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时间:2019-05-14 22:1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第一篇:“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1.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干性维持 1.1干细胞多能性的表观精密调控

研究内容:多能性维持、多能性状态转变及细胞重编程过程中非编码RNA、RNA新型修饰以及新型蛋白修饰对多能性的精密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5-7种调控人干细胞多能性的lncRNA或其它相关分子,揭示其精确调控干细胞命运的机制;明确上述分子与干细胞状态和质量的关系;建立1-2个lncRNA遗传示踪体系;揭示3-5个lncRNA表观修饰蛋白及蛋白翻译后修饰对人始发态-原始态胚胎干细胞转变的作用和机理。

1.2 异染色质调控干细胞多能性

研究内容:异染色质组蛋白修饰及端粒异染色质区对干细胞多能性的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异染色质或转座子等影响多能干细胞命运及调控的规律,阐明2-3条新机制;揭示端粒等异染色质区影响转座子插入及激活的机制,取得3项以上新发现;解析3-4个调控转座子插入及激活基因组的异染色质组蛋白、调控蛋白 1

及复合体的高级结构和功能。

1.3关键亚细胞水平事件调控干细胞多能性

研究内容:多能干细胞命运维持、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器功能变化、组分重塑、代谢变化及相关新型信号。

考核指标:阐明多能干细胞命运调控过程中内涵体/自噬体/线粒体等细胞内膜系统膜转运、线粒体离子信号、能量代谢通路及产物等3种以上关键亚细胞水平事件的特点;发现上述事件调控细胞命运、介导新型核质作用模式的3-5个新机制,明确其生物学意义。

2.组织干细胞的获得、功能和调控 2.1 组织干细胞功能亚群与疗效评估

研究内容: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及功能亚群的分子标记、调控机制、功能特性及疗效评价。

考核指标:鉴定不少于3种干细胞功能亚群的分子标记体系和功能特征;解析不少于3种功能亚群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和机制;建立相应干细胞功能亚群的分离、鉴定与扩增体系;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评估上述干细胞功能亚群的治疗效果。

2.2 再生中的干细胞命运调控及意义

研究内容:组织器官损伤及修复过程中,不同细胞类群的属性转换和命运决定机制及其对组织再生的作用。

考核指标:建立1-2项多谱系同步在体示踪技术;建立1-2种人源化动物模型和1-2种可诱导式组织损伤模型,能实现局部以及大面积损伤并诱导细胞属性转换。揭示微环境中细胞及相关因子调控细胞属性转换和干细胞命运的1-2项新机制。阐明细胞应答损伤微环境信号的1-2种分子机制。

2.3 心脏再生和修复的新策略

研究内容:结合心脏再生模型和微器官,揭示心脏再生和修复的机制,建立心脏修复的新策略。

考核指标:筛选5-7个能促进心脏微器官形成、模式动物心脏再生和修复的化学小分子、关键因子和基因,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结合非人灵长类模型,建立1-2项以动员心脏干细胞、体内高效转分化或心肌移植为基础的心脏再生修复新策略。

2.4 器官损伤状态下炎症微环境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互作用及演变特征

研究内容:结合临床标本,研究肝脏、肾脏的纤维化或硬化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的交互作用及对疾病进程的影响。

考核指标:建立2种以上标记和评价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3 的体系,明确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的交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特征;揭示6-7种以上微环境组分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演变,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修复的机制;形成3种以上治疗肾脏、肝脏纤维化或硬化的新技术。

3.干细胞定向分化及细胞转分化 3.1干细胞异质性及命运决定的调控网络

研究内容:干细胞早期分化中单细胞水平异质性及命运调控的关键机制。

考核指标:从单细胞分辨率解析多能干细胞体内外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异质性;结合统计学发现1-2项调控多能干细胞分化和早期胚层发育的新机制;建立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酶、RNA结合蛋白和RNA的互作网络及调控细胞命运的一般性模型。

3.2 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控

研究内容:原始生殖细胞的关键调控因素及在生殖细胞特化过程中的作用。

考核指标:建立灵长类和小鼠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分化体系;发掘3-5个以上精确调控灵长类和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特化、干性维持、自我更新、分化和命运决定等过程的新转录因子和表观 4

遗传调控因素;结合新发现,优化人工配子的体外获得方案,结合生殖系统疾病模型验证人工配子功能。

3.3 人血液系统细胞分化图谱

研究内容:人正常及病变血液系统的干细胞分化图谱。考核指标:结合多谱系标记和单细胞分析等,构建人正常造血系统及2种以上恶性血液肿瘤干细胞的单细胞水平转录组、蛋白组与功能组学分化图谱;揭示3种以上分化节点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建立正常及病变血液细胞的单细胞水平鉴定标准。

4.干细胞移植后体内功能建立与调控 4.1 干细胞的示踪及评价

研究内容:大动物干细胞多模示踪技术及动态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可用于大动物活体多模示踪的人多能干细胞系;开发能示踪外源性和内源性干细胞及评价细胞功能的新技术各2-3项,至少各1项可用于临床;结合大动物模型,明确2-3种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体内分布和功能重建情况,以及1-2种内源性干细胞的调控和动员机制;新发现影响细胞治疗效果的因素3-4项。

4.2 人特定神经元亚型获得及移植

研究内容:特定谱系人神经元亚型获得及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考核指标:结合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特定神经元亚型及其关键调控因子,建立3种以上神经谱系报告系统和谱系示踪系统;建立人多能干细胞向3种以上特定功能神经细胞亚型的高效分化体系及质控标准;结合灵长类模型,揭示特定神经元亚型对神经修复和重建的意义。

5.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和器官功能修复 5.1基于干细胞的器官芯片

研究内容:基于干细胞的肝、肾或胰等人器官芯片及应用。考核指标:基于干细胞,建立2种以上具备生物传感和关键功能的重要人体类器官;建立2种以上的单个人体器官芯片系统,实现类器官仿生3D动态培养和多维度、高通量筛选;建立1-2种复合性人体器官芯片系统,模拟人体器官相互作用,并进行验证。

5.2基于工程化微环境的干细胞规模化培养系统

研究内容:结合微环境仿生建立干细胞规模化扩增和分化体系,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制备功能细胞。

考核指标:遴选适合干细胞培养的新型材料,针对造血干 6

等3类干细胞,确定干细胞规模化扩增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条件;明确干细胞大规模培养过程中多能干细胞的性状及其特点,揭示胞外信号感应体系、转录、表观遗传、代谢和功能等至少4个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及调控机制;建立2-3类干细胞规模化扩增的技术参数、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扩增干细胞,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建立一体化实现规模化诱导分化和功能细胞获取的技术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5.3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调控重要组织及器官功能修复 研究内容:干细胞外泌体对溃疡创面、脑与脊髓等的修复及机制。

考核指标:分析3类以上干细胞外泌体的成分,揭示外泌体形成与分泌的机制;发现2-3种外泌体在体内作用的靶细胞及靶细胞的应答机制,阐明其促进组织细胞再生、逆转细胞衰老的机制;评价其用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模化生产性能稳定的干细胞外泌体的技术体系,形成行业标准规范;获得1-2个临床研究备案批件。

6.干细胞资源库

6.1 干细胞制剂及应用的标准化

研究内容:依托临床级人多能干细胞资源库建立干细胞制

剂关键技术及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快速获得HLA单倍型纯合多能干细胞的新技术;建立临床级多能干细胞分化及其他途径获得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血液细胞等4类细胞的标准化方案和质控标准,能为临床研究及多中心试验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所需细胞类型;实现规模化扩增,形成4种干细胞制剂;针对神经、生殖系统的2-3种疾病,建立干细胞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化方案;按国际ISO规范建立细胞存储、生产和应用的相关标准,完成细胞存储及制备的国家标准5-10项。

7.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干细胞临床前评估 7.1干细胞的质量及评价

研究内容: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其对神经干细胞质量和功能的影响。利用基因编辑及修饰提升干细胞质量。

考核指标:结合灵长类模型和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发现5种以上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应答的关键因子;阐明3种以上神经干细胞特异的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机制和应答特征;揭示1-3个关于基因组稳定性影响干细胞质量和分化的新机制,并通过调控基因组稳定性获得临床级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建立系列基因敲除、敲入等基因编辑及修饰的人多能干细胞系。结合脑卒中、中枢神经创伤、神经退行性变等3类人的重大神经

疾病的非人灵长类模型,评价细胞质量以及体内功能重建。

8.干细胞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脑外伤、心血管、肾的某一种重大疾病,利用临床级干细胞产品进行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针对每种疾病,研制不少于1项干细胞产品并通过国家认可的机构认证;针对每种疾病进行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获得可支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在通过伦理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示范性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建立干细胞、前体细胞或功能细胞移植治疗重大疾病的3种以上标准化方案。

特别要求: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开展。

8.1 脑外伤后的干细胞精准移植治疗临床研究 8.2 心血管系统某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 8.3 某种肾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

第二篇:试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指南审核要求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跨界技术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创新链,并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本重点专项按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4个方向,共部署35个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1112******26

附:

2016年资助情况

本专项2016立项总经费87628万元,立项项目27项,平均支持强度3810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7家,26%)、高校(12家,44%)、科研院所(8家,30%)、其他(0家,0%)。

第三篇:“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附件3 “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根据本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试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本试点专项按照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

1.1 高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发高容量正极、碳/合金类负极、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开发极片/电池的新型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等;研究影响电池均一性和寿命的工艺因素。开展电池的热-电耦合行为、热失控及其扩散机制、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噪声振动、电磁兼容、可靠性与耐久性等性能优化技术。面向集中驱动的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动力系统应用需求,开发高性价比的关键零部件和电机产品。

考核指标:乘用车电机峰值功率密度≥4kW/kg(≥30秒),连续功率密度≥2.5kW/kg,电机最高效率≥96%,装车应用不低于25000台;商用车电机峰值转矩密度≥20Nm/kg(≥60秒),连续转矩密度≥11Nm/kg,电机最高效率≥96%,装车应用不低于5000台。

3.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

3.1 智能电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构建满足智能电动汽车需求的高带宽、高实时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电子电气架构;研究高效车载总线在新型分布式通信与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及基础通信协议标准;探索面向智能电动汽车的高效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研发智能电动汽车异构开放结构的嵌入式软件平台;研究智能电动汽车整车EMI噪声建模、预测和抑制方法。

考核指标:智能电动汽车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智能电动汽车信息安全体系和基础通信协议标准;智能电动汽车嵌入式软件架构、操作系统及标准化接口;整车电磁兼容研究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智能化系统主干网络通信速率达100 Mbit/s,动力系统网络数据传输效率≥80%;智能电动样车的电磁兼容测试GB 14023-2011通过率≥80%、GB 18387-2013通过率≥70%;研究成果应用在2家以上企业;形成相关国家标准草案。

3.2 电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行驶环境下自主式和协同式动静态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及车辆行驶状态及其关键参数识别技术;研究车辆驾驶行为和目标运动行为的预测技术及建模方法,多维、变尺度局部场景生成技术;研究电动自动驾驶汽车的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技术;研究整车纵横向动力学的解耦控制技术及多目标的鲁棒控制技术;研究电动自动驾驶汽车系统集成与测试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标准测试环境下,基于高性能多源传感器,实现相对位臵误差为厘米级,速度、车身倾角等关键状态信息估计误差≤±3%,电动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达到SAE 3级标准。在实际结构化道路条件下,基于高性价比多源传感器,实现相对位臵误差≤5厘米,速度、车身倾角等关键状态信息估计误差不大于≤±5%,电动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达到SAE 3级标准。制定电动自动驾驶汽车环境信息系统接口的技术规范,实现百辆级电动自动驾驶汽车示范运行。

4.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4.1 电堆过程建模仿真、状态观测及寿命评价方法研究(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电堆内部“气-水-电-热-力”等多物理量多重耦合机理与分布特性分析测试研究,性能模拟计算及优化方法研究;电堆内部过程机理动态建模方法、多变量高精度状态观测、故障诊断及控制方法研究;电堆运行工况及内部各种不一致性对电堆性能衰减的影响与机理研究,电堆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与快速评测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量产型插电式乘用车,开展混合动力总成及控制系统优化,包含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变速箱及其控制系统等优化;开展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开展整车控制和整车集成优化,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性能优化。

考核指标:整车加速时间0-100km/h≤8s,0-50km/h≤3.5s;燃油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较第四阶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比例≥40%;综合工况纯电续驶里程≥70km;整车实现销售≥5000台。

5.3 混合动力发动机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混合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评价及技术参数优化研究;开展先进混合动力发动机对标与测试分析,建立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参数决策模型;利用先进燃烧诊断及数值分析手段,研究发动机的新型燃烧方式;开展可变正时、低功耗附件、排气净化、结构优化、热管理、发动机控制等技术研究,开发高热效率、高效区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参数决策模型;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40%(基于汽油燃料);发动机产品至少搭载1款插电式乘用车,并获得产品公告,整车达到国六排放标准;产品年生产能力≥1万台。

5.4 超级节能型重型载货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重型载货汽车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开展新型燃烧系统及其控制技术、高效后处理技术、发动机低摩擦技术,以及附件电动化技术的研究;研发卡车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构型设计与优化、重型载货汽车能量管理与动态协调控制等技术;开展系统集成与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研制混合动力卡车样车。

考核指标:开发2款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有效热效率≥50%;开发2款混合动力卡车,整车油耗较三阶段油耗限值至少降低30%(C-WTVC循环,总重≥25吨),满足国6排放标准要求。

6.纯电动力系统

6.1 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化底盘构型,以及底盘线控驱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线控操纵技术;研发分布式电驱动总成、高安全和高能量回收效率的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开发出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及整车。

考核指标:分布式纯电动轿车的整车电耗≤10kWh/100km(工况法),最大爬坡度≥30%,纯电续驶里程≥300km(工况法),0-100km/h加速时间≤6s,30分钟最高车速≥120km/h;电制动降低电能消耗率≥25%(ECE城区工况);整车具备安全稳定的转向功能,并实现小批量试验运行。

6.2 高性能低能耗纯电动轿车底盘及整车开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整车经济性、动力性与操纵稳定性优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电池组安全防护及整车主被动安全技术;开发一体化纯电动力传动系统、电动转向与回馈制动系统、高能效比电动冷暖一体化空调系统等关键部件;研发智能

第四篇: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0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

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组织和实施 — 2 —

过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工作,有充分的名老中医资源;鼓励企业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气虚证除外),系统梳理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足够样本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对相关证候临床特征、证候辨证要素和辨证规范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基础上,阐明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建立中医证候辨识的新方法。

考核指标:以临床试验数据为支撑,完成1~2个与对应疾病相关的中医基本证候的核心病机,明确证候的临床特征与演变规律;初步阐明相关疾病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为提高辨证论治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数据支撑,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提供依据。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1.3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3.1中药配伍复方治疗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确有疗效、临床长期应用的经典名方,整合多学科方法开展经方配伍治疗理论研究,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相关经典名方体外与体内有效组分的解析技术,形成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的技术规范,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解析2~3个经典名方的中药配伍治疗理论和量效关系,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阐明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体内过程及其作用模式,形成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的技术规范,诠释中药组分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完成2个源于经典名方组分配伍的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安全性、临床适应证的证据。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基于常用腧穴的腧穴特异性和效应机理研究 1.4.1经络学说关键问题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在系统梳理经络学说源流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果,利用现代科技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客观的研究方法,探索和解释经脉系统与气血、脏腑相关、经脉病候以及循经感传等经脉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考核指标:提供若干依据充分、机制创新、可以有效解释经脉现象的研究报告与能够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的新策略或建议 — 4 —

方案。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1.5中医“治未病”理论构建与辨识方法技术研究 1.5.1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的自我调理与干预的有效方法和中医技术,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种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构建并成功实施1~2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未病”的服务模式。形成8~10种人体健康状态的辨识方法与技术,建立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2.1.1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医临床优势突出、治疗方案成熟、已经具备一定循证证据的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肺癌等的中医防治,— 5 —

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或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曾牵头组织并圆满完成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的项目。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2.2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循证评价研究 2.2.1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等难治性疾病,以及人类不孕症和代谢性综合征等,系统汇聚相关疾病或病证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明确中医药优势环节,筛选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标,— 6 —

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某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该难治性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具有疗效优势的治疗方案;取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形成或优化临床诊疗指南;基本阐明该病种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申报。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优先支持具备较好研究基础、曾牵头组织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申报单位。

2.3中医药潜在优势病种的新治法、新方案的探索性研究 2.3.1针对中医药潜在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新治法、新方药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郁症、偏头痛、失眠、病毒性疾病、脓毒症和细菌感染性疾病等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的病种或环节,选择有潜在疗效优势的新治法、新方药、新技术,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其作用机理,优化临床方案。

考核指标:完成相关病种新治法、新方药或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优化或形成疗效明确、安全的具有中医优势特色的诊疗方案;提供作用机理的研究报告;申报专利2~3项。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6项

相关说明:每个项目针对1个病种,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优先支持有相关基础的研究团队。

2.4中医康复研究

2.4.1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风等重大疑难疾病所导致的神经系统、运动肌肉系统的功能与活动能力障碍,开展中医康复理论和临床研究,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中医康复共性技术和诊疗方案,优化中医康复结局评价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评定方法、中医康复分级诊疗服务方法。

考核指标:明确1~2种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康复理论,完成3~5种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形成具有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中医康复技术或方案10~20项,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相关疾病康复结局评价方法。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中药资源保障

3.1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1.1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开发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创新资源。遴选民族、民间长期使用、确有疗效的药用植物、或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或常用中药材的非传统药用部位为研究对象,加强珍稀濒危中药人工繁育或类同品研究;开发新药材或新药用部位。

考核指标:完成6~10种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及其类同品(新中药材、中药材新药用部位)临床前研究资料,其中3~5种药材申报临床试验。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2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来源于大宗常用或者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中具有明确药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应用分子生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中药资源“功能基因挖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模式的研究,包括中药遗传资源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合成生物学底盘细胞以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活性成分高效生产的微生物工厂的构建等相关研究,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研究及应用转化水平。

考核指标:解析2~3条典型的大宗常用或珍稀濒危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揭示其形成分子机制,进一步构建高产细

胞工厂进行生产,建立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生产新模式,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养殖)、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明晰药材功效相关功能因子,依据相关功能因子提升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或养殖)、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相应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建立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1~3个,带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 10 —

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户增收(户均增收不少于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元。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优先考虑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省份(2017年已立项省份不能再推荐种植项目,可以推荐养殖项目,已立项品种不再重复支持),每个品种立项不超过1项。鼓励围绕大品种从种植(养殖)、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1.2中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及示范研发

研究内容:建立中医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体系及规范,建立复方保健中药产品功效与安全研究和产品研发平台。示范研究具有良好现代研究基础及应用前景的复方保健中药产品的功效成

分、活性组分,阐释其核心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开发功能因子明确、保健功能确切的复方保健中药产品。

考核指标:提出复方保健中药产品功效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建立产品功效研究、安全性评价、新产品研发评价体系和研发平台;阐释3~5种不同保健功能中药复方保健产品核心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完成3~5种中药复方保健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产业化。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剂型设计与辅料筛选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临床和工业生产的需求,针对中药大品种,选择常用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提高缓控释制剂的载药量、片剂的可压性和注射剂的增溶性等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5~10项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及适宜性评价关键技术规范,提供生产应用资料;筛选出4~8种中药辅料,形成筛选评价技术规范,提供生产应用资料。

相关说明:具有相关研究基础、专业化队伍和中试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优先,具有明确的中药剂型改进、设计、评价与辅料筛选、评价技术研究需求。生产企业须有5种以上剂型产品,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 — 12 —

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中药饮片与中成药整体质量控制及一致性评价技术 4.3.1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中药材及其加工辅料对中药饮片质量和疗效的影响,解析中药饮片质量识别的要素、关键技术和表征方法,探索与质量相关联的饮片数字化质量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符合中药饮片整体与专属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

考核指标:研发5~10项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建立5~10种炮制辅料的质量标准;建立80~100种体现饮片炮制特色的质量标准;建成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饮片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和临床常用的品种;项目牵头单位具有雄厚的工作基础;鼓励具有相关研究基础的企业承担课题;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4.3.2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研究内容: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变革目前饮片生产模式,实现中药饮片生产的现代化。研制规范

化及过程控制智能化的饮片生产线,开展中药饮片批次间的一致性评价研究,同时研制智能化生产线相关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从而构建智能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推动饮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考核指标:选择5~6个原料药材资源丰富并具有地区特色的道地产区,建立3~5条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监控),且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并初步建立规模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饮片生产模式,向医疗单位提供优质饮片。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3.3 特色炮制方法的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炮制技术传承不足,工艺装备落后等问题,重点针对炙法、焖煅、九蒸九晒等传统特色炮制技术,选择合适的代表性品种,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开展特色炮制工艺现代化及机理研究,初步阐释传统炮制技术的科学内涵;开展适合传统炮制技术工业化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质量追溯技术、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究,推动特色炮制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考核指标:完成至少10种炮制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及工业化设备研制,每种技术研究2~3个品种,并评价工业化设 — 14 —

备与传统手工加工质量的一致性、设备的高效性、生产连续性、工艺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建立饮片符合传统质量的判别标准。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3.4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中成药大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索中成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开展中成药组合质量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建立多指标整体质量控制技术,改变单纯以少数几个成分或少数几个“有效成分”为指标建立中药质控标准的模式,建立中成药中贵细药、毒性或有毒药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探索生物效应指标用于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技术;研究色谱和光谱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等用于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技术;探索指纹图谱、中药“溶出曲线”、或DNA身份证等相结合评价中成药批间质量一致性技术。

考核指标:制定20~30种中成药大品种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20~30种中成药品种中贵细药、毒性或有毒药的质量控制技术;完成中成药批间质量一致性评价、多指标整体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并被相关品种的生产企业采用。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中药临床精准用药及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 4.4.1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10种重大疾病防治中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或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探索并完善以疾病或证候为线索评价的方法技术体系;取得大样本临床循证证据;提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结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0种经典名方或中成药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取得循证证据,提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结论;建立2~3项以疾病为线索或以证候为线索进行再评价的方法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代表性经典名方不少于3种,优先支持独家品种。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工作基础的研究团队,以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联合申报的研究团队。鼓励同一品种的多家单位联合申报。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10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智能化脉诊仪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中医诊断设备,重点 — 16 —

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不少于1万例临床患者病例),形成脉诊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5.2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研发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健康检测、监测数据采集设备为目的,开展便携式、自动化、智能化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关键技术方法研究,研制家庭或个人用的移动便携式、可穿戴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产品核心部件和整机设备。基于远程医疗平台等收集并建立中医诊断知识库,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智能化分析,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

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病例库。

考核指标:研发3~5种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集设备(脉诊和舌诊设备除外),申报2~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得3~4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相关产品要取得具有法定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检测报告,提供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相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开展了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的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牵头或参与的企业必须具有研发中医诊疗设备的背景,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老年与慢性病中医康复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慢性病、老年人的康复需求,开发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设备,重点研发人体功能状态评定系统、智能化康复养老、传统运动训练系统等康复设备。

考核指标:研发中医康复设备样机不少于6种,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实 — 18 —

用新型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开展了中医康复设备研发与健康数据采集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产学研结合,牵头或参与的单位必须具有生产、研发中医康复设备的背景,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 5.1.1中药国际标准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广阔国际市场前景的已经开始或计划在欧盟注册的10个中成药大品种,按欧盟传统药物注册的要求开展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为在欧盟或其成员国获得传统药物注册提供支撑。按美国或欧洲药典等国际主流药典和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要求,开展一批常用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推动相关标准被国际主流药典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

考核指标:制定10个拟在欧盟注册的中成药大品种的质量

标准,达到欧盟或其成员国完成传统药物注册的相关技术要求;建立100种常用中药的整体质量标准,其中至少20个以上的标准被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等国际主流药典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已被国际主流药典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的品种不应在此项目中再次申报。

6.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1.1藏医、蒙医、维医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药防治肝硬化腹水、中风后遗症,蒙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维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乳腺癌、胃食管反流病,傣医药、壮医药、哈萨克医药、彝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制剂与质量控制、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规范诊疗方案及特色诊疗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防治方 — 20 —

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等服务包不少于5个。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少数民族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研究队伍。

6.1.2藏医、蒙医、维医、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药物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民族药综合研发平台,围绕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防治,优选民族药品种或少数民族医药经典方药等重点品种,开展示范开发研究,明确其临床定位,开展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制剂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构建集成产学研、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民族药全产业链的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打造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开发综合研究基地;结合本少数民族药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评价技术体系,完成2~3项方药研究技术;在本少数民族《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民族药品种或民族药经典方剂中,选择1~2个代表性品种,完成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制剂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为少数民族医药研究提供示范。

实施年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科技厅(委)组织推荐,各限推荐1个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本地区民族药的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实施方案。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2家。

2.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3.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4.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3 —

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五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与扩内需、保增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相结合,着力引导和促进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开展科技创业活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现代农业和涉农领域中的转化应用,为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创新体系奠定基础。重点支持对我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的现代种业、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转移。

二、支持重点方向

(一)现代种业。

着力转化一批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培育行业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进程。本重点支持: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竹藤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的转基因新品种。

(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转化一批促进提升食品加工安全性和附加值,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本重点支持: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4.远洋渔业和海上储藏加工技术和设备。

(三)饲料及添加剂。

通过转化一批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效果好饲料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饲料产业技术升级,为畜禽产业生产提供保障。本重点支持:

1.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2.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

3.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4.畜禽水产等配合饲料转化增效技术及产品。

(四)生物农药和肥料。

着力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创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企业。本重点支持: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及产品。

4.生物肥料、有机肥、缓释控释肥料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五)农机装备。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设施化、信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本重点支持:

1.农作物、牧草、林木种子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4.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

5.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

(六)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本重点支持: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

(七)林产加工。

转化一批能带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林产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本重点支持:

1.农林废弃物新材料及其高附加值产品制造技术。2.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八)乡村环保。

着力转化一批改善和修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技术成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本重点支持: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九)乡村现代物流。

转化一批高效、安全、节能、低损耗、通用性强的乡村物流技术成果,通过促进乡村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本重点支持:

1.粮棉油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2.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与配套设备;在线快速检测、分级、评价和定价技术系统。

3.物流信息的采集、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与配套设备;粮棉油物流数字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技术。

(十)动植物保护及防灾减灾。

转化一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农业防控自然灾害能力。本重点支持: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三、申报条件

(一)支持对象。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中国大陆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

(2)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3)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

(3)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二)优先支持对象。1.优先支持的单位。

(1)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科技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良好产业前景的企事业单位。

(2)技术水平高、持续创新能力强、管理科学、产品市场前景好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鼓励由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合作。

(3)国家星火龙头企业和星火外向型企业,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产业带等科技产业化基地内的企业或单位。

(4)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合作的科研院所。

(5)国家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科研单位整体转制并从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

2.优先支持的项目。

(1)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或优势产区的项目。

(2)能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项目,具有显著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

(3)科技创业、科技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以及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相关项目。

(三)转化资金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单位。

注册资金少于50万元的企业。2.不支持的项目。

(1)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2)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

(3)已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

(4)不属于《200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四、支持方式及相关要求

1.200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采用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2.项目支持金额为50-300万元,一般项目50万元、重点项目70-100万元、重大项目300万元。

3.其它相关要求。

(1)在项目新增投资中,申请单位为企业的,须有不少于申请转化资金数额的自有资金。

(2)重大项目的组织,按照2009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突出支持对发展区域经济、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集成配套技术成果,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申报。

(3)公益类项目须在申报书中列出明确的、可以考核的公益性指标。

五、申报要求

(一)推荐指标。

2009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继续采取限额推荐。推荐单位推荐项目数量不得超过下达的控制指标数量。推荐项目控制指标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内蒙古等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省(区)各20项;其余各省、自治区各15项。陕西省可增报5项,重点支持杨凌高新区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10项;计划单列市不超过5项。部门保持去年推荐数目不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可各推荐一个重大项目。

下载“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