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继续教育作业一一浅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浅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
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从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来看,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效地研读教材,另外就是要教得有效。
有效地研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每次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我总是要读上好几遍,浏览、默读、大声地读,并且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把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吃透。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我还会去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方法。然后思考适合课文的教学环节。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为了确保知识传授的正确性,我会翻开教参,细细研读。除此之外,我还会结合课后题以及两本练习册上的题把自己的思路再次理清,理顺。那么我觉得在这样的基础上备课、上课就会有效得多。这样一来,我就更容易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得有效我想从两方面来简单说一说。
一、内容有效
要保证教学内容有效,就是要明确教什么。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要知道课文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构段方式、写作手法。我们教师现在的教学越来越偏重于文章写了什么,其实对于孩子来讲,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考虑作者怎样表达主题是尤为重要的。举个例子:九寨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野生动物的话。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找了动物的特点,而没有借这一段文字来教育孩子描写动物的方法。今天我们组的陆老师说她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了怎样表达的问题,孩子们发现作者是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从而把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随后,她还及时让学生也以这样的方法来写了一种小动物。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那我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没有点得这样透。看来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还要再多花些心思。那么一堂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行的,如果什么都教,那结果可能是学生什么都没有学透。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突破重难点。现在的有效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洗课,要考虑一篇文章不教什么?我们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
二、方法有效 教学方法有效,就是要研究怎么教。我们说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有的时候,教学方式并不需要太花哨。我觉得,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我想,尽可能地让最多的孩子理解,这就是有效。那么,就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例,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呢?我觉得课前预习很重要,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先对课文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课上交流的环节,我不会简单地指名几个学生来谈自己的理解,而是会尽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考虑到孩子能力及习惯上所客观存在的差异,有些孩子的理解可能已经比较到位,有些则可能根本没有按照要求做好。那么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保证了每个孩子都会参与其中,那些不会的同学在好孩子的带领下,对课文就会有一定的了解。那些好孩子呢?也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有效教学是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所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二篇:有效教学作业(模版)
一、简述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内涵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 课程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程现场,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二、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其一、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其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其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三篇:有效教学作业
我听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方法》(技能),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有效讲解、有效指导、有效提问和有效调控。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进行教师自我行为的转变。
一、做到有效讲解
教师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象,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浅入浅出是对教学内容而言的,富有感染力则是对教学表达而言的。有效讲授不仅要求教师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辞精当、条理清晰,更要求教师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色彩,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所说的“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衡,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求变”。例如在诗歌《沁园春 长沙》的讲解中,富有感染力的诵读会让学生体会其诗的寥廓意境。
从教学方式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做到有效指导
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
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 长沙》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诗句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确内容与方法),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要求)
三、做到有效提问
要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求状态。要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
四、做到有效调控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构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合作者。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
第四篇:XX学校开展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活动实施方案
XX学校初中部开展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模式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XX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区各学校开展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模式的探究和实践活动”精神,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重点,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根本,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体现学科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二、组织保障机构和职责
组长:XXX(校长,是总负责人,召开动员大会,并对整个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
副组长:XXX(业务副校长,制定实施方案,适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外校沟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进入班级,进入课堂,从听课中了解整个活动的进展状况。)
组员:教务主任、骨干教师和全体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职责是与任课教师沟通,进行分组,并确定组名、组号、组训等小组基本特征,并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评出优胜小组;任课教师的职责是采用分组教学,布置有效作业,每节课评出优胜小组。)
三、基本理念
为了更加的关住较低层次的学生,我校按照“平衡膳食宝塔”的形式,以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为划分依据,进行分组教学,以达到“分层优化”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而有效作业是深化有效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抓好有效作业的布置、批阅、讲评、纠错是教与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全体师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一致。全员配合狠抓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分组教学和有效教学在我校这块沃土上结硕果。
四、基本原则
(一)水平相异原则
假设我们拥有三层的宝塔,第一层三个人,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动静动/静动静结合,男女男/女男女分配;第二层两个人,学习成绩中等,性格静静/动动,女女/男男;第一层一个人,学习成绩拔尖,性格动/静,男/女,保证每组最多六个人,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兼顾文理,兼顾男女比例和学生的性格,并通过三层宝塔将学生进行1-6的编号,使每个组相近的学生处于的位置保持相同,这样有助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布置作业,从而起到对有效作业的最好诠释。
(二)差别模糊原则
学生位于的层数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变动,要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弥补缺陷。
(三)感受成功原则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知识上的满足,从而达到第三层学生“吃得好”、第二层学生“能吃好”、第一层学生“吃得饱”的目的。
(四)调节控制原则
教师要调控整个课堂的氛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五)积极激励原则
通过小组反馈,及时给于表扬,并激励成绩落后的小组,并在提问的时候多给落后小组机会,从而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
五、实施步骤
(一)活动发动阶段(7月12日——7月17日)
1、校长开展动员大会;(负责人:李正广)
2、业务校长召开关于“开展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活动”的研讨会,确定活动的目的,集思广益,由业务校长和教导处制定实施方案和活动小组成员及职责;(负责人:曹永生)
3、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暑假作业的布置,采用有效作业的模式,即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达到活动的初步尝试目的。(负责人:王延新)
(二)准备学习阶段(7月17日——8月31日)
1、各班主任与本年组的任课教师探讨,本班级的分组情况,确立“十有小组”;
2、适时组织教师学习高校课堂、分组教学、有效作业的理论;
3、召开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会议,进一步分组学习《魏书生中学的教学模式和有效作业制度》,统一思想。7月20日前各年级拿出具体研究实施方案(即制定分组教学实施方案),交教导处审核,7月25日前讨论确定方案。(负责人:年级组长)
4、学科负责人对本学科作业内容和形式设计深刻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新的实施方案下形成作业设计新思路。8月1日前,学科负责人拿出具体研究实施方案(即制定有效作业实施方案),交教导处审核,8月5日前讨论确定思路。(负责人:学科负责人)
(三)行动研究阶段(9月1日——12月31日)
1、组织教师赴魏书生学校现场学习考察,邀请该校领导或教师到校作专题辅导报告;
2、年级组长组织各年级每两个月对学生进行“在分组中你学到什么?有效作业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调查问卷,及时反馈,上交资料至教导处。(负责人:王延新)
3、每周各学科组、教研组、各年组进行教师教学、作业设计、批改、讲评案例研讨等问题研讨交流。
4、各班级、各年组、各学科进行分组教学效果和有效作业设计评比。
(四)小结提升阶段(1月1日——1月15日)1、1月1日——1月3日,资料整理。(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年级组长)2、1月4日——1月10日,“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经验交流会。(负责人:教导处)3、1月11日——1月15日唐家学校初中部“分组教学和有效作业”研究成果集。
六、实施要求
(一)分组教学
1、分组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别、性格因素均衡分为6人左右的小组。
2、建设“十有”学习小组。即有阳光奋进的组名;有振奋人心的组训;有激昂的奋斗目标或追赶目标;有明确的小组成员分工;有成员的姓名和照片;有科学的座位编排;有严厉的考核制度和吸引人的奖励办法;有课余活动时间;各任课教师配合分组教学;努力做到“堂积分、日评选、周汇总、月评比、学期表彰”。
3、优胜小组的评选方式是:取消个人排名,优胜学习小组=课堂表现积分累计(50%)+考试小组总分(50%)。
4、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正确加2分,错误减1分,只要表现就有积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授课要求:以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三段六步)为主线和常态。每节课要在出示教学目标前确定本节课要评选几个优秀小组;在课上教师要三次查看积分,分别在基础学完时、联系拓展后、下课前;每节课保证进行三层竞赛,抽取不同组的相同号进行板演;下课前,对本节课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二)有效作业
1、分组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四要”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要有梯度和区分度,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
2、根据学生各科特点,将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三层,第一层的学生紧扣教材侧重完成“基础性作业(必做题)”,第二层学生侧重完成“综合应用题(选做题)”,第三层学生可以自由的做一些“拓展探究题(自选题)”。当然,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学情可适当调整。
3、精心选题,确保每一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面向全体、科学安排作业量。
①语文:基础知识作业基本篇目每课1次,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次。每周一练笔,以与教材配套的片断训练为主。
②数学:初
一、初二每周4次;初三每周3次。
③英语:初
一、初二每周4次;初三每周3次。
④物理:每周不少于2次。
⑤化学:每周不少于2次。
5、作业评价多样化、激励化、过程化。
坚持“四有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及时反馈,多措并举。采用教师批改、小组批改、同学互批、自我批改、家长批改等方式多元评价,教师批改时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面批面改这几种方式交错进行。
6、定期检查、总结交流
适时总结,定期交流,教导处要跟踪检查学科作业完成及批阅情况,对优秀作业组织展示,以树立榜样,激励先进,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篇:继续教育作业——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学号:105
学校:乌鲁木齐市第97中
姓名:曲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7中
曲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自由诵读,加深印象。
4、思考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郁愤)
二、知人论诗,把握主旨
1、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2、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
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艰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下面这首诗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鲍照的形象特征。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1.案:放食器的小几。
2.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
3.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评析】使诗人吃不下、坐不着、拔剑击柱、叹息不已的,不正是因为自己有才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蓝天奋飞吗?结句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平之鸣,写得情横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门阀等级制度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弃官”以下六句,尽力发挥想象,以还家的乐趣陪衬出行路多艰,仕途多险。语言愈通俗,意思愈高雅;极沉痛的感情,用极诙谐的语调表现出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这种乐府歌行体裁是鲍照的创新,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融合了汉魏乐府的刚健质朴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加以辞采,灌注激情,形象飞扬,极大地影响了李白杜甫。
五、拓展:
背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的不同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