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

时间:2019-05-12 13:1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

第一篇: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

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原创题)2009年9月14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代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回顾历史,早在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过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有关50年代的“双百”方针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针对政治领域 B.主要针对艺术领域 C.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D.和新时期的“双百”性质相同

2.(2010·江西模拟题)“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出现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专心

爱心

用心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D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时期“百家争鸣”内容的侧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比较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当时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争论内容侧重于政治主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其基本含义是在我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其争论内容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A、B、C三项表述错误。

6.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

“破四旧”运动中的僧人①破坏了文物

专心

爱心

用心

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A、B两项是文艺“凋零”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错误;“双百”方针是正确的,C项表述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凋零”的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故D项正确。

9.(2009·福建会考)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0.(2010·广东学业水平模拟)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专心

爱心

用心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C项符合题意要求;其他选项不能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并非仅仅是针对发展基础教育而言的,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4.1998年对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⑤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本史实和对课外知识的了解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④错误;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故⑤不合题意。本题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④和⑤即可。

专心

爱心

用心 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 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后来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原因。

(4)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双百”方针含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后来遭到挫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理解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问根据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重要成果”亦属识记内容,“经验”可以说是我国在文艺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注意概括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左倾”错误对 “双百”方针影响的表现作答;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正走向世界方面作答。

答案:(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

专心

爱心

用心

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问题以及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论述,注意要点全面,同时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第(2)问,注意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同时注意基本观点的运用;第(3)问,注意结合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关系: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2)现象:反映了当今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

(3)意义: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取决于劳

专心

爱心

用心

112-

第二篇: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9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实施了“863”计划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④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中国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地位,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2.下图所示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其中,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十号”

【解析】 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项发生于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于2011年,D项发生于2013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答案】 B 3.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C.原子弹研制成功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解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项是1973年,B项是2003年,C项是1964年,D项是1970年。故选B项。

【答案】 B 4.有一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他是()A.钱学森 C.邓稼先

B.袁隆平D.华罗庚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水稻”判断可知,应该是袁隆平。【答案】 B

5.《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他()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 D 6.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B.中国原子弹爆炸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 C.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 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

【解析】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因此该成就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故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国际上的援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解析】 首先排除D项,因为D项不符合实际;B项只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关系恶化;A、C两项都是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C项,正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才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故选C项。

【答案】 C 8.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解析】 材料说明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A、C两项正确;B项也符合史实;中国当时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D 9.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科学,我们能够管窥各国文化传统之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化学家张准(1924年)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2)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国人重视“科学本体”开始于20世纪初的什么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

【答案】(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现象: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科学本体。运动:新文化运动。(3)成果: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或“两弹一星”)。

1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 600万元开始,到如今仅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0倍之多,这说明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2 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1 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人民网

(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贯彻和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等。

第四篇: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北师大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赣州高三摸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C [根据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二诊)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 1 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C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早于“万隆时代”,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东一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故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涵即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海口一模)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C [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7.(2017·天津一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 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A [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 8.(2017·重庆一模)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调研)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水门事件”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 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毛泽东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故C项正确。] 3 10.(2017·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7·宁波十校联考)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C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会议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不是指材料中的2015年,故D项错误。] 1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宗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也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中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逐渐融入世界的。(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再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洋货的大量输入等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第(2)问,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史实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关系即可。

[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晚清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权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言之有理即可)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

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选其中一种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对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根据材料中“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所体现出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 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不等式与推理证明》(第2课时)知识过关检测 理 新人教A版

2014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知识过关检测:第6章《不等式与

推理证明》(第2课时)(新人教A版)

一、选择题

1.(2011·高考上海卷)若a,b∈R,且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22A.a+b>2abB.a+b≥2ab

112baC.D.+ ababab

解析:选D.∵a+b-2ab=(a-b)≥0,∴A错误.

对于B、C,当a<0,b<0时,明显错误.

对于D,∵ab>0,∴+≥2 222ba

abba2.ab

1(x>2)在x=a处取最小值,则a=()x-22.(2011·高考重庆卷)若函数f(x)=x+

A.1

2C.

3解析:选C.f(x)=x+B.1+3 D.4 11=x-2+2.x-2x-2

∵x>2,∴x-2>0.11(x-2)·∴f(x)=x-2+2=4,x-2x-2

1当且仅当x-2=,即x=3时,“=”成立. x-2

又f(x)在x=a处取最小值.∴a=3.3.(2012·高考福建卷)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21A.lgx+>lgx(x>0)4

1B.sinx+x≠kπ,k∈Z)sinx

2C.x+1≥2|x|(x∈R)

1D.2>1(x∈R)x+

11321解析:选C.取x=,则lgx+=lgx,故排除A;取xπ,则sinx=-1,sinx422

11+2,故排除B;取x=021,故排除D.应选C.sinxx+1

114.已知a>0,b>0,则2的最小值是()ab

A.2

C.4B.2 D.

5a=b112解析:选C.+2ab≥+2ab≥22×2=4.当且仅当abab=1ab

立,即a=b=1时,不等式取最小值4.时,等号成5.(2011·高考北京卷)某车间分批生产某种产品,每批的生产准备费用为800元.若每批生产x件,则平均仓储时间为1元.为使平均到每8件产品的生产准备费用与仓储费用之和最小,每批应生产产品()

A.60件B.80件 C.100件D.120件 解析:选B.设每件产品的平均费用为y元,由题意得 800x800xy·20.x8x8

800x

当且仅当=x>0),即x=80时“=”成立,故选B.x8

二、填空题

6.函数y=解析:y=

x

x

2=x+9

x4+9x2

x≠0)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此时x的值为________. 19≤296

1x2+2

x

当且仅当x=2,即x3时取等号.

x

答案:±

367.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次都购买x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4x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________.400

解析:每年购买次数为x

400

∴总费用为4x≥26400=160,x

1600

当且仅当=4x,即x=20时等号成立,故x=20.x

答案:20

8.设正数x,y满足log2(x+y+3)=log2x+log2y,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x+y2

解析:原式等价于x+y+3=xy≤((当且仅当x=y时取等号),所以x+y+

x+y23≤(x+y)-4(x+y)-12≥0,所以x+y≥6或x+y ≤-2(舍去),故x+y

∈[6,+∞).

答案:[6,+∞)

三、解答题

ab

49.已知a,b>0,求证:22baa+b

abab

1>0,2·2=

2babaab

a+b≥2ab>0,1ab∴2+2(a+b)≥2 ·2ab=4.abba

ab4∴2+2≥baa+b

证明:∵2+2

ab22当且仅当ba

a=b,取等号,即a=b时,不等式等号成立.

10.(1)设0

(2)已知x,y都是正实数,且x+y-3xy+5=0,求xy的最小值.

解:(1)∵00.∴y=4x·(3-2x)=2[2x(3-2x)]

2x+3-2x29]=.22

当且仅当2x=3-2x,即x=时,等号成立.

33∵∈(0,),42

∴函数y=4x(3-2x)(0

(2)由x+y-3xy+5=0得x+y+5=3xy.∴xy+5≤x+y+5=3xy.∴3xy-2-5≥0,∴(xy+1)(3xy-5)≥0,52

5∴xy≥xy≥,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y.39525

此时x=y=,故xy的最小值是.39

一、选择题

1.(2011·高考陕西卷)设0<a<b,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ba+b

A.a<b<ab<B.a<ab<b

22a+ba+b

C.aab<b<D.ab<a<b

2a+b

解析:选B.∵0<a<b,∴a<b,A、Cab-a=aba)>0,ab

>a,故选B.2.(2012·高考浙江卷)若正数x,y满足x+3y=5xy,则3x+4y的最小值是()2428A.B.55C.5D.6

3解析:选C.∵x+3y=5xy,∴+5,∵x>0,y>0,yx

yxyx

+4y≥5,当且仅当x=2y时取等号.∴3x+4y的最小值是5,选C.二、填空题

133x12y

∴(3x+4y)=++9+4≥

2yx

3x12y+13=25,∴5(3x+4y)≥25,∴3x

221

13.(2011·高考湖南卷)设x,y∈R,且xy≠0,则x+22+4y的最小值为________.

yx

1221122

解析:x+22+4y=54xy≥5+2

yx

xy

12222

·4xy=9,当且仅当xy=时xy2

“=”成立.

答案:9

xy

4.(2013·潍坊质检)已知向量a=(x-1,2),b=(4,y),若a⊥b,则9+3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a⊥b,∴a·b=0,即4(x-1)+2y=0,2x+y=2,xy2xy9+3=3+3≥23·3=23=2×3=6.2xy3=31

(当且仅当,即x=,y=1时取等号)

22x+y=2

答案:6

三、解答题 5.设矩形ABCD(AB>AD)的周长为24,把它关于AC折起来,AB折过去后交CD于点P,如图,设AB=x,求△ADP的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解:∵AB=x,∴AD=12-x,又DP=PB′,AP=AB′-PB′=AB-DP,即AP=x-DP,72222

∴(12-x)+PD=(x-PD),得PD=12-,x

∵AB>AD,∴6<x<12,∴△ADP的面积S=AD·DP

2721=(12-x)12- x2

72=108-6x≤108-6·272=108-2,x

当且仅当xx=2时取等号,x

∴△ADP面积的最大值为108-2,此时x=62.

下载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