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训练(七)民主 保障-4大制度、2大政策
【三维设计】(江苏专用)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专题限时训练
(七)民主 保障-4大制度、2大政策
(满分100分;限时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从基因上看主要是因为()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A.①④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2.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该举措()①保证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特点 ③优先保护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 ④能够有序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3.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计划显示,本年度将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重点检查京津冀、东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治理情况等。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A.坚持依法行政 B.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C.依法行使监督权 D.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4.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结合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情况,在关于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述“三严三实”。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②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施专政的职能
③党要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保持先进性 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民主潮流的明智选择。同西方竞争式的民主相比,我国的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协商民主在我国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①协商民主违背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②中国的民主制度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创造了制度前提 ③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协商民主的发展赋予了丰富内涵 ④竞争式民主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这一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广大农民工群体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这是基于()①缓解当前就业矛盾,建设幸福中国的需要 ②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解决社会公平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宁夏各族干部群众要继续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促进民族团结,扎实有效地推动宁夏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说明了()①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
A.②③ C.①③
B.①② D.②④
8.“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疆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一成就说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民族经济 B.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D.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促进了民族融合
9.2014年河北省召开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广大
(2)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分析城镇化的目的是造福百姓的哲学依据。(10分)
14.(26分)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考验与挑战也无处不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中国经济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面临着风险,如我国对西方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不断加深了我国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庞大国际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跨国并购和金融风险等不断挑战我国的经济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任何个人或组织胆敢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窃取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机关将绝不手软,坚决打击。
材料二 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屡屡遇到各种障碍,有对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质疑声音,有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恶意抵制,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带来的摩擦与冲突,也有基于中国“威胁论”的无端诋毁……但是,重重障碍不能阻挡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
(1)国家安全就像空气和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怎样共建安全中国呢,请贡献出你的政治智慧?(14分)
(2)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应对材料二中的问题?(12分)
答 案
1.选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所以即使中国强大了,也不会追求霸权,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D “保证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说法绝对化,①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特点,能够有序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②④符合题意;未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城镇化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14.解析:第(1)问要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政治智慧”——即政治生活的有关内容。可从公民、政府、党等角度提出措施;解答第(2)问,先搞清楚材料二中所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解答即可。
答案:(1)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政府切实履行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完善立法、履行职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14分)(2)①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③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化解中国“威胁论”。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提高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每点3分)
第二篇: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9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专题限时训练(九)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分值:100分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苏镇江一模)知名学者于丹说:“每一个汉字都会讲故事。探讨汉字作为交流工具之外的美学价值,能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搭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这是因为()A.汉字带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B.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C.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D.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汉字能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搭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是因为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C正确;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错误;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汉字未必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B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错误。
2.(2017·福建质检)面对全球治理的固有难题和新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赏,并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②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③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④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因此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①正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④正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②排除;③是从政治生活角度讲的,不属于文化基因,排除。
3.(2017·北京石景山期末)“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我做的,你也能做!”这是题为《今天,我们这样爱国》的公益广告的解说词。这则广告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①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②必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 ④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也说明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③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爱国主义的作用,也没有涉及应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①②排除。
4.(2017·江苏南京一模)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历史照片、任务讲述等形式,跨越时空,创造性实现了同志“相聚”,亲人“重逢”,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一成功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把实现文化创新作为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②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③必须提供多种文化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坚持主流思想的多元化,满足人们多样性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走进文化生活。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历史照片、任务讲述等形式,跨越时空,创造性实现了同志“相聚”,亲人“重逢”,弘扬主旋律,启示我们应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也说明必须提供多种文化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②③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错误;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④错误。
5.(2017·山西考前适应性测试)2016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努力()①改革高考录取方式,注重考核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 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③贯彻实践为主原则,大力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教学的思想教育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努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教学的思想教育性,②④正确;①是国家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排除;大力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靠学校能够单独完成的,③排除。
6.(2017·广东广州综合测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强调
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旨在()①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全人格'②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③涵养农村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④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旨在使农村青少年受到艺术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涵养农村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①③正确切题,②④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故选A。
7.(2017·江西赣州一模)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强调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保护传统建筑,留住文化基因,使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相协调,①③符合题意;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保护文化遗产也不是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②说法错误;优先开发文化遗产做法错误,排除④。
8.(2017·湖南常德3月模拟)农村扶贫要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这说明()①乡风文明能够为贫困群众奋发脱贫提供精神支撑'②乡风文明是贫困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③文化能够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④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直接成为改变贫困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说法错误;乡风文明能转化为改变贫困的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④观点错误;①③正确切题,故选B。
9.(2017·绵阳三诊)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是因为这种精神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正确;也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对改造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文化对认识世界的指导,①排除;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未必能够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④排除。
10.(2017·福建高三检测)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学者认为善行有三:一为利他图报,以谋名利;二为利他为乐,自我满足;三为利他无欲,自觉自然。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的社会氛围,我们应该()①践行友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唱响社会主旋律,避免思想认识上的差异'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弘扬慈善精神需要唱响社会主旋律,但不能避免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②说法错误;题干涉及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而非科学文化修养,③不符合题意;①④正确切题,故选B。
11.(2017·江西重点盟校第一次联考)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近段时间,网上出现不少恶搞、抹黑革命先烈及抗战英雄的谣言,混淆视听之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启示我们要()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针对互联网领域恶搞、抹黑革命先烈的行为,不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是要弘扬主旋律,①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中说的不是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
12.(2017·郑州二模)2016年9月至12月,中央文明委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本次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家教良好等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并举行隆重表彰活动。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
①坚守传统家庭道德,激发文明家庭创建活力 ②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④推动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组织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是为了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也是推动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③④正确;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而不是家庭道德,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题26分,共52分)13.(2017·盐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偶像剧、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异军突起,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好评如潮。《人民的名义》直面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回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转变政风、世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 《人民的名义》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网友评论说,革命时期,共产党靠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赢得了民心,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太平日久,为官者很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权力来源,从公仆变成官老爷。如此下去,“人民的名义”就有可能变成“名义的人民”。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防止“人民的名义”变成“名义的人民”。(26分)答案: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养;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14.(2017·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
不讲卫生、到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摸了黑。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
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方能根除不文明行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18分)(2)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8分)答案:(1)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答案示例:①以微薄之力,让社会更文明。②从我出发,让文明传递。③创文明学校,建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九)文化自觉-传承、创新、建设
专题限时训练(九)文化自觉——传承、创新、建设
(满分100分;限时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贴窗花,贴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合家团圆;发短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D.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景
2.近年来,山东传统文化保护取得长足发展,十五部角逐十艺节“文华奖”大戏中,传统戏曲节目占很大比重。从山东梆子《两狼山上》《古城女人》,到吕剧《百姓书记》、京剧《瑞蚨祥》,有的是全新创作,有的是旧戏新编,国粹艺术被赋予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从文化发展上看,这启示我们()A.文化发展必须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B.文化发展要维护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举办艺术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中俄两国是休戚与共的战略协作伙伴,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中俄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年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中俄文化交流()①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④表明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4.如果请你为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写一篇新闻稿件,合适的标题是()A.传播中华文化消除文化差异
B.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增强文化渗透力
C.汲取世界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
D.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增强国际影响力
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5~6题。
5.同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①传统文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符合社会发展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④
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①④
7.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8.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由此可知,文化自觉()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10.自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协同中央文明办等多部委评选表彰了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①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②满足人们各方面的生活需求 ③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④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11.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到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①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需要()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 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
C.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推出《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公众热议“家风”,有对隐约有些模糊了的文化传统的追思,也有在新语境下如何重新定义家风的追问。
观点一:家风是指传统家庭的传统道德,有些传统道德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家庭,如过去传统家庭的家风都强调尊卑、等级,要求家庭的晚辈无条件地服从长辈,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平等、民主是相悖的。所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
观点二:千百种的家风固然有千百种表述方式,但骨子里却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家风渐止于身教言传,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
材料二 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B.①③
D.②④ 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
(1)请选择一种观点,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其合理性。(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谈谈挖掘家风文化的意义。(16分)
14.(26分)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目前,全省各界向朱彦夫同志学习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1)“有生命,就要有所作为,有奋斗就有幸福”是朱彦夫一生的真实写照。请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朱彦夫的先进事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8分)
(2)请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谈谈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的价值所在。(12分)
(3)联系实际,请你为开展好向朱彦夫同志学习的活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分别说明其唯物辩证法依据。(6分)答 案
1.选A 中国式过年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代代相传,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正确;B、C夸大了中国式过年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2.选C 本题要求的限定条件是“从文化发展上看”,C项符合题干要求,B、D错误;A不符合题意。
3.选D ②错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历史形成的,不是现代形成的。
4.选D A项中“消除”错误;B项中“渗透”错误;对世界文化应吸收其有益文化成果,C错误;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符合题意。
5.选D ①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因时而变,才能符合社会发展,③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②④正确。
6.选C 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②④符合题意。
7.选A 根据题意,互联网作为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因素往往对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故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文化建设,即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通过教育提高其修养,学会应对不良文化的影响,故①②符合上述分析,入选。
8.选D 材料中的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存在”“折射”“改变”等体现了文化的作用,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③在材料中未体现。
9.选C 题目强调了对文化自觉的理解,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是对文化自信的解释,不符合题意。
10.选C ②错误,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不能满足人们各方面的生活需求。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建设,不会直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11.选D “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既说明要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又说明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②④切题,①③不切题,答案选D项。
12.选D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②正确。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④正确。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①错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③错误。
13.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第(1)问设问较为灵活,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其合理性。作答时必须首先进行选择,然后结合材料观点运用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观点一的核心在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观点二的核心在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予以继承”,两种观点的合理性都不难分析。第(2)问界定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即阐述挖掘家风文化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答案:选择观点一
理由:(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家风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须跟上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3分)②文化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继承,所以对于家风,既要批判继承,更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家风才能传承下去。(4分)③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免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当进行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做到与时俱进。(3分)选择观点二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为确保文化发展的根基,应当重塑家风传承家风。(3分)②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优秀的家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和谐发展,所以要传承和重塑家风。(4分)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弘扬,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塑和传承家风,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2)挖掘家风文化有利于公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利于知荣明辱、扬善惩恶,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每点4分)14.解析:本题结合朱彦夫同志的事迹,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关哲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第(1)问要明确应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分析。第(2)问应注意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多角度阐述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的价值所在。第(3)问属于探究类题目,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建议。
答案:(1)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积极为社会作贡献。(2分)②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崇高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导向作用。(3分)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2)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道德准则。(3分)②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分)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分)④有利于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分)(3)示例:
①建议:要脚踏实地,从平凡小事做起。依据: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3分)②建议:要立足各自工作和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限时训练(十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分值:100分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安徽十校联考)汉武帝时的廷尉翟公当官时宾客盈门,他罢官后门可罗雀,后来官复原职了,宾客又纷至沓来。翟公于是有感而发:“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发展变化上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 答案:C 解析:翟公有感而发的感慨是一种社会意识,来自于社会现实,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A排除;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B错误;社会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D错误。
2.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发生后,少数网民在互联网上散布地震谣言信息,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引发社会恐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网络谣言()①不一定假,不同的人对它的评价可能不同 ②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阻碍社会发展 ③是真是假,要对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在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网络谣言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②正确;这种错误认识也是一种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正确;既然是谣言肯定是虚假的认识,①③错误。
3.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缓解拥堵,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给民众带来了便利和实惠。然而,与之相适应的共享文化还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乱停乱放、加锁私人占用、破坏单车等不文明现象频现。下列选项与材料蕴含哲理一致的是()①在艰苦的斗争实践中,红军指战员用鲜血与生命铸就和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②“养儿防老”等观念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 ③为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党中央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两孩”的政策 ④在生产力远落后于今天的情况下,古希腊创造出后世欧洲文化难以企及的高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材料强调的是共享文化没有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而形成,表明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体现了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④体现了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均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①③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
4.(2017·韶关模拟)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四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未能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民法典的编纂具有了现实的基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主要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利于巩固经济基础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民法典的编纂具有了现实的基础,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正确;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制定民法总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正确;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只有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④排除。
5.(2017·石家庄二模)2017年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深入,其中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总的思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基于()①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的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这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正确;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正确;并非任何社会发展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①错误;税收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③排除。
6.(2017·江西八所中学联考)我国国企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公布“1+11”个政策文件,最近又审议通过了8个配套文件。同时,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全面提速,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加大,创新驱动战略有力推进。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企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
④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先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国企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符合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①③正确,排除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先导,④说法错误。本题选A。
7.(2017·日照三模)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说明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同时也说明了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故③④入选;①表述错误,人与社会的矛盾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故排除;②与题意无关,排除。选D。
8.(2017·佛山一模)一个老人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随即老人把另外一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对于老人这一惊人举动,以下观点合理的是()①赞同,因为剩下的一只鞋对老人而言是多余的,离开整体的部分是无意义的 ②反对,老人没有认识到剩下的一只鞋可以有其他用途,是相对主义的不变论 ③赞同,老人此举可以让捡到的人有一双鞋穿,体现了友善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④反对,下车重新找回丢失的鞋子是实现鞋子满足老人所需要功能的明智之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留下一只鞋对老人而言失去了一双鞋的作用;②说法错误,相对主义的不变论否认运动的存在,与老人未认识到剩下的一只鞋可以有其他的用途无关;③符合题意,老人扔掉另外一只鞋,可以让捡到的人有一双鞋穿而不是一只没用的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积极作用;④说法错误,如果重新找回丢失的鞋子没有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只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行为不是明智之举。
9.(2017·赣中南五校联考)漫画《人肉搜索你哪里跑!》(作者:商海春)揭示了网络时代()A.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存在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漫画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暴力,漫画启示我们要文明上网,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C符合漫画主旨;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10.(2017·成都摸底)2017年2月,国家旅游局发文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建设。“第三卫生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特殊群体如厕不便的问题,比如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动无法自理,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如果没有公认的“第三卫生间”难免彼此尴尬。这表明()①人们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源自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第三卫生间”的提出是生活实践的需要,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正确;第三卫生间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③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源自人们的生活实践,④错误;正确选项为A。
11.(2017·邯郸调研)黄大年生前是吉林大学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黄大年的先进事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①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应基于价值选择 ③要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④要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黄大年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学成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说明实现人生价值要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③④正确;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①错误;正确的价值选择应基于价值判断,②错误。
12.(2017·南昌摸底)感动中国2016人物“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祖国服务,并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招募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和创业。这表明()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祖国服务,并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招募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和创业,说明人们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②正确;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③错误;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促进作用,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水环境保护压力的日益加大,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手段措施等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常态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修订。此外,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仍然突出,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2017年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新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和颁行的意义。(26
分)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新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和颁行,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版《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和颁行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将对经济基础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新版《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和颁行有利于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14.(2017·常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讲古,口耳相传,悠悠千载。中国人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浓厚至极,它既是消夏娱情的一壶凉茶,也是中国老百姓认知历史、习得生存智慧的家常便饭。在艺术媒介极大丰富的今日,历史正剧也成为中国老百姓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
曾经一段时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玄幻、穿越、宫斗等类型电视剧受到追捧,遮蔽了历史正剧的光辉。有些作者无视历史的大格局,将历史随意戏说,重形式轻内容,只求“收视率”。这类作品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如今,《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三部历史正剧的热播,一不夸大权谋的作用,二不热衷后宫生活的渲染,三不靠“高颜值”和“小鲜肉”,而是靠重大史实和历史精神的生动还原来震撼人,靠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和付出来感染人。这些主创人员的勇气和经验,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历史正剧的热播说明,历史本身的魅力、文化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价值的力量,同样会在商业的角逐中胜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中国历史剧繁荣发展最可靠的基石。历史正剧的这次潮流有两大背景:一是传统文化热潮,二是随着今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整个社会渐渐生发出的“复兴期待”。于成龙和海瑞的反腐肃贪、整顿吏治,秦国崛起,虽不能跟今天社会一一“对号入座”,但契合时代的焦点,是历史在今天的回响,是今天同历史的对话。当然,市场的选择、观众的选择,依然是多样的。历史题材创作也并非只能是一种方式。但不管是什么风格样式,文化引领的作用是不能缺失的。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四者不可或缺。
根据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们在历史剧创作上产生不同价值取向的原因。(26分)答案: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创作者的价值观不同,创作历史剧的价值取向就会不同。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创作者的社会地位、需求等不同,对同一事物作出的价值判断也就不同。因此,在历史剧创作上,创作者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创作者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在历史剧的创作上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创作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创作者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创作出能满足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第五篇:高考英语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项限时训练[29]
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项限时训练·阅读理解(二十九)
A
No poem should ever be discussed or “analyzed”, until it has been read aloud by someone, teacher or student.Better still, perhaps, is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it twice, o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 and once at the end, so the sound of the poem is the last thing one hears of it.All discussions of poetry are, in fact, preparations for reading it aloud, and the reading of the poem is, finally, the most telling “interpretation” of it, suggesting tone, rhythm, and meaning all at once.Hearing a poet read the work in his or her own voice, on records or on film, is obviously a special reward.But even those aids to teaching can not replace the student and teacher reading it or, best of all, reciting it.I have come to think, in fact, that time spent reading a poem aloud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alyzing” it, if there isn’t time for both.I think one of our goals as teachers of English is to have students love poetry.Poetry is “ a criticism of life”, and “ a heightening(提升)of life”.It is “an approach to the truth of feeling”, and it “can save your life”.It also deserves a place i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ore central than it presently occupies.I am not saying that every English teacher must teach poetry.Those who don’t like it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put that dislike on anyone else.But those who do teach poetry must keep in mind a few things about its essential nature, about its sound as well as its sense, and they must make room in the classroom for hearing poetry as well as thinking about it.1.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 poem, one should________.A.discuss it with othersB.analyze it by oneself
C.copy it down in a notebookD.practise reading it aloud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a function of poetry?
A.Extending your lifeB.Saving your life
C.Criticizing lifeD.Heightening life
3.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eaching English is to get students________.A.to understand life.B.to enjoy poetry.C.to become teachers.D.to become poets
4.What does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third paragraph imply?
A.More stress should be laid on the teaching of poetry.B.Poet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subject.C.One cannot enjoy life fully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D.Poe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5.The phrase “make room” in the last paragraph could be best replaced by
A.“build a booth”B.“provide equipment”
C.“leave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D.“set aside enough space”
B
Reading to oneself is a modern activity which was almost unknown to the learn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history, while 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 term “reading” undoubtedly meant reading aloud.Onl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silent reading become popular.One should be careful, however, of supposing that silent reading came about simply because reading aloud is distraction(分散注意力)to others.Examination of reasons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lent reading shows that it became the usual mode of reading for most adult reading tasks mainly because the tasks themselves changed in character.The last century saw a gradual increase in literacy(读写能力)and thus in the number of readers.As readers increased, so the number of listeners dropped, and thus there was some reduction in the need to read aloud.As reading for the benefit of listeners grew less common, so came the popularity of reading as a private activity in such public places as libraries, trains and offices, where reading aloud would disturb other readers in a way.Toward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re was still heated argument over whether books should be used for information or treated respectfully, and over whether the reading of material such as newspapers was in some way mentally weakening.Indeed this argument remains with us still in education.However, whatever its advantages are, the old shared literacy culture had gone and was replaced by the printed mass media on the one hand and by books and magazines for a specialized readership on the other.By the end of t he century students were being advised to have some new ideas of books and to use skills in reading them which were not proper, if not impossible, for the oral reader.The social,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century had greatly changed what the term
“reading” referred to.6.Why was reading aloud common befo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Because silent reading had not been discovered.B.Because there were few places for private reading.C.Because few people could read for themselves.D.Because people depended on reading for enjoyment.7.The development of silent reading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howed_______.A.a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literate people
B.a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reading
C.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ooks
D.an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age of readers
8.Educationalists are still arguing about__________.A.the importance of silent reading
B.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books and newspapers
C.the effects of reading on health
D.the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ading material
9.What is the writer of this passage attempting to do?
A.To explain how present day reading habits developed.B.To change people’s way to read.C.To show how reading methods have improved.D.To encourage the growth of reading.C
Sherlock Holmes is considered by many people as the greatest detective in fictional literature.He is, in fact, more famous than his own creator, Sir Arthur Conan Doyle.In the popular series of stories, Holmes is described as “tall and lean, pope-smoking, always in his cape and speaks in a splendid manner”.Doyle gave Holmes’ address as 221-B Baker Street, London, and to this day some visitors to London still go to Baker Street to search for 221-B.Of course, there never was really any such address.Holmes’ flat was supposed to be shared by the lovable, but sometimes clumsy Doctor Watson who went around with Holmes trying to solve crimes before Holmes did.Poor Dr Watson lost out to Holmes every time.Doyle gave Holmes a masterly skill of deduction---the ability to come up with interesting conclusion from the simplest clues found at the scene of a crime.Doyle said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Holmes was modeled on one of his lecturer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where he studied medicine.That man was Dr Joseph Bell.Sherlock Holmes first appeared in Doyle’s A Study in Scarlet published in 1887.Holmes was so loved by all that when his author killed him off in one of his stories, readers wrote in anger to complain.They refused to allow Holmes to die!Holmes was brought back to “life” and appeared in further stories.The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have been reprinted many times ever since then.Today we can watch Holmes at work on cinema and television screens as well as on stage.10.Sherlock Holmes was________.A.the greatest detective who ever lived
B.Dr Joseph Bell
C.Arthur Conan Doyle
D.only a character made up by Arthur Conan Dolye
11.Dr Watson was________.A.tall and learn
B.lovable but always clumsy
C.lovable but sometimes clumsy
D.lovable and never clumsy
12.Holmes was supposed to have lived_______.A.with Dr WatsonB.with Dr Joseph Bell
C.with the greatest detectiveD.with Doyle
13.Doyle made up the description of Holmes_______.A.from his own imagination
B.based on a famous London doctor
C.based on Dr Joseph Bell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D.based on a model of Holmes
答案与解析
1.D 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答案。
2.AB、C、D三个选项在文章中第三段都提到了。
3.B 根据文章中第三段第二句话I think one of our goals as teachers of English is to have students love poetry.可知答案。
4.A 结合本段主题及It also deserves a place …more central than it presently occupies.可知答案。
5.C 根据第三段第一句话I have come to think, in fact, that time spent reading a poem aloud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alyzing” it, if there isn’t time for both.及in the classroom(在课堂上)可知答案。
6.C从文中第三段的前两句可以看出。
7.B 从最后一段可找到答案。
8.D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作了明确说明。
9.A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正是向我们说明现代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变化的、发展的。
10.D 从第一段前两句话可知:Holmes(福尔摩斯)被公认为是虚构文学中最伟大的侦探家,事实上他比他的创作者Arthur Conan Doyle 先生还出名,由此可知Holmes是Arthur Conan Doyle 笔下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
11.B 由第一段倒数第二句话可知:福尔摩斯和很可爱但有时难免笨拙的华伦医生住在一起。华伦医生伴随福尔摩斯左右并试图在福尔摩斯之前破案,但可怜的他每次都输给福尔摩斯。由此可知答案。
12.A 由第一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在小说中Holmes即福尔摩斯被安排和华伦医生住在一起,故选A。
13.C 由第二段第二句话可知福尔摩斯的原型来源于爱丁堡大学的Joseph Bell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