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总结修改

时间:2019-05-14 22: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中特总结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中特总结修改》。

第一篇:毛中特总结修改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3)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4)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6、中国30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7、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政治方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整体推进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坚实基础。

10、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第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6、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秩序不规范;第二,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3、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探索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4、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5、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二、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方法,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也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此小段还可以单独作为“怎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8、“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增长动力的新常态,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态下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常态下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20、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四化”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四、必须坚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1、对当前的分析及认识

当前,我过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图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2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当合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c,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2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主席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8、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7、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9、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五,加强法治队伍建设。30、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原则。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发展各项政治民主制度(4)建设法治中国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3)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4)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5)必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抓。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36、如何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2)还有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3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41、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4)就业更加充分(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4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7、如何建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8、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九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形成:a)1949年3月,提出解放全中国,直至解放台湾;b)1949年12月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c)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d)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a)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b)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c)两岸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d)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e)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区。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2)经济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体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十二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坚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理解:(小题目这样回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大题目这样回答)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篇: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同志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企改革的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

6习总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7我国政治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1 党的领导下进行 2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原则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 政治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4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毛中特每章重要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 科: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邓:【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他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

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偏离】: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

【开始恢复】1976年10月份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造成的严重局势

【提倡】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

【强调】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展】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1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决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

十三大:(1)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4)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新概括:)

十七大:(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由和谐相处的局面。

17、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的“老三步:】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的“新三步”】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8、总体小康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9、结合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艰巨性、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 3.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6.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含义:

【科学含义】(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背景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差距原因】(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解决办法】(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国民经济】(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在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明确规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与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3.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

(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篇:毛中特会议会议总结

《纲要》、《概论》会议考点综合辑要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明确了中共的最高纲领(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会议代表中,毛泽东、何叔衡是长沙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是武汉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是济南的代表。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大会决定党成立后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提出了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也就是党在当时的任务,这就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简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党内合作。国民党改组后,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提出了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6.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大会继续了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未能担负起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

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大会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寻找中国革命“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使中国革命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8.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2 量。

9.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指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10.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的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12.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赣南会议),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13.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宁都会议)上,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了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14.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6.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次会议是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

17.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中共六届六3 中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8.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19.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20.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1.1945年4月20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

22.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决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3.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24.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25.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政协通过的协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是有利于人民的。26.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纠正了《五四指示》的不彻底性。

27.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28.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宣布不接受国民党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指出,中间路线是“行不通”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2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会议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0.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4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31.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32.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33.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34.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这是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

35.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36.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十大关系”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讲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37.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总书记。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38.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5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39.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后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40.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着重指出了“大跃进”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但毛泽东认为,这是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猖狂进攻,并错误的展开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

41.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2.1962年1、2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认识,对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3.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后来更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44.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四个现代化是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45.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46.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47.1967年2月前后,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不同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革”的错6 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和打击。

48.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全会错误地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的决议。

49.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50.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并使“四人帮”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帮派。

51.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52.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

53.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宣告“文革”结束,但仍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5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55.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56.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讲话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

57.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7 58.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59.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60.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否定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基本结论。决议还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6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6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63.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64.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邓小平在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65.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大会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66.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67.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68.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8 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69.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发表讲话,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70.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四有”公民。71.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72.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73.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74.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大会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75.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76.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77.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9 78.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

79.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80.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1.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大会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82.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83.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84.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大会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大会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会提出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会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会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大会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会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大会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10 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5.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11 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第四篇:毛中特重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选择、简答)(P3)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P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p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形成和发展

1982年,邓小平在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大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3.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选择、简答)(P2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选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科学内涵(选择、简答)(P27)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选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或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6.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选择、简答)(P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时间)2】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逻辑空间)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时间段:五四运动开始 1919年—1949年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6、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领导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3)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4)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6)结果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1949年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1952年底 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年-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思想成果

一、文章:《论十大关系》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2002十六大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1.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选择、判断)(P96)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1-10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容易出辨析)(P113)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简答、辨析?)(P117)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4.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答、辨析?)(P1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心得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只可能出选择)(P104-105)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中心:经济建设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内容((十五大制定 十七大、十八大丰富发展)

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

最低纲领: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简答)(P1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11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选择、简答)(P114)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135 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97年提前实现前2步,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可能出选择)(P122)(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内涵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3、实现途径:p144 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P14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择)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看法(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概率小?)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经验(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7.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选择)(p159)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35-136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三节 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3、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简答、选择)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45(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两方面(简答)(P171)1)共有资产在社会中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9.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48-150**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四、把握经济新常态(p176)

1.经济新常态特点: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优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兴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结构。

2.如何适应和领导经济新常态?(P177)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力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80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p184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8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路(194)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的价值作用。(4)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96)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强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p199)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200(十八大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六个方面: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1.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八大)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204)(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217)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五个方面:(217)

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只可能出选择、填空)(P188)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意识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建议((P192)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1】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2】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定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四个尊重,相互关系。P25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新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执政考验

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有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考验。2)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能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考验。3)市场经济考验

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时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4)外部环境考验

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有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3.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p297)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3)加强反腐倡廉教育。(4)推进反腐败制度创新。

7.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简答、选择)(P249)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第五篇:考点总结——毛中特

常考主观题

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理解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关于基本路线的几个提法)(选择或简答)①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论述)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选择),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动摇了基本路线,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

 为什么必须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简答)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实现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第七章将专题论述)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即二者的关系)(简答)二者相互贯通,互相依存,被概括为“两个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 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选择)

(1978年,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加以强调。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进一步坚持和阐述)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渗透并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推动生产力进步。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是技术。

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

 2.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两个具体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选择)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不同类别和不同层面的高素质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及后来的背离: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后来严重偏离,作出了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制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路线。(2)改革开放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981年《决议》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申三中全会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选择)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提出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基本路线的条件完备。

十三大阐述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论述)

 为什么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推动力。提出:社会主义建立后,应“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特别是在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须使集体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方能为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打好基础)邓小平坚持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惟有如此,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生产力是一定要发展的,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不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为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寻实现振兴中华,实现民富国强的梦想。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现代化的实践。

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第一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选择)但囿于各种历史因素,经历了曲折,未能如愿。(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以往经验教训,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开始调整对现代化的认识。●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的“两步走”战略。●1987年十三大正式确定“三步走”战略部署和目标(选择)。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前两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后,1997年十五大将第三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建党一百年时,经济更发展,制度更完善;  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从改革的目的讲: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要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从改革的深度上讲: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3)从改革的广度上讲: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综上所述: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把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则是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下载毛中特总结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中特总结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 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文献总结(蒋中挺)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

    毛中特个人总结

    毛中特个人总结 091021270 外语6班 曾思洋在大学有的公共课程是每个大学生都必修的。毛中特就是其中一门。在这学期还没有开课之前,我以为毛中特和我之前上的其他公共课,例如......

    毛中特分析题总结(最终版)

    经济建设 分析题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原因: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

    毛中特第一次大总结

    甘肃省10000名万能句年年考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

    毛中特各种会议总结

    毛中特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产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新的革命方法。 2.1922年7......

    毛中特心得体会

    毛中特心得体会 俗话说: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本书后,我们有必要也很需要进行社会实践,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

    毛中特会议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会议总结(蒋中挺) 考研政治毛中特所涉及的重要会议较多,为了方便学员记忆,蒋中挺老师将各会议总结如下,教你快速记忆毛中特各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

    毛中特心得

    毛中特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因为有先进的理论因为有先进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