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黄金攻略

时间:2019-05-14 22:1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考试黄金攻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考试黄金攻略》。

第一篇:毛概考试黄金攻略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第二章

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四线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世界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答: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

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重要意义。

答: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他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①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

②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1.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机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实质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性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九章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第十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他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答: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十一章

1.试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藏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但是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经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真正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4)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第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第十二章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答: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是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三章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第十四章

1.说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如何正确认识“四个尊重”?

答: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

量源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第十五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占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如何认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2011-06-12 11:46

考研前哨2011-06-07 11:18:37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第二章

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四线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世界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答: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重要意义。

答: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他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①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

②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

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1.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机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实质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性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九章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第十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他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答: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十一章

1.试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藏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但是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经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真正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4)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第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第十二章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答: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是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三章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第十四章

1.说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如何正确认识“四个尊重”?

答: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第十五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占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如何认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二篇:毛概考试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列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所以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 :“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三篇:毛概考试必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近代中国的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花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6、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土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0.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我国已经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1.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五中全会精神。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10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0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0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10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及其主内容?(10分)

2、如何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0分)

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02、简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03、简述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10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10

l、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10分)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0分)

第四篇:毛概考试

辨析、简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3、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问题,体现了一个精髓,4个方面)

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四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2、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地主阶级这个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

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6、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达起来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8、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

1、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有要求和必然条件

2、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难以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9、具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内容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0、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简述科教兴国的战略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势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性科技人才

12、“新三步走”战略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互关系: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

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4、对外开放提出的背景依据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引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15、“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

16、市场经济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第四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17、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及其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滋自我完善和发展。

19、基层自治体系基本内容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论述

1、科学发展观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背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自己的理解)

2、我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自己的理解)

3、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自己的理解)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长期性,联系实际 1第一、、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

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是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长期性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实际)

3、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自己的理解)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自己的理解)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自己的理解)

4、创新型国家基础措施目标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5、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 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己理解)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自己理解)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自己理解)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自己理解)

第五篇:毛概考试

简答题

1.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0页)

答(a)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b)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由于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253页)

4、农村基层民主,城市社区民主政治,职工代表大会。(234页)

5、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240页)

6、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表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74页)

7、外交工作总布局:我国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333页)

8、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60页)

9、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327页)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

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327页)

答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什么问题?(370页)

答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材料分析

分配制度改革的制约问题?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用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对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随便写)

如何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

1.努力工作,使自己的收入又快又好滴发展。

2.了解法律,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明显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4.加强自己的学习,全面改善学业成绩。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己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6.多选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富裕程度差别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BCDE)(196页)

A.实行按劳分配原则B.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差别 E.共同富裕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是(ABCD)(255页)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指(ABC)(229页)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 D.担任政府公职E.参与经济建设

重质的提高。(189页)

选择题 第八章

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制所有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待定)

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等

第十一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党能长期执政的原因是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多项选择

1.富裕程度差别???

2.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多项)

3.农村基层民主,城市社区民主政治,职工代表大会(多项)

4.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多选)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多项)

6.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多项)7.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表现在 AB,(CD待定)8.外交工作总体布局?P330

9.毛泽东什么什么:A B重大问题C统一D复兴 反正全选--!

下载毛概考试黄金攻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考试黄金攻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考试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答:①第一要义是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抓和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愿望,把握社......

    毛概考试答题

    1.简述如何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故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

    毛概考试练习题

    卷一 一. 判断题 注:每题0.5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0.0) 1. “一体两翼”也是指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标准答案:对 2. 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

    毛概考试题库

    目录: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

    毛概考试选择题

    第八章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 1、 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 D )的关系。 A.公有制与私有......

    毛概考试选择题

    毛概复习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基本知识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P190 2.在新民......

    毛概考试专题提纲(范文)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毛中特专辑教学特点 专题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毛概考试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