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时间:2019-05-12 08: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作业

1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15.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24.(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26.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分拣专制君主制

27.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28.封建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

2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伟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司徒,司马和(司空)

31.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2.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34.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时)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忠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3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36.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37.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38.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39.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仗

40.(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41.秦朝统一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42.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佣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

43.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儒家)的礼仪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44.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北齐改称(大理寺)

45.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

46.北洋大臣依据由(直隶总督)兼任

47.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皇族)色彩的内阁

作业21、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4、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5、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6、“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7、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8、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9、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10.明代卫所军兵和配臵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12、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13、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14、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15、《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16、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17、“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18、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19、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20、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21、《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22、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2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24、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25、“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26.公元全221年秦始皇建立大统一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2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28.春秋时代周王室哀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29.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3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3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32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33.明代掌管学校教育的事国子监。(√)

34.“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35.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3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37.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38.清朝检查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39.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40.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作业3

一、宋代知府、知州与通判的工作对应关系?

路以上的地方机构为州(府、军、监),直属朝廷。长官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因属差遮官,按例带京朝官衔。知州(全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知府均用文人担任。一般地区设州;都城、要地或皇帝即位前居住过或任过职的州称府,地位略高于一般的州;军多设在军事要地或偏远之地;监多设在矿区。知州之外另设通判(全称“通判州军事”)1到2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官职,既非副知州,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有权和知州共同处理一州事物,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才生效。通判还有监察知州以下各官的权利,西北称“监州”。

二、清代的“道”与唐代的“道”有什么不同?

唐代道(2)成为州(府)之上的实际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道”在唐前期已经存在,唐太宗曾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这种道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中央政府定期派京城官充任各道的按察使(后改称采访处臵使,观察处臵使)巡视监察地方州县,安史乱后成为地方最高建制的“道”则是从唐前期都督府发展而来的,专指节度使所领的道。唐前期在边郡臵(大)都督府,这些都是督府所领地区也称“道”。清代为处理一省事物之便,沿袭明制,一省份几道,由布政使派出的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称分巡道。乾隆以后成为地方实官,事实上道成了省和府之间的行政机构。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是西周制度,没有太多变化,但宰相制度出现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官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样,但执掌是一样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臵相位者为数不少。

四、简述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及其效果?

汉景帝时实行“削藩”,随后发生“七国之乱”,评定七国之乱后,景帝采取剥夺王国实权之法,令诸侯王不得亲自治理国政,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王国的主要官员均由中央任免。武帝时,采纳父亲偃的建议,继续推行消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又作“左官律”,汉朝官制尊右卑左,官吏降职谓之左迁,左官律定王国之官为左官,意在抑制士人到王国为官,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武帝后的王国虽名义尚存,但实际建制与郡县相差不多了。

五、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提举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和结构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六、简述周商时期的宗教史职系统及其职能?

奴隶制时代,中国神权政治在组织机构上的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神职官的设臵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贞人)和西周中央职官系统中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执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务并且地位显赫的官员,同时,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对神和祖先的主祭祀权并通过所谓的神的意志来行使和稳固现实的统治。

七、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商中期以前,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的明确规定。可以是子继,也可以是兄弟。到了商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以降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八、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常科,门类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谓之“唐六科”,其中又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大抵唐初以秀才科等最高,其“特难其选”,后秀才科逐渐衰微,而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时所重。

作业4

一、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从1901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监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在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制,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现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

二、论宰相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变化,但宰

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首,“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利开始消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唐高宗时,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味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三、清代管制的主要特点?

1、内阁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属于内朝官系统的军机处手中。

2、各部,院,寺,监等机构主要官员实行满汉复职制。

3、官职紊乱,权限不明。

4、幕僚制度盛行,朝臣和地方督抚往往自辟幕僚,以备顾问。

5、书吏势力很大,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为“部办”或“承差”,因多为父子师徒相承,又熟悉具体文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中事务。因为他们无薪俸保障而公开收贿,名之“部费”。各省官衙中也有一批这种操纵事务的书吏。

四、元代行省的建立及其意义?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为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除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及内蒙中部东部)和宜正院统辖的吐蕃外,全国共分为十一个行省。以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为长官,与中书省设臵大致相同,权利极大,一省军政,民政无所不统。行省制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明清影响很大。

第二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B)。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A)。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

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A.西藏 B.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C.新疆 D.满洲

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A)。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豪格

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A.大理寺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军机处

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A)。

A.军府制 B.伯克制度

C.州县制度 D.盟旗制度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C)。

A.《钦定宪法大纲》 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A.曹锟 B.段祺瑞

C.黎元洪 D.徐世昌

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D)。

A.孙中山 B.袁世凯

C.蒋介石 D.林森

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A.段祺瑞 孙中山 B.段祺瑞 黄兴

C.段祺瑞 蒋介石 D.段祺瑞 黎元洪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A.行政名实不符 B.目标定位不明

C.机构分工不清 D.部门职责混乱

E.权力运行分散

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CDE)。

A.尚书 B.御史

C.督抚 D.布政使

E.按察使

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A.布政司 B.提法司

C.刑部 D.大理寺

E.都察院

4、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明确提出了(BCDE)。

A.立宪法 B.开议院

C.倡民权 D.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

E.实行君主立宪

5、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多次出现由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的现象,主要有(ABCDE)。

A.周自齐 B.高凌霨

C.黄郛 D.胡惟德

E.颜惠庆

三、辨析题

1、清朝时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答:对。正如乾隆帝所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发展到清朝,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清朝皇太后“垂帘听政”是惯例。

答:错。鉴于历代出现的后妃篡权干政之弊,清初伊始,就形成了太后不预政的祖制。皇太后垂帘听政,违反清朝祖制。

3、清保甲制的主要作用仅在于维持社会基层的治安。

答:错。清朝时的保甲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基层的治安,实际上它也是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

4、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不涉及司法主权。

答:错。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朝后期法律制度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重要标志。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答:错。《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它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蓝本,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6、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在事实上接受了法律制约,选择了法制化管理,对国会负责。答:错。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在形式上接受了法律制约,选择了法制化管理,对国会负责。但是,中华民国元首的职权,往往规定不一,制度因人而变,政治制度与政治现实严重脱节。

7、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规定了可以弹劾罢免国家元首的程序。

答:对。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规定了可以弹劾罢免国家元首的程序,即参议院认为临时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名实不符、目标定位不明、机构分工不清、部门职责混乱、权力运行分散、管理互相牵制等。

2、简述《大清律》的特点。

答:首先,更加突出了法律作为专政工具的作用,体现了阶级压迫的实质。其次,注重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再次,注意到法律在形式上的“公平”原则。

3、北洋政府时期的立法概况及主要特点

答:北洋政府时期制定和颁布了民商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其立法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大量援引清末法律和移植西法,尚欠自身创新,与实际脱节严重。第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分普通法和特别法两类,普通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特别法指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北洋政府广泛制订了特别法和利用了大量的判例和解释例,而特别法明显强于普通法。第三,在法律编纂上,初步形成了约法、刑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六法体系”框架的基础

五、论述题

试述清朝前后期政治制度呈现哪些性质不同的特点。

答: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变化,反映了清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前期的特点:第一,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大体上沿袭明朝,在整个封建国家政权体系中,皇帝处于最高统治地位,与明朝相比,君主专制的程度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并且达到顶峰。第二,清朝前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三,清王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清初,政治制度中民族统治的特点尤为突出,由于过分的民族高压和民族歧视不利于全国政权的长治久安,清朝统治者逐步进行了一些程度不同的调整。第四,清王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集民族统治之大成的封建政权,而且也是集封建政治统治经验之大成的封建国家。

(2)清朝后期的特点:清朝政治制度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呈现出了前后性质不同的大变化特点。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属封建性;清朝后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在形式上照旧维持着清王朝的统治,但实质上已经丧失了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地位和性质开始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已经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新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外来的近代政治斗争目标开始深刻地冲击原有政治制度,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西方的一些行政、法律、财政、军事、教育、学校等新制度逐步地被引入到中国,使原有古老的封建政

治制度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整理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1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1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1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0、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2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2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2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2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2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岁都要服兵役。

27、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2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29、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30、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32、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3、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34、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3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3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3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3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4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1第 1页(共 5页)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队、部落。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等三大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朝觐、纳贡、兵役等义务。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宗法制、分封制。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司土、司马、司工。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大谏、大田、大司马、大理和大行。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大理、司寇、廷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玺、印、符、节。

1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皇位世袭制度

12、汉代有女御长、宫长、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1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西汉、东汉、唐 等朝代。

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东汉、唐、明朝为最。

1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 的权力。

1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

1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大司空、大司马、丞相。

18、三国时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1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2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并无实权。

2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等。

2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降薪、贬职、免官)等。

2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品、阶、勋、爵)。

2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2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2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台院、殿院、察院)构成。

27、宋朝的军事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分掌。

28、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构成。

29、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3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省、府、道、县)。

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 为代表的经世派。

3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3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 地方军事化的形成、督抚专权。

3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湘军、淮军 的组建。

3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3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内阁制、总统制、洪宪制 几个阶段。

3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 皖、直、奉 等派系。4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 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等时期。

三、辨析题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答:正确。王权虽

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答:错。世袭制的实

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4、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答:正确。

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5、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6、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

之“三司推事”。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7、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答:错。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年至1860年的整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8、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错。南

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四、简答题

1、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答:(1)出现了一个中

央政治权力的中心。(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答:传说时代的政治

组织的基本特色是:(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3、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答:首

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

4、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5、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6、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

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7、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答:(1)开始重用

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8、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

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9、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答:(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10、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答:(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

11.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其特点有:(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五、论述题

1、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答:(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

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2、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答:春秋战

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3、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答:要点: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4.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答:要点: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和师友背景,一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信任。其次,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再次,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

5、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答: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6.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答:(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7.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8.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答: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2)军事方面的改革。(3)文化教育方面。(4)法律方面。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第四篇: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

(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

(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 1

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

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

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

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

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

(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

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

(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

(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

(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

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

(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

(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

(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

(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

(3)设立国民参政会。

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

(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

(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

(1)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

(2)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

(3)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

(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

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

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

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

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

8、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9、皇族内阁

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

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行政管理专科)

行政专《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1)(导论、第一、二、三章)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并加以简要说明)

1.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内与外,指的是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内服指王畿;外服是王畿外由各类地

方势力所管辖的区域。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相同的。

2.“三通”是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是制度史研究的巨著。

二、材料分析题

1.《国语·楚语》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谓重、黎绝地天通。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商代对神灵十分迷信,商王几乎任何事情都要卜问,商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形象反映了商代的迷信程度。首先,从都

城的选择来看,商人灭夏后不久就在夏人控制的中心建都,主要理由就是古人认为的天下之中,先天就具有神圣的意味;第二,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第三,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商王以最高政治领袖身份兼巫术大教主,集政治与宗教权力于一体,使商代社会呈现出政教一体化的结构特征。从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商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三、简答题:

1.简述颛顼的“绝地天通”的含义。

2.简述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

3.简述夏王朝的建立的时代意义。

四、论述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政治制度的创新)。

1.我们说,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做了种种努力,所以,可以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

2.清雍正年间成立了军机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无制度可循,军机大臣只是秉承意志

办事,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极点。

六、材料分析题

1.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唐代有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布的诏敕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能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表示此项命令虽未经政事堂研究,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也请下面尊旨执行。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唐朝宰相制度的特点。

2.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在举荐之列。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此之外,汉朝还实行征辟制度。表明汉朝已经建立了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七、简答题:

1.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含义。

2.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含义及其区别。

3.简述中国皇帝制度的特点。

八、论述题:

1.试论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区别。

1.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将县作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秦以后郡县制成为地方的基本建制。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言谏与监察往往纠结在一起,因此,从制度设置功能来看,言谏与监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二、材料分析题

1.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将县作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秦以后郡县制成为地方的基本建制。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设六科给事中,以后逐渐定型。明代六科官员品秩虽低,权力却大,同样有封驳诏书、献纳谏言、纠劾不法等权限。明中期,万历皇帝为强化权力,一度鼓励言管议政,言路一时大开。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明代的言谏制度及其影响。

三、简答题:

1.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变化。

2.简述宋朝监察权的扩大以及影响。

3.简述宋朝的军事制度。

四、论述题:

1.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4)(第10-12章)

九、判断题(判断对错,并加以简要说明)

1.临时政府的体制,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临时政府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

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联合政权,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为此,清政府设置了五口通

商大臣,名义上是管理通商事务,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是清政府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

十、材料分析题

1.洋务派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引进先进军事设备、创建军工企业和改革军制为重心;规模较大的军事工业有: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运动的重心转移到求富上面,创建了一些民用工业和近代服务性行业。集中在采煤业、金属矿开采业、冶金业、纺织业、电报业及航运和铁路等部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缓慢转型。结合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分析其局限性。

2.临时政府的体制,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临时政府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

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联合政权,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南京临时政府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十一、简答题

1.清末新政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制度调整?

2.简述19世纪初的经世思潮及其影响。

3.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

十二、论述题: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制度调整有哪些?

下载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讲评 (精选5篇)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业讲评(1)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庞国栋三、名词解释 解题思路提示:这类题首先需要弄清该名词所在章节,了解该章节相关知识。解释名词应......

    西方政治制度史作业(精品)

    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以浅析英国政党制度为例 摘要:英国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先驱,是诸多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本文将英国政党制度作为切入点,通过透视其政党制度的形成和......

    2011-2012第一学期《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1.评述中国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宰相制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具体了解中国官僚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效能,加深对中国政治发展集权化趋......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1、经书诸子类 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诸子百家:儒、墨、道、法......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次形成性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论文——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司法事务的政务官员是(D)A、司徒B、司马C、司空D、司寇2、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年号纪元的皇帝是(C)A......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一、选择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