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设内阁起到辅助的作用。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题型突破
1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2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
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相权得以重新恢复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5.唐朝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
A.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C.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 D.加强了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皇权 6北宋削夺地方财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7.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回归中央政权。这里的“中央政权”应为()A.秦朝政府 B.汉朝政府 C.宋朝政府 D.元朝政府
8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孟德斯鸠评价的是()A.分封制 B.君主专制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度
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0.在西汉政府实行的下列制度中,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相符的是()①“推恩令” ②刺史制度 ③“附益之法”④察举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材料题
材料1: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
材料2: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陕西简称“秦”与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有关?哪些省的简称也与这一原因有关?请举例说明。(6分)
(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试分析秦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5分)
(3)材料2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5分)
第二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分封土地让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需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且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体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国省制开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元)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听命于中央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君主专制制度顶峰标志: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严重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条线索,两个考点】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两 千 年 封 建 时 代
(宗法分封制)(社会转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梳理】
考点一:宗法分封制
1、分封制
(1)分封制:又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体现了宗法制要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隶属关系,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要求。
1积极方面,见课本;○2弊端:诸侯势力强大,形成割据势力,造成国家分(3)对分封制的评价:○
裂。(原因之一: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4)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
拓展:秦朝短暂而亡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更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2、宗法制
(1)概念: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政治隶属关系、权力财产和土地分配继承的关系,在政治上特别是家族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尊卑秩序。(了解即可)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子?
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关系(重点理解)
(3)影响:对当时的影响——见课本
对现实的影响——祭祖、续谱等现象。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结合;
(2)等级森严
考点二:中央集权制度
两条线索:
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动荡分裂
(1)为什么割据?——分封制的弊端
(2)如何防止分裂?——中央集权制度之郡县制。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权至上;○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官制的内容构成保障了皇权的独尊)
(3)评价:(见课本)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王国割据势力的形成及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朝:
(2)汉武帝:①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建立中外朝制度
外朝:
4、唐代:三省六部制(内容、作用、实质)——加强了皇权
5、宋代:
(1)“二府三司”内容: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特点:
影响:
6、元代:一省制——现代省制的起源过程:
7、明代:(1)废丞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2性质:
地位:
地位或职责:
8、清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影响:
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分化事权
(3)等级森严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③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
2.“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申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承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承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宦官专权B、相权过大C、武臣专权D、王国问题
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9.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中唐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11.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C.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改革过程中要善于用人B.改革中要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C.改革必须大刀阔斧,冲破阻力D.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
1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
A.发展社会经济B.抵御侵略C.加强交流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诸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6.《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二、材料题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第四篇: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推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在于巩固周朝统治,扩展周统治范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王畿是直接驻地。⑵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⑶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⑷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还要对下属分封。
作用:⑴“授土”、“授民”,建立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扩大。⑵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内容:⑴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被称为宗子。形成大宗系统。⑵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⑴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⑵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上古血缘纽带的特点;
(2)具有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4)等级制度明显存在。
(5)最高执行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1
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2、产生原因: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确立: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秦始皇确立皇权、建立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不断完善和加强。
皇帝制度:
⑴“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⑵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朕”;“制”或“诏”;“玺”。
⑶皇帝的权力: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皇帝总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⑷皇帝制度的特点:“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体现,显示了皇位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三公及各自职责。
⑵九卿:三公之下的中央官职合称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专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征。
地方制度——郡县制:
(1)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出现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推行全国并更为完善,以后历代沿用但形式上有变化。
⑵意义:是秦汉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实行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维护国家统一。
选拔考察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
运行:两种方式,监督、视察;年终自相汇报当年政绩。
秦朝法律:
特点: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指导思想:“轻罪重刑”。
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名称及职能见课本,其作用在于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决策的失误。
(2)宋朝演变为“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3)元朝 实行“三合一”的行省制:三省合并为“中书省”,六部归其管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副丞相平章政事。影响:宰相权势渐大,皇权受到威胁。
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战国:立军功受官爵,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3)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高了高素质人才,成为帝国繁荣的政治保障
3、监察制度和谏议
(1)监察制度:
目的是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秦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专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宋朝设通判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与封驳,宋代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没有。
(3)评价: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抵消现象。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些制度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稳固,成为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4、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的军政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在中央设中朝,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使
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分割相权;州郡直属中央并下设通判;派文臣做知州;
制钱谷: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三冗”两积局面,从此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明太祖时废丞相,后设内阁;
清设: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影响:专制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扼杀社会创造力和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2、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
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
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特点:都是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第五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