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初期的积极作用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是:。
2、秦统一,除了统一六国外,还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还修筑长城和在岭南置郡,这里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端。西南政府西南夷,开辟,任命官吏。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
不仅,而且推动。
4于,此外还有;汉朝初期: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时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设了;元朝采取:制,该制度的建立的作用是:便利了,对于,特别是具有
5、就中央君权和相劝而言,历朝历代采取的措施有:秦朝开创了皇帝制(本质特征是制,汉武帝时期:;设对抗;唐朝设:,在门下省设,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的助理机构;清朝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制度演
6、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主要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奠定了。在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主要有:妨碍了和,导致。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宋代增设,作为副相;明朝:明太祖:,明成祖设内阁制,此阁原指阁,作为变的特点: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初期的积极作用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是:。
2、秦统一,除了统一六国外,还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还修筑长城和在岭南置郡,这里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端。西南政府西南夷,开辟,任命官吏。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
不仅,而且推动。
4于,此外还有;汉朝初期: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时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设了;元朝采取:制,该制度的建立的作用是:便利了,对于,特别是具有
5、就中央君权和相劝而言,历朝历代采取的措施有:秦朝开创了皇帝制(本质特征是制,汉武帝时期:;设对抗;唐朝设:,在门下省设,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的助理机构;清朝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制度演
6、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主要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奠定了。在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主要有:妨碍了和,导致。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宋代增设,作为副相;明朝:明太祖:,明成祖设内阁制,此阁原指阁,作为变的特点:
第二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第三篇: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浙江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
摘 要:从近年来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选点来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是命题的“高发地带”,每年都有试题出现。本文拟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等四个阶段,对新课程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和适当的拓展,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本文对现行的四个历史新课程版本教材均可适合。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发展进程来看,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四个阶段。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
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起源于夏朝的启时,他用王位世袭制度代替了禅让制度;世袭制度最终形成于西周,与宗法制度的盛行密切相关。宗法制度初步形成于商朝晚期,西周以后进一步严格化、完整化、系统化,逐步周密有序。西周初年,周公制作礼乐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至此,绵延三千多年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逐步形成。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完善成熟于西周。西周的分封制度一度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西周末年成为削弱西周君主统治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具体表现在: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先秦时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刺史监督制度、郡县郡国制度、察举征召制度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于秦朝,两汉继承发展。与这一制度
相配套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构成了秦汉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主体。鉴于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秦朝推行郡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两汉出于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存的地方管理体制,意在遏制非同姓诸侯势力的发展,结果却出现了诸侯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此,汉景帝通过武力镇压,汉武帝用“推恩令”、“附益法”、“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设立“中朝”遏制“外朝”削弱相权等手段,才实现“大一统”局面,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以小驭大”;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不断加强,汉末成为州牧,掌管军政大权,其监督职能逐步丧失。汉武帝为选拔人才佐君治国,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采取察举制度和征召制度,以品德和才能作为推选人才的主要依据,从而选拔出了大量具有雄才大略的有识之士;他们治国安邦,成效显著,使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时期;然而,东汉察举推选制度逐步倾向于乡举里选和门第族望,推选作用终于丧失殆尽,且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奠基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形成时期。具体表现在: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丞相制度正式形成;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御史监察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度、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等。
由于三省六部制度的推行,宰相权力被分割牵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隋炀帝正式推行的科举制度,把选拔用人的权力由门阀士族收归到中央政府手中,缓解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长期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北宋时期,宋太祖把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中央还进一步限制宰相的权力,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唐代在地方设置道、州、县三级加强管辖,宋代则变更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巩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督机构的设置,使监察制度也逐步走向健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完善、加强,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向边疆扩展。以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官吏机构相互牵制和分权为突出标志,以各种配套的政治制度的纷至沓来为主要表现。如:三省六部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出现并日臻完善;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在边疆得以实施,“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出现而削弱了中央集权;府兵制度在改革中发展、衰弱,以职业性为特点的募兵制度正式形成;少数民族也逐步承认和引进汉族先进的科举制度、皇帝制度等封建政治制度,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立使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达到成熟;保甲制度、将兵制度、宣政院制度的实施表明中央对地方管辖进一步加强。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衰落和消亡──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内阁制度、特务制度、三司制度、军机处制度、土司制度、八旗制度、理藩院制度、乌思藏卫所制度、僧官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与金瓶制掣签制度等。
内阁制度正式设置于明成祖时期,出于加强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导致宦官专权的诱因之
一。特务制度形成于明太祖时期设置的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置的东厂和明宪宗时期设置的西厂等,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最重要的表现。明代废除行省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也加强了中央权利。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是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最突出标志。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明代鉴于土司在地方叛乱,在贵州省局部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作法;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扩展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八旗制度最早由努尔哈赤推行,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是一种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制度,加速了满洲的封建化进程。理藩院设于清朝,系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制与理藩院制的建立推行,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乌思藏卫所制度和僧官制度是明朝在西藏地区推行的军政制度,**和**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分别是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实现了多元化、系统化管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走向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绝对君主制度确立;以“八股取士”、“文字狱”为核心的思想控制空前加强。但物极必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性、陈腐性、落后性越来越多地暴露。而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进程也迈开了蹒跚的步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1898年的“百日维新”、君主立宪,在旧的封建体制的躯干上播下了近代政治文明的种子;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制化初步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共和政体开始代替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在“法治”代替“人治”的滚滚洪流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
第四篇:模拟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定稿]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学以致用:(不断总结思路、方法)-----练习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
A.甲同学有纯正的贵族血统B.乙同学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商因病阵亡D.丁同学是西周王室成员,智慧又儒雅
3.(2008上海高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4.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
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7.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除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秦创立并推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有()
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避免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C.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10.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汉武帝时的“外朝”是()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审议机构D.法律机构
12.(2008海南高考)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14.唐朝完善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
A.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B.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职权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
1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16.(08山东高考)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8.下列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节度使D.御史台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的矛盾有()
①中央与地方②君权与相权③相权与王国④相权与宦官
A.①②B. ②③C. ③④D.①②③④
20.下列各项,出现在元朝的是()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2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22.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协调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B.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C.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23.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制”,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2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
2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26、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④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8.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29.(2008 盐城)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30.(2007广东东莞)下图中所反映的是l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不同B.人员选拔不同c.所属的国体不同D.所属的政体不同
二、主观题(共四大题,6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32.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6、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摘自《东华录》(清)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2)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要评价。
3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军机处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2分)综合材料一所示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3分)
(2)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财,但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各国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英、美两国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既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8分)
(3)美国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3分)对“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34.(2008启东调研卷)看下面四个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比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美国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典型的代议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4分)
(4)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的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30=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B C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B A B A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B A B A B B C
31.(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
机构。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只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32.(1)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强化专制皇权;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33.(1)主要原因: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议会限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议会和内阁互相制约。
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间互相制约;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因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
(3)痕迹:辛亥革命后,中国效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4.(1)秦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2分)主要因素是雅典贸易经济发达,小国寡民;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4分)
(2)《1787年美国宪法》。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分)
影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分)
(4)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能相互吸收、借鉴。(2分)(以上答案任答两点即可)
第五篇: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汇总
学习历史时,要掌握好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忆清楚,另一个则是根据不同版块将知识加以归纳。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汇总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三.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问题,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9、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10、“改土归流”: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认识:
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四.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五.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六.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2、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3、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4、军功授爵: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5、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6、军事制度(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猛安谋克制、八旗制。
7、少数民族创设的制度: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八旗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