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9-05-13 09: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文化软实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文化软实力》。

第一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09金融 曾小芬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关键词,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硬实力”是指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力量,而“软实力”是在此基础上,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力量,是一双无形的手。表面上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我觉得“软实力”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思想、价值观等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且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很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的作用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许多国家对于发展文化“软实力”有不同的方式,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它们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策略,这其中有利有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经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美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成果,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它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至此它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实际上,它是有一套完整的发展策略的,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美国对内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维护主流价值观念,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对外在强大经济实力和高技术的支持下,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在扩展本国文化利益的同时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从美国的文化发展来看,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点和能力去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制定好明确的发展策略,以便有迹可依。

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法国设有文化部,在文化发展方面不像美国太信赖市场的作用,而更倾向于国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对自己的历史传统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处于守势而反对文化入侵。法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对内扶持、赞助本国文化产业,对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提升法语地位,加强法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最终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从法国的文化发展来看,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候,我们要肯定优良的历史传统,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信心,也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国家政府也要占据主动权,制定一些保护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发展扫去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第二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2.四大发明遭遇挑战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 “创造”的。

“四大发明”中遭遇挑战的还有“造纸术”。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的说法。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

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4.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

“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

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3、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

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成为了中国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

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艺横《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作 者:文件起草组 编著

《 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第四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基于约瑟夫·奈,与美国不同的概念,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正式从宏观决策层面提出文化软实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源于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对内发挥凝聚力、创新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能力。

在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或许很多人会质疑文化的力量。或许在星光璀璨的物质生活里,文化似乎并不闪烁:或许它像是深海中的某种物种,你只其存在却不知其力量有何其强大;或许在你认为文化只不过是路边的一朵习以为常的野花,存在只是点缀路边的风景,就算没有也无伤大雅。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却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十八大中明确地指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许很多人会质问,为何文化软实力在今天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不可分开而论的。文化软实力或许不像经济实力那么显著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像科技那么深入人心,但是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如今,众所周知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被韩国人所抢走专利后,中国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开始挽救千千万万临走在消亡边缘的那些璀璨文化。因为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仅仅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由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

过去的一百年里,各国为追求物质文化疯狂的发展经济,而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过去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早已被如今“市场搭台,文化唱戏”所替代,这便体现了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便是精神的血脉。邓小平曾说:“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便是好猫。”所以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文化,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上,能指引我们的便是是优良文化,便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缺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在精神上也体现出了独特的重要性。

中国虽然拥有了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但在反正文化软实力中也应当结合当今国情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现今,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丰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价值观来凝聚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之为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解放生文化产力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不可忽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文化发展体系的权威和公正,制定和完善扶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创造文化固然重要,但是若是缺乏有力的传播手段,那么即使在黑暗的夜空它也无法尽情闪烁出它的光芒。所以增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我相信,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以增加我们整个民族的力量。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基于该国的文化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一国的一切文化都是该国的软实力,只有当一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中能够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主动接受时,这种文化才直接转化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文化振兴的号角,文化是构成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源。二十一世纪,发展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关键字】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国家竞争力

【引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软实力。

【正文】文化是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纷纷研究文化软实力理论,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成果中,较早的是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他提出把文化看做一种软权力,即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技发展、意识形态等因素看做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并认为软实力的力量来自扩散,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对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进行,已经有部分学者作了这样的尝试.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一文认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所体现的软实力观是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为了避免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要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可称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力。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一文阐述了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般就是从文化在整个软实力系统以及国家系统中的地位来进行论说。童世骏《文化软实力》一书提出,文化作为软实力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还因为一方面,文

化往往构成了同样体现软实力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着密切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该书还指出十七大强调“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在世界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当今世界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不可忽视的精神因素,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构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另外从文化建设与国家战略、民族政治等角度来看,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国家竞争力上市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就是借鉴别国崛起的经验从文化选择上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思想和体制的创新。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等的关系。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另外孟淑媛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一文中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有时也相当的明显。在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就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许多学者从整体着眼,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保护”与“创新”是一对并不相互排斥、对立的结构。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要保护也要创新。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成功的保障。“引进”和“输出”也同样,引进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输出是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扩大自己的影响,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保护”和“创新”相协调,“引进”与“输

出”相结合,是繁荣和复兴中华文化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与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力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欲世界性的关系。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基础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厚德载物的崇德精神,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大众性、开放性的建设。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一文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儒家道德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所建构的注重人伦秩序的伦理精神和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理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同时这一文化战略又为儒家道德哲学向现代化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必须关注全球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这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同时,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积极进行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媒手段。

总之,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我们应抓住我国文化优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吸引力,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见识的文化根基,在无形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中国文化的自恋情结和封闭排外主义把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且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重视民族特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另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站,让群众广泛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方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新力。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注重文化创造力,特别是开发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精品。提升国民素质,形成文明自信、理智负责的大国国民形象,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文化交流等活动的日益增多,国民素质越来越对国家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直接的基础性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国民素质提高创造社会环境;重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

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

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

童世骏《文化软实力》

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

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

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

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

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魏思政,张锦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孙悦,陈鑫《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文化建设》

李彬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沈壮海 《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孙西辉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武铁传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集提升路径探析》

何芳《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

下载浅谈文化软实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文化软实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文化软实力(范文大全)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

    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

    文化软实力5篇

    论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单位:政法学院 姓名:顾敏玉 摘 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

    文化软实力[五篇范文]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

    文化软实力(推荐阅读)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

    文化软实力演讲稿

    汇报讲稿 说明:汇报的引言部分由一个人讲,引出主体部分,然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习总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形式,一个同学代表习总,另外四人扮演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与习总展开互动,通过PPT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