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问题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现阶段,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泰兴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的具体市情、民情,因地制宜,成功走出了一条振兴地方经济、改善保障民生之路,实现了全市的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就民生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我市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1.商业发展滞后,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偏高
泰兴位于苏中前沿,随着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商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表现为:一是商业发展规划不够超前,布局不够合理;二是商业规模不够大,缺乏超大规模的领头羊;三是由于临近苏南,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偏高,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
2.就业机会较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市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的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效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还不够。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较小,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还不充分。3.基础教育不足,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教育是民生之基。虽然我市被称为教育之乡,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教学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农村,由于生源减少,学校数量一减再减,给学生入学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在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由于财政紧张,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存在交通日益拥堵、城市环境尚需改善的现象;在农村,还存在出行难、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到位的现象。
5.房价过高,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近几年,泰兴房价迅速攀升,其速度远远超出居民收入水平上涨的幅度,普遍存在“望房兴叹”的现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价,这是泰兴普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经济中解决民生问题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能力去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才能建立社会公共安全运行机制,使群众过上安心、舒心、放心的日子。因此,必须着重抓好经济发展,牵牢解决民生问题的牛鼻子。要切实解放思想,迅速转变观念,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要通过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形成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做强经济发展的引擎。要逐步压缩传统产业空间,促其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 力,引导企业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大对医药、食品、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投入力度,逐渐将其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2.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继续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要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发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和观光农业为主的高效农业项目,向土地要效益,进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发放创业小额贷款等方式,鼓励城乡居民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工作基础防线
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依、难有所助,使人们在减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敢于消费、舍得消费。要建立起城乡居民特困家庭救助机制,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镇廉租房、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作,切实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要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4.要加大民生投入,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提供有力财政支持 要正确处理好民生投入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投入,建立起 科学的民生投入机制。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怨”,通过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大利益。要加大对重大的社会事业性工程、民生工程项目和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如城建工程中的道路改造、环境改貌、城中村改造、城市防汛、背街小巷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农村公路危窄桥梁和道路改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程等,这些项目既可拉动内需,又可有效改善民生,需要我们紧抓不放,以收一石多鸟之效。此外,还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5.要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问题是解决民生的难点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工作中,既要重视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又要重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要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新农村为切入点,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泰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7月22日
第二篇: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赵胜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源不足,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粗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不便、上学不便、就医困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当前民生问题的现状
以黔西县锦星乡为例,锦星乡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属二类贫困乡镇,9个行政村中有2个一类贫困村。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2010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占总人口7.3%。,现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占总户数22%,近三年来已解决709户,占应解决41%;适龄儿童入学率99.3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全乡共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2个,卫生室全部覆盖9个行政村,84.5%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照明,运输困难。锦星乡共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9处,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目前,这些设施已不同程度受上损坏,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供水水源不稳定,水位下降等因素,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全乡饮水困难群众达0.9万人,供水不足的组18个,约占全乡组数的30%,目前饮水工程新建和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近年来,全县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锦星乡9个行政村中仍有2个村未完成农网改造,部分村民照明还是油灯、蜡烛等落后方式。锦星乡乡域面积广,居民分散居住,部分村卡斯特地形地貌特点突出,村民出入皆是弯曲的山村小路,生产生活物资及农产品运输非常困难,部分村组就连上学、就医、赶集都要走上10来里山村小路。
2、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对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逐渐增强,更加凸显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需求反差较大的矛盾。
(二)教育方面
目前,我乡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乡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专职教师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学校教学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学校无专职教师,诸如实验课、社会实践课、部分学校音、休美等课形同虚设。部分村级小学还存在无教师资格证代课老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2、职业教育有花无果。目前,锦星乡尚无一间职业教育学校,每年负责招到县里的学生,也因种种原因半途退学或学无所成。
3、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部分学校音体美、社会实践等课虽然上了课表,但常被语、数、外等所谓主科挪用。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堪忧。夫妻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适龄儿童虽然在国家和社会关爱下走进了学校,但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方面不容忽视。
(三)社会保障方面
1、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锦星乡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下2050,2997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低保,发放标准为360元/季度、200元/季度、93.9元/季度不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除“五保户”外,其它农户这个标准不好界定,再则,由于受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影响,因灾,回病致贫人员和脱贫人员很难稳定,更难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实难灵活操作。
2、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外出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也日渐增多,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锦星乡已有4年历史,至目前已经覆盖全乡85.5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4、农村危房房改造覆盖面窄,实施困难。锦星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已解决709户,这是一件大好事,多数村民拍手称快,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国家补助与无房户、危房户期望相差大。按照标准,危房改造资金按五保户一级、二级、三级,低保户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户一级、二级、三级,补助为2万元至0.2万元不等,而在农村,按要求新建一般住房要在5万元以上,所以要有一定建房能力的方可得到补助,可纳入危改范围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二是覆盖面窄,部分村再决定危改先后秩序上很难握,从而导致了一些干群矛盾和上访事件。三是无办公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又催进度,又报数据,遇到做到半途不愿做的村民,还要天天做思想工作,既要完成上级任务,又要协调村内矛盾,跑上跑下,但车费无法报销,有时还乡里、村民两头不讨好,以致部分村干部怨声载道。
三、对策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以教育为根本,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龙头,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一)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优势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结构,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动力之源。做大做强现代烟草、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四大农村特色产业和果、畜、茶、菜、油五大农业特色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在现有基地面积,增加商品批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基地建设,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和互利合作,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公司+农户,生产与加工一条线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构筑有强势带动的农业产业链。三是积极动员有创业激情的乡村干部带头创业,整合多方力量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完善农村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教学师资力量,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健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三)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
一是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受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不断提高各类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二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困难农民住有所居。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各类无房,危房困难群众具体情况,对无能力建房困难户,实行政府“买单”制,对有一定建房能力的,在发展产业、技能培训、社会救助等方面出台奖励扶持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同困难户向带动户的转变。
作者单位:黔西县锦星乡党政办
第三篇:民生问题的内容及对策
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应对方法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通货膨胀的原因
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的特点
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通货膨胀的类型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 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④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的后果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西方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①增加税收。
②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
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的办法主要是: ①颁布价格指导线。
②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③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的目的不在于从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而只是把它作为对通货膨胀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的一种手段;因此,其结果不但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相反却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通常国家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笔者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生方面的工作,因此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2)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第四篇: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关键词:民生 教育 就业 医疗 住房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
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看病难问题已是困扰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重大问题。而且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简陋,设备缺乏,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最终导致许多农民生病不能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不能得到治疗,最终遗憾地死去。
(四)住房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进步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国住房制度存在市场化过度、经济发展功能过强、货币化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住房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操作性差、实效性差的问题,导致我国房价上涨过快,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致使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住房难问题。
二、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上学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教育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为解决其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一)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学理念。
(二)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四)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五)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二)就业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就业被称作民生之本,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人生的尊严、价值的实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近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劳动者年龄偏大,又缺少技术,在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此种种因素最终造成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加之近阶段在就业问题上经常出现就业腐败现象。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三)各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主动适应市场,适时灵活的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的建设。其次要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五)国家必须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有关法律,依法保护农民工就业权利。
(六)国家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规章;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三)看病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设备相对较好、实力相对较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都集中分布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区域,而在广大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却十分稀缺,大多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群众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二是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比较微薄,看一次病的费用往往不堪重。三是药价虚高和现代检测设备费用过高。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医疗机构在竞争中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利用其垄断的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小病大治,违规收费,大大加重了患者负担。四是群众对看病的态度偏差与认知不足。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问题。
为解决其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大力保障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药品安全。
(三)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机构必须公示医疗服务收费的项目、标准。
(四)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五)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七)加大宣传医疗知识的力度,提高人们对医疗知识及健康的意识。
(四)住房难成因及解决对策
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有效需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税收的增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其次设计标准的提高、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成本的提升。成本提高必然导致房屋销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常出现拆迁的现象,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商品房市场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还建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
因此为解决住房难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依法规范用地。
(三)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四)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五)理性看待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职能,防止经济发展对其的过度依赖。
(六)加强相关领域配套建设,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鼓励年轻人改变住房观念。
(八)大力实施廉租房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并进一步扩大低保家庭住房租赁补贴范围。
(九)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房屋补贴,逐步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三、结语
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及时解决。只有积极扩大和促进就业,解决民生之本,使人民住有所居、衣食无忧、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真正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参考文献:
[1] 卢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民生问题与改善[J].理论学刊.2012(1):76-81.[2] 任玉秋.发展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4):43-45.[3] 庞 超,张远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 报.2009(4):66-70.
第五篇:对策建议
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7-09-05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一、三大市场开发重点导向
要继续贯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对于入境旅游,必须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国家每年用于对外宣传促销的费用。对于国内旅游,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对于出境旅游,既要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角度适度发展,又要从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适度限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进一步开放旅游目的地国,特别是高消费的国家和地区,要积极慎重;其次,不能完全放开出境旅游换汇的限制;再次,在适当的时机可研究实施出境旅游消费税。
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的大法尽快制订旅游基本法,并加快对现有法律、法规、条例的调整工作,使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针对地县级旅游局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与文化局、体育局、文物局、园林局等是一块牌子,还有的自谋资金这样的局面,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强地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比如2002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管理办法》中就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根据上全国入境旅游的业绩、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增加情况和出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在每年的2月底以前确定本组织出国旅游的人数安排总量,并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部门。”这种非市场经济的计划控制办法,可操作性差,应尽快修正。
三、用带薪假代替“黄金周”
“黄金周”的举办曾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推进旅游业法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种用节日旅游代替假日旅游的办法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扩大并认真执行带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黄金周。
四、重视区域旅游均衡发展和重点旅游区联合“十一五”期间要注意地区间旅游业的均衡发展,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区间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同时,对重点旅游区应突破性发展。这些重点地区主要是:粤港澳地区、江浙沪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海南地区。这些地区要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联合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本课题组
建议,在当前旅游规划中要注重对这些跨行政区旅游的规划和引导。
五、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治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广大旅游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问题,是旅游投诉集中的方面。对此,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导游管理条例等。但是旅游消费不是经常发生的,一般旅游者对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因此,发挥旅游者的监督作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根本办法。“十一五”期间,应尽快实施《旅游服务标准》。
六、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旅游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旅游业仅指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部门,很多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等都没有归入旅游业中。这种统计口径使旅游业的效益被明显低估。而目前执行的旅游花费统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些地区的旅游收入数额巨大。比如北京地区2002年旅游收入(入境和国内)高达118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GDP的37.95%,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61.02%。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被高估了。因此,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统计的数量根本不可比。目前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大力推进卫星账户统计指标体系(TSA),但由于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们应尽快组织专家,研究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便于操作,又能准确反映旅游业效益,同时还能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非常粗糙且被严重低估,而目前处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越来越重要,其中出境旅游(借方)不能忽略,也不能简单估算。因此,应尽快将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纳入旅游统计的范畴。
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7-09-05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一、三大市场开发重点导向
要继续贯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对于入境旅游,必须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国家每年用于对外宣传促销的费用。对于国内旅游,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对于出境旅游,既要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角度适度发展,又要从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适度限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进一步开放旅游目的地国,特别是高消费的国家和地区,要积极慎重;其次,不能完全放开出境旅游换汇的限制;再次,在适当的时机可研究实施出境旅游消费税。
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的大法尽快制订旅游基本法,并加快对现有法律、法规、条例的调整工作,使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针对地县级旅游局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与文化局、体育局、文物局、园林局等是一块牌子,还有的自谋资金这样的局面,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强地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比如2002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管理办法》中就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根据上全国入境旅游的业绩、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增加情况和出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在每年的2月底以前确定本组织出国旅游的人数安排总量,并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部门。”这种非市场经济的计划控制办法,可操作性差,应尽快修正。
三、用带薪假代替“黄金周”
“黄金周”的举办曾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推进旅游业法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种用节日旅游代替假日旅游的办法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扩大并认真执行带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黄金周。
四、重视区域旅游均衡发展和重点旅游区联合“十一五”期间要注意地区间旅游业的均衡发展,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区间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同时,对重点旅游区应突破性发展。这些重点地区主要是:粤港澳地区、江浙沪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海南地区。这些地区要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联合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本课题组建议,在当前旅游规划中要注重对这些跨行政区旅游的规划和引导。
五、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治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广大旅游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问题,是旅游投诉集中的方面。对此,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导游管理条例等。但是旅游消费不是经常发生的,一般旅游者对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因此,发挥旅游者的监督作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根本办法。“十一五”期间,应尽快实施《旅游服务标准》。
六、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旅游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旅游业仅指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部门,很多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等都没有归入旅游业中。这种统计口径使旅游业的效益被明显低估。而目前执行的旅游花费统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些地区的旅游收入数额巨大。比如北京地区2002年旅游收入(入境和国内)高达118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GDP的37.95%,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61.02%。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被高估了。因此,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统计的数量根本不可比。目前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大力推进卫星账户统计指标体系(TSA),但由于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们应尽快组织专家,研究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便于操作,又能准确反映旅游业效益,同时还能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非常粗糙且被严重低估,而目前处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越来越重要,其中出境旅游(借方)不能忽略,也不能简单估算。因此,应尽快将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纳入旅游统计的范畴。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点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1-11-11 17:14:28作者:政研室来源: 本站原创浏览次数:12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选择字色
根据对我国旅游产业链的识别研究,中国旅
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产业网整体角度来进行旅游产业规划,充分发挥5个子系统模块及其各个产业的功能,并
利用各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产业整体优化的发展格局。另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产业的整合,并实施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将有利于旅游业之间形成“强强联合”,促进集群效应,达到资源的共享、知识转移扩散
和成本的分摊,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从中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部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产业网中的实际功能和作用,促进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竞合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部门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享有的权利,并担负起自身的职责,通过延长、打开并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网,推进各产业的合作共赢。
三、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对消费人群的收入水平及实际支付能力的结构进行明确区分和准确定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制定出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旅游销售方案,开发有差异化的订单式销售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消费市场实现繁荣和兴盛。
第97期 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加载时间:2010年11月16日文章作者: 服调中心点击次数:535次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定位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加快发展。尤其是我市确立的“三大产业板块”和“四个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布局中,把北部旅游板块和雪野旅游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市旅游业得到快速起步发展。
一、莱芜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每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幅都在15%以上。2007年11月,莱芜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3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9%。
二是科学规划水平明显提升。我市先后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个重点景区的详细规划和17个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都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旅游大项目开发建设不断加快。目前,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大项目建设的龙头是以雪野旅游区为核心的北部山区旅游板块。2009年,通过积极争取和筹办,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我市雪野旅游区成功举办,为我市提供“航空运动之城”的旅游新名片。目前,我市已有国家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4处,国家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处。
四是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市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四星级饭店2家,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星级餐馆和定点购物商店17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虽然我市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旅游产业规模小,缺乏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旅游大项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水平低,同质化开发的问题比较严重,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游览型产品上,缺乏参与性、娱乐性强的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旅游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产业链的综合效益还未充分显现,尤其是行、购、娱等环节还比较薄弱。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北部雪野旅游区为重点,整合北部大王庄、茶业、雪野等乡镇的旅游资源,将该旅游带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湖滨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最大的航空运动基地。以莱城城区旅游发展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三大特色产品,加快城市旅游在整体旅游中的信息发布、资源汇集作用,迅速提升莱城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吸引力,力争把莱城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以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是加大旅游投入。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规划建设投入,围绕航空运动之城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这一中心,加大对莱芜各景区景点的规划力度,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对旅游建设的投资力度,围绕旅游重点地区,拿出莱芜特色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一批旅游大项目落户我市,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
三是要加大对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宣传促销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一是建议通过专家设计,确定“航空运动之城”的统一标识(Logo),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宣传推介莱芜的城市旅游品牌。二是加强航空旅游线路的包装和策划。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旅行社的营销宣传,通过旅行社招徕更多的市外游客到我市参与航空旅游。
四是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育。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导环节,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和莱芜旅游学校的作用,设立全市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培训我市旅游发展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