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和谐社会服务型档案管理
浅谈和谐社会服务型档案管理
[摘 要] 如今,档案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创建“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针对当前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服务型档案管理,并且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基础,最后结合某城建档案工作实例分析了新形势下服务型档案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服务型;档案管理;构建
2004年我们党正式提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长期的重大策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档案管理,传统的“重藏型”档案管理模式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研究新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创新档案管理,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新时期的服务型档案管理很好的发挥档案的资源化优势,加速了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和谐社会服务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从社会效益看。很显然只有当档案信息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中,并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起到促进作用,档案资源方可转化为效益。服务型档案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利用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部门急需档案部门为他们提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信息咨询。
2.从信息不对称来看。目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首先,档案用户不了解档案,也不能预先知道他自己的利用需求是否能够通过利用档案得以满足;同时,档案部门不了解档案用户,许多用户可能会因为觉得利用档案太麻烦而干脆放弃利用档案,这样也会导致档案利用的减少。另外,档案用户的行为也不为档案部门所掌握。从而导致档案利用不足的情况发生。
3.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新的历史时期,在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中,要改变档案馆的冷漠服务态度和坐等用户上门的陈旧服务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注重人文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中心,事事考虑人的需要。随着国家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以及信息技术
革命推动的档案利用手段的提高,档案馆逐步向“面向和谐社会”的服务型档案管理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服务型档案管理的基础
1.经济保障。《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属于国家,是国家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发,国家出资建立档案中心,把档案管理作为国家公共事业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才能更加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法律保障。当前,在我国的档案管理弹性很大,档案工作者只是做好档案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档案服务意识,却忽视档案法律法规的运用。其实,单凭教育远不能达到给予社会人以压力,迫使他们的行为合乎法律法规的目的,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档案管理是更加需要这种法律保障。
3.群众基础。我们应该正视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是一项全国性的艰巨的任务,并非一蹴而就,所以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与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取长补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与方法,使人事档案工作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与认同,使档案意识完全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深入人心。
三、档案管理“重藏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南京某局城建档案馆为例)
1.该档案管理目前实际模式。该局采取传统管理模式,即将各种类别的城建档案收集起来,统一保管就够了。对于城建档案的利用服务则基本属于“守株待兔”型的模式,被动而又死板的工作方式致使不少的城建档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利用。用一种新的主动服务型的方式代替旧的被动等待型的方式已经成为该城建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
(1)档案管理服务方式转变。必须要加强宣传工作,社会对一个实体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宣传得知的,城建档案工作要在社会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必须借助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城建档案利用成果的展览活动,通过图片、资料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利用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数字档案系统来参考咨询服务。以解决用户在利用数字档案馆的各种资源、工具与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城建档案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网上对各个信息数据库本身如何查找、操作步骤等作介绍、说明;(2)汇总常见问题, 用于解答用户询问频率较高的问题;(3)实时文字互动咨询。能进行实时文字交流, 用户可以与参考咨询中心进行点对点的文字交流, 实时解决问题数字档案馆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主动推送档案信息的服务模式。同时,向用户对信息进行感知、捕获、分析、重组、传递、应用的全过程及其个性化信息服务,这样也有助于信息利用的反馈,这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信息利用的反馈工作,不仅有利于检验城建档案的利用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建档案的再利用。通过利用,产生效益,用事实说话,就能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使大家引起重视,扩大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范围。这样也就实现了城建档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档案管理服务内容。尽量多提供业务指导和培训机会,作为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要求我们的城建档案工作者深入基层,进入施工现场,对有关单位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对于建设单位而言,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建房、经营、赚钱。而对于其中应该归档的资料却不那么重视,这就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通过电话服务、上门服务甚至现场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另外就是以举办培训班或通过自己的网站向社会提供有关城建档案管理利用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进行正常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交流经验,吸引更多的单位、个人及经济组织来主动利用城建档案。
3.转变成果深思。从建立服务型模式的基础来看,丰富的馆藏是城建档案馆进行业务工作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是该城建档案工作进行转变的重要资源;现在档案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而城建档案馆的馆藏与档案提供利用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馆藏越齐全、越丰富,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机会就越多,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和好处,当然就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相关法律的出台也为服务型档案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整个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转变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做到把好数量关,把好质量关,提高服务层次,显然该档案馆管理模式转型是成功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转变档案管理的传统观点,变“重藏型”向“服务型”。随着和谐社会的进程,档案的社会性特征也将尤为显著。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档案理论研究、档案政策确定、档案制度建立、档案管理等各项档案工作中,使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和谐社会的构建展开。服务型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中的一个创新,也是新时期档案管理走向更高层次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是可行的,我们期待着这种管理模式的拓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新华.打造公共服务型管理体系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新跨越[J].中国档案,2007,(3).[2]张旭春.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档案服务功能[J].机电兵船档案,2008,(2).[3]姚志强.构建服务主导型公共档案馆模式[J].山西档案,2004,(3).[4]王建涛,王家耀.基于数字城市的城市综合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测绘通报,2005,(6).(编辑/丹桔)
第二篇: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全局,审视度势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加快角色转变和管理创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专项公共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治理,但关键在于实现政府专行。这是因为,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说到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与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密不可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能有效地配置各类社会资源。市场注重的是效率,但解决不了公平问题。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则正好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应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环境的监管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来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只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具体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中抽身出来,才可以真正回归到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色上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政府改革已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中之所以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的滞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由于政府的职能转换和角色转变不到位或严重缺位,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改革不到位,尤其是政府改革滞后是造成和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全体任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篇: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
会建设
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2007-02-22 16:48:09
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从一宗由婚姻登记档案遗失引发的离婚诉讼案谈起
[案件经过]内江市东兴区柳桥乡村民黄光秀、刘兴于1991年4月自愿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男一女,2003年1月30日双方自愿登记离婚。2004年6月黄以离婚证遗失为由,通过该乡社事办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刘某将本人离婚登记档案(包括离婚证存根、申请表及离婚协议书)借出后遗失(至今未追回),并于2005年4月18日以与刘兴未
离婚为由向东兴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与刘兴离婚。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原告离婚诉讼请求。黄不服一审判决,以“原审认定事实不清,与刘兴是合法夫妻没有离婚”为由上诉至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二审依法改判。2005年12月1日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上诉人黄光秀与被上诉人刘兴2003年1月30日已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夫妻关系已经消亡,离婚诉讼请求不符合起诉条件,依法驳回上诉人黄光秀的起诉。东兴区婚姻登记处根据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为当事人黄光秀、刘兴办理了离婚证补领手续。此案经《内江日报》、《内江电视台—新闻视点》等媒体披露后,东兴区档案局、监察局就婚姻登记档案遗失一事立案调查。现已查明:东兴区柳桥乡社事办工作人员刘某对婚姻登记档案遗失负主要责任,东兴区监察局根据《四川省监察厅关于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作出决定,给予刘某行政记过处
分。
[背景信息]2006年1月23日,国家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并从公布之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公民的婚姻登记信息将受到有效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切实维护。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4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正式提出,从而成为未来五年的发
展目标和全党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婚姻登记档案是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撤销婚姻、离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是证明当人婚姻状况的真实凭证。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成分,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和睦自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作为记录婚姻关系的婚姻登记档案,不仅记录着婚姻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与个人生活诸环节密切相关,而且由于婚姻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密切联
系使其在公民办理财产分割、继承、申报登记等诸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凭证作用。由此可见,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从微观角度事关“人民群众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直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成为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二、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现状调查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笔者通过对三县两区的调查,发现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保管分散、损毁遗失严重、利用不规范。
多机关分散保管:婚姻登记档案的形成机关是各级婚姻登记机关。2003年10月起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四川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市辖
区(县级)的街道办事处不独立设立婚姻登记机关,由区民政局设立婚姻登记处统一办理婚姻登记。因此,在笔者调查的内江市就有两种情况:市辖两区〈市中区、东兴区〉由区民政局设立婚姻登记处,统一办理婚姻登记;市辖三县则是由县民政局设立婚姻登记处办理辖区内全部离婚登记、撤销婚姻登记和部分结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登记处办理本辖区内的结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而内江市在1992年曾进行以“撤区并乡建扩镇”为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一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婚姻登记档案同文书档案一起向县(区)档案馆进行了移交,一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婚姻登记档案仍由合并后的乡镇社事办管理;县(区)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处所形成的婚姻登记档案也是一部分移交给了同级档案馆,一部分保存在本机关,而移交的年限又无统一规定,存在随意性,从而形成婚姻登记档案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民
政局婚姻登记处、档案馆多处分散保管的现状。仅以市中区为例,市中区档案馆保存有该区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形成的婚姻登记档案2341卷,时间跨度从1952年至2003年。该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保存有2003年10月以后形成的全部婚姻登记档案,区辖部分乡(镇)、办事处同时保存有部分2003年10月以前形成的婚姻登记档案。其它县区也同样是档案馆、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乡(镇)街道社事办分别保管有不同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
档案遗失损毁严重:据调查,婚姻登记档案普遍遗失、损毁严重。仅以东兴区为例,该区档案馆馆藏1950-1976年的75个人民公社的档案中,有婚姻登记档案的有62个人民公社,有13个人民公社婚姻登记档案全部遗失,占人民公社总数的近20%。档案虫蛀、鼠咬、水浸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不规范,归档不及时甚至不归档,整理不规范甚至不整理,无专人、固定地点保管造成的,同时也存在人为损毁遗失现象,如本文开篇所载的柳桥乡婚姻登记档案遗失案,就十分典型。
档案利用不规范:据调查,婚姻登记档案保管部门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多数未建立档案利用制度,不严格按程序办理,对利用者身份审查不严,保密措施不健全,利用情况未作登记,利用效果未作统计分析,造成在利用过程中对登记内容失泄密,甚至档案原件遗失,既损害了婚姻登记当事人的权益,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几项措施
(一)广泛宣传切实贯彻《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严格依法办事。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广泛
宣传并切实贯彻执行,推动婚姻登记档案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让广大市民了解《办法》,让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办法》,强化他们的科学管理意识和依法利用意识;及时组织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办法》,逐条领会要求,掌握技术规范,重点是婚姻登记材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和查档服务的具体规定,确保婚姻登记档案收集完整、整理规范、安全保管、合理利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根据《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业务指导,严格履行监管职能,监督婚姻登记机关认真履行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题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利用情况,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特别是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必须严格按照《办法》第十五条 的七项规定执行,确保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有效保护登记信息,切实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集中保管婚姻登记档案
针对目前婚姻登记档案多处分散保管的现状,根据《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首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婚姻登记主管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以集中管理为指导思想,对婚姻登记档案的移交范围、时间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移交时既要核对每件登记档案的内容是否齐全,又要对照证书号、档案目录逐件核对,确保档案完整;二是各级档案馆要抓紧做好散存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婚姻登记机关的档案的接收工作,防止婚姻登记档案继续损毁遗失。
(三)严格依照《办法》规定,开展婚姻登记档案的查档服务工作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作出了明确规
定:要求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利用规章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对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当事人及其委托人、司法部门、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其他单位组织和个利用婚姻登记档案,分别作出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并规定利用婚姻登记档案的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登记内容,不得损害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婚姻登记档案不得外借,复印时应加盖档案保管部门印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其他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查档服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定,不得违反。
总之,各级档案部门和婚姻登记机关必须遵照《档案法》和《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效保护婚姻登记信息,切实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立足档案工作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篇: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从一宗由婚姻登记档案遗失引发的离婚诉讼案谈起
[背景信息]2006年1月23日,国家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并从公布之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公民的婚姻登记信息将受到有效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切实维护。
一、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婚姻登记档案是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撤销婚姻、离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是证明当人婚姻状况的真实凭证。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成分,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和睦自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作为记录婚姻关系的婚姻登记档案,不仅记录着婚姻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与个人生活诸环节密切相关,而且由于婚姻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密切联系使其在公民办理财产分割、继承、申报登记等诸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凭证作用。由此可见,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从微观角度事关“人民群众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直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成为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二、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现状调查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笔者通过对三县两区的调查,发现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保管分散、损毁遗失严重、利用不规范。登记档案2341卷,时间跨度从1952年至2003年。该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保存有2003年10月以后形成的全部婚姻登记档案,区辖部分乡(镇)、办事处同时保存有部分2003年10月以前形成的婚姻登记档案。其它县区也同样是档案馆、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乡(镇)街道社事办分别保管有不同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
档案利用不规范:据调查,婚姻登记档案保管部门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多数未建立档案利用制度,不严格按程序办理,对利用者身份审查不严,保密措施不健全,利用情况未作登记,利用效果未作统计分析,造成在利用过程中对登记内容失泄密,甚至档案原件遗失,既损害了婚姻登记当事人的权益,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几项措施
(一)广泛宣传切实贯彻《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严格依法办事。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
于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广泛宣传并切实贯彻执行,推动婚姻登记档案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让广大市民了解《办法》,让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办法》,强化他们的科学管理意识和依法利用意识;及时组织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办法》,逐条领会要求,掌握技术规范,重点是婚姻登记材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和查档服务的具体规定,确保婚姻登记档案收集完整、整理规范、安全保管、合理利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根据《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业务指导,严格履行监管职能,监督婚姻登记机关认真履行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题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利用情况,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特别是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必须严格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的七项规定执行,确保婚姻登记档案的安全,有效保护登记信息,切实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集中保管婚姻登记档案
针对目前婚姻登记档案多处分散保管的现状,根据《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首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婚姻登记主管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以集中管理为指导思想,对婚姻登记档案的移交范围、时间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移交时既要核对每件登记档案的内容是否齐全,又要对照证书号、档案目录逐件核对,确保档案完整;二是各级档案馆要抓紧做好散存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婚姻登记机关的档案的接收工作,防止婚姻登记档案继续损毁遗失。
(三)严格依照《办法》规定,开展婚姻登记档案的查档服务工作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对婚姻登记档案的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档案利用规章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对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当事人及其委托人、司法部门、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其他单位组织和个利用婚姻登记档案,分别作出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并规定利用婚姻登记档案的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登记内容,不得损害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婚姻登记档案不得外借,复印时应加盖档案保管部门印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其他婚姻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查档服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定,不得违反。
总之,各级档案部门和婚姻登记机关必须遵照《档案法》和《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效保护婚姻登记信息,切实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立足档案工作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五篇: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
服务性政府与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已经直接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性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政府职能出现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而造成我过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带来社会利益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及其行为方式。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完善制度建设和公共财政体制。而完善制度的关键在于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科学定位,从而使政府作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带来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失衡。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各种各样的矛盾必然会集中出现,在某个时期甚至以一种比较激烈的、爆发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利益失衡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不断拉大。有的学者称之为“社会断裂”现象,去探寻其原因时就会发现:促使我过经济近30年快速增长同时又造成一定社会失衡的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及其行为方式。政府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内主导经济建设,追求经济增长;相反,在公共服务领域内表现出明显的“短腿”,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仍然具有明显的经济建设型特征,在职能重心及政策取向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而国际与民生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各种失衡(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制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失衡;由双顺差与高额外汇储备所体现的外部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等)的本质体现。众多失衡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密不可分.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与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基是公正合理的制度,而提供制度产品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
一。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公正的制度保障是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权利,在保证个人最普遍权利的基础上,个人、组织及政府在彼此交往、交易中还需要具有可预见和可信性,以减少摩擦,防止和化解冲突,促进和谐。可预见和信任是以一种
秩序为基础,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这种规则即为“制度”,它是引导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软件”。有效的制度有助于以较低的代价和非暴力方式来解决冲突问题,使个人行动自由受到最佳约束以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发生。制度安排能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与合作提供一套框架,并使这样的合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信赖性。服务型政府注重的社会公正、社会发展和责任政府的品质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