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凸显“热爱祖国”主题——2017年名师点评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最终版]
凸显“热爱祖国”主题——XX年名师点评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试卷综述】今年我省中考语文科目题量适中,试题设置科学,难度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中略有降低。作文由去年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二选一的形式改为一道命题作文,题为“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命题者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用意显而易见,但对考生而言,选择余地小了,审题难度增加了,作文题目的开放性也相对变小。
在“古诗文默写”环节,分值不变的情况下,由去年的8选6,变为今年的2选1,难度略有增加。文言阅读部分,依然考查实词、虚词、语句翻译和文段理解。但在实词的考查上改去年的选择为今年的释义,难度略有增加;而在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上,由语言表述的形式改为选择,难度有所降低。
古诗鉴赏部分,题型与去年完全一致,依然从炼字的角度和情感把握上进行考查,但所选材料的感情指向性较去年那首古诗更为明确,易于把握。综合来看,难度基本持平中略有降低,更趋合理。
整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热爱祖国”这一主题。分别在“积累和运用”板块的“语段修改”和“综合性学习”板块中明确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诠释、对祖国的祝福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并在“说明文阅读”中通过对我国航空技术在农业领域新成果的介绍,间接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套试题中有意识地选取这样一个主题,使得这套试题“形散神聚”。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创新和亮点。
【亮点题型】歌曲分析题,要求学生根据歌词说出歌咏比赛中选取《歌唱祖国》这首歌的理由。这可以说是一种综合语文与音乐的新形式。它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堂,走向现实生活,选取适当的方式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并能够对这种方式作出理性的判断。另外,要求“写出借‘月亮’思念亲人的两句古诗,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这道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的文学积累和运用,也启发考生关注自身以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关于“名著阅读”,今年新创了一道“妙笔点评”题,给出了金圣叹的点评,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鲁达为人的点评。这不仅要求考生对名著中典型人物很熟悉,而且对考生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非常新颖灵活。
【贴近生活】大阅读部分,秉承了近年来关注陕西地域文化的宗旨,选取了陕西本土作家祁玉江的《陕北的山》,文学性、思想性兼具,带领学生品读陕北的山,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题目设置上,较去年的大阅读略有降低,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文学作品阅读材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
【命题启示】初中生学习语文,不仅要通过堂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够跳出“小本”“小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语文。关注现实,学以致用,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名师点评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名师点评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正确方向和育人功能
试卷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试题选材关注价值取向,文质兼美。语基小语段内容关涉闽江流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立文化自信;《观沧海》以宏大气势传递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好沉的一抔土》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口的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汲取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动力;《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展现中文输入领域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智慧,昭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非连续性文本围绕“归国潮”主题,彰显中国“磁场效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文创设情境,引发思考,鼓励尝试不同方式的“充电”,创造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充满正能量。
二、追求文化品位,体现语文特质和教学导向
试题的选材和命制,追求文化品位的高雅,体现语文特质和教学导向。文本选择、题干表述和答案设置,都尽力体现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之美。“积累与运用”精选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底蕴深厚;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从伯牙琴音高妙和董源画作美妙的角度展开分析,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文阅读试题,虽文体各异,也都有较为浓郁的文学韵味和文化气息。在教学导向方面,试卷努力给一线教学一些提示:摒弃应试之“术”,回归语文教学之“道”;摒弃单纯的应试解题指导和固化的答题模式,回归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摒弃写作的模式化教学套路,回归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写真情实感;就“教”的层面而言,承载树人之道,是语文的使命与担当;从“学”的层面而论,指引学生涵泳语文之美,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追求。
三、着力稳中求新,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试卷切合中考“两考合一”的要求,在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稳中求新,注重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阅读”领域,设置选择题型,注意对文本信息进行转述与整合,力求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置简答题型,注意考查学生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科学安排难易结构,以更好区分学生概括、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差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适当提高材料之间的整合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作文试题兼顾开放与限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体验和思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篇:名师点评2018海口市中考语文作文
名师点评2018海口市中考语文作文
6月25日,海口市两万多名考生走进中考考场。中考第一科结束之后,在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考点外,不少学生表示语文试题整体难度水平与往年持平,两道作文题分别涉及“孝道”与“海南省博物馆沉船”,比较容易上手。记者邀请海南华侨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谢军华对今年的语文试题进行解析,谢老师表示今年中考语文命题多处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
作文材料涉及“孝道”和“省博沉船”可多角度立意
据了解,今年中考作文依旧由两道题组成。第一道是材料作文题,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材料描述了在总书记的书架上,摆着这样一张照片,记录下了习近平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时刻,习近平拉着母亲齐心的手,漫步在公园中;第二个材料是曾国藩要求他的孩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早上穿衣整齐向叔伯请安,然后回房练字一千;第三个材料是在美留学的高考状元多年不回家,却在网上“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
谢老师认为这道作文题留给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既可以从子女尽孝道的角度写,也可以谈一谈家庭教育,“材料作文整体难度不大,这样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多维度的立意提供给学生很大的主题选择空间。”谢老师说。
第二道作文题则是扩写,以一个学生站在海南省博物馆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展厅的沉船复原遗址前的角度,扩写考生的联想。谢老师认为,省博物馆的沉船复原遗址具有浓厚的海南文化气息,也是前段时间的新闻热点,“它就要求孩子们要关注海南传统文化,结合青少年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将传统和联想碰撞出火花。学生可以从更深层的海上丝绸之路方面进行延伸,只要想象合理且有依据。”谢老师说。
多处渗透传统文化注重考查阅读积累
谢老师介绍,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中考作文,出题者都越来越倾向于传统文化,这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热情,对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据悉,除了作文题目,在语文试题中还有多处渗透了出题者对于考查考生传统文化积累的重视。在书写题中,考查了将繁体字化为简体字;在古诗词背诵题里,考查了白居易、欧阳修、孔子等传统名家的诗词积累;在现代文阅读题中,材料设计“晒书”以及阅读经典书籍带来的美感……
谢老师表示,“今年中考考查方向跟高考接近,都在强调考生平时应有一定的阅读量,那些善于阅读,善于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考生,语文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此外,谢老师还认为,近年来初中采用部编版的教材后,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将语文学习作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这也是今后语文学习和教育的重点方向。
第四篇:名师点评2012高考山西语文试卷
名师点评2012高考山西语文试卷
山西省教科院战略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程淑贞
今年是山西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考生使用的是多数省份考生都在使用的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为帮助广大学生、老师准确把握高考导向,专家、名师,逐一对各科目试题进行了分析。
语文平凡中彰显时代精神
从今年山西省的高考语文题,我们可以体会出命题人员的追求,杜绝“假、大、空、套”,在平凡中彰显时代精神。
作文题还是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近乎“寓言故事”:一位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时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上了。结果救了船主的孩子们。事后船主送上一个大红包表示感谢。
相比较去年紧贴时政热点的高考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无疑令人眼前一亮:叙事性的“原创”材料,平凡的生活小事,反映社会人生,贴近考生生活体验,开放性多角度的立意指向,可以采用各种文体表达方式,确保了公平性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下手动笔,有话可说,也能让具有不同思维习惯方式的学生都能够采用适合自己的文体来写作;同时又能拉开档次,因为题目富有思辨色彩,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想要写好这篇高考作文,不能就现象谈现象,要能运用探究性思维,展开充分的联想,挖掘现象中所包蕴的真谛和价值。
材料中所述的两个主要人物,船主和修船工,是考生可以着眼立意的两个关系人物,从船主立意,可以思考的角度有: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还有细节决定成败的全局观念,等等。从修船工入手,“举手之劳成就善德”“行善就是救命”“责任大于天”“对于生命来说没有分外事”“做好身边事,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等等都可以是立意的角度。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今年的作文题以小见大,于平凡中彰显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船主”和“修船工”身上发生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做好事得到回报这样简单,它涉及如何做人做事的大问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利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命题人员对社会道德与责任回归的诉求,提出了重新构建道德主流的现实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老舍先生的小说《马裤先生》。小说运用夸张的笔法,勾画出一个衣着言行与人格格不入令人发笑的“不和谐”人物,通过对他颐指气使,目中无人,极端自私,不讲公德,爱占小便宜等一系列言行的滑稽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意图。实用类文本阅读《谢希德的诚与真》,摘选的是王增藩《谢希德传》中的文段。文中对科学家、学者及前任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的几件事例的叙述,也同样能看出作者所赞扬的那种实事求是、真诚做人的生活态度,而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品质。
第五篇: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点评人: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曜君(浙江省特级教师)
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语文味并重的原则,突出了能力考查的重心,考试指向保持平稳,在题型的“变”与“不变”中彰显了语文试卷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
一、凸显生活化情境
试卷首次采用了“新闻概括”和“语言得体”两种新题型,两题都具有杭州地域文化和地方生活特色。“新闻概括题”以杭州美化建筑工地围墙、赋予其文化内涵为主题,要求考生阅读新闻材料后用一句话概括。“语言得体”题以众所周知的杭州禁烟、控烟为背景,提供“汽车站一老年男子吸烟”的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劝说。两个语言运用题都采用“当下”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生活、关心社会现象、感受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杭州、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份考卷随处散发着生活气息。试卷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选用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我国南方近期洪涝灾害、医院“先诊疗后结算”的先进服务模式等生活材料。散文阅读文章以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为主题,切合学生生活,易于学生阅读,散发出的“深沉父爱”会弥漫学生的心灵空间。科普文阅读文章以“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设想为说明对象,阅读时学生自然会结合年初的西南大旱而引发学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话题的沉重思考。
二、引导哲理性思考
从考卷选择的材料看,更多地触发学生进行哲理性思考,是今年试卷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文言文材料选用了明代宋濂的《尊卢沙》一文,刻画了一个没有真才实学而欺世盗名、最终自取其辱的“好夸言”者形象,辛辣嘲讽的语言中,考生自然能体悟到为人的道理。“古诗鉴赏”选用元好问的七言绝句《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人以“借花说理”的方式教育子女做人不能轻浮,而要注重蕴积。考生在这种“赋诗说教”的独特形式中,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产生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文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该作文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延续。作文题既具有写作内容的广泛性,顾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水平,留有广阔的选材、立意空间,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较深层面上关注生活、反思成长、思考人生。作文创作主要审察学生能否准确运用自己对生活、对人物、对情感的理解来表达作文材料的主题。
三、倡导深入式阅读
散文阅读材料《父亲是一条鱼》,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深沉的父爱,着力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文章较为感性,情感浓厚,考生阅读没有障碍。不过,试题指向均较深入,考生答题时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作深入式周密思考:既要留意表层的意思,也要挖掘深度的意蕴;既要关注外在的方法,也要体味内在的旨义;既要分析情节材料,也要归纳人物特点。科普文阅读材料《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考查指向同样如此,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设想,理性的说明中阐释了“人力改变环境”的观点,在考题的设计上,分别考查分析写法、理解文意、要点概括等能力,这都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后才能作答。
文言文阅读的简答题,要求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要对“尊卢沙”“这类人物”作出评价;古诗鉴赏也要求考生充分理解诗意,并对诗歌表现方法进行深入式赏析。
应该说,2010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将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就今后的语文教学定位和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底蕴提出了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