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4:2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一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

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加入WTO后,国外有竞争力的粮食等农产品将替代中国部分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因此农业的就业,将面临需求数量减少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由于加入WTO后增加的就业岗位大都在二、三产业,相对有利于城市就业,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前面所述一亿

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现在,全国仍有8 500万文盲,据调查,中国失业、下岗人员中女性居多(约占60%)、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约站72%)、文化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约占62%)。近年来,受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尤其是行政性收费)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这些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要想使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困难,他们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显力不从心,除了一些最基本的诸如清洁、门卫等体力劳动之外无法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又受到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有力挑战,悲哀的是他们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极小。虽然预计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能够得到发挥,但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更适应较年轻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第一、二产业调整出来的劳动力很难在第三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就读人数激增,这虽然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但国家马上将面临另一现实,即将有一大批拥有高学历的劳动力涌向劳动力市场,他们之间对工作岗位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和残酷。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失业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中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

(一)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还是一种断裂的和残缺的就业市场。首先,城市和农村断裂成两个就业市场,在农村就业市场,就业要求比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员几乎不参与竞争,其次城市就业市场又被认为分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块,前者专为有文凭的或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准备,后者为既无文凭也无职称的人员准备。后者要想进入前者的领地非常困难,同时,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还设置了诸如年龄、性别、身高、地域甚至血型、容貌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就业歧视现象对人员的流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与美国的1/20),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可能为外资看好,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万人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 最多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发展潜力相当大,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三)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 570

万,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微型企业为2 57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数的12%,从业人员5 07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户均从业人员2人。现有8人及以上的中小企业1 00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8%,共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近年来出口总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适当向城镇集中。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在西部开发中,要把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六)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3—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3] 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二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 中国 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 发展 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 经济 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 社会 出现的失业 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 计算 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 企业 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 研究 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 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 工业 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内容 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 历史 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第三篇: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是就业问题,而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它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他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社会影响;对策

一、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做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新增就业压力大,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明显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且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实际劳动就业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快。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设备用于工业生产,操作越来越简单,广大妇女与儿童也参与了工业化的浪潮,此外,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趋势。

如此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成为中国最为丰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资源,但同时也给中国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且转移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因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仲,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比较低。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现象。该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时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十分不畅,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缺乏身份认同,子女入学困难,常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城市政策制定者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手段往往也是粗放式的,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转移困难的原因。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这部分下岗人员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劳动力的技能不能满足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又由于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又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失业人群年轻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2年中国约有68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他们又将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是:

1、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毕业生总抱怨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能够安心工作的一线工人。很多毕业生非公务员不做、非白领不做。实际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与二十年前相比,每百人拥有大学生比例已大大提高。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明显下降 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而且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就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关系而言,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通高校就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农民工失业人数、城镇下岗职工等,经济增长的有限空间无法容纳如此之大的失业队伍,这就必然会带来就业增长与经

济增长的不一致,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业人数的增加会抑制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缓慢又反过来增加失业人数。

(六)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矛盾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是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给结构再次变动。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

三、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

失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影响了消费,从而影响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导致企业倒闭,又反过使失业率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恶行循环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并导致消费的萎缩和厂商利润的下降。从宏观经济来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大量的失业者没有工作,其他的就业者就得不得不为维持这些失业者及其家庭付出代价,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现存企业运行成本。

(二)失业加剧贫困

失业是城市贫困不容忽视的原因。数据显示,失业者陷于贫困的机会是一般人的6倍。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准备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推行的,这就使失业与贫困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4年的2610万。与此相比,城市贫困问题确有发展趋势。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过去20年来,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有所减轻,相反还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更严重的是,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机会不平等,使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三)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

失业也使地区及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失业严重的社区经济萧条,税收下降,公共服务与福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犯罪活动增加。失业对个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社区来说是造成混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的高失业率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政权乃至制度的安危。

四、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劳动供给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

(二)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增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反之,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则企业用工减少,失业率上升。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刺激经济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就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挖掘潜力、确保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7%-8%,同时,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梯次转移,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劳动者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学习是刻不容缓的关键要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劳动资源是经济发张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对先到经济而言是一种无效供给。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张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失业人员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出现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人员,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格劳动力的尴尬局面。

提高劳动力素质就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强职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要双管齐下,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国家可实行免费培训的政策,提高我国享受免费培训的人员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例,提高对失业劳动者培训资金的投入。只有学强学习和职业培训,使失业者掌握先进的技能,提高主业和再就业的能力,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以就学替代和延迟新增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适应降低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

(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

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村和农产品实行产供销、供养加、共农贸一体化,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话、现代化的发达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将使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多样式的民间服务组织,为农业进行产前产后服务,从而进一步做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另外,开发荒地及其他资源,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进行大型农田基础设施和完善,搞好大江、大湖的治理等,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五)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加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是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失业保险如果仅限于保障生活,势必不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条例》制定地方性政策时,应进一步细化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两项补贴的使用办法,用好用活这笔资金。把享受待遇与是否积极寻找工作、接受职业介绍和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加强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有机联系,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失业人员尽快实现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失业人员接受就业服务的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关政策。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我国应该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各级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我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参考文献

[一] 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二] 袁乐平《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三] 赖德胜《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四] 蒋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1.[五]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六] 张勇《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第四篇: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查材料

题目: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名:郭坚

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号:2011110102026

2013年12月10日

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经济体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失业率

目 录

摘要----------------------2

一、失业与失业率----------4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5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5

1、体制、政策性因素----5

2、结构性因素----------5

3、劳动力供求矛盾------6

(二)失业的原因-------6 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7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7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7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7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8

四、总结------------------8

一、失业与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工人人数与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此数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相关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如美国的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统计。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一个同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标来进行统计,当然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数据来描述。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此强调,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

1、体制、政策性因素

随着市场机制主导地位的逐步建立,失业也开始表现为一种常态。即便是达到充分就业,也并不意味着人们都有工作,它只是表明社会就业水平达到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吻合的一种状态。这种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失业率在西方被称作“自然失业率”,它的高低受一国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社会保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兼并破产和重组的力度逐渐加大,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以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职工下岗分流的势头不减,就业岗位的需求压力增加。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

2、结构性因素

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而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本应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因自身实力不强而“力不从心”。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带来了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

3、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近些年来的一个状况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缺失,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而非技术性劳动力大量供应。在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存在岗位空缺也存在失业人口,但是却无法实现岗位和劳动力的对接。失业也会因此不可避免。

(二)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也可分为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间隔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从想转换工作岗位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进劳动力结构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

1、在税收政策上要大力为促进下岗分流人人员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等集必要的资金,为待业人员尤其是国企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全方位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制度。

4、加强对财政确保下职工生活费和提高标准的支出管理,使财政支出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上,杜绝各种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由于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降低劳动参与率,进而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数量。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越来越多,并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另外,要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劳动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

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

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

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

1.5亿之多。

④机构改革分流人员;

从2004年起,我国市、县、乡一级开始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而目前市、县、乡人员编制约500万人,根据精简20%的目标计算,需分流人员共计100万人。这还不包括目前已经超编的30万人。因此,需要分流人员数量十分庞大[6]。

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同我国劳动力供给强势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的供给严重失衡。由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了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增长,低就业”。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

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⑤就业弹性不断下降

就业弹性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就能吸收越多的劳动力。

二、我国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力增长快,但素质普遍较差;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薄弱,缺乏指导;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

(四)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

(五)随着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会经常发生;

(六)企业经营的失误。管理不力,经营不善;

(七)经济转型形成的失业[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原因: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

(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失业

必须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调整力度更大,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调整,因而,结构性失业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九)摩擦性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三、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功能;

(三)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功能;

(五)下岗失业人员要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增强自主择业意识;

(六)鼓励灵活就业(也叫“非正规就业”);

(七)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

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九)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8];(十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十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9]

积极有效的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十三)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作为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十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

(十五)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十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10];

(十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11];

(十八)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十九)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资;

(二十)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二十一)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再就业是密切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社会问题。妥善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各地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都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12]。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13-14]。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人口较多,就业压力较大。职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主要问题。为了能够确认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3)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4)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5)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6)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过高的失业率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15]。它会危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严重的隐患[16]。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17-19]。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总之,职工下岗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王成,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时事报告,1998.2412(03):1435-1437.[3]劳动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01-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国家统计局.2003-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7]胡鞍钢等.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

[8]韦廷柒.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经济论坛,2004,112(08):34-3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10]丁天,论当前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经济纵横, 1997.34(05):543-548.[11]张春煜,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J].财贸研究,2004,294(03):232-234.[12]杨生文.中国就业论坛[J].职业, 2004,(5).[13]张杰,对中国未来就业的战略思考,经济经纬,1997.143(05):6424-6425.[14]崔晋生,教育培训:再就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学术论丛,1999.793(02):1425-1427.[15]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王 钰.经济前沿12题[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5(90):744-746.[18]钟朋荣.谁为中国人造饭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9]孙居涛、魏自涛,职工下岗失业的经济政治思考,江汉论坛,1999.24(01):954-956.

下载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失业现象日渐成为一个显性的经济现象。一般来讲,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衍生物,而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对策(推荐)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对策 ——以粮食安全为例 【摘要】: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直接关系到异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自......

    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

    失业问题

    姓名:陈一衡班级:08级英语国内与国外失业问题的分析失业问题、职工下岗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浅析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浅析 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煤矿生产更是矿难频发,形势严峻,煤矿安全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大障碍,是政......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范文合集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旅游管理 2011级 11717班 马振华 20 14年 4 月......

    中国农村土地违法现状及相关对策

    试探中国农村土地一些违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可耕地人均占有量低,土地科学利用率不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将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