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

时间:2019-05-14 22: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

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

第08课 咬文嚼字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重点理解】

《咬文嚼字》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 1 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难点探究】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探究】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探究】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探究】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 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5.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探究】(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对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探究】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7.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探究】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尺牍(dú)斩截(zhǎn)适宜(yí)斟酌(zhēn)....B.没镞(zú)鲁莽(lú)调和(tiáo)倒涎(yán)....C.骨子里(ɡú)岑寂(cén)清沁(qìn)付梓(zǐ)....D.意蕴(yùn)锱铢(zī)累积(jí)蕴藉(jí)....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2.A【解析】“坏习惯”和“不很好”,不是转折关系,是因果关系。“必须”表示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做到;“必需”表示一定要有的,常指需要的东西。第三空从搭配使用上来看,应选“表现”。“思想”应“透彻”,不能“精确”,“精确”指非常准确,非常正确。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B.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D.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④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 ⑤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

⑥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

A.⑥②③④①⑤ B.④①⑤②⑥③ C.③④①⑥②⑤ D.②④①⑤⑥③

5.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示例一: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二: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菁;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表达时,首先要理解“牛嚼”和“鲸吞”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你认为更好的一种方式,然后选择恰当的修辞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6.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怎样的一种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

【解析】孔子的弟子毕业了,因外面就业太难,回来读研。那就需质疑:一样的就业环境,为何别人就业不困难?这说明这些弟子不能适应就业环境,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 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1.下列有关文中联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字的联想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是由文字引发的种种联想的内涵,具体呈现出来又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

B.因为联想意义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所以也是不易控制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蕴含糊,甚至支离。

C.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联想上面。

D.由“烟”这个字,能生发的联想意义会很丰富,可能是燃烧体冒的烟,可能是燃烧弹,可能是“一川烟草”,可能是“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所以作者认为最早运用这些词语的人,没有去创设新奇的意味。

B.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的人缺乏创造意识,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难免如此。

C.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里写出了作者在饮茶时的情景,明月照着泉水,清茶泡在泉水里,于是就有了这美妙的诗句。

D.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所以要抗拒习惯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的直指意义易用,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用文字的直指意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所以只有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才能创作出深刻新颖的作品。

C.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都会逐渐养成欣赏和创作的一些好习惯。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精益求精,时时推敲思想情感,锤炼语言,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答案】 1.D 2.B 3.C

3.A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用文字的直指意义”这点有误,写作关乎文学创作,所以要用好联想意义,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文学意蕴的作品;B项“只有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才能创作出深刻新颖的作品”,这点无法从文中推断出来,文章是说我们的语言表现不要落入俗套,要有创意,这不等于要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D项,“精益求精,时时推敲思想情感,锤炼语言”一句偷换了文意,文中强调了推陈翻新,强调了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吻合。这一选项里没有了这个意思。【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选自2015年01月1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句子对“语言癌”的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2.下列句子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 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3.下列句子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答案】 1.B 2.D 3.A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_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主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答案】 1.D 2.B 3.D 2.B项来源于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3.其实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D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不正确的。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翻开书一看,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最后他又唱了《阳春》和《白雪》,随着他唱的观众就剩下数十人了。宋玉告诉楚王,所唱格调越高,能够击节欣赏的人越少。人们后来以“下里巴人”对应“阳春白雪”来形容雅俗不两立,大概源于此故事。看来雅俗是要分赏的。

然而这也未必。从宋玉讲故事的时代再往上看。《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应该是中国文艺的雅乐的源头了。但是就在这本诗集中,除了《雅》、《颂》这两个部分外,还有十五国风。国风里的诗篇,虽然据说经过孔子删定,但还是保留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的风貌,都是老百姓平常哼哼的,而不是乐官们谱写的。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把雅俗融为一炉,实为雅俗可以共赏作了权威的注解。

精英的日子也不是都好过,精英的作品也不是都能留存。精英也分三六九等。以他们生前的爵位俸禄来衡量,精英有等差;以他们作品在后世的影响而论,精英也有高低。屈原、杜甫、苏轼等是一流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我们引之为骄傲的不 仅是他们格律的精致,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风云、人世风情和民间风貌。至于那些围着宫廷选材的精英们,如“台阁体”、“西昆派”、“酬唱集”,于今不仅草根们不认识,就是精英也得翻箱倒柜才知道。

俗文化就像原上草,虽不会都得到历史的放大,但延绵不绝。一如精英们推崇的高雅作品一样,数量更多的俗文艺作品也消泯在历史的长途上。为什么?因为俗文化也有等差,孔子保留了“国风”,但坚决抵制靡靡之音,所以主张“放郑声”。如果说“望子成龙”更接近于草根阶层的心态,那么有多少草根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那些可以偷着乐但不能明着教的戏法、说法?大俗可以入雅,就像《诗经》中的“国风”那样,但低俗即便到了极致也与雅无缘。大雅也可以做到深入浅出,但故作高雅到每一个细节反而不如朴素感人。

流传能够可持续多久是价值研究的根本课题。不分高下为雅文化辩护的精英们,应该知道那些在历史的半途上难以为继的精英是如何倒下去的。并非所有的《阳春》、《白雪》都会随年年的阳春、年年的白雪而被代代传承。不辨良莠地为俗文化撑腰的草根们,应该明白并非所有的《下里》、《巴人》都会被千千万万下里、巴人奉为心声。

从西周到东周,下至战国,原本可和平共处的雅俗,也变得对立了起来。换句话说,雅俗之辩乃是政治经济格局之变的延伸。今天我们提及的“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纷争,无疑也是雅俗之辩的分支,是侧重凸现价值负载和利润负载矛盾的表述语。

应该承认雅俗有分别,也应该看到雅俗有共融。精英们也喜欢听笑话、传段子,草根们也仰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吴天明导演的《老井》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但他并不回避片中老井村村民喜欢“荤曲”的实情。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可谓雅俗共赏,这是医治“雅俗偏执”症的一部教科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雅之于俗的意义在于,以庙堂之正纠江湖之偏。俗之与雅的意义在于,以江湖之活纠庙堂之僵。《诗》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摘编自赵彤《雅俗:共赏乎?分赏乎?》)1.下列属于“宋玉曾跟楚王讲故事”内容所要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A.“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B.如果所唱的格调越高,那么能欣赏的人就越是很少。C.人们认为雅俗文化势不两立,雅俗文化是要分赏的。D.雅俗文化都值得珍惜,我们应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属于“雅”,同属《诗经》中的国风则应当属于“俗”。B.不是所有精英的作品都能流传下来,真正的精英就是以爵位和俸禄来衡量的。C.低俗只要是到了极致它就会与雅有缘,但如果是一般的俗就不会与雅有缘的。D.作者虽然没明说雅俗文化哪个流传更久的问题,但是倾向于雅文化流传久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意思”和“有意义”分别针对的是“雅”和“俗”来说的,两者之间的争辩是政治格局之变的延伸。

B.大雅可以做到深入浅出,甚至在每一个细节方面我们都要认真追求,这样才会给人一种朴实感人的感觉。

C.雅俗没有什么分别,很多时候存在共融性,《老井》、《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作品就是雅俗共赏的佳作。

D.雅之于俗或者说俗之于雅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可以把二者对立起来。【答案】 1.C 2.A 3.D

第二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必知技巧

一:多音字识记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 “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 “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两个读音 “pò”和“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pǎi”,其余的都读“pò”。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二:形声字记忆绝招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 “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相同。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 “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四: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 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六: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 又”等。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3.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八:修改病句的口诀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色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九: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十:压缩语段的关键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5.注意答案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压缩语段时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句间关系。

十一: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类析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不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给人以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

6.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7.反复: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重语气,加强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十二:语言表达生动的答题技巧

1.恰当选用词语。(1)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选用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词语用活。(2)选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的色彩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语体色彩。

2.恰当选用句式。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与常用句式、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交错使用,注意语句的整散、语气、倒装等方面的问题。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还能增强语势。

第三篇:高考一轮复习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六、基础,还是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 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 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十五、过度复习法

“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第四篇:2014《高考总复习》一轮知识点附录四

附录四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1.植物类

⊙菊花:品格坚强的斗士;气质清高的雅士;孤芳自赏的文人。(隐逸、高洁、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屈原《离骚》)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不愿同流合污的冰清玉洁的品质。(坚强、不屈不挠)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松树:坚强、正直、高洁的品质;孤直耐寒的品格。(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

⊙梧桐:凄凉悲伤之愁情。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柳树:表送别、留恋之情;伤感春天的美好;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灞桥折柳”为送别典故;《折杨柳》曲子为送别之曲。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芳草:喻离恨思亲之情;表达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意思;荒凉、偏僻之处的草则暗含身份、地位的卑微之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五代·李煜《清平乐》)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南宋·吴文英《唐多令》)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2.动物类

⊙燕: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

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南宋·史达祖《咏燕》)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3)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晏殊《浣溪沙》)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五代·冯延巳《蝶恋花》)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北宋·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爱国、思亲、思乡、思归之情。典故“望帝啼鹃”,表忠贞爱国之意。(悲惨、凄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北宋·秦观《踏莎行》)⊙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寒蝉:气氛悲凉之景、凄惨别离之情;喻指高洁的人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北宋·柳永《雨霖铃》)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理想、追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羁旅愁思。(小人、俗客、庸夫)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北宋·秦观《满庭芳》)

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猿啼:是哀愁凄厉的,象征着一种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的悲愁感情。(哀伤、凄厉)

风急天高猿啸哀。(唐·杜甫《登高》)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3.自然景物类

⊙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或邪恶黑暗势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冰雪: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光明磊落的心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月亮:思亲、思乡之愁。人生的圆满、缺憾。明月蕴含边人的悲愁、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其别称有: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水: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来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因水的剪切不断,绵延不绝,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4.人文(典故)类

⊙宫阙、山林:表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受到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的代称。

⊙船:漂泊之感;依据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还兼有“自由”之意。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关山、大漠、羌笛、琵琶、胡笳、胡杨:为边塞特有之物,表怨战、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

仲淹《渔家傲》)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江淹《别赋》)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南宋·范成大《横塘》)⊙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北宋·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唐·李白《菩萨蛮》)

⊙琴瑟:喻夫妇和谐的感情或兄弟朋友的情谊。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投笔: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长城:喻指守边的将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宋·陆游《书愤》)⊙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尺素:用作书信的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北宋·秦观《踏莎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

第五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讲义:审题立意

第一讲

作文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意,把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

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体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力求快速、全面、准确。

二、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决——字字落实,有所侧重。

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如作文题:《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

事:写作对象。一件事:写作范围和文体。我和小王: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趣: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①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关系”。即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

⑤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

如何审题眼呢?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

边练边悟1 请以“主流和另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注意其思辨性。请从“主流和另类”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审题立意。审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从辩证地看待“主流”与“另类”的关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审题:“主流”是大众化的,“另类”则是个性化的。“主流”与“另类”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如“主流也罢,另类也罢,它们都是人们思想的外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都应该支持,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它,特别是另类,它可能是孕育新思想、创造新秩序的火种”。立意:①“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②“主流”与传统,“另类”与时尚;③“主流”“另类”都是潮流;④“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二)新材料作文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边练边悟2 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整体把握材料。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人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游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当然,带给游客的心境也不一样。由此可以写: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边练边悟3 请用抓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是关键句,其中“伞”是个喻体,比喻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诸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超人的优势等等。由此可写:没有优越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2)2011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在得知获奖时淡定地说:“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停车位了。”

在该校中,有一排写着“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

得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

对于这个奖励措施,伯克利的教授们这样说:“做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就没法继续,更不可能前进。”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教授们的话是关键句,据此可这样立意:做人(学问)有了淡定之心,方能前进。

3.由果推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边练边悟4 请用由果推因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它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自己的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了。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之所以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翔,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别迷失自我;②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③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2)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的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公鸡为什么不愿得到宝玉,而愿意得到一颗麦子?因为“麦子”能吃,“宝玉”不能吃。据此可以这样立意:①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边练边悟5 请用抓关系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1)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对话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立意就准确了。如:快乐与痛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我们到底在喝什么。”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所给的是一则寓意性材料,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的,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要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咖啡”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本身与本质,而“杯子”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因为学生要喝的是“咖啡”,“杯子”只是盛咖啡的工具。因此,“咖啡”与“杯子”的关系,就是主与次、本与末、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的含意也就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能迷失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

5.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

边练边悟6 请用求异同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材料一 古语:树怕没皮,人怕没脸。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

材料二 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材料三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有的甚至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适合用求异同法,异中求同。上述三则材料都是讲的中国人的“面子”。“面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浅层的是指人生理上的脸面,深层的是指人心理和精神上的脸面。中国人爱争面子,在国人看来,面子是人们身份的标志,有面子是才干的表现。面子关系着人的尊严、荣誉。国人看重脸面,这对于维系人情和稳定社会不无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虚荣,就会产生浅薄,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浮靡奢华。然而,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为了形象而不顾人的死活,却是当前某些人的一种通病。

面子关乎人们的尊严、荣辱,当然要讲,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面子就是讲尊严。但是,面子不等于虚荣心,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有时候,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恰恰是给自己争来了面子。我们要的是表里如

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2)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富兰克林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直立起来的。”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有句深深触动人们内心的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依靠着。”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寻找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前一则材料的内涵是告诫人们要充实自我,后一则材料的内涵是告诫人们要自立自强。合起来说,就是:人,既要不断充实自我,又要自立自强。

【课后训练】 1.请写出“走近你,融入你,成为你”作文题的审题立意。

写作提示 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你”所指的对象,以积极向上的为佳;然后写出“走近你”“融入你”“成为你”的含义、原因和具体做法(即怎样“走近、融入、成为”你);另外,这三点都应写到,且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可以谈对事物的认知、与人的沟通、对理想的追求等,格调高雅、有思想深度即可。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世间万物都有“根”,树木有树根,大厦有根基,事情有根据,思想有根源,文化有根脉……根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根稳固了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从选材来看,这篇作文的角度可以很宽泛,考生容易有话说,毕竟生活中与“根”相关的内容非常多,例如,花草树木之根、游子之根、人类之根等等。正是选材的广泛性,反映出考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较好地起到拉开等级的作用。如果能跳出一般意义上的“根”,不是单纯地谈植物之“根”,而是能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赋予“根”以新的内涵,文章的立意就能更高一些,更深刻一些。例如谈中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的寻根,以体现出爱国热情;从西方节日的大举“入侵”,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可以谈中华民族的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吸收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谈“丑陋的根”,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内容。总之,在行文前一定要在立意、文体、材料等方面细加斟酌,拓宽写作思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更好地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2)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非凡的成就。有人问她:“一个人可能遭到的最大悲哀是什么?”海伦•凯勒回答说:“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 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把握。这则作文材料呈现的对话意蕴可谓意味深长:整个材料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叙述了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凭借非凡的毅力创造了非凡的成就;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他人与海伦•凯勒的问答可以做这样一个紧缩:“一个人可能遭到的最大悲哀是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而这个紧缩句,其实就是材料要告诉我们的关键所在。作文的最佳立意就应该由此确定: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然而,不少同学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材料断章取义,或者受一些定向思维的影响而片面领会,出现以下错误立意: “残疾与成就”“毅力”“创造”和“毅力与创造”“悲哀”“最大的悲哀”“眼睛”“看不见”“有眼睛却看不见”……

在写作的基本构件上,可以循“什么是‘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看不见’会怎么样”的思路展开。

(3)一阵风过,峰顶上的小草俯身看到了涧底的松树,小草对松树说:“即使你吸尽了大山的乳汁也不可能达到我的高度。”松树笑而不语。又一阵风过,松涛阵阵,天高云淡。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从松树的角度,可以谈淡泊不争,坚守自我,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实现等诸方面。从小草的角度,可以谈居高自傲,不尊重他人,缺少多元价值观。也可以从环境对人或事物的影响、制约入手作文。(4)2013年3月6日,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滞留16小时,某滞留旅客因为航班延误造成损失,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飞机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处理及时;有的网友指责旅客冷漠、缺乏包容心;也有的网友说:“16个小时都被困在机场,谁受得了啊。” 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①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正面)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反面)工作要尽善尽美(抢救老人及时但安抚工作没做好)。

②从乘客角度:(反面)对行善之举要包容(不能脱离“行善”谈包容)、吃小亏行大善、设身处地(为生病老人和航空公司着想)。(正面)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人们处于遥远的地方,看不见一棵在地平线上努力生长的小草。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小草要想使人们看见它,就要让自己长得足够翠绿、茂密、高大、魁梧;人们要想看到小草,不能只遥远观望,要亲近、走近小草,给小草的努力以鼓励,以肯定;小草无需赢得人们的眼光,它只要努力地生长,活出自我就够了;人们与小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彼此陌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由此产生等等。

(6)材料一:聪明的钓者,钓上来一只螃蟹,往往会盖住钓篓子盖子。钓上来第二只、第三只,就用不着盖盖子了。原来当有两只及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而竹篓口很窄,只能允许一只螃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材料二:古代日本渔民,打捞的鲇鱼很快就会死去,后来他们发现放上一群沙丁鱼在里面,鲇鱼被活泼好动的沙丁鱼一搅,有了危机感而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写出文章的两个立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两则材料,均围绕垂钓展开。第一则材料中的螃蟹只知道竞争,结果害了自己;第二则材料中的沙丁鱼和鲇鱼彼此合作而保住了鲇鱼的性命。立意时,我们可以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从合作与竞争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这个话题素材丰富,构思立意的选择性极大,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文和才情文。此外,此题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联系起来。面对激烈的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压力,或许合作可以造就双赢。当然,失去了竞争的一团和气,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材料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下载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咬文嚼字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环境

    小说环境描写 ● 复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 2. 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成语教案

    2014高三语文成语专题分类教案 第一类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综合练2(精选合集)

    考点综合练(二)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电视剧《皮五传奇》讲述了明朝市井小民皮五揭露婚托骗财以及屠夫卖肉作假的故事,被认为________了当今社会的......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7课陈情表5.

    7.陈情表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2

    阶段性训练十二(写作训练) 专题19 1.(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领会其寓意,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很多年前,一个人打了一口井,从深深的井底掘......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

    第05课 离骚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包身工1!

    第11课 包身工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新闻工作者。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

    2017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化学键》检测题.doc

    化学键 一、选择题 1.据新浪科技网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普通盐水在无线电波的照射下可以燃烧,这很可能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望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危机。无线电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