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一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课时检测
(十一)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解析:选D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说明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变为大量流出中国,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时,钱贵银贱,当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时,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2.(2017·资阳一模)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解析:选D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主权的出卖。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D项正确。
3.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解析:选C 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4.(2016·新乡一模)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解析:选C 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反映,《天津条约》规
()
()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解析:选C 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
6.(2017·乐山二模)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近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因此“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新思潮的萌发)和“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总理衙门的设立)不符合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B项符合题意。
7.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8.(2016·海口一模)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就之计。”还表明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解析:选B “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9.(2017·淄博二模)下图为《中日朝鲜相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B.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思想 C.俄国意图帮助日本争夺朝鲜 D.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权
解析:选B 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符合史实,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的,故A项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利用沙俄来牵制日本,故B项正确;俄国意图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故D项错误。
10.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解析:选B 据材料“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和“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可知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
11.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种族观
()3 念上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阐述了《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概括各句话的含义,总结其背景和影响。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设立总理衙门,与外国交往增加;西学东渐,出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的风气等。
影响: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平等的外交观念产生;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间事务,()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有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2)特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绘出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改良和革命之间相互促进,最终都会推动民族复兴或者可以理解为改良和革命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手段;解答本题还可以进行补充、修改、否定或者提出新的观点:一方面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多元化,从客观而言,民族危机(列强的侵华)会推动民族复兴,那么材料只是设计改良和革命是不足的;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否能起到推动民族复兴的作用。只要观点明确,围绕观点充分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
第二篇: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突破篇专题三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练习
专题三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知识梳理
一、西方列强的五次侵华及其影响 1.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英、法、俄、美、日、德、意、奥等国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1931年~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1937年~1945年:中国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二、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1)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3)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2)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
三、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8年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8)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四、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自强” “求富”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专题预测
本专题一般考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过程,主要分两大块:一是近代前期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二是考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历史人物及优秀事迹;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了解几个事变、主要战役、胜利的原因与意义。
专题训练
(2016恩施中考)材料解析题。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谭嗣同英勇就义
图3 《新青年》杂志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
材料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自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中图1是洋务运动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近代企业的创办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自强;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技,培养了一批中国的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形成,对列强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等。
(2)图2反映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志士爱国进取、勇于牺牲的精神,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二推断“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我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奋斗的结果。鞍钢机械总厂有一位青年刨工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是谁?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王崇伦。
(4)材料三所反映的会议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此后我国进入到了什么历史新时期?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革开放。
第三篇: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_先秦时期单元质量检测
单元质量检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唐山摸底)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A.刑 C.仁 确。
2.(2017·巴中诊断)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C.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B.出礼则入刑 D.以刑代礼 B.礼 D.道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故B项正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解析:选B 材料所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律体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论语》的内容,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A项错误;“出礼则入刑”,这正是对西周法律体系的概括,故B项正确;“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这同样是《论语》的内容,也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C项错误;“以刑代礼”,这明显与重视宗法分封制的西周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
3.《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A.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B.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 D.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
解析:选C 宗法制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不能表述为西周首创,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河南八市质检)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A.维护分封制度
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解析:选D 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5.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A.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315年
B.公元前231年 D.公元前214年
解析:选B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全国,韩国是秦国灭掉的战国七雄中最早的一个,故A、D两项错误;秦灭韩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故B项正确;公元前315年是公元前4世纪,与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不符,故C项错误。
6.(2017·武汉调研)《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A.周王 C.卿大夫
B.诸侯王 D.士
地的是
解析:选A 西周时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根据“邦内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归周天子管辖,故A项正确;诸侯王管辖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项错误;卿大夫管辖诸侯分封给的土地,故C项错误;士管辖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项错误。
7.(2016·安徽百校论坛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冶金技术的进步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析:选C 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属于手工业成就,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用具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8.(2017·武汉调研)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 C.动摇了农本观念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实际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B项正确。
9.(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B.“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解析:选B 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故B项正确。
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 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11.(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2.“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别应是
A.儒家 C.墨家
()
B.道家 D.法家
解析:选B 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虚幻”“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解析:第(1)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管理体系。抓住“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分析宗法制的特点,从维护政权的稳定性、维系家庭团结等有利方面和重视人情关系、裙带关系等消极方面分析其影响。第(2)问,设问强调的是宗法制在清末民初的变化,重在“变化”的分析上。抓住“近代化”并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从时代背景上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第(3)问,从文 3 明史观的角度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这种演变。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14.(2016·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12分)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其它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第四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北师大版:单元检测(十一)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现代中
单元检测
(十一)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
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
解析:选B 从林则徐的奏折内容可知,林则徐是从传统军事战略的角度推断英国因国小,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但没有看到英国此时已是工业资本主义强国,国力强大,侵略中国是满足其商品输出的要求。这说明当时的林则徐思维固化没有看清本质,故B项正确。
2.(2018·新余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文明的冲击 C.政府的腐朽统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政尤急于艺’”的主张;1901年,他在《致刘坤一等》的信中有“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的提法。这说明()A.张之洞始终重视学习西方政治 B.清廷赞同学习西方的强盛之道 C.张之洞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突破 D.清廷反对传播中体西用论思想
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赞同“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说明张之洞由之前“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故C项正确。
4.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解析:选A 梁启超通过比较“仁政”与“自由”,得出“仁政”已经完全过时的结论,体现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故A项正确。
5.军阀间的纷扰斗争,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无序,经济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租借治外法权的存在,这一切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这说明()A.思想史与政治史同步演进
B.历史事件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 C.军阀混战有利于思想解放 D.新文化运动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B项正确。
6.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陈独秀认为真正实现立宪关键在于()A.民众思想得到解放 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解析:选A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可得出陈独秀主张解放民众思想,使其民主觉悟真正提高,故A项正确。
7.(2018·衡水模拟)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解析:选A 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8.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这番话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二七”惨案的教训,毛泽东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新三民主义理论,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材料中“国民革命”不符,排除D项。
9.1990年,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这说明邓小平()A.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B.开始形成市场经济理论观点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主张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1990年”和邓小平讲话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在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故A项正确。从材料内容无法判断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观点的具体形成时间,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0.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文中认为,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知,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次教育改革()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B 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
12.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网络艺术风起云涌”可知,我国文艺创作愈加多样化、大众化,故选D项。材料中未体现A、B、C三项内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16年2月,陈独秀明确提出: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为改变自己的落后现状,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未见奏效,究其原因,乃在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未有根本之改变。他断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采取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他认为要使民主立宪站住脚,就必须反对儒家三纲之说。按照这种思路,不进行根本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实行民主。
——摘编自周玉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
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要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现,恢复它的合法权利,要在批判之中倡导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写道:“理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指出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从背景、主张、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思想:中国伦理价值观没有根本改变是政治制度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要实行民主立宪就必须反对儒家纲常伦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立宪改革失败的教训;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言之成理即可)(2)背景: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对人权的压制;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自然科学新发展彰显了理性思想。(言之成理即可)相似:都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都反对专制统治而要求实行民主政治;都体现了对国民改造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阐明论点: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论据的阐释:可以从原因、内容、影响的角度直接进行论述即可;最后进行观点印证。答案:示例
论题: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论证: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因此,康有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阐释。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
课时检测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解析:选C 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解析:选A 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C.王室日趋衰微
B.分封制走向瓦解
D.宗法制受到冲击
解析:选D 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
5.(2018·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选D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本身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盐城中学月考)《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 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
解析:选C 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
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制影响 C.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D.利于邻里和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可知,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故A项正确。
8.(2018·如皋调研)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申侯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D.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解析:选B 宗法制是依靠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国家的稳定。
9.(2018·扬州期中)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从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解析:选D 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的一种破坏,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
10.(2018·南通六校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选B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
11.(2018·盐城月考)“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
1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制是封建的官僚体制,C项符合题意。
13.(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 C.全面取代分封制
B.春秋战国已出现
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并未体现。
14.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选C 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3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分)(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问,“封”的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可知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字从邑,君。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第(2)问,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和维护统治两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四中顾炎武和刘绍玢的言论分析其对“封建”和“郡县制”的认识;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诉求”。第(4)问,秦以法家思想立国,而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