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让问题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开花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让问题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开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试图在问题情境的形成途径、问题情境法的优点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作一些浅述。
一、形成问题情境的途径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碳酸盐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溶洞中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学生就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这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设计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现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演示实验的素材十分丰富,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设计问题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学生不小心将双氧水溶液滴到红砖上,发现也能看见产生大量的气泡?对此学生提出:是否红砖也能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些意外的发现,有着特别的印象,当他们完成实验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利用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台上台下焦点聚集在一起,认真观察、情绪高涨,参与实验,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表现,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3、利用学生错误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习、实验或测验的错误中,有一类是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依赖权威而不多思索。如果不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逐渐依赖权威,而失去创新能力。学生事后一旦发现肯定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迫切希望找到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例如,在新配制且较浓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出现了红色,但一振荡红色迅速褪去,这又是为什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工业NaOH生产的资料,发现了工业生产的NaOH中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而过氧化钠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变成有色物质褪色。从而再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这种现象?又如,学生在题目中遇到收集CO2的方法。因为学生对“CO2能溶于水”的根深地固,在答题时往往就只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对排水法置之不理。可事实上,却能用排水法又快有好地收集满一瓶CO2,此时学生心中定是疑云重重。这时教师让学生用实验证实,老师再加以解释,让知识更完善。这样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
4、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自发或受教师启发能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讨。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观点的冲突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学生就如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候各持异议:①一方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不具有腐蚀性,所以可以用纸张来区别。另一方面则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沾到纸张上时间长了也能使纸张腐蚀;②一方说用无水硫酸铜来鉴别,加入无水硫酸铜一会儿能观察到无色硫酸铜变成蓝色的晶体是浓硫酸。而另一方说用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也能鉴别出来,加入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未的是浓硫酸。学生看法各执一方,从中引出问题:这些学生鉴别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方法中的描述现象是否完整?是否只有这些方法?
二、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反省认识能力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操作到结果的分析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的知识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教法中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能积极独立的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保证问题的顺利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反省认知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回忆是否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方法或技能来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实质,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并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将新的问题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下的实验设计不仅包括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意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问题情境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把握适宜时机,如:(1)在枯燥无味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似是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要在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3)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把握适宜难度。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第三,把握适宜的跨度。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既能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好铺垫。
第四,把握适宜的坡度和角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第五,把握适宜速度和密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明、补充、修改,再后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用停顿、拖长语音、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来引导、诱导学生思考。课堂中问题不宜太多,否则学生忙于应付,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注意力,从而变成教师独处课堂表演,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最终变相的“满堂问”。
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产生火花,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刺激性情境中尽情飞翔、尽情想象,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从而让问题教学在化学课堂盛开出鲜艳的花朵!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1] 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5).[2] 谢妲娜,董素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实践与反思——观摩“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决赛”有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Z1).[3] 张金强,杨小莉.在调查研究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调查“NaHCO_3在治疗胃酸过多症中的作用”的教学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 2004,(10).[4] 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04).[5] 戚晓慧.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新课程(教研), 2011,(08).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化学课堂导入初探
新课程化学课堂导入初探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或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正如瑞士作家温克勒所说:“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
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而适当的导入能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特别是在上公开课、优质课时,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中下功夫,让精彩的导入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2、引发兴趣,激发表现欲
大多数学生都有表现欲,总想在教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同学的赞叹。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在上新课之前,用启发性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引导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备在教师需要他们回答时表现出来,从而让导入为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作出更大的贡献。
3、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当中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的导入如果能有意识的设置悬念,那就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勤学、好学、乐学。
4、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的课前导入如果能有意识、提纲挈领地加以突出、强化,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开动脑筋,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情景中,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承上启下,新旧过渡
教师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承上启下地导入新课,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
二、设计导入时应注意问题
1、要有目的性
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确定,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学习后续知识所起的作用。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做到直观化,又要富于启发性,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
3、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境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 1 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典故、故事比喻、甚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实验、“厨房化学”等都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它们都可以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会缩短教师与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距离。切记导入趣味实验及讲述故事时,要及时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
4、要适度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导入过程要流畅、自然,不宜做作,不是说花哨就不好,但是一定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导入方法举例:
1、温故知新导入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前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这种导入方法使用率较高。
2、化学故事导入法
教师讲述一段与所授新课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或介绍化学学科领域中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科学成就,或展望化学知识的发展,或介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方式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师要控制好时间,避免学生单纯听故事,而喧宾夺主。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导入:以前,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今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趣味”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课的导入:老师拿出一张漂亮的生日卡,学生立刻被其所吸引,他们感到奇怪,老师为什么给我们展示生日卡?打开生日卡传来了动听的音乐,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这时老师问到:什么使生日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不约而同的答道:有电池。为什么电池就能够使生日卡唱歌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化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收集生活化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导入法,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甚至精巧新颖的导入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我们都在艰难探索,我希望与同行进一步探讨新课程化学课堂导入。
第四篇:让“教学支架”在作文教学中开花
让“教学支架”在作文教学中开花
姜堰区张沐初级中学 游小燕
学生怕作文似乎常见得很,“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一恶搞段子倒是道出了很多学生怕作文的心里话。我们教师自是应当“头疼”在先,研究一番作文教学的有效妙招,医得学生“头疼”之症才是。笔者且结合十五年教学经历,谈一谈作文教学中“教学支架”的设计与运用。
(一)“教学支架”之我见
提及支架式教学,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观点。诸如,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教学先学后教的一种新型方法、策略;支架式教学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概念框架,为学生自主探究指引方向;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备课、授课过程中一种新型教学思想„„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笔者认为,所谓支架式教学,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需要的,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和知识体系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形成完整、明了的知识结构框架。简言之,就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最后移走“支架”,使之成为已有“大支架”的一部分,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之学会综合运用,实现“点、线、面”的完美结合。
如果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地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笔者认为,我们的老师最缺乏的是支架设计的意识和方法。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想帮助学生却不知从哪里使劲。支架的类型较多,“支架问题”最为常 见。设计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支架问题,就可以真正帮上学生一把。
(二)支架式教学五步骤
1.搭建支架
教师围绕三维目标,根据本班学情,分析教材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将教学任务加以分解,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这个基本支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问题情境,其实质就是引导其进入知识框架中的某一个位置,使之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或者产生探索兴趣。要求教师创设最佳问题情境。
3.自主探究
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探究的大体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其进度和方式,做到“眼要尖、耳要灵、手要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给予一定启发。
4.协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强调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性、互助性和合作性,使学生在讨论、沟通、交流等群体活动中完成探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冲突的复杂局面变得协调一致,最后与教师共同分享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支架式学习是学生在不断反思和探究中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效果评价是与问题探索一体的。评价方式根据情境决定,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当然,高中生具有自我评价能力。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学有所用。
(三)作文教学中“教学支架”的设计与运用示例
且举笔者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运用教学支架,教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一个写作片段: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一段作文,写一生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呢?(教 2 师呈现支架问题,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协助学习)
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未能用具体可感的描写代替抽象的概述。
接着,教者继续抛出支架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哪方法对“紧张”这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呢?又如何来进行环境、语言、行动、心理甚至幻觉式描写呢?
师生在讨论、沟通、交流等群体活动中完成探究,最后与教师共同分享思维成果,并展示出课堂练笔片段,交流分享,从而巩固所学写作技巧。
在最后的“效果评价”环节中,学生展示出精彩的片段,如:
(一)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二)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三)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四)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走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二、运用教学支架,教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作文中创造出新的形象,使文章写得更深、更新、更活。如何运用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与形象呢?
首先故事导航,进入情境。
《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东晋丞相谢安喜爱文学,善于清谈。一天,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谢安与侄儿侄女一道欣赏雪景,不由诗兴大发,他想考一考侄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大雪笑问:“白雪纷飞何所似?”侄子谢朗略一凝 思 3 说:“撒盐空中皆可拟”,侄女谢道韫从容不迫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谢安听了谢朗的话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马上就要落下来。用撒盐做比喻,能准确的表现大雪飞舞的动态吗?”而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后,拍手大笑说:“好!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像雪花漫天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这个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贴切。”
过渡:由上例可见,运用联想要注意些什么呢?(教师呈现支架问题,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协助学习)
生讨论探究,共明确:运用联想的两个要素:a.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力b.知识的积累。
过渡:常见的联想的方法有哪些呢?(呈现支架问题,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协助学习)
师生共明确例释联想的几种方法: ①同向联想
这种联想是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人、事、物。例....如:《天上的街市》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先由远远的街灯联想的明星,然后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
②反向联想
这种联想是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相反的人、事、物。如《故乡》中写..到中年闰土的贫困、衰老、精神麻木,与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闰土变化之大。
③多向联想
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例如由“幸福”一词运用多向联想,可以联想到获取幸福的方法,幸福的颜色,我的种种幸福,名人的幸福观,幸福的定义,世间的种种不幸福等。
过渡:只有掌握了联想,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才能浮想联翩,自然文如泉涌。接下来进入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的注意点有哪些呢?(呈现支架问题,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协助学习)
师: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且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方法。生讨论后,师明确:
第一: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
第二:根据材料想象必须服从作文主旨的需要。
第三: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所见所闻出发,拣出想象的“线头”。《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形象的“触发点”就是“街灯”,由眼前的实景“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开去,创造出天上街市的美景。
第四: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合作交流,实战演练(进入“效果评价”环节)(学生合作交流)
最后,师生共评价,师总结:缺乏联想和想象,再精彩的文字也只能是白纸黑字,无法形成一幅幅缤纷多彩的画面;缺少联想和想象,斑驳陆离的古墙也只能是一段残垣,璀璨的文化长廊中就会失去一个传奇的故事。联想和想象就是文章飞翔的翅膀。
三、运用教学支架,教学生学会场面描写 首先片段引领,创设情境。
科代表拿着试卷,刚进教室门,同学们立刻蜂拥而至,好像是狗仔队见着了寻觅已久的大明星。科代表随即淹没在人群之中。“曾琴,98分!”“哇!”教室里一片惊叹。曾琴满脸笑容的拿到试卷回到座位。拿到试卷的人,有的伸长脖子到处问:“你考了多少分?”有的语带讽刺夸奖别人:“你考得好好哦!”还有的后悔的说:“早知道就不该改答案呀!”最后拿到试卷的林小雨,不断摆头,似乎在后悔不已,又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念念有词的算分,结果丝毫不差。他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觉得不妥,又打开,这时试卷就像泡菜坛子里的咸菜一样。他“唉”的一声趴在了桌上。“死得惨哦”,“看来不怎么样”,他后面的同学小声议论,“回去有笋子炒肉吃了”……在分数的指挥下,同学们奏出了喜怒哀乐的乐章。
师提出:1.这个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2.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呈现支架问题,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协助学习)
讨论总结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明确:⑴以上这段场面描写是围绕成绩公布时学生的表现展开的,详略得当,5 生动形象。⑵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气氛)。⑶面点结合——两个“基础”。同学们在看电影或电视(包括风光纪录片)时,一定会看到摄影师不仅运用全景(远景)镜头反映大场面的画面,也常结合使用特写(近景)镜头反映局部个别的画面。这里的“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详细描写,突出重点。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另外还要知道几个小窍门:(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2)侧面烘托(《口技》课文里的侧面描写是典范)。
迁移运用提能力(进入效果评价环节)师展示文段:
下课了,老师还没有走出教室,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各做各的事情了,有的同学上厕所,有的同学讨论作业,最热闹的是任君杰在开个人演唱会。教室里一片喧腾。
1.请评价这段场面描写。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来找找这段文字的不足,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讲评:是否渲染整个场景气氛;是否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的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是否写具体;语言是否生动,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没有;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请生选择文段三中的某一句话进行口头修改,并让生现场展示、互评 3.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下课了,老师扯着嗓子布置今天的作业,满座学生仅十余人听着,其余人早已开始成就自己的大业了。一时间,教室百态,尽收眼底,二分之一者问老师留了哪些作业,四分之一者冲向WC。其余人在关注着任君杰开办的小型演唱会。
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片沸腾。哎呀,还真有点派头,偶像小天王任君杰大显身手,拿着扫帚当吉它,一只荧光笔当麦克风,开始表演了。他清了清嗓子,暗示为他伴奏的铁哥们准备。老韩像鬼魂一样悠然飘来接过“吉他”。“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飞翔……”呵,还真是神气十足,任君杰的个子比较矮,在人群中像个跳蚤,他越唱越起劲,自我陶醉得把眼睛都闭上了,像获胜的将军走过凯旋门一样。“谢谢大家……”,自恋使他的声音十分响亮。他把头一甩,摆出一个沉思者的造型。他的“铁杆粉丝”十分兴奋,“再来一个!”“偶像!签名!”……喝彩声、起哄声把课间十分钟推向了高潮。
叮铃铃……上课了,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像澎湃的潮水开始退潮了。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由于课间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缓冲,同学们又聚精会神地去迎接新的课堂。
4.生完成后先自己修改,然后同桌交换修改并做出评价,对习作中出现的精彩构思和生动的语言给予表扬,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5.小组讨论推荐展示作品,让学生自己感悟写作中的优劣得失。6.师总结。
支架式教学模式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还能培养其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写好一篇文章,注意点、技巧实在太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自然,怎样安排详略,如何布置明线和暗线,如何构思,如何追求文采,等等,实在是学问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结果呢?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听得辛苦吃力,拿起笔来什么也不会。按照知识分类理论的观点,这些“怎样”表达的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们的关键是“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教师按陈述性知识来处理这些知识,即使学生理解了,记住了,那也未必“会用”,但学生作文时“会用”恰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低效,与我们的教师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情境的设置,一环接一环支架问题的引领,巧妙引导学生掌握一个个知识和技巧,最后学生能牛刀小试展露锋芒,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们教者实在应该让“教学支架”走进作文教学,扎根、开枝、散叶,盛开迷人花朵。
第五篇: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参考文献(1)中国德育(2)中小学德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