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总目录
目录(约500页)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1页)(简本16页)-5
第二章 宪法制度(13页)(简本10页)-3 第二编 政党制度
第三章 政党制度(11页)(简本8页)-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73页)(简本50页)-23
第五章 民主党派(16页)(简本18页)+2 第三编 国家制度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69页)(简本53页)-16
第七章 国家主席(9页)(简本6页)-3
第八章 国务院(31页)(简本23页)-7
第四编 行政区划与政府管理制度
第九章 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制度(24页)(简本18页)-6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页)(简本25页)-7 第十一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33页)(简本22页)-11 第十二章 干部与公务员制度(34页)(简本34页)-0 第十三章 纪检监察制度(17页)(简本20页)+3 第五编 社会政治生活制度
第十四章 政治协商制度(27页)(简本27页)-0 第十五章 选举制度(19页)(简本23页)+4 第十六章 基层自治制度(26页)(简本36页)+10 第十七章 社会团体与群众组织(26页)(简本20页)-6 第六编 审判与法律监督制度
第十八章 审判和法律监督制度(30页)-30(500-60)
第二篇: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大纲
答案在课后作业和模拟作业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名词解释:年号、庙号、陵寝号 2.皇帝为了行使统治权,设置了哪些行政机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4.清代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历史作用。5.皇帝制度的特点。1.叙述秦汉三公九卿制。2.评述隋代三省六部制。3.评述明清六部制。4.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5.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1.秦汉郡县制度及其影响。2.叙述明清里甲和保甲制度。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2.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1.秦至清鸦片战争前赋税制度的演变。2.名词解释: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1.名词解释:湘军、淮军 2.清末行政机构的改革表现在哪些部门。3.简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意义。2.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的特点。3.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南京政府国民党***的特点。5.名词解释:五院制。6.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7.叙述抗日民主政权性质。8.抗日民族政权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解放区人民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1.南京政府公务员的考选和铨叙制度。2.简委叙述苏维埃政权干部制度。3.抗日民族政权选拔干部的标准和干部考核内容。4.解放区人民政权在干部选用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做法。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班级:行管11-1 学号:22110896 姓名:宗亚辉 得分:
论强化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一绪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决定了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与摸索,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国初期又采取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形式。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下来,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随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到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民众表达民意,当家作主的主要途径.二研究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途径,通过从地方到中央从从选拔人大代表作为人民表达民意的代表,所以人大参政议政的能力就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决定人民的意愿能否实现。人大代表的职责主要包括:一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密切联系原选区选民、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四是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大事。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经人大代表充分讨论、表决后才能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由人大代表决定通过后才能公布生效;国家机关的人事决定权由人大代表行使,国家的一切大事都要通过人大代表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正确的决策。这些都说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主导地位,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享有崇高的政治待遇,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人大积极探索实践,代表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代表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和发挥。从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产生方式的多样性,是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一个特色,也是人民代表会议区别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所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由于人大代表从不同阶级产生,也就决定了人大代表素质的参次不全,有必要对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进行研究,找出人大代表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主制度努力.三对人大代表素水平的研究
不可置疑,我国的人大代表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其参政议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有不少代表的素质低下,人大代表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要求相比,与所担负的责任义务相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基本素质不高,部分人大代表文化水平偏低,法律知识欠缺,社会阅历不丰,议政能力不强。有的出席人代会,“见面拉拉手,会上拍拍手,表决举举手,散会挥挥手”。有的议事漫无边际,人云亦云,空洞无物,无的放矢,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谈不出真知灼见。甚至有的当一届代表,一次言不发,一条建议不提,使自身的存在形同虚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把当代表仅仅看成是一种地位和荣誉,没意识到当代表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把代表开展活动当作社交的手段,热衷于交际应酬,招摇过市。有的只片面强调权利,不同时履行义务,开会举手,散会抄手,遇事缩手,为民代言、为民办事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少数身为领导干部的代表,往往以工作忙为由,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代表活动。有的甚至把代表工作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尽量回避,不愿作为。三是工作方式单一。有的代表仅限于一年出席一次人代会,不懂得运用视察、调查、询问、提出建议等人大特有的工作方式来参政议政。四是联系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不够。有的当了一届代表,除在选举前与选区的选民见过一次面外,当选后石沉大海,与选区和选民失去了联系。有的间接选举的代表甚至一次也未与选举单位见过面。选区或原选举单位的意愿是什么,一无所知,很难体现“代表”二字。这些代表难于胜任本职工作,他们不能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极大地严重影响和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同时人大代表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中经常遇到的障碍(1)信息不够。代表在审议报告、讨论问题时,常常不知说什么或者发言抓不住要害,点不中穴位。其主要原因是掌握的信息不够,了解的情况不完整、不深入,深层次的问题抓不住,影响人大的监督效果和代表作用的发挥.(2)代表兼职,参加代表活动时间少。由于代表本职工作任务繁重,保证参加每年的人代.这些都严重影响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四当前部分人大代表素质不高的原因分析
(1)代表意识不强,认识存在偏差,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
代表本身对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角色意识不强,因而在参加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1]人大代表仅把代表资格当作一种荣誉,忘记了选民对其的信任和委托,履职积极性不高,联系选民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心不够.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大代表应该具有被社会所认同的超群素质,许多代表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但是,由于现实工作中对代表的当选条件和代表当选后的参政议政活动等往往缺乏全面考核和严格要求,习惯以代表思想品质、现实表现、群众关系、工作需要等作为代表的当选条件,而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其社会政治行为能力的考核;习惯以传统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或把人大代表的政治身份等同于行业的先进生产者、劳模、强人、明星;习惯于在强调代表先进性、广泛性、代表性和代表构成的方方面面的同时,把人大代表作为荣誉型、照顾型予以安排,致使一些人大代表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参政议政能力低当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不强,工作中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他的参政议政实际效率会大打折扣,没有参与的欲望,就不会有正常的表现。(2)知识、能力不够,不是专职化代表。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有各自繁重的本职工作,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代表,有的担负着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挂名着多个社会头衔,有的还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相交叉,代表工作无暇顾及。甚至有时人大组织的代表活动,也因为参加者都是领导干部而在群众眼里走了味。代表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代表从当选到正式行使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代表的能力也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然而,目前人大代表中兼职代表数量多,知情知政者少,议政能力较低。由各级政府官员兼任代表违背“职业不相容”的任职原则,这就使得当选代表的素质难以培养和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服务工作还不够,大会为代表发言提供的机会不充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代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情况不了解,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拿不下,因而开会审议报告时,有的代表既无言可发,又提不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有的想说都不知怎么说。另外,代表不发言,也有没有机会的原因。每次讨论都是党政领导代表发言的多,占用时间也长,一般代表很难争到发言的机会。
(3)选举方式不完善,没有竞争机制。选举方式上,一些代表候选人主要来自于组织的指定而不是选民或代表的提名,当选的代表不是靠自身的竞选纲领和能力素质赢得选票,势必对代表资格的珍视程度和履职热情不会太高,选民或代表也会逐渐失去对选举的兴趣和对作为人民代表责任的感知。
为提高人大代表选举的民主性,真正选出能胜任人民代表重任的高素质代表,建立代表选举的竞争机制势在必行。
(4)缺乏监督,无法制约他们。
目前,我国法律对监督、罢免代表的规定过于笼统、原则化。代表履职时也不存在具体的法律义务规定、工作标准和考核体系,一些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只要不触犯法律,就不会被罢免。由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不明, 加之对代表进行监督缺少明确可行、具有约束力的具体规定, 实际上很难进行监督。当我们对行使权力的人大代表没有监督权的时候,就是最可怕的时候,没有了监督,他们也就没有了压力。代表法对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作了明确,但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规定,实践中无所遵循。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偏重代表的权利而忽视代表的义务,注重代表的任前选举而放弃代表的任后监督,习惯于安排代表工作而淡化对代表工作绩效的考核考察。即使是负责代表工作的人大以及选举人,也往往对代表的工作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由于缺乏对代表的监督机制,致使一些代表产生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乐得清闲,远离是非,不思作为,不愿作为,安安稳稳当太平代表。
(5)是社会支持不力。
部分群众甚至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对代表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对代表的活动尊重、支持、配合不够。有的地方对代表经费常年没有兑现;有的党政领导对代表的约见视同群众信访;有的国家机关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敷衍塞责;侵犯代表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提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对策研究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人大代表只有具备较强的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才能不负于法律赋予的崇高地位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当然应该是各个行业、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侥侥者,但同时又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必须具备适应国家权力机关工作需要,能够胜任所担负工作的能力。要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人大建设的要求出发,加强对代表当选条件的宣传,让选民优中选优,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具有代表性,为大多数群众信赖的人选为人大代表。要逐步推行代表竞选机制。目前,干部选拔和村委选举已经试行了竞选,取得了好的效果,代表的竞选可以先从县乡直接选举中进行尝试。一些代表参政热情不高,议政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当选代表有组织安排,靠平衡照顾,轻而易得。实行竞选,可以促使代表主动思考问题,努力兑现承诺,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建立专职人大代表制度。以代表作为专门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享受相应的工作报酬和待遇,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且没有其他工作。专职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不再局限于诸如劳动模范,体育明星,科技标兵,政府要人等人物。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人大代表只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为和为选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掌握了相关宪法和法律知识熟悉人大议事规则和程序,擅长政务活动都可以成为人大代表。实行专职代表制以后,人大代表将成为一种职业,有其单独的财政预算。人大代表在行使职权时,不会再有诸如“丢饭碗”的后顾之忧。专职人大代表将成为一种常设机构,如同人大常委会一样有它固定的办公地点,它能够比较集中地讨论各种提案,避免兼职代表体制下,人大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力量过于分散,不能及时有效地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质询和建议。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专职人大代表制有利于选民对人大代表实施监督专职人大成为一种职业后,违反法律法规或不能正确履行代表职务时,选民依法有权罢免其选举的代表,人大代表则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服务责任意识,有利于人大代表真实反映选民的呼声,不会出现人大代表因为有双职而置选民的监督于不顾,避免了人大代表消极行使权力或滥用权力。建立专职代表的意义:有利于改变代表的利益动机缺位;有利于克服人大自身组织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加强人大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利于根除人大权威的虚化。
第三,建立对人大代表进行培训的制度。培训的内容包括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人民代表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人大制度的有关问题;人大行使权利的基本程序;民主、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我国的政治制度,等等。参加培训应规定为人大代表须尽到的义务,人大代表当选后在任期之内必须参加由人大组织的这种培训,以提高他在任期之内履行职责的能力。今后考虑人大代表人选,在重视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看是否热心参政议政。只有专业素质,不热心参政议政,不宜做人大代表;没有专业素质,只热心参政议政,也不是理想的人;大代表;既有专业素质,又热心参政议政,才是最佳的八大代表的人选。搞好培训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关键。人大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譬如提议案,需写案由、案据、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要多少人联名提出才能有效等问题,就有很强的规定性
第四,建立和完善代表监督激励机制。一是代表执行职务情况通报制。二是奖励制度。对执行代表职务好的代表,进行评优表彰,授予荣誉称号。三是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四是代表辞职制度。除代表法有关规定外,对“无为”、“不为”的代表进行有效监督,限其整改,必要时劝其辞职,切实畅通代表“进出口”渠道。
六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又是这项根本政治制度中的最重要因素,人民代表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基础,我们只有提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意愿得以体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人大代表的基本素质和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制度。
第四篇: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
(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
(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 1
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
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
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
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
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
(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
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
(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
(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
(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
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
(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
(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
(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
(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
(3)设立国民参政会。
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
(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
(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
(1)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
(2)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
(3)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
(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
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
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
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
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
8、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9、皇族内阁
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
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篇: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49-1956制度建设时期,1957-1977年制度的曲折与衰退时期,1978年以来的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2.这时期的基本政治特征: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确立了基于公有产权之上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3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的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
4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是整合社会道德的主导政治思想,很多人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特征:
1在党政方面,强调党政分开
2中央和地方关系层面: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经济走向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4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相对缓和与和谐。5意识形态方面:朝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的方向推进。
4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5宪法和党章这种关系对中国的实质具有何种影响:
1中国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通过合法程序先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且党在修宪活动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2时间顺序上:党章修改在先,修宪在后
3从实践和逻辑上看,出于政策稳定或扩大和补充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4法理上看,宪法大于党章
5从制度上、法制上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进一步落实
6政治逻辑上,对实行一党执政的国家来说,宪政实践面临现在或潜在的制度障碍或理念障碍。P32
6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 2依法治国 3四项基本原则4民主集中制 5公民权利和义务原则
7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总和。
8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在总体上考察和描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实质上适当的领导体制。
9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管理)和党组制(领导)、党管干部制、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10核心决策机关: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四位一体。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总书记职权:召集和主持会议。11最核心的运作方式是归口管理下集体负责制。
12外事口的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绝对掌握在中共中央手中。
13革命党和执政党区别:革命党:就是以某一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执政党: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可能是一个政党·,也有可能是一个政治联盟。区别:
1)任务目标不同2运用方式不同3组织方式不同4阶级基础不同5与国家政权关系不同 14党与群体性团体关系:群体性团体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
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15共产党领导下得多党合作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其参政议政。
第二 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是民主协商制度。
16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有以民主协商会和座谈会所体现出来的会议制度,其中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7人大制度的性质:人大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2人大制度是我国基本制度,法理上有全权性3人大制度在法理上有至上性。4人大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18选举的意义:第一选举是直接参与了政治权力分配,使公民获得了是政治权力最大的合法性 第二 选举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但不会选出最平庸的人。第三选举是公民政治学习的过程。
19我国选举四项原则:1普遍性原则2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无记名投票原则
20选举单位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人民代表的单位。选区是指县以下按照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的选举区域,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县以下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区域划分。
21选举制度改革: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比例。3关于差额选举 4关于候选人的宣传介绍。
22全国人大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利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23主席团是全国人大会议的领导机构,在程序和实质上决定了全国人大的内容。而主席团程序上和实质上的决定权表现以下方面:
(自我概括)1主席团具有对国家机关议案审议权和表决权
2决定国家人选时,主席团有提名权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3在询问、质询时,对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对国务院的质询时,主席团有权决定有关部门用书面答复还是口头答复。
4决定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时的提议
24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为了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特定职权而设置的工作机关。工作特点:经常性、专门性
25专门委员会 由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它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从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26实现党的政治领导需要做到:
1在观念上,党应该把人大看作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党上下应该从遵守宪法的高度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
2在组织机构中,人大应该是党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党政不分的权力机构。
3在决策方式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是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使党的决策变为国家意志和法律
4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委员会制。
27我们把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归为以下:
1无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建构还是立法与执法运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
2人大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与人大大会。3人大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部门。参与法律制定和贯彻执行法律。
28政治领导体制:包括首长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下的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
29党中央有两个基本考虑:一是社会政治稳定 二是经济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效率进而实现社会产出和税收产出最大化。最大限度保护、实现社会公平的利益,力图打成各种利益一致。政府最大限度保护、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力图达到各种利益一致。是基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府都必须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如果全社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政治统治会被动摇。30行政机构在解释政策和法律,起到了立法部门的作用。正是由于执行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复杂性,所以行政机关形成了特殊机构的特别利益即部门利益和利益中的个人利益。31行政地位。服上治下。
32中国县组织与乡镇组织的关系:1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2根据《地方组织法》,县长由县人大大会直接选举产生。3县政府与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4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条条关系和双重领导条块关系和块块关系。185页
33中国政治体制结构特征:第一 一级政府中的部门和机构与上下相互对口的部门和机构组成专业性条条,条条中的部门和机构以本级政府领导为主,受上级对口部门和机构工作指导为辅。第二一级行政部门或机构是上级政府或机构的派出机关,人事、财务和业务归本系统的上级部门和机构主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协管。第三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权直接归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有关部门。
34这种条块结构导致权威的分散化,易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抵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造成行政效能低下,并导致行政腐败。
35由于在经济改革中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而不单单是公共行政的管理者,因而为了自己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阻挠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其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6中央与地方还有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化与法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必须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实现法治化。
37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协管干部制度。(看熟)
38法院组织的弊端:1我国法院的管理区域与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的管理区域完全重合,过于依附地方和部门,造成出于保护主义而对人民法院正常活动的干扰。39审判委员会积极之处与缺陷之处:
积极:1审判委员会能集体发挥智慧,弥补法官不足2审判委员会通过研讨案件,可以更好理解立法精神,弥补法律上的不足,适用于法律,3审判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分组对抗各方面压力,以保障法官依法办案。
缺陷:1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客观上造成了审判分离的结果,违背了司法活动的基本原理 2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使当事人丧失了参与、申辩和申请回避等诉讼权利,违反了公开原则3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各自从事的专业不同而对其讨论决定的案件质量造成隐患。
40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在业务上,我国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是领导关系,下级检察机关在业务上必须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指挥,所以有集中性的特征。41当代军事制度核心原则:它以绝对坚持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2我国形成了一套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到执政党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
监督的系统性制度。
43评价行政型审计监督制问题(分析)
关于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问题。
关于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问题
关于金融系统
关于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44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的结果和评价
1强大了政府动员能力
2社会成员高度依赖行政功能单位
3社会自治和组织能力差,依赖单位资源
4社会缺乏中间阶层作用,社会秩序依赖政府控制的力度
5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6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严重
7缺乏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
它的目的加强了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解决了最迫切两大问题:即结束自晚清以来的全面社会危机和实现工业化。但由于社会的政治化和行政化,使得等级关系弥漫社会每个角落。且此模式使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导致社会阶层不满乃至反抗。在个人动力不足制度下,引发民生的危机,为了国家和党的前途。必须执政党改革(自我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