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浅谈国内旅游服务业乱象
小组成员:钟慧君、凌晓宇、陈佳娜、徐锐冰、杨翔好、李刚、赖安、廖伟健、潘启浩、黎梓轩、严子麒(环境工程专业)
一、活动目的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进一步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我们就国内旅游服务业乱象对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关于旅游服务业
当今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不断衍生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成为区域和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旅游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旅游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旅游服务业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
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中国的现代旅游产业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以接待入境外国人的国际旅游为先导发展起来的。20余年来,中国旅游业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到“企业经营型”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合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多,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一个规模巨大、产出水平较高,引人注目的新兴产业。30余年来,中国新兴的旅游业相继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一是80年代以星级饭店大量兴建为代表的入境旅游接待高峰,二是90年代以大量旅行社的设立为代表的国内旅游服务高峰,三是2000年之后以中国游客出境游消费为高潮的发展高峰。它们从不同阶段彰显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特点,并形成了以旅行社业为龙头,旅游住宿业、交通业、旅游景区、旅游管理组织共同发展的旅游业的五大基础部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乱象也不断出现。近期旅游服务业乱象问题频频发生,已成为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旅游法》试图从立法层面彻底治理旅游乱象,然而一年多过去,旅游市场乱象依然屡禁不止。因此,就这一现象,我们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三、调查方式 通过上网查询、调阅资料、搜集新闻报道等方式。
四、活动内容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民生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结合平时的了解,通过认真梳理,我们关注到当前社会民生方面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主要集中调查了三个社会热点事件:青岛大虾事件、内地游客在港拒购物被围殴致死事件、首次5A级景区被摘牌事件。
(一)青岛大虾事件
国庆期间,四川游客肖先生在青岛遭遇“天价虾”,点菜时38元一份的虾,结账时被告知38元一只。无奈的肖先生在相关职能部门间被“踢皮球”,又无奈地“当着警察的面,屈辱地掏钱只求尽快脱身„„”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
此事件影响:此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尽管青岛政府已经对此事做出一定处理,但此事仍旧对青岛旅游业产生巨大影响。有网民直言:“一只38元的虾,将青岛这座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所有底裤一扒而光。”
以下是青岛市2014年与2015年城市网络形象各指标得分对比:
通过调查数据,对比2015年和2014年青岛市网络形象各个指标,我们可以发现,青岛市的舆情网络形象得分从2014年的11.29降到了4.25。商务、社会生活两个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分下降超过20%,排名也从2014年的第11名下降到第24名。
我们通过搜集相关新闻报道调查到,对发生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天价大虾事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近日表示,一只38元的虾就抵消掉了山东旅游局几个亿的广告效果,“这个事情的管理职权在工商和物价等部门,旅游部门虽然是在主动作为,但是已经越权了。”李金早表示,此事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岛乃至山东的旅游形象,最痛心的是旅游部门,但旅游部门想维护游客权益却没有相应职权。据悉,加强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施“515战略”中的重要一项。
长期以来,旅游市场秩序失范已成千夫所指。相当一部分地方旅游市场乱象丛生,欺行霸市、垄断市场、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有的甚至有黑恶势力渗透。李金早表示,人民群众对这种治理乏力、正气不彰的状况极为不满。如果继续任其发展,无疑是我们的严重失职。旅游市场秩序是衡量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加快旅游业发展当然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但市场秩序不好,游客感受不佳,社会反响很差,速度再快也不能说成功。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形成标本兼治、惩建并举、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建立市场监督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明显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通过上网查询,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类似的宰客事件:
三亚餐厅天价扇贝:10月22日,据三亚市工商部门通报,10月20号晚消费者刘先生在网上曝料称:写着“蒜蓉粉丝蒸扇贝每份15元”,下单后商家说是每个15元。
温州天价窝头38元一个:10月20日,网络上一张永嘉桥头国际饭店的结帐单十分引人注目。菜单显示该饭店的荞麦窝窝头卖38元一个。
辽宁现天价豆腐:10月8日,一青岛网友微博爆料称,自己在辽宁盘锦红海滩遭遇“天价餐”,“一份豆腐368元,一份野鸭子632元”等等。
(二)内地游客在港拒购物被围殴致死事件
10月19日,一内地游客苗某前往香港九龙一珠宝店,疑因调停他人购物问题,与导游发生争执被殴,抢救无效死亡,该事件随即引发热议。据香港媒体昨日披露,当地政府法医官已初步完成验尸报告,指死因是心脏病所致,但死者是否因遇袭而引发心脏病则需要进一步调查。死者家属前往香港葵涌公众殓房认领死者的遗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死者生前身体很好,没有发现患有疾病,而在殓尸房见到死者浑身是伤,死状痛苦,直呼“我要事情的真相”。
香港旅游业议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怀疑负责接待有关内地旅行团的香港旅行社提供虚假文件,已经向香港警方报案。
旅议会总干事董耀中称,涉事的香港旅行社“香港天马国际(香港)旅游有限公司”向该会提供的登记书称,这次是与内地一家组团社合作接待有关旅行团,但深圳旅游局指该内地组团社并无交团给天马。因此,怀疑天马伪造文件,在22日晚上向香港警方报案,由警方调查。
香港警方向媒体证实,22日接获一机构职员报案,目前交由九龙城警区重案组跟进。
通过这则事件我们反思:旅游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在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放松一下自己,愉悦一下身心吗?然而苗先生却因为这次理由丧失了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敢问,以生命为代价的旅游又有多少人敢去尝试?发生这样的事不仅给受害者以及他的家属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对香港旅游业同样造成重大的冲击。正像网友戏说:珍惜生命,远离香港。香港,买,挨宰;不买,挨揍。香港,购物者天堂;但不购物,送你上天堂。去了香港才知道,没有买卖,也会有杀害。去香港购物讲粤语打八折,讲英语打六折,讲普通话打骨折。
通过上网查询,我们得知近年来,内地游客赴香港旅游纠纷频发。2011年2月,内地游客在港因被强制购物与香港导游大打出手闹上法庭;2013年春节,香港又发生“游客夜宿旅游大巴”事件,再一次把香港低团费甚至“零负团费”泛滥的现象摆上台面。
来自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字表明,目前只有大概15%的内地访港旅行团参加团费较贵的优质“诚信游”,其余85%都是低团费或超低团费的旅行团。香港成了出境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的重灾区之一。
类是事件还有:
香港“恶女珍”事件:2010年3月25日王先生以610元参加4天3夜的港澳团,王先生所在的男性组因在珠宝店只消费了1万多元而遭辱骂和恐吓,他不忿导游所为,于是偷拍了7分钟的视频片段上载网上,从而引发了广泛关注。
云南恶导游大骂游客:2015年5月,由于不满游客消费低,云南一女导游大发雷霆,大骂游客道德、良心在哪里。五一小长假期间,这一视频在网上被广泛转发。
通过调阅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国家三令五申打击旅游业“零负团费”现象,但各种“零负团费”的香港旅游产品仍旧热销,不少游客投诉称,“零负团费”的旅行质量低,香港游变身“购物游”。据报道,“零负团费”已形成了完整而固定的利益链条和盈利模式,购物和自费两项所产生的巨额利润是导致“零负团费”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
(三)首次5A级景区被摘牌事件
国家旅游局自9月份以来,对游客投诉较多的5A景区暗访,根据暗访情况,取消1家景区5A级资质,严重警告6家5A级景区,取消4家景区4A级资质。山海关景区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擅自更改门票价格、景区环境和管理水平差等问题。依据国家5A级景区标准和评分细则,山海关景区已不具备5A级景区条件,并存在严重服务质量问题,决定取消其国家5A级景区资质。
此外,有6家景区大多存在宰客现象严重、有明显安全隐患、商贩管理问题突出、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国家旅游局对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景区、江苏省南通市濠河景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旅游区、上海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北京市明十三陵景区等6家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以下是从国家旅游局调阅的资料:
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暗访情况看,遭到“摘牌”和警告的5A级景区,均存在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游客的切身利益,亦影响到景区的自身形象。应该说,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且屡屡被媒体曝光和游客投诉,却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清理整顿后,保持一阵子规范管理,但不久就旧态复萌了。可见,景区缺乏惩罚机制约束,为了牟利而忽视后续管理,只有面临“摘牌”的釜底抽薪式风险,才能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比如山海关景区被“摘牌”后,当地政府连夜召开整改专项会议,免去老龙头景区和区旅游监察大队负责人的职务,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旅游系统负责人作出检查,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和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山海关景区里的功德箱已被全部撤掉,长城沿线上的所有摊位全部下移,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整治等等。可见,在巨大经济利益遭到剥夺的时候,景区无法再淡定下去,地方政府也坐不住了,被迫开始行动起来。显见,“摘牌”敲响了5A景区的警钟,从而倒逼景区走向规范化管理,不敢再走“重评定、轻管理”的老路。
五、事件发生原因及反思
(一)青岛大虾事件
青岛大虾事件出现原因:
1、标价不规范不严谨。各级管理部门制定明码标价的规定不能让经营者玩文字游戏、糊弄监管部门,坑害消费者、钻监管空子。
2、处理纠纷相互推诿。宰客事件发生后相关执法管理部门电话打不通、电话无人接、管不了、不该管等,最后处理不了了之,消费者屈辱而归。
3、处罚机制不健全,处罚力度太软。宰客店主处罚太轻不能起到震慑、教育、警示作用。
青岛大虾事件反思:
商家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相关部门处理纠纷不及时、行政处罚不“给力”等往往是舆论热议焦点。要想杜绝“天价宰客”现象,不仅要严惩无良商家,更要让执法部门监管及时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天价”的背后,也是“监管缺位”,被动执法的“马后炮”监管已经行不通了。“天价”不可怕,就怕监管“睁眼瞎”,这提醒我们反思,处理“天价宰客”事件,相关职能部门需抓紧时间出重拳,不能“等明天”。
越像青岛这样的旅游热门城市,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责任越重,越要高度警惕宰客等消费欺诈现象。这个黄金周旅游业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国游客在日本欧美等地疯狂“扫货”,让国人“买买买”的原因,除了部分产品国内外差价较大之外,发达国家的消费环境和维权保障体系完备,消费者能放心大胆地购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绿色旅游经济,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想赢得游客的心,留住游客的脚步,不仅需要青山绿水和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营造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让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去。如果总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短视而一味纵容各种宰客行为,再美的风景,也换不来游客。
(二)内地游客在港拒购物被围殴致死事件 “低价团”的存在原因:
一方面,需求方的理念并不健康而市场又强大,因此即使被明令禁止,仍然卷土重来。
另一方面,中国的旅游市场极其不规范,遍布着恶性竞争。“低价团”事件反思:
1、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决查处不合理低价旅游产品。低成本销售的背后,紧跟的一定是假冒伪劣和强制消费。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目的就是要规制旅行社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当前,一些旅游社仍然以明显低于成本销售不合理低价旅游产品,损害消费者权益,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涉嫌违反《旅游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依法予以坚决查处。中消协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加大查处力度,对发布和经营违法旅游产品的主体形成有力震慑,发现一起,取缔一起。同时,呼吁建立违法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坚决依法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2、经营者: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要恪守法律底线。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低价团,对于竞争激烈的旅游业是饮鸩止渴。中消协希望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要恪守法律底线。旅游行业作为国家新型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这为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更需要相关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细心呵护。相关从业者,要恪守法律底线,从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中要效益,从不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中要口碑,坚决与坑蒙拐骗划清界限。
3、游客:中国旅游消费者的成熟度与消费理念也待提高。报名“低价团”的游客主要分为两类,除少数对旅游市场不熟悉、不知情、参团经验不足的人,绝大多数属于实际知情但直接贪图便宜的人。他们知道“低价团”必然要购物或参加自费项目,但是抱着别人买、自己可以不买的侥幸心理参加这种“低价团”。如何引导这部分游客走出对低价的痴迷是关键。让他们对价格都应该有一种基本的判断,让警惕“陷阱”而不是痴迷追逐“低价”成为一种本能。
(三)首次5A级景区被摘牌事件
事件产生原因:
某些景区存在价格欺诈、景区环境、管理水平差、宰客现象严重、有明显安全隐患、商贩管理问题突出、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
我们的反思:
为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应加强管理,并把“不合理低价”、违法“一日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作为今年全国治理旅游市场秩序的重点,三部门应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国家旅游局要加强对5A景区的动态评定工作,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模式,将暗访常态化,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被景区提前知晓,同时鼓励游客举报投诉,重视日常发现的违规线索,避免景区搞应付对策,从而完善5A级景区资质的退出机制。
六、旅游困局及思考对策
旅行,本为放松身心、享受美景。然而,对许多国内游客而言,它却成了一件越来越不轻松的事。为了不成为任人宰割的“囊中物”,为了避开如潮的人流,吃上干净健康的食物,住上舒心实惠的宾馆,他们不得不在出发前精心准备,行程中则提心吊胆。
多重原因导致旅游困局 :
针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消费骗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分析道:“根本原因当然在商贩,旅游景点的服务对象通常是一次性的,商家因而很难自觉形成维护‘回头客’的意识,继而不注重商品和服务质量,缺乏诚信意识。另一方面,监管的缺失和投诉的不便捷,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游客维权的积极性,更助长了一些商贩的不法行为。一般而言,市场的经营活动应由工商部门负责,但针对旅游的投诉,却常形成各部门相互推诿的局面,连专业人士也难以分清一些具体问题到底应归谁管。” 记者在对国家旅游局相关人士的采访中了解到,各地旅游局仅受理关于旅行社的投诉,涉及景点、交通问题的投诉则归属到其他部门,如林业部门下属旅游景点出现问题要找林业部门处理,寺庙、道观、教堂等旅游景点出现问题则归各地宗教局负责。“我们总是呼吁游客在受骗后,要强力维权,可实际上,旅游消费的取证、维权的难度都很大。”刘思敏说。
思考对策:
国家旅游局研究院有过一项建议:应将游客满意度调查适时转到政府工作层面,在政府的行业监管部门下设专职调查机构,定期对市场、行业和地区进行满意度分层调查、专项调查和专业管理,有效引导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另据刘思敏介绍,《旅游法》的颁布,也会改变现在监管不力的局面。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游客该如何自我保护?刘思敏提醒说:“对跟团的游客而言,合同是重要的维权证据,不能大而化之,一定要看清与旅行社签订的合同条款再签字。自助旅行的游客,则应在出门前做足功课,多了解目的地情况,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至于如何躲过骗人陷阱及防不胜防的消费环节,刘思敏也很无奈,“吃饭尽量到正规饭店。购物方面,可以买一些一般性纪念品,对贵重物品,若不了解行情又不识货,尤其不要买,以免受骗上当。一旦发现问题,要注意搜集、保留购物小票或录音、录像证据。维权的时候,不要怕麻烦。”
七、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于旅游服务业这一民生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关于我们怎样看待旅游服务业乱象这一问题,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整治旅游服务业乱象。我们的看法是:
(一)治理旅游乱象,立法执法都重要
根据对现有法律的分析,假如游客有便捷的维权渠道,大可提起诉讼(甚至是团体诉讼),或向公安机关举报和控告,这些都足以有效维权。问题在于,一些行政机关在接到举报和投诉后,是否怠于执法?强迫购物层出不穷,但鲜有听闻始作俑者被行政拘留或是罚款的。
因此为了打击旅游乱象,更重要的是加强执法,配合维权。这才是认识旅游乱象为何屡禁不止,以及如何遏制旅游乱象的关键问题。
(二)要向“不合理低价”动刀子
导游强制购物、强制消费,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根源在于旅游业不健康的行业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无良导游固然可恶,但同时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位于食物链的最底层,付出劳动如果没有报酬,基本生存都成为问题。那个骂游客的女性导游称:“我付出了四天的时间,有父母、孩子,如果大家(游客)不消费,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一方面是在宣泄对游客的不满,一方面也诉说了自身的窘境。
所以,对于旅游业的种种乱象,别光把拍子打到导游身上。据报道,从5月1日起,国家旅游局将展开治理“不合理低价”专项行动。这种对于旅游业恶性价格竞争的治理,才是问题的治本之策。
(三)重在整治的执行力 治理方案出台后,具体惩戒措施必须跟上,防止出台方案之后没有下文现象的发生。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些年来,虽然已有《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会被大打折扣,以至于一些地方“黑旅行社、黑导游、黑旅店、违法一日游”等乱象屡禁不止,游客权益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表明,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缺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整治的执行力。
第二篇: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1-12 发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
李培 林李炜 执笔
摘要: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资料表明,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持续得到改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的功效。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依然明显,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物价、医疗、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仍然是当前大多数公众感知到的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在社会态度方面,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对食品和交通的安全感知最差;社会公平感有所上升,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但在环境保护和惩治贪腐等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待。
关键词:民生 社会状况 社会态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重大决定,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本届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加快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步伐,一系列相关社会政策付诸实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所谓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为了解当前的民生状况、民生问题以及公众对民生建设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8年5~9月,开展了第二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中国社科院的国情调查重大项目,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大型纵贯社会研究调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第一次调查的时间为2006年4~8月。2008年第二次调查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各调查所在地区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感谢。(GSS2008,CASS)。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的134个县(市、区)、251个乡(镇、街道)和523个村(居委会),共成功入户访问了7139位年龄在18~69岁的居民,调查误差小于2%,符合统计推论的科学要求。按照严格的科学抽样方法,以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区市县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抽样框设计,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首先,采用城镇人口比例、居民年龄、教育程度、产业比例4大类指标7个变量,对东中西部的2797个区市县进行聚类分层,在划分好的37个层中,采用PPS方法抽取134个区市县,在抽中的每一区市县中,采用PPS方法抽取2个乡/镇/街道;在抽中的每一乡/镇/街道中,采用PPS方法抽取2个村/居委会,而后收集抽中村/居委会中所有居民个人或家庭的名单资料,共覆盖160余万人,近50万户居民。然后,在此抽样框中,采取PPS方法抽样,最后抽中7001户进行调查访问。由于对调查点中新增的流动人口,我们进行了追加,因此最终的完成样本量为7139人。基于此次调查数据和2006年的第一次调查资料,形成本研究报告。
一、城乡居民生活状况
(一)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 1、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主观感知上还是在客观收益上,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有近60%的城乡居民认为,未来5年的生活状况还将继续改善。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改善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见表1)。
与第一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06年)的数据相比,可以看出,2008年城乡居民在经济方面的受益感更强。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上升的人所占比例比2006年高6个百分点;对未来5年生活水平提升有乐观预期的人也高了4.4个百分点。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自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6年第一次调查中,农村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上升的比例为69%,高于同期的城镇居民近13个百分点;在2008年的第二次调查中,认为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的农村居民比例上升到了76.3%,比同期的城镇居民高了14.5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说明,自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2、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
调查表明,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5.2%,有近78%的家庭的生活已经达到宽裕及以上水平。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城乡家庭生活达到富裕水平(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的住户占39.1%,达到比较富裕水平(恩格尔系数30%~39%)的占20.8%,达到宽裕水平(恩格尔系数40%~49%)的占18.0%,温饱及贫困(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家庭占22.1%。
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调查数据表明,有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其中,大中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为91.3%,人均居住面积为29.6平方米(中位数为22.5平方米);小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比例为95.5%,人均居住面积为
417平方米(中位数为30平方米);农村居民自有住房比例高达98.3%,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9.8平方米(中位数为36平方米)。受访家庭对这些房产的自我估值平均为15.8万元/户,其中大中城市居民的房产自我估值平均为29.5万元/户,小城镇居民的房产自我估值约为16.2万元/户,农村居民的房产自我估值为9万元/户。这充分表明,绝大部分居民已经实现了住有所居,房产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家庭最重要最基本的财产(见表2)。
但是也应该看到,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家庭收入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大中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远远落后于其他群体。大中城市中家庭人均收入属于低端40%的人群,自有住房的比例仅为80%略强,比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也在20平方米左右,低于平均水平约10平方米。因此对于那些居住在房价高企的大中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是他们最为关切的。
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制约了居民消费
虽然近两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据此次调查数据测算,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20%收入组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20%收入组的17.1倍。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平均是西部与中部的2.03倍和1.98倍(见表3)。
*农村家庭的收入中的家庭务农收入是按没有扣除投入成本的毛收入计算的,因此农村居民的实际纯收入会更低。
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制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上,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甚为明显。以冰箱为例,最高20%收入组家庭有87.5%拥有冰箱,而在最低20%收入组中只有22.75%的家庭拥有;手机作为大众消费品在最高20%收入家庭中被普遍使用(拥有率为96.4%),而在最低20%收入家庭中则只有64%的拥有率;家用电脑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最高20%收入组有近2/3的家庭有自己的电脑,但最低20%收入组中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不到4%!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于拉动内需是十分关键的。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苏向东
第三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中小的需要资金强有力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融资难”日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创新、“二板市场”及场外交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贷融资信用担保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家,中小企业都是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然而,由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观念陈旧、专门机构缺失、融资品种单
一、金融营销动力不足、过度夸大风险等,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企业信用过低等先天不足,使得中小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在信贷融资上更加困难。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1 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
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要“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和体系建设阶段,特别是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截至2003年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1.7%,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新增贷款6 558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56.8%,比同期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出28.2个百分点。
1.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渠道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融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相适应,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扶植下,信用担保贷款将成为中小企业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起源于美国的风险投资,以资金与公司股权相交换方式尤其适合于含量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已有200多家;金融租赁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采用金融租赁方式,通过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目的,从而缓解了固定投资的资金压力;典当融资以其特有的优势重新拥有了市场,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闲置资产筹措到流动资金,从而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票据融资方式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金额小、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近几年发展很快;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也是我国现有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条渠道;2004年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多元化的趋势,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很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
1.3 地区差异明显
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中小企业也成为经济的骨干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快,这些地区的银行
都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建立,这些地区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及质量均与沿海有较大差异,当地银行由于资产质量和收益方面的考虑,制定对中小企业慎贷的策略,同时非正规金融业远不如江浙地区发育程度高。
1.4 融资难的情况仍然严重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只不过在我国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融资渠道发育与互补较好。我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仍很严重。首先,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工具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比,仍然显得缓慢;其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缺失严重,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层面上的成因;再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虽然趋向多样化,但各种渠道的畅通使用还有一个过程。目前银行贷款作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难度依然较大。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少、频次多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必然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2.1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构建资信评级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立法先行。用立法的形式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如美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西方其他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融资立法。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其条文偏重原则性,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法律法规。
中小融资难的根源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最佳解决方案是构建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提供中小企业资信方面的数据能帮助银行低成本地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同时减少不对称信息的生成。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政府机构掌握的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征信市场、设立资信评级机构、完善相关和培育专业人才。
2.2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应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
银行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在当前国有银行的改革中需要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观念创新。应辩证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关系,真正做到贷款行为准则以效益为中心,步出以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作为贷款依据的误区。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应一视同仁,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比例。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投向,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修订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贷款环境。
其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从企业创办、生产经营、贷款回收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包括投资、项目选择、融资担保、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将极大地增强了客户市场竞争力,保证了贷款的回收,降低了信贷的风险。
再次,主动参与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是盘活沉淀在中小企业中的银行债权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换置及变现,部分银行贷款得以回收。此外,银行对中小企业改制的同时培育稳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实现银企“双赢”。
2.3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援助
经过十余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然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服务主要面向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信贷仅为其“副业”。依托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在上意味着较高的融资费用与成本,因而适用的中小企业极为有限。从实践上看,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把它作为优先选择,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有必要创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之责。
我国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较为可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区域性银行基础上改制创建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充分发挥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特色服务”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支持。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战略与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市场定位模糊,极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大城市、大企业客户。从其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细分的观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市场,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隐性成本高的特点,国家应加强引导,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积极性。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第二种途径是引入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实践证明,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信用等非正规金融在解决中国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加入世贸后,中国对外国金融机构准入已经确定了明确时间表,但对国内民营私人资本介入金融机构,一直没有明确表示。有关当局应该放松准入管制,允许民间资本按照标准组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4 创新金融产品,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更多优惠
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要积极进行融资产品创新,对效益和潜力高的企业,可实行“综合授信”,循环使用;适应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可实行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方式。
采用灵活的抵押方式。放宽抵押资产范围,探索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商业汇票、应收账款、项目本身和在建工程等多种抵押方式,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
目前在一些国家,融资租赁业相当发达,美国企业设备投资的1/3是通过融资租赁解决的。但在我国,融资租赁发展非常缓慢。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租赁公司行为,做大行业规模。
大力发展我国的创业投资基金。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民间资本等各种力量创建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2.5 “二板市场”及场外交易融资模式
为解决风险投资的退出及为更多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美国于197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随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二板、创业板市场。开辟二板市场,上市企业不仅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现代资本市场一整套严格的监管和风险保障措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进入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004年5月,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板在发行上市条件上和上市程序上与主板市场相同,难以真正实质意义上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针对现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与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首先要放宽上市条件,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到股票市场上市;其次是简化上市程序,减少上市融资时间。
由于交易所容量有限,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国外大量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活动并不是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而是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完成的。场外交易能够有效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值得我们借鉴和。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出版社,2000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
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层面。为了使外贸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应继续在信贷融资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各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底下,加大对规范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规范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改善外贸企业的授信以及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进行有选择性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采用灵活的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支持外贸企业的发展。
2.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外贸企业技术的创新。金融危机主要是对低端产品产生影响,而对于中高档的影响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因此,外贸企业应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大自身技术改革创新的投入与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产业链向着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
3.有效化解贸易摩擦。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会增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地使用,中国的外贸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中外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
4.适度降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
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韩国的外贸依存度略高于中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韩国的进出口下降幅度已经达到惊人的两位数。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5.扩大内需且转出口为内销。扩大内需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核心策略。在第104届广交会上,很多参展商已经深切感受到大宗外销订单比往届大幅减少。在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开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期望能借国内市场渡过难关。而企业能否迅速调整生产方向,由出口转向内销将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重要出路。
由于消费层次和习惯有别,中国的出口和内销商品长期以来在性能、特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抹平。拥有绝对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的出口型企业转战内需并不困难,但并不是所有出口企业的转型都如此顺畅。一方面外销产品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转型,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某些行业的不规范和竞争的惨烈,也使他们顾虑重重。从前100%的外销企业,从事内销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品牌,二是渠道。同时对国内市场的运营模式很不熟悉,收账款是很大的问题。“出口转内销”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市场,还需多方政策和措施配合。
第五篇: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引言
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并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改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非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时至今日,中国无论是在农产品产量还是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上都与美国,澳大利亚有着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已渗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非常复杂,这里面既有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包括国际贸易中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制约,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自2004年至今中国已进入连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时期。
1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1.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现状
自入世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结合的成都也不断加深,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1)
表12001~201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大傻不傻zZ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知,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2年开始,出口额与进口额大都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虽然双双出现下滑,但2010年的强势回暖延续了前些年的良好势头。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曾为主要创汇途径的农产品贸易于2004年开始转为逆差,中国维持20 多年(1984---2003年)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局势从此改变,而且逆差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入世1O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表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大,且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二是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规模呈扩大趋势。
1.2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现状
相比于2000年的农业出口格局,2011年我国的农业出口依旧现对比较集中,亚洲、欧洲、北美分别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17%、13%,,累计占到出口总额的90,其中亚洲的比重随有所下降,但主体地位相对不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对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欧美等地区出口份额的增长,则保证了我国农业贸易的多元化进程,利于分散风险,基本保证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布局。(表 2)
表22000——201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格局
相比于我国的农业出口格局,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也相对集中。2011年进口农产品主要来自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占总进口额的77.6%。长期以来亚洲和美洲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北美洲所占比重最高,多数年份在30%左右,2011年比重略有降低,为28%;其次为南美洲,10年问向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上升为26.6%;欧洲和大洋洲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表 3)
表32000——2011我国农产品进口格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格局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要出口市场比较稳定,市场大格局变化甚微;(2)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增加;(3)市场多元化趋势显著,各主要进出口市场所占比重趋于均等。多元化分散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降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系数,符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方向。
2.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阻碍因素
2.1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
虽然农业生产总值在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低,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产业,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会对本国农产品给予高额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也直接破坏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平衡,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体系受到发达国家低成本农产品的冲击。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1年,美国特定产品农业补贴为146亿美元,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奶制品.占所有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3l%,其次是大豆和棉花.分别占25%和19%,上述三项总和占“黄箱政策”支出的75%。由此可见,美国在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总量和集中度都非常高。
在欧盟,农业补贴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40 % ~42 % ,法国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惠国, 每年得到的农业补贴将近100 亿欧元, 占欧盟总农业补贴额的22.1 % , 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9%。日本也是高农业补贴国家,日本政府每年对农业补贴的总额高达4 万亿日元以上。据经合组织调查显示:早在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占1.1%,农业补贴超过了农业产值。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扭曲了世界农产品价格, 不利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农产品贸易间的摩擦,打压了世界农产品价格,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冲击。
2.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WTO运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绿色壁垒的手段来限制进口,这一点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上尤为突出。
自中国入世以来,世界向中国开放了更加自由的国际市场,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本应搭乘WTO的快车,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然而,事与愿违,在WTO的大框架下,中国等来的却是自2004年起长达八年的贸易逆差。这除了我国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遭进口国绿色壁垒也是一重要原因。
就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过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作为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对象,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环境标准较严格。为了自身的利益,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结合,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较高甚至于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就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从而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额减少。
以日本为例,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约占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40%。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日本有关部门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涉及全部农产品、全部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涵盖了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几乎所有日本从我国直接进口的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国输日农产品技术门槛。根据该制度,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了400项,检测项目预计增加5倍以上以出口猪肉为例,日本原来标准只需检测25项,而该制度实施后,检测项目就上升至425项,所需费用上涨了7倍多。
3.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
主要针对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农业高关税和高补贴问题多哈回合谈判虽然以发展中国家的失利而宣告结束,但是,但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所展现的谈判技巧和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仍给我们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针对农业补贴的对策
就农业补贴而言,虽然WTO框架下,反补贴壁垒已成为贸易壁垒的三大措施之一,但就1995至2004年的全球反补贴点差来看,这十年间共有17个WTO成员国启动了176项反补贴立案调查,其中美国70起、欧盟42起、澳大利亚16起,分别居前三位,上述三个WTO成员启动反补贴调查占全球的72.8%。搞农业补贴的发达国家,却也是主要反补贴调查的国家。究其原因,则是发达国家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
中国入世虽然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对WTO规则的认识与运用还处于初级层面,当发达国家以“绿箱政策”代替“黄箱政策”来补贴农产品时,我国却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农业补贴阶段,为此,我国要建立符合WTO规范的农产品补贴体系,以应对发达国家补贴后农产品的进口与反补贴调查。
我们应通过借鉴借鉴,将直接收入补贴代替价格支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以前的只重视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各种形式的直补。既可以保证农户的利益.又符合WTO协议中有关“黄箱策略”原则。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当前我国各
种粮食补贴政策.从补贴力度和补贴标准上看并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补贴效 果却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借鉴欧盟对干预价格和直接支付措施相结合的策略,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
3.2针对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
对于农产品的绿色壁垒问题的对策,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为如何冲破绿色壁垒的对策,再就是为如何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
在冲破绿色壁垒方面,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通过健全农产品自生产至销售的检验检疫制度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再就是,建立绿色预警机制,主动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通过对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国环境与卫生体系的重点调查,为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贸易标准的预警;针对单纯以限制我国某项产品的出口为目的、明显带有歧视性的壁垒,不能被动地绕开或被动适应,而应通过预警报告,主动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方面,要加快环境标准建设,筑起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积极促使国家标准与ISO国际标准接轨,防止国外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薄弱的机会向我国出口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农产品。第二,对现有的贸易和环境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把环境保护与农产品安全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体系,严防类似肯德基“速生鸡”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琳,李慧,孙东升入世10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回顾与展望农业展望2012,8(5)
鲁德银,雷海章农业支持:WTO下的中国农业财政政策 财经研究
2002,28(2)
郑少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世界农业2011(4)
姜庆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业工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