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

时间:2019-05-14 22:0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一篇: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

附件:

2008年省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制度、职责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江苏省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二)培训对象:各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卫生应急任务的专科医院相关负责人。

(三)培训时间:2008年1月

(四)承办单位:省医院协会

二、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救援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现场医疗救援概念、特点、流程;现场医疗救援方案制定原则;现场医疗救援原则与技能。

(二)参加对象:三级医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医疗救援应急专业(抢救)队伍成员,急救医疗中心医、护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8年2月

(四)承办单位:省医院协会

三、群体性创伤医疗救治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院内医疗救援工作的组织、方法与技术等。

(二)参加对象:三级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组织负责人,急诊科和外科有关二级专科负责人及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8年3月

(四)承办单位:省医院协会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和预警的理论及网络的实现;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药房用药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医疗机构感染性腹泻病例监测等方法;环高邮湖地区禽流感综合监测预警技术。

(二)培训对象: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

(三)培训时间:2008年4月

(四)承办单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集中空调空气污染卫生应急处理技术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等;空气微生物污染进展和防治知识;卫生应急调查处理和个人防护;应急现场空气监测指标、采样监测方法和仪器使用。

(二)培训对象:市、县级CDC相关业务人员,有关公共场所(酒

— 2 — 店、宾馆、商场等)卫生负责人。

(三)培训时间:2008年5月

(四)承办单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各类群体性急性中毒应急医疗救治技能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各类群体性急性中毒的应急处置、临床救治与防护技术;相关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

(二)参加对象:三级医院急诊科、应急抢救组、内科有关二级专科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8年6月

(四)承办单位:省医院协会

七、急性食物中毒和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监督与应急处理技术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和《江苏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制度和岗位职责;急性食物中毒和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分级与特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罚。

(二)参加对象:各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相关科室负责人或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8年7月

(四)承办单位:厅应急办、省卫生监督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八、全省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卫生监督和应急处理技术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实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卫生监督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制度和岗位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处罚。

(二)参加对象:各市、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相关科室负责人或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8年8月

(四)承办单位:省卫生监督所

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危机新闻传播实践及体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危机应对中媒体采访及沟通;公众应急风险沟通的策略与技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正确应对危机和灾难;卫生应急宣传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二)参加对象:各市、县(市)卫生局应急办主任、健康教育机构负责人。

(三)培训时间:2008年9月

(四)承办单位:厅应急办

十、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医疗救治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核和放射突发事件概念;卫生应急处理程序;医疗救援原则、技能、防护措施;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

(二)参加对象:三级医院及部分二级专科医院核医学科、放射科、放疗科负责人及技术骨干。

(三)培训时间:2006年10月

(四)承办单位:省医院协会

十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杀灭应急处置培训与演练

(一)培训内容:常用消毒方法的选择、消毒剂和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疫源地消毒方法及消毒效果评价;媒介生物危害方式及我国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媒介生物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媒介生物的监测及综合治理;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现场处置;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后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应急处置;现场演练。

(二)参加对象:各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技术人员。

(三)培训时间:2008年11月

(四)承办单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二、国家、省、核电站三级联动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演练

(一)演练内容:辐射防护站开设;应急人员剂量控制;稳定性碘片发放;医疗救护;食品和饮水监测与控制。

(二)观摩对象:国家、江苏省、田湾核电站三级核应急联合演习参加人员。

(三)演练时间:2008年4月

(四)承办单位:连云港市卫生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十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置现场演练

(一)演练内容:接到职业中毒报告后,立即确定事件级别,启动医疗卫生应急响应,包括领导小组成立,专家组成,应急处置队伍组成等;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准备,个人防护;确定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程序:事故现场划区,现场快速检测,事故原因初步分析,事故现场管理及处置;周边环境污染检测及重要设施保护、人群疏散;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医疗卫生应急响应的终止和远期人体健康效应评估。

(二)观摩对象:各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演练时间:2008年6月

(四)承办单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人民医院、省卫生监督所等。

第二篇: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为了配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制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一书,局党组要求我们学习此书并写出读后感,本人参考了一些网络文章,写下如下心得: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据此内涵,突发事件对我们民政干部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民政救灾救济的职能是相同相通的。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

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第三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

1、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检查与预防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报 D、监测与预警 答案:D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A、巨大、重大、较大、一般 B、特大、重大、较大、一般 C、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D、特大、重大、一般重大、较大 答案:C

3、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 B、时效中止和程序终结 C、时效中断和程序中止 D、时效中止和程序停止 答案:A

4、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A、乡级人民政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B、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司法所

C、乡级人民政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答案:D

5、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A、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B、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剧毒等危险物品 C、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D、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答案:C

6、()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B、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 C、乡级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其他法人组织 答案:B

7、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A、传送 B、报告 C、传输 D、报送 答案:C

8、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标示,()为最高级别。

A、蓝色、四级 B、绿色、一级 C、蓝色、一级 D、绿色、四级 答案:C

9、可以预警的()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 1 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B、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突发事件 D、自然灾害、灾难事故或者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A

10、发布()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等措施

A、二级、三级、三级、四级 C、一级、二级 D、三级 答案:C

11、发布()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A、二级、三级 B、三级、四级 C、一级、二级 D、三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

1、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A、综合协调 B、分类管理 C、分级负责 D、属地管理 答案:ABCD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B、相关部门负责人 C、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 D、公安部门 答案:ABC

3、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A、指导 B、监督 C、协助 D、管理 答案:AC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A、预防 B、监测与预警 C、应急处置与救援 D、事后恢复与重建 答案:ABCD

5、应急预案应当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A、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 B、处置程序 C、应急保障措施 D、应急防御措施 答案:ABC

6、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A、预防 B、应对 C、处置 D、防范 答案:AC

7、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突发事件 答案:ABC

8、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A、生产 B、经营 C、运输 D、储运 答案:ABD 2

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A、联合培训 B、互通信息 C、联合演练 D、联合作战 答案:AC

10、()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设区的市级 B、县级以上 C、县级 D、乡级 答案:CD

11、()、()、()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街道办事处 B、居民委员会 C、村民委员会 D、企业事业单位 答案:BCD

12、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和()A、安全意识 B、自救意识 C、自救能力 D、互救能力 答案:ACD

13、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A、监督 B、监管 C、生产 D、运输 答案:BC

14、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A、预防 B、监测 C、预警 D、救援 答案:ABCD

15、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谎报、()、()A、拖延 B、迟报 C、瞒报 D、漏报 答案:BCD

16、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和()标示 A、橙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答案:ABD

17、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A、乡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村民委员会 答案:CD

18、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受到威胁的人员 A、救援 B、疏散 C、撤离 D、安置 答案:BCD

19、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A、人民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村民委员会 答案:ACD 20、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A、交通 B、通信 C、供水 D、排水 答案:ABCD

21、有关单位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A、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B、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C、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D、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答案:ABCD

22、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A、案件 B、诉讼 C、矛盾 D、纠纷 答案:CD

23、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和()

A、资金 B、物资 C、技术支持 D、人力支援 答案:ABD

24、()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答案:AD

三、判断改错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

1、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但不可以越级上报。

答案:错。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2、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答案:错。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3、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收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财产被征收的,应当给予补偿 答案: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国务院备案 答案: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答案:错。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6、省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答案:错。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答案:正确。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答案: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9、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费用由财政保障 答案:错。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

答案:错。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

1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答案:正确。

12、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

答案:错误。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13、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企事业单位参加保险 答案:错。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1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答案:错。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15、红色标示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预警级别 答案:正确。

16、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但不能越级上报

答案:错。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17、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答案:正确

18、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答案:错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19、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不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错。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20、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答案: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21、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

答案:错。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

22、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答案:错。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2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答案:正确。

24、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答案:正确。

25、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发布预警级别,不得变更

答案:错。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2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

答案: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答案:正确。

28、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答案:错。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29、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答案:错。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30、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错。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1、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逐级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报告 答案:错。制定改进措施,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

3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答案:正确

33、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答案:错。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34、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人民军队应当立即依法出动军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答案:错。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35、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答案:不准确。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3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 答案:正确

3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

答案:不准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

38、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得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答案:错。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39、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答案:正确

40、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

答案:不准确。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

第四篇:突发事件应对法(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工作《预案》。

一、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意义重大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做好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对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在校增强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保证正确履行检察职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教育,提高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我们日常加强教育,战时才能具备应对的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由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也经历着日益恶化的苦难,地理条件决定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确定更是可能的,应有一个长期的心理决定。通过开展时势教育,让我们懂得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客观上的不利因素。因此,要我们具有较强的应对灾害意识。突发的公共事件作为一种质的突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对具有巨大破坏性的突发事件,作为教育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在承受灾害的同时,更要积极伸出关爱的双手,拿出奉献的精神参与救助。让学生在我们这里得到安慰和鼓励。通过我们的帮助,尽快让受灾群众燃起重新开始的信心,让精神受到极大刺激的群众尽快恢复理性的思维,形成合力,战胜灾难,防灾减灾,化险为夷,逢凶化吉。

三、做好准备,提高面对突发性事件的防范能力

我校已经作好《预案》,要搞好落实,做到有备无患,提高防范能力。由于学校是教育部门,面对的主要是同于社会问题引发的人为突发性事件,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做好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警示教育和专题培训工作,在预防工作中,加强对易发案件的重点部门,重点部门的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第五篇: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规范应急管理

保障公民权益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提纲: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二)、什么事突发事件应对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社会性、危害性、严重性”。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越个案和局部地点,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社会性”的程度才是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其次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包括危害性威胁和危害性损害,主要是对社会、政府、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和损害;再次是前述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调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规范。

对于新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它属于非常态法律秩序的基本法。“非常态”和“基本法”是两个关键词,前一个说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后一个说它在法制中的地位。

首先它是“非常态法”

什么叫“非常态”?打个比方,就像人们要根据晴天和雨天的气候特点有不同的生活安排一样,国家也要根据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程度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其实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基于社会秩序的状态设计的。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制宪时都 2 会规定“非常状态”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的。

但是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国家该怎么办?人民的权利是什么?常态状况下的权利、义务是否可以改变?解决的是正常状态打断之后的制度设计问题,特别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我们国家的非常态法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战争、动员、紧急状态和行政应急管理。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属于第四种的范畴,所以也可以将该法称为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

其次它是一部“基本法”

从法理上而言,“基本法”一般是相对其他单行法和专门法而言的。其实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此前并非无法可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行政应急立法,比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是,这些单项立法的突出问题是,它们不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且在行政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合法性保障机制等方面相对不足;一类是行政应急预案,属于行政工作计划的范畴。但它不能在已有法律授权之外设立新的行政应急权利义务,只能是对现有法律授权的具体实施办法。

但这两类不能满足在法律上统一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因此从这种意 3 义上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不是简单地对现行做法进行法律确认,而是着眼于整体应急框架的建立,着眼于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实现。

“基本”二字具体能从哪里看出来?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相适应的。从内容上看,它覆盖了“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以前的应急法律法规一般都重点着眼于“危机处置”,而该法做到了以“危机处置”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前端以“监测”为重点,重在规范判断进入应急管理阶段的依据,保证信息畅通和判断准确;后端延伸到“恢复重建”。这样该法实现了“从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权利、义务框架,所以说它是一部基本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从建设法治政府的角度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而将其上升到应急法制层次,将政府紧急权力规范于立法,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至于突发事件应急法制成为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普遍模式,则是到了更晚的20世纪中后期。

就中国而言,2003年以前,政府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全面和理性地长期应对的高度,预防机制薄弱,危机发生后多半只能被动应对。像1988年上海甲肝事件发生后,虽然政府很快就出台了《传染病防治法》,但并没有就此对各类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方案。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仅使我们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也使我们的经济受到了损害,终于促使我们的党和政府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技术上寻找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和措施。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已经出台涉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35件、行政 4 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以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以及全国3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主体的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这些预案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为依据,既有机衔接相关应急法律、法规,又对应急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使整个危机管理沿着法制的轨道推进,使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进入了规范化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这部法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强化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法定权力、职责和责任,使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实践表明,政府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办事,有效地处理应急情况,不滥用权力,不破坏法治,这是对一个政府行政能力和法治水平的重大考验。

从我国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看。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了,能够控制的危害没有得 5 到有效地控制。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也不少,但是造成很大损失的情况却不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有着相对完备和成熟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

1、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处置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此外,法律还授权政府可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根据这部法律,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 6 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2、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现代政治制度中的共和国制度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但是一旦出现危害社会的突发事件,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必须实行国家权力的集中,减少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对公民权利和自由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并使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就是在有效控制危机,维系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尽量将对民主和自由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的程度。因此,平时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转换,成为贯穿这部法律的中心。法律必须为区分平时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提供界限和标准,包括从平时管理向应急管理的转变条件,再从应急管理到平时管理的转变条件。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政府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时,政府怎样立刻结束应急管理,从应急管理转换到平时管理。这二者的转换必须纳入法律框架之中。没有第一个转变就不能有效、及时地控制危机,而没有第二个转变就可能造成应急权力的滥用,所以必须设置必要的界限。从应急管理转为平时管理,比较从容,例如这部法律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采取平时管理足以控制时,必须立即停止继续行使应急措施。

而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的转换界限,则不易做出统一的划分。因为突发 7 事件发生的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程度不同,很难统一规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应急管理状态。“因此在法律中第三章规定对于可预见的突发事件,采取预警制度。预警期是日常状态和应急状态的过渡,使公众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转换期;对于不能预见的突发事件,则以突发事件的发生作为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转换的界标。”《突发事件应对法》秉承一个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救助百姓,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3、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例如,出现人类饮用水资源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使污染面积不再扩大,尽快引入新水源和净化污水,以及防止水污染疾病等其他政府应急措施。危机克服能力的衡量标准是有效性和及时性,主要是政府措施的应急效率问题。法律能力则涉及政府应急措施的社会价值评价问题。

法律能力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政府的应急措施对公民自由和权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家庭和其他方面的自由和权利限制或者中止;对国家决策和监督活动民主制度的影响,例如,政府制定发布立即生效的行政命令的权力是否正当。限制和停止人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的条件、程度、时间、方式,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和正当的。提出法律能力的基础是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不能没有任何道德和社会约束,不能为了克服危机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不能以克服危机为由不计任何物质和社会代价所以政府应对危机的法律能力是政府实施应急行为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取得合法性评价的能力。

现在有关规定的应急措施较多地考虑有效性,存在合法性保障机制不充分的问题。《突发事件应对法》就是着眼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使政府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处理突发事件。明确在应急管理阶段,政府可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依照什么规则采取这些措施。保证政府运用各种应急社会资源的行为,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更大的确定性和更强的可预见性。举个例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要求公民提供财产或提供服务。这在法律上可以有不同的性质:或者属于公民自愿主动的志愿行为,不需要国家给予回报;或者属于公民履行法律规定的普遍性公共义务,国家对此应当给予一些补助;还有就是政府应急征收征用私人财产和服务,政府事后应当给予补偿。这些问题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整部法律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一是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主要包括:

①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②基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③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④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二是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主要包括:

①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②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隐患排查;

③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三是应急预案制度。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

四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主要包括: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③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④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五是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①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②经费保障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③通信保障体系。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六是城乡规划要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此,本法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这是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包括:

①信息收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 11 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具体包括:

①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②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 ③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无论是完善哪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都要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测人员或信息报告员。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制度是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不同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12 如下内容:

一是预警级别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标示。考虑到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发展过程不同,法律难以对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规定统一的划分标准。因此,预警级别划分的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原则上,预警的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享有警报的发布权,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守属地为主、权责一致、受上级领导三项原则。

三是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旨在强化日常工作,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和其他有关的基础工作,是一些强化、预防和警示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预测;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是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一级、二级警报,意味着事态发展的态势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这时采取的措施应当更全面,更有力,但从措施性质上仍然属于防范性、保护性的措施。在法律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些措施中有的可能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如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等。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立法的总体 13 思路上来,即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比较利益大小。在以往的抢险救灾中,常发生因个别人不肯撤离现场导致重大伤亡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救援人员苦苦哀求一些人撤离,这种情况对突发事件预防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避免因个别人的行为导致损害扩大。当然,如果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将不会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

二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控制、强制的特点。这些措施包括: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

三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危机等。在这种 14 情况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税率,宣布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等调控措施;调节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投向,规范金融秩序,实行外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管制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受影响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三是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

四是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如何,可以从根本上衡量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 15 件的应对与决策中,政府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今天,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树立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是要排除法外行政。有人认为在应对突发事件行使紧急权力时,不应受到法律约束,否则无法完成使命。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背离法治的轨道和原则。依法行使危机管理权,是现代民主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危机事件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性问题,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政府危机管理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就显得特别关键。危机状态下,管理者虽然拥有许多紧急权力,但不能滥用危机管理权。而且,在对一些涉外危机事件的处理中,由于各国法律不尽相同,处理起来就更要小心谨慎。

较早的例子是,罗斯福在1933年3月5日援引《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此后,杜鲁门在1950年12月~16日(朝鲜战争)、尼克松在1970年3月23日(邮政工人罢工)和1971年8月15日(金融危机),先后根据《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并由此获得了470项法律授权。这些法律授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外方面,主要是查封敌对国家财产、禁止与之开展贸易等。直到1976年9月14日,美国国会基于对总统权力过大的担忧,宣告废止《国家紧急状态法》,此后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才受到限制,这时二战已结束了31年。至此,政府应急管理应当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下来,成为现代法治社会里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理 16 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即不是被动等待和消极防御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是在突发事件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通过早期监测和跟踪研究,防微杜渐,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是否准备了应变计划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影响重大。从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历时8周半,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也就是21.25周。从后遗症的波及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为8周,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达到20周。

由此可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事前有预防的危机比起没有预防的危机,受到的损失要小。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盖布勒所说:危机管理的精髓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对此,灾害经济学也提出了一个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的“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治,通过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人类就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鉴于此,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事前预防?一是,根据科学研究,事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二是,根据预案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一方面锻炼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演习检验预案,查遗补漏;三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物资、技术、财政、人员和信息等方面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持续能力;四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 17 的预测能力和解决力度。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在中国,政府的应急行政行为经常发生,当一次次灾难意外降临的时候,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行为。政府应急权力是非常事件发生时政府所享有的采取暂时性应变措施的国家权力。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以根据宪法或法律的授权,不顾法律的平时规定,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和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一样,国家在紧急避险的时候,也有不受平时法制拘束,行使应变措施的权力。比如在战争或叛乱发生时,宣告戒严;在自然灾害、瘟疫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颁布紧急命令。这些都是行使国家应急权力的表现。

正如前文所述,应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扩大,也同样意味着公民权利的限制与缩减。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规范政府的行政应急权力。实际上,为了规范这种应急权力,世界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中一般对行政应急权力进行限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适用应急权力的主体仅限于有权机关,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当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4)应急行为受有权机关的监督;(5)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尽可能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对明显可以不限制或不侵犯的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不得限制或侵犯。结语

危机管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效果和效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领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负有积极责任,而不是消极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是仅仅做 18 到不做出违法侵权行为就可以了。如果不作为,或者不积极作为,也要受到责任追究。例如,在2003年中国应对“非典”事件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广泛启动了积极问责机制,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突发事件中短时间内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追究官员责任。此后,“行政问责”逐渐纳入了权力责任制度的视野,尤其是面对各种突发的责任事故,启动问责制成为包括从中央至地方的制度选择,“问责制”已经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年级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突发事件应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法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的突发事......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我公司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大全

    新园小学 《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 自查报告 蓬安县教育局: 新园小学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现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

    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稿

    宣传稿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为切实搞好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矿组织开展了以“普及应急知识,提......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

    昭苏县喀夏加尔镇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全校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活动,目的是传达上级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施行,是我......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