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0 [文献标识码]B
一、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和谐”、“民本”、“礼治”、“仁爱”则成为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1.和谐
“和谐”是指个体事物之间的配合非常恰到好处,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均衡的状态。该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关于“和谐”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名人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则更多地强调自身的修养,通过,嗅独、“吾日三省吾身”等方面,来消除自己的私欲,发现自身的问题,达到自身的和谐。
2.民本
儒家思想中认为“民为本”,人民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有能够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王朝统治才能长久。孔子提倡的“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体现了民本思想。而在后期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民本思想的更进一步体现。
3.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礼法,通过“礼”来进行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只有其不同的情况下才强调“法”。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礼”则成为了人民普遍接受用于协调彼此关系的一种秩序。
4.仁爱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则成为了公民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核心不断演化出其他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其含义是代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遵循“仁”。这样彼此互相以此来约束自身,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国家和谐发展,为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部分,其对于其他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在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评价、性质的总体看法,其以比较精炼的文字进行概括。但是社会制度需长期坚守且比较为稳定的。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精华不断凝练形成的先进文化与民众精神共同滋养而成的,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起着加大社会凝聚力,团结社会整体力量鼓舞着人民为实现中华民众伟大复兴不断而不懈努力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方向和行动准则,其内容当前时期表现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和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等,都是它不同功能的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度凝练为12个词,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小觑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导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用平等、友善、敬业、诚信等要求来规范自己,还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三观导向。最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社会的竞争也越趋激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有指导与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包含孔孟思想在内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融入现代元素所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既源于中国古代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导,从精神层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地名词,但是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价值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通的,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同时,要努力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追求国家在各个层面协同前进。儒家思想也是如此,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认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工作;第二,人与自身的和谐并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营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模式;第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价值取向方面
当今社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也有契合之处。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曾在《荀子,正名》中说过“正以而为谓之行”,所谓的“正义”便是指符合法律规范、社会道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去做,否则将不可行。《论语?子路》篇也曾提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也是如此。
3.价值准则方面
儒家关于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衍生而出的。“孝悌”、“诚信”、“忠”、“恕”等生活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准则上亦有契合与相通之处。儒家思想中主张的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使人在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能够以身献国,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忠君忠国的思想,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不变,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思想提供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就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在以“仁”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忠义”、“孝悌”等个人基本生活准则,这与现代的价值准则也是息息相关的。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所主张对君主的忠诚,使得文武百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保家卫国,即使为民族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虽然古代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忠君爱国,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但总而言之,两者的奉献精神是不变的。
1.吸收政治理念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秩序安定,人人和睦相处的极度理想社会状态,正是因为它的极度理想化,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批判性继承,其区别在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背景,而不是空想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与客观环境相符合的。因此它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升华与高度发展,所倡导的社会状态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继承儒家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思想上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思想在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进行补充。但是在对于儒家礼治思想的集成商要注意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在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加入现代民主精神,这是对于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的推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惯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改变,民主的观念需要在点滴中进行培养,培养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不断加强。
3.借鉴儒家道德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切实中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道德体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主动吸收,进行扬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进行吸收,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各方面进行加强,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诚信”思想进行吸收。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孝悌”思想进行传承,从教育阶段不断深入,这样能够提升家庭和谐。
此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等进行继承,这有助于公民替身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三、发挥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必须对于中国古老传承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根据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于其进行扬弃,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但是文化建设不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舍弃,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因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挖掘,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继承。
(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
中国梦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儒家思想已经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敏接轨,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多种形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公民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中的多种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财富。然而当今的社会和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又截然不同。所以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时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对其进行借鉴和改造,对其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以人为本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民群众上面,人民群众作为基础。因而,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必须开展多种途径开展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学校教育进行加强。在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其次,通过社会媒介践行儒家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建立儒家思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积极开展儒家文化的传播经验,以此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分页下载分章下载整本下载在线阅读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作者】 田海舰;
【导师】 戴木才;
【作者基本信息】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博士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对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点;而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则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历史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当前,从国内、国际形势、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来看,加快确立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学理依据来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核心地位与兼收并蓄、广泛性与先进性、价值现实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处理好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科学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又标示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美好前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全球化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和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景辉煌。更多还原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basic point of appli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pushing the socialism to the advan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highest abstra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the...更多还原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Value System; the Core Values;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Harmony; Human’s Fre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程仕波,《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 第 4 期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较 研究,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的研究关注较少。有鉴于此,今后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扩大学科视野,主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转换研究范式,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立场,世界眼光,问题意识、学术思维,科际整合”基本特征的研究范式;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实证研究。学术界针对大学生社会卞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途径和对策等方而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较人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试着梳理现有研究的脉络并加以归纳总结,以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王 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理论导报,2008年08
一年多来,学术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层面探讨的同时,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方面,主要从概念界定、必备要件、基本内涵和特征等方面展开探讨;在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吴 莉, 张 杰, 廖桂芳, 黄亚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2期
理论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领域的关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等方面。其实践内容主要从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团学主题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政工队伍建设和更新教育载体等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已有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及接受规律等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接受机制的理论研究缺乏。(2)缺乏目标明确、依据充分、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实践体系。(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研究实施策略和路径缺乏系统研究,学科化不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未见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证研究。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进家庭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
摘要: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于历史演进,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总结。
Research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
(*****************************
Abstract: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summarized.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四项基本内容。随即学术理论界多角度、多层而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党的十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学者们更是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多种提炼思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似乎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问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同质性。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者是对同一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四个基本内容,相互承递、有机统一,构成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体系,分别从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道德准则等不同层次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完整的价值参照系和建设标准。在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之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那么显然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从价值的本质、价值的作用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认识、价值的实现,其中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价值观念和对一定价值观念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灵魂。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基本价值与具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是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共同指向,没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失去共同的目标,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观念模型和崇高理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先进人物或政党在白己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要凝练白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社会的具体状况,制定该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达到凝聚社会成员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与历史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问题是一个理论热点,也是一个理论难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者较多,由于出发点和视角选择的不同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罗文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吴新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灵感,必须从延续一百多年的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吸收丰富营养,必须从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借鉴经验教训。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既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把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点作为价值观问题的本体论立场和
方法论预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逻辑框架,并为我们批判性地认识和解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探讨现实社会中合理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法。李英、盖伯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力论基础之上的。吴仲、刘新刚则从《资本论》文本的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是“按照商品价值的辩证运动的顺序”即“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一逻辑顺序完成了“对资本物象的解蔽,揭露和批判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物象背后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按照相反的方向展开分析,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克思只有关于经济学领域的价值的概念,不存在自己完整的价值学说体系。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有着自己的完整价值学说体系。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逐次展开。董德刚教授认为:“价值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注重研究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比较薄弱,需要发掘有关思想资源;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应当护以重视;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袁祖社教授对学界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将邓小平价值观有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和梳理,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邓小平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较为全面的学术视角。李忠杰教授则认为邓小平的思维中渗透和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价值论思想;江泽民同志不仅对价值问题给护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而且赋予了价值问题更高的理论地位、思想地位乃至政治地位,并且,江泽民同志实际上越来越多地触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问题紧密相连的是历史演进问题。在这方面,田海舰和邹卫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始的丰富多样性到历史的具体性的展开,表现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进而他们从历时态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提炼与当代建构提供了学理支持和铺垫。学者李晓东从历史维度、社会现实维度、时代超越维度三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认为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从社会现实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从时代超越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追求和谐的理性精神,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创新”的结论。
由此可见,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历史演进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并且都从各自研究的专长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似乎都能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文化的相通性会让更多学者引入更多的看法和观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来源,一是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二是实践来源,即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以及经验教训所提供的启示。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梳理、解读和审视从经典作家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或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到胡锦涛的“一脉相承”中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等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在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分析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内涵
通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任务和价值理想,基于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概括如下: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一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民主观。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是切实的、具体的,因而是真实的民主,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垄断公权力、为少数人服务的民主,是形式和内容相分离、原则与实践相脱节的虚假民主。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就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团结统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
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
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2]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
文稿,2012,02:4-7.[3]徐艳玲.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述要[J].理论月刊,2012,07:5-10.[4]杜飞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7-20+135.[5]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8,02:71-74.[6]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
思主义研究,2010,12:127-135.[7]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
中央党校,2008.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主党派发展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主党派发展研究
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政治素质、巩固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参政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我认为,民主党派成员继承发扬“爱国、民主、合作、求实、奉献”的精神,就是继承发扬民主党派的光荣传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
一、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民主党派发展的内涵
民主党派是一个参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参政议政是它的本质职能。发展成员应当以是否符合党派章程为依归,以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为根本。因此,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应当涵盖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既要注重组织成员及队伍的壮大、信息提案的数量的增多;又要追求组织成员政党意识和思想素质的提高、组织凝聚力增强、组织制度完善、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和参政议政质量的提升。
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组织成员发展中的数量、规模、学历、职称与政治素质、参政议政能力的关系。组织发展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参政议政的关系。在推举党派领导和选拔后备干部时.除了了解他们的学历、职称等专业要素,要更多地考察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等思想政治要素以及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等能力要素。在参政议政实践中,要防止片面追求提案和信息的数量,注重追求提案和信息的质量。要坚持谋大政和议大事。更多地关注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关注当前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关注社会民生的焦点问题.还要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参政议政的整体
1水平和层次。总而言之,在今后若干年内,各民主党派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把自身发展的侧重点转移到增强组织成员的参政党意识、政治意识、凝聚力。完善组织架构、建构规范化的制度、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信息提案的质量和多党合作水平上来。
三、继承发扬民主党派光荣传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爱国是参政党凝聚成员的精神纽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原动力
民主党派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和兴衰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中,民主党派形成了爱国的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民主党派经过比较和鉴别后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理想、奋斗目标和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参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事业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民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之长期奋斗的共同目标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各参政党为争取民主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三次掀起民主运动的高潮,解放前夕,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协商建国,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协助执政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参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时代和任务的根本变化,过去是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现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而奋斗;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是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
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参政党内部的民主建设。
(三)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贯穿民主党派历史的一条红线,是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最集中的体现
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各党派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是参政党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核心内容。一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接受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政治信念;二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影响和渗透,恪守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共同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三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把支持和协助执政党做好各项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参政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责,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共产党领导的加强和改善;四要在工作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的统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实行民主监督的统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统一,共同推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四)求真务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我国参政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其成员绝大多数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许多老一代领导人和成员,有着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崇尚真理、求真务实的高尚品德。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其中不少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们以极大的热忱关注国家的发展,忧国忧民,敢讲真话,本着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情操,是参政党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精神资源。
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崇尚真理、求真务实优良传统,就要像参政党老一辈那样,执著于历史责任,追求时代真理,做一个高尚正直、有才学、有思想、无负社会和无负理性的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搞好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肝胆相照,坦诚直言,提倡讲真话和讲实话,反对讲假话和讲空话,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履行好党派成员的职责,努力在各自职业岗位上建功立业。
(五)无私奉献是参政党值得珍视的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
在民主党派许多老一代领导人和成员身上,都体现着崇高的奉献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以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为己任,为之奋
斗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当中有的远涉重洋,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参加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中不少人身处逆境,仍默默无闻,勤奋工作,继续为人民作贡献。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里,他们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强烈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竭诚奋斗。
当前,在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发生调整和变化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参政党老一代甘于奉献的传统和风范,显得十分重要。一要像参政党老一辈那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用知识为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服务,把生命和智慧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砥砺品格,磨练意志,始终保持心灵的高尚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升华精神境界。三要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要坚持理想和信念,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腐败现象的侵蚀,正确对待名利和地位,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参政党成员,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做合格的人民公仆,以为人民、为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来体现人生的价值。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经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基本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必将有更美好的未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主党派机关事务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