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政治制度史作业(精品)
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以浅析英国政党制度为例 摘要:英国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先驱,是诸多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本文将英国政党制度作为切入点,通过透视其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政党制度的特点,2010年大选后的政党政治以及对其政党制度的评价,进而深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关键词: 英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认识
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当今许多国家实行的议会、内阁、政党、文官等制度皆起源于英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是集宪法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议会制度、元首制度、文官制度和地方政府制度等内容在内的民主政治制度。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它的政治制度又独具特色,如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议会至上”的议会内阁制,风格独特的两党制。
英国的政治制度内容广泛、历史悠久,了解和研究其政治制度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但我深知,英国的政治制度不是我们三言两语所能全面阐述的,我们可以通过透析英国当前正在实践的一些具体政治制度来掌握和全面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而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是近代史上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其独特的政党制度见证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一切竞争性政党制度都是它的翻版,非常具有代表性,因而本文将通过浅析英国政党制度来谈谈本人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政党制度的产生如同政党的产生一样,最早是在英国,英国两党制的产生,同时也就是政党制度的产生。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1]换句话说,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或干预国家政权控制政治活动的方式的总称。
那英国的政党制度到底是如何发展而来,在政府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其政党制度呢?本文以个人观点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加深对英国政党制度的认识:
一、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现代政党的雏形,是17世纪英国议会中的两大政治派别:托利党和辉格党。托利党是现今保守党的前身;辉格党是现今自由党的前身。比较典型的是,英国政党的形成是由议会中不同派别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些不同政见者逐渐集结起来形成政党。具体的来讲,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和生长时期(1679-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前夕)1679年,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的“排斥法案”直接导致议会中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辉格党首次建立了一党内阁。”[2]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渐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二)两大派别向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演化时期(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1868年9月)1832年的议会改革导致两大派别的改造,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在 1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分别得名为自由党和保守党,演化成具有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自由党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保守党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的利益,并由此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三)自由党和保守党在成熟的两党制轨道轮流执政时期(1868年12月9日一1922年)1868年11月大选,终于结束了英国历史上一度较长时期的少数党屡次执政局面,确立了多数党内阁作为内阁组织的主要形式,从而揭开了英国两党制的新的一页,也即开始了已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在成熟的两党制轨道上运行的交替执政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自由党和保守党都以各自方式执行垄断资本意旨,成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党。
(四)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时期(1922年一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党衰落,工党起而代之,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自1924年1月起,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政府体制中的两大政党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现代政党及政党制度形成后,英国政府体制中基本上是两大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直到1924年以后至今,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工党与自由党成为英国政府体制中的两大党。
由于大家对保守党和自由党都比较熟悉,我着重谈谈英国政府体制中的工党。英国工党的前身的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于1900年2月,当时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第二国际的成员。开始其成员大部分是集体党员,有社会民主党、费边社、独立工党、合作社组织和一些行业工会共同组成。1906年在议会选举中获29个下院席位,组成了独立的议会党团,改称工党。1906年-1914年工党在议会中依附于自由党,反对保守党。1924年1月,已经成为英国大党的工党在自由党的支持下,在下院选举中首次获得议会多数议席,上台执政,从此开始了保守党、工党两大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英国工党作为政府体制中的两大政党之一,尽管工党打着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尽管工党至今多数是工人和劳动人民,但从工党的领导集团及其所推行的路线和政策来看,都是维护英国大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维护英国的议会君主制的民主制度。
三、英国典型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政党制度是典型的两党制,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英国两大政党的内生性。所谓内生性是指政党萌生于议会,并在其中成长壮大,它不同于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政党产生于议会之外。英国的两大政党与议会政治有血肉相连的关系,议会是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产生的温床和发展的场所,议员分属两大政党的骨干和代言人。两大政党都是先有了相当牢固的院内组织,即议会内组织,才开始发展院外的群众组织。
(二)英国两党制度的二元性与可变性。这种二元政治使两大政党经常处于被淘汰的危机中。为了争夺地方和中央权力,两大政党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中。同时两党制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结构,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幻,迫使政党随时重组。当然,这种重组是在两党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经过重组,使两党制度巩固和延续下去。此外,这种可变性还表现在其他党派的竞争和压力,如自由党。
(三)英国两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利益和政策的趋同性,且伴随着两党高层人物相互流动的现象。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除了执政党和在野党所扮
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为赢得选民支持所制定的具体政策的差异外,两大政党所致力的社会目标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尽量保持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等级制、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两大政党更是配合默契。正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威廉·里斯利特指出的,它们犹如两辆赛跑的公共马车,“互相不停地给对方溅上污泥,但走着同一条路,朝着同一个方向”。
(四)英国在议会下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在选举中得选票居第二位的为法定的反对党,反对党组织一套准备下届上台的班子,称“影子内阁”。由于执政党通常是单独执政,因此政府决策和议会立法的联系相当紧密, 政府施政没有强大的议会阻力, 因而其政权基础稳固, 工作效率很高。
(五)英国的两大党在党内均采取集中制,党的领袖掌握大权,党内民主很少。两大政党虽然都有庞大的地方组织,但是居于议会内的党的高层领袖则掌握了相当大的决策权,而地方党组织基本上只是按其高层领导人的旨意,组织选民参加投票,很少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党内民主十分有限。
(六)英国的政党纪律严格、组织严密、活动连续。为了保证当选议员的党内团结,立场一致,英国的政党有一套独特的督导制度。督导员在党内有很高地位, 它的作用是通知本党议员关于议会进行的情况,保证他们出席重要的辩论并支持自己的政党,向“后座议员”传达政党领导的意见。
四、2010年大选后的英国政党政治
作为政治民主化的先驱,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所谓政党政治,“从广义上理解,则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3]从性质上而言,政党政治属于民主政治,是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历史上看,英国一直推行两党政治—自由党与保守党交替执政。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却一举取代自由党而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再看看2010年的5月,英国的政坛罕见的出现“悬置议会”,最终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而工党则沦落为最大的在野党。这个特殊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来看看2010年大选后的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状况。
(一)悬置议会与联合政府罕见登台。在今年5月举行的英国大选中,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获得36.1%的选票,占据了30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一大党;首相布朗领导的工党获得29%的选票, 占据了258个议席, 失去了议会下院第一大党的地位;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获得23% 的选票,占据了5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三大党。三党均未获得议会下院650个席位的绝对多数(326席),英国自1974年以来再次出现“悬置议会”。悬置议会产生之后, 多党联合政府成为最好的选择。由于议会第一和第二大党通常是直接竞争对手, 它们联合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三党就成为组建联合政府的关键。工党和保守党都曾经与自民党协商联合组阁事宜, 但自民党几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保守党。卡梅伦-克莱格内阁是否能够改变英国的政治传统,尤其是通过打破联合政府短命的宿命来借机实现议会改革,值得期待!
(二)政党格局呈现松动的迹象,小党稍有发展。卡梅伦-克莱格两党联合组阁后,英国媒体制造出许多具有冲击力的新闻标题,将悬置议会和联合政府可能导致的结果无限放大,如悬置议会和联合政府将成为常态,两党制松动,选举制度改革,最终在制度和文化上转变为多党制。但同时英国媒体分析到,实现这种转变的每个步骤都是极其困难的,充满了未知数。可以看出,英国政党格局虽
有松动,但要突破两党制向多党制转变,条件目前都远未成熟。可以推断的是,即便英国向多党制迈进,这届政府最多只是开个头, 在选区划分等问题上略有改进, 不可能在5年内完成彻底的转变。对于追求多党制的自民党而言, 进入联合政府只意味着赢得机会, 获得可喜的发展,但绝不意味着成功在望。
(三)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利于两党制。意识形态是“对良好社会和建立这种社会的主要方法的语言描述”,它不仅仅是实际政治目标的体现,而且是争夺政治权力的手段。[4]在选举过程中,政党是否相信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不重要,关键是它能否让选民相信其意识形态,将相信转变为选票。而政治文化的内在稳定性决定了它难以改变, 但一旦改变之后就很难逆转。两党制在英国成功运行,甚至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标志,离不开相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如果英国向多党制转变, 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此外,意识形态需要和社会主流的政治认识、情感和评价保持基本一致, 即与政治文化保持一致, 否则很难赢得选民的支持。意识形态在英国选举中的这种逻辑有利于两大党,非常不利于小党。以自民党为例,它本身的意识形态标签就不够鲜明,右翼由保守党代表、左翼由工党代表, 右翼选民认为它不如保守党,左翼选民认为它不如工党,中间选民很可能因为“废票心理”也不投票给它。这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特点都利于两党制的延续,不利于多党制的诞生。
五、如何评价英国的政党制度
英国的政党制度即两党制与西欧大陆一些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来比较,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其明显的缺陷,需要我们正确的看待和评价。
(一)有利方面
1、两党制下的政府更为稳定。由于行政与立法的密切结合,执政党在议会下院拥有多数或绝对多数席位,在一定政党纪律的约束下,反对党无法动摇政府的稳定性。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的权力实际控制在首相的手里,反对党无力左右,只有服从,尽管也可在议会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将政府赶下台。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这样做必须具有一定条件,例如,执政党在下院只有微弱多数、某项政策很不得人心等。
2、英国的两党制下的政府责任明确,更容易受选民的监督。在大选中,英国的选民比多党制国家有更为明显的选择,选民的投票活动不仅是对某一政党将来的政策表示赞成或反对,更重要的是对下台政府政绩的一种评定。此外,执政党行使政府的权力,国家管理得好,可以联任,坏则可能下野,无法矮过于人。
3、两党制是竞争的两党制,并不是简单的、无竞争的轮流执政。因此,两党制导致两大党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互相监督。在英国,执政是政党团结的最大凝聚力。一个政党如果长期不执政,不仅会导致它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更重要的是会危及它的政治生命,如果拿不出能为选民接受的政策纲领,就会逐步被选民抛弃,从而成为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反对党,一如现在的自由党那样。因此,竞争和互相监督贯穿于两党制的始终。
(二)不利方面
1、两党制下的执政党并不能代表绝大部分民意,有时反对党获得的选票甚至超过执政党,但在议会中的席位却少于执政党。尽管这种不正常现象不是经常出现,也不影响执政党组织政府的合法性。
2、两大政党在某些问题上的价值观的不同,会造成政策或立法上的反复。保守党更强调私有制的价值,工党则侧重公有制的优越。如钢铁工业几经国有化、私有化、再国有化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3、两党制导致了下院中独立议员的基本消失。在现行的选举制度下,两大政党基本上控制了下院,得不到政党支持的候选人很难当选,一个独立的议员在议会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鉴于独立的议员在政治上很少有发展前途,所以,一个有野心的职业政治家都必须归属于一个政党。
六、居于英国政党制度而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几点认识
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英国的政党制度后,我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一部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史,就“是议会逐步取代国王统治国家的历史,是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产生、发展直至最后确立的历史,是政党在其内部起源、[5]成长的历史”,而政党制度在英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英国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将英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机的关联了起来。英国议会的斗争促使了政党的产生;政党制度的存在,于是有了声势浩荡的选举制度,选举出来的执政党领袖又关联了元首制度;而执政党集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又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所以又与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以及议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英国的政党制度盘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
(三)英国的政党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国家的发展和政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其丰富的历史经验。英国政党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历史经验,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的贡献是不可否定的,随着社会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英国各政党性质的改变,以及英国社会基础的扩大,英国的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在现实中,求同存异,竞相改革,将英国政治经济改革推向高潮,使英国成为现代国家中最具效能的政治实体。
(四)英国政党制度为英国式政治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乃至英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是英国的政党制度还是其他的政治制度,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为资产阶级自身利益服务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统治和利益的工具。
总之,我个人对英国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可能还不是很到位,不是很深入,了解得不够全面,但通过把英国的政党制度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相信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在日后的学习中我将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刘玉萼,石永义.西方政治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姚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英国议会形成及发展
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律至上”的观念,进入中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和议会制逐渐形成,历经了700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模式一脉相承,与同时代的西欧诸国相比,如法国的王权至高无上等,具有鲜明的特色。
被称为“议会之母”的英国议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可追溯至中世纪初期的“闲人会议”。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那七个国家为了行使各自的权利,这些王国的国王与贵族代表组成“贤人会议”,共同治理国家。贤人会议的主要职能就是根据世袭的原则选举王位继承人,辅助国王决定王国及其他内外大事。
以后,诺曼王朝在贤人会议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大会议”制度。那时,一般情况下,王室的费用,无论是用于私人还是公务,都要从国王的收入中支付。而国王征收封建捐税实际上是受限制的,其数量不得超过习惯所许可的限度。如遇紧急情况比如战争需要额外的财源时,国王就得寻求封建贵族们的大笔捐赠,其渠道就是“大会议”。到了13世纪,几代国王都感到税收和一般捐赠已不足以支付政府的开支,于是他们召集封建权贵以及各郡、城市、镇的代表开会,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同意征收特别的税款。这样,“大会议”就按参会者的身份变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了现今的议会两院,由贵族们参加的会议演变成了贵族院即“上院”,由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则演变成了平民院即“下院”。这两部分与国王一起,构成今天所说的“议会”。
自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王权得到不断加强而议会权力则不断削弱。
《末日审判书》的实施与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的出现代表着英国的王权达到巅峰,大领主、贵族组成的议会无法与其抗衡。1215年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在强大压力下,约翰于6月15日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该宪章规定,国王向贵族征税,必须先召集贵族大会,征得他们的同意。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不利于加强王权。又称《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约翰王死后,其子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不顾《自由大宪章》的约束,加重捐税,引起贵族们的抗争。1258年4月,亨利因国库空虚再度召开议会,大贵族借机提出他们的条件。国王与贵族达成协议:由12名御前大臣和12名大贵族代表组成24人委员会拟定政治改革条例;国王表示将遵守条例,如违反,愿受开除教籍之惩罚;大贵族则保证,如国王信守诺言,他们就批准赋税。最终,国王接受24人委员会提交的“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例》。条例规定:一切法令不得与议会法规抵触;议会一年必须召开三次;议会召开时,15名咨议大臣和12名大贵族代表必须出席;议会有权对国家各方面事务作出决策。至此,议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于国王并定期举行会议的国家机构,其地位进一步提高。
1295年11月13日,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收税款,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出席这次议会的有四百多人,由三部分人构成:2位大主教、19位主教、48位大修道院院长、7位伯爵、41位男爵,他们由国王特诏赴会;每个主教管区有2名教士代表,由主教决定;每个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市有2名市民代表、每个自治市有2名市民代表,他们由各郡、市选举产生。这些人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两大阶级:贵族及他们的宗教代表即教士和包括骑士在内的平民。史学家们将这届议会称为“模范议会”。它的主要意义在于,由选举产生的骑士和市民代表的参加使议会具有了代议性质。据此,人们称1295年的模范议会为“第一个代议性议会”。
模范议会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议会的产生。但是在中世纪,英国议会还只是从属于王权的封建议会。在模范议会初期,下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爱德华一世在位的最后12年间,共召集了19次议会,但至少有6次没有地方代表出席。爱德华二世继位后,开始正规地召集“下院”会议。随着国王对税收需求的增多,“下院”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
1327年废除爱德华二世是英国议会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爱德华二世倚重姻亲和内府管理政务,压制议会,引起大贵族的不满。于是大贵族趁国王滞留国外之机,召集议会开会,发布《斥国王书》,罗列了国王的一些过失和罪行,宣布国王的统治不仅完全背离了他加冕誓言的精神,而且说他不思悔改,实属罪恶昭彰。最后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这次事件实际上是一次弹劾案,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经历了内战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再复辟等事件于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此后英国国王必须是国教徒。它还限制了国王的权限,保障了国会的权威,取消了国王“搁置”法律的权利,规定国王没有权力使法律无效,或者不得国会同意而执行它,国王不经国会同意便无权征税、招募及维持常备军。它规定了国会的权利,国会选举必须自由,国会议员有言论自由,国会应该经常集会。
《权利法案》,宣布了议会是英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确定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议会的最高权力终于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作业
1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15.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24.(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26.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分拣专制君主制
27.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28.封建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
则
2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伟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司徒,司马和(司空)
31.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2.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34.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时)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忠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3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36.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37.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38.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39.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仗
40.(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41.秦朝统一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42.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佣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
43.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儒家)的礼仪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44.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北齐改称(大理寺)
45.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
46.北洋大臣依据由(直隶总督)兼任
47.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皇族)色彩的内阁
作业21、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4、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5、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6、“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7、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8、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9、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10.明代卫所军兵和配臵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12、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13、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14、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15、《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16、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17、“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18、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19、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20、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21、《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22、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2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24、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25、“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26.公元全221年秦始皇建立大统一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2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28.春秋时代周王室哀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29.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3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3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32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33.明代掌管学校教育的事国子监。(√)
34.“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35.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3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37.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38.清朝检查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39.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40.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作业3
一、宋代知府、知州与通判的工作对应关系?
路以上的地方机构为州(府、军、监),直属朝廷。长官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因属差遮官,按例带京朝官衔。知州(全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知府均用文人担任。一般地区设州;都城、要地或皇帝即位前居住过或任过职的州称府,地位略高于一般的州;军多设在军事要地或偏远之地;监多设在矿区。知州之外另设通判(全称“通判州军事”)1到2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官职,既非副知州,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有权和知州共同处理一州事物,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才生效。通判还有监察知州以下各官的权利,西北称“监州”。
二、清代的“道”与唐代的“道”有什么不同?
唐代道(2)成为州(府)之上的实际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道”在唐前期已经存在,唐太宗曾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这种道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中央政府定期派京城官充任各道的按察使(后改称采访处臵使,观察处臵使)巡视监察地方州县,安史乱后成为地方最高建制的“道”则是从唐前期都督府发展而来的,专指节度使所领的道。唐前期在边郡臵(大)都督府,这些都是督府所领地区也称“道”。清代为处理一省事物之便,沿袭明制,一省份几道,由布政使派出的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称分巡道。乾隆以后成为地方实官,事实上道成了省和府之间的行政机构。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是西周制度,没有太多变化,但宰相制度出现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官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样,但执掌是一样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臵相位者为数不少。
四、简述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及其效果?
汉景帝时实行“削藩”,随后发生“七国之乱”,评定七国之乱后,景帝采取剥夺王国实权之法,令诸侯王不得亲自治理国政,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王国的主要官员均由中央任免。武帝时,采纳父亲偃的建议,继续推行消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又作“左官律”,汉朝官制尊右卑左,官吏降职谓之左迁,左官律定王国之官为左官,意在抑制士人到王国为官,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武帝后的王国虽名义尚存,但实际建制与郡县相差不多了。
五、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提举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和结构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六、简述周商时期的宗教史职系统及其职能?
奴隶制时代,中国神权政治在组织机构上的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神职官的设臵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贞人)和西周中央职官系统中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执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务并且地位显赫的官员,同时,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对神和祖先的主祭祀权并通过所谓的神的意志来行使和稳固现实的统治。
七、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商中期以前,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的明确规定。可以是子继,也可以是兄弟。到了商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以降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八、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常科,门类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谓之“唐六科”,其中又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大抵唐初以秀才科等最高,其“特难其选”,后秀才科逐渐衰微,而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时所重。
作业4
一、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从1901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监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在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制,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现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
二、论宰相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变化,但宰
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首,“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利开始消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唐高宗时,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味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三、清代管制的主要特点?
1、内阁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属于内朝官系统的军机处手中。
2、各部,院,寺,监等机构主要官员实行满汉复职制。
3、官职紊乱,权限不明。
4、幕僚制度盛行,朝臣和地方督抚往往自辟幕僚,以备顾问。
5、书吏势力很大,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为“部办”或“承差”,因多为父子师徒相承,又熟悉具体文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中事务。因为他们无薪俸保障而公开收贿,名之“部费”。各省官衙中也有一批这种操纵事务的书吏。
四、元代行省的建立及其意义?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为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除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及内蒙中部东部)和宜正院统辖的吐蕃外,全国共分为十一个行省。以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为长官,与中书省设臵大致相同,权利极大,一省军政,民政无所不统。行省制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明清影响很大。
第四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B)。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A)。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
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A.西藏 B.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C.新疆 D.满洲
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A)。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豪格
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A.大理寺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军机处
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A)。
A.军府制 B.伯克制度
C.州县制度 D.盟旗制度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C)。
A.《钦定宪法大纲》 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A.曹锟 B.段祺瑞
C.黎元洪 D.徐世昌
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D)。
A.孙中山 B.袁世凯
C.蒋介石 D.林森
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A.段祺瑞 孙中山 B.段祺瑞 黄兴
C.段祺瑞 蒋介石 D.段祺瑞 黎元洪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A.行政名实不符 B.目标定位不明
C.机构分工不清 D.部门职责混乱
E.权力运行分散
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CDE)。
A.尚书 B.御史
C.督抚 D.布政使
E.按察使
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A.布政司 B.提法司
C.刑部 D.大理寺
E.都察院
4、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明确提出了(BCDE)。
A.立宪法 B.开议院
C.倡民权 D.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
E.实行君主立宪
5、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多次出现由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的现象,主要有(ABCDE)。
A.周自齐 B.高凌霨
C.黄郛 D.胡惟德
E.颜惠庆
三、辨析题
1、清朝时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答:对。正如乾隆帝所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发展到清朝,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清朝皇太后“垂帘听政”是惯例。
答:错。鉴于历代出现的后妃篡权干政之弊,清初伊始,就形成了太后不预政的祖制。皇太后垂帘听政,违反清朝祖制。
3、清保甲制的主要作用仅在于维持社会基层的治安。
答:错。清朝时的保甲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基层的治安,实际上它也是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
4、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不涉及司法主权。
答:错。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朝后期法律制度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重要标志。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答:错。《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它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蓝本,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6、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在事实上接受了法律制约,选择了法制化管理,对国会负责。答:错。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在形式上接受了法律制约,选择了法制化管理,对国会负责。但是,中华民国元首的职权,往往规定不一,制度因人而变,政治制度与政治现实严重脱节。
7、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规定了可以弹劾罢免国家元首的程序。
答:对。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规定了可以弹劾罢免国家元首的程序,即参议院认为临时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名实不符、目标定位不明、机构分工不清、部门职责混乱、权力运行分散、管理互相牵制等。
2、简述《大清律》的特点。
答:首先,更加突出了法律作为专政工具的作用,体现了阶级压迫的实质。其次,注重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再次,注意到法律在形式上的“公平”原则。
3、北洋政府时期的立法概况及主要特点
答:北洋政府时期制定和颁布了民商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其立法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大量援引清末法律和移植西法,尚欠自身创新,与实际脱节严重。第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分普通法和特别法两类,普通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特别法指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北洋政府广泛制订了特别法和利用了大量的判例和解释例,而特别法明显强于普通法。第三,在法律编纂上,初步形成了约法、刑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六法体系”框架的基础
五、论述题
试述清朝前后期政治制度呈现哪些性质不同的特点。
答: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变化,反映了清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前期的特点:第一,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大体上沿袭明朝,在整个封建国家政权体系中,皇帝处于最高统治地位,与明朝相比,君主专制的程度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并且达到顶峰。第二,清朝前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三,清王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清初,政治制度中民族统治的特点尤为突出,由于过分的民族高压和民族歧视不利于全国政权的长治久安,清朝统治者逐步进行了一些程度不同的调整。第四,清王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集民族统治之大成的封建政权,而且也是集封建政治统治经验之大成的封建国家。
(2)清朝后期的特点:清朝政治制度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呈现出了前后性质不同的大变化特点。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属封建性;清朝后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在形式上照旧维持着清王朝的统治,但实质上已经丧失了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地位和性质开始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已经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新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外来的近代政治斗争目标开始深刻地冲击原有政治制度,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西方的一些行政、法律、财政、军事、教育、学校等新制度逐步地被引入到中国,使原有古老的封建政
治制度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第五篇:西方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导言
一、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标志的著作:政治学
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比较政治研究的两个取向:国别研究、跨国研究
四、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的是:系统分析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梭伦改革:经济改革、社会结构改革、政治改革
二、克里斯梯尼改革
1、反对梭伦改革的贵族后裔组成的平原派
2、坚持权欲制度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海岸派
3、代表无地少地的山区农民要求进一少改革、重分土地的山地派
三、雅典城邦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1、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2、议事会:是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
3、陪审法庭:是整个城邦民主制的拱顶石
4、十将军委员会
四、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特征:直接民主、抽签选官、轮番为治
五、共和国时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大会: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机构
3、行政官员: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
六、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1、共和国的观念与制度形式
2、古罗马的混合政体启迪了后世的政治制度设计
3、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七、中世纪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
1、商业的复兴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2、自治城市的政权组织形式:人身自由、司法自治、行政自治
3、基督教教会统治体系
八、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
1、中世纪孕育了现代宪政主义
封建契约精神促进了现代西方契约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制度的多元权力并存促进了现代有限政府的观念和制度
封建等级会议孕育了现代议会
2、自治城市的政治实践对西方立宪制度的影响
九、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十、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1、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大宪章:1215年6月,约翰王在贵族们的挟持下签署的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
英国革命与短暂的共和政体
光荣革命与议会君主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88年的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基础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度的形成独立战争:1775年爆发。起草了独立宣言。
邦联条例
1787年美国宪法:分权和制约与平衡原则、联邦制原则、权力有限的政府
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度的形成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法国近代宪政制度的历史。人权宣言是指导法国大革命和政治制度
创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文件之一。
人权宣言的原则: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
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
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
可侵犯
十一、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大加强,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也经历了改革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民主化
2、行政集权化
3、多元共治
4、地方自治
十二、治理型政治的重要牲
1、治理是一个多个主体间的管理活动
2、治理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主权在民原则
1、布丹的主权理论:国家论六卷被誉为西方关于国家主权学说的最重要论著
2、卢梭的人民主权:直接来源是他的社会契约论。公意就是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
3、主权在民原则在西方各国的确立: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
4、主权在民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首先,从理论上讲,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政治生活中的服从问题,其本身就是一种论证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其次,从实践上看,建立在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种最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政治制度
二、代议制原则
1、代议制:指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
2、埃德蒙.伯克关于代议制的理论
国会不是来自各种敌对利益的代表所组成的领会,即并非每人都是一个代理人及保护者,必须维护其利益而反对其他代理人及保护者,而是一个国家的深思熟虑的会议,只有一个整体的单一的利益,不应由地方性目的及地方性偏见所支配,而应该以普遍利益和整体更改为指向。
3、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关于代议制的理论
理想上最好的与实际可靠的政府形式
代议制政府的本质规定
代议制政府的两大弊端及建设方案
4、代议制通行的具体原则
人民通过代议机关行使国家主权
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
代议机关必须遵循严肃的议事规则
少数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原则
代议民主并不排斥直接民主
三、法治原则
1、自然法的主要内容:人是生而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被称为自然权利
2、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主张法治的思想家之一
3、阿奎那把法分成四种: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
4、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是英国
5、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法律必须是普遍的和公开的法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必须独立
四、分权制衡原则
1、亚里士多德提出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职能:立法、行政、审判
2、波里比亚提出的混合政体,分为: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3、洛克的分权学说: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
4、孟先斯鸠: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5、西方国家侵权制衡的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国会与总统之间的分权制衡、总统与法院之间的分权制衡、国会与法院之间的分权制衡
英国模式: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相互制衡、议会主权与司法的相对独立
法国模式:第三、第四共和国的权力失衡、第五共和国的侵权制衡
五、人权原则
1、法国人权原则的确立:在1789年通过的人权宣言,是法国第一部宪法
2、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主权属于国民
自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自由
有关人权的原则还包括罪弄法定、法律不溯既往、无罪推定和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三章、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一、英国普选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确立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为首要的目标
二、西方选举制度的意义
1、选举是实现人民主权和代议制民主的主要途径
2、选举是政权合法性的基本来源
3、选举是民众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三、西方选举制度的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自由投票原则、选举公开原则
四、实质要件:积极要件:国籍条件、年龄限制、居住期限
消极要件:不能患有精神病或其他无法正确表达意识的疾病、不能被剥夺政治权利
五、形式要件:选民登记
六、候选人资格:国籍资格、年龄资格、居住资格、职业限制、文化教育资格、选举保证金
七、选区划分的基本原则:一人一票的原则、根据人口的变更不断改划选区的原则、按照行政区划划分选区
八、多数代表制:指一个先区应选出的议员名额,为该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正常或个人完全占有。又分为:
相对多数代表制:即获得一个街区内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
绝对多数代表制:指候选人或正常必须获得全部选票的过半数才能当选
九、混合代表制:在选举中同时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选票计算方法
十、选举监督的内容:对竞选资金监督、对竞选行为的监督、对选民行为和选举工作人咒行为的监督
第四章、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利益集团
一、政党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拥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3、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4、有相应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5、有一定的纪律约束
二、现代政党起源:英国
三、西方政党经过的阶段
1、是公开排斥时期,这时期,无论是当权者还是社会思想家大都把政党看成是政治生活中的有害之物
2、是默认时期,这时的西方国家和社会,虽然还有人对政党厌恶和打击,但是在实践中,政党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
3、是法律承认时期,19世纪末,随着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急剧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在法律上承认政党的存在和活动,在选举法中规定了政党参选的提名程序
四、议会内起源的政党:英国、美国、法国
五、议会外起源的政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
六、两个半政党:以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两大政党为主体,分别吸收其他小党组成政党聪明
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
七、西方政党的功能:利益的表达、利益的聚合、组织选举、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
八、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1、表达和聚合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政党政治是发生在不同政党之间的政治,表现为不同政党在争夺对国家权力控制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3、以夺取和执掌政权为目标
4、政党政治反映了社会政治,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斗争、联合和博弈
5、政党政治主导国家政治
九、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1、两党制:起源于英国
2、多党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十、利益集团的类型
1、特殊利益集团与公共利益集团
2、体制化利益集团与结社性利益集团
3、经济型利益集团和政治性利益集团
4、压力集团
十一、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的主要方式
1、直接向政府表达政治诉求,提出利益要求,直接影响政策
2、通过政党影响政策
3、通过大众传媒影响政策
第五章、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
一、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
1、宣告国王无权擅自征税,除传统的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须经全国公意许可,实际上就是要获得大会议的同意
2、宣告国民有协商的权利,有关征税、立法等都应与国民普遍协商,征得全国普遍同意,为此,国王应召集教俗贵族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咨询
3、确立了王权有限的原则,宣告王权应受制约驻及人民有权合法驱除暴君
二、1688年确立了权利法案。1694年通过的三年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世纪30年代,议会取得了至高
无上的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三、议员的职权:提案权、质询权、讨论和表决权
四、议员的特权:人身保护权、言论免责权、生活保障权
五、议会的体制:一院制、两院制
六、议会党团:指为协调政党或政治倾向相同的议员在议会中行动的一种组织
七、议会党团的职责
1、协调本党议员或联盟党团议员在议会的行动和确定对其他党派提出的方案的态度
2、组织指挥本议会党团在议会及各种委员会中的活动
3、选择议会中的盟友和对手
4、观察、研究议会内政治的发展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5、参与、争夺对议会事务的领导,提名议会中需要选举产生的职位的本党候选人
八、议会的权力:立法权、预算权、监督权:质询、听证、调查、倒阁、弹劾
九、审议法案:一读、二读、三读十、一事不再议:是西方国家议会的惯例,即在议会中有关某一个议案的问题在同一会期中不再重复进行审议
第六章、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制度
一、国家元首的分类
1、按国家元首的组织构成来划分:个人元首、集体元首
2、按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来划分:世袭的国家元首、选任的国家元首
3、按国家元首发挥的作用来划分:虚位元首、实权元首
二、国家元首的权力: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外交权、统帅军队权、任免权、赦免权、荣典权
三、总统制: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
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总统和国会权力分立且地位平等
3、内阁成员均接受总统的领导和监督
4、总统所属政党不一定是国会多数党
四、半总统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这种体制的典型。也称为:戴高乐体制
五、委员会制:瑞士联邦共和国
六、政府职能的发展
1、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奉行守夜人政府的小政府理念:亚当斯密
2、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倡导积极干预的大政府思想:凯恩斯
3、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鼓吹政府失灵而推崇市场价值:凯恩斯
4、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提出政府与市场并重的混合型管理模式
七、政府决策过程的阶段:决策创议、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估、决策调整
第七章、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制度
一、国家结构的分类:单一制、联帮制
二、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1、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地方居民没有自治权,或者即使设有自治机关亦受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
2、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并在中央政府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地区事务,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体事务,典型的有英国、日本、意大利
三、按地方政府设置目的所作的分类
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指国家基于按地域进行管理的一般需要而设置的政府
2、市镇型地方政府:是国家基于市镇地区专门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政府
3、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指多民族国家基于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设置的政府
4、特殊型地方政府:是国家基于政治的、行政的或其他特殊需要而设置的政府
四、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所作的分类:行政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
五、行政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则
2、加强控制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
3、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则
4、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原则
5、保持稳定又适时调整的原则
六、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
1、地方政府职能总量的不断膨胀
2、地方政府的管理性、服务性职能日趋重要
3、地方政府职能出现职能合并的倾向
4、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民营化潮流
七、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内容: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5
八、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
1、议会委员会制:指市议会和市政府合二而
一、市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市议会负责作出决策并组织其
设立的若干城市委员会来执行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
2、议会市长制: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市议会和市长来掌握并相互制衡、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
优势地位的这样一种城市组织形式
3、市长议会制: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市议会和市长来掌握并相互制衡,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中处于
优势地位的这样一种城市政府组织形式
4、议会-----经理制:指市议会专门聘请一位市政管理专家任经理,由其主持市政府行政工作并实行专业管理的一种城市政府组织形式
第八章、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一、罗马法的起源、完成及其特点
罗马法是存在于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国家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包括从罗马共和国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 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罗马共和国时期,首先发展的是只适用于罗马市民的市民法,它是基于习惯和制定法汇编形成的,其最重要的 成就就是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十二铜表法
共和国后期和 罗马帝国的前期,是古罗马的全盛时期
二、主要西方国家的法院组织
1、法国的法院组织:
普通法院又分为: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各有四个审级,即初审法院、大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
2、德国的法院组织:地方法院、地区法院、州高等法院、联邦高等法院
3、英国的法院组织:郡法院和治安法院、高等法院和皇家刑事法院、上诉法院、从上议院到最高法院
4、美国的法院组织:
联邦法院组织体系:联邦地区法院、联邦上诉法院、最高法院、专门法院
州法院组织体系:基层法庭、州地方法院、州上诉法院、州最高法院
三、法官制度
1、法官的产生:西方国家的法官,多是任命产生,少数是选举产生。选举产生的法官一般是基层和地方法院的法官
2、法官的保障:法官不可更换制、法官专职制、法官高薪制、法官退休制
四、陪审团制度
1、在古希腊的雅典,每年以抽签方式由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出6000名陪审官,任期1年,每个案件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