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4: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

第一篇: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

第十五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

技限时特训 人民版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A.核武器技术 C.地质学技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运载火箭能将人类送到外太空,在此基础上人类可抵达月球,故D项符合题意。

2.[2015·江西六校联考]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 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 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 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 答案 C 解析 这段话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故选C。

3.[2015·陕西延安模拟]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答案 B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排除C项。

4.[2015·南京二模]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B.生物工程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①,故本题选择B项。

5.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 B.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 答案 D 解析 “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 两弹一星 ”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故选C项。

[提能题组] 7.[2016·北京顺义高三竞赛]下面的资料中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B.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A.“文化大革命”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答案 B 解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1978年是中国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都不 符合该作品问世时间,故A、C两项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起步,故D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即得“天时、地利、人心”,故B项正确。

8.[2016·广东江门模拟]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提出于1995年,D项实现于20世纪末。

9.[2015·惠州调研]“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A.恢复“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答案 B 解析 由“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指恢复高考制度。故选B。

10.[2015·福建福州期末]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 答案 D

B.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67年8月”“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而且中国不是当事国,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故C项错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分别是在1964、1967年,冲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材料是美国对此事的反应,故D项正确。

11.[2015·湖北宜昌调研]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 B 解析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的,与题干中时间“1985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分析,B项正确。

12.[2016·河南开封模拟]温家宝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C.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B.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方针。

1970年,中国自主研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外卫星的发射业务。1990年4月,中国成功地把亚星公司购买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技术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1年8月“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

2011年10月将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送入低地球轨道,迈出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关键一步。„„这将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国家新闻周刊》2011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元1~15世纪末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以宋元时期科技成果为例,概括1001~1500年这一历史时期科技成就的共同特征。(10分)(2)1501~1840年中国科技发明地位与以往三个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理论成果的一项,并分析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答案(1)该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印刷术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它们的共同特征:领先性(创新性)、实用性。(2)变化:中国科技由领先到落后。成就: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

影响: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3)特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有失败与曲折;走向国际市场,具有经济意识;由侧重军事到关注民用。影响:巩固国防,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走向国际市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第(1)问,“地位”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成就”注意时间限定,结合所学回答处于世界前列的成就,如四大发明中的成就。第(2)问,中西方对比中国已经落后,结合所学列举西方的成就。第(3)问,“特点”的回答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力更生”“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失败”“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等;“影响”要从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总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第(1)问,“特点”可以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乡土教材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看出。分析其时代背景,即归纳1949~1958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第(2)问,“变化”需概括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原因”需整合政治、经济、思想、中外交流等角度的因素。第(3)问,需突出教材变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教案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单元整

合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

(二)专题知识总结

一、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蒸汽机发明、电气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应用的共同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上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社会面貌、人类生活巨变: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工业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机器的应用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产生负面影响。

2.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积极影响: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对互联网的依赖;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

(3)消极影响: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息垃圾;人际关系淡化等。

三、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在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三)中外关联

1.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差异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

①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技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走向没落。

②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等;西方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③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注重实验方法;而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

(2)原因

2.西方印象画派与中国写意画的比较

(1)印象画派的构图主要抓住事物整体的瞬间印象,表现自己的主观色彩感觉,对细节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对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则有意加以模糊化。

(2)中国的写意画就是运用高度概括、夸张的手法与精练的笔墨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客观物象,表现作品含蓄的意境。

(3)总之,印象画派与中国的写意画有相似的地方;但在表现手法上,印象画派是油画,而中国的写意画是水墨画。

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关于近代物理学开端的不同观点

(1)观点1: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创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伽利略的发现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人教版教科书采用了这一观点。

(2)观点2:近代物理学应从牛顿开始,是牛顿开创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有这么一句话:“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 关于量子论的创立的不同观点

(1)观点1:量子论是由德国人普朗克创立的。1900年,普朗克发表了他的论文《关于

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阐述了量子论的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2)观点2:量子论是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共同创立的。1900年,普朗克发表他的“作用量子概念”,但他没有涉及光或辐射本身的量子性问题,也没有涉及光在产生(或湮灭)时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过程。5年后,爱因斯坦给了这些问题以全面的阐释,标志着从普朗克潜在的革命思想到真正的科学革命的转变。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观点

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宗教神话中的“神创论”已被现代科学所否定。但近年来,有人对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说开始怀疑,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设。

(1)外星人的假设。这是近几年西方最新的一种假设,它是由西方科学家马蒂斯提出来的,其根据是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化石。马蒂斯在研究了头盖骨后认为,这具头盖骨所代表的人种,其智力要远远高于我们人类,从而推测这是一个外星人的遗骨,进而提出人类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设。

(2)海洋生物假设。近几年有一些科学家根据人类体表特征与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证据,通过研究,认为人类是地球本身自生的结果,并且是从有生命的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对浪漫主义美术的评价

(1)观点1:浪漫主义美术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它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与当时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真正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包含着肯定的、历史的进步性。

(2)观点2:浪漫主义美术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史观类

[例1]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步骤三: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全球史观等理论,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例2] 外来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明清以来中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望厦条约》规定①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1835年在广州开设“新

豆栏医局”②,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③。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麻风病院、盲校、聋哑学校都是传教士创设的④,甚至反鸦片运动、反缠足运动也是传教士首先提出的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的在华活动。[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步骤三: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等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评价: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传统封建思想;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等事业的近代化;传教士凭借特权欺压中国人民,激化民族矛盾;干涉中国内政,成为殖民主义势力的帮凶。

[解后反思] 三步突破史观类试题

第一是“看”。一是弄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弄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内容,这是解题的前提。

第二是“转”。指知识的转移和转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题干信息与相关史观联系起来,二是把史观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才能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第三是“分析”。即分析题目相关的要求,然后组织答案。

第三篇: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北师大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赣州高三摸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C [根据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二诊)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 1 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C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早于“万隆时代”,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东一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故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涵即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海口一模)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C [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7.(2017·天津一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 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A [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 8.(2017·重庆一模)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调研)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水门事件”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 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毛泽东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故C项正确。] 3 10.(2017·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7·宁波十校联考)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C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会议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不是指材料中的2015年,故D项错误。] 1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宗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也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中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逐渐融入世界的。(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再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洋货的大量输入等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第(2)问,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史实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关系即可。

[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晚清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权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言之有理即可)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

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选其中一种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对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根据材料中“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所体现出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 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检测 大象版必修3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下列哪项发明使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学富五车”()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有甲骨、丝帛、竹木简、纸张,取代竹木简的是纸张。答案:A 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工具;指南针为资产阶级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条件。总之,这三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答案:A 3.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众多演员组成的类似现代

电脑键盘的画面,它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画面是演员进行活字印刷表演的情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答案:C 4.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析:A、B两项的叙述与题干的要求不符;D项的错误在于“蕴涵”一词使用不当。答案:C 5.(2007·广东单科,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主流文学的变化特点,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先对题干中提到的文学形式进行简单的比较,再从其表达形式上入手,就不难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表现形式是越来越接近和趋向平民化。答案:A 6.(2010·山东临沂模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 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 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 D.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破坏中原稳定

解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时期。在长期的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他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诗歌多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答案:B 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描写对象是司马迁;B项描写对象是岳飞;D项描写对象是蒲松龄;从C项中“诗史”“草堂”等有效信息可判断为杜甫。答案:C 8.(2010·江苏南通第三次调研)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A项出自屈原的《离骚》,B项为唐诗;C项为宋词,D项为元曲。答案:C 9.(2010·山东临沂模拟)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白话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就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答案:C 1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加深,因而该书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答案:C 11.《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解析: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人,秦赵渑池会是十分著名的关于蔺相如的故事。山水画成于明朝时期。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杜牧是唐朝人。答案:C 12.我国古代诗歌、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分别是()A.楚辞、元杂剧 B.汉赋、明代传奇 C.楚辞、明代传奇 D.诗经、元杂剧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3.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综合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答案:D 14.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 D.其他剧种的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京剧深受人们喜爱,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不断吸收其他剧种优点的结果,即在于其内因。而A、C、D三项均是外因。答案:B 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典脱离广大民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百姓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其脱离民众,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答案:D 16.礼堂里正在排练戏剧,导演在台下指挥“演旦角的同学动作要到位,演老生的同学„„”他们正在排练的剧种是()A.吕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剧角色含有旦角、老生等,与京剧的角色划分相符。答案:C 17.(2010·福建龙岩质检,1)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A.权威观点 B.文献记载

用心

爱心

专心 4

C.考古发现 D.民间传说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不带有主观意志,最为客观可信。答案:C 18.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解析:题中字体分别为: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材料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答案:D 19.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片看,标识没有体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故排除③;其他选项都正确。答案:A 20.惠州艺术馆2006年初举办了中国传统书画展,某中学有四位同学参观了画展,并对下幅中国名画作了评论,其中错误的评论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该作品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B.该作品的作者被称为“画圣”,其作品有“吴带当风”之誉 C.该作品反映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状况,属民间风情画 D.该作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唐代绘画讲究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反映上层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不反映市民、市井生活。答案:C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回答: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

(2)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3)铜(铁)钱。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

22.(2008·江苏南京期末,23)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1)材料一的哪一幅图代表的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图3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材料四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京”字属于哪一种字体?2001年,以“唐装”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再掀热潮。中国丝绸大量外销源于何时?(5)如果用上述材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活动,请你帮助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涉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图2。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

(3)核心:仁。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理气论;心性论。(两人观点分别答出一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4)小篆。西汉。

(5)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等。(拟定课题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及以上材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五篇: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

第4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11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提出:“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公有,社会共用。„„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此《宣言》()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之路 B.奠定了中共“一大”党纲的基础 C.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奠定基础 D.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建立共产主义的愿望,而中共“一大”纲领也明确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为中共“一大”党纲的制定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制定的,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B [材料反映出中共“二大”认识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工作的中心是发动工农运动,且材料未涉及工作的中心,排除C项;提出革命最高纲领的是中共“一大”,排除D项。] 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

C [誓词中的“军阀”是指北洋军阀,“本军”是指国民革命军,“总理”是指孙中山,这是北伐军的誓词,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故选A项。] 4.1927年2月19日的《民国日报》登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 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依据材料“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可知,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B项。] 5.(2017·淄博质检)“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 [根据材料“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可以看出这是指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故选B项。] 6.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A [由题干信息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故A项正确。] 7.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C.强调城乡结合的均衡发展革命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暴动论,即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项符合题意。] 8.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A、C、D三项是土地革命的影响,不是实质。] 9.下图为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对中国战局的时事报道。此报道中最有可能看到()

A.日军速亡中国计划破产 B.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C.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宣言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情况

B [根据时间“1937年12月18日”,可知此时正是南京陷落的时间,因此,报道中最有可能看到的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野蛮行径,故选B项。]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会战,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11.(2017·衡水质检)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根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且该说法本身有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毛泽东在《复李济深等56人电》中说:“„„(蒋)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当时的历史背景是()A.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 C.渡江战役刚刚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

D [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虽然有进行重庆谈判,但与材料中“口诵八条”“脚向广州”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不符,排除;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时,国民党统治被推翻,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和平”“谈判”“八条”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北平和谈,中共提出八项条件,是在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抗战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庆谈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日本的投降,政府军队与中共军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双方都力争 首先到达敌占区接受日军的投降,从而收取大量的敌方武器和军事装备。

(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到1945年11月,华盛顿已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政策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条件是国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并且努力与中共达成协定。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国民党较之过去加强了它的地位,但是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的通知》

(1)有人说:“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国具备走向和平的因素。(14分)(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道路夭折。试分析其原因及教训。(11分)【解析】 第(1)问,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两党的阶级属性、双方实力和对对方的信任感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双方彼此应持的态度及这种态度的意义上思考。

【答案】(1)国际环境: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中国避免战争。

国内环境:经过长期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战后恢复也需要和平的国内环境;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致力于国内和平;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

(2)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抗战胜利后,双方实力上升,并进行了军事部署;双方互不信任,双方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共同遵守的协议。

教训: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对话协商,携手合作;应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上,保持冷静和克制,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试从图中任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两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 作答时要注意,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关键词对主题进行简要阐释,阐释时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关键词: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四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示例二:

关键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给七十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示例三:

关键词:太原会战和枣宜会战。

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正是由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所以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载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