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作者: 王烈英(小学语文
青海海西小学语文四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182 发表日期:
2012-11-09 18:03:05
一、关于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就是研究的主题、观察的任务),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化用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工作系统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发展。我们可以对课堂观察可做如下理解:
•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
•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
•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
•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
•不是为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
•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
2、课堂观察的工具
进行课堂观察必须运用相应的观察工具即各种观察量表。量表根据实际需要具体制定,比如学生参与度观察、教师教学技能观察、教学资源的利用观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观察、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等。
3、课堂观察的方法
(1)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需要对观察的课堂现象进行量化,以便进行科学分析。这种观察直观、简约、有说服力,便于操作。关键是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通过观察对所列行为的频率进行记数。
(2)定性观察 定性课堂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归纳法,并且资料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其主要优点是:能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能体现评课人对课堂现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灵活地抓住个别有价值的细节;能简便、自由地记录;能主动地、有导向地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定性量表的制定要周密、细致、科学、严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3)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相结合
如:教学问题设计和处理观察量表
4、课堂观察双方的关系
被观察者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他是来帮助我的,我非常感谢他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有别人的帮助我这次肯定要提高。观察者要意识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观察别人的课堂能让我发现问题引以为戒,发现优点长进自己,谢谢你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发展资源。
让被观察者:
•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
•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
•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
•欢迎仔细地听课,自信心得到加强。
让观察者
•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
•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实际讨论中心。
•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
5、观察的实施
各教研组或者是个人可以结合要观察的角度设计观察量表,在实施中,可以是个人观察,也可以分组观察。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价值,既要考虑提什么问题、怎样提、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又要考虑落实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等。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问题设计的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学科概念和学科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严谨性就是指问题表达要周密严谨、无懈可击,杜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表述。
3、问题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4、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匹配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王迎州)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过于深奥,非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所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5、问题的呈现方式
从问题的载体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纯文字类型、图文并茂型、表格类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竞赛等方式。从问题的类型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包括多种类型:
① 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一种检查学生已学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地思考。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则是要求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比如:记忆资料、分类、概念等。这类问题是理解性提问的过渡。
简单知识的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答案现成单一,课堂上看起来很活跃,双边活动较多,但缺少高级的思维活动,应当节制使用。
② 理解性提问 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讲叙中心思想,区别事物的异同均属于此类提问。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哪些”的提问方式出现。这类提问用多用于讲解之后,一般情况是检查最近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③ 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④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⑤ 综合性提问
是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回答。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⑥ 评价性提问
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学生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仅仅把提问理解为“一问一答”,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的方式
提问有不同方式:提问前先指名回答,然后发出问题;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发出问题后,叫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叫未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改叫其他同学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注意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选择好提问的对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2、思考时间和回答方式 课堂提问不仅要适时适度,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是精心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包括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齐答)、抢答(举手回答)、必答(点名回答),笔答、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等等。
3、即时性评价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改进的功能。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尤其重要。课堂观察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评价是否坚持发展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原则,是否流于形式等。而且,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讨论的时效性
1、讨论问题的价值性。讨论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是教学重点、难点,或是易混点、易错点,或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讨论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确实是值得讨论问题,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2、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调控。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进行有效地调控。教师的调控一要调控时间,二要调控学生。要进行有效分组,讨论中深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三要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适时加以点拨、激励,消除外来干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展开积极、充分、高效的讨论。四要注意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当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而又有新的思索和新的发现时,给以充分的尊重,即使比预计的时间多一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五要注意平衡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
3、讨论的时间及效果。
讨论效果一方面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包括是否在讨论中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合作精神、探索欲望等都属于讨论的效果。
(四)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
1、问题的生成与捕捉。学生的“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善于捕捉和整合来自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引领,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创见”(想法、说法、做法)要给予肯定、鼓励与宣扬。
2、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
有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会对教学会起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的生成性问题,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起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应对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障碍”,使教学正常化。
(1)结合实际,科学调整课前预设。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的课是最佳的课。当课堂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的新情境、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着预案的时候,如果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课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佳的课。
假如教师无视主体状态,把教学生硬地拉回到预设的框子里来,那么即使预案设计再好,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假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而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科学地调控课前预设,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如能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性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变“废”为宝,不要让学生带着错误坐下。
(3)活用评价,把握生成性问题。评价是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给予科学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定。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活用评价的方法进行机智的处理。在教学进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一方面,教师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展现而惊喜,另一方面,面对这些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巧妙评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3、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注意到了,有的可能没有留意到;对于注意到了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可能及时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时间解答或者没有解决好而撂置了下来,有的可能留到课后解决。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的学习活动会让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具体,更具有发展性、建设性,会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更具有针对性,是我们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只要我们需要,我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去观察、去反思。
第二篇: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价值,既要考虑提什么问题、怎样提、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又要考虑落实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等。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问题设计的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学科概念和学科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严谨性就是指问题表达要周密严谨、无懈可击,杜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表述。
3、问题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4、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匹配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王迎州)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过于深奥,非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所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5、问题的呈现方式 从问题的载体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纯文字类型、图文并茂型、表格类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竞赛等方式。从问题的类型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包括多种类型: ① 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一种检查学生已学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地思考。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则是要求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比如:记忆资料、分类、概念等。这类问题是理解性提问的过渡。简单知识的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答案现成单一,课堂上看起来很活跃,双边活动较多,但缺少高级的思维活动,应当节制使用。② 理解性提问
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讲叙中心思想,区别事物的异同均属于此类提问。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哪些”的提问方式出现。这类提问用多用于讲解之后,一般情况是检查最近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③ 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④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⑤ 综合性提问
是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回答。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⑥ 评价性提问
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学生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仅仅把提问理解为“一问一答”,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的方式
提问有不同方式:提问前先指名回答,然后发出问题;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发出问题后,叫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叫未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改叫其他同学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注意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选择好提问的对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2、思考时间和回答方式 课堂提问不仅要适时适度,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是精心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包括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齐答)、抢答(举手回答)、必答(点名回答),笔答、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等等。
3、即时性评价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改进的功能。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尤其重要。课堂观察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评价是否坚持发展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原则,是否流于形式等。而且,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讨论的时效性
1、讨论问题的价值性。讨论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是教学重点、难点,或是易混点、易错点,或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讨论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确实是值得讨论问题,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2、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调控。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进行有效地调控。教师的调控一要调控时间,二要调控学生。要进行有效分组,讨论中深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三要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适时加以点拨、激励,消除外来干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展开积极、充分、高效的讨论。四要注意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当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而又有新的思索和新的发现时,给以充分的尊重,即使比预计的时间多一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五要注意平衡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
3、讨论的时间及效果。
讨论效果一方面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包括是否在讨论中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合作精神、探索欲望等都属于讨论的效果。
(四)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
1、问题的生成与捕捉。学生的“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善于捕捉和整合来自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引领,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创见”(想法、说法、做法)要给予肯定、鼓励与宣扬。
2、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
有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会对教学会起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的生成性问题,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起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应对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障碍”,使教学正常化。
(1)结合实际,科学调整课前预设。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的课是最佳的课。当课堂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的新情境、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着预案的时候,如果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课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佳的课。
假如教师无视主体状态,把教学生硬地拉回到预设的框子里来,那么即使预案设计再好,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假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而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科学地调控课前预设,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如能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性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变“废”为宝,不要让学生带着错误坐下。
(3)活用评价,把握生成性问题。评价是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给予科学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定。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活用评价的方法进行机智的处理。在教学进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一方面,教师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展现而惊喜,另一方面,面对这些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巧妙评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3、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注意到了,有的可能没有留意到;对于注意到了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可能及时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时间解答或者没有解决好而撂置了下来,有的可能留到课后解决。
以上只是我对这个教学问题设计和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相信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研中会有更新的角度进行观察,会设计出更好的测量工具。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的学习活动会让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具体,更具有发展性、建设性,会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更具有针对性,是我们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只要我们需要,我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去观察、去反思。
第三篇: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发布者:占丽宝 发布时间: 2012-2-6 17:41:58 教学问题包括导学提纲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课堂讨论的问题、习题设计的问题等,评价的内容应包括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提问的启发性、讨论的价值性、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即时性评价等方面。评价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问题范围是否大小合理、深浅得当,能否对学生的探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本人经过学习体会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吃透课标,教材,学情。问题的提出应该源于教材和学情。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教学的重点。2.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3 问题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环环相扣。4.问题设计要有思维容量,有思维高度,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思辨、探究、质疑能力。5.问题表述要明确,角度要新颖,有启发性,有变化。
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发布者:薛丽 发布时间:2011-5-6 10:44:51 浏览人数:419 5月7日,张校长已经就问题式教学的相关问题给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指导。在张校长的讲座中主要从对问题式教学的概念和模式讲起,使我们明确了“问题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主动、积极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张校长从操作层面对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流程和问题的设置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提出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的教案检查还是集体备课都强调问题的设计和引领。此次打造高效课堂汇报课再次成为我们推进问题式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深入推进问题式教学的改革,我们为各教研组发放了“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量表”。希望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引起我们对做课教师设计问题的思考,也引起我们对自身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问题的反思。下面我就把课堂观察和这个观察量表简单的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关于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就是研究的主题、观察的任务),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化用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工作系统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发展。我们可以对课堂观察可做如下理解:
•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
•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
•不是为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
2、课堂观察的工具
进行课堂观察必须运用相应的观察工具即各种观察量表。量表根据实际需要具体制定,比如学生参与度观察、教师教学技能观察、教学资源的利用观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观察、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等。
3、课堂观察的方法(1)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需要对观察的课堂现象进行量化,以便进行科学分析。这种观察直观、简约、有说服力,便于操作。关键是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通过观察对所列行为的频率进行记数。(2)定性观察
定性课堂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归纳法,并且资料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其主要优点是:能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能体现评课人对课堂现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灵活地抓住个别有价值的细节;能简便、自由地记录;能主动地、有导向地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定性量表的制定要周密、细致、科学、严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3)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相结合 如:教学问题设计和处理观察量表
4、课堂观察双方的关系
被观察者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他是来帮助我的,我非常感谢他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有别人的帮助我这次肯定要提高。观察者要意识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观察别人的课堂能让我发现问题引以为戒,发现优点长进自己,谢谢你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发展资源。让被观察者:
•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
•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欢迎仔细地听课,自信心得到加强。让观察者
•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
•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实际讨论中心。•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
5、观察的实施
各教研组或者是个人可以结合要观察的角度设计观察量表,在实施中,可以是个人观察,也可以分组观察。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价值,既要考虑提什么问题、怎样提、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又要考虑落实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等。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问题设计的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学科概念和学科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严谨性就是指问题表达要周密严谨、无懈可击,杜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表述。
3、问题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4、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匹配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王迎州)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过于深奥,非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所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5、问题的呈现方式
从问题的载体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纯文字类型、图文并茂型、表格类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竞赛等方式。从问题的类型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包括多种类型: ① 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一种检查学生已学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地思考。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则是要求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比如:记忆资料、分类、概念等。这类问题是理解性提问的过渡。
简单知识的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答案现成单一,课堂上看起来很活跃,双边活动较多,但缺少高级的思维活动,应当节制使用。② 理解性提问
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讲叙中心思想,区别事物的异同均属于此类提问。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哪些”的提问方式出现。这类提问用多用于讲解之后,一般情况是检查最近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③ 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④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⑤ 综合性提问
是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回答。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⑥ 评价性提问
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学生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仅仅把提问理解为“一问一答”,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的方式
提问有不同方式:提问前先指名回答,然后发出问题;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发出问题后,叫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叫未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改叫其他同学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注意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选择好提问的对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2、思考时间和回答方式
课堂提问不仅要适时适度,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是精心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包括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齐答)、抢答(举手回答)、必答(点名回答),笔答、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等等。
3、即时性评价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改进的功能。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尤其重要。课堂观察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评价是否坚持发展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原则,是否流于形式等。而且,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讨论的时效性
1、讨论问题的价值性。讨论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是教学重点、难点,或是易混点、易错点,或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讨论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确实是值得讨论问题,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2、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调控。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进行有效地调控。教师的调控一要调控时间,二要调控学生。要进行有效分组,讨论中深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三要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适时加以点拨、激励,消除外来干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展开积极、充分、高效的讨论。四要注意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当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而又有新的思索和新的发现时,给以充分的尊重,即使比预计的时间多一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五要注意平衡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
3、讨论的时间及效果。
讨论效果一方面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包括是否在讨论中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合作精神、探索欲望等都属于讨论的效果。
(四)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
1、问题的生成与捕捉。学生的“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善于捕捉和整合来自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引领,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创见”(想法、说法、做法)要给予肯定、鼓励与宣扬。
2、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
有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会对教学会起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的生成性问题,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起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应对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障碍”,使教学正常化。
(1)结合实际,科学调整课前预设。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的课是最佳的课。当课堂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的新情境、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着预案的时候,如果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课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佳的课。
假如教师无视主体状态,把教学生硬地拉回到预设的框子里来,那么即使预案设计再好,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假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而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科学地
调控课前预设,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如能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性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变“废”为宝,不要让学生带着错误坐下。
(3)活用评价,把握生成性问题。评价是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给予科学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定。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活用评价的方法进行机智的处理。在教学进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一方面,教师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展现而惊喜,另一方面,面对这些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巧妙评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3、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注意到了,有的可能没有留意到;对于注意到了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可能及时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时间解答或者没有解决好而撂置了下来,有的可能留到课后解决。
以上只是我对这个教学问题设计和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相信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研中会有更新的角度进行观察,会设计出更好的测量工具。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的学习活动会让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具体,更具有发展性、建设性,会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更具有针对性,是我们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只要我们需要,我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去观察、去反思。
课堂提问观察评价表
作者: 李明(小学数学
甘肃平凉华亭小学数学三班)课堂提问观察评价表 观察对象:教师 观察内容:课堂提问
观察目的:(1)问题设计的科学性。(2)提问的有效性。(3)讨论的实效性。(4)即时性评价
被观察者: 课题 :
观察视角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维度
观
察
点
课堂现象描
观察结果分析
述
(定量、定性)
1、问题设计的目 的性与价值
性
一、问题设计的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科学性
3、问题的思维容量
4、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匹配量
5、问题的呈现方式
1、提问的方式
二、提问的有效性
2、提问的适当性
3、思考时间与回答方式
4、即时性评价
1、讨论问题的价值性
三、讨论的实效性
2、教师对讨论的调控
3、讨论的时间及效果
四、生成问题处理
1、问题的生成与捕捉的艺术性
2、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
3、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
观察者
间
时
第四篇: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之思考[转载]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提供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评课、磨课和议课都必须在观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如,语文课堂上最好是全体学生自由大胆地读,少个别精彩的读。整体的提高,靠的是大多数都在读。重在引领朗读一般的学生,促进提升。优等生的朗读,重在示范,要控制展示的次数。课堂写的练习,最好,课堂的安静,会引导学生都在动笔,静静的思考,容易做到全员参与,再加上老师的巡视督导。课堂上的写,最能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例如学生读得深不深,关键是教师研读文本深不深,读得透不透。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有深度,会引领学生读的有深度。方法:用矛盾促进思维。为什么写了这个内容?不写行吗?为什么不写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3)教学策略: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观察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等等;观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观察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剧本──课程性质
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为了达成目标怎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采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怎样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的语文课,课堂上就是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五、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第五篇: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
听专家答疑《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后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1)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借助观察工具,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
(2)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优点;
(3)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评价是测评加价值判断,课堂观察是测评的一种;有时候,我们评课,要先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且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点: 观察内容的确定和观察工具的设计上,例如: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观察。
(二)课堂观察的特点
(1)系统性——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到明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与编制观察工具,到最后的分析观察结果,是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具有系统性。
(2)选择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内容、聚焦的对象、选择的观察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者要依据目的进行有选择的观察。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四)课堂观察的意义(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以观察“课堂提问”为例,参与者首先设计出“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对执教者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及“对学生回答的方式”等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下课后观察者与执教者结合课堂观察的记录(及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另外,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课堂研究方式。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小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说,关注教学改进,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所在;实施课堂观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对于教学改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