习的仄烦,对课堂的回避。所以,淡漠、疏离的师生关系因缺乏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处于被忽视、不被理解的境地,这种局而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

入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 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

堂问题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课程是R }}}上课,一位老师而对上百个学生授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课堂管理方而困难,甚至有些学校为了排课方便,忽视课堂教学 规律,同一门课程实行三节连上。在这样恶劣的 课堂环境下,气氛紧张,学生感受到的是昏昏沉沉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内外因

素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应从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教

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教师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职业特性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情。爱岗敬业的教师能以他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能通过他精湛的教学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树立他的文化形象,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导向作用。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 的道德形象和文化形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有效之举。

(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课堂中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友好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是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彼此真诚交流,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导向,对问题行为不是采取回避,而是通过多种有效策略矫正,这样不但能够建立良好的课堂运行秩序,还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方而,即学校文化 的物质层而、制度层而和精神层而,精神层而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文化氛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层而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此,良好的学校文化除了在物质层而和制度层而加强建设外,更应关注精神层而的建设,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积极探索的校风和文化氛围,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追求自我发展的最大化,体验知识的内在价值,进而消除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人生观确立的阶

段。而临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加之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理想、信念、人生观的确立方而变得困难而复杂。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辅导,使他们清楚认识到大学教育 的特点及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多种文化的选择有理性的思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到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要求,进而使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内心的 需要,变成他仃]学习的强大动力。

(五)营造联合好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取决于教学环境的适宜性,能按教学规律安排教学,班级人数安排合理,课时安排合理,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得当,寻求最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的 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课堂角色。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融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索为一体。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探索,主动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fll施良方,崔允廓.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fM 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ss f21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l.高教发展与

评估,2oo'z 1 f31崔英锦.谈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中的几种反思性管理模式

「月.黑龙江教育,}s f41赵富才.课堂问题行为与对策研究「Jl.聊城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oi s

【责任编辑

第三篇: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 评论发布者:董俊红 发布时间:2014-09-18 09:44:30

在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六类,这六类行为依次表现出程度加重:

第一类,隐蔽性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漫不经心等;第二类,轻度冲突行为,如同座或相邻同学发生纠纷、相互干扰等;第三类,不服从教师,如不听教师安排、不与教师合作;

第四类,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第五类,扰乱性行为,如坐立不安、嬉笑吵闹、乱抛物品等;第六类,恶作剧,如做怪样、叫老师绰号等。

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的问题行为,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第四篇:主题研究课堂行为跟进

主题词研究课堂行为跟进

小学高年级阅读式教学模式研究

沙河市第二小学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4年11月

1、激趣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学课文

“激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心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进入思维活动。“激趣”,要创设情境或创设悬念,如介绍课文有关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展示、播放课文有关实物(插图、照片、漫画等)、音乐、表演、某一场景等。“导学”,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导”的问题,去创造“学”的气氛,指引“学”的路子。这实际是运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教学开始,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激趣导学”。做法是: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介绍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使学生对课文有关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引发起读课文的动机与兴趣;或利幻灯、录像等展示、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实物(插图、照片、漫画等)、音乐、表演、某一场景…… 再现课文有关情境,围绕课文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使学生从再现的课文情境和教师的激学导言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与求知欲,兴味盎然地走进文本中去读课文,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上课伊始,先把周总理的遗像挂于黑板前,让学生瞻仰,然后用感人肺腑的语言简介总理生前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还在为党和人民顽强工作的情况,用最平和的语调导入正课:“同学们,咱们满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总理、爱总理的。好不好?”学生会带着深切怀念周总理的真挚感情,整齐地、流利地、有节奏地读课文。读到等、望、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学生会语调深沉;读到总理过去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学生会语气激昂;那一悲一喜的语调,真揪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上课伊始,像上一位教师那样,先用愤怒的语言简要介绍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烧杀虏掠,把圆明园化为烬的悲惨历史,然后展示 “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蓬莱遥台、武林春色”等的辉煌景观让学生观赏,接着又用愤怒的语言讲述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最后用悲壮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同学们,为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怀着„愤怒与婉惜‟之情,读读这篇课文吧!”学生会顿时产生一种一爱一恨,一愤一惜的情感,用憎恨、愤怒、赞美、惋惜的不同口气,有感情、有节奏地读起课文来,那情景真诱人悲喜交集,浮想联翩!

2、读悟究疑——读悟课文,探究疑问,培养能力

“读”,就是阅读课文;“悟”,就是感悟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究”,就是探究疑难问题。“读悟究疑”,就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善于合作”,“乐于讨论和交流”,“懂得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亲历探究实践体验”,“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要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做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想过去、想现在、想将来,从诸多的„想‟中想出一个新的头绪来,想出一个新的探究方法来,想出一个合适的结论来,还要在想象和联想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基本做法是:在“激趣导学”之后,放手让学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自由地、逐段地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开头大概讲什么,中间各段讲什么,最后大概讲什么,各段综合起来课文大概讲什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感知,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课文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学习障碍;用符号、文字进行圈、画、批、注,标出关键词句, 标出不懂的地方;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等的方法要求,仔细品读、分析、揣摩、体验和感悟这些关键词句在课文中的内涵和作用,使学生能从感悟词句进而到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理解的地方,包括词、句、段到篇章,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大胆地参与“讨论和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同桌通过讨论解决了的,给予肯定;有些问题,通过同桌和合作小组讨论理解还是模糊的,给予适当的点拔加以解决;有些问题,经过同桌甚至合作小组讨论,还是解决不了的,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合作进行深入的探究。

引导探究,要按照步骤进行:(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语言文字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查阅工具书、实地观察或调查、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等;(3)让学生主动参与解题实践,如多读多思、动手尝试,亲历实践体验、分析解释尝试过程,发表个人见解等;(4)让学生汇报探究结论,如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汇报探究结果。还要懂得操作技巧,像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说的那样,做到:(1)教会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质疑;(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筛选出共同关心、有探究价值地问题的问题来;(3)因势利引导学生参与解题实践;(4)鼓励学生各抒已见;(5)对学生确产生疑惑的问题要给以充足的时间;(6)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

像上述“经过同桌甚至合作小组讨论,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是涉及到某个重点段落甚至整篇课文的大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全班师生要密切配合,人人互动,并运用上述的探究方法和途径,联系全文,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逐段逐段进行读读、议议、讲讲,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讨论、探究,使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比较深入的领会,有个整体性的把握,并由此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探究,获取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此探究,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懂得了探究方法和途径,而且不断有所发现、学有所得;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总结升华——总结全文,提升认识,领悟积累

“总结”,就是把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归纳作出一个指导性的结论,便于学生掌握;“升华”,就是使“总结”后的内容更加精粹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便于学生加深认识,内化吸收。“总结升华”,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即“课文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形式(即“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一个总结,形成一个精华,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表现形式,能领悟借鉴,内化积累,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总结,揭示出一个新的读写规律,便于学生提升认识,内化积累,获取语文素养。

为什么要总结?怎样总结?从哪些方面总结?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为我们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他指出:“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写景的文章,要体会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的形象,体会人的情感”;“抓住特点写景,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写人”,掌握“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注意从读到写,加强读写结合,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总结课文思想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时,引导学生是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同时,还注意:(1)把握好时间。因为这个环节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使用的时间尽可能不超过一节课的一四分之一。(2)不是篇篇课文都一样总结,而是每个单元选择一两篇为例总结一下,其余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领悟。这样,学生既能画龙点精地探索到读写规律,获得语文读写素养,又不至于浪费太多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

4、积累运用——联系实际,读读写写,提高素养

“积累”,就是让学生通过多读的方式来积淀,储存文章的典范语言;“运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方式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规范语言。“积累运用”,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之后,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实践练习来积累语言、形成语言及发展语言,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此时创设的语言训练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实践练习,正是为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服务的。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的阅读教学,尽可能地达到这方面的要求。

首先,开展读背训练活动,让学生积累文章的典范语言。一是腾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品读、朗诵课文优美词句,精彩语段;二是出示情境性的填空题,让学生给课文的精彩语段填空;三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举行尝试背诵比赛,试背课文精彩片段;四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五是扩大阅读面,让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与课文同类的文章;…… 通过品读、朗诵、背诵、填空、复述、选读的训练,使文章深厚的人文情感以及优美的典范语言永远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内化、积淀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文素养。

其次,设置书面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形成和发展规范的语言。一是引导仿写句子。二是引导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写片段。三是引导扩写缩写练习。四是引导改写或续写。五是引导写读后感。六是写想象事物。无论写什么,都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课文及课外读物中优美生动的词句,灵活运用“总结升华”阶段学到的各种表达方法,以提高小练笔的质量。通过这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训练,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规范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每学完一个单元课文,都推介课外读物让学生读,并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多写心得体会,使学生自觉养成勤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多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后面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中,我像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说的那样,重视“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引读、听读、品读、演读、分角读交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要求学生读有层次、有要求、有质量。在“读悟究疑”环节,做到边读边想,并动笔圈、画、批、注,以了解课文脉络及思想内容;品读与析读结合,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总结升华”环节,做到品读与诵读结合,以总结出读写规律。在“积累运用”环节,做到诵读与背诵结合,以积淀语言激运用。每个环节的读,都要求注意喜怒哀乐,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边读边想;都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句,琅琅上口,熟记于心,实现“美读”;都要求以读代讲,以读悟文、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见疑、以读析疑、以读解疑,以读积淀,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训思维,增强语感,内化语言,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在受到启迪和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篇: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对策论文

第1篇: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开展的心理学对策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大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录取比例年年攀升,给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向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自1994年周月朗提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以来,这一课题得到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多在浅层,研究方向杂乱。2009年,孙影娟通过实证分析,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但这些问题行为的程度以轻度为主。大学生课堂睡觉的情况位居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首位,且在性别和年级上都具有显着性差异;随着手机的推广普及和手机软件的更新应用,当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已日趋明显,在大学课堂上出现的“低头族”现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由于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缺失,导致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无故旷课、上课迟到和早退现象普遍存在。现代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如“低头族”已经取代“睡觉族”,排在大学生课堂问题最新行为首位。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多变、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策略缺乏等学习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成因

1.1课堂学习价值存在认知偏差

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对课程价值取向问题位居第二。大学生对课堂学习价值认知的形成,是通过人脑中信息加工系统接受外界输入的有关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检索、提取,以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的编码存在偏差,如认为课堂学习无用、过分强调学习自由及个性张扬、缺乏课堂敬畏感等,以课堂问题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偏差对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负首要责任。

1.2课堂情绪情感行为控制能力缺乏

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情绪问题位居第六;而不喜欢所学专业、科目或任课老师等学习情感问题亦占较大比重。在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反映起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大脑机制影响人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说明了大学生消极的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在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教师对这些行为的忽视或无作为,无疑加速了它的发生和发展。

1.3课堂学习动力不足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最根本原因。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间歇性”现象。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学习动力问题位居第三。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缺乏学习动力”排在第二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缺失和学习动机的偏差密切相关。

1.4课堂学习意志力弱化

学习意志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学习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学习意志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大学生学习意志力弱化的表现,且多出现在意志活动的执行阶段。丁雪红在大学生对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认识的调查中发现,说悄悄话、思想开小差、发呆等意志缺乏行为占较大比重。

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对策

2.1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的提高

2.1.1重视学习注意力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分析表明,注意是参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基础性部分,其有限性制约了认知的深度和水平。教师应采用元注意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整合认知各要素,在价值认知形成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他们“开小差”等注意动摇现象的发生。

2.1.2做好师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

不同家庭状况、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认知风格总体发展受专业、年级的影响。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做好教师和学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避免由认知风格差异而造成“师生沟通不良”,忽视课堂学习价值,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3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策略、获取与编码策略、储存和组织策略、再认和回忆四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认知策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信息,并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以及对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大学生认知策略的提高可对认知策略四部分内容各个击破,对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进行指导,避免因缺乏认知策略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4提高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效率。研究表明,直接指导策略确实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尤其是在提高元认知体验方面效果明显。丰富元认知知识,增加元认知体验,指导和改善元认知监控,提高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对避免因元认知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2.2.1管理与控制课堂情绪性行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情绪调节与学习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或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发展情绪智力及学会情绪的表达。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加强情绪管理训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水平,对克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2正确处理课堂情感性行为

情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情感总体水平一般,亟须大力培养。教师应帮助大学生从认知、感觉、兴趣、人际、自我调节等方面着手,发挥学习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动力、强化之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给予正确评价及培养,避免学习情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瓶颈因,以致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3课堂学习动机的发展

2.3.1提高学习需要水平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中一个便是内在需要,即内部动机。学习需要,即学习内驱力或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中的基本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动力来源,学习者只有对自己有充分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帮助大学生让课堂学习需要从低层次水平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学生亦要根据不同学习需要的性质,把握学习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提高在课堂学习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3.2正确看待学习诱因

动机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能满足需要的外界事物,即外部诱因。学习诱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沈国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是:“一方面,不能因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中含有个人利益需求的成分,就认为其学习动机不纯;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使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逐步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占更大的优势,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高度统一和增长”。高校应以此为参考,避免消极诱因,发展和丰富积极诱因,发挥外部诱因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

2.4学习意志力的培养

2.4.1重视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行动和手段作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关于意志行动两个阶段重难点的把握,对大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准备阶段的重难点在于目标的合理设定,设定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前提,目标过高或过低,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意志行动的后续进程;目标执行阶段的重难点在于执行的持久性及变通性。大学生在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常犯的“毛病”就是在作出决定之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不知变通和调整,一味按照原计划中错误的决定执行。意志行动的过程,也是意志的培养过程。大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克服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

2.4.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意志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业成败和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的坚韧性、自制力与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注重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中之重,以避免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良行为习惯。

3、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进入“成人”状态及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认知、情绪情感、动机和意志四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恰当教育与适当引导,对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培养国家知识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课堂学习价值认知、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课堂学习动机、课堂学习意志力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是基础,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是保障,课堂学习动机是动力,课堂学习意志力是重要保证。缺少任何—方,都不利于大学生课堂良好行为的培养和问题行为的克服、改善和矫正。当然,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得到更好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亦需要来自教师和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及改善学风等。

第2篇:行为心理学下我国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对公园的普遍需求

在进行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弱势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的同时,也应充分了解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地创造条件,消除人为环境中的各种障碍,使弱势群体也能正常生活并参与社会活动,让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典型弱势群体对公园的使用,如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应更为便于使用,如方便轮椅通行的道路;残疾人则由于现代公园中缺乏专为他们设置的公共空间,而普通公园不安全因素过多且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故他们多选择呆在家中或是只徘徊在住所附近;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的地段或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且他们由于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及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很难避开环境变化带来的危险,另儿童经验知识有限,故要尽量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设施。

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老年人腿脚不够灵活,行动相对不便,比较看重活动设施是否方便使用,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应加以强化,方便轮椅通行的道路也是老年人是否能愉悦的享受公园环境的必要条件。

残疾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园中缺乏专门为残疾人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普通公园由于存在不安全因素和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造成的不便利因素,以及正常人异样的眼光使得大多数的残疾人不愿光顾,许多残疾人选择呆在家中或是只徘徊在住所的附近。

儿童对公园环境的需求: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的地段或者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由于好玩好动、注意力分散、安全意识不强,不太懂得保护自己,很难避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危险。因此一定要注意儿童游园玩耍时的安全性。另外儿童生活经验较少,而且看问题也很单纯,对不常用的字或语言不容易看懂,在设置导向标识时应简单易懂,尽量采用图形等形象、易懂的标志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环境设施,满足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无障碍意识的匮乏

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和管理者为追求含蓄的意境,忽略了可达性,从而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加了他们的游园难度,因而设计之初就应注入无障碍的设计的理念,并践行于过程中,才能营造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

2.缺乏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

大多数城市公园只是为满足相关规范而进行无障碍设计。设计者没有仔细考虑过怎样才能将无障碍设计做的既巧妙又实用,加上我们缺乏弱势群体使用感想的信息反馈机制,长期以来无障碍设计处于一个相对粗放型的发展状态。

3.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完善

城市公园中很多受到无障碍设施无法得到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公园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公园的功能、方便广大游客,改造和修缮相关设施,使无障碍设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新方向

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不仅要排除弱势群体的各种障碍,满足弱势群体的游览需求,更要为他们营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让使用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和愉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对今后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树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水平要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将设计工作转移到满足弱势人群的人性化、安全、使用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

无障碍设计必须要明确每一项设计的标准、尺寸、关联性等;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弱势人群的行为需求以及公园环境与弱势群体的行为关系。

2.融入无障碍的设计元素。在无障碍设计中对一些公共性的设施、园路、建筑、小品、植物、标识等进行设计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入无障碍设计元素。公共设施需要专门设计,如:园路,考虑到弱势人群行动不便,园路路面铺设材料必须要平坦、防滑、避免摔倒。

3.加强感官的交互性设计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一切相关的组成元素都包含了人们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交互设计中交互的对象,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还包括了不同层次、感官、感受的交互性设计。

对于公园设计来说,无障碍元素的加入必然要与正常的设计相融合,公园还有着许多其它的功能,通过景观设计与多种园林组合元素的搭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无障碍设计中要保持这种感官、感受的协调性,即选择了无障碍的设施设计也要保证整个公园整体效果,能够从各个感官角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感受。除了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外,听觉、触觉、嗅觉这三种感应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方式与内涵,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的应用可以带动设计思维的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带给用户更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综上所述,无障碍设计作为满足弱势群体在生活中使用公共设施的一种安全保障,使他们最终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设计师的社会义务。完善无障碍设计,营造无障碍环境,是体现公园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公园品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促进社会进步,培养公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下载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行为问题课堂论文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向前发展必然会考虑后续的人才接济,富足过后把目光投射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开始阶段,父母都希望自己的......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课题汇报_职教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相对而言比较严重。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还很少,为了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五篇)

    _____ __…__…__…__…_…33…40…50…2…10…2_…号…学) 线 (__…_…_琼…超…龙……__…名…姓… … … 业…专)封__(__…_育……教…学…小…_…_级…_…__…_…21…02)_......

    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

    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 摘要: 爱情是生活的调味剂,恋爱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有人说,在大学里不好好谈一场恋爱就算虚度了四年的光阴。而现在的大学生确确实实也贯彻了这个信念,校园......

    大学生军训问题研究

    兵役学 ——大学生军训问题研究 考号: 姓名: [内容提要] 我国大学生军训工作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军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

    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摘 要】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从艰辛的高中步入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

    不规范执法行为问题研究

    不规范执法行为问题研究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进而执法规范化成为“四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规范执法,是从正向角度要求检察干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