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

时间:2019-05-14 20: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

第一篇:【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

第一编

回归课本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三、四 古典诗歌——唐诗宋词

基 础 梳 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通____,____ 2.家在虾蟆陵下住

____通____,____ 3.曲终收拨当心画

____通____,____ 4.早生华发

____通____,____ 5.一尊还酹江月

____通____,____ 自我校对 1.匪 非 不是 2.虾 蛤 蛤蟆 3.画 划 划一下 4.华 花 花白杯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较长的句子(2)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寻常,平常(3)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色彩(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鼓出来,出众地显露出来(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7)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8)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朝前(9)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的为老大(10)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去和来(11)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5.尊 樽酒(12)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13)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1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承接(15)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怎样,怎么办(1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②与男女情爱有关(1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18)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向 自我校对

(1)指七言诗(2)随随便便(3)第二年(4)脸色,容貌(5)突然爆发出(6)于是作

(7)整理(8)副词,刚才

(9)年龄大(10)走了以后(11)指鸨母(12)称心如意(13)晚年(14)这以后(15)为什么(16)英俊,有功业(17)地方(18)刚才 2.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③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1)度④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闻⑤崔九堂前几度.⑥高祖为人有大度

.(2)尔③无他,但手熟尔.④非死则徙尔.⑤子路率尔而对.①尔来四万八千岁.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而昨非(3)是③觉今是.④是又在六国下矣.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之情(4)尚③而无骄尚.④尚贤使能.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①连峰去天不盈尺.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②宫中尚促织之戏.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5)去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⑦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③危如累卵.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6)危④国危.⑤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自结于王,窃 为君危之.⑥邦有道,危言危行.①独留青冢向黄昏.②回车叱牛牵向北.(7)向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失向来之烟霞.①海外徒闻更九州.②班白者多徒行.①危乎高哉.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③其带剑者,聚徒

属,立节操,以显其名.(8)徒④孔门之徒.

见欺⑤秦城恐不可得,徒.⑥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③方急时,不及招下兵

.④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9)及⑤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鸡犬⑥一人飞升,仙及.⑦其贤不及孔子.⑧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①因击沛公于坐.②项王、项伯东向坐.①蚕丛及鱼凫.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10)坐④以手抚膺坐长叹.

?”曰:“坐盗。”⑤王曰:“何坐..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我校对

(1)①度过 ②推测,估计 ③限度,节度 ④制度,法度 ⑤量词,次、回、个 ⑥度量(2)①指示代词,那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③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④语气词,表示肯定 ⑤形容词词尾,同“然”,可译为“地”(3)①这,指示代词 ②判断动词 ③正确,认为正确 ④这个,这样,这些 ⑤此(4)①尚且 ②崇尚、爱好 ③矜夸,自负 ④崇尚,尊重 ⑤还(5)①距,距离 ②离开 ③过去的 ④表示动作的趋势 ⑤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⑥离开 ⑦除去,除掉(6)①高 ②端正 ③危险 ④危险,危急 ⑤忧惧 ⑥正直(7)①对着 ②朝向 ③假如 ④以前(8)①空,形容词 ②步行,动词 ③党徒,名词 ④门徒,名词 ⑤白白地,副词 ⑥仅仅,副词(9)①以及 ②达到 ③来得及

④赶上,追上 ⑤等到 ⑥涉及,牵连 ⑦比得上 ⑧比得上(10)①通“座”,座位 ②坐着,坐下 ③坐守 ④徒,空 ⑤因„„而犯罪 ⑥因为,由于

3.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1)西当太白有鸟道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雄飞雌从绕林间 ..(5)砯崖转石万壑雷 .(6)艰难苦恨繁双鬓 .(7)玉露凋伤枫树林 ..(8)遂命酒 .(9)歌以赠之 .(10)江州司马青衫湿 .(11)商人重利轻别离 ..(12)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自我校对

(1)名词作状语,在西面(2)使动用法,使„„滚动(3)使动用法,使„„凋谢,由红润变成铁青(4)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5)名词用作动词,冲击(6)使动用法,使„„增多(7)使动用法,使„„凋落,使„„衰败(8)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9)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1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被打湿(11)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1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利乘便,宰割天下.③因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⑤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1.因⑥于今无会因.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因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⑩因击沛公于坐.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2.其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⑧其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求救于齐.3.于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赵王⑤君幸于.⑥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①转徙于江湖间.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自我校对

1.①沿袭,动词 ②就着,介词 ③凭借,趁着 ④于是,连词 ⑤介词,依照,根据 ⑥机会,名词 ⑦介词,通过,经由 ⑧介词,依靠,凭借 ⑨介词,因为,由于 ⑩介词,趁着,趁此 2.①代词,那 ②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代仆碑 ④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⑤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⑥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自己 ⑦他们,代指古人 ⑧反问语气,难道,表反诘 ⑨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⑩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3.①介词 在 ②连词,比 ③介词,向 ④介词,由于 ⑤介词,被 ⑥介词,和,跟,同

四、文言句式(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歌以赠之

4.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5.转徙于江湖间 6.妆成每被秋娘妒

自我校对 1.介宾词组后置句,即“于上青天难” 2.宾语前置句,即“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3.宾语前置句,即“以歌赠之”

4.介宾词组后置句,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琶琵” 5.介宾词组后置句,即“于江湖间转徙” 6.被动句,用“被”表被动

五、名句名段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6.朝避猛虎,______________,磨牙吮血,______________。7.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8.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9.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10.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

1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1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13.门前冷落鞍马稀,______________。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1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6.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当时七夕笑牵牛。

18.______________,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19.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20.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

21.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词中描写周瑜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定**》中表现苏轼旷达的胸怀、超脱的性格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2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30.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自我校对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一夫当关 6.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 7.塞上风云接地阴 8.孤舟一系故园心 9.独留青冢向黄昏 10.百年多病独登台 11.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12.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13.老大嫁作商人妇 相逢何必曾相识 14.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15.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16.无复鸡人报晓筹 17.此日六军同驻马18.烟柳画桥 19.怒涛卷霜雪 20.竟无语凝噎 21.杨柳岸 晓风残月 2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3.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4.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2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6.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27.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8.人比黄花瘦 29.凄凄惨惨戚戚 30.梧桐更兼细雨

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江渚(zhǔ)

玷污(zhān)

龌龊(wò)

运筹帷幄(wò)....B.崔嵬(wéi)

磋商(cuō)

遭殃(yāng)

怏怏不乐(yāng).....C.嘈杂(cáo)

剽悍(biāo)

绯红(fēi)

妄自菲薄(fēi)....D.蜿蜒(yán)

筵席(yán)

钿头(diàn)

脍炙人口(kuài)....解析:A项“玷”读diàn;B项“怏”读yàng;C项“剽”读piāo,“菲”读fěi。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曲罢悯然

抚膺长叹

连篇累牍

地崩山摧 B.转徒江湖

扣人心弦

浪漫气息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绵延不断

汗流挟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俏 解析:B项“徒”应为“徙”;C项“崖”应为“涯”,“挟”应为“浃”;D项“翻”应为“反”,“俏”应为“峭”。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解析:A项“突出”,突然发出;C项“整顿”,整理;D项“向前”,刚才。答案:B 4.按合理顺序排列下面李白的诗句《沙丘城下寄杜甫》()①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②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③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④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解析: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答案:B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A项现代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或者“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项现代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答案:C 6.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解析:“这是依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答案:C 7.对下面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解析:C项“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答案:C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

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

3.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前两联中,“重阳独酌”交代了重阳佳节诗人独自饮酒的情形,孤独之情溢于言表;“抱病”交代了诗人又老又病的惨状;第二联则交代了竹叶青酒自己不能喝了,要赏菊自己也无好心情了。把上述内容加以提炼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4.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颈联中,“殊方”指异乡,“旧国”指故乡,将两者进行了比较。“日落”“霜前”交代了眼前的时间与季节,皆能触发人的凄苦之情。“玄猿哭”自然凄凉无比,看到“白雁来”,年老的诗人无奈地知道自己又老了,雁可南归,诗人想回家团聚却不得,怎能不痛苦凄凉呢!

答案:描绘了一幅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运用了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形成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形成对比。)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思亲怀乡、年老多病的感伤从前两联可直接读出;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感从“干戈”中更容易直接看出。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亲怀乡、年老多病的感伤,写出了诗人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6.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对具有表现力的字、词的理解能力。在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时,可以先分析字、词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再分析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字、词所起的作用。

答案:“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词人十几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这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在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7.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

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思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9.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此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全文的关键字是“恨”——痛恨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文人的迫害。词的上片描写了“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因恨而见的景物。“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断”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孤鸿”喻“幽人”,而“幽人”正是苏轼自指。“独往来”“缥缈”,写生命之孤独、漂泊无依,却坚守着高傲的品格。有了上片描述的场景,下片便大展波澜。当“惊起”时回望,却发现这种生命之震撼,心灵的悸动,竟然“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体会着“寂寞沙洲冷”,是一种桀骜不驯的清高,却也饱含了为现实所迫的无奈。

答案: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第二篇: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3讲 分析与综合

第三讲 分析与综合

从课标全国卷来看,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呈较稳定的态势,它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试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归纳起来,分析综合主要有两个要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角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的一组。

典题探究

【典题】(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战马记

[明] 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密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①②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己,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有删节)

注: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B.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C.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解题思路:A项,部:统辖的,辖制的。答案:A 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第 解题思路:①是作者的感慨,③写王某的贪婪和卑鄙,⑥是作者的议论。答案:B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回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解题思路:获得朝廷封赠的是王桢。原文只说济阳公死于靖难,“承担过很多重任”没有相关的依据。根据原文可以认为王桢“承担过很多重任”。

答案:A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解题思路:翻译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弄懂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第①句注意“数”“委”“赤子”等词的意思及对活用词“面”的解释、反问句的准确翻译。第②句注意“是”“祝”“为”“果”“如”的意思及“有物啸于山者”的句式特点。

参考答案: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题思路:文言断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一些可利用的规律,如常用在句末的虚词、相似的句式特点等。

参考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参考译文: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王桢获得朝廷的封赠,他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在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的,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刚到任五个月,适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所以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率领统辖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聚集在山中,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三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并且鼓动王桢说:“您真愿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率领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桢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奋勇地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时,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着踢门,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被染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木商去收殓尸骨,(王桢的)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而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页

2第 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王桢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草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咬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死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唉!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唉!能不敬服(它)吗?能不以此为鉴戒吗?

方法归纳

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 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

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第90页“考点探究突破·第一讲·考查角度一·典题探究”),要求选出“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①②关涉的对象是“夏人”,⑤关涉的对象是“百姓”,故排除。

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

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考向分析体验·感知真题”),要求选出“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①⑤⑥分别为“不阿谀奉迎”“勤俭节约”“体恤百姓”,在信息的意义指向上与题干不符。

4.梳理文意句意。

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

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

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对点训练

(2012·河南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选自《宋史·孙长卿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页

3第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晓谕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很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考查角度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①周籙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禄,见籙,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籙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②庾亮尝谓籙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 籙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籙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籙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籙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籙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籙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籙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籙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籙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籙,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页

4第 大将军故副所望邪?”籙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籙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籙:yǐ,多用于人名。②乐广:胥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B.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横:无端,无缘无故。答案:D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籙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A.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B.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C.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NF14F尝于导坐傲然啸咏D.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B项,均体现其豪放而不失自知之明的个性。A项,分别体现谦逊/清醒。C项,分别体现宽和友爱/正直。D项,分别体现豪放不羁/忠诚。

答案:B 3.(考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籙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籙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籙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籙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籙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籙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籙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王敦构逆,周籙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籙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两次批评皇帝”错,文中周籙第二次以尧舜比况皇帝,说:“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目的不是批评皇帝,而是指责王敦犯上作乱。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兼顾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1)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折”,折服,使动用法;“校”,通假字,通“较”,计较;“宗”,尊崇。

(2)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纠”,检举;“亮”,谅解;“黜”,贬斥。参考答案:(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

(2)后来周籙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参考译文:周籙,字伯仁,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精神和风采清秀明达。同郡人司徒掾(官职)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籙,感慨说:“你们颍地本来就有很多非常之士!最近风雅之事衰落,今天见页

5第 到周伯仁,他将会重振旧时的风尚,廓清我们邦国宗族呀。”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弱冠之年,承袭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年,官至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有门生持刀伤人而犯罪,因此连坐罢官。太兴初年,改任太子少傅,恢复尚书旧职。周籙(给皇帝)上疏自责说:“我退居回家自省,学问没有通晓一本经书,才智能力不能胜任一官之职,进退都很难,没有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于是勉强在显要的职位任职,声名权位超过自己力量。”他极力推辞不接受(任职)。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籙说:“人们都把你比作乐广。”周籙说:“怎么能够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冒犯美女西施呢。”皇帝宴请各位大臣,酒至尽兴处,皇帝不急不慢地说:“今天,有名的臣子共聚一堂,和尧舜之时相比,怎么样?”周籙趁醉大声说:“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们的主子,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非常愤怒,亲手写诏书付给廷尉,要杀了他,过了几天才赦免了他。后来周籙因为酗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籙待人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喝醉后对他说:“你的才能比不上我,为什么无端得到这么高的名望!”用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籙毫无愠色,慢条斯理地说:“老弟你实施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王导非常器重他。周籙曾在王导的席间姿态傲然,发出长而清越的啸声,王导说:“你想学习嵇康、阮籍吗?”周籙回答说:“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您,去学习前代的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举兵造反,温峤对周籙说:“大将军这次举兵好像有他的理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周籙说:“你年纪轻未经世事。君主不是尧、舜,怎么能没有过失,作为臣下怎么能兴兵来胁迫皇上!共同推戴皇上,这才不过数年工夫,却突然做出这样的事来,能说不是叛乱吗!他傲慢暴戾,目无圣上,其欲望哪里会有什么限度啊!”不久,朝廷的军队失败,周籙奉诏前往王敦的兵营,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籙回答说:“公举兵谋反,我亲率六军出战,可是不能取胜,使朝廷的军队失败,因此才辜负了公。”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有正气,不知道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籙,对他说:“近来发生的大事,二宫未受伤害,大家平安,这是否表明大将军王敦本来就符合众望呢?”周籙说:“二宫的情况,固然与陛下所说的相符,至于我们这些人的遭遇怎样,现在还未可知。”有人劝周籙避让王敦,周籙说:“我既然身在大臣的职位,眼见朝廷衰败,难道还能再蛰伏草野中求活命,出外投奔胡、越吗?”不久,周籙被抓,经过太庙,大声骂贼不止,祈求赶快杀掉王敦。话音未落,抓他的士兵用戟刺伤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后跟,但他神色依然,举止自若,观望的人都因此而落泪。于是被杀害,时年五十四岁。

方法归纳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策略

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应结合先期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策略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的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页

6第 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①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发。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交接

接:接待。.B.每破走之

破:打败。.C.膺表欲按其罪

按:查办。.D.考死,妻子徙边

考:父亲。.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考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B.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在对敌作战之时英勇善战,每每使敌人败退,敌人非常怕他。C.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人口全都送还塞下。

D.张俭事件发生之后,李膺敢于担当,没有像乡人劝说的那样逃走,而是主动前往诏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2)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

页 7第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考查角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A 解析:听:治理。

2.D 解析:①是说孙长卿因“外祖朱巽”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长于政事”;⑥是说孙长卿“性洁廉”。

3.C 解析:不是孙长卿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未采纳孙长卿的建议。4.(1)参考答案:(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

解析: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

(2)参考答案:庆州占据险峻高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

解析: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

参考译文: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郡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告状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孙长卿说:“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作为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于是逐条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未采纳。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孙长卿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高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很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孙长卿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考查角度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D 解析:考:通“拷”,拷打。

2.C 解析:①说明“性简亢”;③证明其有识人之才;⑥是景毅的行为被人称道。

3.C 解析:做度辽将军后并未与鲜卑大战;将所掳之人全都送还塞下的不是李膺,而是鲜卑人。4.参考答案:(1)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竟得以给李君赶车了。”(2)景毅因而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

参考译文: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箭和垒石(击敌),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页

8第 “今天竟得以给李君赶车了。”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鲜卑人听到消息全都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召,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因而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页 9第

第三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版必修1

已修订2012/4/19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归根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希腊城邦产生的时间: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3、希腊城邦的政治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民主制)和斯巴达(贵族制)。

4、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阶段

(1)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 1)除十将军外,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2)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3)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十个部落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物,召集公民大会;(4)陪审法庭是最高法庭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5)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统帅军队,参与政治;(6)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以鼓励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此外,还发放 观剧津贴,目的是使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达到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5、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学巨匠。

6、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对内凝聚公民,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内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7、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缺陷:真正享受到民主的人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无政治权利)。古希腊文明没落的根源是:希腊的奴隶制度。

8、古希腊衰落的标志: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征服。

9、罗马法的含义:指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七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0、习惯法:缺陷: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方便。

11、《十二铜表法》: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意义: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12、公民法:使用范围: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缺陷:明显的狭隘性;万民法:使用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原因:罗马不断对外扩张造成版图扩大。

13、罗马帝国开始时间:公元前27年,屋大维。

14、罗马帝国重视法律制定的目的:统治庞大的罗马帝国

1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16、分类:形式上的:成文法与习惯法;整体结构上:公民法、万民法等。

17、万民法: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18、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罗马法的思想渗透着自然法的思想。

19、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20、罗马法的评价: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老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在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程万里

第四篇:2012高三一轮(大纲版)语文:第1编 教材知识复习第四册 (文言文:第5、6单元)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夙遭闵.

凶 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D.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

零丁..孤苦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抱:忍受 ②幽邃浅狭,蛟龙不屑..

不屑:认为值得 ③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顺流而下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速:加速 ⑥倚歌而和.之

和:同声相应,唱和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错误!

B.错误!C.错误!

D.错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咸:都 B.夙婴.疾病

婴:绕 C.汝之子始.十岁

始:才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用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访风景..于崇阿 B.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中间..驰至九天 C.奉晨昏..于万里

毅不告其实.. D.翱翔..蓬蒿之间

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6.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A.绝.云气,负青天

B.岁.征民间 C.益奇.之

D.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置书于囊中

B.帝过蒙拔擢,臣宠命优渥 C.吾念,汝从吾于东 D.未可以之为信也

8.下面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

B.错误!C.错误!

D.错误!

二、翻译句子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岘山亭记 □ 欧阳修

岘山临汉水,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也。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臵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

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之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烈:功业 .B.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

属:部下 .C.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声:声名 .D.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止:停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

12.作者对羊祜叔子、杜预元凯这两个历史人物颂扬中又略有“隐晦的批评”。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不含“隐晦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②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③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④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⑤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⑦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A.①②⑥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⑥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岘山在荆州一带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它有文化内涵,跟羊祜叔子、杜预元凯这两个人发生了关系。

B.羊祜叔子、杜预元凯,一个“以其仁”、一个“以其功”,都可以永垂不朽。但两人又都“汲汲于后世之名”,作者对此略有隐晦的批评。

C.本文虽名为“岘山亭记”,但对岘山的优美风景只字未提,对“岘山亭”本身也缺乏具体的描写,而只写史君的功绩,在碑亭记中别具一格。

D.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名”字,将历史中的两个人物与史君联系起来,对史君赞扬中不忘鞭策,很是耐人寻味。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

解析: D.“悖”不是通假字,“零丁”通“伶仃”。A项中“羞”通“馐”,“属”通“嘱”;B项中“冯”通“凭”,“闵”通“悯”;C项中“世”通“逝”,“敛”通“殓”。

答案: D 2.

解析: ②应解释为“因轻视而不愿做”;④应解释为“逆流而上”;⑤应解释为“招致”。

答案: A 3. 解析: C.分别为“留居”“停下”之意。A.均为“尚且”之意;B.均为“确实、实在”之意;D.均为“往,到”之意。

答案: C 4

解析: 适:享受。答案: D 5.

解析: A项,“果然”文中指“很饱的样子”。B项,“童子”文中指“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C项,“其实”文中指“其中实情”。

答案: D 6.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绝”,形容词作动词;C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迫”,形容词作动词,“走近”。

答案: B 7.

解析: 省略形式应为“吾过蒙拔擢,帝宠命优渥”。答案: B 8.

解析: D项中一为省略句、状语后臵句,一为代词作宾语前臵的疑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臵句。

答案: D

二、翻译句子 9.

答案: 1宁武子“在国家**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无道:失道,政治黑暗。第一、二个“为”:装作。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违:

指提出不同意见。

2一房之外没有什么近亲,家中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期功:古代丧礼制度以关系的远近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周年称“期”,九个月称“大功”,五个月称“小功”。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应门:照应门户。僮:童仆。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翻译此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理解语意。

3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而:连词,表顺承。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一瞬:一眨眼,转眼。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关键词。

4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可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关键词是“知”“效”“比”“合”“而”“征”。“知”,才智。“效”,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比”,联合。“合”,合乎,满足。“而”,通“耐”,能力。“征”,信,引申为“取信”。

5就算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清我与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关键词是“誉”“劝”“非”“沮”“辩”。“誉”,称赞。“劝”,勉。“非”,反对,责难。“沮”,沮丧。“辩”,辨别。

三、阅读鉴赏 10.

解析: 止:阻止,制止。答案: D 11.

解析: B.表转折。A项,凭„„身份/在;C项,介词,和/动词,亲附,结交;D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

答案: B 12.

解析: ③句是对羊祜叔子的自我感伤、不够向上的隐晦批评。④句“是知„„,而不知„„”是对杜预元凯过于看重自己的隐晦批评。⑤句是对二人的过于看重自己名声做法的隐晦批评。故三句都略有“隐晦的批评”。

答案: A 13.

解析: “对岘山的优美风景只字未提”错,参看第五段。答案: C 14.

答案: 1我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为什么呢? 2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

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

深。大概是因为元凯名扬后世凭的是他的功劳业绩,而叔子凭的是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即使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为什么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臵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有如此深重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做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做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的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第五篇:【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检测 大象版必修3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下列哪项发明使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学富五车”()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有甲骨、丝帛、竹木简、纸张,取代竹木简的是纸张。答案:A 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工具;指南针为资产阶级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条件。总之,这三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答案:A 3.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众多演员组成的类似现代

电脑键盘的画面,它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画面是演员进行活字印刷表演的情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答案:C 4.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析:A、B两项的叙述与题干的要求不符;D项的错误在于“蕴涵”一词使用不当。答案:C 5.(2007·广东单科,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主流文学的变化特点,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先对题干中提到的文学形式进行简单的比较,再从其表达形式上入手,就不难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表现形式是越来越接近和趋向平民化。答案:A 6.(2010·山东临沂模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 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 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 D.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破坏中原稳定

解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时期。在长期的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他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诗歌多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答案:B 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描写对象是司马迁;B项描写对象是岳飞;D项描写对象是蒲松龄;从C项中“诗史”“草堂”等有效信息可判断为杜甫。答案:C 8.(2010·江苏南通第三次调研)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A项出自屈原的《离骚》,B项为唐诗;C项为宋词,D项为元曲。答案:C 9.(2010·山东临沂模拟)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白话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就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答案:C 1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加深,因而该书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答案:C 11.《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解析: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人,秦赵渑池会是十分著名的关于蔺相如的故事。山水画成于明朝时期。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杜牧是唐朝人。答案:C 12.我国古代诗歌、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分别是()A.楚辞、元杂剧 B.汉赋、明代传奇 C.楚辞、明代传奇 D.诗经、元杂剧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3.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综合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答案:D 14.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 D.其他剧种的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京剧深受人们喜爱,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不断吸收其他剧种优点的结果,即在于其内因。而A、C、D三项均是外因。答案:B 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典脱离广大民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百姓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其脱离民众,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答案:D 16.礼堂里正在排练戏剧,导演在台下指挥“演旦角的同学动作要到位,演老生的同学„„”他们正在排练的剧种是()A.吕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剧角色含有旦角、老生等,与京剧的角色划分相符。答案:C 17.(2010·福建龙岩质检,1)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A.权威观点 B.文献记载

用心

爱心

专心 4

C.考古发现 D.民间传说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不带有主观意志,最为客观可信。答案:C 18.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解析:题中字体分别为: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材料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答案:D 19.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片看,标识没有体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故排除③;其他选项都正确。答案:A 20.惠州艺术馆2006年初举办了中国传统书画展,某中学有四位同学参观了画展,并对下幅中国名画作了评论,其中错误的评论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该作品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B.该作品的作者被称为“画圣”,其作品有“吴带当风”之誉 C.该作品反映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状况,属民间风情画 D.该作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唐代绘画讲究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反映上层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不反映市民、市井生活。答案:C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回答: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

(2)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3)铜(铁)钱。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

22.(2008·江苏南京期末,23)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1)材料一的哪一幅图代表的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图3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材料四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京”字属于哪一种字体?2001年,以“唐装”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再掀热潮。中国丝绸大量外销源于何时?(5)如果用上述材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活动,请你帮助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涉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图2。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

(3)核心:仁。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理气论;心性论。(两人观点分别答出一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4)小篆。西汉。

(5)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等。(拟定课题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及以上材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7

下载【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第4单元 古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