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占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2、《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3、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宜王。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的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该材料反映出()
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 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
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D.统治者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
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5、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在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试卷第1页,总6页
6、阎照样的《英国贵族史》认为:秦朝以后,中国古代显贵始终缺少一个类似于英国议会的特权机构,不容易形成具有严格等级、相对连贯性和群体实力的贵族体制。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宗法制在秦以后逐渐消亡 C.古代贵族阶层尚未产生 D.科举制度打击了特权阶层
7、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了()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了“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的必要
9、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C.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10、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1、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的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试卷第2页,总6页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12、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13、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 C.破坏了三省合作体制 D.助长了权臣乱政的风险
14、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15、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16、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7、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了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8、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
试卷第3页,总6页 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A.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19、《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了()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材料二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试卷第4页,总6页
(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德家们将中国人描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经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请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框内)
材料一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
试卷第5页,总6页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
--—摘编自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三 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的吴玉章回忆道:“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 ——摘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材料四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进步意义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中“旧邦新造”的含义是什么?为巩固其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试卷第6页,总6页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解析】国家是以地缘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而民族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主要的区分“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天下”与近代国家观念是不同的,排除A;材料也没体现出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也没涉及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排除BD。
2、A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鲁武公九年即为公元前817年,当时西周周王王位的继承,新诸侯王的产生主要标准还是按照宗法制,即由周王或诸侯王的嫡长子继位,这确保了王权的平稳过渡,材料中周宣王要求鲁武公立其小儿子为嗣君仅仅是个案,所以A、D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周宣王要求鲁武公立其小儿子为嗣君的事情当时遭到周朝大夫樊仲甫劝阻,樊仲甫认为他这样做违背了宗法制的继承规则,会降低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故C错误.按照宗法制等级,小儿子姬戏立为国君的话,大儿子姬括将为分封到地方做卿大夫,姬戏为鲁国的大宗,姬括为小宗,故B说法正确.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结合题干信息“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可知在西周时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以服饰在西周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不同表现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宗法礼乐制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服饰象征着等级制度,在西周时期,家族等级关系非常明确,而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制法,导致同一的宗法礼制被破坏;A、服饰多元与材料表述的试卷第7页,总5页 中心意思不符,故排除;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是错误的说法,故排除;C、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领域百家争鸣,但是与此题无关,故排除;D、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法礼制遭到破坏,故正确;故选D.
6、A
7、C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导致结果以及启示.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导致结果,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应排除.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只能适当集权,故B项正确.C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B.
10、B
11、【答案】B 【解析】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之一即是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差遣制度。“官”名只表官位.秩级和俸禄的高低;一些文官带有的学士.直馆等头衔被称为“职”,都是虚衔。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称为“差遣”,也称“职事官”,即材料中的“吏”。这就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所谓“士大夫政治,吏人社会”。材料反映出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故选B。“重文轻武”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从而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得出,省一级政府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且负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利,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均不能充分表达题干主旨。故选A。
13、A
试卷第8页,总5页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式的代议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往往是地方精英的代表,类似于西方的议员,能够和官府沟通,考试合格者为官,完善了文官政治,从而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D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而与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无关,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社会重学重教的风气形成,而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是强调科举制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制,尚书省的职权弱化,逐渐退出决策机构,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关,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由此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题干涉及政事堂制度的演变,属于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排除C。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而没有涉及六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故D符合;ABC时期都有丞相参与期中,材料不符,故排除ABC.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本题以《大清会典》中关于军机处的描述为切入点,考查了军机处的职能,综合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A、清朝军务的管理属于兵部,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的,但是并不是专管军务的组织,故此项错误;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议大政、得旨则与”得出军机处具有参与政务、秉旨办事的职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故此项正确;C、材料中对于机构完备,未有体现,故此项错误;D、刑狱职能于刑部掌握,而不属于军机处的专属职能,故此项错误;故选B.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需要掌握清初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试卷第9页,总5页 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的分析理解.依据题干“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体现了清初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应排除.故选A.
19、【答案】C 【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牢牢地控制地方,内阁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皇权的执行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②表述错误.①③④均是对内阁性质和职能的正确理解,故正确.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答案】A 【解析】A.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 B.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C.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D.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 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
22、(1)特征:受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等级森严、父权至上;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重视孝道;重男轻女。原因: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影响到家庭价值观念;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2)因素:近代学校的创办,导致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的瓦解;家庭社会的司法基础瓦解;外国经济的入侵瓦解了旧的家庭社会的经济支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等。
23、(1)朝代:秦朝。
意义: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试卷第10页,总5页(2)含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律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识记能力。第一小问朝代:根据材料“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等信息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等信息可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意义: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信息可知,“旧邦新造”的含义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法律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试卷第11页,总5页
第二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分封土地让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需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且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体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国省制开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元)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听命于中央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君主专制制度顶峰标志: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严重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条线索,两个考点】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两 千 年 封 建 时 代
(宗法分封制)(社会转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梳理】
考点一:宗法分封制
1、分封制
(1)分封制:又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体现了宗法制要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隶属关系,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要求。
1积极方面,见课本;○2弊端:诸侯势力强大,形成割据势力,造成国家分(3)对分封制的评价:○
裂。(原因之一: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4)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
拓展:秦朝短暂而亡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更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2、宗法制
(1)概念: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政治隶属关系、权力财产和土地分配继承的关系,在政治上特别是家族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尊卑秩序。(了解即可)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子?
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关系(重点理解)
(3)影响:对当时的影响——见课本
对现实的影响——祭祖、续谱等现象。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结合;
(2)等级森严
考点二:中央集权制度
两条线索:
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动荡分裂
(1)为什么割据?——分封制的弊端
(2)如何防止分裂?——中央集权制度之郡县制。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权至上;○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官制的内容构成保障了皇权的独尊)
(3)评价:(见课本)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王国割据势力的形成及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朝:
(2)汉武帝:①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建立中外朝制度
外朝:
4、唐代:三省六部制(内容、作用、实质)——加强了皇权
5、宋代:
(1)“二府三司”内容: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特点:
影响:
6、元代:一省制——现代省制的起源过程:
7、明代:(1)废丞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2性质:
地位:
地位或职责:
8、清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影响:
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分化事权
(3)等级森严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③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
2.“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申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承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承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宦官专权B、相权过大C、武臣专权D、王国问题
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9.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中唐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11.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C.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改革过程中要善于用人B.改革中要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C.改革必须大刀阔斧,冲破阻力D.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
1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
A.发展社会经济B.抵御侵略C.加强交流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诸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6.《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二、材料题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第四篇: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推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在于巩固周朝统治,扩展周统治范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王畿是直接驻地。⑵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⑶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⑷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还要对下属分封。
作用:⑴“授土”、“授民”,建立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扩大。⑵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内容:⑴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被称为宗子。形成大宗系统。⑵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⑴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⑵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上古血缘纽带的特点;
(2)具有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4)等级制度明显存在。
(5)最高执行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1
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2、产生原因: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确立: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秦始皇确立皇权、建立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不断完善和加强。
皇帝制度:
⑴“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⑵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朕”;“制”或“诏”;“玺”。
⑶皇帝的权力: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皇帝总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⑷皇帝制度的特点:“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体现,显示了皇位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三公及各自职责。
⑵九卿:三公之下的中央官职合称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专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征。
地方制度——郡县制:
(1)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出现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推行全国并更为完善,以后历代沿用但形式上有变化。
⑵意义:是秦汉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实行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维护国家统一。
选拔考察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
运行:两种方式,监督、视察;年终自相汇报当年政绩。
秦朝法律:
特点: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指导思想:“轻罪重刑”。
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名称及职能见课本,其作用在于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决策的失误。
(2)宋朝演变为“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3)元朝 实行“三合一”的行省制:三省合并为“中书省”,六部归其管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副丞相平章政事。影响:宰相权势渐大,皇权受到威胁。
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战国:立军功受官爵,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3)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高了高素质人才,成为帝国繁荣的政治保障
3、监察制度和谏议
(1)监察制度:
目的是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秦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专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宋朝设通判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与封驳,宋代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没有。
(3)评价: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抵消现象。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些制度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稳固,成为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4、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的军政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在中央设中朝,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使
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分割相权;州郡直属中央并下设通判;派文臣做知州;
制钱谷: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三冗”两积局面,从此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明太祖时废丞相,后设内阁;
清设: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影响:专制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扼杀社会创造力和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2、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
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
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特点:都是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第五篇: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2、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5.(07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屯田制
D.授田制
7.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8.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9.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13.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14.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15.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6.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18.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9.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回答: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A B B B C B B C C D D D C D D B B 21.(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 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 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 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
(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等(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言之成理即可)22.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2)原因:①自然经济为主;②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危害:①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②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
③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据此回答1~6题。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 D.白渠
5.(07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 C.犁——西汉
D.曲辕犁——唐朝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8.(2010•镇江)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10.汉乐府“孔雀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11.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12、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13.元朝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家庭手工业
B.家庭作坊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解析】 明朝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D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古代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显现出新的面貌。据此回答14~15题。14.(2010•潍坊)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15.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布局最大的不同应是()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 D
16.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7.央视热播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20.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 B 21.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立即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初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结束后,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在中国立即消失,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后。【答案】 C 22.(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商君书》记载:“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根据材料判断,作者认为()①应保护小农经济 ②要重视工商业 ③要关注社会公平④应倡导“重义轻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从“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可以看出,农与工商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从“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一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减少工商业从业人员,注重保护农业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答案】 B 2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税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所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答案】 D 2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 A 25.(2010•潍坊质检)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最重大的影响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的发展大势。【答案】 D 2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27.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8.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30、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铁犁牛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是在何时?(2分)(2)汉代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发展?(8分)(3)隋唐时期,铁犁牛耕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完善?(8分)【答案】(1)春秋战国。(2分)(2)推广耦犁,出现了犁壁,将耦犁推广到了珠江流域。(8分)(3)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而轻巧。(8分)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四里……皇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耍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8分)(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8分)【答案】(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居民区。(8分)(2)北宋东京。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8分)28.(2010•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 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乎商家之信用,乃萑符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抵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严懊修《晋商盛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唐朝到明清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趋势?(2分)【解析】 第(1)问功能根据材料“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获得答案,作用根据材料回答。第(2)问交子出现的原因从材料中归纳,同时要注意交子属于纸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知其功能是促进货币流通。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第(4)问注意飞钱、交子、票号都与金融有关,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
【答案】(1)功能:汇兑。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5分)(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功能:货币流通。(4分)(3)功能:存放款;汇兑。作用: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5分)(4)趋势:早期金融业的出现与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