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
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
根据上级领导部门有关进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布署,我校于2004年秋季开始正式启用新课程。五年多来,我们坚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根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评选要求,我们积极开展自查自评工作。现将自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高效的课改组织
学校成立以陆木森校长为组长,孙乃久副校长和茆中庆主任为副组长,教务处、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外地专家等组成的课改工作专家指导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承担领导、组织和协调学校课改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等;专家指导组负责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制定学校课改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专家指导力量,课改工作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二)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1、科学管理,确保新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持久有效的开展必须依靠学校科学的管理。我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各个部门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大胆实践,改革原先落后的条条框框,确保教育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要求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严格按“三表”上课,加强课堂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
我校充分利用教师大会、教师业务学习会、学科教研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等材料,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学习和培训,极大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形成了明确的新课程理念。
3、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课改氛围。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使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并支持新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我校定期召开了各年级的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评学校、评教师的问卷形式,拓展了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等多项工作的了解渠道。学校还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交流形式强化家长对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鼓励家长积极向学校出谋献策。通过以上举措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赢得了广大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三)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
1、制订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制度。
(1)学习培训制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科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认真领会新标准的内在涵义和要求,分析新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写”为重点来抓,积极倡导老师写读书笔记、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研文章。如今,一个学习型的教师群体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
(2)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课表中。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指定专任教师执笔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由集体讨论后开展探讨式教学,取众家之长,集思广议,共谋发展。
(3)定期教研制度。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学科教研组参与并指导活动开展,协助各学科教研组长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4)听课、评课、教案检查制度。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工作未满一年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未满三年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案由教研组普查,教务处、教研室抽查。用《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课,监控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确保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
(5)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制度。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估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每四周评一次,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学期等级总分评。
(6)阶段交流总结制度。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交流。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改革体会心得交流,年轻教师每学年要有一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7)教师教学过程评估制度。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运用此表作为进行推选市县名师、名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候选人。
(8)家校联系制度。经常与家长联系,采用电话联系、家长联系本、家访等多种形式,确保与家长充分沟通。
(9)课程改革信息报送制度。学校选派一位教师作为信息报送员,每周将新课程改革的动向、学习情况、各类信息等及时报送到校“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便于指导。
2、制订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主要是前期对教师进行宣传、动员,学习新课程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取得共识,更新观念,为实验的开始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对学校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行一次客观的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使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同时也达到让教师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3、制订学校课程改革的预设目标。
(1)培养教师终身学习、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制订相应的个人成长计划,达到自己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们认真按照要求,纷纷制订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
(2)建立新型人才观和质量观,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对学生的分数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生动的、活泼的、合理的、有趣的课堂气氛;形成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教学科研改革要体现层次:①学校课题,②教研组课题,③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我校强化教育、科研,各年级成立各科课题研究备课小组,建立课程改革档案记录。
(5)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加强行政检查性听课和研究性听评课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6)新课程理念下,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学会教学必须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进行反思,形成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将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新课改教学研讨会,编辑课改论文集。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他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就成了这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1、认真组织课改前的教师培训与学科培训工作。
2004年,课程改革伊始,我校依据课程改革中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作好参与课改教师的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培训、实践、总结、提高”相结合,提出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都能运用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自觉研读新课程标准,揭示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为了加强教师新课改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004年新课程改革伊始,我校采用派出去学习和请进来讲演方式,为教师进行 “新课程、新理念”讲演和专题讲座。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让教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自我适应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新学期教学时能重点的把握新教材,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
3、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改革光盘。
2004年7月开始,利用暑假或其它的课余时间,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料系列光盘”,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观看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五年来,我校共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改革光盘、培训、自学等形式的学习活动100余次,教师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共600余篇。
4、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研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在教师中展开以“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的主题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我校采用了和互动式教研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等方式,通过互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5、“撷取他山之石”。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如,派教务处副主任胡晓燕随省教育厅组织的外语培训班赴加拿大培训,利用苏南名师陈国强支持我校的机会加强了与站在教改前沿的苏南学校的联系,请特级教师陈玉中等上示范课。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对外派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写好学习笔记,回来后,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并上引路课,疏导示范,以点带面,对课程改革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6、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采用了“结对子,压担子,开路子”办法,通过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不断地提高青年教师们的业务水平。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40节以上的听课,每学年有15至20篇教学反思,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摘录”等。
(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的理念来支撑,大胆转变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此,我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
1、教育观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我校通过加强学习,力争使教师在观念转变上做到两个突破:(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爱为核心,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2)“以德治教”。就是要求教师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通过一个“德”字来统率和促进教育的发展。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2、课程观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们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有选择的安排教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
我们学校在五年多的实验工作中,贯彻了新的课程观。如整合历史与地方课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特别考虑该内容和本地区、我们学校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结合点,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有选择的安排教学。这种教学结合使教学更贴进学生生活,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3、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过程应该是围绕三维目标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改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注意对三维目标的实现,绝对不把三维简化成为二维目标。
4、学生观的转变
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爱好。”新课程下,我们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我们注意多样化的个性教学,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待进生和优秀生在创造力面前是平等的,他们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在这一时期,只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萌发并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五)规范领导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要序列化、标准化、制度化,抓管理、促效率”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思路之一。我们把规范教学管理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1、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为了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推动、年级联动、教师互动”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恰当地安排好活动地点、时间和方式,每次活动都要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备课组在每学期伊始制定备课组活动计划时,就部署好一学期的分工备课计划,让各位教师提前搜集资料撰写教案。集体备课活动时大家共同评改、修改、完善,各位执教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案进行再处理。这样,既减轻负担,又集思广益,提高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捆绑制度。其做法是:备课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统一作业内容。五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法、备训练。备学生:学生的基础要摸清,学习障碍的原因要分析(学生自身、学校老师、还是家庭)。
2、确实把好教学设计关。
课程改革实验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是不同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学生摆进去,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的问题。这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等材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或者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自由发挥,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拓展知识面;这样既达到实际情景的交际目的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3、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陈旧的由“讲解——接受”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的引导、组织、合作。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气氛,实现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2)优化课堂环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敢说、敢想、敢做的热情,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3)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了一切学生”,在我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落实在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更加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坚持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教手段,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教学效益。
4、提供展示课改成果的舞台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来表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是检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是否转变的尺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到底怎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主导„„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暴露出来,只有在研讨中才能真正领悟、相互提高。对此,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战中加强培训,以实践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促进新思想、新理念由内化到外显的实现。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一切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与观摩。在上课与观摩的过程中,教师个人、学校群体认识、理解、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均得到提升。
(七)挖掘本校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和地方课程资源是走进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活动。初步构建了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长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学校资源:(1)有图书库3间,有图书6万册,教师阅览室1间,学生阅览室3间,配有报刊杂志56种,有专职管理员,每天向师生开放,出借率高。工具书、教学参考书50多种。(2)投入数万元购买电脑和其他电教实验设备,配备了电脑教室3间,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3间,开通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共享。(3)有3个实验室,基本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高达98%。
2、活动的开展:(1)学校开发“学生之声”校园广播。从起名、选材、编材、审稿都以学生为主体,由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其中“学生之声”、“音乐天地”等栏目以其贴近生活、趣味盎然,深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2)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体操比赛等,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3)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4)开设兴趣活动课程,开设课程有数学竞赛辅导,科学竞赛辅导,文学创作、书法、音体美特长活动课,开展演讲培训和比赛等。
(七)加强质量的监控评估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督的作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探索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运用鼓励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声,只有一句句春风化雨般亲切的鼓励声“你真棒!”,学生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下座自由交流,尽情的表演。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过程的评价,口头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表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成绩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是催人奋进的。回首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这些年,也是我们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我们的全部得以洗涤、锤炼,同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遵循新课程理念,真正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在目标理念方面,突出了由单一传授知识逐步走向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教师理念方面,突出抓理论学习,着重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了教师由单一传授型向科学研究型转变。在评价理念方面,突出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代替片面的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把评价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突出过程性评价。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2006年我校被射阳第六中学教学辅导片确定为语文教改示范基地,2008年秋学期我校董磊、周晓江两位老师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两堂作文教学示范课。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抓住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在优化课堂教学关键点上做文章,力求把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到优化课堂教学上来,实现了“三化”:一是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质化,二是促进了教学过程规律化,三是教学目标具体化。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我们还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在近几年县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校李红梅等老师获县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五次,08年蒋琦老师在市局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市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初中组一等奖。
3、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教学工作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在实验中,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听课、抄笔记、做作业”的传统学习方式。重视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乐学;重视留给学生时空,使学生研学;重视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把课堂变为师生相互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通过五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明显的感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近几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先后有6人获省金钥匙一等奖,在参加的省市县各科竞赛中获奖人次更多。2007、2008我校连续获县教学质量优秀奖,2008年被县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2009年又被评为市模范学校。
三、实施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成效,但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
1、少数教师依然是以新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心态在实施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标准》,他们顶礼膜拜般地聆听专家的“解读”,一些新课程通过培训成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过程,缺失了在原创性的实践中加以积累、反思和创新的意识。
2、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还不够彻底,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还不够坚决。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甚至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考试评价。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信心、思想上犹豫彷徨依然存在。学校建立的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与教师评价体系也亟待完善。
3、对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尚有把握不准确的方面,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学设计一般化,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不是真正使用教材,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发好校本课程。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学校也开展了各种丰富的校内培训,但师资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主要一是师资本身的专业知识跟不上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生物、综合实践尤为突出,学校本来没有这个专业老师,现在要开设这门学科,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5、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是否每个知识点都得用探究式方法,教师很难把握。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是否相一致,究竟以那种方式为准,教师难以辨别。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否符合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有争议,探究步骤是否成为新“八股”?
6、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什么是好课,标准难以把握,教得怎么样,究竟看什么,是看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成绩?以什么为标准说不清。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困难,中考还是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其他综合考评则是参考,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存在。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自评报告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辽教办发【2014】64号)文件精神,对照《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评估细则(试行)》,结合我校课改工作实际和收获的成果,我校通过认真自查自检,认为符合创建朝阳市义务教育课改示范学校标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喀左县第四初级中学建于2008年9月,是一所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校园占地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365人,68个教学班,教职工371人。办学条件达到“普九”提高标准,省市验收成绩为97.5分。建校六年来,四中在初中城镇化探索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课改工作扎实推进,成果在县内得到认可和推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在接受省委副书记夏德仁、副省长陈超英检查调研中,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认可。近三年先后获得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先进单位;朝阳市中小学教育改革工作先进集体;朝阳市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先进学校等省、市、县荣誉38项。得到社会、家长、领导的一致赞誉。
二、课改工作实施过程:
学校建校伊始,教师来自全县十几所农村初中,这些教师虽然经过多年课改,也在学习“洋思”和“杜郎口”经验,但多数教师课改都停留在表面上,学生来自十个乡镇,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四中人迎难而上,决定先以“夯实常规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模式培训教师,锤炼队伍,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立下“科研兴校、课改强校,质量立校”的基本策略。
(一)学习借鉴总结融合课改理论构建阶段(200.9——2009.7)
借鉴乡镇中学学习“杜郎口”和“洋思”课改经验,继承传统教学的部分优势,学习凤城六中“分组联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学案和课上板块展示结合起来,形成四中“学案”加“分组联动”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四中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实验探索、逐步推进阶段;(2009.9——2010.7)
在教育局和师校研训员的指导下,我校在数学和英语两个薄弱的学科先行先试,曾经创造出升学率提高28个百分点的奇迹。
(三)全面普及、不断提高阶段(2010.9——2013.7)
把数学、英语课改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要求课堂教学全面开放,人人都可以听推门课,节节都是成功课改课,学生在快乐中学,教师在愉快中教,课堂学生做主、教师功在课外,在教学反思中归纳提炼科研论文、在科研课题方面收获颇丰。
(四)收获成功,全县推广阶段(2013.9至今)从2012年至今,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人数稳居全县首位,八年级质量监控考试达到全县初中第一名,全县运动会男女队已连续三年获得冠军,篮球队代表喀左县在朝阳市获得冠军等等,教育局决定把我校课改经验在全县推广,并承担教学管理先进经验交流会。
课改工作特色:课改兼容性
学校确定统一教学模式,但不做硬性规定(如每节课讲解不超过10分钟,节节课有讨论、合作探究、课前主持、课堂环节齐全等)。对传统教学优点和教学模式外成功经验不排斥、允许教师发挥执教强项,实施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只要有利学生成长,教师提高的改革,学校鼎力支持,为打造辽西名校奠定坚实基础。
三、自检自查结果
(一)办学思想(标准分12分,自评分12分)
1、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目标为把第四初级中学打造为教育设施先进,教师队伍精良、教育质量一流,人民群众满意的辽西名校。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制定五年课程改革规划,课改各项工作措施到位,并与教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形成了团结、进取、文明、向上的校风;爱生、乐教、协作、严谨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创新的学风。
2、坚持德育为先,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德育工作,建设德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德育活动年级主题:七年级——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八年级——在四中读书是我的骄傲;九年级——四中我爱你。各年级月月有主题,有活动,有记录,有奖惩等相关资料。
3、严格按照辽宁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的要求,均衡分班,既无重点班,也无大班额(超50人),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每天保证学生体育活动一小时,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作息时间科学规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多样化,方式多样化,过程与结果并重。
(二)课程建设(标准分8分,自评分8分)
学校严格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开齐开全国家规定课时(周课时:体育课3节;音乐、美术、综合、信息各1节;民防、心理、、双周一节;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辽宁地理、4周一节。校本课程《美丽喀左,我的家》介绍喀左县基本信息,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历史故事,地方特色,名人传记等。双周一课时)。
(三)课堂教学改革(标准分26分,自评分26分)
1、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实行集体备课,做到“六备”(即教材、教法、作业、试题、考试方式、复习资料)、“三定”(固定时间,有集中备课地点,有确定的主讲人)、“三统一”(即进度统一、资料试题统一、作业基本统一)。三维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在导学稿(学案)中让学生清楚明确,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明方向。使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2、课堂教学在研究导学稿(学案)基础上,学习丹东凤城六中课改成功经验,对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三大理想”、“五大板块”充分理解、消化。在教师中形成“改革光荣,守旧可悲”,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互助学习。使“我展示,我收获,我合作,我双赢”等观念深入人心,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在每节课中,学生在和谐、快乐气氛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家长一致认可。省市领导高度肯定。3.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科学性、精细化,教师考核制度成为全县初级中学典型,并在五所中学得到推广。
(四)校本教研(标准分16分,自评分16分)
校本教研制度健全,教研工作有规划。每学年任课教师最低承担一节组内公开课。每学期各教研组最少承担一节校内公开课。每学年多次承担县级公开课。在喀左县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六名教师获第一名。在市级、省级教师大赛上多人多次获奖。数学教师付国宏在东三省教师大赛中获第三名。
(五)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分16分,自评分16分)
1、教学功能教室、实验室。实验室(物理6个、化学5个、生物4个)准备室,设备仪器药品库完全达到标准。音乐教室3个、美术2个、语音室4个,多功能会议室(664座),体质测试室3个,综合实践室1个。音体美器材配备符合标准。图书室、阅览室(630平方米)藏书室(230平方米)。现代教学手段,校园网班班通多媒体。7个微机室,1个电子备课室。各学科教学资源库与教育局联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校园环境优美,达到绿化、美化、香化、艺术化。美术作品展室,荣誉展室,宣传栏,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展示学校蓬勃向上的面貌。
4、学校每年秋季举行田径运动会、参加喀左县春季田径运动会连续三年获得男女队冠军。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连续三年承办喀左县科技大赛。
(六)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教师371人,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平均年龄42岁,高级教师308人,任课教师209人,全部是本专业毕业。是一支特别能吃苦、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近三年先后有8人被评为校级、县级、市级师德标兵。学校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保证时间、保障经费、并把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纳入学校五年规划中。
(七)示范作用及办学特色(标准分9分,自评分8.5分)学校每年都保证承担两次以上全县不同学科课改观摩课,得到了县级研训员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教育质量进步用教育主管领导评价说“感到惊讶、奇迹”。学校每年所有任课教师都上一节公开课,平时课堂开放,听课者可听“推门课”“分段课”,课改在学凤城六中基础上引进导学稿(学案),学生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同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利用班级多媒体和教室内分组展示板,让学生充分展示,在竞争中锤炼能力。课改工作经验虽然在全县得到推广,但在全市影响力有限。
四、自评综合结论
在我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进行自评自查的基础上,校领导班子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辽教办发2014年64号)和(2013年2号)文件要求,对我校课改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复核,同时虚心接受了教育局和县师校专家的指导。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标准分99分,自评得分98.5分。初步认定我校具备争创朝阳市课改示范校资格。敬请领导检查督导。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
自评报告
喀左县第四初级中学
2014年5月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查自评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查自评报告
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
我们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五年,在这五年中,广大实验教师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效地推进了课改进程。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我们在茫然中探索,在困惑中前进,在思考中升华,由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再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广大实验教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课改之花,学校在课改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专业发展,学生在课改中得到健康成长。现将我校五年来的课改工作自评如下:
一、基础教育概况
我校于2002年秋季正式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在6个年级9个教学班的238名学生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学校有专任教师22名,其中本科学历有6人,专科学历16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工作,抓科研促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之路,坚持“教书育人,德教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努力培育“立志、勤奋、求实、团结”的优良校风,教科研气氛浓郁。
二、改革措施与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改实验顺利有序、扎实有效地进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管理制度,落实实验经费,加强领导、研究和指导,确保整个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学校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了《三殿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三殿中心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新课程师生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加强与社会联系,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加强环境的宣传,通过橱窗、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家长会、编印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传我校有关课程改革实验的消息和进展。通过宣传,使家长明确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转变只要分数不要能力的观念,从而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在课改活动“教学开放日”中请家长深入课堂听课,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感受孩子是怎样在课改指导下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地发展,并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形成了有利于课改的社会氛围。
(三)精心组织培训,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1、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我校制定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方案与评价体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提出“树终生学习理念,走科研兴校道路”的办学思想,使之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
2、课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思想观念。为此,我校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教师新课改培训工作。为了使全体教师了解新课改的目标、任务及相关政策,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内容、结构、评价管理上的重大变化,学校每学期制定并实施《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根据方案,学校成立新课程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校本研训计划》,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购买了培训教材《走进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反思》、各科课程标准等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都认清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另外,学校还精心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区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数特级教师讲座等培训。在校内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录像,开展全员通识培训。
3、我校为促进课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除按教学常规要求,课堂随时对本校教师开放外,每学期举办面向社会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在对外开放期间,校外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另一方面加强校际教研交流,我校现在已和本街道办的常家湾小学、高桥小学、神鹿坊小学、湾子小学、穆将王小学、五星小学等接成手拉手兄弟学校,并成功举行了教学交流活动。
4、学校制定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制度,并与灞桥区教研室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有问题经常咨询有关教研员,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参与课改的教师都要撰写阶段性总结,鼓励教师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科特点,申报教研课题,教师已形成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改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集体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开展教研和集体备课就成为课改教研的主要形式。
1、明确科研目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此,我们把科研目的定位在主要是针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教师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搞教育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新课程研讨课”,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交流和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为加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专题研究能力,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配合教导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申报市、区级科研课题,做到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目前,我校区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方式研究》已申报结题,课题研究成果已汇编成册;市级课题《新课程下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行动研究》准备投入研究。
一段时间来,我们还通过“一课两讲众评”活动、“三新”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心教研组教材分析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组织有关实验教师就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集体教研,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发挥龙头示范、辐射作用,扎实深入开展教研,提高教研实效。我校作为红旗街道办中心小学,对本街办其它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起着引领作用。实施课改后,老师们觉着困难很大。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的示范、辐射作用,我校面向全街办开展了“市级骨干教师研讨课”活动,教师们听课后进行即时研讨,探索哪些地方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发展,哪些地方有什么不足,怎样改进。研讨课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推动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教研组期初还制定计划,利用教学开放活动,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
(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大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挖掘,大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由于我校东邻历史文化悠久的白鹿原、西接潺潺的浐河,有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同时,地处灞桥区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环境和人员复杂,学校及师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开设了《可爱的家乡》和《安全》两门校本课程,一是为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
1、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加强教师培训、制定制度措施外,就是抓好教师、学生和考试制度的变革,学校针对课改工作的进程,及时出台了《三殿中心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从考试的成绩论学生的“好”与“坏”、“优”与“差”。考试的方式也要改变以往只采用书面做答的方式,而采用提问、动手实际考查、课堂及时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再进行综合考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
2、课程改革工作的成败与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我校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改革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前以学生的成绩分数论教师“优劣”的作法,课改评价以全新的方式按新课改的理念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详见《三殿中心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3、评价方式的改革,是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课改的有力手段。为体现课改工作中评价方式的重要性,我校及时出台了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托的新课改评价体系,该体系以教师自我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贯穿学校要求、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成绩评价等七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考试成绩的片面作法,注重及时性评价,在对师生的评价中实行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形式,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4、学校组织学生期末考试严格按区教研室下发的文件精神为准,为让广大教师能“放开手脚”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家长对“升学放心”,我们也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和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七)实施课堂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开展了一个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1、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五年的课改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3、管理者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的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与教材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它也应是教育管理的变革。校本课程的开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培训等等,无不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者来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为此,学校出台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思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校本培训、教材研讨等教学管理制度。(八)课改的成效
1、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课堂由往日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的活动场所,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课改工作进行的顺利与否,一是看学校管理者,二是看学校教师。我校首先让学校管理者通过培训、参观、学习、写心得体会,吃透新课改的理念与本质,并对如何加强对新课改的有效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通过培训、行政深入课堂听课、开展经常性的思想交流等方式来促其思想的转变。五年多来,我校开展校内教学活动 20余次,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8 次,教师撰写教改心得及论文在各级获奖100余次,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十余篇,参与各级培训达80人次,到外校听课达上百人次。经过实践、交流,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涌现出了胡变利、张引民、刘绒利、罗伊娜、张小建、李娜、史晓华、景冬梅等许多市级骨干教师。
3、自2002年7月开始,我校就紧紧围绕课改工作进行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对教师进行全员通识培训,制定课改工作计划及措施,建立课改领导组,使学校教师很快就理解了课改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思想观念转变及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从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作业布置、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到课外探究活动等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受到校外同行及学生家长的认可与好评。在灞桥区红旗教育办各小学发挥出了实验、示范、辐射和培训作用。推动了红旗各小学的课改工作。
4、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将不再围绕着有限的书本进行,而是更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开发、利用一切可用教学资源成了教师的共识。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功能室、电子备课室、专用教室为课改师生开通“绿色通道”,少队部举办的读书竞赛、猜谜、征文、文体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经费紧张,教师直接接受专家培训,与专家对话的机会太少,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课改理念还存在一定落差。教师中还存在着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现象,教师的专业素质阻碍着新课程的实施。
2、新课程标准刚颁布就开始实施,许多配套的课件、教具、学具、挂图、练习、音像资料都无法接轨,实验教师在这方面付出的时间太多,造成实验工作顾及不全面,教学中造成许多不便,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
3、社会群众对课改实验工作认识不同,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评价教学、评价效果、评价学生发展工作很难得到家长的协助。
4、实验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深化、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及新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如何验证、究竟要以什么具体尺度来衡量实验效果,没有把握。有待专家和上级课改机构进行指导。
四、今后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坚持长期、反复、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要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组织他们继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改纲要和新教材,让他们明确课改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科观,做课改的推进者。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工作。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校本研训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继续宣传课改理念,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4、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坚定教师课改信念,促进课改顺利进行的保证。我校将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将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上,我们将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作品展示、口答、听力测试、演讲、竞赛、实际操作等等。
五年来的课改确实给我校、给教师、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当然同时也存在了许多问题。回首过去,我们有成绩、有欣慰,有困惑、有发现,有收获、有教训,对新课程实施的信心更足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将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继续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争取更好的成绩。相信我们的课改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篇:课程改革示范校自评报告详解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创建自评报告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培训教师、落实课堂教学、创办学校特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学校。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据《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评估细则》,对我校工作认真客观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办学思想:
1.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校始终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少年军校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思路。我们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书促进思想升华,引领全体学生与书为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德育为先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创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园地等措施为师生提供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3.严格执行辽宁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要求,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建立发展性、多元化评价制度,改革单一试卷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定。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多留开放式的作业,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程开发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落实好校本课程。我们依据学校的军校特色,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少年军校知识读本》获市级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省级三等奖。
三、课堂教学改革
(一)落实课改理念,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全力打造金牌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伊始,学校领导将工作重点放在师资培训上。在课改初期,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课改有关理念及新课标的学习内容纳入我校继续教育的核心工作,将新课程培训作为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研修内容。采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体培训中,以校为本,力求抓住教师的需求,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其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个别培训分两个层次:一是骨干教师,重点培训课改的理念认识及其应用,侧重于在实践中理论的内化。二是青年教师、新教师,重点培训对新课改的认识与理解,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通过分层培训,更新了教师的认识,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力求将新课改的理念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建立常规教学、科研和培训一体式的实验工作方式,在实践中研究,研究中解决,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积累课改实战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1.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师训部门的集中培训,远远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教师多种需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机制,是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之一。我校开展的技能型培训、实践型培训、评价型培训、理论型培训等等,都是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师培训的有效补充方式。我校还建立了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开发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2.以教研课、观摩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效培训,我校教师很快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念,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创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了情境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谈话式教学模式等。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骨干教师观摩课、学年教师观摩课以及校评优课观摩等活动,以点带面,很快地提高我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进行学科调研,有的放矢地指导课堂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打造高效课堂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通了互联网,建立了校园网。使我校的每一个班级的授课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网上的共享系统达到了和谐、统一。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作为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优势,全面改革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位教师的课堂,而是多元化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所有的教室的电脑都能够上网,都能够利用网上共享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先进的办学条件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呈现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新课,再通过网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来实现生生的信息交流、师生的信息交流以及学生、教师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等。我校实验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获得省级优秀课题研究。庞柠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变换》网络课获得国家一等奖,乜永亮执教的《摸球游戏》获国家电教课一等奖。学科教师的出色表现,带动了学校的教研氛围,典型教师起到了学科辐射、引领作用。
四、校本研修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校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1.集体备课:严把集体备课关,重视集体备课质量,领导包学年跟踪备课,每周有主备人,统一备课进度,要有练习题的设计,有教学流程的预设。每单元有集体研训后的反思。备课注重实效性,杜绝流于形式。
2.听常态课、反思交流:每学期初教导处制定课堂执行标准,针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训练标准。给一个月的训练时期,然后开始常态听课、评优,反馈。深入课堂听常态课,听课时同学年教师尽量串课一同听评课,课后及时反馈,查找教学漏洞,反思不足。真正让教师课堂有所遵循,提高课堂效率。
3.主题教研:继续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的教研形式。真正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开展指导性工作。大家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4.开展晒课活动:利用“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契机,广泛专研教材,挖掘学科典型,在磨课中反复推敲,树立典型,展示优秀课例,相互学习,促进提高。并把教学资源做好资料留存,让大家享受成果分享。2015年全国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我校六节课获部级优秀课。
5.自我学习:设立行之有效的教学主题进行培训、学习,通过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继续拓展教师读书交流这一渠道。鼓励大家闲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我校配有藏书室、阅览室、音乐室、仪器室、科学室、多媒体室,微机室等功能教室,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功能教室及体育、艺术、实验、图书、网络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让这些功能教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2.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资源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立各学科教学资源库。我校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她们在学科中的有价值的经验、资源充分共享在学校资源库中,全体教师可以随时学习共享。
3.重视对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我校已经坚持6年时间对学生进行读书引领。多次开展家校读书联动活动,家长、教师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交流分享,带动全校师生共同读书,提高素养。同时我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创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园地等措施为师生提供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富有吸引力的专题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六、教师队伍培养:
我校从教师专业成长入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业务培训早入手为原则,为教师创建研讨、交流的契机,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听课教师回来必须上模仿课、移植课。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聘请有资质的心理专职教师对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辅导,指导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积极推进名师工程。结合校本培训做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给他们压任务,让他们挑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落实帮扶制度,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在教师中开展“传帮带”结对指导工作活动,实现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新教法,提升业务水平。
七、示范导向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是催人奋进的。回首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这些年,也是我们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教师得以洗涤、锤炼,同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近二十余名教师,曾为省、市、区内教师上观摩课,促进地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近三年获得省、市、区级优秀课共30多节。我校的领导教师撰写50余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曾经承办过市、区级的现场近二十余次。我校领导、教师的有关课改的论文在省、市刊物上发表的共有20余篇。在近几年的区级质量监测活动中我校的教学质量排在前列。我校的国防教育办学特色突出,在省内享有盛誉。学校每年都会迎接多部门、多层次的国防教育特色工作检查。多次被评为省、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多次承办区市级现场会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2016年7月我校成功举办校园首届“成功之星”颁奖典礼,邀请一千余名家长与师生共享教育的成果。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工作,认真落实课改的各项要求,不忘初心,努力工作。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创建自评报告
营口市站前区健康小学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第五篇:公立医院改革自评报告
新疆职业病医院
落实公立医院改革重点任务工作情况自评报告
一、新疆职业病医院基本情况(略)
二、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任务工作情况
(一)落实开展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情况
我院按照自治区卫生要求,自1991年至2005年一直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先后派出19批共计64人对口支援博湖县人民医院、和田县人民医院、于田县人民医院、青河县人民医院、轮台县人民医院、和田地区医院、乌鲁木齐县达坂城乡医院。
(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情况
1、医院护理基本情况:医院开放床位××张,全院护理人员××人,占卫技人员的××%;临床护理人员××人,比例××%;床护比为××。
2、准备阶段:明确一个主题----全面落实护士职责与义务、夯实基础护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3、启动阶段(4月份):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考虑到我们的病人多是来自社区与矿区,收入多为中低阶层,无论他们住哪一个病区,所享受到到服务应该是一样的、平等的,不应让病人感到厚此薄彼,而我们的护士不论到哪个科室工作均应该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在活动方案中,确定为在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同时开展。
4、动员阶段(5月份):为确保这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的领导小组,召开了全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动员大会,要求大家提高服务意识,以基础护理为立足点,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5、实施阶段(6月份):护理部相继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卫生部新的分级护理标准,邀请三甲医院护理专家来院进行专题讲座。并对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进行了梳理修订,根据卫生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出27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并下发到各科。为确保年轻护士在为病人基础护理过程中保障病人安全,护理部强化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每月2-3项,科室根据护理部培训项目进行再培训。为了保证中午、夜间病人安全,各科在这两个阶段安排双人值班,责任制护理,部分科室开展分层管理,而医院为保证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顺利进行,已招聘近50名新护士。
6、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护士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动想办法为病人提供服务,有的科室制作出温馨提示语张贴于病室或做成小卡片置于病人床头柜,有的科室在夏季备好菊花茶为病人降暑,利用晨晚间交接班向病人问好,购买报架向病人提供报纸、健康宣传册,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剪指(趾)甲,洗脸、洗脚、擦浴、洗头、梳头、口腔、会阴护理、翻身扣背等,这几乎成了护士每天的常规工作。过去,只有投诉的病人才到护理部,而现在往往是到护理部表扬护士,这是我们感受较深的。
7、存在问题:
(1)责任制整体护理还不到位
(2)责任护士专科理论欠缺,不能做到更深的沟通交流3.护理人员床护比按实际开放数不达标
(三)门诊预约挂号服务情况
(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
开展临床路径是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规范临床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院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将患者安全目标引入临床路径管理。
1、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保证,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启动
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小组职能,制定了临床路径工作流程,确定了首批××个科室××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在病种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专科多发病、常见病,收治数量较多的病种;诊断、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手术或处置方式相对技术成熟且差异较小;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
(2)学习考察,强化培训,确保临床路径顺畅实施
以卫生部临床路径为依据,对现有病例的研究分析和既往病例的回顾调查;以《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蓝本,召集医疗、护理、管理、药学、医技等多专业人员座谈,提出设计意见;多次召开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专题会议,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反复修改、完善。
(3)临床路径动态管理工作
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医务部深入科室督导检查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召集多专业人员商讨解决,定期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汇总分析、查因修正。临床路径实施的评估:已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临床科室综合质量考核体系”,已初步建立了涵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综合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2、临床路径管理取得的成效
(1)规范了诊疗行为
实施临床路径吻合医改大方向,它作为一个标准的作业流程有效地规范了诊疗行为,避免了医生诊疗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发生不合理的费用。
(2)提高了医疗质量
通过临床路径规范了诊疗流程,同时涵盖医疗核心制度,是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发现抓临床路径,实际在落实设计好的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规范代替了随意,降低了住院天数,预防了错误的发生,避免了不恰当的处理,从而使医疗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3)保障了医疗安全
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减少了因医患沟通不好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和投诉。加强服务流程管理,实施临床路径后,我院今年的医疗投诉及纠纷例数同比下降了××%。
(4)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经过测评,今年患者在院期间满意度及出院调查满意度分别上升了××%及××%。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持续上升,社会信誉度明显提高。
3、今后的工作方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