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检测 大象版必修3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下列哪项发明使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学富五车”()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有甲骨、丝帛、竹木简、纸张,取代竹木简的是纸张。答案:A 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工具;指南针为资产阶级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条件。总之,这三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答案:A 3.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众多演员组成的类似现代
电脑键盘的画面,它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画面是演员进行活字印刷表演的情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答案:C 4.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析:A、B两项的叙述与题干的要求不符;D项的错误在于“蕴涵”一词使用不当。答案:C 5.(2007·广东单科,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主流文学的变化特点,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先对题干中提到的文学形式进行简单的比较,再从其表达形式上入手,就不难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表现形式是越来越接近和趋向平民化。答案:A 6.(2010·山东临沂模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 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 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 D.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破坏中原稳定
解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时期。在长期的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他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诗歌多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答案:B 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描写对象是司马迁;B项描写对象是岳飞;D项描写对象是蒲松龄;从C项中“诗史”“草堂”等有效信息可判断为杜甫。答案:C 8.(2010·江苏南通第三次调研)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A项出自屈原的《离骚》,B项为唐诗;C项为宋词,D项为元曲。答案:C 9.(2010·山东临沂模拟)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白话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就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答案:C 1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加深,因而该书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答案:C 11.《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解析: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人,秦赵渑池会是十分著名的关于蔺相如的故事。山水画成于明朝时期。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杜牧是唐朝人。答案:C 12.我国古代诗歌、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分别是()A.楚辞、元杂剧 B.汉赋、明代传奇 C.楚辞、明代传奇 D.诗经、元杂剧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3.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综合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答案:D 14.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 D.其他剧种的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京剧深受人们喜爱,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不断吸收其他剧种优点的结果,即在于其内因。而A、C、D三项均是外因。答案:B 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典脱离广大民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百姓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其脱离民众,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答案:D 16.礼堂里正在排练戏剧,导演在台下指挥“演旦角的同学动作要到位,演老生的同学„„”他们正在排练的剧种是()A.吕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剧角色含有旦角、老生等,与京剧的角色划分相符。答案:C 17.(2010·福建龙岩质检,1)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A.权威观点 B.文献记载
用心
爱心
专心 4
C.考古发现 D.民间传说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不带有主观意志,最为客观可信。答案:C 18.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解析:题中字体分别为: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材料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答案:D 19.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片看,标识没有体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故排除③;其他选项都正确。答案:A 20.惠州艺术馆2006年初举办了中国传统书画展,某中学有四位同学参观了画展,并对下幅中国名画作了评论,其中错误的评论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该作品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B.该作品的作者被称为“画圣”,其作品有“吴带当风”之誉 C.该作品反映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状况,属民间风情画 D.该作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唐代绘画讲究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反映上层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不反映市民、市井生活。答案:C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回答: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
(2)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3)铜(铁)钱。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
22.(2008·江苏南京期末,23)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1)材料一的哪一幅图代表的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图3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材料四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京”字属于哪一种字体?2001年,以“唐装”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再掀热潮。中国丝绸大量外销源于何时?(5)如果用上述材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活动,请你帮助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涉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图2。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
(3)核心:仁。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理气论;心性论。(两人观点分别答出一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4)小篆。西汉。
(5)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等。(拟定课题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及以上材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二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
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A.封建迷信B.抑制商业C.以农立国D.以民为本 3.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B.自耕农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8.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1.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12.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1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5.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主要依据之一是
A.流通领域出现最早的纸币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 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22.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2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D.对外贸易繁荣
2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 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合计50分)26.(18分)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
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四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华网南京2008年10月9日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4分)(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4分)(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4分)(4)结合材料四,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变化?(4分)(5)就材料二、四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2分)27.(15分)知者加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3分)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敢为人先新闽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4分)(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4分)(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4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4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第三篇:2017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检测提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2015年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推动大众爱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答1~2题。
1.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于2015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该书对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其问世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熟。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能从某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②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开发为主,以保护为辅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了解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①④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 ②错误。③错在了“趋同”。
2.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众带来了“福利”,据统计,山东各地共开展了300多项、3 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说明()①必须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 ②发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重中之重 ③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遗产能与现今人们的文化追求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文化遗产受到了当代人的喜爱,说明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
3.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A在材料中未体现,C、D说法错误。
4.美国电影市场于2015 年11 月 6 日举行中国研讨会,这是美国电影市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电影业各部门的领袖人物将出席会议,会议将涵盖创作人才和剧组、平台和出口等各方面议题。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说明中国电影文化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说明电影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说明我国文化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该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③正确。②表述过于绝对。④表述错误。
5.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电视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A、B表述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6.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今天人们出于环境保护,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
7.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繁荣需要创新,D应选。A、B、C观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8.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筷子不同,说明文化具有个性和差异,①②正确。9.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下图),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剪纸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A.决定着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B.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C.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D.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现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说明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D正确。A、C表述错误。B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10.《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材料中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1.“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①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喷涌出新鲜的清泉”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勇于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选C。②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2.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②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③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②符合题意,应选。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4.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反对“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③④正确。
15.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①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2个大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8分)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8分)
解析:第(1)问解答要注意限制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据材料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深挖”“延续”“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等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等方面阐释措施。第(2)问为开放型试题,拟定标语要紧扣“人人参与”, 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17.2013年8月6日至14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公示,共915个村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材料二:乡土中国的蜕变并非牧歌,而是艰难重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果大面积陨落,城镇的繁荣也将失去根基。我们不能看到乡村文明的衰落无力,看到宁静生活的破灭,看到“寻根文化”无处寄托。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自废武功。(1)结合材料一说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注重乡村文明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有关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等关键句,联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第(2)问是原因类试题。乡村文明是城镇繁荣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展开分析。答案:(1)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 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维护乡村文明就是维护现代文明的根基。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我们保护乡村文明,尊重历史,才会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离开对传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发展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
第四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单元检测 大象版必修3
第2课时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选择题
1.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由复兴阶段日益走向成熟。答案:C 2.(2008·海南)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权思想,而且将权力一分为三,这与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相似。洛克的分权思想是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的分立,C、D两项中的人物与分权学说无关。答案:B 3.对下列启蒙思想家的评述,错误的是()
A.①的学说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B.②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C.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所以他反对私有制 D.④主张天赋人权,其主要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但并不反对私有制。答案:C 4.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A.孟德斯鸠 B.卢梭 C.康德 D.伏尔泰
解析:美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就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答案:A 5.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下列人物的思想中能体现这一谚语精髓的是()A.达·芬奇 B.塞万提斯 C.洛克 D.伏尔泰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7世纪中期以来”,人们的私有财产不能侵犯,这体现了洛克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应保护私有财产,而不应干涉私有财产。A、B易排除,D生活于18世纪,也可排除。答案:C 6.(2010·广东梅州一模,19)雕塑家罗丹(1840~1917)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解析: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所谓“理性”,指人的思考和判断,即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答案:A 7.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他推崇中国儒家文化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A.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精神枷锁 B.有利于建立开明君主制度 C.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有利于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解析: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苛政盘剥;伏尔泰抨击教会专制统治,主张开明君主制度,因此孔子的思想得到他的共鸣。答案:B 8.(2008·广东调研)对于伏尔泰和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的时候,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对卢梭而言主要是针对()A.天赋人权 B.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人民主权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目所给材料的有效信息“伏尔泰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即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而“卢梭痛斥这种人的文明”即卢梭不仅也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还主张“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比伏尔泰更进一步。A、B两项是两人的共同点,D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故选C项。答案:C 9.(2010·山东淄博模拟,9)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②人民有选举和推翻政府的权力 ③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背离和否定 ④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卢梭的话体现了启蒙思想中人民主权的内容,这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故③的说法错误,排除即可。答案:B 10.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A.拥有教育权 B.获得劳动权 C.争取人身自由权 D.享有政治参与权
解析:“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即政治活动的场所,由此可知卢梭反对妇女参与政治活动。答案:D 11.古罗马奴隶曾喊出过“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言壮语,中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曾有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胆诘问,这都是人类为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中在人权问题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洛克
解析: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卢梭在人权问题上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答案:C 12.(2009·泰安质检)《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启蒙思想的内容,B项最能反映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在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民主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一、三各侧重什么?
解析:孟德斯鸠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三权分立;伏尔泰提倡自由、平等;卢梭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提出“主权在民”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答题时,应对这三个人的基本思想有一个整体认识,再对照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影响:这一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
(2)自由、平等的思想。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促进作用。(3)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监督。人民主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材料一、三侧重于通过加强和规范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14.(2009·铁岭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 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材料三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体系中得到体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实的黑暗”指什么?为了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种设想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启蒙运动?
答案:(1)含义:封建制度(封建王权,宗教神权)。设想: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三权分立)。作用:防止专制。
(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3)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他们所提出的设想带有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篇: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评估检测
(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必修3 第二单元)(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表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这告诉我们
①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 ②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 ④要优先开发传统村落,带动农村产业不断升级转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①③符合题意,“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表明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因此,我们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提及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开发。
2.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 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 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 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 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①符合题意,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这启示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表述错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③符合题意,城市和人一样,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这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保护而不是优先开发文化遗产。
3.《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其原因是
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①符合题意,对于中医药基础知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并发挥其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现了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特有的作用;③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不仅要批判继承,还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加以发展,要在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4.“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以来,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 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 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 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①不符合题意,面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认为应恢复旧名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②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此地名是否变化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③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④不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不应当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建设。5.“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小西最近参加了被称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他通过在线学堂选修了名校的三门课程,其中两门是计算机相关的、一门是现代西方艺术。在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后,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关于“互联网+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A.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 B.反映了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C.增加了教育供给,提高了顶尖大学的门槛 D.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解析】选C。A符合题意,小西参加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使得他在网上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体现了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B符合题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设立基于科技进步,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顶尖大学提高了门槛;D符合题意,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小西得以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说明了“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9.《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选B。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某社区通过组织开展“感恩奋进”“和谐邻里”“社区道德楷模评选”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居民内心;通过搭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合唱团等文化舞台,让居民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这些举措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①符合题意,“饶舌的中英文歌词,类似欧美乡村音乐的民谣曲风,四个肤色各异摇头晃脑的卡通人物”,表明《十三五之歌》借鉴和融合了民谣、卡通等多样的文化元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符合题意,《十三五之歌》“通过新华社的社交网络账号发布后迅速走红,点击率不断上升,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表明《十三五之歌》的成功在于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手段;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孝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孝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18分)(2)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8分)【解析】第(1)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赞同甲和乙哪种观点。赞同甲的观点的理由:“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赞同乙的观点的理由:愚孝是文化糟粕、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现代孝文化更适合社会实践。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赞同甲的观点。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思想仍然符合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②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赞同乙的观点。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愚孝是文化糟粕,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②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代孝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③现代孝文化更易于为人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2)答案示例:①要想子女好,自己先敬老;②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亲。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中国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走向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材料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立足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的同时,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的取长补短,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要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的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还要加强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
(1)中医药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独特资源。结合材料并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就如何挖掘这一资源谈谈你的看法。(16分)(2)在当代,健康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等。请你就如何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提两条建议。(10分)【解析】第(1)问为措施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就如何挖掘中医药资源谈谈看法。“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立足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的同时,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这说明我们要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的取长补短,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这说明要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要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的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还要加强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这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需要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让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形成重视健康的社会风气。第(2)问为建议类试题,要求就如何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提两条建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设问“健康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等”中找切入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