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教育课改工作计划
昆仑中学2014——2015(上)“生态课堂”课改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市、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生态课堂”教学改活动,通过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再提升,特制定昆仑中学课改工作计划,期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与习惯的形成,促进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与习惯的形成,生成符合我校实际的,适合师生幸福成长的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理念和概念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其概念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三、实施原则
1.科学化原则。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以教学中的“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内容的分类与定位,以“交流”引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与激励性,以“探究(或体验)”引领课堂活动的自主性与丰富性,着力打造遵循学生学习天性、适合学生全程参与、以学生学有所得为主要目标的课堂生态。
2.全员性原则。课堂改革要求全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全体参与,不留盲区,不留边角。通过典型示范,名师引领,促进全体教师理解新课堂理念;一年之内完成“人人过关”工程,实现由点到面的推开。
四、组织机构及职能
成立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常规管理。
组
长:童介勇 张立新
成员:甘桂菊 尹红梅 魏勤 孙泽良
为确保课改顺利实施,实行干部指导教研组制度。
干部每周在所指导教研组听课至少两节,督促学科落实课改要求。
五、具体措施
(一)问题引领下的“三案”设计
导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导案设计要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问题与方法,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问题串,突出教学策略的构建;预设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
学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解决方案等。学案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符合教学流程,注重“问题串”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
巩固案:巩固案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情,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编写三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减、拓展、延伸。
(二)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重视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然与和谐课堂环境,营造自主与合作学习氛围,营造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的空间,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课堂各要素,如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手段、方法等,各显其用,各彰其能,关系和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
2.重视学案巩固案的使用,指导学生自学质疑
要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学案上自学内容,或者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也可以于周五放学前布置下一周的学案自学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酌情处理,不可千篇一律。
要求学生:①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注重纠错反思。课前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⑤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3.“问题化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① 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学情在课前精心备课提炼重要问题,分解成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或习题,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即课程标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
② 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运用生态课堂练学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上课前自学上课时展示、讨论,教师通过激励学生、通过检查展示指导学生自学、思考、质疑、暴露问题。即问题导学、检查导做、展示导思。
③以“问题”引领课堂灵动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问题,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连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把有价值的的问题抛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给 学生,把动态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散而神不散的进行展示、交流、查阅、研讨等活动,可以以个人,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落实双核课堂。即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核心,实施课堂的双核驱动。
④ 以“问题”促进课堂点拨与评价。
点拨与评价是教师贯穿课堂的重要活动和任务。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控制讲的时间,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
教师通过评价抓住教学之纲,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情发现新问题,用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用问题促使学生巩固与成长。即用问题评价促学习、评价促互动、评价促生长。
评价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评价要利用巩固案,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巩固案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三)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引入“微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要方式。
1.以课标修订、建构式生态课堂为主线,学科组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化“微课题研究”,一节组内公开课就是一个微课题,课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磨课,利用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研课,切实解决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遇到的新问题。2.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将每次活动的主题汇总后上教科室备案,教科室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对照各组上报的主题,检查“微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3.以微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的提升。一次微课题就是一个案例题,就是一篇论文题,教科室要指导教师利用微课题的素材,进行更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形成科研氛围。
(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强化对备课组集体备课工作的管理,重点解决备课组活动形式化问题,通过提高备课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五)开展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
通过树立典型教师、典型学科、典型课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
1.本学期着力打造“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向全校教师展示,通过集体备课,观摩学习、同课异构、交流研讨等形式,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2.凡被推荐参加 “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的教师,不再参加“人人过关”项目考核。
(六)开展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工程。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式生态课堂”的主要教学理念和操作要求。一年内全校教师课堂教学全部达到我校“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经考核通过后由教育局颁发课堂教学合格证。课堂评价标准以连云区《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稿)》为蓝本,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1.教研组要主动发现典型,分阶段组织校内考核,并向教务处上报课堂教学考核合格教师名单,申请对相关教师组织区级考核;区教研室将及时对学校考核结果组织抽样验收、确认。
2.考核过程要严格规范,除了实地考查课堂教学外,教师本人要填写《课堂教学自我鉴定表》,学校要从不同层面填写对该教师教学情况的鉴定书,学生填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3.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学校要组织培训,经本人申请可参加下一批次的考核。
四、推进进程
1.2014年3月宣传发动,学习《建构式生态课堂》相关理论,学校制定推进方案和配套用表,召开教研组、备课组会议,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推进方案。
2.2014年4月,开展课堂改革推进工作专项调研,检查教研组、备课组推进方案的制定。
3.2014年5月,教师按照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推进方案,在班级中逐步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
4.,2014年6——7月“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树立学科典型。5.2014年9——11月,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人人过关”工程,开展校内验收,并分批上报课堂改革合格教师名单。
6.2014年12月,校内课改成果总结,展评。7.2015年1月,推荐课改先进参加课堂改革成果总结、展评。
第二篇:雁江区迎接镇黄添小学生态教育课改工作总结
雁江区迎接镇黄添小学生态教育课改工作总结
生态教育课改是我区的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从启动到现在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些年来,一路风尘,我和全体教师一起经受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享受着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快乐。以下是我校在生态教育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主要开展了如下培训:(1)、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2)、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
(3)“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安全”培训。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加“2017、2018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安全培训”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使教师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4)加强了“微课”培训和一体机的使用培训。
(5)后续培训。教导处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间每周五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间周三、四下午分别为语文、数学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⑸、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2(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形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信息传递: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接受和应用科研成果。
(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通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
(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
(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 3 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到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进行改革。总之,对于生态教育的课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还在不停地在探索,但我们相信,只要循着课堂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的生态教育课改工作一定会有所成效,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们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教改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通过对比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更多的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但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又该如何进行实践?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今后发奋的方向。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5 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总之,路慢慢其修远兮,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让我校的课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素质教育课改总结
2009—2011年佳木镇汉族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主要是各级领导重视,广大一线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团结奋斗、积极参与的结果。课改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可喜变化,它还使一批教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反思学校的教学研究,反思我们的校园文化,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抵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为我校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广大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并获得较大成果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学校领导能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自觉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组织,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实验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指导课改实验工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开展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
教师培训工作在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注重师资培训工作,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途径与方法,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与教研相结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我们建立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说课说评”、“教后反思”、“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中,坚持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注重以点带面,把培训工作由课改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为了将新课程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还开展了“课改教师汇报课”、“新课程教学大赛”、“新课程理论论坛”等系列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用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和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形成共识,这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正确审视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课改工作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来自课改一线的信息反馈,也使我们深感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1)课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影响着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带来困难,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乏力无术,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
(3)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课改实验的瓶颈,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接受的,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落差是明显的,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深感底气不足。
(4)机制改革与运行相对迟缓,评价制度、升学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5)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问题,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特别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不平衡性客观存在。这种种不平衡性固然有来自于管理机制、硬件条件,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观念层次上的差异,影响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问题和困难客观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如何应对,已是摆在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有必要从教育哲学层面上来分析和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教学论层面上来分析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方法问题,多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新构建。
第四篇:2013年生本教育课改实施方案
白鹿洞学校“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心校决定于从本学年(2012-2013)开始,在所辖学校中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决摈弃原来以“师本”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困难、找学生”的新教育理念,按“为学生好学,能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教学,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解放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二、课改内容
1、变革课堂
切实改变过去一堂课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以“教师前天下午布置前置性研究---上课时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组间交流学习研究所得---质疑问题---当堂检测”等环节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解决。
2、课改策略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给班级分好大组、中组、小组,选出各种组织机构,搭建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2)高度重视激励、肯定、表扬等手段的运用,由学生自己制定小组评优的细则,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方式,变原来的个体评价为小组团体评价的,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进步。
3)学校大力改善课改实验班的教学设施设备,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力争教室内投影、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3、课改原则
结合我校地处城乡融合的实际情况,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困难、找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等基本原则。
4、课改督查
学校针对性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常规大督查活动。实行 “推门”进课堂,督导和检查任课教师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当堂课的教案设计、上课效果),并立即交换意见,现场给出等级评定。
三、领导小组:
1、中心校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 刘辉 副组长:李兵 张文天
成 员 :陈小芳 邓利华 刘光明 曹曙娜
2、各校要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小组,具体开展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
3、中心完小要基本保证50%以上班级、锁石桥完小一个班、白鹿洞两个班都开展课改实验。其他各校以自愿形式开展生本课堂改革实验工作。
四、活动安排:
1、外出学习:分批派出骨干教师赴炎陵、永州、广州等参加培训,观摩课堂教学,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感悟生本。培训后要向全校做汇报,推出汇报课。
2、召开“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启动大会。时间:9月上旬,各校要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小组。
3、全员理论培训:认真学习人民教育15-16期“生本教育”专辑;利用网络畅通优势,到生本教育研究网等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笔记,认真研究、领会、反思。要求每位教师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
5、开展交流研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座谈会、恳谈会、集体备课、学习沙龙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发表意见和建议,畅谈感受及体会,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组织教师观看生本教育等课堂改革录像课,6、推出示范课。11月中旬,开展“生本教育课堂改革示范课展示”活动,执教2节示范课,并做听、评课记录。
7、组织听、评课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改革听、评课活动,和校内教师听、评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不少于15节,并做好相关记录。
8、进行总结评比。期末,教师认真反思教改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与好的做法,撰写生本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经验论文,评选表彰生本教育优秀和先进个人。
区白鹿洞学校 2013年2月2日
第五篇:发挥信息技术特色 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发挥信息技术特色 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设了34个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是其中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将信息技术置于教学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及其实现条件,对信息技术可能的消极影响及其避免措施进行系统论证和整体规划;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不同学科、不同教学过程,如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系统研究,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9月16日启动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课程推进”项目。项目初步选定了大连市、青岛市、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州市金水区、无锡市锡山区、长沙市开福区、重庆北碚区和广西玉林市等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项目组将向他们免费提供主体软硬件设备,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实验区建设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培训,鼓励并组织实验区教师和学生应用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工具和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为新课程的推广提供网络支持;组织有关课程改革专家与实验区教师合作开展面向新课程、新教材的基于网络的各学科教学实验,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实验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
项目组于2001年10月20至21日在南京召开了实验区的项目启动会。按照南京会议的安排,2001年11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实验区教师、学科专家、项目组成员共40多人。与会的学科专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专家与实验区教师合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新的教材进行了信息技术整合与教学设计,具体案例参见本期《探索纸的奥秘》一文。
项目组计划以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历史)作为首批实验学科,组织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丰富经验的实验区教师代表,于本学期启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验,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上述学科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次研讨会,明确了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及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课程推进项目”的背景和有关要求,研讨并就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关理念和模式达成初步共识。以便矮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革新的结合。
项目组专家、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师代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从已经起用的新教材中设计或列出在本学期实施的教学设计主题,并就主题界定和选择,提出了以下有关的建议:
(1)主题的类型:主题既可以是知识、专题类的(如针对某一知识点),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些技能、方法或情感培养类的(如识字、阅读等),同时要考虑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等。
(2)尚未启用新教材的学科,或者在起用的新教材中难以确定合适主题的可以从原有教材中选定主题,但采用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相应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为了便于各实验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本次研讨会将按学科分组讨论并进行教学设计,各学科代表在选定主题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渗透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有条件的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者综合化的主题单元,切忌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性,甚至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