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文库版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化街道工委统筹职能 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初探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硬实力外,还包括由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打造科技与服务品牌,强化文化魅力,以提升软实力参与全球竞争”。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西城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更加具体化提出了“文化兴区”发展战略,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大栅栏地区在西城区发展定位中处于中轴线西翼文化带,拥有传统商业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这里以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字号商业文化,以四合院、故居为代表的会馆宅邸文化,以琉璃厂中心的北京士人文化,以坛庙、小吃、民俗为代表的民俗饮食文化和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南城京味文化的集中体现。清代鼎盛时期,大栅栏地区享有“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强烈的市场竞争将大栅栏一度推向了边缘,成为中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阶层和外地旅游者的购物场所,其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难与昔日并论。
大栅栏街道工委是大栅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使大栅栏再次与西单、王府井形成环天安门的三足鼎立之势,这成为新时期赋予街道工委的历史使命。大栅栏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和保护?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提升这里的文化软实力?本文分析了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显著特点,总结了大栅栏街道工委统筹开展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做法,围绕着“文化兴区”这一战略下的“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具体目标,提出初步探索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有所裨益。
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显著特点
一是独有文化价值性。大栅栏地处前门外,历代的名人及名人故居文化系列,汇集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精英及光耀千古的名人、学士,特别是元、明、清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和各代的名人、学者、鸿儒、高僧等各界的杰出人物,都汇萃于京城大栅栏,比如:纪晓岚故居在80年代成为全区最早的保护院落,梅兰芳的祖居备受世人关注。大批历史名人的庭院居所(祠堂),不仅记载着他们的生活与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动,也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见证,更是北京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
二是著名商业影响性。北京历史上的传统商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盛的,自明清以来,形成了前门地区(大栅栏和廊房头条、二条)及琉璃厂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区,并先后产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商业建筑和老字号商店。大栅栏的平房院落与这一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如:施家胡同的多所四合院,实际是旧时京城各大银号所在地。大栅栏地区的院落有的是在商业经营中前店后场;有的是商家安家落户;有的是服务事业,经过数百年的积累,保持传统特色在院落中有很多故事。
三是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随着旧城开发改造,老北京的胡同逐渐消减,但是,大栅栏的胡同经过1965年的胡同整治后,114条胡同中至今仍保留着113条胡同。胡同的完好保留为传统文化院落的保留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东北园北巷长30余米,9个院落其中有6个挂牌保护院。每个院落大门上的对联故事还记录着时代烙印,住在这里的群众对院落的旧时故事至今还津津乐道。
街道工委统领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做法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激活这片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大栅栏地区的文化活力,是肩负着复兴大栅栏历史重任的大栅栏街道工委面临的现实问题。街道工委针对地区特点,积极履行“统筹职能、服务地区发展”的工作职责,围绕着“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在理念支撑、氛围营造、人文储备、区域化党建四个方面,开展了有效尝试。
一、文化理念,撬动支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大栅栏街道工委认真领会各级领导指示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统领地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时巧打“文化牌”。通过总结近年来地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街道工委不断深入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逐渐明确了地区文化发展目标,谋划出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文化发展举措。作为西城区第一个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街道,街道工委立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挑战,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工委”“大党建”“大服务”“大统筹”等具体的工作理念之中,制定了“不断激发现代生命力,进行文化品牌的提升;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彰显区域文化魅力”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党建为龙头、发展为主线、稳定为基础、民生为根本、文化为灵魂”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街道工委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在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感召力,从而进一步凝聚了地区各类社会力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以文化建设推动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浓厚氛围,彰显特色
文化氛围是文化力量的最直观展现。大栅栏地区老北京特有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这里基本保留了原来胡同的肌理和格局、仍旧活跃着众多百年老字号,在氛围营造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老旧平房多、人口密度大、业态水平低等也成为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阻碍因素。街道工委立足街情,将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视为地区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街道工委打破各职能部门界限,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建立资源整合、互动联动的机制,相继启动了月亮湾建设、煤市街拓宽整治、大栅栏商业街建设、大栅栏西街建设、琉璃厂建设等多项工程。改造后,大栅栏商业街上清雅的青砖路面,古香古色的建筑店铺,红窗灰瓦错落有致。大栅栏西街整条街巷修旧如旧,不仅有北京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轿子楼建筑——青云阁,还有京华客栈、观音寺等十七处文物级建筑,形成了传统中式建筑、民国式建筑、西式建筑相混合的中西合璧式风格。已启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动的杨梅竹斜街改建工程,将连接起大栅栏传统商业文化区域和琉璃厂古玩文化聚集区这两大旅游文化板块,同时,琉璃厂仿古艺术廊桥的开通,更将扩大地区整体效应,实现为大栅栏地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的初衷。
三、人文素养,储备实力
人是地区竞争力之本,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实力构成。基于这种认识,大栅栏街道工委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依托“学习之星、管理之星、敬业之星、发展之星、维稳之星、帮扶之星、文化之星、成长之星”等八类具体实践载体,不断激励街道干部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储备实力。坚持举办“智慧之光”大讲堂,开展外单位岗位交流锻炼等活动,打造“学习之星”;加强机关中层科级干部能力素质培养力度,每季度举办科长论坛,打造“管理之星”;倡导敬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每名干部成为“敬业精神”的传播者;提倡要有区域化工作视角,要善于统筹应用西城区高层级政治资源、高端优质金融产业、老字号集聚等利好叠加效应,争创“发展之星”;鼓励干部争做把握形势见事早、落实责任工作实、依靠群众民意顺、加强引导人心稳的“维稳之星”;要求党员亮身份,争做事关民生总挂心,百姓冷暖常牵情的“帮扶之星”;鼓励干部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投身构建城市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之星”;鼓励干部在党群共建、融合区域资源中竞相比学赶超的“成长之星”。街道工委创先争优争做“八星”活动,在机关形成了一股知识型、力量型文化新浪潮,为打响地区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了积极的人文优势。
四、区域党建,繁荣文化
2010年,大栅栏获得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的称号。在这个1.5平方公里就有30家老字号的字号密集地,政府和企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街道工委将老字号视为地区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在推进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结合地区文化特色,重点探索老字号企业党建引领传统文化发展、以党建活力促进文化繁荣的创新途径。
街道工委将老字号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内涵高度契合,建立了集文化特色街区、传统商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26家老字号及知名企业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商业街区党建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建协调委员会+商业街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商业街区联合团委”的党建工作体系。同时,将文化理念融入区域化党建,以党建为龙头,以品牌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至少每月一次的区域化党建活动、以“统筹区域党建 引领商业繁荣”为主题的老字号企业党建沙龙、“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领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发展论坛、“邀约大栅栏 品味老字号”老字号旅游文化购物节、老字号体育文化节、老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号企业青年演讲比赛、台商与老字号论坛、外国人游老字号等活动,不断提升大栅栏商业街业态和文化内涵。街道工委借助“打包式”集约化工作形式(即集中整合区旅游局、商务委、中华老字号协会等各方资源,进行整体策划、整体组织、整体宣传),完成了由原来小而全的个体点位发展模式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的区域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区域经济、老字号文化弘扬的同频共振。
以上总结了街道工委统筹领导社会组织开展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本着巩固成熟的,提升尚存的,完善发展的,发掘未知的这一思路,下文将围绕着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重点探讨街道工委统筹推进实施“文化兴区”这一发展战略的对策方法。
街道工委推进“文化兴区”战略初探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提升软实力参与全球竞争”。西城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在此大背景下,大栅栏街道工委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立足 北京市委市政府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大背景,结合地区优劣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明确优势,错位发展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大栅栏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把自己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台上来挖掘自己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围绕自身的文化优势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分析,大栅栏地区比邻西单、王府井、前门这些成熟商圈,虽在高端时尚、现代娱乐、消费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及,但字号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民俗戏曲特色鲜明;大栅栏地区紧邻故宫太庙这类皇家建筑群,虽建筑风格远不如后者恢宏大气,但市井草根气息浓郁,名人故居、会馆宅邸多达100处,是个能讲得出传奇故事的好地方。北有排场讲究的北海仿膳,但发迹大栅栏的厂甸庙会、门框胡同老北京小吃文化的鲜活表现张力更强。东南有古玩捡漏天堂潘家园,但以大栅栏地区琉璃厂为中心的北京士人文化才是宣南士人文化的独有标记。
无论周边几大成熟商圈如何发展,对于首都北京来说都是锦上添花,而只有大栅栏地区的区域经济实现突破性转型发展,整体经济格局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大栅栏街道工委在制定街道发展规划和目标时,将在大的视野范围内逐渐明确地区文化优势,树立错位发展观念,不断提炼出大栅栏精神,紧紧围绕这个“魂”,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一套系统的地区基本理念,以凝聚、感召干群,引爆大栅栏地区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
二、战略机遇,体验经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对以往开辟新城,通过开发增量来获取发展的粗放式扩充路子已经摒弃,开始鼓励对原有的资产、原有的城区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和整合,比如像大栅栏这样的老城区。当前,旧的城市格局正在悄然而迅速的洗牌,新的秩序正在博弈中诞生。这个时候,大栅栏地区若是小打小闹,不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则是在发展道路上的一错再错。大栅栏街道工委要抓住机遇,在一个全新的战略坐标上找准地区发展的位臵。
街道工委通过观摩798、南锣鼓巷等成功转型的体验区域得知,一些老旧城区正是抓住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机遇,有的成为文化事业中心,有的变成博物馆,有的成为开发新产业的基地。而所谓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它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审视大栅栏地区不难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稀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其他中心城区所不具有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空间大。此外,大栅栏地理位臵优越,交通枢纽集中,人流潜力大。这给了街道工委从原有产业结构的遗产中寻找升级换代的新机会。要想把握机遇,就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发现、梳理和整合资源,以增量激活存量,为地区经济导入更有活力的经济因子。
三、资源串珠,景观廊道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大栅栏地区发展体验经济,体验旅游成为可行的途径之一,而成功打造旅游体验道具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需要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区域,同时配套打造系统化的空间设计,将不同旅游体验区域联合起来营造环绕式的体验氛围。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体验旅游的资源优势,但大都处于零散状态,一些名人故居、传统四合院因为商居混杂、私搭乱建而面目全非,处境濒危。大栅栏地区业态以商业零售、低端餐饮和旅店为主,整体档次低、相对落后。基于“火锅理论”,以提高地区的外向度和增强地区的辐射和聚合能力为目标,大栅栏街道工委将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落脚点放到把地区现存的零散的“资源珍珠”有机地串成一条项链,打造系统解读大栅栏地区文化符号的老字号文化、琉璃厂古玩文化、故居民俗文化等的不同旅游集群。这些旅游集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而是为了一种更高境界的体验旅游,它给游客一种看不见、说不出的独特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个体完全融入其中,任何感受都是身心的体验,所有事物(甚至是空气中的因子)都成为道具。让游客流连忘返,感受到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怀旧。
另一方面,大栅栏街道工委认识到,要想发展体验旅游,除了要推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迎合市场需求的体验产品,还要打造那种迎合体验品位的区域空间氛围。大栅栏地区的体验旅游,如果说各个历史文化旅游集群是体验的点要素,那么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些集群串联在一起的街巷廊道则是扮演了体验引导和体验补充角色的线要素。一方面它肩负着交通线路的疏导功能,另一方面,沿线的休息座椅、垃圾桶、指路牌等基础设施也成为游客整个体验活动的审美体验道具。作为一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大栅栏地区提出“打造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文明生活相统一的新街区”的发展目标。虽然经历了近年来的多项地区重点工程改造,但大栅栏市政设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街道工委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继续做好城市建设,改善环境风貌,提升市政水平,更重要的是将从区域空间整体规划的角度,统筹社会各类专业资源做好一系列景观廊道设计和实现。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形成与大栅栏地区文化风格和谐一致的设计感,特别是那些链接不同历史文化景点之间的街巷廊道也将在设计上体现出过度感和层次感,避免给游客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带来雷同或突兀的遗憾。
五、人文绿洲,区域营销
发展体验旅游,提供特色的旅游服务是舞台,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街道工委在提升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过程中深知:大栅栏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先天的文化资源禀赋,更来自于这里的大栅栏人。大栅栏人是地区竞争力之源本,大栅栏的人文精神是支撑这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什么样的产业经济,造就什么样的地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气质,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为此,在制定大栅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时,街道工委将这种无形的人文精神考虑在内。
由于大栅栏地区基础设施总体条件差,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移居外区,而房屋则出租给流动人口,这些人多以做小买卖或体力打工为生,整体素质不高,给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北京市“ 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强新城综合功能,来推动人口空间布局优化,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这给大栅栏地区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机遇,但又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街道工委在北京市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过程中,将有步骤计划的重点针对保留的原住民、老字号企业员工和重点单位员工等几类群体开展引导和培育性学习教育活动,使其成为大栅栏体验旅游舞台上的长袖善舞者。另一方面,街道工委将围绕地区发展定位,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植吸引政策,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向本地区流动,真正扭转地区贫民化趋势,给发展大栅栏地区体验旅游以有力的人力资源补充。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体验旅游,围绕地区资源特色和文化优势,设计好体验主题,举办好大中型区域营销活动,也是至关重要。从2008到2010,从奥运的北京到世博的上海,无不证明,只有抓住举办大型活动的机遇,才能在较短的时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取得最好的展示效果,产生最大范围的影响力。2011年9月至10月期间,大栅栏成为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分站之一,承办了北京大栅栏(西街)“设计之旅”新街景等项目。来自北欧和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聚集一起,通过发现之旅和开放营的形式,在老街区深度挖掘大栅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诸多国际顶级设计师、300余位国际一线设计师、千余件全球征集来的作品,均为急速提升大栅栏国内外知名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今后,街道工委将进一步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用符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手段,打通传统与时尚之间的桥梁,将大栅栏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凝聚到一个个有地域特色的高端主题项目中。同时,利用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先天优势,适时抓住举办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活动的机会,从区域营销的角度借助高端媒体,按照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将大栅栏地区原创文化产品展示给国人、世人,求得大栅栏地区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最大化、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显著提升。
作者:大栅栏街道工委宣传部 孙玮
2011年10月10日
第二篇: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 国民素质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新时期,我们将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历史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内容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呢?关其键在于此种文化的有效性,我们所说的有效的文化是说: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强化精神、思想先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体现,其作用有:
第一,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
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
第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硬实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第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竞争,我们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就,更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而又对外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文化,且能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和影响。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有切实措施。
第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掀起发展的热潮。同时,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传播制度,采取合乎传播规则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融入主流,保证信息传播正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主流文化市场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包括要不断扩展外贸的基础。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我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第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以至于美国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大胆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来看待,把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并积极主动地经常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将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第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六,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既要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又要加到文化的传播力。
第三篇:提升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王斌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眼点。在城市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城市的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管理型跃升为经营型。经营就意味着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衡量标尺,对于连云港来说,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将她作为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后起之秀,定位为苏北沿海开发的龙头城市,我们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后发崛起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则是指软实力中的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它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创造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吸引力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效力,既是一个城市在竞争中为之努力的进程,也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完美目标。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讲,我市与周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特别是与苏锡常地区相比,综合实力的提高仍然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基础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等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包容精神的不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忆往事,我市的发展曾经多次与机遇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都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找到原因。当我们面临新一轮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城市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使之在建设富有特色的当代城市文化中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灿烂光彩,从而彰显城市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一种凝聚力。这方面,我市历史文化工作者几十年来,付出了世人为之赞誉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何将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篇需要去认认真真做的文章。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所谓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架构安排,是重点与一般、先行与缓办、亮点品牌与铺垫项目的有机统一。以我市来说,继续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就是一个战略重点;但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智力努力打造像徐福东渡、镜花缘、海州二刻等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通过学术研讨、文化旅游、出版专著、文物保护、演艺造势、影视媒体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它们与西游记文化共同形成一种“集约”式的文化“组团”,产生一种始终激励人心的主轴效应,政府的作为就是运用手中的行政资源予以指导和推动,并通过职能部门、民间社团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战略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看,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之路的转型期,发展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对我市来说,由于原先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苏南一带长三角地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是那么尖锐,产业布局中有很大的绿色、低碳空间,因此在我市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夯实沿海开发的产业支撑,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与环保、新医药、新传感网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农业与海洋旅游观光业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十分需要给文化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留予一个大的发展空间。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其中既要有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部分的投入,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和政策效应,大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其品位的象征,它不仅表现在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量与质的方面;也表现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方面;还表现在大众娱乐消费空间如影剧院、歌舞厅、文化广场等所体现的现代人文气息等等方面。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爱祖国,爱家乡落实在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上,就像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的牧羊人能随意地向客人如数家珍似地讲述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那样,如果我市的市民也能信手拈来地讲一段西游记和镜花缘,说一说秦东门和将军崖,哼一曲五大宫调和淮海戏,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豪的城市;更上一层,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市民都能像普通美国人,对南北战争时期留下的至今不到300年的历史文物都视为珍宝那样,爱之惜之地对待我市每一处千百年以上的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觉的城市。就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言,当今之世,在文化多元的声浪中,不乏有拜金主义、损人利己、腐朽低俗的文化噪音,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积淀和当代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与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和人文的关怀结合起来;把唱响主旋律与广泛性、普及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倡导文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持之
以恒、锲而不舍,我们这座城市就将成为一个具有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家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民众中提升了。
打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营销。现代城市需要输入一种经营理念。所谓城市经营就含有营销学上的一定意涵。当然,远不是那种简单的商品营销,而是在一种在更大空间和时间上的城市综合实力的营销,通过这种营销换来的是城市的人才汇聚、国内外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从而吸引投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才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上努力打拼。一是要打出名人名片牌,特别要打出与近现代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名人名片牌。南通人打出张謇名人名片牌就打得很好。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也是近代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南通人讲到南通文化几乎是言必称张謇。同属江北名流的海州人沈云霈,在海属地区大兴近代实业,力主东陇海铁路以海州为终起点,为使连云港成为今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他是我市近现代实业的奠基人。而且,其诗词歌赋、书法作品亦颇有造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不但宣传得不够,挖掘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更有甚者套在沈云霈头上的“大地主”、“保皇党”、“封建余孽”、“复辟狂”等等紧箍咒似乎还没有彻底解禁;既使是正面评价他的文章,每到赞颂之后总留有一笔但书。其实纵观沈云霈一生,功大于过,特别是对家乡的近代经济的历史贡献,可以说功德无量。对于历史人物,毛泽东早就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对沈云霈这样的历史人物,要放到清来民初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保皇”、“复辟”固然可以评论,但主要的是要看他对那个时代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贡献和建树,看他在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上是否顺应潮流,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个楔入点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有功于港城人民的沈云霈来。因此,我们主张恢复沈云霈故居,建立沈云霈纪念馆,矗立沈云霈雕塑,出版沈云霈年谱和研究专集,开展沈云霈实业思想研究活动并适时举办专题研讨会。沈云霈是一张不可不打出的名人名片牌,岂能熟视无睹、等闲视之。二是挖掘整理名人名事牌,如孔子相鲁会齐侯故事、李宝水师抗金故事、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王同疏浚蔷薇河保民故事、万毅将军指挥连云港保卫战故事、陈毅元帅智擒郝鹏举故事等等,史书上、方志里、民间流传中有许多版本,需要研究、整理、包装,推出一批出版物、影视剧和纪念地,为我们的地域文化壮色,为城市形象添彩;三是要把人文景观旅游、风光旅游与地域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文化亮点结合起来。现在的情况是缺乏点与线、线与面的结合,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譬如将军崖岩画、孔望山造像、东海庙遗址、徐福村遗址、花果山西游记景观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联的、孤立的点,其实如果从中国道教的源头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看,从天神星象崇拜——巫术信仰——黄老崇拜——多神崇拜一路走来,它们之间确实又有一条道教文化(包括佛教)的线贯穿其中。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类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连云港道教文化游”这一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不但能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也将极大搞活旅游的经济收益,两者相
得益彰,何乐而不为?然而,眼下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一种倾向,似乎年代越久远,神秘色彩越浓厚,考证起来越玄奥莫测越好。放着现存的、可行的、具体的人文景观不去操作和整合,放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事不做,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人才“空转”。克服这种倾向,固然需要历史文化研究人士研究课题的自觉调整,也更需要在社科领域营造一种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学术氛围。当然,社科主管部门在科研规划上也要有所侧重。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正确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的城市竞争的上上之策,也是一个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远大目标。对此,我们既不可望洋兴叹,无所作为,也不可企图一蹴而就,一举成功。既然是软实力,就要靠软功夫。政府主导和拉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民间的参与和企业的投入是一个积累过程,薄积厚发、蓄势待发,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能保持一种按比例的均衡同步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扬别人没有的文化优势,最终就能将我们这座山海相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海滨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谐相融、生活幸福、具有尊严的东方大港。
分享0
顶
第四篇: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改变人类思维、理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事实和影响,都被称为文化的一种因素。
在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我们还要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历史责任。
即将到来的各种盛会,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 实力”(Soft Power)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
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荐)
李开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驱动力、感召力、竞争力、生产力。文化发达的城市,经济贫困是一时的;文化贫困的城市,经济发达也是一时的。软实力,硬道理,如何打造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让人因有文化而更富有内涵,社会因有文化而更加和谐,经济因有文化而更具活力,城市因有文化而更富有魅力。麻城坚持“文化立市”战略,打造文化软实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培育市民精神信仰
信仰能给苦难以坚强,给空虚以慰藉,给茫然以方向。要培育市民的精神信仰,再造城市的精神家园,努力使绝大多数人做到人生有信仰,生活有理性,精神有归宿,内心有力量。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精神信仰体现在道德追求、事业追求上,体现在促进麻城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崛起上。
提升市民文化修养
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最终体现在人身上。追求理想的实现。人生应当要有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从长远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追求理想的实现就是为党和人民干事。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人生升华的过程。追求知识的提升。吃饭是给我们物质的身体补充能量,读书是给我们精神的生命补充营养。建设学习型城市,干部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群体。要让学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事业之基,让读书成为我们麻城人的生存方式。要大力营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求乐,学以致用的氛围,使读书学习成为提升个人修养的不竭源泉,使“读讲唱练”成为麻城人健康、精彩的新生活。追求人格的完善。权力可能会使人怕你,但人格会使人服你。我们搞工作仅靠权力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人格的魅力。我们的男士身上要多一些“文化之气”,少一些酒肉之气。女士身上要多一些清丽和高雅之气。
构建文明开放城市
积极构建文明城市。文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享受,文明是城市最美丽的风景。要让城市文明起来,就要让“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在麻城扎根。当别人对这些已经淡忘的时候,我们还在牢记;当别人认为这些已经过时了的时候,我们还在坚守,就必有成效。开展“四城同创”,建设生态家园、清洁家园、和谐家园、魅力家园,就是要着力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就是要使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园,使外地人喜欢我们的家园。积极构建开放城市。首先,思想上要开放。麻城处于大别山区,受大山文化中的封闭自大、骄躁虚荣等影响较深,如果固守这些就会落后。我们虽然身处大山中,但思想、眼光要能越过高山,进入世界。其次,行为上要开放。我们既要继续张扬麻城人勤劳勇敢、朴实厚道、热情好客、节俭重教等优良传统,更要致力于吸纳国内外现代文明中的积极因子,在交流融合中增进麻城城市文明的先进性。我们正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旅游型城市就是开放型城市,就是充满温馨友好的城市,就是宾至如归的城市。第三,政策上要开放。推进外出务工经商,促进回归创业,深化招商引资。消除“排外”心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主动承接外地客商、人才、资金、技术的加盟,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弘扬发掘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文化是城市的神韵。只有文化兴盛了,才能优化市民素养,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多的理性,更多的诚实,更少的犯罪,更好的人才。我们要努力实现麻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要大抓文化,抓大文化,建设“文化麻城”,积极向“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夯实“文化之基”。要注重培养文化名人或借助文化名人来开采麻城这座文化金矿,推
出名篇佳作,提升城市名气。要大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积极推进麻城大剧院等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要弘扬和发掘麻城走向世界的杜鹃文化、饮誉全国的麻姑文化、芬芳千古的杏花村文化、影响世界的李贽文化、书墨飘香的书院文化、科举鼎盛的进士文化、情注麻城的名士文化、风起云涌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戏剧文化以及遍布民间的民俗文化。要继续打造“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品牌,继续发挥杜鹃文化的影响力。拓宽“文化之流”。文化在麻城,活力在民间。要努力让文化的清泉流入民间,流淌进市民的心里。大力支持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城市的文化传播愈广,城市的价值愈大。要精心策划努力使麻城文化的清泉流向全国,流淌更远,把麻城文化传播出去,提升麻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