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3
兼职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心得
一、词汇教学
所用教材《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为教词汇时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或叫“相互迁移”。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 pen----pencil-----pencil-box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 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unit3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照来学校,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二、任务设计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班级要召开新年晚会,你如何邀请科任老师?
2、任务要可完成。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3、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如教授八年级上unit4时,我们可先设计一个这样的任务:
who how how long 然后设计这样的任务:
who how how far how long
4、要注意 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三、阅读教学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四、音标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学音标?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可以是生词表上部分单词,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它学习内容。
五、语法教学
《新目标英语》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这套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交际性强。如八年级(上)中的unit6重点是讲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教材中除了少数的几个例句,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语法规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教学语法?语法教学应受到多大的重视?
我认为应该教学语法,应该重视语法教学。当然,我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语言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事实上,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而在课堂中学到的毕竟有限,如果让他们掌握了规律,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学生们自然也就能自如地运用。
六、听力教学
《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现状呢?
1、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听说训练包括听音答问、听后复述、听后解释和听后辩论等。而初中侧重听音答问和听后复述。
2、接着进行听写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听写有数字、人名、地名、年龄、尺码的对话和短文。听音画勾或打圈,听音选图,听音标号或排序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3、注重听读训练。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音、动作、习惯方面的模仿能力极强。学生在跟读时,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同时朗读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七、课堂控制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有pair work, group work 和games。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互相切磋,实现生生互动是《新目标英语》的最基本的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动”。学生只有多“动”,才会得到发展,也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但在课堂上做活动,活动一到高兴时课堂往往会出现失控。如果一下子停下来,学生们不乐意。进行下去吧,整个教室就乱哄哄。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控制课堂?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控制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入深度。
2、要明确学习小组与小组长的职责,学习材料和用具被有秩序地发放,同时教师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所作所为。
3、要指导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而不是让学生立刻就仓促行动,然后再徒劳地大声呼喊着维持秩序。
4、要认真地计划教学活动,从而使之能在教师的控制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5、要及时捕捉和处理课堂内的“意外事件”。
八、教材的运用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section A教学本单元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词汇;section b有扩展的词汇及表达方法。虽然教材的编写非常科学,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我认为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如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起始单元也应该是重点内容。又如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听力基础较差,而section B中听力材料难度偏大,我认为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先讲阅读材料,或者绘制图片,或者提示重点单词或句型等等。正如著名的英语教授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九、信息技术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1.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著名心理实验之一)。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脑、眼、耳、口、手并用,这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2.制作适宜教学实际的课件。作为英语学科,课件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且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十、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的心理倾向和风格。例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跟老师学,有的习惯于等吃现成的;有的学生习惯于自学,有的学生习惯于在集体中学。《新目标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变接受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学为合作的学。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代替和否定旧的学习,而是对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同时,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哪些途径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是改变教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和教材的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切实改变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3、要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知识,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运用语言、自己发现错误,以便获得知识。
十一、背诵
背诵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传统有效方法之一。过去我们强调那种教师填鸭式讲解,学生记笔记、背条条、背课文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现代英语教学中还要不要背诵?怎样背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学生学过的东西,二十分钟之后忘记40%,当天忘记70%,第二天忘记75%。根据这一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我们必须让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单词,以减少遗忘。再者,外语教学中适当的强化记忆也是必要的。对一些句型搭配及习语等,必须准确掌握,因而需要一定的强化记忆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适当地运用强化记忆的方法。我认为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在“图文提示”下让学生背诵或复述课文的方法。《 新目标英语 》每一页都有幽默生动的画面,而文字材料相对来讲占的比例小一点,我们可 让学生看图说话,看表格讲句子,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种全新的背诵模式,完全不是死记硬背。它的高明之处,是把背诵变成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背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作用,因而能达到快速、高效。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的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1
教学课堂观察日记
今天在我所实习的一所本科院校里,我们几个兼职教师观摩了由该校一名全职教师上的完整的一堂英语教学课。以下是我对这堂课观察的具体记录。
一、课程名称:初级口语课
二、课程主题:旅行
三、正式上课部分
1、导入部分:老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并展示了中国的一些地方,要求学生上去把图片贴到地图的相应位置,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完成后对学生们就相关地点进行了提问并介绍。具体例子为:上海、西安、哈尔滨、三亚等
2、拓展提问:还去过哪些地方?成都、兰州、天津等
3、联系课本教学(1)词汇
A.黑板上面有本课的生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之后又让同学们逐个朗读,并纠正同学的发音,进一步熟悉读音。
B.对生词进行了讲解,讲解的方法为对生词进行了造句,并与学生互动。例如:正好:迈克,你来的正好。具体:请你说的具体一点儿。
从来:我从来没去过那儿 这里涉及到语法点从来没,老师单独提出讲解
极了:冰灯美极了。
冬泳:在此进行了图片展示,并向学生提问。
胆量:有没有胆量
热带:热带水果。拿出道具菠萝、芒果进行展示说明。C.生词讲解结束,集体朗读生词
(2)课文
A老师先采用了图片道具对课文进行了导入,在此过程中让同学合上课本。B打开书本,带领同学们逐句朗读课文,并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朗读。C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问,请同学们进行了回答
D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了学习,并请同学搭档对话运用。
例如:去哪儿好/要我说/再说 等
E让同学们对着屏幕提示对课文一起进行了复述,之后请同学们搭档对课文内容练习进行角色扮演,请三组同学到讲台前进行了对话表演示范,最后又一起朗读了课文
F拓展练习:请同学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子说话。
例如:还是。采取了衣服、图片道具,诱导提示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说话。G带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忆。
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了课文,之后又请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内容就旅游这一话题进行了创新并练习。请几组同学们上前进行了搭档表演。最后让一位同学就关于旅行问题进行了提问,其他同学给予了建议。
4、结束课程
最后老师进行了这堂课的总结,并顺利的结束了课程。
四、听课后的个人体会
经过对这堂课的观察,我得出一些感想:
1.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让同学们进行了练习,老师所采用的的语言也是较为简洁明确的,适合初级水平的学生。
2.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对生词的讲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上,目的是使同学们最后能运用所学内容。
3.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比较紧凑、合理、清晰、自然,对生词及课文进行反复练习熟悉,较好的一点是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扩展部分,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运用。4.教学时间安排很合理,有效地做到了精讲多练。让同学们反复练习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复述的程度。
5.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体现了成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较多的运用了道具和多媒体,比较生动形象,教学气氛也极为活跃,提问也比较巧妙,灵活的发散了同学们的思维,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问题。
6.教学任务较好的完成,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对本课所学的句子、词汇可以进行比较灵活的运用。因为本科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多,所以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
7.根据课程所学,我认为这堂课教师采用了情景法。情景法是主要针对口语 的一种教学法,根据我所观察,本堂课的特点比较符合情景法。例如:课堂用语是目的语;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这几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均体现的较为明显。
第三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2
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观看完百花奖活动中丛培利老师的英语视频课后,我感触颇深。以下是结合丛老师的课阐述一下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丛老师讲的是一堂英语听说课,在课堂中,她不断地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达到了促进学生不断积极思考的效果,有效性很高。综合来看,正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实现了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的目的。那么,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到底有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呢?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它可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新的语言内容,并且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问不在多,贵在精。例如我们在听一些教师的课时,会发觉他们上课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根本就没有达到提问应有的功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使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教学有输入有输出,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二、有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导入环节注重提问的趣味性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因生、因时、因材,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文做好铺垫。
2.利用头脑风暴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入课堂形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提出话题或任务,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学生在头脑中搜寻以前习得的知识,可以是单词、词组也可是你对问题的观点或看法。每个学生的叙述时间不宜过长,有时可在他们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停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激励他们下次爆发速度的加快;二是可以给更多同学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有困难时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不原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英语课,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原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头脑风暴法让他们以免除了这种顾虑,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没有正误之分,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按照游戏规则,老师是不发表任何意见的,甚至是对他们所犯的语法错误也不立即进行纠错。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还是愿意“冒险”的。学生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他们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可以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长期的课堂训练可
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并发表自己的建议的好习惯,我认为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革新,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思维培养有效性的策略
1.信息差策略
此策略涉及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制造一种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学生在与教师(或与学生)交流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学习并获得语言能力。这种信息差策略可用于听、说、读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例如,活动一:学生之间(对子、小组或全班)讲述自己听到或获得的新闻、趣闻等对方不知道的事情,利用学生中自然形成的信息差组织交流活动。活动二:学生分头阅读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不同信息的字条,然后交流信息。活动三:学生分别阅读不同的段落,形成信息差,然后交流。其中活动三尤其适合处理篇幅长、信息量大的课文,还可以用于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使用信息差策略,比如,从谈新闻到评论学生的言语行为,这些都可以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以上信息差活动的好处在于:它能制造一种人人渴望了解信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带着填补信息空缺的渴望去接受信息。听话人既获得了信息,又学会了语言;而且渴求获得信息的心态会促进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从传递信息一方来看,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述信息,讲述者会尽力发挥其语言能力,在听话人信息反馈的监控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从而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交际。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2.信息转换策略
如果说信息差策略的活动主要是一种语言解码过程的话,那么,信息转换策略则主要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编码过程,也是信息再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编排或分类,或从已知信息中提取特定信息,并按新的主题对信息重新编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听懂或读懂所给的信息,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提炼、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文字。这种策略的特点是,听话人或读者紧紧围绕说话人或阅读教材中的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处理活动,语言就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学得了。这种信息转换策略可用于听、读、写的教学活动中。
3.个人关联策略
个人关联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家庭、经历、对环境的感受、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进行单独提问或对话。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真实性;学生的回答也应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在课堂内的教师与单个学生的问答或交流活动被一些教育家称为个人化活动。二是指教师组织的活动或布置的任务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讨论有关如何找工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如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定会对如何制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感兴趣。他们对相关的材料会采取积极主动的索取和采集的态度。他们会与同学商讨如何根据自己的愿望创造出一份理想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在这样的个人或小组活动中,有阅读,有讨论,有设计,有想象。学生在积极和富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所生成的语言不但具有个人特色,而且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也有真实性。
4.师生交往策略
此策略涉及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会出现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或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和交流信息。学生很可能就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如果由于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而无法沟通,或不敢发话,或言不由衷,以致出现全班只有一个答案或一种观点的局面。相反,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学生会完全解除心理上的戒备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问题的答案。
5.使用第一人称材料的策略
大多数以交际法为编写指导思想的国外教材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教材,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的材料。众所周知,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具有真实感,给人以亲身经历的感觉。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就不乏使用第一人称写的,如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了不起的盖茨比》(杰罗德·费茨杰拉德)等。此外,现代报刊杂志更是交际英语教材的重要资源。这些材料以传记、回忆录、游记、见闻、报道、采访、对话及导游等文体形式,用第一人称I或we来描述经历、见闻、事实或思想,交流意见或观点等,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容易使读者倾心地去听、去读、去说,或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事件的发展分享喜怒哀乐,或表达自己相同或不同的思想与观点,或感受与自己相同与不同的经历,或想象自己在相同情景中应作出的选择和判断,预见前景和结果。读者或听者的倾心参与是开展交际活动最理想的状态,它使交际活动具有了真实性。在笔者组织的交际活动中,有一项课前5分钟的准备活动(starter),每次由一位学生讲述新闻或见闻、趣闻逸事、小故事等。当说话人使用第二、三人称讲述时,一般只有85%左右的学生注视讲话人;当讲话人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100%的学生注目于讲话人。事实说明,选用第一人称的教材有助于创设课堂真实语境,有利于开展语言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上述五种策略在创设课堂真实交际语境方面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交流信息、表达思想为轴心开展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最后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观看完百花奖教学视频后的几点反思。希望能通过反思来促进自己今后的教学发展,继续向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优秀教师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第四篇:课堂观察日记
课堂观察日记
我听了一堂高一生物课。本节课的课题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张老师巧设情境,层层铺垫,合理运用中外的教学资源,创设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师在处理这节课时,打破了教材原有编排顺序,按照“细胞膜的存在”–“研究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总思路”–“如何获取细胞膜”–“如何研究细胞膜的成分”–“这些成分怎样构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细胞膜的功能”-“相关医学、化妆品等方面应用”的思维路线设计课程,不失为一次勇敢的尝试(当然,是否合理,还值得探讨)。课后与星海初高中生物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在交流中,迸发了许多的火花,也产生了许多共识。今天下午在星海实验中学高一四班做了一堂公开课,有幸得到大市教研员马建兴老师的指教,也得到了初中生物教研组以及办公室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除了感动还有许多感想。该课题的确定和设计原因有三点:首先,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综合为《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符合科学发展史,因为关于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教材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基本也是有关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其次,这种设计可以利用关于细胞膜研究的科学史,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受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却能通过选择最佳实验材料,巧妙的设计实验,探寻他们感兴趣的科学谜底。同时,在考虑细胞选择何种材料以及如何组织构建细胞膜时融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并且最后介绍细胞膜的知识在医学、化妆品等方面等方面的应用,真正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科学教育宗旨。第三,这种安排可以将原来至少两课时的内容压缩为1.5课时,因为必修一教参安排总课时超过31课时,而由于中秋、国庆、元旦放假以及自主学习测评、期中期末测评,并且根据年级组教学组织的安排,生物学科能得到的课时不过28课时。课后大市生物教研员马建兴老师帮助我剖析了这堂课,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议。结合自己的认识,将我尚需锤炼的几个:
一.作为第一次教高中新课程的教师,应该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参、高三综合习题等资源获取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以及高考导向信息。如此才能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把握方向,果断的决定取舍,因为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课时相当紧张。应该尽量按照教材安排想精髓:由功能到结构的认知
规律。
二.关于“有教无法”,即教无定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融入图像、视频、动画、各种图表等知识呈现载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问题呈现要多样化,设问、反问、追问、问题的分解和整合等等都要去尝试实践。三.教师角色的思考。教师既是演员也是导演,除了自己声情并茂外,还要在课前课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且要做好留白工作,即给师生思考和回味的时间。缺乏经验的我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引导学生感知、思考、钻进我设置好的“圈套”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我的角色就是一个类似类似走进科学节目的主持人,离“导演”的层次差得远。有两个条件可以帮助我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课时宽裕,学生课余自我支配时间宽裕。这样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参与节目的“演员”,我的课堂不再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二是没有考试压力,不会陷入应试漩涡。我曾今在执教全国理科班以及香港班的时候享受过这种自由课堂,因为期末考试是我自己命题,教到哪里就考到哪里。有趣的是我所教的全国理科班当时选修内容几乎没讲,尚在高二的他们提前参加高考,包括生物在内的理综成绩依然很优秀。在那个时候我解放了自己,学生也获得了解放,他们感受到生命科学的美妙,而强大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无往不胜。可是现在的我不敢放手,主要是因为缺乏经验;其次是许多孩子习惯于接受教师精心准备的“半消化”产品。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必定能找到适当的教师定位、适应生在生物学习中成绩与素养并进!四.我需要留意并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如何让语言凝练、幽默、浅显易懂,怎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如何让学生动手动脑,体会科学探究的苦乐?如何让板书规范、美观?如何捕捉学生的眼神,发现他们的需求?如何用最少量的练相关知识„„
第五篇:观察日记教学设计
甘子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学具准备
1、把学生分成8—10小组。
2、老师把种好的绿豆芽(10多株,不同成长天数的)分给每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盒子的神秘礼物,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能把它猜出来。
2、学生试猜。
3、师:(猜不出)看来老师给大家出难题了,就让我来揭开谜底吧!
这是我七天来的劳动成果,为了让它赶快成长,我每天给它喝水,喝热水,还有定时晒太阳,功夫不负有心人,它们终于展开笑脸与大家见面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吧!
二、引导学生观察
1、出现在你们面前的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呢?(绿豆苗)
2、你打算怎样去了解(观察)它们呢?(眼看、手摸、心想、闻一闻……)
3、师:观察一种事物,还得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向别人介绍才显得有条理。(板书:顺序)
你打算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呢?
(板书:上—下、前—后、远—近、左—右……)
4、小结:同学们太棒了,就让我们以这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面前的小生命吧。把你观察到的绿豆苗的特点,用语言向你的小组成员描述。(板书:特点)
5、分小组观察组内的绿豆苗,并在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师到各小组巡视指导。)
6、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注意帮学生总结观察方法,并完成板书。
(1)你发现了绿豆苗的叶子是嫩绿色的;(根、茎、叶)(2)你发现绿豆苗的茎是细长的;(颜色、形状)
(3)你发现绿豆苗像一个苗条的少女。哦!太棒了!还运用了修辞手法。
【板书:技巧:想象、联想(比喻、拟人、排比、对比……)】
7、小结(过渡):我们四(3)班的同学不但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更有一张伶俐的的小嘴,把绿豆苗的特点都描述出来了。但不知道你们是否有一双灵巧的手,把你们刚才所观察到的绿豆苗的特点写下来呢?(有)
(提醒学生注意:为了让你的语句更生动,为了更好地描述绿豆苗的特点,最好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想象、联想,运用修辞手法。)
三、学生试写所观察的绿豆苗。
(学生吸取前面总结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写一写所观察到的绿豆芽。)
1、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2、交流习作片段(师生评议)。
四、了解习作要求
(过渡:为了让我们所写的内容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看习作要求。)
1、出示习作内容。
2、学生默读。
3、你打算以怎样的形式完成本次的习作呢?(学生思考)
4、学生汇报。
(1)写本节课所观察到的绿豆芽;(2)写本节课发生的事;(3)写观察绿豆芽的日记。
5、提示学生写日记的格式。(把这节课所发生的事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五、总结
为了让大完成这篇习作,我决定把绿豆芽送给同学们,让你们精心栽培,继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等到开花结果,收获果实时,你的日记就可以汇成一本书,你也就成了小作家了。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从观察开始,让我们从习作开始吧!
六、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
七、板书
从上到下
顺序 从远到近
…… 观 根
察 特点 茎 颜色、形状…… 作 叶 文
技巧 想象、联想(比喻、拟人、排比、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